導航:首頁 > 加盟費用 > 沈陽盛京牛一碗加盟費

沈陽盛京牛一碗加盟費

發布時間:2021-06-04 05:55:38

① 沈陽有哪些當地的特產

1、遼中玫瑰

遼中玫瑰,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遼中區種植玫瑰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由於遼中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造就了玫瑰優勢生長的自然條件,被遼寧省人民政府認定為遼寧特產「花卉」之鄉。

2、康平地瓜

康平地瓜,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康平地瓜以色澤鮮艷、外皮光滑、口感甜綿沙、糯性強而聞名。 2013年07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康平地瓜」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3、小梁山西瓜

小梁山西瓜,遼寧省沈陽市新民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梁山西瓜素以個大皮薄、果肉細嫩、甘美爽口、外觀亮麗、商品性好而聞名。2008年8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小梁山西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4、遼中鯽魚

遼中鯽魚,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遼中縣先後被評為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高效養殖示範區、全國休閑漁業示範基地和遼寧特產「淡水魚」之鄉。2014年09月02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遼中鯽魚」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5、法庫牛肉

法庫牛肉,遼寧省法庫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法庫牛肉肉色澤鮮紅,大理石花紋分布均勻,肉質鮮嫩。2012年08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法庫牛肉」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② 御路「華山」有「官道」是從華山路說起嗎

不知是什麼原因,有著「天下第一險」的「華山」,竟成為了沈陽市一條道路的名稱。位於皇姑區南部的華山路,東起長大鐵路線,西至塔灣附近與崑山西路交叉處,長二千八百五十四米。它是關內通往沈陽的最古老的一條道,始建於明朝末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御路旁曾是綠樹成蔭

清入關前,完成的只是沈陽西至遼河這一段一百二十里。清入關後,又修築了遼河至北鎮的一段。有清一代疊道作為連接陪都至京師的重要通道,又是皇帝東巡的御路和通訊的驛道,所以康熙以後歷代不斷地進行修復,逐步提高其檔次和質量。李氏朝鮮著名學者朴趾源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作為朝鮮祝壽使團隨員,曾行經盛京疊道,在他所著《熱河日記》中這樣寫道:「自永安橋,以連抱大木編成為梁,梁高數丈,廣五丈,兩沿木頭整齊,如一刀裁劃。梁下陰溝,綠水無際,青泥潤爛。若辟此為萬畝水田,不知歲收得幾億萬石紅稻香粳。」盛京疊道的修築,是清入關前一項重大的交通工程,意義重大。它縮短了盛京至北京的里程,加強了盛京與關內的聯系,對促進東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難怪清帝東巡時,每每要吟詩歌頌祖先修拓疊道之功。然而,隨著近代京奉鐵路的開通,盛京疊道的價值漸漸失去。民國以後,疊道所經大部分開辟為良田。

至今,只有「華山御路」那一段尚依稀可辨,而「盛京疊道」的蹤跡已難尋覓。不過,連接「華山御路」和「盛京疊道」的永安石橋卻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這一重大歷史工程的唯一物證。

③ 姚元之如何詠沈陽

姚元之:至沈陽瞻望城闕作歌(四首)

盛京畢竟是清王朝的發祥地,當南方諸省時局動盪時,這里還相對安定,嘉慶帝的東巡,更使這里呈昇平景象,所以嘉慶年間的詩人金朝覲、姚元之、張祥和等詠唱沈陽的詩作中所反映的還是留都安定美好的景觀和老百姓較為平和的生活情景。

但白蓮教起義給清王朝的打擊是沉重的,清政府為此耗去兩億多兩白銀,從此,政權陷入武力削弱、財政窘迫的大尷尬境地。而更嚴重的問題是,外患之憂已經一天天加深了。嘉慶初年,泱泱大清王國就成為西方殖民者覬覦的重要目標,英國艦隊不斷在澳門和廣東口岸出沒,並登上了黃埔,英國士兵還進駐了廣州十三個行商館。面對英國人如此囂張的行動,嘉慶表現出強硬態度,對這些人不惜動用武力。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遣使來到北京,清朝官員誤認為對方是貢使,要求他們行三跪九叩大禮,英國人堅持不肯,雙方搞成僵局,嘉慶十分生氣,下令把英使節立即遣送回國。

而這時鴉片之禍已經開始在中國土地上蔓延成災。西方殖民者為了扭轉在華貿易中的不利地位並贏取巨額利潤,在嘉慶年間開始不擇手段地將大批鴉片運入中國。鴉片的大量輸入,使中國的財政、軍事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嚴重的侵害。嘉慶對此十分清楚,採取了多種戒煙措施,嚴禁外國貨船夾帶鴉片,嚴厲打擊鴉片販子,懲處禁煙不利的官員,對西方傳教士在華的活動也予多方面限制。嘉慶十六年(1811年) 還下令在華的西方傳教士,除了在欽天監負責天文觀測的以外,全部送到廣州打發回國……然而,這一切都未能阻止鴉片災禍的日益泛濫。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帝帶著未能實現清朝中興的遺憾在承德避暑山莊去世了,二十年後,鴉片之禍終於使道光皇帝的史冊上寫下了恥辱的一頁。而對於這一天的到來,是嘉慶始料不及的,因為在他生前,耳際聽到的畢竟多是贊頌之聲。

神功開出此雄圖,雲氣飛揚想舊都。

大皇帝來新日月,紅魚黑齒識曼珠。

安東都護接東牟,南扼滄溟萬里流。

黃鉞一麾光紫極,春洄遼海作皇州。

五雲糾縵是神京,十二樓高天外明。

山色翠圍開大政,日華紅似擁乾清。

楝牖松雲生紫煙,民風太古樂堯年。

至今春酒稱觥外,不識無懷與葛天。

這四首七絕,是詩人姚元之於道光元年(1821年) 奉旨使沈陽時所作,總題為「至沈陽瞻望城闕作歌」。

沈陽故宮敬典閣

姚元之,字伯昂,號鷹青,安徽桐城人。嘉慶乙丑年進士,累官進左都御史。

傳有《香余詩鈔》。《奉天通志》藝文卷三十,選了他集中五十三題七十五首吟詠遼沈的詩作。這些詩記敘了詩人過山海關後,經廣寧、醫巫閭山到盛京,再由盛京到遼陽,經廣寧返京的所聞所見。留下了《姜女廟》《望夫石》《宿望海店望海》《過首山》《杏山》《大凌河》《宿閭陽驛望醫巫閭山》《登十三山望盛京》等許多反映遼沈風物的短章。他歲暮到沈陽,盛京府尹盛和鈞舉酒以待,並贈《盛京通志》,他把酒夜讀,喜而有詩雲:「遠海奇山天外搜,周王車馬不曾周。誰能直向長風醉,卧作遼東一夜遊。」初到沈陽,姚元之是興奮的,對北國風光的新鮮感,使他很快吟詩多首,其中有七絕《遼河夜雪》,詩雲:「遼海連天白玉光,朔風西望暮雲長。自非天遣消閑日,看雪誰能到沈陽。」詩中驚羨遼海夜雪後,晴天里一片「連天白玉」的壯美景象,「看雪誰能到沈陽」這一反語,直言能到沈陽看到北國玉砌銀裝的由衷快慰與自豪。而《至沈陽瞻望城闕作歌》四首七絕,應該也是這時一氣呵成的。

《至沈陽瞻望城闕作歌》(以下簡稱《至沈陽》) 第一首,贊揚沈陽得天時地利而成清王朝帝都,清帝在此登基,天下歸心。《奉天通志》原有小注雲:「我朝自天命十年遷沈陽,天聰五年增拓城池,更名盛京,要荒悉臣,西番萬里獻丹書,文稱曼珠師利大皇帝。」詩人藉此而頌之:「大皇帝來新日月,紅魚黑齒識曼珠。」過去認為「皇權天授」,皇太極在盛京登基,自然是「神功開出此雄圖」了。而新皇登基,都是「建元復始」,自然是「大皇帝來新日月」了。

「紅魚黑齒」,此處指西番。「曼珠」,又寫作「曼殊」「文珠」。《翻譯名義》有雲:「曼珠師利,此雲妙德。」《西域記》有雲:「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此即《維摩經》所謂文殊師利也。

故宮大清門五彩琉璃墀頭

《至沈陽》第二首七絕, 寫沈陽(即盛京) 當時所轄城域之廣,東到鴨綠江邊的安東都護府與江東的城鎮相接壤,南到渤海(滄溟) 萬里汪洋,皇帝的儀仗隊出巡時紫氣耀眼,春意回盪在成為留都的遼海大地。詩中「鉞」,即「斧」。儀仗隊中有黃鉞者,品級至高,威武雄壯。

《至沈陽》第三首七絕寫盛京宮闕之勝。先寫城垣環境,說五彩雲霞交織籠罩在城闕之上,盛京也該稱為「神京」,城內外十二座高樓聳入雲端令人矚目。城外群峰翠繞拱托出故宮東路的大政殿,而陽光明麗紅霞鋪展使故宮恰似北京紫禁城內的乾清宮被祥雲所簇擁。

《至沈陽》第四首七絕寫盛京民風之古樸。盛京城內的古建古松被紫氣擁裹,這里的百姓享受著堯舜給予的安樂,保持淳樸的民風,至今飲春酒還是觥籌交錯,誰若是不了解這些就難享受葛天氏之樂了。

「葛天」,即「葛天氏之樂」。《呂氏春秋》載:葛天氏之樂,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載民;二玄鳥;三遂草木;四奮五穀;五敬天常;六達帝功;七依地德;八總萬物之極。其辭已逸失。

姚元之這四首七絕,寫了盛京的地勢、地域,贊頌了宮闕的形勝與留都民風之古樸,讓我們今天讀者能較清晰地了解當時文人眼中的盛京的地位與形象,頗有閱讀價值。

姚元之:詠沈陽南酒

生於安徽桐城的姚元之,在沈陽城內受到熱情接待,關東人待客的豪爽大方,關東酒的甘醇香濃,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情之所動也寫了一首七絕,序雲「沈陽南酒味絕美,都中不及也。使館朝夕設此,余飲不多而以大瓮饋者,猶累累未發,輒有斷句以誇筐叔伯山」——

琥珀醇醪白玉甌,東來吾亦醉鄉侯。

風流賀監流涎否,悔不浮槎入建州。

這首《詠沈陽南酒》小序中說「沈陽南酒味絕美,都中不及也」,當屬實話實說。正因為沈陽酒好,使他奉使遼東成了「醉鄉侯」。醉到什麼程度?他這位監察御史都記不清自己是否因飲酒失態了(句中有問「流涎否」?),他甚至後悔自己沒有早些坐船渡海到建州來。「浮槎」:乘船。「建州」,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而建後金。此處以「建州」代盛京(沈陽)。

這首小詩寫得流暢生動,字里行間流溢著對沈陽的熱愛之情,對沈陽人的豪爽大氣的由衷傾慕。從中可以看出,關東人的豪放陽剛是有歷史傳統的,是世代相襲下來的。

姚元之:新歲過沈陽鼓樓下作

姚元之作為南國詩人,來到塞北留都對這里的風物人情感到新鮮有趣,他以詩人特有的細膩觀察,以詩的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對所見所聞進行了記錄,寫出的許多反映沈陽風物風俗的詩作是前所未見,填補了題材空白的。如他寫的《新歲過沈陽鼓樓下作》——

西街晴日未消寒,百美新圖逐處看。

最喜牽衣小兒女,吹簫提鼓似長安。

清末沈陽鼓樓

詩作以朴實生動的描繪,為我們提供了了解清代道光年間留都春節時在城區里平民生活的真實圖景。我們已知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對沈陽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原明代沈陽中衛城內的十字街改為井字街,內設鍾樓、鼓樓、文廟等設施,但沈陽城改造完成之初,京城裡主要為皇宮、王府與官府衙門等,為平民生活服務的商業等功能尚未形成。在姚元之的這首詩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到嘉慶年間,盛京城內的市、坊功能均已俱備。「新歲」,即中國農歷一年之始,在城內鼓樓下已形成一個年味十足的年貨市場,雖是「未消寒」的冬日裡,市場里已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市場很興旺。詩人在勾描鼓樓下的年貨市場時,特別給年畫攤亭前一個特寫鏡頭:「百美新圖逐處看。」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即當時沈陽人不但有了過年時貼年畫的習俗,而且出現了如天津楊柳青那樣批量印刷年畫的坊間,從年畫的內容看,應該會有神仙故事,歷史掌故、花卉風光等,而最受歡迎,也最引人矚目的是「百美新圖」,恰似二十幾年前當代曾流行一時的「美女掛歷」一樣。詩人寫到此處,視線又切換到一個近鏡頭:「最喜牽衣小兒女,吹簫提鼓似長安。」有了這兩句,短詩所勾描的境界就活潑、生動而富有情趣得多。因為當時是「晴日未消寒」,孩子們過年的興奮與歡樂卻沒有因為天寒而稍減,詩人妙用一個「牽」衣的「牽」字,不但寫出跟著大人逛街的孩子年齡之小,也寫出他們怕走失走散緊隨著長者看熱鬧的情態。尤其是末一句:「吹簫提鼓似長安」,把過年時鼓樓街市的熱鬧場面推向一個高潮:載歌載舞的露天演出也火爆開始了。雖然作者沒有寫這「吹簫提鼓」的街頭表演的具體內容,我們只能是猜測:是子弟書故事?還是舞獅子,跑旱船?但有了作者一個「似長安」的比喻,我們就可以想像其熱鬧、歡樂的程度了!

感謝詩人姚元之用了短短二十八個字就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當年盛京鼓樓春節游樂圖!

姚元之:上元燈詞並序

姚元之筆下的盛京春節景象喜慶歡樂。難得他這個安徽人能在白雪鋪地的盛京度過新春時光。時過半月,仍滯留於沈陽的姚元之,又以詩作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沈陽城裡鬧元宵的圖景——

沈陽之俗,於上元前之日通衢各起高台,曰三官台,設三官像,懸彩張燈。聞往時競相演戲,令以國服未除,但鼓吹而已。大街當空橫以繩,粘五色紙。若通建醮者,一望絢然。沿街門首各設燈聯匾額,光如白晝。又或取凍青樹枝懸於檐,燃燭於枝上,與城中中元燃蒿燈相近。豐年之樂,遊人如狂,為作燈詞二章以記事。

三官台起六街中,簫鼓清歌落半空。

正是早春殘雪裡,珠花紅樹報年豐。

花間蜂蝶趁春狂,寶馬香車夜正長。

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夜如霜。

《奉天通志》在本詩序後有小注雲:凍青樹,非別有此種樹也。沈陽樹木當冬時,不論榆、柳俱別生一枝。眾木俱凋,而此生葉濃綠而厚,更結實如櫻桃而小,色似蜜蠟。及春,此枝遂枯。本樹乃漸榮,榆仍為榆,柳仍為柳,始復本來面目矣。——關於這段小注對「凍青樹」的詮釋,我尚未找到類似的科學記載,向植物學家請教,也未得到證實,姑且存之吧。而我想:這「凍青樹」,是否是取冬天枝葉仍綠的松枝來做的?猶如當今有些不講環保的某些商人,在聖誕節時盜取松枝(甚至整株幼樹) 來裝扮什麼「聖誕樹」一樣。如果說歷史上有人用樹枝來扮靚元宵節是缺乏環保理念的話,今天某些人盜取松樹、松枝來做「聖誕樹」,則是明知故犯地破壞環保的罪人了。

話還拉回到姚元之的《上元燈詞》吧。

「上元」,我國古代以正月十五為「上元」,指的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它源於道教,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稱作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的生日,因為天官能賜福。所以人們為了求天官多賜福,便根據天官好樂的習性,張燈縱樂,以討好天官。

在我國古代,「夜」與「宵」同,「正月」又稱「元月」,於是上元之夜,又被稱為「元宵夜」「元夜」,「上元節」亦被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自漢代始,就成為我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也是最徹底、最典型的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每到正月十五,華夏大地家家戶戶,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以表心中的歡悅。

到了隋朝,元宵夜逐漸演變成燈會。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曾頒詔全國,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張燈之夜,首創燈節之先河,燈節遂成定式。到了宋代,元宵燈火已盛況空前,關於元宵燈會的詩詞也非常之多。到了明清之際,元宵燈火更創盛大之風。

沈陽市圖書館研究員李冬紅在《關東節令習俗》一書中說:「明末清初,盛京已日趨繁華,尤其是成為清代帝都後,盛京城得到了發展,逐漸成為關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正源於此,每年的正月十五夜,盛京城內到處張燈結綵,形成了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象。」「四平街上的商鋪,更是相互攀比著,紛紛用紗絹、玻璃、紙片製成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或方或圓等形狀各異的燈籠掛在鋪面上。這些燈籠有的繪上梅、蘭、竹、菊等各色花卉;有的繪上龍、虎、馬、魚等各種動物;有的繪上《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書中的人物;有的不僅繪上戲曲人物,還加上字跡等。更有甚者,將燈籠製成魚形、多角菱形、龍形等。在燭光與月光交相輝映下,這些圖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在盛京的元宵節這一天,人們不僅要觀燈、賞燈,還要做耍龍燈、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蹺、扮燈官等娛樂活動。」詩人姚元之寫在嘉慶年間的這首《上元燈詞》,恰可作為李冬紅對清代盛京元宵燈節這段概述的最好例證。

姚元之在詩序中說,沈陽之俗在上元前三日,在各主要街道要搭起「三官台」。三官者,即道教所稱的「三元」,為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陽大帝。在三官台上所懸三官像也即他們的畫像。

《上元燈詞》的第一首,即從「三官台起六街中」寫起,以「簫鼓清歌落半空」,極言燈節的歡樂場面,熱烈氣氛。第三句,以「早春殘雪」為襯托,在尾句中托出「珠花紅樹」的吉祥火爆,預示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全詩以簡練的語言狀寫了盛京城元宵節的歡樂與火爆,抒發了詩人對盛京城的美好祝願。

《上元燈詞》的第二首,詩人首先以優美華麗的形象比擬盛京燈花的狂熱與持久,「花間蜂蝶」「寶馬香車」,這一組富於魅力的形象以喻狂熱中盛京燈會的參與者,以「趁春狂」「夜正長」,狀寫狂態與持久,都顯示出詩人運筆的不凡功力。在詩的後半部分,詩人則以「十二樓前」和「四平街外」兩種景象的強烈對比,進一步烘托盛京城內燈節之勝境。沈陽城內中街,當時稱四平街,已漸成為沈陽城內主要商業街道,「四平街外」,也即盛京城外,「月如霜」是說月掛高天潔白如玉似霜,呈冷清狀。而作為盛京城標志性建築的十二樓前「燈似火」,恰成鮮明對比,足顯盛京城內燈火之壯觀也!

姚元之寫沈陽風物風情的詩還有《沈陽除夕戲學浪仙祭詩歌》,是歌行體的除夕祭酒歌,頗奔放;還有《嘉平二十一日作》記「沈陽城中鼓樂喧闐」,「吉日良辰嫁娶」的三首七絕,描述了詩人親歷的盛京婚嫁風俗,很有生活氣息。

姚元之:雪晴游大法寺並序

在沈期間,姚元之看到新鮮有趣的盛京生活圖景,他的足跡不僅留在市井裡巷,寫下不少反映盛京民風民俗的詩作,而且姚元之還是清代第一位以詩吟詠盛京八王寺的詩人,他在盛京期間寫有古詩《雪晴游大法寺》並序——

大法寺,英親王故府也。時稱八王,故寺亦稱八王寺。

俗或為霸王矣。城中地斥鹵水,皆苦咸,惟此寺井最甘洌,稱獨美焉。志迺缺如。桐城姚元之作詩及之。補其漏雲。

作客及新歲,散步游舊剎。

引汲美無雙,語霸因八。

雪遠日疑澹,耳薄風猶刮。

野氣暗欺裘,清涕頻垂帕。

半惜瘤杗頹,不見牛羊茁。

吻蹲已顛,盧令視方。

老松尚郁盤,小雀還嘲哳。

升台喜徐徐,矚景忻察察。

城郭睒光明,瓊玉晞坱圠。

尋僧幡影空,問井車聲軋。

泉甘溫若蒸,干凈凍如刷。

此軀亦不訾,肯試層冰滑。

姚元之在這首詩的小序中明確地說,鑒於大法寺井最甘洌,「稱獨美焉」,而《盛京通志》等志書卻不載(「志迺缺如」),所以他特作此詩,以填補空白(「補其漏雲」)。他為發展地方文化盡心盡責的拳拳之心,也在小序的字里行間托出,誠可感也。

大法寺是值得一寫的。它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沈陽著名古剎之一。

相傳清初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被封為多羅英武郡王,途經位於沈陽東北郊的大法寺,見寺院已是殘垣斷壁,荒蕪多年,於是施捨銀兩重修廟宇, 於崇德三年(1638年) 將大法寺修復一新。當時阿濟格與八位世襲王子來往頻繁,相處甚融,常住在城內王府中,大法寺主持僧誤認為阿濟格系八王之一。便在寺院左側又修建了八王祠。從此八王祠逐漸成為阿濟格的家廟,附近百姓也稱其為「八王寺」,天長日久,「大法寺」反不為人所知了。

大法寺(八王寺)

大法寺為三層院落,山門上有匾額「大法禪林」,大雄寶殿中供奉釋迦牟尼,配殿中供千手千眼觀音,三聖殿中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姚元之到寺之前,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又對寺院進行過重修,寺院已是盛京香火較旺的寺院之一。

大法寺前偏東處有古井一眼,青磚砌成井筒,井口以青石壘成,井不甚深,然井水清澈,甘洌可口,有「奉天第一泉」之譽。據《沈陽志》載:「康熙東巡,率以明駝載運京師玉泉水,日久沉澱,必以此井水洗之。合注雙水於瓮,刻痕以記,用竹竿攪之,如撈水法。少時玉泉水浮於上,澄清如故,以釣勺平挹取之。至刻痕止,瓮中以下則為寺前井泉水,不復進御矣。」乾嘉年間,大法寺井水進御皇宮,價格頗昂貴。20世紀20年代初,這里曾創建八王寺汽水公司,以八王寺井水造「金鐸牌」汽水,是當時著名民族工業品牌。20世紀50年代初我在沈陽市第五中學讀書時,曾多次到過八王寺,也看過這口古井。可惜「文革」後不久寺院即被逐漸拆除,迄今只有大殿外形尚存了。

姚元之奉旨到沈陽,雖是冬季,冰天雪地,出於對地域文化的重視,他還是頂著寒風來大法寺考察了。這首詩及小序較詳盡地描述了他的大法寺之行。

詩人在小序中簡要介紹了大法寺又稱八王寺的淵源、大法寺井水的甘美及他寫這首詩的原委。應該指出,姚元之在小序中也有一失誤,即首句「大法寺,英親王故府也」。是大法寺的住持僧人在寺左修有「八王祠」,這里又被稱為「八王寺」,而非「英親王故府也」。

詩的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交代「新歲」游「舊剎」喝到了八王寺井中汲上的「美無雙」的甘泉水,糾正了被稱為「霸」而實際為「八」的俗稱,第五句至第八句為詩的第二層次,寫天寒風冷擋不住詩人游大法寺的決心。雪晴後,遍地白雪覆蓋連日光都顯得黯淡了,天冷凍耳朵而寒風猶刮個不停,郊野的寒冷使詩人覺得身上皮衣都擋不住了,不得不用手帕擦拭流下的清涕。四句詩把北國冰雪肆虐之威寫得逼真到位。第九句到第十八句為詩的第三層次,寫自盛京城內到大法寺路上所見景物,頗為可惜的是有許多大樹在冬日裡已衰頹了。

(「杗」:大樹。典出韓愈《進學解》:「大木為杗,細木為桷。」) 也看不見牛羊出來尋食,鴟鴞椽木而吻發出一聲聲顫抖的低號,那顏色看起來也頗不順眼。(「盧令視方」,「 」,音wò,挖眼也。) 唯有蒼松在風雪中依然傲立,麻雀還吱吱喳喳叫個不停。一步步向前走去,離大法寺越來越近了,心中漸升欣慰之情,向路邊景物也投去更多的目光。這時再看盛京城一派明朗,裝點著瓊樓玉宇。這十句詩將詩人走在路上的心情變化寫得頗為細膩,特別是將走近大法寺時心情的頓然開朗,景物也恍若更加明燦的變化寫得頗為傳神。第十九句至第二十四句,為全詩的第四層次。寫到大法寺的所聞所見,為自己能飲到「美無雙」的甘泉而發出由衷的感嘆。「尋僧幡影空,問井車聲軋」,把廟里尋僧不見,想要探問井在何處,卻被來八王寺取泉水的車馬聲引路的情景勾描得活靈活現。「泉甘溫若蒸,干凈凍如刷」,寫詩人來到八王寺井邊所見,甘泉溫而不凍,水氣彌漫的樣子和井邊已結冰凍得平展的樣子。「此軀亦不訾,肯試層冰滑。」「訾」(音zǐ),此處指毛病或缺失,兩句詩在說:我(詩人自己) 這身體也不賴,在井邊的冰面上還試了一回滑冰。全詩到此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富於生活情趣的充分想像空間。可以說詩人在這里用了這樣一個生動情節,發出了出自內心的感嘆:「雪晴游大法寺,沒白來(大有收獲)!」感謝詩人姚元之以詩勾描的大法寺之行,使我們身臨其境般地體會到當年八王寺甘泉的冬日實景。

姚元之此次沈陽之行,收入《使沈草》集中還有《登十三山望盛京》《張驛丞功饋鹿尾鮮蝦》《大風渡遼河》《歲暮沈陽行》等多首詠唱沈陽的詩篇,這創作的豐收,也為沈陽文化史留下一份寶貴的史料,讀者有興趣可再找來翻讀之。

④ 丁澎如何詠沈陽

丁澎:賀新涼·塞上

在清初東北流人中有一位極富個性、才氣橫溢的詩人,初被流放時曾把這當成皇帝給予的出遊的機會。但在謫居戍所,整整飽受八年之苦才盼到赦歸令悲悲切切南歸。這位詩人就是出生在浙江仁和(今杭州) 的回族文人丁澎。

丁澎是明代著名詩人丁鶴年後裔。少年時便以詩賦顯露頭角,一首《白雁樓》詩,「流傳吳下,士女爭相採摭書之衫袖」。被稱為「有雋才」的秀才,他還與其弟丁景鴻、丁景漾以善詩,被時人稱為「吳下三丁」。他交遊廣泛,曾加入著名詩人陸圻等組織的「登樓社」,詩詞兼擅,名列「西泠十子」。

順治十二年(1655年) 丁澎中進士,歷任刑部主事、禮部郎中等職。入仕進京後,他與京中文人宋琬、施閨章等交往密切,互相唱和,號稱「燕台七子」。但為官不足三年,順治十四年(1657年) 他奉命為主考官,因「進呈試錄四書三篇,皆由己作,不用闈墨,有違定例」(見《清世祖實錄》卷一一三),受革職察議。第二年七月被定罪流放盛京尚陽堡。他攜妾被押解到盛京戍所,途中千餘里頗受煎熬,但他不改文人習性,每當在驛站中見牆上有流宦的題詩,便喜形於色,連說戍所一定會有詩友的。落魄時他猶自我解脫地把流放當成是一次御賜的出遊,使自己能離京出塞,領略一派塞外風光。他到盛京後在一首《賀新涼·塞上》詞中寫道:

苦寒霜威冽,正窮秋,金風萬里,寶刀吹折。古戍黃沙迷斷磧,醉卧海天空闊。況毳幕,又添新月。榆歷歷兮雲槭槭,只今宵便老沙場客。搔首處,鬢如結。

羊裘坐冷千山雪。射鵰兒,紅翎欲墜,馬蹄初熱。斜紫貂雙纖手, 罷銀箏凄絕。彈不盡,英雄淚血。莽莽晴天方過雁,漫掀髯,又見冰花裂。渾河水,助悲咽。

這首詞雖是全寫塞外秋色的,但尾句「渾河水,助悲咽」,清晰地把一個被流放到盛京的流宦的真實的悲切之情呈示出來。

丁澎:永安橋

到盛京後,丁澎得到盛京將軍敦拜·烏庫禮的關照,生活得以穩定下來,在東岡有了茅屋,且有牛車得與盛京流宦中的詩人李呈祥、孫暘等交往,賦詩唱和。每當吟詠,興奮有加,豪情頓發,意氣淋漓。如他詠盛京《永安橋》詩雲:

千丈晴虹跨赤霄,天邊忽下永安橋。

二陵雪盡松楸出,萬井霜開雨露消。

漢水滹沱原有樹,咸陽灞滻不通潮。

翠華曾作臨汾賞,小隊鳴弓逐射鵰。

這首詩興起瑰麗,豪氣逼人。雖然在丁澎之前有許多人吟詠過這座雄奇的白石橋。丁澎卻能不落窠臼,脫穎而出。他把永安橋比喻得如同千丈彩虹橫跨在紅雲鋪展的天空,浪漫地詠贊永安橋是從天而降的奇觀。頷聯兩句,詩人視野擴寬,以盛京之景烘托永安橋。寫永安橋的出現猶如盛京福昭二陵雪盡而松楸綠染,又似盛京城內千家萬戶炊煙裊裊微雨晨露散去一片清新。頸聯、尾聯詩人進一步展開聯想,寫永安橋這地方當年曾經是兵戎相見的征戰之地,而今清皇東巡的儀仗也曾經過這里,皇家衛隊在這里鳴弓射鵰。

詩中「萬井」,指千家萬戶。「漢水滹沱原有樹,咸陽灞滻不通潮」兩句,說永安橋這里曾有戰事。「滹沱」,指滹沱飯。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前行軍河北,眾皆飢疲,馮異獻上豆粥,後遇大雨,馮異又進麥飯。「灞滻」,即灞水、滻水,都在陝西關中上林苑中。尾聯中的「翠華」,指旗竿上飾以翠羽之旗,指皇帝儀仗,此處代指皇帝。「臨汾賞」,指清帝在盛京賞賜創業時的功臣。「臨汾」,山西縣名,漢時為平陽縣,漢高祖時賜為相國曹參的封邑。

豐富的聯想與想像,華美的詞藻與用典,工穩的對仗與韻味,奇麗的比擬與烘托,使丁澎這首《永安橋》在清代同題詩中盡享風光,堪稱一首佳作。丁澎的許多詩賦都顯示他的詩賦才華,當時就有人評說他的詩詞:「裂帛一聲,紅珠迸碎,我讀之便覺耳後生風,鼻端出血。」流放盛京時期丁澎的作品令人生悲、感動,有了突出的特色。

丁澎的《東岡》(五首)、《夏日移居》(八首)、《遼海雜詩》(八首)、《東郊十首》等組詩中,也有許多詩作是吟詠盛京,以及他在盛京的生活情景、盛京民間風俗等多方面題材的,這里就不一一詳述,有興趣關注丁澎這些詩作,可找來丁澎的《扶荔堂詩集》和《扶荔堂詩選》定會有所多得。

⑤ 盛京銀行屬於國有銀行嗎

⑥ 沈陽和大連,哪個要好一些

哪個城市好哪個城市不好都有自己的主觀評判在里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下面從各方面對個對比,你自己看:

  1. 經濟角度:

兩座城市的GDP差不多,大連略高於沈陽500億人民幣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這兩項指標大連都高於沈陽。

沈陽:稍微了解遼寧歷史的人都知道,遼寧有「遼老大」的稱呼,沈陽更是被譽為「東方魯爾」,這些褒義詞都體現了沈陽的產業結構,是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包括鋼鐵工業、汽車工業、冶金工業、機械工業、航空工業等,是中國的主要裝備製造業基地,是以重工業為主的。近年來,沈陽的第三產業比重也有所上升,但總體來看還是第二產業更占優勢。

大連:大連是以二、三產業為主的,但是產業比差距並不大,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佔GDP的總量分別是50.9%和42.9%,第二產業中的石油化工工業、造船工業、建築業比較發達,第三產業中旅遊業、金融業、對外貿易等方面在同等級城市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但是如果說哪個城市發展前景更好,我覺得是沈陽。沈陽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而且是遼寧省的省會,跨國公司或者國內比較牛的集團在設置東北大區的總部時八成會將總部設在沈陽,因為沈陽對於遼寧和東三省都有輻射的作用,而且沈陽的工業基礎更雄厚,現在沈陽經濟區設立構築大沈陽,大力開發沈北、渾南、鐵西工業走廊地區也對沈陽的經濟發展有促進的作用。反觀大連,原有的很多優勢越來越小了:比如港口優勢,大連港有自己優越的地理條件,但是附近很多港口都在與其競爭:遼寧省內來說,附近有一個丹東港(打出的廣告是:東北出海新通道),還有營口港(已經被劃入沈陽經濟區),另外盤錦港、葫蘆島港也在渤海灣,但還形成不了大氣候。至於省外地區,有天津港(目標是建設北方航運中心)、唐山港、秦皇島港、青島港也各有優勢。所以,要是說想去哪個城市發展,我建議去沈陽,長期來看沈陽的發展前景更大。但如果是外語類、軟體開發類、航運類的人才,還是建議去大連,大連的外向型經濟在東北地區的領頭羊作用還是不可低估的。

2.政治地位:這個就不用多談了,雖然兩座城市都是副省級城市,但是沈陽是遼寧省的省會,而且是東北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024的三位區號,有軍區鐵路局什麼的,政治地位相對於大連還是比較高的。

3.人文環境:沈陽和大連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這有點像北京和上海在文化上的關系,或者說一個像皇後充滿富態,一個像貴妃珠光寶氣。沈陽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叫法,是清朝老祖宗的大本營,也是一座古都。所以沈陽城市中有一定數量的古建築(比如沈陽故宮、福陵、昭陵、實勝寺、西塔什麼的)城市的厚重感還是有的。

另外沈陽是一座典型的東北城市,也是大家印象中的那種東北類型的城市,市民比較粗獷、豪放、熱情、好面子,口音是東北官話。大連是一座相對年輕的城市,好像是20世紀初的時候剛建市吧,城市裡少了像沈陽的那種歷史厚重感,但這里主要說的是中心城市,像旅順這樣的地方歷史古跡也有,比如日俄監獄什麼的,都是在殖民時期留下來的一些文物古跡。大連人的方言是膠遼官話,這和東北方言幾乎是兩種語言,比如「歌唱的好聽」,沈陽人可能講「賊拉好聽」,但是大連人會說「血好聽」,大連人講話和青島人講話類似,有一種「海蠣子味」。其實很多大連人不自稱為東北人的,比如說《非誠勿擾》有一期男嘉賓出場做了一個數據統計,分析來非誠勿擾相親的男嘉賓籍貫,就將大連和東北其它地方分開了。一來是大連來非誠的人多,二來也確實,大連和其它東北城市是兩種文化。

總的來說,兩座城市各有優點,遼寧的發展既不能離開沈陽也不能離開大連,只有兩座城市一起努力,遼寧才能得到發展。

⑦ 沈陽有什麼特產,最好能帶走

沈陽特產:輝山牛奶、中街大果、德氏冷飲、老高太太糖葫蘆、八王寺汽水、雪花啤酒、老龍口酒、沈陽陳釀酒、不老林糖、克拉古斯香腸、重工菠蘿火腿、雄洲牛煮三鍋、榆園酸菜、康福月餅、冬冬食品、桃李麵包、麥金利蘋果醋、眼寶羊肝羹、老王頭調料、紅梅味精、沈陽紅葯、沈陽羽毛畫、彩石鑲嵌畫等等 沈陽小吃:老邊餃子,李連貴熏肉大餅,楊家吊爐餅、雞蛋糕,協順園回頭,馬家燒麥,西塔大冷麵,老山記海城餡餅,那家館白肉血腸,宋家餛飩,朝鮮族烤牛肉、打糕,張久禮燒雞,大舞台油炸糕、麻花,小毛球爆米花,沈陽小土豆,雞味抻面,鐵板雞架,開口餡餅,高樓香雞,翟家驢肉,潘家肘子,岩明火勺,四季面條,甘露餃子,大清花餃子,寶發園四絕菜,原味齋烤鴨,三合盛包子,馨香包子等等

⑧ 盛京和奉天,哪個指沈陽哪個指遼寧

奉天省(盛京將軍轄區)

奉天省:清初為盛京將軍轄區,光緒三十三年(1907)建奉天省。省治奉天府。
--------------------------------------------------------------------------------
東三省總督: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仍駐奉天府;
宣統二年(1910)兼奉天巡撫事務。
奉天巡撫: 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巡撫,駐奉天府;
宣統二年(1910)裁。
奉天民政司: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民政司,駐奉天府。
奉天提法司: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提法司,駐奉天府。
奉天提學司:光緒三十一年(1905)裁奉天府丞,設東三省學政,管東三省學務;同年改設奉天提學司,專管奉天省
學務。
奉天度支司: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度支司,駐奉天府。
奉天交涉司: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交涉司,駐奉天府。
奉天旗務司;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旗務司,駐奉天府;
宣統元年(1909)裁。
奉天鹽運司:宣統二年(1910)設奉天鹽運司,駐奉天府,管奉天海鹽場。
--------------------------------------------------------------------------------
錦新營口道:同治五年(1866)置奉錦山海關道,寄治直隸省臨榆縣,領奉天府金州廳、岫岩州、復州、海城縣、蓋
平縣及錦州府,加按察使銜;
宣統元年(1909)增領營口廳、新民府,更名錦新營口道,移駐營口廳。
興 鳳 道:光緒三年(1877)置東邊道,駐鳳凰廳,領鳳凰廳、興京廳(興京府);二十八年(1902)增領海龍府;三
十二年(1906)移駐安東縣,同年增領庄河廳;三十四年(1908)增領長白府;
宣統元年(1909)更名興鳳道,長白府、海龍府、興京府臨江、輯安、通化三縣另屬。
臨 長 海道:宣統元年(1909)置臨長海道,駐興京府臨江縣,領長白府、海龍府、興京府臨江、輯安、通化三縣;
同年增領輝南廳。
洮 昌 道:宣統元年(1909)置洮昌道,駐遼源州,領昌圖府、洮南府。
--------------------------------------------------------------------------------
奉天府:沖繁疲難,首府。明遼東都司,治定遼中衛;天命七年(1622)建都遼陽,十年(1625)遷沈陽,尊為盛京;
順治十年()置遼陽府,治遼陽縣;十四年(1657)於盛京城改置奉天府,設府尹;光緒二年(1876)以府
尹行巡撫事務,三十一年(1905)改設知府。
承德縣:沖繁疲難,倚郭。明沈陽中衛,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置縣,宣統三年(1911)省入府。
遼陽州:繁疲難。明定遼中衛,兼置自在州,順治元年(1644)裁;十年()置遼陽府,並置遼陽縣,為倚郭;
十四年(1657)府改置奉天府,縣改屬府,康熙三年(1664)升州。
復 州:繁疲。明復州衛,天命七年(1622)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其地並入蓋平縣,雍正五
年(1727)析蓋平縣置復州廳,設通判,十一年(1733)改州。光緒三十四年設州判駐長興島。
撫順縣:沖繁疲難。明撫順所,天命四年(1619)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乾隆四十三年(1778)於明撫順所南一
里重築撫順城,光緒二十八年(1902)析承德縣置興仁縣,倚郭,三十一年(1905)徙治撫順城,更名,割
興京廳西北地來屬;宣統元年(1909)徙治千金寨。
開原縣:繁疲。明開原衛,兼置安樂州,天命四年(1619)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置縣。
鐵嶺縣:沖疲。明鐵嶺衛,天命四年(1619)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置縣;光緒元年(1875)以
知縣加理事通判銜。
海城縣:繁疲難。明海州衛,天命六年(1621)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十年()置海城縣,屬遼陽府,十四
年(1657)改屬府。
蓋平縣:繁疲。明蓋州衛,天命六年(1621)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析海城縣置蓋平縣。
遼中縣:繁難。明屬定遼中衛、右衛;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新民、遼陽、海城三縣於阿司牛錄鎮置縣,後又割
承德縣西南境來屬。光緒三十三年設縣丞駐達都牛錄。
本溪縣:????。明清河城;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遼陽州、興京廳、鳳凰廳賽馬集於本溪湖置縣。
金州廳:沖繁疲難。明金州衛,順治元年(1644)裁;雍正五年(1727)設金州巡司屬復州廳,十一年(1733)改置寧
海縣,道光二十三年(1843)改置金州廳,設海防同知;
光緒三十一年(1905)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設金州民政署屬關東州廳,清僅保留金州廳建制。

法庫直隸廳:沖繁難。康熙元年(1662)設法庫邊門防禦,三年(1664)改屬開原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新民府、
開原、鐵嶺、康平三縣於三檯子置廳,屬奉天府;三十三年(1907)升直隸廳。

錦州府:繁難。康熙三年(1664)置廣寧府,治廣寧縣;同年末(1665)府徙治錦縣,更名。
錦 縣:沖繁疲難,倚郭。明廣寧中屯、左屯、右屯三衛,崇德七年(1642)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元年
(1662)置縣,屬奉天府,三年(1664)改屬廣寧府,同年末(1665)廣寧府更名錦州府,徙治縣;宣統三年
(1911)省入府。
錦西廳:繁難。明屬廣寧中屯衛、寧遠衛;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錦縣西境江家屯設江家屯撫民通判,同年改置
錦西廳。
盤山廳:沖繁難。明廣寧盤蛇驛;同治二年(1863)設收租衙門,後裁;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廣寧縣東南、錦縣
極東、新民府東南於廣寧縣盤蛇驛置廳,設通判;三十四年(1908)徙治雙檯子鎮。
義 州:繁疲難。明義州衛,天命七年(1622)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十四年(1675)設義州巡司屬廣寧縣,
雍正二年(1734)移府通判駐,十年(1732)設管河同知,十一年(1733)改置州。
興城縣:沖繁疲難。明寧遠衛,順治元年(1644)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二年(1663)置寧遠州,屬奉天府,
三年(1664)改屬廣寧府,同年末(1665)改屬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興城縣。
廣寧縣:沖疲。明廣寧衛,天命七年(1622)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以廣寧協領地置廣寧府,
並置廣寧縣,為倚郭;同年末(1665)徙府治錦縣。
綏中縣:沖繁疲難。明廣寧前屯衛、中前所、中後所,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二年(1663)其地並入寧遠州;光
緒二十八年(1902)析寧遠州西境於中後所置縣。

新民府:沖繁難。明先屬沈陽中衛,後屬福餘衛、廣寧左屯衛;乾隆初年移巨流河巡司駐新民屯,嘉慶十八年(1813)
析承德、廣寧二縣改置廳,設撫民同知,屬奉天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升府。
本 轄:
鎮安縣:沖難。明廣寧衛鎮安堡;光緒二十八年(1902)析廣寧縣東境、奉天府屬小黑山地於小黑山置縣,來屬府。
光緒三十二年設縣丞駐小三家子。
彰武縣:繁疲難。明初屬福餘衛、廣寧後屯衛;康熙三十一年(1691)科爾沁左翼前旗獻地,設養息牧場;嘉慶十
八年(1813)開墾,光緒二十八年(1902)於彰武台門西北橫道子置縣,來屬府。
光緒二十九年設縣丞駐哈爾套街。

營口直隸廳:明蓋州衛梁房口關;同治五年末(1867)設海防同知,屬奉天府;宣統元年(1909)析海城、蓋平二縣於
營口置直隸廳。
本 轄:

興京府:繁疲難。明先屬鐵嶺衛,後屬建州衛;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都於赫圖阿拉,天聰八年(1634)尊赫圖阿
拉為興京;乾隆二十八年(1763)設理事通判,屬奉天府;光緒三年(1877),改設撫民同知,直屬將軍,徙
治新賓堡,宣統元年(1909)改置府。
本 轄:
通化縣:繁難。明建州衛額爾敏路;清初為禁地,咸豐年間開墾,光緒三年(1877)於頭道江置縣。
懷仁縣:疲難。明建州衛鄂棟部;光緒二年(1876)開墾,三年(1877)析興京同知於六道河置縣。
輯安縣:疲難。明建州衛鴨淥江部;清初為禁地,光緒年間開墾,二十八年(1902)析通化、懷仁二縣於通溝口置
縣。
臨江縣:繁難。明建州衛鴨淥江部;光緒二十八年(1902)析通化縣於帽兒山置縣;宣統元年(1909)割通化縣三岔
子巡司來屬。

鳳凰直隸廳:沖繁難。明鳳凰城堡屬東寧衛,天命六年(1621)歸附;乾隆四十一年(1776)設鳳凰城巡司屬岫岩城理
事通判,道光七年(1827)設岫岩鳳凰城海防通判,光緒二年(1876)改置直隸廳,改設撫民通判。
本 轄:
岫岩州:沖繁疲難。明岫岩城堡;乾隆三十七年(1772)設岫岩城理事通判,屬奉天府,四十一年(1776)兼轄鳳凰
城;光緒二年(1876)改置州,改屬直隸廳。
安東縣:繁疲難。明鎮江城,天命六年(1621)歸附;乾隆三十七年(1772)屬岫岩城通判,道光七年(1827)改屬岫
岩鳳凰城海防通判,光緒二年(1876)析鳳凰廳大東溝至叆河地置縣。
寬甸縣:繁疲難。明東寧衛寬甸六堡;同治十三年(1874)開墾,光緒三年(1877)於寬甸置縣。

庄河直隸廳:沖繁難。明屬鳳凰城、岫岩城、金州衛;清初屬蓋平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其地改屬岫岩廳,光緒
三十二年(1906)析鳳凰直隸廳、岫岩州於岫岩州庄河置直隸廳,設撫民同知;宣統元年(1909)割鹿島
來屬。
本 轄:

長白府:沖繁。明建州衛鴨淥江部;清初屬禁地,光緒三十四年(1908)於十八九道溝之塔甸置府,析臨江縣以東長
生、慶生二堡及吉林省長白山北麓龍崗之後地來屬。
本 轄:
安圖縣:沖繁。明屬建州左衛;宣統元年末(1910)以府東圖們江源地於紅旗河西南岸置縣。
撫松縣:沖繁。明建州衛訥音部;光緒三十二年(1906)始屬長白府,宣統元年末(1910)以府西松花江上游地於下
兩江東岸雙甸子置縣。

海龍府:沖繁難。明海西女真輝發、哈噠、葉赫三部;康熙十六年(1677)為禁地,光緒四年(1878)開墾,五年(1879)
以鮮圍場於海龍城置廳,屬奉天府;二十八年(1902)升府。
本 轄:
東平縣:繁難。明先為梅赫衛(一說忙恰衛),後屬輝發部(一說哈達部);清初為禁地,光緒二十二年(1896)開墾,
二十八年(1902)析海龍府東圍場於大度川置縣。
西豐縣:繁難。明先為塔山左衛、罕達河衛,後屬葉赫、哈達二部;清初屬永吉州,光緒二十二年(1896)開墾,
二十八年(1902)析大圍場西流水墾地於淗鹿置縣。
西安縣:繁難。明先為珠敦河衛、塔魯木衛,後屬葉赫部;清初為禁地,光緒二十二年(1896)開墾,二十八年
(1902)析海龍府西圍場於老虎嘴置縣;二十九年(1903)徙治大興鎮。
柳河縣:沖難。明建州衛鄂棟部西境;清初設大圍場屬鮮圍場,光緒二年(1876)開墾,四年設柳樹河縣丞屬通化
縣,二十八年(1902)改置縣,改屬府。

輝南直隸廳:????。明輝發部;清初設鮮圍場,光緒四年(1878)開墾,屬海龍府;宣統元年(1909)析海龍府東南境
一統河外、輝發江東南八社於大肚川置直隸廳,宣統二年(1910)徙治謝家店。
本 轄:

昌圖府:繁疲難。明初為遼海衛,後屬福餘衛科爾沁部;嘉慶十一年(1806)以科爾左翼後旗地於昌圖設昌圖額勒克
理事通判,屬奉天府,咸豐二年(1852)置廳;同治三年(1865)改設昌圖遼海撫民同知;光緒三年(1877)升
府。
本 轄:府同知駐同江口,宣統二年改設經歷;光緒三年移梨樹城照磨駐八面城。
遼源州:繁難。明屬福餘衛;清初屬科爾沁左翼中旗,同治十年(1871)設鄭家屯主簿屬康平縣,二十八年(1902)
析昌圖府、康平縣、奉化縣改置州。
奉化縣:繁難。明屬福餘衛;清初屬科爾沁左翼中旗,道光元年(1821)設梨樹城照磨屬昌圖廳,光緒三年(1877)
改置縣。
懷德縣:繁難。明屬福餘衛;清初屬科爾沁左翼中旗,嘉慶七年(1802)開墾,道光元年(1821)改屬昌圖廳,同治
五年(1866)設八家鎮經歷,光緒三年(1877)改置縣。
康平縣:繁難。明先屬遼海衛,後屬福餘衛;清初屬科爾沁左翼後旗,光緒三年(1877)移八家鎮經歷駐康家屯,
六年(1880)析科爾沁左翼中、後二旗南境、科爾沁左翼前旗東境改置縣。主簿初駐鄭家屯,光緒二十八
年移駐後新秋。

洮南府:繁疲難。明屬泰寧衛;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前旗,光緒二十九年(1903)開墾,三十年(1904)以洮兒河之南旗
墾地於雙流鎮置府。
本 轄:光緒三十三年設照磨駐乾安鎮。
靖安縣:繁疲難。明屬泰寧衛;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前旗,光緒二十八年(1902)開墾,三十年(1904)於白城子置縣。
開通縣:繁疲難。明屬十剌罕衛;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前旗,光緒三十年(1904)以旗墾地於哈拉烏蘇置縣,同年徙
治七井子。
安廣縣:沖繁疲難。明先屬泰寧衛,後屬塔兒河衛;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後旗,後開墾,光緒三十一年(1905)以旗
墾地於解家窩堡置縣。
醴泉縣:沖繁。明屬泰寧衛;清初屬科爾沁右翼中旗,宣統元年(1909)以旗墾地於醴泉鎮置縣。
鎮東縣:????。明屬泰寧衛;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後旗,光緒三十二年(1906)開墾,宣統二年(1910)以旗北段墾地
於南叉干撓置縣。

--------------------------------------------------------------------------------
註:旅大租界:清青泥窪屬金州廳。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俄《旅大租地條約》租借旅順口、大連灣及附近海面與
俄國,為期25年,可續租;二十五年(1899)俄國置關東省,二十九年(1903)設遠東總督府;三十年(1904)
租借長山列島與俄國;三十一年(1905)日俄戰爭後,旅大租界及金州廳、營口等為日本侵佔,中日簽訂關
於東三省事宜條約,日本置關東州廳;三十二年(1906)簽訂日本歸還中國的協議。
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日《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與日本,隨及因俄、德、法干涉放棄;同年中日《交還遼
南條約》中國贖回遼東半島。
--------------------------------------------------------------------------------
盛京將軍轄區:
盛京駐防將軍:天命十年(1625)定都沈陽,天聰八年(1634)改稱盛京。
順治元年(1644)為陪都,設內大臣,駐盛京城(奉天府);二年(1645)改設阿立哈大,三年(1646)改
設盛京昂邦章京;
康熙元年(1662)更名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四年(1665)更名鎮守奉天等處將軍;
乾隆十二年(1747)更名鎮守奉天等處將軍(俗稱盛京將軍);
光緒二年(1876)行總督事,三十三年(1907)改設東三省總督,兼三省將軍事務。
奉天副都統:順治元年(1644)設梅勒章京二人,均駐盛京城(奉天府);
康熙元年(1662)改設奉天副都統;
雍正五年(1727)移一人駐錦州,更名錦州副都統。
遼陽城守尉:順治元年(1644)設遼陽城防守尉,駐遼陽城(遼陽州);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設遼陽城守尉(亦稱東京城守尉),屬奉天副都統。
開原城守尉:康熙二十一年(1682)設開原城守尉,駐開原城(開原縣),屬奉天副都統。
岫岩城守尉:順治元年(1644)設岫岩防守尉,駐岫岩城(岫岩州);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設岫岩城守尉,屬奉天副都統;
雍正五年(1727)改屬熊岳副都統;
道光二十三年(1843)復屬奉天副都統。
牛庄防守尉:順治元年(1644)設牛庄防守尉,駐牛庄城(海城縣牛庄),屬奉天副都統。
鐵嶺防守尉:
撫順協領:
興京副都統:康熙二十六年(1687)設興京城守尉,駐興京城(興京府新賓老城),屬奉天副都統;
光緒元年(1875)設興京副都統,興京城守尉改屬興京副都統;三年(1877)改興京城守尉為興京協領。
金州副都統:康熙二十年(1681)設金州防守尉,駐金州城(金州廳),屬奉天副都統;
道光二十三年(1843)移熊岳副都統來駐,更名金州副都統;
光緒三十一年(1905)寄治盛京城。
復州城守尉:康熙二十六年(1687)設復州城守尉,駐復州城(復州),屬奉天副都統;
雍正五年(1727)改屬熊岳副都統;
道光二十三年(1843)改屬金州副都統。
鳳凰城城守尉:順治元年(1644)設鳳凰城防守尉,駐鳳凰城(鳳凰直隸廳);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設鳳凰城城守尉,屬奉天副都統;
雍正五年(1727)改屬熊岳副都統;
道光二十三年(1843)改屬金州副都統。
蓋平城守尉:順治元年(1644)設蓋平防守尉,駐蓋平(蓋平縣),屬奉天副都統;
雍正五年(1727)改屬熊岳副都統;
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設蓋平城守尉,改屬金州副都統。
熊岳城防守尉:順治元年(1644)設熊岳城防守尉,駐熊岳城(蓋平縣熊岳);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設熊岳城守尉,屬奉天副都統;
雍正五年(1727)改設熊岳副都統;
道光二十三年(1843)副都統移駐金州,改設熊岳城防守尉,屬金州副都統。
錦州副都統:康熙十四年(1675)設錦州城守尉,駐錦州城(錦州府),屬奉天副都統;
雍正五年(1727)移奉天副都統一人來駐,更名錦州副都統。
廣寧城守尉:康熙二十九年(1690)設廣寧協領,駐廣寧城(廣寧縣),屬奉天副都統;
雍正五年(1727)改屬錦州副都統;
光緒元年(1875)改設廣寧城守尉。
義州城守尉:康熙十四年(1675)設義州城守尉,駐義州城(義州),屬奉天副都統;
雍正五年(1727)改屬錦州副都統。
海龍總管:光緒五年(1879)設圍場海龍總管,直屬盛京將軍;六年(1880)加副都統銜;
宣統二年(1910)裁。

熱河(今承德)都統耆英在舉國上下一片禁煙聲中,於道光十八年四月十八日(1838年6月10日)就任盛京(今沈陽)將軍。
盛京,即今遼寧省沈陽地區,是清王朝入關前的京城。順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統一全國,建都北京。由於盛京在清王朝興盛時期佔有重要地位,所以崇為陪都。盛京的官制優於一般地方,且多經變化,逐步完善,以盛京將軍為最高首腦。下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官員全由京都銓選。五部首腦為侍郎,受京都各部節制,但須與盛京將軍、奉天府尹商辦。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王室為了更牢固地統轄遼寧省沈陽地區的漢族民人,設立奉天府為盛京之京府,設府尹為最高長官,與盛京將軍共管同一地區。據《大清會典》記載,盛京將軍與奉天府尹的分工是,旗人皆統於將軍,而民人則轄於府尹。
盛京將軍,亦稱奉天將軍,全稱「鎮守奉天等處將軍」,清代盛京八旗軍政最高長官。清朝定鼎北京後,盛京作為留都,特設大臣1人、副都統2人,以及每旗駐防章京等留守,後改駐防大臣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改稱「鎮守遼東等處將」。後增設吉林、黑龍江等省駐防將軍,盛京駐防將軍只管奉地區(今遼守省境)。其下轄副都統4人,分守興京、鳳凰城、遼陽、開原。將軍衙門設主事1人,筆帖式11人,辦理所屬事務。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為「東三省總督「,兼管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將軍事務。
在關繫到清王朝生死存亡大計的禁煙問題上,道光帝對耆英寄以極大期望。在給耆英的諭旨中明確指出:「奉天為根本重地,風俗淳樸,豈容染此澆風」。道光在同月的另一諭旨中說道:「耆英系朕特簡,■以重任,若不能除此禍害,實屬有辜職守「。從大內史實檔案資料中,不難看出耆英對道光帝的諭旨,早已心領神會,竭盡心力,貫徹執行。贊成並堅決主張禁煙。
據檔案史料記載,在盛京將軍任上的耆英無時不以革除鴉片流毒為念,隨時留心體察民情。當他掌握到奉天沿海一帶魚業閩人較多,惡習傳染日久,以致商賈、愚民漸次吸食,甚至宗室覺羅、官員兵丁內亦有吸食時。他指出:「商民吸食者已屬違禁,官兵吸食者所關非細,必須實力稽查,認真懲辦,才能挽其澆風」。
耆英經過觀察分析,去偽存真,敏感地認識到,長期以來造成鴉片煙害禁而不禁,變本加利,繼續流毒的關鍵在於地方官吏。因此他在給道光帝奏摺中說:「鴉片之為害民,向因地方官不肯實力查究,一經犯案,或匿不具報,又或據實具報,而該管官反加呵斥,(硃批:可惡之至)以為好事,以為不鮮事,(此處系道光帝專筆所劃)隨亦互相隱諱,草率完結,以致興販吸食毫無忌憚。當此,實力整頓之際,又不激發天良,仍復空言搪塞」。
據此,耆英輾轉籌思,首先嚴令奉天宗室覺羅總族長、內務府三旗佐領,滿洲、蒙古、漢軍各協領、佐領,以及各城城守尉,協領、防守尉等,各將所屬人員兵丁內,有無吸食鴉片者,分別詳細查明,造冊呈報。如實無興販吸食者,亦各加具印結,每月呈報,以憑稽查。
一經查明,無論宗室覺羅、官員兵丁,內有吸食者即行拿問,從重處理,並將查報不實該管官嚴加參辦。
京都正百旗佑錫佐領下,閑散宗室來恩,因吸食鴉片被獲,經刑部審擬,發往盛京管束,今又在東大關報覺寺內,吸食鴉片並與民婦通姦。按例定罪,將宗室來恩發配黑龍江服役。民婦枷號一個月,杖一百。僧人隆會目睹宗室來恩吸食鴉片煙,不行揭發,杖八十。
耆英重視對軍政官員說服教育,啟發他們站在禁煙前列,「每接見所屬,未有不面加教導。」他憂憤感慨地說:「此等澆風俱可以不禁,則更有何事應禁者?若僅知徇庇奸商匪販,致令旗民被剝削,是利是害,熟重熟輕,務宜熟思」。他進步開導道:「爾等均系國家士仆,不可甘自暴棄,如搜獲大夥,不惟借免參處,並可仰邀天恩,何樂而不為?要知此物之害人心,壞風俗而不之恤,且以為身謀,豈不竟同胥役而自安下賤者哉。」他對下屬,「不憚煩絮,頻加告誡」,總期實有成效。
耆英為使禁煙具有法律權威,有法可依,官吏辦案有章可循,曾組織制定禁煙章程八條。經道光皇帝批准,並諭旨「奉天孥獲鴉片煙犯,重情案件,照例由省審勘。罪在軍流以下,責成各旗民地方官會同審擬詳報,由該將軍耆英覆明咨部。對案情稍有可疑,提省送部會辦」。
奉天沿海南路之金州、夏州、岫岩、海城。西路之錦州,寧遠均有海口總計不下二十餘處。是無業閩人流浪較多地區,是興販、吸食鴉片重災區,是查禁鴉片的重點。在耆英的統一組織布置下,盛京禮部侍郎薩迎阿先行去金州,山海關監督多齡由西路海口順歷周查直到海城。耆英將盛京任上一切應辦事宜處理後,由副都統祿普循例進城,居住公署處理日常事務,於道光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839年5月7日),帶同協領穆承泰,佐領綽豁倫、榮琪,知州陳瀛等人,輕車簡從,前赴前南城海口巡察,駐扎於海城的沒溝營。會同先期到達的山海關監督多齡,督率隨員,協同地方官員,詳細搜查沒溝營、蓋州、夏州、岫岩等海口停泊的商船、貨棧、店鋪。預設眼線,究詰鄉保。凡有勾串興犯鴉片,誘人吸食者即行嚴拿,從重懲辦。
搜獲煙土,煙膏四百五十四兩,配葯煙灰五十五兩。煙槍、煙具一百八十六件。拿獲收藏鴉片煙,及吸食鴉片男女人犯三十八口。前期繳獲鴉片兩千四百餘兩。
此次行動,及前所繳獲鴉片雖屬零星,但與多年來禁而不禁、積重難返之弊相比顯示了耆英禁煙的態度和決心,對盛京宗室、地方官吏、旗民兵丁、商賈船主以及興敗、吸食鴉片之徒都是很大震撼。對奉天禁煙起了推動作用。
先期曾在威遠堡、洋河渡口等處陸續孥獲販賣吸食鴉片的無業游浪閩人十七名,並將其窩巢拆毀。在金州海口拿獲無業流浪閩人王別觀等五人,並起獲煙膏煙具。為了杜絕販賣吸食鴉片流浪閩人,對官吏、兵丁、旗民、商賈的感染,此次親赴南城海口檢查了牛庄、蓋州、熊岳及西城海口錦州所屬天橋廠等處無業閩人的流寓情況。經查以上幾處共有無業閩人兩千一百六十五人,其中婦女六十二口。除陸續回原籍七百零一人外,已入保甲一千二百零三人。加入保甲這部份人,據地方官結稱,均屬安靜守法,照舊令其安居。責成地方官留心稽查,按年造具清冊,上報查核。尚有流寓二百六十一人。這部分人員,雖屬游手無業,尚非販賣吸食鴉片之人。發給執照,俟當年秋天,命隨商船返回原籍。並知照福建省督 撫該州俱查照收管。
這種作法通情達理,既妥善安置,使大部分人得以謀生,又對販賣吸食鴉片者給以嚴處,此舉有力地制止鴉片流毒的蔓延。
耆英為了使禁煙運動扎實可靠,具有群眾基礎,不致風聲過後,沉渣泛起。便於奉天海口各處,在旗民、鋪戶、船主中實行十家聯保,彼此稽查,一遇販賣吸食之人,即行舉報,使其不敢徇私窩藏。倘一家有犯,九家連坐。耆英尤恐少數不法之徒,陽奉阻違,轉致彼此互相穩諱,便責成地方官隨時設法留心詳查。並由省密派親信干員,於海口處所,往來梭織巡查。一經查出違犯別情,不能連坐九家,遵照新例從重定罪。
耆英在盛京禁煙成績,有目共睹,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客觀地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積極的,並取得了成效。打擊鴉片販和吸食鴉片的人,無業流浪的閩人得到安善安置,制定禁煙章程,實行十家聯保,自上而下進行清查,使販賣和吸食者難以藏身,有效地制止鴉片泛濫。道光皇帝諭旨:「查禁情形,尚屬妥協」,對耆英在盛京的禁煙活動做了實事求是的評價。

⑨ 沈陽盛京整容科余江怎麼樣

裝出牛逼的樣子,直到你做到了;信心比知道更重要。別被任何人嚇住,生活不易,全靠演技,那些嚇你的人也在演戲。

閱讀全文

與沈陽盛京牛一碗加盟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清60幀電影網站 瀏覽:170
翁虹和徐錦江 無敵風火輪 瀏覽:286
大學女生房間沙龍兩個女主叫什麼 瀏覽:366
韓國gl電影 瀏覽:580
看電影哪個位置好一點2d 瀏覽:68
賣原味內衣的電影 瀏覽:572
關於道士的電影 瀏覽:334
哪裡可以看除卻巫山這部電影 瀏覽:387
最黃 影視 瀏覽:989
看電視劇的免費網址 瀏覽:307
給老人吃奶的電影 瀏覽:444
三點盡露的電影 瀏覽:491
間諜電影香港 瀏覽:406
電影里女主角叫茉莉 瀏覽:22
50度電影有幾部 瀏覽:17
女人為出軌剪頭發的電影 瀏覽:381
李采潭的作品子 瀏覽:793
沐風少女在線觀看 瀏覽:837
強奸電影哪些 瀏覽:723
美國免費電影專區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