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有哪些好吃的老北京早點
說起早點,現在大傢伙兒能瞧得見,常吃的就是油餅、油條、豆漿、餛飩、燒餅、豆腐腦之類,但在老北京這早點可就多了去了,有干有稀、有軟有硬、有涼有熱、有咸有甜。這品種也多,您看像什麼燒餅、油條、油餅、豆漿、稀飯粥等。光這燒餅就有七、八種,麻醬燒餅、馬蹄燒餅、吊爐燒餅、螺絲轉燒餅、油酥火燒、糖火燒、豆餡火燒;而炸貨有油條、薄脆、油餅,還有一種現在已經沒有了,做法兒是把油餅略微炸一下,撕開一條縫,磕入一個生雞蛋,封上口再炸,說起來有點兒像現在的雞蛋灌餅。而這粥也是最出色的,候寶林的相聲里說「粳米粥倆(音:LIA讀三聲)子一碗,用文火熬的粳米粥,潔白,軟爛,粘和(音:HUO讀四聲),喜歡甜的放放糖,喜歡白的您就就鹹菜絲,噴兒香的。要按季節還有紅豆粥、綠豆粥、芸豆粥、雜豆粥。另外,除了前面兒說的,還有煎餅、切糕、椒鹽蒸餅、小棗蒸餅、豆餡兒蒸餅、茶湯、麵茶、油炒麵、炒肝兒等等。
舌尖上的北京——老北京的各色美味早點
這早點里還有一樣不能不說,那就是炒肝兒。這炒肝兒好像是清末就有了,按老人兒們說,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的,這白水雜碎吶,是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但不太講佐料,大傢伙兒不太好系這口。於是乎掌櫃的將心、肺去掉,換了個稱呼叫「炒肝兒」,這一改不要緊,還真改出一番名堂和紅火來。
『貳』 正宗老北京小吃都在哪裡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包括豆面糕、艾窩窩、糖卷果、姜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薩其瑪、焦圈、糖火燒、豌豆黃、豆餡燒餅,奶油炸糕等,口味與眾不同,各有特色,成為北京小吃的亮點。
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白記年糕、牛街清真超市
糖火燒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徐記燒餅鋪、張記醬肉小吃店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據說奶油炸糕是1900年庚子年以後,學洋人的玩意兒,後來進行改良的。用料為麵粉、奶油、雞蛋、白糖、香草等,吃起來稍有些嚼頭。這東西一問世,便很受老北京人的喜愛。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護國寺小吃店、隆福寺小吃店
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錦芳小吃、護國寺小吃店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葯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山葯鮮品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傳統的用葯。中醫認為山葯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肺、腎經,有補中益氣、補脾胃、長肌肉、止瀉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棗更是中醫和民間常用的滋補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並含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含量居各種鮮果之首,每100克鮮棗肉中含量達300-600毫克,人體利用率平均為86.3%。中醫認為棗肉味甘性溫,有補脾和胃、養氣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營衛不和、貧血心悸、煩躁多夢等症。卷果主料為山葯、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葯膳。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鴻賓樓、紫光園、聚寶源
姜絲排叉
姜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據《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贊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南來順
糖耳朵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麵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李記醬肉爆肚、白魁老號飯庄
麵茶
麵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大興胡同麵茶、隆福寺小吃店
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也有叫它散子、環餅的,是麻花類的花式品種。據說環餅遠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秦、漢以後,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護國寺小吃店
薩其瑪
滿族的一種食物。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將面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薩其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其馬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老北京傳統糕點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寶記豆汁店、老磁器口豆汁店
豌豆黃
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象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稻香村、白記年糕、偽善飯庄
蛤蟆吐蜜
去哪吃老北京小吃:隆福寺小吃店、白魁老號飯庄
『叄』 肘子的黑豬菜品
原 料:甜草崗黑豬-肘子
調 料:紅抽、醬油、白糖、料酒、蔥、姜、蒜、鹽、味精、花椒、大料適量。 1、將豬肘劃切幾刀,放入湯鍋煮透,撇去血沫。
2、將鍋放入底油,加入蔥、姜、蒜、紅抽、醬油、白糖、料酒、花椒、大料在旺火上微炒後倒入大碗中,放入肘子入味。
3、炒鍋加入油,將肘子放入炸至表皮金黃色取出待用。
4、加入步驟2中的調料汁及水、鹽,中小火煮至肉質軟嫩,(此處如用高壓鍋可將時間縮短至20分鍾)出鍋即可。 配料:
主料:豬肘子、雪山大豆 輔料:蔥節、紹酒、姜、川鹽 做法:
1)豬肘刮洗干凈; 2)放入湯鍋燒開打去浮沫煮透; 3)放入蔥節,姜,大量紹酒在旺火上燒開,再加入糖色; 4)雪豆洗凈,下入開沸的砂鍋中蓋嚴; 5)然後移到微火上煨燉約 2小時,抽出豬骨然後把肘子放正再燉,直至用筷輕輕一戳肉皮即爛為止; 6)吃時放川鹽連湯帶豆舀入碗中; 7)也可蘸醬油味汁吃 食用
食用時有兩種形式: 一是清湯式。即將蒸熟的肘子取出,放碗內,灌以燉雞的湯,若無雞湯,白開水也 行。加少量鹽、少許蔥,即可。最好另碗盛醬油,食時蘸點醬油,其味更鮮。 二是佐料式。即 將蒸熟的肘子取出庭 碗內,將配好的佐料澆上,即可食用。眉山的東坡肘子佐料十分講究,由17種原料組成,具有鮮明的特點,且適合東、南、西、北的客人和海外友人的口味。
相關典故: 配料:
豬後肘2隻、醬油35克、料酒20克、鹽10克、糖5克、蔥30克、姜20克、八角5克、桂皮5克、花椒3克。
做法:
1、將豬肘洗凈,拔去剩餘的毛後備用。
2、鍋中做清水,涼水將豬肘下鍋緊一下撈出控水備用。
3、蔥切大段、姜切大片備用。
4、將八角、桂皮、花椒用紗布包好製成香料包備用。
5、鍋中再次做清水(量大一些),將豬肘放入鍋中大火煮開。
6、放入蔥段、薑片、香料包、料酒、醬油後繼續做開。
7、變小火,燜50分鍾左右。8、下入鹽、糖調味後繼續燜煮至筷子可以輕松扎進豬肘中。
9、大火收湯至湯濃後將豬肘撈出放涼。
10、將涼透的豬肘切成1厘米厚的片,蘸三合油食用。
注意:
1、煮豬肘的水要一次放足。
2、後放鹽糖調味,這樣可以使肘子更容易松軟。
3、要在肘子涼透後再切片。否則肘子易碎,影響裝盤的美觀。
相關典故:
除夕夜吃肘子。春節是老百姓傳統重大節日,《詩經》里有記載,每到農歷新年,老百姓喝「春酒」、吃「盛餐」互「祝福」張燈結綵,迎接新年來臨。老北京有習俗是在除夕夜吃天福號的醬肘子,預示著肥豬拱門、送福到家,圖個吉利。
代表品牌:
相傳老北京的「天福號」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至今已經260多年了,據老人們說它還有著一段傳奇的經歷:乾隆三年,山東掖縣人劉鳳翔帶領孫子來京謀生,與一山西客商合夥在西單牌樓東拐角處開了一家醬肉鋪,經營醬肘子、醬肉和醬肚等。但店堂狹小,無名無號,所以一直不景氣。一天,劉鳳翔到市場進貨,見舊貨攤上有一塊舊匾,上書「天福號」三個顏體楷書,筆鋒蒼勁有力,劉鳳翔認為這匾有上天賜福之意,於是買回懸掛自家門楣之上。小店以此命名後,生意日漸興隆。天福果然降臨。過去的醬肉鋪都是夜間製作,白天出售。一次劉鳳翔的後人劉抵明夜間守灶,不料睡著了,肘子煮過了火,他心裡非常著急,只好將這鍋煮爛的肘子反復加工整理,勉強出售。恰好,有一位刑部老爺買後當場品嘗,稱:「今天的肘子醬得好,又酥又嫩,不膩口,不塞牙,口味香綿。」不一會兒,又有一位宮內宦官來買肘子。宦官走後,劉抵明生怕大禍臨頭,然而卻又一次福從天降。從此,劉抵明認真研究總結一套獨特的製作方法,並在選料加工上,越來越嚴格,醬肘子的質量也越來越好。因此,清朝的達官貴人都喜歡吃「天福號」的醬肘子,「天福號」也隨之名聲大振。據傳慈禧太後嘗過之後也很欣賞,並賜給「天福號」一塊腰牌,規定每天定量送進宮中。從此「天福號」製作的醬肘子,就成為清王朝的貢品。在民間的名氣越來越大。據天福號的老師傅王守祥說,他已故去的師傅盛素海生前曾給宮中送過醬肘子。辛亥革命以後,末代皇帝溥儀嚮往西方生活,穿西裝、吃洋飯,對清宮傳統的食品不屑一顧,可是「天福號」醬肘子卻是一個例外,盡管溥儀每天吃西餐,但「天福號」醬肘子卻是西餐桌上必備的一道菜。盛師傅還回憶說,「末代皇帝」溥儀被特赦後,第二天就騎著自行車來天福號門市部買醬肘子。溥儀嗜好醬肘子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有很好的描寫。愛吃天福號醬肘子的名人就更數不勝數,過去演藝界大腕兒就有很多,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葉盛蘭都愛吃天福號的醬肉,袁世海愛吃天福號的雞,他們既是藝術家,也是美食家,他們都認准天福號的肉製品。老師傅說,他以前還常給王光美的父親王懷卿老先生、西單著名醫師盧克傑送醬肉。
今天的「天福號」天福號醬肘子依然以其獨特的風味吸引著社會各界人士的青睞。著名書法家舒適送天福號對聯一副―――上聯「天廚配佳餚熟肉異香撲鼻過客聞香下馬」;下聯「福案調珍饈醬肘殊味襲人賓朋知味停車」。北京市食品協會會長李士靖為天福號作藏頭詩一首―――「慶賀老店又新生,天長地久享盛名,福星高照創偉業,號稱同行排頭兵。」京城這么多做肉的,天福號的名氣這么大,關鍵講得是信譽,天福號在信譽上真是沒得說。
據老師傅回憶,過去天福號老店,講究一個「誠信」。如早年天福號做醬肘子選原料,只認京東八縣的黑毛豬,而且只用前肘。這種豬生長期為9至12個月,天然喂養,肉瓷實、皮薄肉嫩,由於生長地方水土好,營養也特別豐富。輔料的選用也非常精細,花椒、大料、桂皮、生薑等要新鮮整齊,產地固定。當然選用這樣的原、輔料,價格要比別處的貴,但天福號從不含糊。在製作工藝上也是如此,絕不偷工。天福號的龍頭產品醬肘子,製作工藝是非常復雜的,買來的肘子要經過水泡、去毛、剔骨、焯胚、碼鍋、醬制、出鍋、撣汁等數道工序,歷時6個多小時。過去人們想吃天福號醬肘子,排隊購買,去晚了就買不到,即便是這樣,天福號也絕不會為多生產縮短一分鍾的製作時間。
「天福號」精選肘子的原料
如今「天福號」生產醬肘子京東八縣的豬找不到了,為了尋找符合做醬肘子的豬源,天福號派人跑了全國幾十個省市,對肉源進行考察、篩選,最後確定四川內江地區、廣元地區和北京順義區為原料地。
在工藝上天福號更是精益求精,產品寧缺毋濫。京城百姓逢年過節有吃醬肘子的習慣,所以一到年節醬肘子就供不應求。開通了來自綠色養殖基地的新鮮肉類專供渠道;而且針對青年人口味研製推出了牛耳朵、雞珍、雞心等產品,入口清香,口味純正。春節期間將有近百個品種的天福號熟肉製品擺上貨架。
原料是經過精選的肉膘豐滿的豬肘子。炮製前要反復刷洗,拔凈細毛。每十斤肘肉配以大鹽四錢、桂皮二錢、生薑五錢、大料一錢、糖色八錢、料酒八錢、花椒一錢。下鍋,用旺火煮一小時,煮出油來以後,取出肘肉,用涼水沖洗。同時,把鍋內的浮油舀起,把湯過兩次羅,把鍋底的肉渣取凈。接著,把已經煮過一次的肘肉放在原湯里,用更旺的火再煮四小時,最後用微火燜一小時。經過這樣長時間的煮燜,湯已變成汁,煮出來的油都已滲入肉內,有名的天福號醬肘子就製成了。
秦逸生附記:原料必須新鮮,不然腥味去不掉,用高壓鍋時,先用清水把肘子煮開幾分鍾,把水倒掉,洗凈肘肉,再放清水和調料(可加些糖、一點點醋以沒有酸味為度、一個辣椒)蓋閥上氣三十分鍾,即可食用。有工夫開蓋收干湯汁更好。用此法醬豬蹄亦佳。 【菜名】 [東北菜]--紅燒肘子
【原料】
主料:肘子1000克。
輔料:花生油2000克(實耗75克),醬油50克,料酒75克,鹽1.5克,蔥、姜、五香料少許,澱粉15克,糖10克,湯適量,青蒜少許。
【製作過程】
1、選皮薄、毛孔細小的新鮮肘子,剔去骨頭,修整成圓桃形狀。
2、肘子皮朝上,放入五香料鹵鍋加熱,煮至五成熟撈出。
3、將油鍋燒熱,把肘子皮朝下炸呈黃色,炸時不停地翻動,以防糊底。
4、炸好肘子撈出,放一碗內,加蔥、姜,用鹵湯對些水,澆入碗中,上屜蒸爛。
5、將蒸好的肘子扣入大盤內,湯瀝在久中,加入料酒、味精,調一下色味,開始勾芡,撒上青蒜段,淋入明油,澆在肘子上即成。
【特點】
金紅色,軟爛鮮香。肘香飄盪,味美爽口。 菜系:京菜 做法:蒸菜 口味:家常味主料:
肘子1000克
輔料:
生菜(花葉)300克,澱粉適量
調料:
高湯適量,姜50克,料酒10克,色拉油75克,醬油50克,白糖5克,蔥油15克
福壽肘子的做法1. 颳去肘子上的白毛,用溫水浸泡刷洗干凈後,白水煮至4-5成熟撈出,凈布搌干水抹三邊醬油。
2. 鍋上火放油燒熱,將抹過醬油的肘子放入炸上色後撈出,每隔4厘米切一刀,深度為肉的4/5
3. 取一容器放入加工好的肘子,加入高湯、料酒、白糖、蔥段、薑片、肉料包上鍋蒸至爛,瀝去湯汁。
4. 將生菜洗凈碼在盤中,將蒸好的肘肉扣在盤中。
5. 炒燒上火將剩餘的湯汁燒開,去浮沫,用水澱粉兌成汁芡,再淋入蔥油,均勻的澆在盤中即成。裝盤後稍加點綴。
菜品特色
紅潤油亮,肉爛醇香不膩,生菜脆爽利口。 食材:豬肘子1個、火腿1截、水發香菇、冬筍、蔥姜、料酒、清湯、雞精、水澱粉、香油
做法:
1、豬肘清洗干凈,放鍋中開水焯透後,放少許料酒、蔥姜煮熟。
2、熟透的豬肘子脫去骨頭,將肘肉切片。
3、香菇洗凈發好後去蒂,冬筍洗凈切片,火腿切片備用。
4、將香菇、冬筍、薄火腿片、肘片一層層碼好。
5、燉肘子的湯晾涼後去浮油,過濾後倒在碼肘片的盤中,沒過碼好的食材。
6、入蒸鍋,大火蒸20分鍾後轉中火,將食材蒸至酥爛。
7、將湯汁潷出倒在鍋里,加雞精、香油、彩椒及胡蘿卜丁,加水澱粉勾薄芡。
8、調好的湯汁燒開後,澆到火腿燉肘子上即可。
『肆』 在哪裡能吃到最正宗的老北京小吃
西城: 華天護國寺小吃店,在護國寺街人民劇場對面,並在護國寺街西口的大街路西新開了一家分店(原北來順),離梅蘭芳故居很近,向東沿定阜街可到輔仁大學舊址和恭王府花園。
華天地安門小吃店:坐落在地安門十字路口東北角。臨近景點:景山、北海後門、什剎海、鍾鼓樓。 華天西安門清真飯館:坐落在西安門西什庫大街把口。離西什庫教堂、北海、西四、西單很近。
華天小吃白塔寺店:阜成門內大街白塔寺對面。 華天新城小吃店:新街口豁口南側路東。 西來順飯庄:和平門西交民巷把口,原來在白塔寺。早點供應部分小吃。
(4)寬源老北京醬肉鋪加盟擴展閱讀:
北京風味小吃有輝煌的歷史,凡到過北京的人,說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鴨,都一處的燒麥外,都會對北京小吃頗感興趣。
北京小吃可分為漢民風味、回民風味和宮廷風味三種。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沖、煎、煨、熬等各種作法,共計約有百餘來種。
有人將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藝」四個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有段歌詞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
『伍』 去哪吃最正宗的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最正宗的地方分別是:
1、豆面糕(也叫驢打滾):白記年糕、牛街清真超市
13、奶油炸糕:(護國寺小吃店、隆福寺小吃店)
『陸』 老北京燒餅的做法
所需食材:
麵粉300克,酵母3克,溫水適量,清水適量,鹽1克,芝麻醬5勺左右,芝麻適量,香油適量,椒鹽少許(也可不加,根據個人口味)
做法:
酵母用溫水化開,加入到麵粉中活成面團如果水不夠,再加溫水。面團不要太硬。發酵一個小時左右,面團變成兩倍大。
2.芝麻醬中加入適量的香油和1克鹽懈成糊。狀態是那種根據個人口味,加入椒鹽,拌勻。
3.發酵好的面團,放到案板上揉一揉排氣,擀成橢圓形片狀。
4.撒上芝麻醬糊後,用小勺塗勻。從一端捲起。
5..用手揪成小段,每段大概6厘米。
6.再逐個將劑子兩個掐頭緩緩執回收底,按扁成小圓餅。
7.餅面抹勻清水,在盛芝麻的盤內粘勻芝麻。
8.電餅鐺中放油,然後放入燒餅胚子,蓋上蓋子,大概兩分鍾就熟了。如果沒有電餅鐺也可以用平底鍋。兩者的區別是,電餅鐺看出來的燒餅皮更脆一些。
『柒』 老北京的著名小吃都在哪(正宗的)
北京名小吃
西城:
華天護國寺小吃店:護國寺街人民劇場對面,並在護國寺街西口的大街路西新開了一家分店(原北來順),離梅蘭芳故居很近,向東沿定阜街可到輔仁大學舊址和恭王府花園。
華天地安門小吃店:坐落在地安門十字路口東北角。臨近景點:景山、北海後門、什剎海、鍾鼓樓。
華天西安門清真飯館:坐落在西安門西什庫大街把口。離西什庫教堂、北海、西四、西單很近。
華天小吃白塔寺店:阜成門內大街白塔寺對面。
華天新城小吃店:新街口豁口南側路東。
西來順飯庄:和平門西交民巷把口,原來在白塔寺。早點供應部分小吃。
又一順飯庄:黃寺大街西口路南。早點供應部分小吃。
新榮清真小吃店:新文化街和鬧市口交界處東北角。本以為早沒有了,最近路過發現還在。小時候在那裡第一次吃鹵炸豆腐和丸子湯。
南長街清真飯館:西華門南側路西。有部分小吃和爆肚、炒餅、炒疙瘩。炒疙瘩味道不錯,其疙瘩和恩元居的一樣都是手工、小炒(許多店是機制加大鍋,吃起來像剩的),缺點是配菜不夠豐富,最好加上點黃瓜丁和青豆嘴。
此外,六部口音樂廳路東有一家民樂軒清真鍋貼館,是原來的鴻賓樓鍋貼館。
東城:
隆福寺小吃店和白魁老號:東四隆福寺街原隆福大廈斜對面,隆福寺小吃以前非常有名,但隨著東四商業街的沒落和幾經拆建,現已今不如昔。兩家店是通著的,店面很大。
白魁老號飯庄:北新橋十字路口西北角路西。原陽春回民小吃店。白魁老號的燒羊肉和門釘肉餅很有名。此處離雍和宮、國子監、孔廟(首都博物館)、地壇南門很近。
白魁老號飯庄:寬街十字路口東北角。此處為總店,除炒菜外也有小吃,就餐環境不錯。
隆福寺小吃分店:北新橋以南十二條附近路西,店面不大,但挺干凈。
隆福寺小吃分店:鼓樓東側,店面不大。臨近景點:什剎海、鍾鼓樓。
隆福寺小吃分店:安定門內大街路西,104路方家胡同站前。臨近景點:國子監、孔廟。
此外,隆福寺小吃在王府井北京畫店旁有一商亭,但只有幾種小吃,而且居然賣起了羊肉串和老玉米。
興華美食爆肚店:坐落在沙灘紅樓對面,除了爆肚外也有清真小吃,肉餅很好吃。店面不大。臨近景點:故宮、景山、皇城根遺址公園。
清真瑞珍厚飯庄: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僅有小吃外賣,並設有「星月樓炸糕」專櫃。
崇文:
錦芳回民飲食店:紅橋市場北側路東。離天壇東門很近。錦芳的元宵很有名,每到正月十五門前都會排起長隊。前一段經營得很差。最近有所改進,衛生比以前干凈了,品種也增加了。唯一不變的是肉餅,盡管大張改成小張,依然很難吃,蔥太多!
錦馨豆汁店:磁器口十字路口向東路北,前些年是北京少數幾個能喝到豆汁的地方,不過現在大部分小吃店都有豆汁。(註:小時候喝過,初喝者可能不習慣其味道和氣味,但幾次之後就上癮了)
紅湖回民小吃店:原來在龍潭北里,現因拆遷搬到了北京游樂園十字路口東北角,就餐環境太差,品種也不多,但早點還可以。
群芳回民小吃店:西花市大街路北,就餐環境不好。
老磁器口豆汁店:新近開張,紅湖小吃店東側。錦馨豆汁店改制後,部分人員另起爐灶開了這家店。
宣武:
南來順飯庄:坐落在大觀園西側,從菜市口拆遷到此,一層是小吃,二、三層是涮羊肉和炒菜。環境和衛生較好,價錢也不貴,但地理位置較偏,人氣不旺。
新華小吃店(非清真):虎坊橋十字路口北側路西,以前主要靠豆汁出名。現正餐只有豆汁和鍋貼。最近琉璃廠和新華街要被擴寬,看來此店免不了要遭毒手。
大柵欄的南來順餐廳:大柵欄街東口,但現在主要經營西北小吃和涮羊肉、烤鴨,沒見有什麼北京小吃。
南來順炸糕店:菜市口十字路口北側路西,門臉極小,只外賣。馬上要拆,去向未定。(注:炸糕不錯,每次路過都要買,現已經拆遷不知道去向,打聽中......)
現在賣炸糕最火的是虎坊橋工人俱樂部旁一家天津飯館(京天紅)。
(註:西四路西羊蠍子店旁的一個賣炸糕的鋪子也極火,每次路過都排大隊)
恩元居:前門煤市街,大力胡同口對面。恩元居的炒疙瘩據說得到了「穆柯寨」的真傳。現有三鮮、木須、雞丁、牛肉、肉沫、羊肉等六種口味,味道絕對一流,但經營狀況令人堪憂,而且煤市街也面臨拆遷。
通州:
小樓飯店:通州南大街北口(華聯商廈後面)。通州小樓是一家清真百年老店,其燒鯰魚號稱「通州三寶」之一。(另兩寶是大順齋的糖火燒和萬通醬園的腐乳)。一層設有小吃部。
還有一些國營非清真小吃店:
天興居:坐落在大柵欄對面鮮魚口內,炒肝最正宗,也有一些其他小吃,但包子很一般。
都一處:坐落在前門大街鮮魚口把口,經營燒麥,二樓有炒菜。其傳統名吃炸三角尚未恢復。有一家分店在方庄餐飲一條街,方庄貴友對面。
瑞賓樓:大柵欄門框胡同,特色是褡褳火燒。
慶豐包子鋪:西安門清真飯館隔壁,經營包子炒肝。以前在西單長安大戲院旁邊,八十年代初非常火。北京的包子其實就是天津包子。有一家新開張的分店在大柵欄街大觀樓影院對面。另一家分店在新街口丁字路口路東,新川面館隔壁。
西四包子鋪: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經營包子炒肝。現打出二友居招牌。
餛飩侯:王府井大街八面槽。分店有:1、鼓樓東側;2、和平里十字路口北側路東;3、東四隆福寺小吃店隔壁。
豐年灌腸館:東四隆福寺街東口,專營炸灌腸。
明華燒麥館:東四十字路口西北角。
梅園乳品店:台基廠路口東側路北,此外西四丁字路口路西和前門大街路西鍾錶店旁的兩家梅園乳品店歷史更久。主要有杏仁豆腐、乳酪(非cheese)、奶卷、酪干、奶餑餑等。另外在西便門立交橋西北角還有家分店。
其他有名小吃:
戶部街馬記月盛齋:大柵欄門框胡同瑞賓樓西側,那的雜碎湯量大而且用料新鮮,松肉也不錯,現炸的。不過就餐環境很簡陋。
爆肚馮:門框胡同廊坊二條,瑞賓樓東側。(注:也經營北京傳統涮羊肉) 原老北京後門橋爆肚馮。在六里橋西貝莜麵村地下有一分店。
爆肚滿:陶然亭公園東門南側路西(靠近立交橋)。爆肚滿最早在東四牌樓西南角,文革前停業。
金生隆爆肚店:健德門橋西側路北,從東直門拆遷到此。原老北京東安市場爆肚馮,幾年前與門框胡同爆肚馮爭奪商標權失利。
東興順爆肚張:前海東沿,烤肉季東側。門臉很不起眼。新近恢復「羊霜腸」。
茶湯李:陶然亭東門南側路東,離爆肚滿不遠。
李記白水羊頭:珠市口西側路北,過街天橋下。除白水羊頭外,也有不少小吃。
羊頭馬:六里橋立交橋西北側,西貝莜麵村地下一層。西貝莜麵村開張時曾匯聚8家著名小吃,但現在只剩下羊頭馬和爆肚馮。
爆肚王:地安門橋南側路西,經營爆肚和門釘肉餅。據說是以前北小街那家,但不知為什麼「爆肚王」招牌只掛在店內,店外只有「爆肚店」三字。
門釘李:車公庄往西,三塔寺路北。經營門釘肉餅和爆肚。
關於牛街小吃:
牛街被拆後,有幾家搬到了南橫西街(最近南橫西街又要拆),北京衛校西側有三家比較有名。分別是:
洪記小吃店:牛肉粒很有名,此外還經營各種粘貨、炸糕、松肉等。(注:曾經在此買過1斤牛肉粒,就著1斤烙餅,一頓吃下)
老爆肚滿:(與陶然亭的爆肚滿不是一家,據說是親戚)現已不賣爆肚,只賣五香燒牛羊肉夾燒餅,2塊一個,物美價廉。但最近南橫西街又要拆遷,「老爆肚滿」又搬到了向東50米路北的青芳齋飯館,但也只是權宜之計。(註:五香燒牛羊肉夾燒餅好吃,2元一個,下午4點後才有,天天排大隊)
年糕李:各種年糕、粘貨。
牛街清真小吃城:衛校東側,但裡面沒什麼正宗小吃(據網友推薦裡面的年記醬肉、9號的肉餅、14號的羊羯子不錯)。
致賓樓飯庄小吃部:教子胡同南口,小吃品種挺多,環境也不錯。早點豆漿特好喝,是那種所謂有「鹵水味」的。一碗豆漿加上倆糖油餅,標準的一頓北京式早餐。
還有一些小店,雖沒什麼名氣,但各有絕活,如南橫西街東口有一家小鋪豆腐腦很好吃;年糕李對面的一家賣包子總有人排隊。
另外,最近新開張的牛街清真超市,一樓附設小吃,只搬回了一家「年糕錢」。
關於鹵煮:
鹵煮的全稱是鹵煮火燒,又叫鹵煮小腸。源自蘇造肉,形成較晚。現最有名的是小腸陳,小腸陳的老店在虎坊路南橫東街東口,已經拆了。各家店都是分家後其家人各自開的,並不是連鎖。大多為小鋪,以其女兒所開的幾家小腸陳飯庄規模較大,還推出了沙鍋鹵煮、鹵煮火鍋和各種炒菜(以下水為主),就餐環境也不錯。但少了那種圍爐大啖的市井樂趣。
小腸陳:門框胡同廊坊二條,馬記月盛齋隔壁。(注:不錯,隔老遠就聞著香氣撲鼻,材料主要是豬下水,旁邊就是清真館爆肚馮,和平共處,相安無事)
小腸陳:南橫東街,原老店舊址向西不遠。
小腸陳:虎坊橋工人俱樂部對面,臘竹胡同內。
小腸陳飯庄:永外馬家堡,西革新里路北。
小腸陳飯庄:芳群園三區(芳群路),方庄派出所隔壁。
小腸陳飯庄:安定門外,外館斜街路南。
此外陶然亭太平街丁字路口路北,有一家陳記鹵煮,味道也不錯,據說和小腸陳也沾親帶故。
益眾飯館:東四十字路口往北路東,四條把口。店內有「鹵煮張」招牌,老北京肉市廣和樓戲園內的張記鹵煮很有名,但不知此張是不是彼張。
還有幾家鹵煮店也小有名氣,但並不算老字型大小:田大腸:安定門立交橋南側路西;凱琳鹵煮:虎坊橋十字路口西側路南,經營鹵煮十幾年了;炒肝焦:西內大街趙登禹路口,面臨拆遷;還有鼓樓東側一家小店,賣鹵煮和炒肝,在網上有點名氣。
感覺還是小腸陳味道最好,價格也不貴(一般是碗底5塊),但遺憾的是小腸陳的鍋底里缺了白肉,其他店反而都有。
虎坊橋路口西南(南北走向),有個賣炸糕,很多人排隊買。路口西南(東西走向)有個買鹵煮的聽說也很不錯
前門有個「利群烤鴨店「不錯,就是難找,是個全聚德老師傅開的烤鴨店
『捌』 老北京進啊!小吃去哪兒吃護國寺華天前門
我不是老北京,我是小北京,你要吃個全乎兒,那就去後海九門小吃吧,就是價格略高一點,2個人,吃到吃不動為止,有個200塊錢足夠了,那裡邊什麼小腸陳,爆肚馮,月盛齋,白水羊頭,乳酪魏,茶湯李,餡餅周等等....以及各種小吃糕點應有盡有,比護國寺全,但是口感不是特別正宗,不過不難吃到是真的,你要想吃特別正宗的那種,估摸現在也沒有了,就算有,你也得挨著個兒的跑,其實後海九門就行,請朋友吃飯,或者想嘗嘗北京風味,首選,環境也不錯,至少不會像護國寺似的,來了得先佔座,不然沒地方。另外護國寺小吃就是華天旗下的,是一家,護國寺口感還可以,畢竟老字型大小了,涮羊肉就去東來順吃就行,另外東來順也有北京小吃,比如芥末堆兒,三不沾,炒麻豆腐,都挺好吃的
九門小吃在宋慶齡故居不遠,先到後海。5路就到,到了以後找人兒打聽。宋慶齡故居,找到故居再問九門,一般當地人都知道,是在一胡同兒里,七拐八拐就到了,門檻挺高的,一邊一大石獅子,里邊環境不錯。你可能聽我說著遠,其實後海車站離那很近。
前門也有不少小吃,但歸根結底的說,九門最全,符合你的提問
『玖』 老北京醬肉鋪怎麼樣
豬頭肉、豬肝、排骨腸不錯,我同事還讓我幫忙帶過!肘子也可以,比一手店之類的便宜,當然口味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