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尋找阿蒂斯GL》蘭亭竹葉青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尋找阿蒂斯GL》蘭亭竹葉青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傳說極北之境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雪山,名為阿蒂斯。其隨天地生而生,幻化無形,是造物者憑空扶起的巨大結界。千百年來無數勇士循著北極星,苦苦尋覓。然而,千百年悄然過去,勇者卻一個也沒有歸來。
祖母緩慢的摘下老花鏡,合上手中的殘書,顯得相當疲勞。剛剛那一段閱讀耗費了她過多心神。我趴在祖母的腿上,壁爐的火光照耀到我和祖母的臉上,溫暖的叫人心安。
「奶奶,書上有沒有說阿蒂斯山到底在哪裡了嗎?」好奇終使我迫不及待的問出了口,稚嫩的童聲細細的,帶著滿滿的期待。
祖母沒有說話,搖了搖頭,抬手慈愛的撫摸我的頭發,隨後道:「桑以,我的乖孫女,如果什麼事情書上都有答案,那麼這個世上就沒有勇士了!」說完輕輕的笑起來。
我被祖母的話激怒,有些羞惱,搶過祖母手裡的殘書就是一陣亂翻。奇怪的是,祖母並沒有與我爭奪,任由我耍性子。我有些驚訝,但更多的是得意。低頭仔細翻閱起殘書,匆匆翻了幾頁,腦袋裡的問號迅速放大。我抬頭尋求祖母……
確認後請採納
『貳』 《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後兩句《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後三句《聲聲慢》全詩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解說]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不妨看作她一生憂患經歷的總結。詞人以鋪敘的手法,通過晚風、歸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意象,表現秋日黃昏寂寞愁苦的心境。詞中所寫的愁,由於以國破家亡的具體生活為背景,包含著深沉的內容,與一般無病呻吟的悲秋之作不可同日而語。充分發揮聲律音調的表現力,是這首詞的一個突出特點。開頭的七組疊字,分三個層次寫出詞人的動作神態、外部感受和內心愁苦,由表及裡,層層遞進,而且多用聲音比較壓抑低沉的字,「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梁啟超語)。全詞字音的選擇和組合,也體現出明顯的壓抑感,具有特殊的音樂效果,真切地傳達了詞人內心的憂郁和沉痛。
『叄』 王獻之的父親是誰
王獻之的父親是王羲之。
希望能幫到你。
『肆』 我需要漢 隋唐宋元明 清朝的古詩各兩首
漢朝: 漢樂府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有些詩揭露了官僚貴族的豪奢與殘暴,反映了勞動人民 生活的痛苦,展現了漢代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傳達出被壓迫人民憤怒反抗的呼聲。如《相逢行》、《婦病行》、《東門行》等;有些詩反映了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如《十五從軍征》、《戰城南》、《飲馬長城窟》、《古歌》等;有些詩反映了青年男女的愛情和棄婦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蕪》、《白頭吟》、《怨歌行》、《孔雀東南飛》等;還有些詩反映了社會動亂給人們帶來的不幸,如《枯魚過河泣》、《烏生》等等。在藝術上,漢樂府民歌多採用敘事的形式,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如《孤兒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語言朴實凝練,不事雕琢,如《江南》;句式上靈活多樣。
隋朝: 薛道衡 - 昔昔鹽
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齊。
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
採桑秦氏女,織錦竇家妻。
關山別盪子,風月守空閨。
恆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
盤龍隨鏡隱,彩鳳逐帷低。
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
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
一去無消息,那能借馬蹄?
楊素 - 山齋獨坐贈薛內史
居山四望阻,風雲竟朝夕。
深溪橫古樹,空岩卧幽石。
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
蘭庭動幽氣,竹室生虛白。
落花入戶飛,細草當階積。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臨風望羽客。
唐朝:《春望》作者:杜 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終南別業》 作者:王 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北陂杏花
宋朝:《北陂杏花》作者:王安石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饒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花影 》作者: 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元朝:《絕句》作者:王庭筠
竹影和詩瘦,
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
不肯下西天廂。
《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明朝:《午日觀競渡 》作者: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朝天子· 詠喇叭》作者:王磐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甚麼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清朝: 《詠史》作者:龔自珍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秋心三首》作者:龔自珍
其一
秋心如海復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鬱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當腰。
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
斗大明星爛無數,長天一月墜林梢。
『伍』 徽蘭庭牛肉湯加盟全套下來要多少錢
淮南牛肉湯選用幾十種滋補葯材及鹵料按一定的比例經傳統工藝炮製,久經熬制而成,青香可口,不黑湯,喝多不上火,嗓不幹,再配以粉絲和干絲,令人百吃不厭,是江豫皖一帶家喻戶曉的名小吃。淮南牛肉湯的由來:清乾隆年間,淮南人翰林大學士張政深研百草,擅長美食,曾任宮庭御膳高官,深得皇上厚愛。
『陸』 杭州徽蘭庭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徽蘭庭餐飲集團創始於1997年,已在全國擁有3家門店、加盟店面120餘家及2200多名從業人員的的大型餐飲集團。市場分布於蘇州、太倉、上海、杭州、襄陽、南京等全國各大城市,締造了「開一家火一家」的餐飲界傳奇。
法定代表人:盧永峰
成立時間:2017-06-26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10800035800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長河街道通江路251號江錦國際大廈804室
『柒』 哪些事例能說明王羲之是一個率性而為的人
不習書畫的人對王羲之沒什麼興趣,但略知筆墨的人沒有不仰慕他的。
有一則逸事:
智永禪師(南朝陳人,王羲之七代孫)有三寶:一曰右軍《蘭亭》書,二曰神龜,三曰如意。後傳弟子辨才,保護倍至。唐太宗令人誑得其書。辨才曰:「第一寶既亡,其餘何愛?」乃以如意擊石,折而棄之,又促龜傷其一足。
其中「唐太宗令人誑得其書」事流傳甚廣,為圈內人熟知。具體經過是:
辨才將傳到自己手中的《蘭亭》書藏在鑿空的房梁里,甚是愛惜。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書法,特別想得到《蘭亭》真跡,辨才卻始終推說不知道在哪裡。太宗就派監察御史蕭翼,扮成一個落魄書生,住進辨才所在的永興寺。在寺里,蕭翼和辨才一起清談賦詩,甚是相得。半個月之後,他們的談話漸漸涉及書畫。蕭翼拿出他帶著的王羲之的別的書帖給辨才看,辯才便從房梁中取出《蘭亭》炫耀。不久,蕭翼趁辨才外出,偷走了《蘭亭》真跡。回到朝中,唐太宗授蕭翼員外郎,賜給辨才錦三千匹,谷三千石。辨才痛心疾首,過了一年多就死了。太宗臨死前,特別囑咐要用這件珍品為他陪葬。好在太宗並非附庸文雅,他是真懂書法,所以他命馮承素、歐陽詢、虞世南、趙模等大臣臨了不少摹本,我們才有幸能欣賞到《蘭亭》的仿品。
對於王羲之,唐太宗還有一段專論,其中寫道:「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辯才和太宗對書法都有研究,令他們痴迷若此,可見《蘭亭》書的價值。我之前對書法一竅不通,受到這些傳說的引誘,就到處找《蘭亭》書來長見識。我第一次見到馮承素的摹帖,居然一下子就被它一紙的天真干凈所感動,真的是見識大增——我由此相信藝術的魅力不只是視覺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激勵。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琅琊(今山東臨沂),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東晉偉大的書法家,後人尊為「書聖」。王羲之出生豪門,劉禹錫《烏衣巷》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家說的就是他家。他的父親王曠與晉元帝司馬睿是姨表兄弟,他的堂叔王導、王敦因輔佐晉元帝登基有功,一個把持朝政,一個掌握兵權,炙手可熱。
王羲之七歲時師從著名書法家衛夫人,扎有堅實的功底;後來隨叔父王廙臨習鍾繇的法書,造詣大增。關於他勤奮學書,流傳有許多美談,像「筆山」「墨池」「戒珠」「入木三分」等等,皆為大家熟知。家學淵源,交往之人都是風雅名士,加上東晉時期書法藝術的繁榮發展以及王羲之本人的書法天賦和勤學苦練,他在書法世界取得巨擘地位是再自然不過了。
有的史書說王羲之自小性格沉穩,不善言辭,遇事冷靜。這個結論大概來自以下的記載: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王敦)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陽吐污頭面被褥,詐熟眠。敦論事造半,方憶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熟眠,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世說新語》)
同樣被劉義慶收集在《世說新語》這部志人筆記中的故事還有好多,比如《東床坦腹》: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郗太傅名鑒,其女名璇,字子房,擅長書法,人稱「女中仙筆」。結婚之後,王羲之夫婦志同道合,琴瑟和諧,相敬如賓,美滿幸福。他們生有七子一女,都是多才多藝,狷介不羈。《世說新語》里也收有王徽之的典故: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人們因之推斷王羲之率性任情,特立獨行,頗有魏晉之風。但魏晉士人尚清談喜宴遊,王羲之雖然也受到世風的影響,比如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願意到風景秀麗的會稽做官,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遊山玩水,他卻反對清談和宴飲過度。
王右軍與謝太傅(謝安)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望,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費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 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世說新語》)
『捌』 金色蘭庭幼兒園怎麼樣
紅黃藍是幼教行業的老專家了,但是紅黃藍近些年的品牌管理服務跟不上到位,許多一些棘手的問題往往得不到解決。我是一個小城市的園長媽媽,當時加盟了紅黃藍,但是個人覺得比較勞累。後來區域性的我們選擇了當地園所強強聯手,跟一家在益陽奧林匹克公園做了11年實體經驗的園所捆綁在了一起,互相學習和提升。
『玖』 書法家王羲之
入木三分
主詞條:入木三分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難得的才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晉帝當
《神龍蘭亭》
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
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4]
袒腹東床
主詞條:東床快婿
16歲時,王羲之被郗鑒選為東床快婿。郗鑒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鑒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一
王羲之
天早朝後,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
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鑒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鑒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6]
相聚蘭亭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效果發揮極致,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7]
稱病棄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無錫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8] 他和許詢、支遁等人,開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其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
會稽安逝
東晉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今浙江紹興),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豆腐乾豆腐右軍祠於墓前。
2個人成就編輯
書法風格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圖冊資料 [1] [3] [9-12] )
作品
王羲之真跡早於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由於年代久遠,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跡一樣,對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斷。有稱為宋摹的,也有疑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則定為唐摹。它著錄極多,並一再被刻入各種叢帖中,元以後的公私藏印及流傳歷歷可考與可靠,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作品列表
書體類別
作品
草書
《十七帖》
《初月帖》
《行穰帖》
《龍保帖》
《上虞帖》
《長風帖》
《賢士帖》
《飛白帖》
《平安帖》(草書)
行書
《姨母帖》
《快雪時晴帖》
《喪亂帖》
《蘭亭集序》
《平安帖》(行書)
《何如帖》
《奉橘帖》
《孔侍中帖》
《寒切帖》
《遠宦帖》
《二謝帖》
《雨後帖》
《秋月帖》
《都下帖》
楷書
《黃庭經》
《樂毅論》
造詣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贊嘆:「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圖冊資料[7] [9-13] )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辟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3軼事
竹扇題字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書成換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巧補春聯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於門。因為他的字型大小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後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贊嘆不已,拍手叫絕。[16]
不避之字
斐松之、劉牢之、寇謙之、司馬孚之、司馬亮之、司馬景之、司馬曇之……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上述人為什麼不避家諱?這里藏著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的秘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天師,是張良的八世孫。[17]
道教情緣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 「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
《蘭亭序》
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系。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
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嚮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於天台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潛夫論》記載:「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4歷史評價編輯
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梁武帝:「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虞龢:「羲之書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存。』又雲:『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
孫過庭:「且元常(鍾繇)專工於隸書,伯英(張芝)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謝安慰問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評子敬帖尾也。「
5史籍記載編輯
主詞條:晉書·王羲之傳
唐房玄齡、李淳風、褚遂良等共同撰寫的《晉書·列傳·第五十》是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合傳。仔細地闡述了王羲之是如何練就書法,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書聖」,王羲之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對書法的深深痴迷,發人深省,具有深刻的借鑒及教育意義。
6家族背景編輯
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
王羲之家族世系
誠的道教信仰者。同時,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於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名聞於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晉室南渡北民南遷,在江南大融合。山東琅琊國王氏望族,經王覽(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曠(約274年-328年)時,兩晉(266年-316年),發生「八王之亂」(290年-306年),歷16年,死30萬人。王曠善於審時度勢,效法先祖王覽,於東漢末年避亂南居30年。在五胡侵魯,琅琊危急,299年開始,兩晉大分裂,北方大混戰。
7後世影響編輯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獻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
王羲之《草書平安帖》
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後戰亂中,其後世走亂,家譜遺失,後世分布在沈陽,海倫等地。現知其後世有王慶凱、王瀟丹等人。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
黃庭經
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8墓址編輯
王羲之後因與驃騎將軍王述不和,稱病辭官,遷來金庭,晚年即在金庭養老,直
王羲之墓
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現有王氏後嗣於清代所建之家廟——金庭觀,觀右有一座古樸的石坊,橫額上鐫「王右軍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條依稀可辨的鵝卵石鋪成的古墓道。盡頭處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並不大,墓的制式與謝安墓相仿,也是青石條圍沿一土堆,類似杭州岳飛墓。墓前有大碑,鐫刻《蘭庭序》全文,碑體有些風化斑駁,許多地方字跡洇漫,只能依稀辨識。倒是相關的墓園規模相當大,大得叫人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