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熊貓為什麼會成為國寶
為什麼熊貓是國寶
1、熊貓是國寶的原因:大熊貓中國獨有,數量稀少,瀕臨滅絕,非常可愛。
2、大熊貓更是人們常說的活化石,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這對於研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地球的環境變化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
如果找一種動物來代表中國,可能是「龍」;如果找一種現實中存在的動物,那無疑是大熊貓。黑與白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太極陰陽,也是大熊貓這一中國特有物種的專屬配色。
最可愛的國寶
長久以來,「國寶」大熊貓一直擔任著中國的形象大使。全球范圍內,沒有大熊貓入住的動物園絕稱不上是世界頂級動物園,從奧運福娃「晶晶」到好萊塢的功夫熊貓,「熊貓熱」風靡世界,從未降溫。
熊貓征服成都
如果你和一群老外聊四川,他們可能對川菜、火鍋興趣寥寥,但若提起大熊貓,他們會一下圍坐過來,兩眼放光地問這問那。其實熊貓並不止生存於四川,也分布在甘肅、陝西。相比於熊貓對我們所作的貢獻,我們對它們的了解還太少太少。
大熊貓是貓還是熊,好像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拿黑熊、中華田園貓和大熊貓比一比似乎就明白了。但若是黑熊、貓和小熊貓呢?甚至再加一隻浣熊?好像就有點傻傻分不清楚。
冒充熊貓的松獅犬
現在的熊貓多特指大熊貓,而最初,「熊貓/貓熊」的名字卻只屬於小熊貓,後者被認為是介於熊與浣熊之間的新物種。19世紀六十年代,西方接觸到了「黑白熊」,當時的動物學家認為它的頭骨構造、齒列、腳掌多毛等特點和紅貓熊(小熊貓)相似,命名為「貓熊屬的」。於是熊貓便有了大、小之分,以至於現在的人不得不拗口地稱呼「小的大熊貓」為大熊貓幼崽。
小熊貓
大熊貓與小熊貓有相似的外觀、生活習性(比如吃竹子)以及地理分布,甚至在動物園里也是好鄰居。但這兩個可愛的大/小傢伙在科學上可不好分類,有人說同屬熊科,有人說同屬單獨的熊貓科,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大熊貓應歸為熊科,小熊貓則單獨列為小熊貓科,與美洲的浣熊親緣關系最近。
浣熊
「熊貓」之名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大熊貓的拉丁文直譯是大貓熊,今天台灣地區仍這么稱呼。抗戰期間,重慶曾在一次展覽上展出大熊貓標本,工作人員按照西文從左到右的書寫習慣寫下了拉丁文名,又依舊時中文從右至左的書寫習慣寫下了「熊貓」,於是造成了遊人和媒體的誤讀,反倒是約定俗成,沿用至今。
單從語感上說,「熊貓」比「貓熊」聽上去就可愛;而在英文世界,盡管一般承認熊貓不屬於「小熊貓科」了,但還是保留了panda的名字,聽感自然也是比某某bear萌得多的多。
熊貓不發威,你當我是吃素的?
大熊貓是熊,雖然平日里99%的食物都是竹子,但它們卻是實打實的食肉目動物,消化道很短,類似於豺狼虎豹,和其他「素食者」相去甚
改吃素或許是「適者生存」的原因,但科學家們近日發現,大熊貓從竹子中獲取了大量的蛋白質,能量佔比其實和吃肉是差不多的。大熊貓是吃竹子的專家,它們只吃約27種竹子,各個季節選取的部位還不相同,尤其願意吃蛋白質含量高的種類或部位。看著在吃素,其實在「吃肉」!
強大的咬合力
為了更好地吃竹子,大熊貓進化出了一系列「吃飯工具」,比如五個手指外還有一個「偽拇指」——實際上是腕骨發育成有皮毛而沒有爪的假拇指,便於更好地抓取竹子。竹子質地堅硬,所以需要堅硬的牙齒和強大的咀嚼肌,這也讓熊貓腦袋大、脖子粗,成了最可愛的肉食者。同時,為了防止被竹片刮傷,大熊貓的胃壁也變得更加厚實。
說誰腦袋大?
竹子是高纖維食物,而大熊貓的牙齒和消化道由於保持了肉食動物的構造,消化效率低,營養吸收慢,解決的辦法只能是不停地吃吃吃。科學家曾觀察過一隻成年大熊貓:48小時內,這只大熊貓花了25小時吃竹子,吃了154千克,還邊吃邊拉了96次,一共排了85千克便便,那是相當吃苦、相當勤糞!
B. 如果只能在成都呆一天,哪些地方好玩
成都是一座全國聞名的優秀旅遊城市,而且成都的經濟和交通都非常發達,對於這座城市而言,又被稱為“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成都不僅擁有很多的美景,更是有著眾多的美食可以品嘗。如果我們只能在成都待一天,我覺得可以到這些地方遊玩下:
成都在現在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在古時候也是一個文化重鎮。在這里有著著名詩人杜甫的草堂,也有著三國時期名臣諸葛亮的祠堂。
而且這兩個地方都在今天的市中心,非常方便我們游覽;如果對這兩位名人感興趣,來到成都,一定不能錯過游覽杜甫草堂和武侯祠。
除了以上這些地方以外,在我們一天的行程中,還可以去春熙路走走,順便拜訪下寬窄巷子和錦里。在這里欣賞美景的同時,品嘗下美味的小吃,在感受下成都人悠閑的茶文化。
C. 大熊貓為什麼這么胖
。一旦有胖子想要吃素減肥,就會被損友的這句話無情地踐踏。不過仔細想想也對啊,熊貓吃竹子的啊,怎麼做到讓自己擁有那麼多脂肪的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熊貓不是素食動物,它原本是肉食動物,因為在進化中,熊貓只具備肉食動物的生理特徵卻不以肉為主食,科學家研究結果是:這是因為一個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貓無法感覺肉類的鮮味。 人類發胖是因為吃肉嗎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人類因為吃肉變胖而以為肉食導致肥胖,素食不會發胖。 而實際上恰恰相反,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相對而言,體型大的大多是素食動物、雜食動物,肉食動物一般個體較小;而且同樣物種,越是肉食動物個體越小。 比如:素食,大象、牛、羊、馬(註:肥胖);雜食,豬(註:肥胖且慵懶);肉食,老虎、獅子(註:健壯,那不叫肥胖),狼、狗、貓、豹(小且靈動)。 同物種,素食恐龍明顯大於肉食恐龍。所以大熊貓肥胖再正常不過了。完全符合自然規律。 大家可能會奇怪為什麼人類是個特例呢?其實不是,人類肥胖是因為吃的是「熟肉」,碳水化合物(糧食、甜食),過多的油脂。說說咱們實際生活中,有幾個胖子是純粹因為吃肉長胖的,反過來有幾個胖子是因為「只要我不吃肉了」就減肥成功變苗條了的。 熊貓是如何消化纖維素的 多數人認為竹筍這種素食應該是減肥食物,因為竹子纖維素含量高,其他含量比較少。對於人類,竹子絕對是減肥食物。 人類和牛羊的消化系統區別在於:人類無法消化纖維素,因此富含纖維素的素食對我們來說是減肥食品,但對於能夠消化纖維素的牛羊就是能量來源。換句話說,它們吃草和我們吃澱粉差不多。雖然即使對於熊貓,竹子纖維素的吸收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幾。 保護大熊貓除了維持物種多樣性、大熊貓比較萌之類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一直都沒搞清楚,這貨是如何以肉食動物的消化系統消化纖維素的(竹子占熊貓食物的99%,僅靠偶爾開葷連活不下去都不可能),2011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研究員在PNAS發文,大致解釋了這件事:人家有特殊的腸道微生物。 如果比較的是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的體形,肉食的熱量高是毋庸置疑的,但採集成本也高。而同為草食動物,羚羊和熊貓體形截然不同,這說明它們的進化壓力不同:羚羊需要逃離捕食者,而熊貓需要儲存熱量。 總之,一般說來,體形的不同是由於不同的進化壓力導致的基因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