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瑞金路上有沒有讀酥世家
零食?
⑵ 江蘇鹽城的東台縣有什麼特產啊
東台西瓜 全國有名 魚湯面 陳皮酒
木雕
東台曹氏祖傳工藝。清咸豐年間有曹俊鵬者傳世傑作最多。興化縣戴家窯關帝廟神龕前的畫板,雕刻了山靜水流,花木蔥郁,山洞中有十八羅漢,身不盈寸。玲瓏剔透,姿態各異。東台商會曾有一件精品「鹽區風光」,在直徑約一尺的木盤中,雕有鹽場的「一井五塘」,即鹵井和燒火塘、紅鹵塘、抽港塘、揩灰塘、拔灰塘,還有鹽灶、鍋撇 、鹽廩。灶民勞動,牯牛拖車運鹽,草叢中還有奔跑的獐、兔,形象逼真,再現了鹽場風光。鹽灶上對聯,字細如菜籽,精巧細膩。
⑶ 江蘇6年級6單元關於「寫家鄉名人」的作文 (蒙城名人)
莊子故里在唐宋以前,沒有爭議,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蒙城縣。
今日蒙城縣,是古代蒙縣而來。蒙很早就為縣級行政單位了,在後漢(公元25~220年)時代,「蒙」稱「蒙城」,《後漢書•郡國志》記載得很明白:豫州,梁國有九城:其中有「蒙」城。因此,「蒙」自後漢起,就稱為「蒙城」。後漢的郡和郡國的縣級行政單位都稱城,特別是過去單字的縣,如「蒙」、「項」、「虞」等等,此後也成了「蒙城」、「項城」、「虞城」了,以後再恢復縣制稱呼,「蒙」就成了「蒙城縣」, 「城」字被保留了下來。
晉代學者張湛曾經作《列子注》這本書,張湛明確寫道:「莊子,宋之蒙城人,為梁漆園吏。」可見,晉代仍沿稱蒙為「蒙城」。蒙城這個地名,當起自後漢。漢晉以後,唐以前,蒙城地名有過變動,蒙城曾被叫做「山桑」,山桑侯國,但稱做山桑前後,「蒙城」也是不斷反復出現在史志上的。但自唐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蒙城重新被確認至今為「蒙城縣」,1000多年中沒有變化。所以,有的學者不辨史志,武斷蒙城自唐代開始才有的,不符史實。
「蒙」是春秋戰國就有的縣級行政單位,在後漢,稱為蒙城,從唐朝至今,蒙城這一名稱始終不變。蒙城算得上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了。
「蒙」是莊子故里,首先提出的也是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附有莊子傳,開頭一句就是「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後漢時「蒙」為「蒙城」,莊子自是蒙城人了。
對此,宋代二位大文豪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蘇東坡(公元1036~1101年)均予以確認。
《蘇東坡全集》中有一篇《莊子祀堂記》,是為蒙城人建莊子祀堂而寫的。文章一開頭,即為「莊子,蒙人也。」這塊碑近年在蒙城出土,雖為殘碑半塊,存原文186字,經有關專家認定,碑文文字當是蘇東坡親筆所寫。
《王文公文集》中有一首詩:《蒙城清燕堂》
「清燕新詩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後世風。
庭下早知閑索木,坐間遙想御絲桐。飄然一往何時得,俯仰塵沙欲作翁。」
這首詩是王安石為時任蒙城縣令的蘇舜欽(公元1008~1048年)大學士寫的。可見,在宋代以前「莊子,蒙人」,這蒙就是蒙城,是沒有爭議的。
莊子故里「蒙」的爭議是從明代開始的。明代嘉靖年間一個叫陸應陽的人寫了一本《廣輿記》,把商丘東北的「蒙澤」說成是「蒙」,因為許多人都說莊子是宋國人,宋國國都在商丘,所以他尋找蒙地只在商丘附近找尋,而忽視了宋國最南部的一個真正的蒙,因而造成近現代人關於莊子故里「蒙」的筆墨官司。
根據我對宋國的考察,宋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其地域也是比較廣大的,它的東南界直到今宿縣、蒙城一帶,當莊子的時代,宋國南部已被楚國佔有。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邊。」(《史記•楚世家》)楚國的北界已經到達亳州南之城父。莊子生存於世的時候,蒙縣已經屬楚國。但是,宋國最後一位君王宋王偃「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史記•宋微子世家》)宋王偃向南取地三百里,如果從城父算起,正包括今蒙城全境,宋的故地「蒙」又回復到了宋國。到公元前286年,三國伐宋,宋亡,今之蒙城之地又入楚。 莊子生於公元前369年,此時蒙地為楚,宋王偃向南取地三百里之時,當莊子52歲,蒙復歸於宋國,莊子83歲去世,正是三國滅宋之年。所以說,莊子是楚人,是宋人,都是對的。司馬遷寫《史記》,關於莊子一節,文字簡短,也只能說「莊子者,蒙人也」。漢代,蒙縣屬梁國。劉向《別錄》說莊子「宋之蒙人」,《史記•索引》說《地理志》蒙縣屬梁國,近代人說「老、庄文化是楚文化」,這些說法都是無可厚非的,都是正確的,都是指同一個地方,即今天屬於渦淮地區的蒙城。商丘及其東北,至宋國滅亡,莊子去世前,從未入過楚國,如莊子是商丘人,又哪來莊子是楚人,又怎能與楚文化結緣?
⑷ 請問讀酥世家這四個字是什麼字體
這是書體坊顏體
字體下載:
http://www.qiuziti.com/ziti/1045/49473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