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黃山的瓦屑壩
」瓦屑壩「,巢湖地區又稱」瓦家壩「、「瓦礫壩」,它在江西的蓮湖邊,是一個早期的港口,現在是一個小小的村落。洪家疃建立以前,一些從「瓦屑壩」來的移民者先在巢湖北岸先建成了兩個小村——徐家疃和九黃疃。所謂疃,是「屯」的變音,這兩個小村都是早期的民屯,移民者們以此為據點,開墾周圍的土地。村莊建成後,產生了一個問題:原來,在西黃山地區,山水常常灌流而下,難以控制。下游地區為了保證農業生產,必須在西黃山上修築一個水壩,才能調節落水,保證豐收。
徐氏和黃氏一起開往西黃山,與他們同行的還有庄氏。他們來到山區後,選擇了面向下游沖田的一個較窄的山口修築了一個水壩,水壩長150米左右。高差在6米以上。通過這個攔水壩,山水在水壩前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湖泊。這就是洪家疃現在水塘的雛形。
水壩建好後,一個看管和控制水壩的村莊就形成了——徐家壩村。徐家壩村呈正方形。它的基地處於壩下的緩坡,村莊規劃有九條巷子——又叫」九龍攢珠「。巷子里修著下水道,巷子前有口小小的水塘。天空下雨的時候,落在村莊的水就通過下水道進入了水塘。是一個下水系統設計的十分精妙的村子。在徐家壩建好之後。在它的東邊建起了一個小小的村落,在它的裡面,居住著後徐家壩以後的主人——洪氏。
洪氏是從徽州遷來,按照族譜的記載,他們是唐代歙縣觀察使的後代,又稱桂林洪。洪氏的村子叫」清水塘「,小村前面有水塘,後面有一口井,常年汩汩的冒著泉水。洪氏在這里辛勤勞作。到了清代初年,突然間發生了一件影響巨大的事情。
根據老人的回憶,徐家壩里居住的三支家族之一——庄氏家族突然遭到了一個重大的災變。一個叫」隆公「的人觸犯了朝廷,被滿門抄斬。庄姓匆匆的逃離了這個村莊,留下了空空的建築和房屋的基址。洪姓這個時候得到了遷移的機會。他們來到了村莊中,成為了徐家壩村第二批移民者。
洪氏來到徐家壩之後,開始慢慢拓展。並且成為其中最大的家族。在大約乾隆年間,他們建起了洪氏宗祠——也是全村唯一一處祠堂。洪氏在取得了村莊的領導權之後,慢慢的村莊的名稱也隨之改變——徐家壩改成洪家疃,而原來因為興修壩而形成的小水庫也替換成了」清水塘「。
洪家疃就這樣正式形成了,來自東部小村的靠山張張氏家族也隨之來到了村莊。張、洪等姓氏慢慢的融合,形成了村莊最大的宗族勢力。 除了張治中先生以外,村莊還有十位家族成員在解放前獲得少將軍銜。另外,獲得其他將校級軍銜者更多。到了近代,洪家疃已經成為西黃山腳下第一大村,他們購買道路,興建商業街,甚至計劃修築運河,來促進村莊經濟的發展。
時過境遷,今天我們來到了洪家疃村,還能看到古老的水壩和參天的古木。村莊還保留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多處,甚至連祠堂也躲過了文革的浩劫,成為今天巢湖地區寶貴的文化遺產。那麼那個神秘的遷出洪家疃的庄氏家族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在洪家疃村的南邊發現了一個小村——富塘張,原來,他們就是庄氏的後代。村莊的《張氏宗譜》這樣記載:「當思國無史則法戒不昭,家無乘(音勝,史料)則源流莫辨,是家乘所系之重,猶國史攸關匪輕也,吾宗有家於合肥潛溪河,則自我彥三公始,繼公徙居莫庄二村。孫承子繼,生長於斯,死葬於斯,而聚族亦於斯矣。無何天道有盈虧,人事有得失,族有諱隆公為,因功見妬(音杜,與妒同意),遂致有滅門之禍,而凡屬同宗俱被連累。爾時罹禍者敕令(此二字抬頭並加紅色)難逃遭刑受戮,脫身者圖生遠遁,改姓更名。於是逃某處而即以某地避害,寄某家而即以某姓全身,茲我姓之族裔實昔庄氏之嫡派也!自避難更姓以來,至我祖父輩見族居渙然,家乘未修,不勝感慨,俱殷然有志詳考世系,糾其聚而統之不散,合其異而歸之使同。志未酬而雲逝,易簣之時口囑丁孟。迄今我宗人有能一息忘者哉?嗟夫河!」從族譜上看,使家族遭難的確實是」隆公「。時間,按照族譜的記載,是在宋代,可是一個宋代被迫害的家族,為什麼整個清朝都不敢修家譜呢?原來在清朝初年,浙江發生了著名的」明史案「,主犯庄廷瓏,因印刷有指責清朝語句的《明史》而遭難,整個家族被波及。庄姓應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迫遷出的吧!在這個不幸的故事的背後,我們看到一個普通的村莊在數百年時間內經歷的幾多風雨。
2. 江西瓦屑壩在江西那裡
瓦屑壩位於今江西省鄱陽縣蓮湖鄉。
瓦屑壩本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老渡口,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兩省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將被安排移民的對象聚集到瓦屑壩,然後上船遣送到安慶府等目的地。
因年代久遠,移民後代隨著傳說的遞減,逐漸淡忘了具體祖居地,將記憶的思路定格於「瓦屑壩」,似乎「瓦屑壩」成了原居地,這是一種思鄉情結的歸宿,就像華東等省區只記得「大槐樹」一樣。實際上瓦屑壩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饒州(鄱陽)、九江兩府各縣。
(2)江西瓦屑壩項目招商加盟代理擴展閱讀
一、鄱陽瓦屑壩祭祖民俗
1、祭祀活動有放河燈、燒紙錢和尋根祭祖。
2、游故土
安排在祭祖大典儀式後,瓦屑壩村民與尋根問祖移民後裔前呼後擁饒瓦屑壩村一周,參觀瓦屑壩古陶遺址,移民後裔捧起故鄉的泥土,用紅布包裹帶回家供祀。
3、舉辦祭祖儀式
二、民俗瀕危狀況
鄱陽瓦屑壩根親祭祖風俗數百年從未間斷,但其祭祖習俗只獲省級非遺項目。加上村容村貌較差,歷史遺存盪然無存,村裡宗祠有關瓦屑壩移民的歷史展示,也只是蒼白無力的文圖,沒有實物支撐,起步已經落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瓦屑壩
3. 安徽人和湖北人,為何要去江西瓦屑壩尋根問祖
因為有大量的安徽人和湖北人,在明朝期間是從江西瓦屑壩遷移而來的。元朝時期由於統治者來自蒙古,民間的農民起義就一直沒有斷過。在整個元朝期間,各地不斷的發生農民起義,全國都是這樣,但是唯獨江西這個地區很少發生農民起義事件。
綜合而言,之所以安徽人和湖北人要去江西瓦屑壩尋根問祖,主要是因為他們祖上就是從那裡遷移出去的。
4. 明洪武年間從江西瓦屑壩遷往安徽六安鄔姓始祖是誰請問誰知道
你好,
關於你問的明洪武年間從江西瓦屑壩遷往安徽六安鄔姓始祖是誰,
這都六七百年了,
如果家族沒有族譜的話根本沒法查到
5. 瓦屑壩移民的介紹
瓦屑壩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組織的從江西外遷大量人口進行墾荒事件,是「洪武趕散」的一部分。瓦屑壩移民從洪武三年到永樂十五年(1370-1417年)歷時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安慶府42萬居民有27萬來自江西瓦屑壩。
6. 瓦屑壩的介紹
瓦屑壩本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老渡口,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兩省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將被安排移民的對象聚集到瓦屑壩,然後上船遣送到安慶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遠,移民後代隨著傳說的遞減,逐漸淡忘了具體祖居地,將記憶的思路定格於「瓦屑壩」,似乎「瓦屑壩」成了原居地,這是一種思鄉情結的歸宿,就像華東等省區只記得「大槐樹」一樣。實際上瓦屑壩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饒州(鄱陽)、九江兩府各縣。
7. 江西樂平瓦屑壩有姓周的嗎叫什麼村
鄱陽的吧,樂平我暫時沒有發現有這個地方。
8. 現李氏家普由長輩公、自、正、、元、祖、德、傳、請問江西省瓦西壩有和我這樣同中同輩家族嗎
非常多的人祖先是
從江西瓦屑壩遷出的,
還有 筷子巷
9. 江西瓦屑壩
各位請注意;
江西瓦屑壩位於鄱陽縣城西十公里的蓮湖鄉。---值得考慮!!!
鄱陽縣古縣渡也是瓦屑壩!!!
如果是尋根問祖的一定要千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