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加盟模式 > 內蒙古自治區超值年貨品牌加盟

內蒙古自治區超值年貨品牌加盟

發布時間:2021-07-09 18:39:47

A. 包頭的特有節日習俗

一、春節

俗稱大年。年前打掃房院、拆洗被褥、縫制新衣、備辦奶食、油食、肉和炒米等年貨。農歷臘月三十日(小建廿九日)白天,家家掛燈籠、貼春聯、設香案。神龕前供羊背子祭供天地,除夕闔家團聚熬年(唱歌、猜謎、說笑話,徹夜不眠,盡興歡樂)。午夜一過,飲酒進餐。年初一早上,男女老幼皆著新裝,晚輩要給長輩獻酒、遞哈達行跪拜禮。小河套蒙古族行禮時還要交換鼻煙壺。烏拉特蒙古族通常初五以前不到親友家拜年,初六至十五,男女青年結伙成群帶哈達等禮物給親友拜年,主人以酒食招待,一般不留吃飯。客人離去時,要帶一小包磚茶回去,謂之「帶喜回家」。新中國成立後,供神等迷信習俗逐步革除。

二、祭祖

祭祖分年祭、節祭兩種。有的在家中設祖而祭;有的去墳園敬供年節食品,與漢族無甚差異;而清明節、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掃墓則與漢族不同。其祭品以茶葉、奶食、酒、羊背子等為主,其他祭品則視家境而定。每逢節日,近族由宗子或行輩最長者率同族致祭,祭畢將各人所攜帶祭品集中一起,由長者為之平分,團聚而食,盡禮而散。至於近族中殞身行陣或客死他鄉的,則朝其方向遙祭。沿河一帶蒙古族祭祖更為講究。祭時,將剛燃過干牛、羊糞(清末用沙蒿等沙柴取代)加入平底銅盤中,然後撮少許茶葉、炒米、油炸食品、柏葉等置其上面焚祭。新中國成立後,祭祖中迷信成分逐步廢棄,其俗漸與漢族趨同。

三、祭腦包

農歷四月十三或七月十三,男女老幼,成群結隊,牽羊帶酒,行至腦包(用土、石堆成高約8尺許的圓形高堆)前,獻哈達、焚香紙、領牲,然後在腦包附近相聚野餐,盡歡而歸,意在祈福禳災。

四、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蒙古語音譯,意為「游戲」或「娛樂」。起源於古代祭敖包。成吉思汗征服花刺子模,在歸途中,為慶祝勝利,舉行盛大那達慕大會,會上進行射箭比賽。到元、明兩代,進行射箭、摔跤和賽馬比賽成了男子三項那達慕固定形式。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官方定期舉辦游藝活動。蒙古族至今以蘇木、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對得勝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榮譽稱號。舊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誦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弭難。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成為蒙古族人民歡樂的節日,每逢夏秋歡慶豐收;人畜平安,便進行活動。80年代後,改在8月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周年紀念日,包頭市曾組隊參加過多次那達慕大會射箭、賽馬、摔跤等比賽,以後那達慕大會還增加電影放映、文藝演出、物資交流等內容。

五、廟會

美岱召於每年農歷五月十三至十七日舉行廟會,慶祝喇嘛教格魯派灌頂經節。屆時,方圓數百里蒙古族群眾,身著鮮艷民族服裝,扶老攜幼,或騎馬、或坐車、或步行,齊集美岱召上布施、趕會。廟會開始,先由乃瓊壓邪;接著跳查瑪舞,俗稱跳鬼;還有喇嘛在大雄寶殿誦經、佛爺乘花木輪黃緞帳轎車在城牆繞寺一周,賜民萬福等內容。

五當召於每年農歷正月初八日至十六日舉行甘珠爾法會,祭祀彌勒佛。屆時各地信徒聯袂而來上布施、聽喇嘛誦經。農歷七月廿五日至八月初一舉行嘛呢法會,每天晚上由僧眾和俗界男女吹奏著樂曲、抬著巴林繞山一周。最後一天,器樂喧天,幡幛林立,規模更加宏大。法會結束,每個參拜者均可領到一些「烏利爾」等供物。

沙爾沁新召於每年端陽節舉辦登山盛會。清晨,青年人天色未明就成群結隊相隨上山,誰先登上頂峰就燃起篝火,旋即把人們從四面八方引來,紛紛登高遠眺,領略大自然美景。屆時,召廟早早打開大門,專供遊人觀覽。經堂前寬闊平台上演出二人台、晉劇。

位於土默特右旗東南部的小召子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開始,舉辦5~7天廟會,初九為正會。廟會期間有喇嘛念經,跳查瑪舞以及請專業或業余劇團唱晉劇、二人台等活動。屆時,住召喇嘛以炒米奶茶及飯食招待香客。

新中國成立後,上述廟會逐漸破除迷信內容,增添游覽勝跡、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

六、糕燈節

農歷十月廿五日,為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逝世紀念日。這天,土默特蒙古召廟和戶家都要用蒸熟素糕捏燈多盞,灌食油點燃。屆時召廟最為隆重,點燈多達千盞,喇嘛念經3日,信徒上布施、獻肉、油等物,富裕戶在院內設置高達丈余圓錐形燈山;普通人家也在院中設桌,捏燈百盞或在一大糕燈碗中置360根燈捻。燈點燃後,由家長帶領全家繞燈山或香桌三遭,然後焚香叩拜。等香火散盡後眾人將燈糕分食。新中國成立後,此節日漸消失。

七、祭灶

也稱過小年。農歷臘月廿三日,講究闔家歡聚,吃團圓飯,喝團圓酒,晚間行祭灶禮。據《綏遠通志稿》記述:「是日,稍富者多宰羊以祭,或供帶肉胸骨及乾果、稀糖雜陳一盤。焚香楮,並燃柴一束,加米糖諸物及羊骨數段於火內,羅拜叩祝,家人依次行叩拜禮,如謁歲然。祭餘食物遍及家人,惟不給女子,已嫁未嫁皆同。」沿黃河地區蒙古族,則在這天中午煮綿羊胸叉,並在湯中煮米飯食之。晚上將去肉胸叉及肉食、油食、柏葉等祭品放入灶膛中祭灶。祭畢,全家人分食胸叉肉,不得上炕。烏拉特蒙古族,夜晚將供品羊肉、奶食、糖塊等各取一點,撒入火堆,全家人面對火焰叩頭、念經、禱告。新中國成立後,廢止迷信內容,但仍講究闔家歡聚,吃祭灶糖。

八、祭佛

蒙古族崇信佛法,祭佛為普遍習俗。蒙古族聚居地,一般都蓋有名廟。沒有名廟的村莊,則在家中供奉小佛爺。過時節,上廟焚香、敬紙,祭奠佛祖、祈禱恩賜。新中國成立後,此俗漸次消失。

B. 內蒙古的民風民俗作文

整羊整牛,也稱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貴賓的傳統禮儀。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馬奶酒和給遠徵人攜帶綿羔羊熟肉條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來客和祭禮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瑪、整羊三種,主要取其完整、齊全之意。
禮獻整牛,除了祭祀犧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說,為65歲以上老年人祝壽,僅象徵性地獻上牛烏查(蒙古族叫烏古查,即牛羊軟肋脊肉)。珠瑪,又分為立式珠瑪,也就是最講究的整羊,其特點是褪毛、帶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瑪那樣精製,其特點是去皮、煮制。禮獻整羊也象獻整牛一樣,根據不同需要和對象,採取不同方式。有時獻上完整的羊肉,有時獻羊的某一部分。春節時招待親朋好友和貴賓時,把熟羊頭放在大方木盤中間,周圍擺滿各種奶食品和點心端上,是隆重禮儀。
整牛、整羊、珠瑪的加工方法,各地不盡一致,但必須保證食品的完整,避免損壞皮肉。
整羊的擺法;羊頭必須向著主賓。
在宴會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時 ,一般要唱贊歌敬酒三巡 ,當賓客們開始唱和時,再斟一杯酒,誦獻整羊的祝辭。專門向執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後,主人請席間長者先動刀。那位執刀招待,蒙古語稱「渾都格其」。長者接過蒙古刀,在羊頭的前額劃個「十」字,從羊的腦後、嘴角兩邊、兩個耳朵、兩個眼眶、脖頸、硬齶上割下幾塊肉,再把羊頭轉向主賓。主賓端起羊頭回贈主人。主人端過一個空盤,接過羊頭和長者割下的部位肉,擺在佛龕前敬佛。接著用專用的蒙古刀,從羊烏查的右側、左側切出長條薄片,左右交換放置。割羊烏查前半部時,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後,分節卸下其它骨頭(過席的羊烏查只能切一刀),由陽面轉圈後,退回去放入肉湯里熱,然後上桌進餐。退下整羊後,上肉湯。
禮獻整羊時,通常安排專人獻祝辭。誦祝前,要向祝辭人敬酒一杯。祝辭人用無名指蘸酒彈酹,然後舉杯祝辭。誦祝辭的姿勢:老年人坐著,中年人單腿跪著,年輕人站著。祝辭內容因人、因事、因地區不同而各異。比如有一則祝辭唱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煥發月貌的孛爾貼只斤夫人。宰一隻花臉的羯綿羊,裝在水晶盤里招待貴賓。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禮制,是蒙古人待客的傳統,是忠厚和貞潔的標志,是至誠心意的象徵。」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誦祝辭人說一聲「結!」(請用刀)。並舉杯繼續祝福唱道:「按著老規矩敬獻,請各位都來品嘗。遵循舊風俗奉獻,請各位都來舉觴。」
再斟一杯,眾人回敬唱和。之後,祝辭人接著說:「結!

C. 關於內蒙古是怎麼過年的作文

民俗風情之鄂倫春

春節是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一般要進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

區和東北鄂倫春族地區。

鄂倫春族的春節源於漢族習俗。節前,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清掃庭院;上山狩獵或在外工作的人們,都

要趕回家,准備過年。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初一清晨,人們忙著煮新包的「謝納溫」(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

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九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佑全家免災免

禍、吉祥如意。

(3)內蒙古自治區超值年貨品牌加盟擴展閱讀:

關於內蒙古的美食

烤羊腿是招待賓客的一道佳餚名菜。烤羊腿是從烤全羊演變而來。相傳,生活在中國北方廣闊大地上的

狩獵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隻的獵物和整羊進食。人們逐漸發現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後

腿,便經常割下羊後腿烘烤。單獨烘烤的羊後腿不但比烤整羊時間快,而且更加味道鮮美,食用方便,

烤羊腿遂逐漸代替了烤整羊。經過長期的發展,在羊腿烘烤過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種配料和調味品,使其

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干酥不膩,被人們贊為「眼未見其物,香味已撲

鼻」。

D. 內蒙古城市排名

內蒙古地域廣闊風情獨特,你最嚮往內蒙古的哪個城市?內蒙古地處歐亞大陸內部,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全國總面積的12.3%;全境主要分布有漢族、蒙古族,以及滿族、回族、達斡爾、鄂溫克等多個民族,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轄9個地級市、3個盟,內蒙古下轄的9個地級市、3個盟,從蒙A到蒙M,小編最喜歡下面這五個城市:

最後一個是蒙E- 呼倫貝爾。呼倫貝爾市境內的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有8個國家級一、二類通商口岸,其中滿洲里口岸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著名景點有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湖,貝爾湖,滿洲里國門,金帳汗蒙古部落等。

E. 內蒙有什麼風俗習慣

  1. 民俗風情之飲食——烤全羊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瑪、整羊三種,主要取其完整、齊全之意。 禮獻整牛,除了祭祀犧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羊頭必須向著主賓。在宴會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時 ,一般要唱贊歌敬酒三巡 ,當賓客們開始唱和時,再斟一杯酒,誦獻整羊的祝辭。專門向執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後,主人請席間長者先動刀。 禮獻整羊時,通常安排專人獻祝辭。誦祝前,要向祝辭人敬酒一杯。祝辭人用無名指蘸酒彈酹,然後舉杯祝辭。誦祝辭的姿勢:老年人坐著,中年人單腿跪著,年輕人站著。祝辭內容因人、因事、因地區不同而各異。比如有一則祝辭唱 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煥發月貌的孛爾貼只斤夫人。宰一隻花臉的羯綿羊,裝在水晶盤里招待貴賓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禮制,是蒙古人待客的傳統,是忠厚和貞潔的標志,是至誠心意的象徵。」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誦祝辭人說一聲「結!」(請用刀)。並舉杯繼續祝福唱道;「按著老規矩敬獻,請各位都來品嘗。遵循舊風俗奉獻,請各位都來舉觴。」 再斟一杯,眾人回敬唱和。之後,祝辭人接著說:「結!」

2.民俗風情之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游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葯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匯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1225年用畏兀兒蒙文(古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這篇石刻中說:成吉思汗為了慶祝征服花刺子模的勝利,在布哈蘇齊海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他的一個侄兒在距離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兩臂平伸的長度,每度約五尺左右)遠的地方射中了目標。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幾處提到過射箭比賽。後來,凡牧馬較多的部落舉行「那達慕」大會時,都要進行賽馬。在蒙古族文學巨著《格斯爾傳》及其他民間史詩,對賽馬都有描寫。摔跤則更為普遍,一般的「那達慕」大會,多以摔跤比賽為主。

3.民俗風情之鄂倫春

春節是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一般要進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鄂倫春族地區。

鄂倫春族的春節源於漢族習俗。節前,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清掃庭院;上山狩獵或在外工作的人們,都要趕回家,准備過年。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初一清晨,人們忙著煮新包的「謝納溫」(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九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佑全家免災免禍、吉祥如意。

太陽出來以後,人們穿上新衣服,攜兒帶女,帶著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長者家裡行拜,然後再到其他家。進門先燒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塊肉,灑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畢,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煙、叩頭,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受拜的長輩同樣向來拜者說幾句祝福的話,有的還要給壓歲錢或幾塊糖。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裡等候晚輩來拜年。

初二開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生活面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裡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

4.民俗風情之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敖包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F. 內蒙古一個民風民俗作文

民俗風情之飲食——烤全羊
整羊整牛,也稱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貴賓的傳統禮儀。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馬奶酒和給遠徵人攜帶綿羔羊熟肉條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來客和祭禮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瑪、整羊三種,主要取其完整、齊全之意。 禮獻整牛,除了祭祀犧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說,為65歲以上老年人祝壽,僅象徵性地獻上牛烏查(蒙古族叫烏古查,即牛羊軟肋脊肉)。珠瑪,又分為立式珠瑪,也就是最講究的整羊,其特點是褪毛、帶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瑪那樣精製,其特點是去皮、煮制。禮獻整羊也象獻整牛一樣,根據不同需要和對象,採取不同方式。有時獻上完整的羊肉,有時獻羊的某一部分。春節時招待親朋好友和貴賓時,把熟羊頭放在大方木盤中間,周圍擺滿各種奶食品和點心端上,是隆重禮儀。 整牛、整羊、珠瑪的加工方法,各地不盡一致,但必須保證食品的完整,避免損壞皮肉。 整羊的擺法;羊頭必須向著主賓。在宴會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時 ,一般要唱贊歌敬酒三巡 ,當賓客們開始唱和時,再斟一杯酒,誦獻整羊的祝辭。專門向執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後,主人請席間長者先動刀。那位執刀招待,蒙古語稱「渾都格其」。長者接過蒙古刀,在羊頭的前額劃個「十」字,從羊的腦後、嘴角兩邊、兩個耳朵、兩個眼眶、脖頸、硬齶上割下幾塊肉,再把羊頭轉向主賓。主賓端起羊頭回贈主人。主人端過一個空盤,接過羊頭和長者割下的部位肉,擺在佛龕前敬佛。接著用專用的蒙古刀,從羊烏查的右側、左側切出長條薄片,左右交換放置。割羊烏查前半部時,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後,分節卸下其它骨頭(過席的羊烏查只能切一刀),由陽面轉圈後,退回去放入肉湯里熱,然後上桌進餐。退下整羊後,上肉湯。 禮獻整羊時,通常安排專人獻祝辭。誦祝前,要向祝辭人敬酒一杯。祝辭人用無名指蘸酒彈酹,然後舉杯祝辭。誦祝辭的姿勢:老年人坐著,中年人單腿跪著,年輕人站著。祝辭內容因人、因事、因地區不同而各異。比如有一則祝辭唱 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煥發月貌的孛爾貼只斤夫人。宰一隻花臉的羯綿羊,裝在水晶盤里招待貴賓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禮制,是蒙古人待客的傳統,是忠厚和貞潔的標志,是至誠心意的象徵。」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誦祝辭人說一聲「結!」(請用刀)。並舉杯繼續祝福唱道;「按著老規矩敬獻,請各位都來品嘗。遵循舊風俗奉獻,請各位都來舉觴。」 再斟一杯,眾人回敬唱和。之後,祝辭人接著說:「結!」

民俗風情之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游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葯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匯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1225年用畏兀兒蒙文(古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這篇石刻中說:成吉思汗為了慶祝征服花刺子模的勝利,在布哈蘇齊海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他的一個侄兒在距離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兩臂平伸的長度,每度約五尺左右)遠的地方射中了目標。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幾處提到過射箭比賽。後來,凡牧馬較多的部落舉行「那達慕」大會時,都要進行賽馬。在蒙古族文學巨著《格斯爾傳》及其他民間史詩,對賽馬都有描寫。摔跤則更為普遍,一般的「那達慕」大會,多以摔跤比賽為主。
元、明兩代,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結合一起,從此形成男子三項「那達慕」大會比賽的固定形式。當時的「那達慕」祝頌詞中說:「得心應手的馬頭琴聲,悠揚動聽;潔白無暇的哈達,閃閃發光;傳統的三項『那達慕』,接連不斷;蒙古族力士,整隊上場。」14世紀末記載蒙古族風俗習慣的文獻中說:擀氈子,舉行婚禮或射箭、賽馬、摔跤等「那達慕」開始時,蒙古族長者舉起盛滿鮮奶的銀碗和哈達,朗讀祝頌詞。祝頌詞有「那達慕」祝頌詞、射箭祝頌詞等多種。如土爾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領詞中說:「你擎起萬鈞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猶如滿月,啪地撒放扣環。你能射倒聳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飛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啊,生銅熟鐵般的大力士」。從上述記載以及其他民間故事史詩對「那達慕」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其規模、形式和內容較前均有發展。當時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相當一個區)、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並對比賽勝利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但當時由於王公貴族的操縱,「那達慕」會上經常由王爺的摔跤手。賽馬手和射箭手獲得冠軍。
按蒙古族的傳統習慣,「那達慕」大會歷來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大會,參加摔跤賽的五百一十二人,馬三百匹左右,會期七至十天;中型「那達慕」大會,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會期五至七天;小型「那達慕」大會,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會期三至五天。

民俗風情之鄂倫春
春節是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一般要進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鄂倫春族地區。
鄂倫春族的春節源於漢族習俗。節前,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清掃庭院;上山狩獵或在外工作的人們,都要趕回家,准備過年。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初一清晨,人們忙著煮新包的「謝納溫」(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九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佑全家免災免禍、吉祥如意。
太陽出來以後,人們穿上新衣服,攜兒帶女,帶著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長者家裡行拜,然後再到其他家。進門先燒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塊肉,灑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畢,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煙、叩頭,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受拜的長輩同樣向來拜者說幾句祝福的話,有的還要給壓歲錢或幾塊糖。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裡等候晚輩來拜年。
初二開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生活面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裡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

民俗風情之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敖包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閱讀全文

與內蒙古自治區超值年貨品牌加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清60幀電影網站 瀏覽:170
翁虹和徐錦江 無敵風火輪 瀏覽:286
大學女生房間沙龍兩個女主叫什麼 瀏覽:366
韓國gl電影 瀏覽:580
看電影哪個位置好一點2d 瀏覽:68
賣原味內衣的電影 瀏覽:572
關於道士的電影 瀏覽:334
哪裡可以看除卻巫山這部電影 瀏覽:387
最黃 影視 瀏覽:989
看電視劇的免費網址 瀏覽:307
給老人吃奶的電影 瀏覽:444
三點盡露的電影 瀏覽:491
間諜電影香港 瀏覽:406
電影里女主角叫茉莉 瀏覽:22
50度電影有幾部 瀏覽:17
女人為出軌剪頭發的電影 瀏覽:381
李采潭的作品子 瀏覽:793
沐風少女在線觀看 瀏覽:837
強奸電影哪些 瀏覽:723
美國免費電影專區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