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寧化有什麼好吃的小吃和特產呀
寧化客家特色小吃包含沙縣小吃,龍岩小吃等各地小吃。各種瓦罐,炒粉,蓋飯等應有盡有,種類繁多。不信?一中門口一大堆
㈡ 生鍋勺子(寧化客家小吃)的泡豬腰好不好吃
材料
裕濱豬腰2個、姜5片、蒜適量、洋蔥適量、料酒2勺、生抽適量、鹽適量、辣椒適量
做法
1.腰花買回家,先把白筋去除干凈,否則吃起來有尿臊味。並且多泡水,勤換水,以減除腰花的臊味。
2.片開腰花,在光面劃交叉刀口,並切小塊,用開水加少許料酒,將腰花焯燙過,撈出,馬上泡冷水。
3.油燒熱,爆香姜,蒜,辣椒,倒入腰花略炒。
4.加料酒,小火煮4分鍾。
5.然後加洋蔥或蒜苔翻炒,再加生抽加鹽調味,隨即關火盛盤。
㈢ 寧化特色小吃有什麼
1、寧化米仁
寧化特色美食小吃(特產)-寧化米仁
米仁,又稱薏苡、薏米等,是我國古老的栽培作物,在寧化種植歷史悠久,明崇禎版《寧化縣志》中便有薏苡的記載。古時寧化人稱其為「彌陀粟」。
2、寧化山茶油
寧化特色美食小吃(特產)-寧化山茶油
寧化山茶油……
3、寧化大米
寧化特色美食小吃(特產)-寧化大米
寧化大米地域特色鮮明、歷史影響深遠。其中,河龍貢米尤為有名。
4、寧化薏米
寧化特色美食小吃(特產)-寧化薏米
寧化薏米具有煮後糯軟、粘香、細膩、軟滑、氣馨甘爽等特點。寧化地處武夷山脈的丘陵山區地理區域,山林植被的自然環境給農作物種植和農土特產品栽培提供了有利的生長條件。
5、蛋菰
蛋菰將雞蛋加少入許食鹽和適量溫水,用筷子反復打散,然後把豬腸一頭用線扎緊,將蛋從另一頭灌入,滿後用線扎牢。之後握蛋腸一頭的線,放在鍋中約50度的水內來加擺動,待至水沸時,立即將蛋腸取出,切成半寸長的小段,備用。
6、寧化魚生
又名生魚片,是寧化的傳統名菜。原料限3-4斤重的活草魚一尾,迅速去鱗、皮、內臟,再剔去排刺,然後橫切成薄片,灑麻油,再蘸醬油、芥辣即可食用。
7、城南鄉薏米
薏米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薏苡屬多年生植物,莖直立,葉披針形,薏米 薏米它的子實卵形,白色或灰白色。
8、寧化田鼠干
寧化老鼠干,實為田鼠干,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製成。據《辭海》載:「田鼠,哺乳綱,倉鼠科。
9、寧化牛角椒
寧化牛角椒是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的特產。寧化牛角椒是全國「八大名椒」之一,它以椒體鮮紅,皮薄透明,光滑無皺,油脂含量高,辣度適中等六大特色聞名國內外。
10、客家金牡丹
一款名為「客家金牡丹」的茶葉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開啟了閩茶新秀的新征程。金牡丹樹姿較直立;茶園土層淺薄、肥力低,或採摘過度,茶樹容易早衰。
11、寧化生魚膾
寧化生魚膾福建省寧化的客家人的魚膾:以約兩三斤重的鮮活草魚為食材,清水漂浸半日,製作時以右手用毛巾裹住魚頭,令魚不再蹦跳,左手持刀快速除鱗、開膛去內臟,沖洗乾凈後不再下水。然後去頭尾劈成兩片,再去魚皮、剔骨。
12、河龍貢米
地域范圍 河龍貢米,系指福建省寧化縣河龍鄉及周邊地區生產的大米,因原產於河龍鄉而得名。 特定品質 以粒細體長、形狀似梭、色澤潔白、透明有潤澤、飯軟而不粘、涼飯不返生、米飯有清香味、營養豐富揚名四海,被譽為「米中珍品」。
㈣ 寧化客家小吃擂茶的做法
正宗寧化客家擂茶的做法
1.綠豆花生先泡好。
2.魚腥草等各種青草葯仔細挑洗干凈,晾乾水分。
3.米粉提前泡好。
4.刀和擂缽用開水燙一遍。
5.花生用料理機打好備用。
6.綠豆用高壓鍋加半鍋水(熱水)煮爛
7.把青草稍微切一下。
8.放擂缽轉圈不停的擂。
9.這個過程需要15分鍾左右,方法是用膝蓋處夾緊擂缽,雙手不停的轉圈擂。
10.擂到這樣就可以了,青草的香味一陣陣的,沁人心脾。
11.瘦肉和小腸切碎。
12.蔥切小段。
13.煮爛的綠豆加入打好的花生薑。
14.加入一塊姜,倒入小腸、瘦肉、米粉,倒入熟芝麻和一大勺茶油,加適量鹽,再次煮開。
15.倒入擂缽,和擂好的青草混在一起,加入蔥段。
16.清香撲鼻的擂茶做好了,趕緊來嘗嘗吧。
17.擂茶必備神器:擂缽和擂持。擂缽是陶製品,裡面帶紋理,擂持用樟木或楓樹、楠木製成,長約2尺,底下削圓。便於擂爛食物。
㈤ 寧化客家小吃與沙縣小吃有何區別
寧化歷史上曾經沙縣的屬地,其美食文化與沙縣差別還是很大的,象什麼老鼠干 生魚片之內的還真是寧化的專利,吃得來的,感覺不錯,吃不來的,打心眼拒絕。實在不可思議的是寧化的燒賣簡直就是沙縣芋餃的翻版。
㈥ 寧化客家小吃的小吃詳述
主料:芋子、白蘿卜、地瓜粉
輔料:香蔥、鮮瘦肉、凈冬筍、蝦米、香菇
調料:精鹽、味精、醬油、麻油、料酒、胡椒粉、豬油、白糖少許、骨湯少許。
製作方法:
(1)芋子去皮煮熟碾壓成泥,加入適量精鹽和地瓜粉拌成團待用;
(2)將瘦肉、冬筍、蝦米、香菇、香蔥切米,白蘿卜去皮切塊,在沸水鍋中煮透,撈起剁碎,用紗布擠去水份;
(3)炒鍋下豬油燒熱,將瘦肉、冬筍、蝦米、香菇、蔥白下鍋煸炒,加入精鹽、味精、料酒、胡椒粉、白糖少許,再下入蘿卜餡,加入少許麻油和豬油,蔥花,起鍋拌和成熟餡;
(4)芋子粉團先搓均後揉成長條,再切成大小適中均衡的顆粒,捏成底厚邊薄的圓筒型,裝入餡料,捏成下大上小的塔型生坯;
(5)將燒賣生坯放入蒸籠,面上灑些冷水,旺火蒸約20分鍾,取出裝入盤中,將熟豬油和醬油兌成汁後,淋在蒸熟的燒賣上即可食用。 主料:前腿肉、高湯
輔料:香菇、小魷魚干、地瓜粉
調料:香蔥、八角、山奈、生薑、當歸、醬油、鹽、味精、麻油、蒜頭、辣椒干、料酒
製作方法:
(1)將瘦肉切成小厚片,加入適量醬油、鹽、味精抓均,拌入地瓜粉搓透;
(2)將鍋置火上倒入高湯,放入八角、山奈、辣椒干、生薑、蒜頭、香菇、魷魚干、蔥,慢火熬出味道後,再把揉均的肉片逐片放入鍋中燒開後撇去浮沫,調好味,起鍋淋上麻油、蔥花即可。
特點:滑嫩可口。 主料:瘦肉、冬筍、香菇、紅蘿卜、香蔥,魷魚干、荸薺、豆腐、地瓜粉
輔料:芹菜、高湯、肥膘肉
調料:精鹽、味精、料酒、胡椒粉、麻油
製作方法:
(1)將瘦肉、冬筍、香菇、紅蘿卜、香蔥、魷魚干切成米粒狀,荸薺拍碎切成米粒待用,肥膘切成小塊;
(2)將鍋燒熱,放入切好的肥膘肉改用小火炸出油後,撈起,留余油將香蔥、魷魚干煸香後倒入切好的料炒熟調好味鏟起;
(3)將熟料拌入豆腐、地瓜粉揉均待用;
(4)炒鍋加入高湯燒熱快開時改小火,左手將拌好的熟料擠捏成丸子狀,右手用湯匙逐個放入高湯中後,再改中火煮熟,調好味裝盤即可。
特點:松、脆、香。 主料:濕粉干,高湯
輔料:豬瘦肉
調料:炸好的蔥姜蒜末及香油、精鹽、味精、地瓜粉、料酒、蔥花、上好醬油
製作方法:
(1)先將豬肉骨洗凈放鍋中加水旺火煮開後,撇雲浮沫,改中火慢慢煮至湯味濃香後撈出骨頭放入精鹽、味精、料酒,調好味待用;
(2)將洗凈的瘦肉切成小片條,加入上好的醬油、味精和地瓜粉拌均後,下沸水鍋中焯熟,熟後撈起倒入調好味的高湯中;
(3)將濕粉用漏勺放沸水鍋中燙熟起鍋裝碗,加入高湯,用焯好的瘦肉片蓋面,撒上蔥花和炸香的蔥姜蒜末和香油即成。
特點:清香、爽口、滑而不膩。 是清代寧化縣才子伊秉綬任揚州知府期間,他的廚師所創。也是當今方便麵之鼻祖。
主料:濕扁面,高湯
輔料:豬瘦肉、香菇、紅蘿卜、蔥、魷魚干
調料:精鹽、味精、醬油、料酒、蔥姜蒜香油、白糖少許、地瓜粉、熟芝麻。
製作方法:
(1)將洗凈的瘦肉、香菇、紅蘿卜、魷魚干切成絲、蔥切成段,再將切好的肉絲上漿待用;
(2)油鍋燒熱,將上好漿的肉絲炒至呈白色時起鍋,留余油下入蔥段、魷魚絲炒香,再將紅蘿卜、香菇絲和滑過油的肉絲下鍋調入精鹽、味精、白糖、料酒翻炒熟入味後起鍋待用;
(3)將燒開後的高湯調好味裝碗里,扁面放入開水鍋中燙熟,撈起瀝干水後,放入高湯碗中,再將炒熟的餡料蓋在面上,灑上熟芝麻,滴上幾滴醬油和香油上桌即可。 主料:前腿肉、扁食皮
輔料:高湯
調料:精鹽、味精、蔥白、麻油、白糖、炸好的蔥、姜、蒜泥。
製作方法:
(1)將前腿肉洗凈、去皮,切成薄片後剁爛,蔥白切細沫調入剁爛的肉中加入精鹽、味精、抓均;
(2)將調好味的肉泥用扁食皮包好;
(3)將鍋置旺火上放入高湯燒開,再放入包好的扁肉於鍋中煮至全部浮於湯面即可出鍋。 主料:麵粉、豬油、白蘿卜
輔料:韭菜
調料:食鹽、精油、味精、小蘇打
製作方法:
(1)將麵粉和老面加入適量的水和麵粉拌勻發酵5-6小時即可;
(2)餡的製作非常講究,操作上手工剁餡而不用鉸刀絞,把白蘿卜切成米粒狀放水煮熟、晾乾,加香料大蔥或韭菜加入精肉、精鹽、味精、香豬油,拌勻成餡。用皮包上餡成水餃形,擺放在刷勻油的深底平底鍋上,擺滿為止,放入清水,蓋緊鍋蓋煎至煎包底部呈焦黃色時離火即可。
特點:麵皮柔韌、蔥香撲鼻。 主料:雞蛋、地瓜粉
輔料:高湯、肥膘肉
調料:鹽、味精、食用、蔥白
製作方法:
(1)將地瓜粉和高湯調成糊狀、蛋去殼打散倒入調好的糊中;
(2)將鍋置火上燒熱,用肥膘肉擦鍋,用手勺裝一勺調好的糊倒入鍋中搖勻,置成一張張麵皮,切成條形狀就叫蛋皮。可炒可煮。
特點:滑而不膩、營養豐富。 主料:優質粳米
輔料:天然植物鹼
製作方法:
(1)首先是煮鹼:把用灌木枝葉或油茶殼、黃豆梗燒成的灰裝進布袋裡封好口,然後放入鍋中加適量的水進行煮沸,通常一袋鹼灰煮兩遍,第一遍煮沸的鹼水留著備用,第二遍的鹼水拿來浸米用;
(2)把浸透的米倒進木飯甑里蒸熟,然後裝進木桶里加入鹼水攪拌均勻,再裝入飯甑里進行第二次蒸熟後倒入石臼里打爛,把打爛的黃飯反復揉搓上勁後,就可搓成各種形狀的黃粿了。黃粿的吃法很多,可煮、拌、炒多種烹飪,可咸可甜。 主料:豬前腿肉
輔料:地瓜粉
調料:精鹽、味粉、料酒
製作方法:
(1)將鮮瘦肉切薄片,用圓形木槌捶爛,用清水、精鹽、蒜頭、地瓜粉拌勻,打成瘦肉膠;
(2)用手將肉膠搓成丸形,放進鍋中煮熟取出備用,煮、炒皆宜。 主料:優質薏米
輔料:紅棗、薏米
調料:白糖
製作方法:
(1)將上好的薏米洗凈後用高壓鍋壓爛(註:壓時水是薏米的5-6倍);
(2)將紅棗、枸杞洗凈後上籠加水蒸熟後待用;
(3)將壓好薏米湯和紅棗加入糖調和即成。
特點:健脾除濕,營養葯用皆宜。 主料:糯米
輔料:白糖、芝麻、大豆
調料:熟茶油
製作方法:
(1)取優質糯米,用清水把洗凈浸透;
(2)將浸好的糯米裝進木甑里蒸熟成糯米飯;
(3)將糯米飯倒入石臼里,用木槌舂爛,使之成羹狀,取出放在事先鋪好一層佐料粉的簸箕里;
(4)在手上黏些熟豬油,從糍粑上取下一小塊做成適當大小的糍粑。蘸上大豆、芝麻、白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即可裝盤。
特點:吃起來柔韌鮮滑,滿口香甜。是客家人慶祝豐收或婚嫁壽誕喜慶的必備美食。 又叫「韭菜包」,是客家祖地寧化風味小吃中的特色食品。在以往,韭菜包要在招待貴客時才出籠,如剛結識的親家、首次上門的新女婿或是久別重逢的知已好友、達官貴人等,以顯示主人的誠意。由於韭菜包廣受歡迎,如今已是大眾中相食用的小餚佳品。
主料:優質大米、韭菜
輔料:鮮瘦肉、筍、菜心(或蘿卜)
調料:食用油、精鹽、蝦米、味精
製作方法:
(1)加工米麵包皮。將大米洗凈浸透,磨成濃米漿,米漿倒入鍋中在溫火中攪拌熬成固狀,鏟起放入簸箕內、用雙手蘸食油反復搓揉成米面團、製成米包子外皮原料待用;
(2)炒餡。將瘦肉、筍、菜心(或蘿卜)切丁,韭菜切小段,下鍋炒熟炒香加入調料出鍋待用;
(3)將米面團掐成薄薄的皮,包上預先准備好的韭菜肉餡,包好蒸熟即可裝盤。 主料:糯米
輔料:芝麻
調料:白糖、紅糖、茶籽油
製作方法:
(1)將糯米用清水洗凈浸泡10小時,糯米撈起濾乾粉碎成糯米粉;
(2)熬糖水,燒適量開水再將糖倒進開水裡微火慢熬,待糖完全融化後即可;
(3)待熬好的糖水冷卻後倒入糯米粉充分攪拌均勻,並將糯米粉反復搓松。
(4)蒸糖糕。用洗凈的絲瓜布平鋪在飯甑底部,待鍋頭里水沸騰後把飯甑放進鍋里,再將攪拌均勻的糖糕粉撒一層到飯甑里蒸,蒸熟後再撒第二層,並在飯甑中間用竹片開若干個氣孔,確保蒸汽通暢,直到飯甑蒸滿蒸熟為止;
(5)糖糕蒸熟後,從飯甑的底部進行擠壓,直到將糖糕擠壓結實後把飯甑取出,然後將糖糕切割成大小適中的規格方塊即可裝盤食用。 主料:大米、黃豆、花生油(或菜籽油)
輔料:蔥花
調料:精鹽、雞精(或味精)
製作方法:
(1)取適量大米與去殼的黃豆用清水洗凈浸透後磨成稠漿,放進蔥花、精鹽、雞精調拌均勻備用;
(2)油下鍋燒沸,用勺子把調制好的米漿滔進燈盞糕專用煎勺上抹均勻,放入油鍋里炸,當兩面都呈金黃色時撈起,待油瀝干即可裝盤品嘗,其口感酥香脆爽。這是寧化客家城鄉普遍流行的一種小吃,因其盛米漿的煎勺形似舊時照明的燈盞故而得名。 在寧化,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吃擂茶的習俗。平時自家擂茶飲用,遇有客人登門,擂茶待客。就連喜慶之事,日後主人也要擂茶請謝曾予幫忙的左鄰右舍。擂茶在客家日常生活中如此受重視,是因為它不僅具有風味獨特、簡便易行和保健的優點,更重要的是一種禮儀和聯絡感情的交際工具,且不分男女老少,四季皆宜。
主料:野生青草葯(魚腥草、車前草、薄荷、艾葉、小葉金錢等)
輔料:豬骨頭熬湯、花生、扁豆、紅豆、粉皮、粉干、瘦肉、豬小腸
調料:茶籽油、芝麻、精鹽
製作方法:
(1)將野生青草葯洗凈切段放進陶制擂缽、並倒入部分生花生米和茶油,充分擂爛備用;
(2)將豬大骨頭倒進鍋里加入花生米、紅豆煮熟(留足湯水)備用;
(3)將粉皮、粉干倒入鍋里煮熟後加入瘦肉、豬小腸燙熟;
(4)調制擂茶。根據需要的量調制擂茶(分大、中、小缽),取上述各種主料、輔料一定量倒入缽中,加入茶籽油、芝麻、精鹽混合而成後印可食用。
特點:是茶味郁香,清心爽口,食而不膩,既可作飲料,又可當飯吃,備受歡迎。 主料:麵粉
輔料:豬瘦肉、蝦仁、蔥白
調料:豬油、精鹽、雞精、芝麻油
製作方法:
(1)將麵粉攪拌成面團揉透,隨後用擀麵杖擀成薄片,擀制過程中用沙布袋裝好的木薯粉拍麵皮,防止相互粘連,擀好胚後切成7厘米左右的方形待用;
(2)准備餡料。豬瘦肉、蝦仁、蔥白切小段剁細,鍋加熱後倒入豬油燒熱倒入蔥白爆炒至香,倒入瘦肉、蝦仁,加鹽、雞精炒勻後,出鍋裝盤待用。
(3)包蒸餃。一手持麵皮,另一手用湯勺將餡料放在麵皮中間,將皮胚四角蓋住餡料,並捏出漂亮均勻的細密花紋的蒸餃,放在蒸籠里待蒸;
(4)蒸。鍋中開水沸騰後將蒸籠放入鍋中,用旺火蒸熟,出籠裝盤即可。 主料:優質大米
輔料:食用鹼
調料:醬油、麻油、蔥花、高湯或白糖
製作方法:
(1)將優質大米洗凈加入食用鹼,一起磨成米漿待用;
(2)鍋頭燒熱,用植物油擦均,倒入米漿,一邊用「擂持」(用楓木、樟木或油茶枝做成的客家人擂茶用的木棒)順鍋旋轉,一邊用文火加溫,直到熟透取出,待冷卻後切成四方塊,可加糖做甜食,也可以用高湯、調料煮熱吃。 主料:糯米
輔料:豆沙
調料:白糖(或紅糖)、植物油(茶油、花生油、菜籽油)
製作方法:
(1)先將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凈浸泡10—12小時,糯米撈起濾干水後粉碎成糯米粉;
(2)熬糖水,燒適量開水後將糖倒進開水裡微火慢熬,待糖完全融化後即可;
(3)待熬好的糖水冷卻後倒入糯米粉充分攪拌均勻,並將糯米粉反復搓揉成干濕度適中的面團備用;
(4)煎丸有包餡與不包餡的兩種。做不包餡的煎丸直接取面團揉成圓形或橢圓形擺放在盛具里;做包餡的煎丸,將麵皮捏薄後取事先准備好的餡包裹成圓錐形、三角形或扇形的煎丸待炸;
(5)炸煎丸。油下鍋燒沸後,將做好的煎丸入鍋煎,為防止煎丸夾在鍋底燒焦,煎丸入鍋後要用鍋鏟輕輕將煎丸脫離鍋底,炸至煎丸浮出水面並色澤金黃後即可起鍋,裝盤食用。 主料:優質黃豆
輔料:五花肉
調料:精鹽、醬油、八角、茶籽油
製作方法:
(1)將優質黃豆洗凈浸泡後磨漿濾去豆渣,將豆漿煮沸加入酸漿倒進大桶游漿,待其形成漿花倒入定形模具中壓干水分,形成陀子豆腐;
(2)將成形的豆腐放入冷水鍋中,將五花肉放在豆腐上面,放入適量的食鹽、醬油、八角、茶籽油一起煮熟,直至豆腐周邊出現許多小孔即可起鍋裝盤。 即茶菇鴨骨湯、紅菇豬排湯、黃豆小腸湯。
茶菇鴨骨湯:以茶樹菇和鴨骨為主料,盛入紫砂缽或精瓷缽清蒸,加以調料。清甜爽口,經濟實惠。
紅菇豬排湯:以優質紅菇和新鮮豬排清蒸後,清香爽口,並具有補血、祛濕、補鈣、強身功效。
黃豆小腸湯:以優質黃豆和新鮮小腸清蒸,具有營養豐富,瀉火明目功效。 又名牛角椒,寧化名產。它以色澤鮮紅、透明、皮薄、味香、油質多、辣味適中六大特色而馳名中外,暢銷港澳、紐西蘭、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㈦ 寧化客家小吃的介紹
寧化客家小吃是寧化的客家先民因常年的遷徙,艱苦的生活,創造了具有地方風味的魚生、韭菜包、燒賣、大卷、三蒸湯、松丸、伊面等客家小吃。品嘗這些別具客家風味的小吃,就可領略到客家飲食文化獨特的韻味。
㈧ 介紹寧化的小吃
在寧化,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吃擂茶的習俗。平時自家擂茶飲用,遇有客人登門,擂茶待客。就連喜慶之事,日後主人也要擂茶請謝曾予幫忙的左鄰右舍。擂茶在客家日常生活中如此受重視,是因為它不僅具有風味獨特、簡便易行和保健的優點(現在寧化老人生病買葯,仍叫「摘(音)茶」),更重要的是一種禮儀和聯絡感情的交際工具,且不分男女老少,四季皆宜。其特點是茶味郁香,清心爽口,食而不膩,既可作飲料,又可當飯吃,備受歡迎。
●燒麥
燒麥是寧化客家傳統小吃,每逢節日或有遠方客人到來,客家人都會親手包燒麥來款待。客家的燒麥跟我們平常吃的燒麥有很大的區別。他們以精選地瓜粉、芋子為主原料,配以新鮮瘦肉、蝦米、筍、蘿卜、蔥等配料和調料。讓人百吃不厭。
●松丸
每逢「立春」之日,客家人都會將豆腐弄碎,拌入切成丁狀的蔥、瘦肉、荸薺、冬筍,捏成小圓團,加上少許地瓜粉,拌勻,做成一粒粒的丸子。再加調料,煮熟,連湯一起食用。吃起來鬆脆、柔軟、香甜可口,取名「松丸」。吃了「松丸」,預示著可以在這一年裡輕輕鬆鬆地過日子。
●薏米
寧化薏米採用本地生產的薏米經傳統加工而成,具有健脾、滋補、祛濕、利尿、解毒、消腫、排濁、通關節的功能,還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不含任何添加劑,食用方便。取薏米若干,加水適當,文火煮成粥,加上白糖,即可食之。
●魚生
說到日本生魚片,自然眾所周知,可到了寧化,我卻有幸吃上客家有名的第一大菜:魚生,又稱「生魚膾」。將活草魚洗凈,去魚鱗、除凈臟腸,用刀取下主骨兩側鮮肉,揩乾血水後,迅速切成紙般薄片,灑上麻油,沾芥辣、醬油立即生吃,口感柔嫩、軟滑、腴潤、鮮美。具有清熱降火、滋陰平肝的功效,又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和硫胺素,營養價值較高。適量食用,不僅不傷胃口,還能促進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