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宜都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文化習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呈現出繽紛多彩。身為宜都人,當地有些什麼春節習俗,有什麼方式來除舊迎新呢。我通過走訪調查,對宜都的春節文化習俗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
廣義的春節包括年前歲後兩個部分,歲前著重除舊驅邪,歲後著重迎新納福,共同構成傳統春節的兩大主題。狹義的春節,則指正月初一這一天。我調查宜都的春節為廣義的春節,時間從年前的臘月二十四日算起,至年後的正月十五結束。
宜都春節文化習俗介紹
1、臘月二十四:小年
臘月二十四日這天,標志著已邁入年關,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即將放假,農民也放下手中的農活,在外打工的向家裡趕,整個情景都在為年准備忙活。這一天每家都必須做的事就是陳塵,意思是把家裡里外外打掃干凈,整整潔潔迎新年。也有除晦氣,迎來好運氣之意。
臘月二十五日至臘月二十八日:祭祖、打豆腐、做年糕、炒年貨。
在這個時段里,主要是為過年准備物質或其他一些祭祖活動。每戶人家都要出門外出祭祖或悼念親人,一般是在逝去的親人墳前燒一刀火紙、放一掛鞭、磕三個頭,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和哀思。家家戶戶打豆腐,做年糕是一項傳統習俗,豆腐和年糕是大年三十不能缺少的菜,其意思是年年節節高。為准備年後親戚來訪和家裡小孩過年有零食吃,每家都要炒瓜子、花生、豌豆、高粱泡子。在這幾天,每家每戶也都要殺雞宰鴨,洗刷各種臘貨,為大年三十的餐桌上作準備。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人們都去市場購買豆腐、年糕和年貨,有些習俗漸成為歷史。
臘月二十九日:祭上天。
這天,每戶人家都要把煮熟的豬頭,供奉在外,燒上兩支香或幾張火紙,在豬頭上插上一雙筷子,祭上天,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臘月三十日:過大年、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我們稱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這一天,是全中國最濃重的一天,也是最快樂的天,也寄託著人民對來年最美好的祝願。大年三十這一天,有貼春聯(貼福字)、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四項活動。
貼春聯、貼福字。
一般大年三十上午,每家每戶都在大門、偏屋門上貼上春聯,一則表達對來年的祝福之間,二則為過年增加喜慶之意。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吃團圓飯
吃團圓飯是一年中一個家庭最為重要的集會活動,一家人圍在一個八方桌或大圓桌前吃飯,意味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在吃團圓飯前有兩項事要做,一件事是「叫親人」,就是擺好席後,添上飯,盛上酒,桌底下燒上幾刀紙,請逝去的親人回來過年,並帶上過年錢,以此紀念親人。二件事,放鞭炮,在吃團圓飯前每戶人家都要放鞭炮,一則表示我家在過年啦,二則表示熱鬧,三則表示除舊迎新。過去的團圓飯一般是豬牛羊雞鴨肉擺上一滿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的家庭會吃一些比如燕窩、鮑魚等等比較名貴的食物。更有一些人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頓,畢竟辛苦一年了!吃完飯一家人在電視旁觀看春節聯歡晚會。
送燈亮
在過年臨近傍晚時,每戶人家都要為逝去親人送去「燈亮」,即在墳前點燃一支蠟燭或煤油燈,意思是也叫亡人過年。
祭灶神
吃過晚飯,家庭主婦收拾停當後,會在鍋中間點上一盞桐油燈,祭趙王爺,祈福年年吃的飽,吃的好。
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新年的憧憬之情。守歲時原來一般是親人圍在火堂,吃瓜子水果,拉家常,火堂里要放一個很大的柴蔸子,把火加大的很旺,意味著明年事業興旺,燒的時候也不能用火鉗拷火食,要不然就不吉利。不過現在守夜以看春節晚會或打牌取代了過去的傳統形式了。守夜至十二點時,要大放鞭炮、禮花慶祝新年的到來。還有大年三十家人換下的衣服要洗干凈。
5、年初一
農歷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剛亮時各家各戶喜炮連連,還要在豬牛欄圈放上一掛鞭,意味著六畜興旺。
拜年
一般是晚輩早早起來給家裡長輩拜年,90年代前拜年還要行大禮,拜年後,長輩會給晚輩壓歲錢。送壓歲錢是宜都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意思是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俗話說:初一拜父母。給壓歲錢一直貫徹於正月,只要晚輩給長輩拜年了,長輩或多或少都要給晚輩壓歲錢,圖個吉利,圖個開心。這一天,家裡成員一般不出遠門,即使出門一般只到近的直系親屬家去拜年。
吃湯圓
初一的早晨每家每戶都要吃了一碗湯圓和兩個以上荷包蛋,意味著甜甜蜜蜜。
禁忌
宜都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故這天不能掃地、倒垃圾,說是會把財氣掃光。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不能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血光之災。不吃葯,不看醫生,以求春節平平安安、無病無痛。這天還不能理發,不剪指甲,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
游藝
初一早晨,鄉村裡、大街上熱鬧非凡,傳統游藝節目如「踩蓮船」、「跳獅子」、「舞龍燈」等,使節日氣氛顯得十分熱鬧隆重。
年初二:拜丈母
俗話說:初二拜丈母。凡是嫁出的姑娘,這一天,女兒女婿都要帶著兒女,攜帶一些禮品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如果岳父或岳母去世,女兒女婿也要到墳頭前燒香磕頭。
初三至初六:走親訪友
宜都拜年有句俗話:拜年拜到麥子黃。但是也有有句話提醒拜年的人要早拜年,這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一無煙二無茶。在這個時段里,人們走親訪友,吃肉喝酒、喝茶聊天,打牌游藝,不亦樂乎。
初八:做發事
初八的諧音就是「發」。這一天藝人要出去做工,農民要到田裡做點事,生意人要開門營業,希望這天開業大吉,開業大喜,出門大吉,希望全年大吉大利。要不然,全年要注意點,以防不測。
9、正月十五:元宵節(巴巴年)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延續下來很多有趣的習俗。
吃豬尾巴
十五這天的餐桌上,一定要有豬尾巴,意思是過巴巴年,過了十五,春節就過完了。小孩吃了豬尾巴,不會流鼻涕,也就是祈福小孩身體健康,健康成長。
做米面粑粑
這天,家庭主婦要做很多的米面粑粑,米面粑粑是用米碾成面後,包上臘豬腸、豆腐乾做成的,蒸熟後放進壇子里存好,等到三四月份拿出來吃。過去做米面粑粑是用來備春荒的。現在很少有家戶人家做了。
點燈亮
宜都有句俗話: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燈火是光明喜樂的象徵。元宵節這天晚上,宜都有點燈的習俗,過去家家戶戶都要在每間屋裡點上煤油燈或蠟燭,現在有電燈了,每間屋裡都開燈,一般都要亮到半夜,甚至到天明。
二、宜都春節習俗特徵
從調查情況來看,宜都春節習俗主要有以下特徵
自發性。從年前臘月二十四至年後正月十五,從籌備過年直到近年完,各家各戶按照風俗習慣自發地忙春節,也都按照各自家庭情況過著不同形勢的春節,有的熱鬧非凡,有的平平淡淡,但都帶著對過去的留戀和對未來的憧憬,走進了新的一年。
分散性。過春節,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單家獨戶的,很少有群眾性、集體性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時尚文化的沖擊,因分散性的原因,將會致使一些傳統文化習俗漸漸失去和被年輕人遺忘。
3、單調性。整個春節期間,人們年年過,年年這么過,過得很膩,也很累。尤其是過年送禮,給壓歲錢這些事也傷腦筋。由於缺乏必要的集體性文化娛樂活動,尤其是在農村更為突出,除了小賭小博外,也別無選擇。縱觀春節全過程,缺乏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人覺得很舊,不新鮮,有個年年要過,年年又不想過的情結。
三、宜都春節習俗發展趨勢
宜都春節民俗是宜都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涵了宜都民俗及藝術的精髓。隨著時代的發展,宜都傳統的春節民俗文化已經逐漸淡化了,許多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習俗已經被淘汰。比如:在隨時都可進補的今天,冬季進補的習俗已不像以前那麼講究,也並不是只在春節才可吃湯圓。
現在由於用上了自來水,往往是這里在禁水,那裡卻擰開水龍頭,讓水嘩嘩直流。因此,年初一嚴禁倒水一俗已屬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人來客往,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觀瞻。因此,從衛生角度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年初一不能看醫生的禁忌,年老一輩仍然堅持這個說法,然而這對病人的身體健康是大大不利的,年輕一輩也大多不在意這個說法。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也就沒什麼殺生會惹血光之災的顧忌了。
從走訪調查情況可以看出,宜都春節節慶的氣氛越來越淡,許多原有的春節民俗已經漸漸被淡化乃至遺忘。一些具有封建色彩的民俗被淡忘是好事,然而一些喜慶的民俗被淡忘就使得春節的宜都顯得蕭條冷清,許多人出現了「過年也沒什麼意思」的想法。
今後人們過春節,將會向簡單化發展,吃住行都會交給酒店賓館,也不會局限於家裡,而是走出門旅遊,走出去參加群眾性文化活動,一些傳統春節習俗會漸漸淡忘,一些所謂的禁忌也會逐漸被打破。
四、宜都春節習俗的發揚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也最古老的節日,當然這個傳統文化不能丟,更不能失傳,要在堅持中進行挖掘,在發揚中創新
不知道行不,總之我努力了,希望能夠採納O(∩_∩)O
Ⅱ 介紹一種民族的民風民俗
你是不是南師附小的學生,我是,今天我們布置的就是這個作業.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等等....
Ⅲ 宜都元宵節特有習俗
宜都市。
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曾在這里農牧漁獵。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取"宜於建都"之意,並派大將張飛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陸遜佔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秭歸等縣,並任宜都太守在此築城抗蜀,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境內。市府所在地故稱"陸城"。宜都自古為楚蜀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姐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陸城效區。
話說姐小時候,過了八月十五就開始盼著過年了。為啥捏?因為過年有好吃的,還有新衣衣穿。為了過個好年,很多事情在年前幾個月就要開始醞釀了。比如說學習一定要好好的,放寒假的時候成績單一定要都是紅色成績,因為過年的時候親戚朋友來家了是要拿出來傳閱滴。還有,要買什麼樣的衣服,早早是要想好的,為了多買一條紗巾,是要跟媽磨N多嘴皮子滴。唉,一條紅紗巾啊,那可是姐小時候最大的奢侈品哦。
冬月初一剛過,年味兒也就開始有了。彼此起伏的豬叫聲不絕於耳。殺年豬,算是每家每戶最大的年事了。年豬殺得大不大,血旺不旺可意義非凡啊。記得有一次俺們家,殺豬佬一不小心把血盆搞翻了,這可是大忌啊,當時老爸臉都黑了,殺豬佬也一時不知所措,最後錢也沒要,飯也沒吃就走了。而老爸為此耿耿於懷一整年,直到第二年殺年豬的時候平安無事老爸才釋懷。話說殺年豬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鄰里間談論的話題都是「誰誰家的年豬有三百多近呢,一巴掌多的膘」。而姐一點也不關心介個。姐最盼望的是晚上熬豬油的時刻。一大鍋香香的豬油熬好了,老媽總會把脆脆的豬油渣拌上白糖,犒勞在灶後灼火的我們。呵呵,那滋味,怎一個「美」字了得?
很多家裡在這個時候是要擴湯圓面滴。「兌」-------擴湯圓面的那個東西是不是這樣寫滴捏?一個石頭窩窩,一個木頭錘子,人呢站在一頭的木板上,一上一下的踏,糯米泡上一天瀝干,放在石頭窩窩里,木頭錘子一下兩下。。。。。。然後米就成了面面。記得我們那一方就只有高家有那樣一個傢伙什,每每到了這個時候,高家屋裡一天到晚門庭若市,排著隊呢。兌好了的湯圓面拿回家要用大簸箕曬好幾天,直到曬干,然後用一個壇子裝好,可以吃一年呢。記憶中,放寒假了,有一項任務就是曬湯圓面,要趕雀嘎子,還要拿個筷子隔會兒在簸箕里哈一下。
轉眼間就是臘月了。家家戶戶真的忙年了。有合夥承包了堰塘的,就張羅著打魚了。這也是一件大事。早早的,就開始在一起商量。到了那一天,各家勞動力都來拉網,一網下去,大大小小的魚就在堰里撲騰開了。女人和孩子們都站在堰堤上期待著,老人們則在一起討論,今年得勒多少斤。姐早早從家裡拿了籃子來,准備裝分得的魚。一般勒個兩網就差不多了,接下來,男人們把魚都按大小分好,每家一份,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分回家的魚,大的就收拾干凈了和豬肉一起熏起,小的就辣椒蔥花蒜苖加芫系菜一鍋老死一煮,凍一大盆。
話說有的家裡有老人的,規矩大的,還會自己打豆腐。介個,姐家沒有。姐的老爸最拿手的是做酒。做酒也有很大的規矩。貌似也有點看手氣運程的樣子。如果手氣好,做的酒會很甜,手氣不好,就會做砸羅。記憶中,老爸做的酒幾乎每次都很甜。年三十團年的時候,姐會把缽子里的酒水逼出來,當作飲料喝。做酒最關鍵的是酒麴子要好。青石板路的老南門口有一個老兒買的酒麴子就最好,老爸都是在那兒買滴。要說現在的兒們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吧。
過了臘月二十,家把兒戶就開始打揚塵了。全家齊動手,把屋裡旮頭旮腦都打掃一遍。那些在屋樑上、門旮旯、櫃門後沉寂了一年的蜘蛛網統統被清絞了出來。偶爾還會發現丟了N久的一隻襪子,一個發夾什麼的。據說這打揚塵可以把一年的齷齪和霉運都掃走。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了。老人都說這天是老鼠子嫁姑娘。典故從何而來,姐至今沒弄清楚。
一般在臘月二十幾前老爸都會叮囑兒們,「聽話些哦,小心打一餐了好過年。」呵呵,這句話,姐現在已經運用到我兒子身上了。
臘月二十七以前,該炒瓜子、花生、苕精果的就要炒了。有說道是「七不炒,八不鬧,九里炒噠逗強盜」。意思是說,臘月二十七八九都不能炒干貨。介個,姐當時真是深信不疑。周圍鄰里幾乎都會選在一天炒干貨。炒干貨用的沙是輪著借用,你家炒完了,沙還是熱的就又端到我家來炒,這樣一家家的輪。要說那景象姐至今記憶猶新呢。幾家的女人你幫我灼火,我幫你篩瓜子兒,再來個幫炒的,三下兩下十來斤干貨就炒完了。這時最歡起的就數各家的兒們了,從第一鍋炒起來就不住嘴了。挨著家的吃。呵呵,那年月,要不怎麼說「兒們盼過年」呢?還有過細的人家還會炸「番參子」。那個特別繁瑣,工序多,一般沒老人的家裡都不做。但是自己家做都會加多些雞蛋,炸出來味道比買的好吃多了。姐記憶中,老媽只做過一次。這玩意兒現超市裡有賣,學名兒叫啥姐還真不知道。去年回家過年在東方超市買了幾斤解饞,味道遠不如那次老媽做的。
到了臘月二十九晚上,那就是重頭戲了-------烘豬腦殼。各家的女人在白天就把豬腦殼、坐墩子、香腸、豬蹄等等從挑上取下來洗凈,大鍋刷干凈坐滿水,灶里劈柴燒旺,依次把豬腦殼坐墩子等放鍋里烘起。這劈柴要燒幾領,直至豬腦殼完全烘爛,骨頭用手一拉就掉。姐一般都會守到半夜,等著老媽折骨的時候,啃骨頭。呵呵,那滋味兒,美啊!
年三十兒就這樣在姐的期盼中來了。很早就起了,幫著老爸發炭火,打糨糊,幫著搬凳子,幫著拿對聯兒,幫著看橫批的高低。。。。。。話說那炭火一定要發的旺旺的,有道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姐那時候的心情是愉悅又激動的。忙完了這些又去幫著洗杯子,擦桌子,擺碗筷。准備工作都做好了,姐就忙著去洗澡換衣服了。據說這叫「趕嘴」,洗了澡再團年,一年不管去哪兒都會趕到飯點兒。中午十二點不到,老媽一桌子豐盛的團年飯就整好了。這時候老爸就把早已准備好了的草紙拿出來了,嘴裡念叨著「哦,先人都回來團年啦,保佑後人來年平安無事啊。。。。。。」,然後在桌子腳邊點燃,再斟酒斟茶。在這個過程中,兒們是不能碰桌椅的。所以,姐那時都是遠遠地看著,聲怕驚了先人們。等先人們都吃過了,老爸才會吆喝著大家都坐下,然後在門口點燃一大掛鞭炮,團年飯正式開始了!
這團年飯在總結過去和展望未來的氣氛中吃完已是下午了。收拾完後,長輩們領著晚輩,提著香燭紙錢鞭炮三三兩兩的開始去上墳了。姐那時也是跟在老爸屁股後面,嗑著瓜子兒,一路小跑地往爺爺婆婆的墳頭上趕。路上,會碰到很多鄉里鄉鄰,老爸都會客氣地說一句「過細克朝祖哦」。在墳頭上點燈、磕頭、燒紙、放鞭一陣儀式搞完天就快黑了,回家的路上,慌郊里,田間地頭遠遠近近的都會看見點點的亮光,那是各家祖先們墳頭上的「亮」,據說亡人們有了這亮光才能看得見回家的路。
三十的晚上守年是必須滴。一家人圍著一盆旺旺的碳火,嗑瓜子兒看春晚。順便說一下姐小時候看滴是凱歌牌黑白14英寸的電視。說實話,那時真不覺得春晚有什麼好看,但是就是喜歡那個氣氛,就是開心。眼睛皮子都抬不起來了,還是捨不得上床去睡覺。呵呵,多麼溫馨的回憶啊。
從正月初一開始,就是兒們的好日子了。初一拜叔伯,初二拜嘎嘎。去哪兒都有好吃的,還有壓歲錢。姐那時候,收到五塊錢的壓歲錢就算是大數了。一般都是一塊兩塊的。還記得那個一塊的上面印的是個鋼鐵工人。唉,悲催的姐小時候腸胃不好,正月的頭幾天都會「壓食」,常常是看著好吃的不敢吃,那個郁悶啊。
「拜年拜到初七八,一無煙二無茶」。這意味著到了初七八,年就快過完了。但是,在兒們心裡,這年要到了十五吃了粑粑那才算完呢。女人們老早就把粘米和糯米按比例兌好了泡起,到了十三左右就克磨了。老門老戶都會有一個石磨,男人推磨,女人喂米,一個夜工,做粑粑的面就推好了,再用灶灰隔著帳子布壓個天把兩天,把多餘的水吸干,就齊活了。到了十五那天,早早滴,女人就起來把過年沒有吃完的豬腦殼肉細細滴一切,再把紅白蘿卜細細滴切丁焯水,加上蔥花蒜苗和肉一炒,芯子就搞好了。姐那時候也是幫著老媽忙前忙後,學著團面做粑粑。呵呵,也許是先前的底子打的好,現在姐也做媽了,包子餃子粑粑都很在行。
現如今,年關又近了,但是姐卻怎麼也沒有聞到那濃濃的年味。姐怕老爸老媽累著,早就沒有要他們再喂豬了。湯圓面超市裡現成的,或是更簡單一點,湯圓也是現成的。瓜子兒花生超市裡有賣,苕精果N年沒有吃過了。話說有了超市真是好啊,要啥有啥。現如今你不用在家開火,這年三十兒的團年飯都能辦得妥妥貼貼。可姐要說滴是,他咋就沒有那個味兒了呢?
姐太珍惜這些個暖暖的記憶了。時不時都會翻出來品一品。姐真的很慶幸,當很多很多的東西都沒有了,姐卻還有這些個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