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耀華中學普通班和英華實驗班哪個好
英華師資很一般,實驗班學生大多學霸。
『貳』 郭德綱師父的去世,怎麼改變了侯耀華的一生
01、相聲世家
1946年,侯耀華出生在光輝的藝術世家,他的父親,是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
受家庭的影響,侯耀華從小就對舞台充滿嚮往,一度也曾想過要繼承父親衣缽,延續家族的榮光。
然而,這一切在侯耀華一次登台演出後卻悄然改變了。
侯耀華至今記得,那時他還是一名車間工人,利用工作之餘搞創作,好不容易弄出一個本子,卻因舞台經驗不足,一上台便緊張到不行,致使表演效果完全不達預期。
事後,侯耀華被弟弟侯耀文戲稱為在表演「對口朗誦」。受此打擊,侯耀華心情低落到谷底,甚至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自己並不適合表演相聲。
一句話引得觀眾會心一笑,也再次將網友們的目光,引到了侯耀華的桃色新聞上。
一些網友本著吃瓜群眾的心態,饒有興趣的扒起侯耀華與女徒弟的故事,誰知卻無意間發現了侯耀華現身廣州買高仿包的實錘。
頗為尷尬的是,侯耀華買回的高仿包,不久後便被安娜金高調曬出,瞬間笑翻了一眾網友,只是侯耀華的路人緣,卻在這一陣笑聲中,敗得所剩無幾了。
曾幾何時,侯耀華家族,是中國相聲界中公認的泰山北斗,然而,隨著侯寶林、侯耀文的過世,侯氏相聲也漸漸失去往日榮光,只留下些許積攢下名氣,無言地訴說著家族昔日的輝煌。
靠著侯家的名氣,侯耀華總能格外獲得大眾寬容,於是便有了侯耀華一次又一次行為乖謬,大眾一次又一次包容忍讓的奇特景象。
但公眾能包容侯耀華一次兩次,卻忍受不了他三番四次。最終,公眾長期積累的不滿變成深深的失望,侯家的盛名開始反噬侯耀華,令侯耀華迅速跌落神壇,晚節不保。
如今,侯耀華仍在拚命洗白自己,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其實,對於侯耀華來說,與其費盡心機去洗白,不如及早懸崖勒馬停止炒作。
畢竟,侯先生可以不在乎個人名聲,但千萬別把侯家幾代人留下的好名聲給糟蹋了。
『叄』 資耀華的銀行家
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人之一高鳳池曾經說過一段話:「我覺得社會中有三種事業非常重要。一種是銀行,一種是報業,一種是書業。這三種事業與國家社會民族極有關系,力足以移轉國家社會的成敗、興衰或進退。」
在中國,這三種近代事業幾乎是在同一時期發端的,而且幾乎都是在上海。中國人介入現代銀行業務肇始於以上海洞庭席家為代表的外資銀行買辦。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銀行界形成了寧波路和外灘對峙的局面——外灘外資銀行密集,寧波路則匯集了大量的華資銀行。這是中國民營金融業的上升期,陳光甫、李銘、徐新六、張公權這樣的第一代銀行家正是意氣風發,比陳光甫小19歲的資耀華這樣的第二代,也正是這個時候出道的。1928年8月,陳光甫任命28歲的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經濟畢業生資耀華擔任上海銀行調查部主任。
「但他真正成為一個銀行家還是在天津的15年。」資中筠說,「1935年,我5歲的時候,父親被調任天津分行經理。尤其頭兩年,抗戰還沒開始,他算得上意氣風發。」
盡管都有租界文化,但天津和上海是截然不同的城市。按照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馮承柏的說法,「想研究天津就不能迴避一個問題——為什麼每當北京發達的時候天津就不發達,每當天津發達的時候北京就不發達?」那個時代的天津處於發達時期,是華北金融中心,解放路金融街還依稀留著當年的風貌。不過,這個城市的氣質、氛圍和上海卻大不一樣。上海是洋場文化,按照天津作家林希先生的說法,天津是碼頭文化,比較市井,沒那麼精緻。一個拉洋車的工人,今天要是有個煎餅果子吃,就決不會出工。煎餅果子邊走邊吃,上海排骨年糕坐下來品。
曾任復興銀行行長、中國銀行檢查人的孫曜東曾經回憶那個年代上海銀行家們的生活方式:交往鹽商、講究吃喝,甚至吃出八大菜系,連獅子頭都分剁出來的和切出來的,剁的不如切的好吃;和政界來往密切,1941年甚至發生長達數周的軍統和76號銀行界大血案;和黑道也有交道,銀行的人被抓了,總裁還要指望杜月笙去擺平,因為他和戴笠關系非同一般。
在女兒們的記憶里,資耀華一家的生活完全不是這樣的,生活很簡單:家裡的房子是向「北四行」租的,所以租金便宜,是英租界五大道成都道上的一棟假三層小樓,「也就是魯迅故居那樣的格局」。身為銀行家,但是他從來不理私財,對於家裡的經濟狀況也不聞不問,他去世的時候,既沒有房子也沒有存款。他很少在家吃飯,應酬特別多,但他不是美食家,根本不挑食。他吃飯的時候有一個小碟,辣椒醬加豆豉和大蒜,所有東西都蘸這個吃。他更不是一個政客,結婚的時候妻子曾經約法三章,其中一條就是絕不做官。
雖然不碰政治,但是作為銀行家,要吸納存款、業務往來,必須面對人脈問題。何況,當年的天津是個非常復雜的碼頭——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後,舊的北洋系不存在了,這時候,它的經濟、教育都快速發展。從二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期,軍閥、前清官僚、八旗子弟、南方移民紛紛在天津設廠辦工業,要麼就在英租界、五大道附近買房子。整個天津三教九流,成了北京的後花園,按照馮承柏教授的說法,「這是一個始終籠罩在首都陰影下的城市」。
資耀華的辦法是參加青年會、聯青社這樣的團體——很多成員都是廠長、經理。另外,他還在天津組織仁社分社,這個社團的成員都是留美學生。對於當年的這個交際圈子,資中筠仍然很有印象:「父親的朋友有兩種。一種是只和我父親有業務上的來往,場面上的朋友,另外一種是能夠跟家裡頭也來往的。對這種朋友,我母親有自己的選擇——都是受過良好教育、比較有書卷氣的人家。當時這些家庭,在天津形成了一個小交際圈子,大家平時經常走動,逢年過節一定上門拜訪。」
圈子裡的企業家很多。宋斐卿,東亞毛紡廠廠長,生產的抵羊牌毛線能夠和英國的蜜蜂牌毛線競爭。他的工廠和上海銀行有業務往來,資耀華也有工廠的一些股份,每年年終,資家都會收到很多抵羊牌毛線。朱紀聖,仁力地毯廠廠長,美國留學生,他和資耀華一樣,都是仁社成員。他的女兒比資中筠大兩歲、高一班,是耀華中學同學,跟著同一個老師學鋼琴,特別要好。化學工業大亨范旭東則是資耀華當時最好的朋友,兩家人經常來往,上海銀行也曾為永利鹼廠發放貸款。
『肆』 侯耀華發文談「三俗」,為什麼會遭到網友的抵制
侯耀華在網上發布了一篇長文,意思是對“反三俗”事件的回應。在整段回應中,他表達了自己對曲協的認可,同時也諷刺了某一些人。不過他的說法,似乎站不住腳跟。一經發布,就引來了無數網友的吐槽。侯耀華本身的一些黑歷史,瞬間被大家揭露了出來。
至於網友抵制,最起碼有三點原因。一是侯耀華本身人品不行,各種事情完全可以讓網友們討厭他;二是侯耀華本身處於“三俗”,甚至是俗不可耐;三是諷刺郭德綱,甚至隨意給對方扣帽子。
在整個長文中,侯耀華表示曲協提倡的內容,不僅僅是新與舊、先進和落後的爭端,其本質是一些無政府主義的人。甚至用無知和愚昧兩個字,評價“一些人”。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在指郭德綱。一句“無政府主義”、“向文化建設反攻倒算”,可謂是給郭德綱扣了一頂大帽子。
其本質是一些無政府主義者,“三俗”利用時下一些人的無知和愚昧,向中國一百年來的文化建設發起的一次反攻倒算!
如今整個相聲界,德雲社是最大,熱度和粉絲也是最多的。隨意扣帽子給自己喜歡的人,網友們肯定會抵制。最終這篇諷刺長文,也是在網友的抵制下被刪除了。
『伍』 如何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比如某些技術、技能和管理機制。核心競爭力具有共同特徵:(1)獨特性與難模仿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是獨一無二、為企業所特有的。獨特性還保證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不可模仿和難以被替代的特徵。(2)延展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夠推衍出一系列新產品和新服務,以滿足新客戶的需求。而且,它不僅能為當前提供某種特殊的產品和服務,還能為企業下一步開發新產品、新品種提供支持,有力地支持企業向更有生命力的領域延伸。(3)價值優越性。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價值的源泉。它一方面能顯著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使企業在創造價值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得比競爭對手更加優秀;另一方面能實現和創造顧客所看重的價值,給消費者帶來長期的、實質性的利益和效用,因而具有獨特的價值。按照張維迎的觀點,即「買不來」、「偷不走」、「拆不開」、「帶不走」、「溜不掉」。
本文以好來屋食品公司為例指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生命線,是企業運行、發展的動力源。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信息化為動力,以爭創名牌為手段,以企業文化為後盾。這樣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有所作為。
一、以技術創新為核心
創新是現代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力的源泉,是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企業要想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從技術、管理、制度、市場、戰略等諸多方面的進行源源不斷的創新,其中又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企業才能不斷向市場推出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知識含量和科技含量,改進生產技術,降低成本,進而提高產品的價值,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並適時開拓新的市場領域。跨國公司都非常重視技術創新,設有專門的研發部門,並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以此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
好來屋公司一開始就實行技術優先的戰略,在籌備階段就與原廈門食品廠研發部建立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廈門食品廠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有企業,技術力量雄厚,市場經驗豐富。由於公司正處於國有資產轉換階段,研發部有很多新技術公司已不再投入。在這前提下,公司就有選擇的挑了幾種新技術,把它們轉化成生產力進行市場開發。其中有一款產品還屬於國內首創,是不是世界首創當時沒進行考究。這款產品在當年的SM廣場的食品展銷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所以好來屋公司能夠一炮打紅,同時也給公司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有了第一次甜頭後,公司再接再厲,先後與上海冠生園食品公司、成都耀華食品公司建立技術聯盟關系。並且高薪聘請食品行業的技術能手加盟好來屋公司,建立專業的研發中心,為好來屋的發展奠定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惟有創新才能發展,好來屋的技術創新實行的是自主創新和模仿創新的結合、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結合、原創創新和改進創新的結合的模式。
二、以信息化為動力
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可以強化企業財務管理,促進管理創新,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我國,有許多主動型信息化的企業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和成功,如聯想、海爾、邯鋼等企業都通過信息化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00年聯想集團實現利潤8億多元,一半以上是企業信息化帶來的。實現信息化以後,存貨周轉天數從72天降為22天,年降低成本1.2億元;產品積壓損失從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億元;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萬元;壞賬占總收入的比例從0.3%降到0.05%,年降低成本5000萬元。這幾項加起來,年節約費用6億元,效益相當可觀。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那麼企業怎樣實現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環節很多,但最主要和最關鍵的兩項:一是企業的核心業務和主導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企業信息化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推倒那座以計算機技術為界的無形的城堡,使城堡內外的人們消除彼此在認識上、知識上和語言上的障礙很好地融台在
一起。相關人員既要學習各方面的業務知識使自己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也要掌握計算機和信息化知識。這就需要一支信息化的職業團隊。好來屋公司一直致力於這支隊伍的建設,從公司的財務和管理實行信息化,到員工管理實行一卡通,既每個員工配置一張非接觸式的IC感應卡,這張卡可做廠牌、考勤卡、電子錢包、電子鑰匙、身份識別、儲蓄卡、計件卡等。到辦公室人員的非本科畢業不招,到車間主管必須食品專業畢業,到各個重要崗位專業必須對口,到定期和不定期地對管理和員工進行信息化內訓和外訓。都是圍繞建設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團隊展開的。
三、以爭創名牌為手段
當今世界,品牌時代已經到來,品牌成為企業競爭力的綜合表現。名牌作為高品質、高文化的象徵,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是一個企業永恆的競爭力。爭創名牌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企業創立名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進行成功的CIS設計。通過企業規范化管理,調動每個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使企業各職能部門的經營能有效地運作,通過社會公眾對企業的認同和關注,建立理想的企業形象。好來屋公司在創辦伊始工廠還沒投產,就經過深入調研確立CIS理念,並大手筆投入請名師設計一套簡潔、富有個性、易於傳播和國際化的VI 系統。為日後的品牌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形象基礎。
第二,恰當的品牌定位。品牌所表明的是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品牌定位的目標在於使品牌所體現的價值與消費者的購買動機相吻合。品牌不應只反映產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於要賦予產品一種與眾不同的思想。公司用「好來屋」作為品牌目的就在於這里。好來屋讓人聯想起可口美味的西點屋美侖美奐的精品屋,這跟公司的產品定位,優質的美味的高檔的糖果相吻合.。並且好來屋與美國的著名影視城好萊塢同音,好萊塢大片是精彩、高水準的代名詞,從而引起顧客的共鳴,實現相互間的溝通,最終作為可信賴的印象沉澱在消費者的心目中。
第三,注重產品質量。產品質量是品牌價值的基石,沒有質量就沒有品牌。。注重產品質量對正處於品牌經營起步階段的中國企業來說有著尤為重大的意義長期以來,注重產品質量已經在好來屋公司與員工中形成一種行為習慣。
第四,取得有關國際標准認證。在全體好來屋人的不懈努力下,公司在取得ISO14000認證、ISO9001認證、QS認證的前提下,又取得中東的ALA認證和美國的FDA認證,以及聯合國采購的認證。並且通過商檢局的出口衛生注冊和HACCP認證。由此取得了進軍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並在國際市場上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希望能幫助到 --------別忘記點擊 採納答案和頂一下哦-----
『陸』 成都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把戶口遷走了,初中就可以搖號讀對口中學了嗎還需要辦理其他手續嗎
是這樣的,耀華小學是和平一片,和平一片有四所公立初中,耀華中學(市重點)、二南開(市重點)、匯文(好像也是市重點)、19中(區重點)。根據就近入學原則,小學是按照戶口所在地,實行戶籍劃片(也就是您家的小區歸那一所學校或者哪兩所學校)的就近入學,初中則沒有什麼就近入學之說,初中是電腦隨機派位,也就是搖號(樂透....)。以前,和平區是先私立初中,然後,公立初中,私立初中看成績擇優錄取(考小卷),公立搖號。如果是2020年的話,連帶著私立初中都可能要搖號了,都去拼人品了。因此,既然這樣的話,耀華小學也還行,因為,都搖號,初中大家就平均了。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能解答您心中的疑惑。我家學片是和平二片,中心小學,但是,初中沒有一片好。
補充:和平有5所私立,分別是嘉誠(耀華校中校)、益中(一中校中校)、雙菱(20中私立)、興南(二南開私立)、建華。如果說初中的話,這幾年還是私立初中厲害,完全超越公立初中。所謂的市五所,目前,多半指的的高中階段的耀華、一中、南開、新華和實驗。其中新華是低配版的一中,實驗是低配版的耀華,南開則是天才的聚集地。
『柒』 天津耀華中學的首任校長是誰
是趙天麟先生。
這里有資料:
耀華學校最初取名「耀華公學」,創始於1927年,最早在英租界17號路(現新華路第一體育場對面,路西租用一所小樓房招收一年級小學生授課——這座樓房,後來被拆除改建成消防隊存在多年——);隨後在耀華里西公學道旁買地,逐漸建成現在校址。
耀華公學前兩任校長為王龍光、嚴松章先生,但此時只有小學部。後來逐步增設中學,趙先生繼任,來長斯校;所以談到耀華中學,他實際是第一任校長。
趙天麟先生(天津人,字君達)早年由官費送往美國哈佛大學留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1914—1920年間曾擔任北洋大學校長六年。北洋大學著名的校訓「實事求是」就是他提出來的;現在仍被天津大學繼承。他在1934年,出任耀華中學校長,這在今天我們這個「能上不能下」的社會中,有些人也許會覺得不可理解。但君達先生當年就是這樣辦的。在他的思想中大概不會覺得,辦好一所中學不如辦大學重要。歷史說明:他此生最輝煌的成就和他個人的歸宿是和耀華中學分不開的。
君達先生以那樣的身份出長耀華,受到了校董事會的特別重視,對他完全信任,使他得以施展抱負,完全按他的理想辦好學校,耀華在他任內短短幾年內,作出了長足成績,為此後重點中學打下了堅實基礎,應該說是和這種情況有密切關系的。
1937年日寇在蘆溝橋挑釁,我守軍奮起抵抗,「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天津市很快淪陷,「中國地」內大量市民涌到租界地中——天津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最多有九國(或八國)租界;凡爾賽和約以後剩下英、法、意三國租界,另外日租界不算,所以有這種說法。——以愛國著稱的南開學校首當其沖,是日寇的眼中釘,近郊的八里台南開大學首先被日本飛機轟炸摧毀,市區內的南開中學(高中、初中、女中部),也被破壞,劫掠一空,中國地內其他中學也同樣遭此厄運:大量學生失學了!南開中學的張伯苓校長早已預見到這一地步,已在幾年前在四川重慶開辦了一所南渝中學,這時宣布全校南遷,同學可去重慶報道續學;但是這些十四、五歲的天津孩子是不可能遠離父母,單身去四川讀書的,大多數人只能選擇轉學到租借地內的學校去讀書的辦法。租借地內有限的幾家中學容量有限;其中以耀華勢力最強大,他的校舍寬敞,教學設備完善,師資隊伍優良。
君達先生這時正主持耀華校政,作為愛國者的他立即行動起來,率領全校職工立即著手擴大招生;本著中國人的良心,自覺的作好工作,履行同胞的義務。他們把每間教室塞滿桌椅,招滿、招足學生,這樣滿足了一部分學生的要求——主要是原來在租界區內住家的學生們——但此時還有大批學生被封鎖在租界區以外,無法進來,根本無法來校報名。這樣又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學生進來了;耀華也決定開辦「特班」,從時間上想辦法充分挖掘校舍的潛力,於是招收了大批失學青年;其他學校,如工商中學、廣東中學、新學書院等也都作了力所能及的類似的努力:這樣就初步滿足了天津淪陷後失學青年的需求。
特班學生從午後3:30開始上課——這時正班已經下課,教室完全騰空——上課四個小時,只限主課,音樂、繪畫等課暫緩,體育集中放在星期天上課,需要的大量教師也沒有問題,因為隨著學生的失學,中國地學校的老師也失業了,他們也涌進租界待聘;一時如南開的楊堅白(語文),關健南(語文,在南開時曾任副教導主任),楊敘才(繪畫),都被聘入耀華。九月特班如期開學,從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每年級數班,如初中三年級有甲乙丙三班;粗估一下,可說一所頗具規模的完全中學,瞬息之間,出現在我們眼前。
這次擴大招生還有一個特點,學生沒有經過什麼考試,報名之後,只簡單地問問情況,就被錄取。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做法。
特班在一年之後更名「華部」——正班改名「耀部」——同時「華部」上課時間改由午後一點半開始,這使學生更便利一些,因為許多學生家不在租界地,是靠臨時租房或者借住在親戚家,勉強維持來校上課的。在以後特班就完全融到耀華中學中了。特班的開辦為淪陷區青年提供了受教育機會,為國家、民族保存元氣,功載史冊,功不可沒!
七七事變前,我在天津南開中學讀初中二年級,因為這次機會,我和我的夥伴們都順利轉入耀華,繼續受到良好的教育。當時南開的人數多一些,其他中國地的匯文中學……等校也都有一些學生轉入。當年和我這樣年紀的青年有過同樣經歷的人很多,時光風馳電掣,今天我們當年的小青年都已經是耄耋之年,回首往塵;心中充滿無限感激的心情。由於國家的培養和個人的努力,我們中許多人已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從我這一年級、甚至一個小班中很小的一個群體中就出現了不少傑出人物。參加革命(成長為領導幹部)的有錢宗瀾(文革中全國知名的宋碩),陸孝劬(改名紀鋒,1954年去日安排紅十字會訪日,1958年代表全國紅十字會去日本接回我國被擄勞工劉連仁),還有周南(參與香港回歸談判);還有天津解放中盜取城防工事圖的「英雄」張克誠等人。還有湖南湘雅醫學院解放後共產黨向群眾公開時地下黨支部第一任書記蘭丕鑄(改名蘭維廉)等:人才輩出。搞科技的有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國際宇航學會付主席);留學國外的斐聲國際學術界的所在都有。和其他兩院院士等,一般畢業同學也都是各行各業的骨幹,總工、主任醫師、總會計師、教授等。百年樹人,信哉!這就是教育的力量。當初他們辛勤耕耘的汗水——甚至是血水——沒有白流。
這段期間,平津淪陷,北平一些文化人紛紛南下奔赴大後方,有些人因為各種情況需在天津短期逗留,趙校長一般在耀華做短期安排,給予很大便利;這不是一般的友誼、照顧,而是國難期間同胞的關懷。
二、抗日烈士、喋血街頭
趙君達校長擴大招生,為淪陷區青年提供了受教育機會,功在國家、造福人民:當然遭致了日本帝國主義嫉恨。另外在當時英租界的特殊條件之下,他主持的耀華對日寇採取了「硬頂」的辦法,學校一切都按照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的規定辦理,照舊懸掛中國國旗,拒開日文課程,仍然講授英語;拒絕使用敵偽改編的教材;敵酋要求來校「參觀」,被他拒絕,為此他個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識者未卜先知,已經預見到他的歸宿。果然,1938年6月27日他在私宅前被日本帝國主義卑鄙地暗殺。
那天早晨,他照例從倫敦道私宅(現稱成都道)走出來,步行上班——那時市區較小,距耀華不過步行十餘分鍾的行程;走出家門沒有幾步,就被潛伏在樹叢中的歹徒(那時倫敦道上行道和下行道中間有一窄條綠地種植小松樹)舉槍射殺。因為就在住宅前,夫人聽到槍聲和動靜立即跑下樓來,把他抱起來,馬上找了汽車,急送醫院;但已經來不及了,君達校長在途中身亡。
趙校長遇刺的消息幾乎立刻就傳到了學校,那時似乎正是暑假即將開始,教師們正忙於核算分數,評定成績,主任倉皇跑來說:「趙校長出事了!」大家驚呆了,有人哭出聲來,但能怎麼樣呢!主任只能勉勵大家節哀,堅持工作。」
幾天後舉行遺體告別;教師們都去了;遺體身著西式禮服,面容和頭發有些凌亂,似乎沒有經過認真整容。幾天後,下葬,那天沒有什麼人招呼,但幾乎全體師生都去了。沒有什麼儀式和講話,大家都噙著眼淚,隊伍中還有些哭泣聲。我也在場,和大家一起把他送到英國墳地(在今天海口路,解放後,移往郊區李七庄),親眼看見棺木徐徐落入墓穴中。隨後覆上泥土和鮮花。一代教育家從此長眠地下,當然也永遠活在他的同事和學生的記憶里。
事實上,在趙校長遇刺前已經有了風聲,租借地警察署早已有了情報。他本人也多次接到恐嚇信;甚至有當漢奸的熟人登門前來「下說詞」,被他逐出。朋友、親戚都勸他暫時出門躲一躲,其實辦法很簡單,只要不去耀華上班視事,「請病假」去外地躲一躲(譬如去上海),大概也就沒事了。君達校長拒絕了,他仍然堅持上班,他自知已經名列黑名單,但從容應對,寫好遺囑,留給家人,並安排處理家事;此後不再赴宴,不再訪親會友,把全部精力和愛國熱忱傾注到辦學和抗日活動中。今天回憶起來,可以說趙君達校長清醒地理解國家、民族和他個人的厄運,冷靜地處理事態,慷慨就義,視死如歸。確實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趙君達校長雖然早年留學西方,有些西方紳士的派頭,平時喜歡著西裝,但他為人無虧大節,臨危不懼,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他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
1945年日寇投降,天津光復,他被國民政府肯定。更主要的是1949年全國解放後,他被人民政府承認為烈士。他的銅象今天矗立在天津市耀華中學的校園內,上邊鐫刻著他的生平傳略。
『捌』 以前在成都春熙路口西南書城的位置有一個耀華西餐廳,請問搬遷到什麼地方了
耀華西餐廳在2002年6月東大街拆遷中關門了.在也不會有耀華西餐廳了.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