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西斯的滅亡主要是在蘇德戰場上吧 而當時德國跟蘇聯的實力相比到底如何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以閃電
二十世紀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德國法西斯政權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國家採取的綏靖政策則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德國的氣勢。而此時的蘇聯,最高領袖約瑟夫·斯大林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范圍。
1939年9月納粹德國與蘇聯聯合發動的波蘭戰役之後,納粹德國的軍隊在1940年就很快就佔領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6月初,德國控制了歐洲包括法國、波蘭西部、荷蘭、挪威等16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而這時的全世界,只有英國在獨自和法西斯德國作戰。而此時,蘇聯在1939年9月蘇德瓜分波蘭之後從波蘭得到了它51%的領土,從羅馬尼亞拿走了南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從芬蘭它拿走了卡累利阿、薩拉、里巴奇半島等領土,在遠東它與日本帝國分贓,獲得了外蒙古。
1930年代末的蘇聯,經過十餘年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但是生產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則遠不如德意志帝國。另外,蘇全國也剛從瘋狂的肅反大清洗運動中慢慢恢復正常的秩序。在德軍橫掃歐洲之時,斯大林看到如此強大的德意志必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便開始著手採取防範德國的系列措施:將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工業有計劃地遷移到烏拉爾山以東;對德意志帝國和談,避免刺激德意志帝國;穩住東方的日本,於1941年4月和日本簽署《蘇日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
在蘇聯的系列准備措施中,建立東方戰線是最具爭議的,在建立東方戰線的進程中,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佔領了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芬蘭、羅馬尼亞等國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對立面,還遭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譴責。且事實上東方戰線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
德國方面,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借海洋的優勢在拚死抵抗(海獅計劃),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大國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大大低估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計劃代號:「巴巴羅薩作戰」。
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大量兵力(300萬德軍),以「閃電戰」從三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佔領蘇聯首都莫斯科、蘇聯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寧格勒和基輔等,把蘇聯紅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出台半年後,蘇聯還渾然不覺,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紀念國際勞動節,雖然英國等國和蘇聯間諜多次向斯大林匯報,德國將在1941年夏進攻蘇聯,但斯大林認為,英國和德國的戰爭見分曉之前,德國還沒有能力進犯蘇聯。他甚至懷疑,這是英國間諜為了將蘇聯拉入對德作戰的陷阱而捏造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斷錯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響。
另外,據俄羅斯學者鮑里斯·瓦季莫維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戰秘密檔案》(俄語版於2001年出版,中文翻譯版於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書中披露,斯大林還曾有一個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該計劃還比巴巴羅薩計劃更早出台,只是由於蘇聯的戰爭准備還沒有達到進攻的要求而被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先行一步。可見斯大林對德國的進攻計劃是完全沒有防備的。
② 蘇德秘密條約簽訂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
Treaty of non-Aggression Betwee-n Soviet U-nion and Germany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條約。1939年3月15日,德國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3 日又佔領立陶宛濱海城市默麥爾。4月3日下達旨在消滅波蘭的白色方案。5月22日又簽訂 《德國義大利軍事同盟條約》。1939年8月中旬,蘇聯的國際處境十分險惡。日本繼1938年在中蘇邊境張鼓峰挑起反蘇武裝沖突後,1939年5~8月又在中蒙邊境諾門坎地區向蘇聯、蒙古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蘇聯在4~8月多次主動採取行動同英、法在莫斯科舉行關於締結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的談判,爭取建立反侵略的統一戰線。但英、法仍奉行綏靖政策,無意與蘇聯合作。與此同時,英國同德國進行一系列秘密談判,力求實現英、德合作,把戰火引向蘇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也採取措施調整同德國的關系。斯大林於8 月21日接受A.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的要求。8月23日蘇聯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10年。條約規定,締約雙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將不參加直接或間接反對他方的國家集團;當一方受到第三國進攻時,另一方不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就彼此有關問題,密切接觸,交換情報;和平解決相互間的一切爭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國家公布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附加議定書》,內容為確定雙方在東歐的勢力范圍。
該條約的簽訂使蘇聯得以暫時置身於戰火之外。但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德國在西線得手後,於1941年6月22日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主要內容是:
①締約雙方保證決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在彼此間進行任何武力行動、侵略行為或攻擊。
②締約一方不加入任何直接或間接旨在反對另一方的國家集團。
③不以任何方式支持對締約一方進行敵對行為的第三國家。
④雙方保持聯系,交換對彼此共同利益有關問題的情報。
⑤雙方在某種問題上發生分歧或抵觸時,只應通過和平方法解決。根據西方國家公布的秘密附加議定書規定,在發生領土或政治變動時,蘇德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勢力范圍以立陶宛的北部疆界為界,在波蘭的勢力范圍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及桑河一線為界;蘇聯要求德方注意其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方宣布對該地區在政治上完全不感興趣。
1939年8月23日,蘇、德在莫斯科締結的互不侵犯條約。在希特勒為避免兩線作戰,迫切需要入侵波蘭時蘇聯保持中立,蘇聯亦因英、法、蘇三國談判破裂退而求自保的情況下簽訂。正文共有7條,主要內容有,雙方保證彼此間不進行任何武力行動,任何侵略行為或任何攻擊;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國敵對行為的對象時,締約另一方將不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締約任何一方將不加入直接或間接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通過和平方法解決兩國間的糾紛;條約有效期為10年,除非締約一方在期滿前一年通知廢止,條約被認為自動延長5年。二戰後,西方公布該條約附加秘密協定書,主要內容為劃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范圍。秘密協定書規定,立陶宛北部疆界為蘇德在波羅的海地區勢力范圍的界線;兩國在波蘭勢力范圍大體以納雷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線為界;在東南歐,蘇關心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宣布在該地區無利害關系。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使蘇暫時解除對英、法禍水東引的憂慮,贏得一個短暫和平時期進行反侵略戰爭准備。但它表明蘇放棄了同西方民主國家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努力,使希特勒避免兩線作戰的危險,為德國發動世界大戰創造了有利條件。條約對歐洲勢力的劃分暴露了蘇聯大國主義的傾向。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後, 布爾什維克黨人在俄羅斯取得了政權,隨即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隨後的幾年裡,由 托洛茨基 指揮的 紅軍 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蘇聯的締造者列寧於1924年逝世。約瑟夫· 斯大林獲得政權。他通過殘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對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同時以肅反的方式對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展開了大清洗。
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屠殺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蘇聯改成了一個 工業 和 軍事 強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蘇聯軍事也比以前強出好幾倍。 1939年 蘇聯與 納粹德國 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結成貌合神離的同盟,同時秘密劃分了雙方在 波蘭 、 波羅的海國家 、 芬蘭 和 羅馬尼亞 的勢力范圍。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紅軍和盟軍在 1945年 攻佔了 納粹德國 全境,贏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後,斯大林與其他社會主義盟國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同 美國 和北約相抗衡。
③ 二戰蘇德戰場分析!
簡單地說,德軍雖然一開始具有絕對優勢,利用突襲以及高素質軍隊,閃擊蘇聯,迅速推進。但是蘇聯領土太廣,利用空間換取時間,雖然損失慘重,但成功大量消耗了德軍的作戰力量以及儲備物資,同時,利用情報網的有效信息,將部署於遠東用於防範日本入侵的幾十個精銳師火速調往前線,從而成功頂住了德軍的閃擊。失去了偶然性和突發性攻勢的德軍,不得不面對無限的巷戰,塹壕戰,等於回到了一戰和法國的戰況。最終,地大物博人也多的蘇聯自然要比德國恢復得快。再加上軸心國成員義大利加入同盟國,英美開辟第二戰場登陸諾曼底,德國兩線作戰,捉襟現肘,江河日下。蘇聯自然也就有了機會進行大規模反攻了。希特勒過於依賴閃擊戰,沒充分考慮到萬一戰況持久要過冬的情況。
④ 蘇德戰爭中的蘇德海軍
在蘇德戰爭中,蘇聯海軍為消滅敵人的海軍兵力和運輸船隻進行了積極而堅決的戰斗,可靠地保衛了江河湖海上的軍事運輸和民用物資運輸,支援陸軍瀕海集團的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在與同盟國(英、美)海軍的交往中,北方艦隊保障了蘇聯北方各港與同盟國各港之間對外交通線的暢通,並在敵海上交通線上展開了積極活動。為了保障船舶在北極水域(特別是在北方航路上)的航行安全,還組建了白海區艦隊。海軍協同陸軍,長期守衛了許多受到陸上敵人威脅的沿海登陸場和海軍基地。北方艦隊(司令A.Г.戈洛夫科)曾協同第14集團軍在通往科拉灣和摩爾曼斯克的遠接近地作戰。1942年北方艦隊承擔了保衛斯列德尼半島和雷巴奇半島的任務。波羅的海艦隊(司令B.Ф.特裡布茨)參加了利耶帕亞、塔林、蒙海峽群島、漢科半島、奧拉寧包姆登陸場、維堡灣各島和拉多加湖北岸地區的保衛戰,並在英勇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起了重要作用。黑海艦隊(司令Ф.C.奧克佳布里斯基,1943年4月後Л.A.弗拉基米爾斯基,1944年3月後仍為Ф.C.奧克佳布里斯基)協同陸軍進行了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刻赤、新羅西斯克保衛戰,並參加了北高加索保衛戰。此外,亞速海區艦隊、多瑙河區艦隊、平斯克區艦隊、楚德湖區艦隊、拉多加湖區艦隊、奧涅加湖區艦隊、伏爾加河區艦隊和伊爾門湖艦艇支隊,都在較大的江河湖泊邊立了防禦地區。在列寧格勒被圍期間,拉多加湖區艦隊保護了經拉多加湖通往列寧格勒的交通線。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以及在有觸雷危險的情況下保障伏爾加河上的重要物資運輸方面,伏爾加河區艦隊的海軍官兵都作出了重大貢獻。1943年恢復了第聶伯河區艦隊,1944年又恢復了多瑙河區艦隊。轉移到奧得河流域的第聶伯河區艦隊參加了柏林戰役。多瑙河區艦隊參加了解放貝爾格榮德、布達佩斯和維也納的作戰。
⑤ 二戰中,蘇德
德國只能靠閃擊的方法制勝,和蘇聯打消耗戰是不可能勝利的。最重要的就是資源跟不上。
蘇聯的鋼鐵企業只要正常運轉就能在一年內提供成千上萬輛坦克投入戰場。而德國最後資源匱乏的連黨衛軍軍官領章上的金屬絲都換成了白色棉線,Kar98步槍固定背帶的金屬套環也取消了。
⑥ 《離》 蘇德
內容簡介回到頂部↑青春圖文館。
離,不是去尋找什麼,而只是逃開,我在千萬公里之外。就怕有一天,回頭看所有的路,竟已全然湮沒,而我只是個沒有過去的人。去到的一個陌生的未來。
作譯者回到頂部↑本書提供作譯者介紹
蘇德,1981年9月生於上海,14歲起於報刊發表文章,16歲畢業於第一屆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少年作家班。2001年於《萌芽》發表小說處女作《我是藍色》。2002年出版小說集《沿著我荒涼的額》同年底赴台筆會,2003年出版小說集《次馬路上我要說故事》,2004年出版書信集《愛,是不能忘記的》,2004年出版長篇小說《鋼軌上的愛情》。
.. << 查看詳細 目錄回到頂部↑第一章 石廟向導
第二章 意外饋贈的,不是開始
第三章 曼底和她的信
第四章 被遺忘的時光
第五章 最遠的距離
第六章 k、木村和吉他
第七章 蒙讓母親的故事
.
第八章 曼諾夢里的歌聲
第九章 最後一次
第十章 離
後記
↓展開全部內容
書摘回到頂部↑夜已深,還有什麼人,象我這樣清醒的看自己的疼。飛馳的計程車里,不知名的女歌手用寂寥的聲音唱著曖昧的歌詞,我眯著眼睛注視著遠處星星點點的燈火,猜想著擦肩而過的另一輛車子里的人此時此刻在想些什麼。繁華的城市滿目荒蕪,這一次,我傷的很重,躺在一個陌生的房間里。我想我真的沒有辦法醒來了,就乾脆拚命的做做夢吧。
秋天慢無聲息的悄然而至,不加糖的苦咖啡一杯接一杯的吞噬著我的思想,也麻木了我的神經。我想這也許是又一次的沉迷,還好這次是苦咖啡,而不是芬必得。潛移默化中,自詡堅強的我居然漸漸開始依賴於某種外在的事物了。站在陽台上,一陣乖戾的風吹落了發帶,原本束起的頭發四散飛舞,洗發水的薰衣草味撲面而來。藍色的發帶在風中飄盪著落向地面,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柔和溫潤的光澤。也許只有掙脫了束縛,才能發現一直被忽略的美,離開,似乎是一種解脫。
深夜裡,我只是微笑的看著這個疲憊不堪的城市。微笑起來像風掠過一片竹林,颯颯的葉子似乎像暗夜裡閃動的一叢篝火,我的心也隨著跳躍的火苗忽高忽低的盤旋,忽明忽滅的悲喜。突然發現,我一直是一個在盛宴中走失的人。而現在盛宴已經結束,人們都已經離開,只剩下我一個,在空曠中徘徊,找尋。此時此刻,目送著遠去的洶涌人群,就像是在看黑白默片,每一個人的每一個動作都緩慢而悲傷,沒有回頭,也沒有一絲的留戀。
離開,不就是最好的結局。你還看不開么?舒馬赫在蒙扎賽後新聞發布會上講出retire這個詞的一瞬間,我看到了他眼睛裡閃爍著如釋重負。不過即使如此,我仍然心如刀割般一夜難眠,雖然結局早已在我心中瞭然,而聽到他親口說出這個詞卻還是讓人難以接受。Leave也許只是人世輪回的一個必然,對於世事只是滄海一粟,但是,2006年的齊達內,阿加西和舒馬赫,都選擇了漸次離開。陪伴著我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漸漸長大,他們就這樣離開了我的視線,而我,也離開了自己的豆蔻年華。
人,想要逃離的,不過是受傷的自己。或許有一天,疲憊的我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卻無法找到曾經的足跡。我又拿起一杯咖啡,出乎意料的,伸手放進兩塊方糖,小心的抿了一口,真甜。原來我還是可以感覺到糖的味道的。
……
⑦ 蘇德戰場上德軍節節敗退,遠東日軍為何不幫忙
1939年8月20日,一直在諾門罕地區處於守勢的蘇、蒙聯軍,以絕對優勢兵力發動了一場,自開戰以來的首次進攻。僅10天就圍殲了突入其「境內」的日軍,並就地轉入防禦。這讓驚慌失措的關東軍頗感意外,但很快便恢復了往日的驕狂。
一是,幾個日軍聯隊成建制的被殲滅,這是關東軍上下無法面對的結果。自明治維新以來,日軍在各個戰場都是高歌猛進、捷報頻傳。如今在諾門罕「栽了這么一個大跟頭」,換做誰也心有不甘,他們紛紛請戰,誓要與蘇軍一決高下。
無獨有偶,憋屈、窩囊的日本人,不僅與蘇聯迅速簽訂了停戰協定,更在一年半後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哪怕德軍在蘇德戰場節節敗退,最需要盟友幫忙的時候,日本人始終保持著中立。也正應了一句話,「你不仁,也別怪我不義」。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