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冒險島V127職業選擇,白毛,聖騎,黑騎,尖兵,陰陽師,求推薦
想要單刷BOSS 基本沒什麼壓力的話,龍神無疑是最合適的。
不過龍神 技能完全成型在195.. 升級之路比較漫長。
不過基本 刷次元 魯比塔斯這些BOSS 無壓力。
你在考慮的職業嘛。個人推薦是 白毛惡魔,往後技改 還增加技能段數。
主屬性是HP,裝備比較便宜,而且 穿起套裝 大部分也有 HP百分比的加成。
尖兵 的話, 日常有2小時的電池的限制,日常BOSS 就沒什麼問題,不過打任務的話 不開電池 就比較難,除非傷害足夠高的話, 就可以無視。
聖騎士 和 黑騎士 的話,不作過多推薦,有比他們強力的,也有比他們差的。
陰陽師嘛。。比劍豪 好很多,作為主號 應該挺有意思的,我也就玩到2轉就放棄了,不予置評。。
『貳』 老北京小吃的起源。。。
北京小吃特點很獨特,與其它地區小吃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來自民間以外,另有部分取自民間,後又被皇家選中,作為宮廷小吃,然後,又從宮廷散落到民間, 這個過程很獨特。
下面從幾個方面說說:
一、北京地方小吃有明顯的民族特性
北京有長達3000多年的都城歷史,長期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稱贊北京是13世紀「最富庶的都市」,「城內人戶繁多……皆有華屋巨室……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不息」。還說:「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中國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特別是元明清成為都城之後,各族人民紛紛聚集於此,他們帶來了自己民族的風味食品。特別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滿族,人主中原後,他們將民族風味食品也帶人北京。元帝國是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忽必烈,出身游牧民族,長於騎射,作戰行動迅速,金戈鐵馬的軍旅中,不宜精烹細作。士兵將頭盔倒過來盛水置於火上,放人現宰的羊肉涮後簡單加佐料食用,十分快速方便,終於演變為風靡京城的涮羊肉。還帶來以乳酪為原料製作成的奶茶、以油麵奶皮為茶的麵茶。《燕京民間食貨資料》中記載,嘉慶癸酉年(1813),碩亭撰寫的竹枝詞有:「奶茶有鋪獨京華,乳酪如冰浸齒牙。名喚喀拉顏色黑,一文錢買一杯茶。」原註:「奶茶鋪所賣惟乳酪可食,其餘以奶為茶,曰奶茶,以油麵奶皮為茶,曰麵茶。熬茶曰喀拉茶,喀拉為蒙古語也。」還有一種用湯煮糙米為飯的茶叫孩兒茶,「其法始自蒙古,而士人仿為之」。明永樂年間,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祖籍在長江兩岸的御林軍退役後定居北京,還有隨著遷都進京的農民、商人,帶來了南方稻米種植技藝和製作年糕的烹調方法,北京也就有了以米為原料的小吃製品。後來為回族所借鑒,移植於清真回民小吃,成為特有清真食品。清兵入關,特別是定都北京之後,滿族小吃也隨之進京,典型品種如薩其馬,其製作要經切、碼兩工序,「切」滿語為薩其非,「碼」為碼拉木壁,因此取其頭兩個詞音薩其馬。有人說北京小吃是北京歷史畫冊中的一幅畫圖,色彩紛呈,如今北京流傳下來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復興所說:「大多是旗人之濫觴」,認為北京小吃主要起源清朝宮廷御膳。據考證,焦圈、豌豆黃、肉末燒餅、小窩頭等,確實是從清宮御膳房流入民間的。
說到北京小吃不能不提到清真回民小吃。據居住在北京牛街、對清真飲食文化頗有研究的馬靜女士稱,唐永徽二年(651),以第一個阿拉伯使者到唐都長安會見唐高宗為標記,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大批商人到中國做生意,經營珠寶葯材,還帶來飲食調料中的香料,如豆蔻、胡椒、茴香、肉桂等,促進飲食調味品的豐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的內涵。北京的伊斯蘭信徒隨著元代成吉思汗大舉西征的結果,數十萬阿拉伯人、波斯人被迫東遷,在中國入戶,北京牛街就是其落戶地點之一。伊斯蘭清真食品也隨之傳到北京,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收編了大量的回民食品,就是證明。回族同胞勤勞智慧,充滿創造力。在形成自己民族飲食文化的同時,善於吸收兄弟民族烹飪文化的精華,創造出有別於其它民族的清真飲食文化,小吃就是其中的瑰寶。清朝廷實行對回民的歧視政策,形成牛街回民貧窮和缺少文化的落後現象,為了糊口,也形成了回族「兩把刀、八根繩」的職業特點。但為了生計,手藝越來越精巧,經營也越來越精明,出現標新立異、爭奇斗艷的優特小吃品種。由於世代相傳,也出現了以品種名在前姓氏在後的北京小吃特有現象,如「羊頭馬」、「豆汁張」、「爆肚石」、「切糕楊」等。回民小吃極大地豐富了北京小吃,並形成了北京風味小吃以回民小吃為主的格局。當然北京小吃中也有其它民族小吃的精品。如漢族小吃中的炒肝、鹵煮小腸、豬油年糕等,也很有特色。還有些小吃品種與北京成為科舉會考地點有關,例如湯羊肉,是咸豐年間進京會考的一位紹興客,因不弟孝廉,就以家傳秘方泡製的湯羊肉,在前門外深溝南口外路北開設珍珠齋,供應湯羊肉。類似湯羊肉進京的漢族食品,還有王致和臭豆腐。這種北京特有現象是其它城市沒有的。改革開放以來,八方風味聚京華已成為趨勢。例如傣族的風情飲食,藏族的高原風味食品,西域新疆的烤全羊、烤羊肉串、手抓肉,朝鮮族古老的燒烤食品,都已出現在北京的街頭小巷,成為北京風味小吃的組成部分。北京小吃各族風味食品薈萃,與其說是烹飪本身的發展,需要社會交流的頻繁活動來促成,不如說出現在北京街頭的各民族風味食品,是各民族向心力的團結的表現,56個民族情系北京,是北京民族小吃發展的內在原因。
二、北京地方小吃有明顯的地方習俗文化性
北京歷史悠久,老北京人的生活也豐富多彩。老北京人的習俗風情文化,幾乎都能與小吃品種發生聯系,從而為北京小吃文化注入了濃厚的地方性色彩。中國從過年到守歲,各種傳統節日甚多,北京也不例外。過什麼節吃什麼食品,都有講究,並提到「禮」的高度來認識。如大年初一要吃「扁食」,就是水餃。立春要用熱水燙面加香油烙成雙合餅,吃時兩片平鋪,放入餅菜,捲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餅菜很有講究,要用碧綠的剛出尖的羊角蔥和甜面醬,加熟肉切成的絲捲入餅;或者吃「炒和菜」,用豆芽菜、乾粉絲或炒或拌,更有用菠菜和韭菜、金針菜、木耳等炒和的菜。碧綠的青菜,意欲留住大好春光,寓寄吉祥,故吃春餅稱「咬春」。正月吃年糕,以討得「年年高」的吉祥如意,明代劉若愚的《明宮史》中也說:「二月初二,各家採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薰蟲』。三月十八東岳廟進香之日,吃燒筍雞,吃涼糕,糯米面蒸,加糖、碎芝麻,即糍巴也。」明代史玄的《舊京遺事》中記載:「京朝官端午賜食粽,重陽賜食糕。」同治三年(1864),甲子伴花齋所刻《都門雜詠》載王嘉誠詠月餅和花糕詞曰:「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京城。」「中秋才過近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面夾雙層多棗栗,當筵題句傲劉郎。」還有書記載說:「臘月初八前,捶紅棗破皮泡湯,至初八加粳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為『臘八粥』。」上述資料提供了北京什麼節日吃什麼小吃的情景,應了孔子在《論語•鄉黨篇》中有關飲食「不時不食」的論述。這種「不時不食」的習俗甚至在一天中也有表現,據張江載先生的《燕京民間食貨史料》中記載:「每晨各大街小巷所叫賣之杏仁茶、豆腐漿、茶湯、切糕、豆腐腦,下午所叫賣之豆渣兒糕、蒸雲豆、豆汁粥、老豆腐,夜間叫賣之硬面餑餑、茶雞子、炒豆腐之類,其製法新奇,亦惟此土所獨有耳。」其實「惟此土所獨有」的品種還有不少,例如涮羊肉鍋,也是此種。光緒十八年(1892),曾在北京居住過的浙江桐鄉人嚴辰緇寫的《憶京都詞》中,就將涮羊肉與南方進行對比:「憶京都冬窗不透風,圍爐聚飲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間風滿屋,熱炭又嫌櫻火毒。」他在這里把親朋團聚在密封小屋內吃火鍋的情趣寫了出來。涮羊肉火鍋發展到現在,其原料品種已不限羊肉,也不限於只有冬天才吃了。火鍋也有很大改進,在涮的基礎上,增加了集涮烤於一體的噴泉火鍋,並風靡京城,說明烹飪炊具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向前發展,推動了小吃烹飪文化的進步。涮火鍋受青睞,也成為北京地方的一大特色。
北京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祭祀活動和婚喪嫁娶過程中,吃食習俗也不相同。如蒙族祭祖供品,要用牛油炒黃米,用樺木淺碗盛儲,叫「拉拉兒」;滿族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還要用黃米面和江米粉分別做成黃、白「頂針餑餑」;回族婚喪接待要吃用面炸出的油香,婚用油香是甜的,個兒要小一點,喪用油香個兒大,是加鹽油炸的。總之北京小吃以民情習俗應運而生,體現了它特有的地方性。
北京小吃的地方性還表現在食用形式上,如入秋以後,講補秋膘,要吃涮羊肉、炙子烤牛肉。老北京人吃烤牛肉在鐵炙子下架松柴,自烤自吃,吃時一隻腳立地,一隻腳蹬在長凳上,表現出特有的豪爽和剽悍。《都門雜詠》記載:「嚴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圍一遭。火炙最宜牛嗜嫩,雪天爭得醉燒刀。」(「燒刀」為酒名。)據金受申先生稱,大酒缸以前賣碗酒,用的是黑皮子馬蹄碗,頗有詩意古味。《故都食物百詠》中,把吃烤肉的情景寫得十分生動:「濃煙熏得涕潸潸,柴火光中照醉顏。盤滿生膻憑一炙,如斯嗜尚近夷蠻。」真可謂形容盡致,語無虛設了。
北京小吃的叫賣文化也與北京小吃文化一樣,富有北京地方性。做小吃買賣的人,為趕快把自己製作的小吃賣出去,不少品種都一邊製作一邊吆喝,韻腔很美。如深夜出售硬面餑餑的沿街叫賣,透過冬夜的寒風,送到居民院內。有人形容它的叫賣聲是:「餑餑沿街運巧腔,餘音嘹亮透燈窗,居然硬面傳清夜,驚破鴛鴦夢一雙。」北京街頭小巷,賣包子的小吃攤店甚多,他們一邊揭著籠蓋,一邊吆喝著:「剛出鍋——熱的吃——」透過熱氣騰騰的煙霧,把剛出鍋的信息傳入過路人的耳中,吸引顧客購買,也有人把此情景寫入詩中:「包兒種類最繁多,新屜聲聲現出鍋。葷素甜咸別回漢,嘗來幾個味如何?」北京小吃的叫賣聲運腔自如,韻調優美,勾起很多人兒時的回憶和對故土特有的思念,激發人們對北京的熱愛,但因時代的不同、銷售方式的改變,叫賣吆喝聲已成為稀有的歷史了。
三、北京小吃的獨到技藝性
北京小吃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還表現在製作小吃的技藝性,如北京小吃的芝麻燒餅是大眾化食品,香脆可口,多少年來深得群眾喜愛。它的製作要求很高,例如面與麻醬的比例要合適,麻醬多了發苦,少了不香;面坯擀制的厚度及根據不同季節酵面發到什麼程度都有講究。符合要求的燒餅外表整齊,色澤黃爽,口感香脆,切開後內中要有二十幾層,才算合格。因此無技藝和經驗是做不好的,燒餅製作技藝是長期積累經驗的過程,也是烹飪文化沉積的過程。再如北京的白水羊頭,選料十分講究,當年出售羊頭肉的「羊頭馬」,每天僅出售20個。他親自到屠宰場選出必須是白毛的羊頭,羊齡要求嚴格,在一歲半左右。回來後,里外洗滌,要把羊舌抻出來,用刷子刷過,根據老嫩程度下鍋。椒鹽配製要用丁香、花椒、大鹽等精製,炒黃後,碾成細末,裝入不易受潮跑味的用牛角製成的容器內。出售時,用一把大彎片刀削羊頭肉,每片肉都要帶皮。出售羊頭肉時,圍觀者甚眾,競看他用片刀片肉和操作的技藝。羊頭肉口味極佳,贏得百姓和文化名人的贊賞。《燕京小食品雜詠》中記載:「十月燕京冷朔風,羊頭上市味無窮。鹽花灑得如雪飛,薄薄切成與紙同。」這要求極高的技藝,據小吃行家,北京翔達飲食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陳連生(原南來順經理)講,此技藝目前已無人能繼承,是很可惜的。無獨有偶,北京漢民中的豬頭肉是經煮後熏烤而成的小吃,但在北京不稱豬頭肉,而稱熏魚。其切片技藝也十分高超,有詩為證:「豬頭不叫叫熏魚,巧手切來片如紙。夾得火燒堪大嚼,夕陽紅櫃走街衢。」因賣此小吃的製作人每天夕陽時,身負紅櫃,嘴喊熏魚,走街串巷,故有「夕陽紅櫃走街衢」之說。《故都食物百詠》中有一首寫餡餅的詩:「居處長安未足憂,平民食物盡堪求。至今煤市街前過,猶有當年餡餅周。」說的是製作餡餅出名的前門外煤市街上開設的同聚館,掌櫃周小亭,因餡餅出色,被人尊稱為「餡餅周」。原來「餡餅周」的餡餅的投料要求極嚴格,要用鮮牛肉的鮮嫩部分,和純蔥白切末,肉要用刀剁成茸,製作的面和得稀,抓在手裡往下溜。用這樣稀的面團包出直徑在2寸、高1寸許的圓形餡餅,上鐺煎出,呈金黃色。薄皮大餡的餡餅,皮不破,餡不漏,咬一口,汁鮮肉香,外皮焦酥,確實不可多得,故成為一絕,享譽北京。漢族中也有不少精品,清代楊靜亭在《都門雜詠》中,曾寫過致美齋的餛飩、福興居的雞面、小有餘芳的蟹肉燒麥,稱贊說:「包得餛飩味勝常,……咽後方知滋味長。」雞面是「面白如銀細若絲,煮來雞汁味偏滋」;寫燒麥是「玉盤擎出堆如雪,皮薄還應蟹透紅」。把這幾個品種的味形都寫得令人垂涎了。若無高超烹飪製作技藝是不可能的。這種製作技藝體現了中國烹飪的色、香、味、形、滋(質地)、養(養生)和以味為核心的特色。它不單是個人製作技藝的表現,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對飲食烹飪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北京小吃以它經濟實惠、方便快捷和雅俗共賞的特點,成了人們聯系感情的紐帶和橋梁,充分地反映了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有世界性這一真理。
『叄』 老北京童謠
一
小耗子小耗子,上缸沿;拿小瓢,舀白面;烙白餅,卷瓜菜;不吃不吃吃兩筷。
二
小老鼠小老鼠吱吱叫,穿著灰色衣裳,別的地方不藏,偏偏躲在小貓旁。小貓回來碰正著,小老鼠滿身傷,小貓哈哈笑,這餐又可吃飽飽。
三
老鼠嗅著油豆香油一缸,豆一筐,老鼠嗅著油豆香。爬上缸,跳進筐,偷油偷豆兩頭忙;又高興,又慌張,腳一滑,身一晃,「撲通」一聲跌進缸。
四
小耗子兒,上燈台
小耗子兒,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吱兒吱兒」叫奶奶;奶奶不肯來,嘰里咕嚕滾下來。
五
一個蛤蟆四條腿兒一個蛤蟆四條腿兒,兩隻眼睛,一張嘴。兩個蛤蟆八條腿兒,四隻眼睛,兩張嘴。一個蛤蟆十二條腿兒,六隻眼睛,三張嘴。一個蛤蟆十六條腿兒,八隻眼睛,四張嘴。……
六
小白兔兒白又白
小白兔兒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
七
水牛兒
水牛兒(即蝸牛),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煎餅果子燒羊肉嘞哎……
八
耗子長了一身毛
同來看,同來看,黑雞下了個白雞蛋。同來瞧,同來瞧,耗子長了一身毛。
九
小小子兒坐門墩兒
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幹嘛呀?點燈,說話,吹燈,作伴,明兒早兒上起來梳小辮兒!
十
拉大鋸,扯大鋸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上唱大戲。接閨女,叫女婿,就是不要小妞去。小妞跟著跑,當道拾了個花子襖。扔了吧,可惜了,穿上吧,虱子咬。撕啦撕啦作棉襖。
十一
板凳板凳四條腿
板凳板凳四條腿,我給奶奶嗑瓜子,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給奶奶下掛面,奶奶嫌我下得稠,我給奶奶澆香油,奶奶嫌我澆得多,我給奶奶蒸窩窩,奶奶嫌我蒸得大,我給奶奶說好話。
十二
碑兒頭窩窩眼
碑兒頭,窩窩眼兒,吃飯挑大碗兒。
十三
新年來到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
十四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十五
逗……逗……乞逗乞逗強;
年糕蘸白糖,棗兒栗子大海棠。
十六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十七
月亮月亮照東窗,張家姑娘好嫁妝,
金皮櫃,銀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錠兒粉,棒兒香,棉花胭脂二百張……
十八
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門子給我捎個信兒。搭大棚,帖喜字兒。
牛角燈,二十對兒,娶親太太兩把頭,送親太太拉翅兒。八團褂子大開禊兒,四輪馬車雙馬對兒……
十九
大銅子兒,沒有眼兒,
如今時興洋煙卷兒;洋煙卷兒,真叫香,如今時興機關槍;機關槍,打得遠,如今時興千里眼;千里眼,照得明,如今時興大飛艇;(「艇」讀ting亭)大飛艇,飛得高,如今時興大片兒刀;大片兒刀,真叫快,如今時興武裝帶;武裝帶,真有準兒,一心要打小日本兒!
二十
頭字謠
一老頭,剃光頭,戴帽頭,穿靴頭,背著筐頭到地頭,從東頭,到西頭,掄鎬頭,拾楂頭,背回家燒炕頭,搬坯頭,壘牆頭,隔牆頭,扔磚頭,砸了老婆子的腳趾頭。
二十一
小兩口打架,
小板凳,一仄歪,小兩口打架要分開。下關東,到口外,撅搭撅搭又回來。
二十二
羊巴巴,
羊巴巴蛋腳上搓,你是弟弟我是哥,打瓶酒,咱倆喝,喝醉了,打老婆,打死老婆怎麼過?有錢的再娶個,沒錢的背起鼓子唱秧歌。
二十三
小三兒
小三兒,小三兒,上樹尖,樹尖有火炭,燙著小三屁股蛋。
二十四
小貓
小貓,小貓,上樹摘桃。聽見狗咬,下來就跑。丟了花鞋,回來再找。
二十五
摟豆葉
摟,摟,摟豆葉,一摟摟了個大甜瓜,回到家裡哄娃娃,爹一口,娘一口,咬了孩子的手指頭。「娃娃你別哭,打你爹的下巴骨」
二十六
蛤蟆弔孝
小老鼠兒,爬谷穗,掉下來,沒有氣兒,大老鼠哭,小老鼠叫,一對蛤蟆來弔孝,給它孝帽它不要,蹦搭蹦搭又走了。
二十七
小麻喳,尾巴長
小麻喳,尾巴長,娶了媳婦不要娘,把娘背到山窩里,把媳婦背到炕角上,烙油饃,炒雞蛋,媳婦媳婦你先嘗,我去後地背咱娘,咱娘變了個屎殼郎,老鴰啄她邦邦響
二十八
牆頭草
牆頭草,風兒一來兩邊倒,扶得東來西又倒,扶得西來東又倒,狗不吃,貓不咬,枯了不能當柴燒。
二十九
放羊
馬蘭花,開山旁,我幫爺爺放綿羊,馬蘭花,花瓣長,我采馬蘭喂小羊,馬蘭甜,馬蘭香,小羊吃了不找娘,馬蘭綠,馬蘭黃,秋天小羊變大羊。
三十
懶二嫂
饞嘴貓,懶二嫂,日出三竿還睡覺,聽見門外賣金棗,起來抓個爛棉襖,頭不梳,臉不洗,提著褲子往外跑,要去換吃大金棗,絆住門檻摔一跤,嗑破了鼻子摔傷了腰,「哎喲媽呀」連聲叫,爬起來還去換金棗,換了金棗吃個飽,金棗好,好金棗,再不得穿那爛棉襖。
三十一
二姑娘
你怎麼不梳頭?沒有桂花油。你怎麼不洗臉?沒有胰子礆。你怎麼不吃飯?沒有同桌伴。你怎麼不點燈?外面刮大風。你怎麼不關門?外面還有一個人。
三十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如一九,
耕牛遍地走。
三十三
長豆角
長豆角,兩頭尖,王老三,眼睛紅,娶個媳婦本姓佟,佟老妞,長的浪,花紅手巾圍腰上,大坎肩,綉鑲邊,等子荷包張子煙,吃一口,冒青煙。
三十四
芝麻桿兒
芝麻桿兒,頂花碗兒,花碗破,狗拉磨,雞打水,貓燒鍋,兔子上前捏窩窩,乒一個,乓一個,一捏捏了一笸籮。
三十五
關東城
關東城,八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十七八的閨女叼著大煙袋,公公穿著兒媳婦的鞋,睡起覺來頭朝外,草苫房,籬笆寨,煙囪安在牆兒外,養個孩子吊起來。
三十六
小白菜
小白菜呀,地里黃呀,三歲兩歲沒有娘呀,跟著爹爹還好過呀,就怕爹爹娶後娘啊。娶了後娘三年整,有了個弟弟比我強啊,他穿新來,我穿舊呀,他吃面來,我喝湯呀,拿起筷子想起娘啊,端起碗來淚汪汪啊,爹爹問我哭什麼,我說碗底燙得慌。河裡開花,河裡落呀,誰想親娘誰知道,白天聽見蟈蟈叫,黑夜聽見山水流,有心跟著山水走,又怕山水不回頭。
三十七
跟我學(讀xiao2),
長白毛;白毛老,吃青草;青草青,長大丁;大丁大,穿白褂;白褂白,死了沒人埋。
三十八
大拇哥,二拇弟,鍾鼓樓,護國寺,小妞妞,一出戲。
三十九
一顆星,葛倫登,兩顆星,嫁油瓶,油瓶漏,好炒豆,豆花香,嫁辣醬,辣醬辣,嫁水獺,水獺尾巴烏……
四十
火車一拉笛兒,粥廠就開門兒。
小孩給一點兒,老太太給粥皮兒;擦胭脂抹粉兒的,給一盆兒。
四十一
讀書郎
小嘛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喲,沒有學問,就無面見爹娘,叮叮格槍格里弄格里槍,沒有學問,就無面見爹娘。
四十二
跟人學,長白毛,跟人走,變黃狗。
不理不理罵自己,不聽不聽小和尚念經。
四十三
一網不撈魚,
二網不打魚,三網撈了個小尾巴尾巴尾巴……
四十四
一米二米三,
三幺三,星星走,走走星……
四十五
小河流水嘩啦啦,
兩口子吵架要分家,小明怎麼辦?與狗睡,狗咬他,與貓睡,貓抓他,小明小明你別哭,前面就是你大姑,你大姑脖子粗,原來是個大胖豬。
四十六
拉駱駝
駱駝駱駝瑟瑟,王八是你哥哥。駱駝駱駝拜拜,王八是你太太。
四十七
蟲兒飛
蟲兒飛,蟲兒飛,小孩兒拉屎一大堆。
四十八
背背馱馱
背背馱馱,賣大蘿卜。
四十九
一個毽兒
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
五十
丟手絹丟喲丟喲丟手絹,輕輕地丟在他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她。
★資料來源:網路網頁《老北京童謠五十首》
『肆』 煎餅長毛了,不是很嚴重,還可以吃嗎
這得看什麼煎餅了/1!假如是神仙給的那就得吃。
假如是1塊錢街上買的。扔了吧。
長了毛,也不是不能吃,那是輕微發霉了,裡面有病菌,其實病菌也不是不能吃,相反有的少吃點還對健康有好處。不過吃多了不好,要看人的抵抗能力。
你覺得你行就能吃,不行就別吃。
不過換我一定不吃,倒不是我覺得我不行,只是我認為煎餅肯定不好吃了。
『伍』 北京有什麼特色的東西(食的方面,除了烤鴨)
北京小吃:
北京果脯
北京果脯採用宮廷傳統秘方,由鮮果加工精製而成,口味酸甜適中,爽口滑潤,甜而不膩,果味濃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個品種、幾百個規格的各類產品,均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
歷史:北京的果脯蜜餞製作來源於皇宮御膳房。為了保證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果品,廚師們就將各季節所產的水果,分類泡在蜂蜜里,好讓皇帝隨時食用。後來,這種製作方法從皇宮里傳出來,北京就有了專門生產果脯的作坊。
工藝:採摘講究,果實要成熟到果核與果肉能夠分離,馬上摘下送到工廠加工,鮮杏去核成兩瓣,用白糖溶液煮制,或者浸糖液用抽空壓縮機抽去果內水分。
特點:選料精、加工細,所以產品色澤好,味道正,柔軟爽口。色澤由淺黃到桔黃,呈橢圓形,不破不爛,不反糖,不粘手,吃起來柔軟,酸甜適口。
茯苓夾餅
茯苓餅,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的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且此餅當推稻香村最佳。製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麵粉做成薄餅,中間夾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攔勻的蜜餞松果碎仁,其形如滿月,薄如紙,白如雪,珍美甘香,風味獨特。
關於茯苓餅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門事親》中就有記載:「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不過這種蠟煎的餅並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貴乎松,餅利於薄」的主張,於是,後來的餅就越來越薄。
乾隆時山東孔繁台家制的餅「薄若蟬翼,柔膩絕倫」。還有「秦人制小錫罐裝餅30張,叫做『西餅』」也是很薄的。繼而,人們又不滿足於其淡而無味,隨後便加了用多種果仁、桂花和蜂蜜調制的甜餡,即用兩張餅合起來,中間夾餡的茯苓餅。這種茯苓既桂香濃郁,又營養豐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補之功。
相傳,有一次慈禧太後得了病,不思飲食,廚師們絞盡腦汁,選來幾味健脾開胃的中葯,發現其中產於雲貴一帶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滲濕的功效。於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為主要原料,配以適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澱粉攤烙成外皮,精工細作製成夾心薄餅。慈禧吃後,很滿意。並常以此餅賞賜宮中大臣。因此,茯苓餅更加身價百倍,成了當時宮廷中的名點。後來這種餅傳入民間,成為京華風味小吃。
現今北京的茯苓餅,就是繼承了由清宮御膳房流傳下來的傳統製法,並經在用料和加工上不斷改進而製作出來的。那每張極薄的餅皮,宛如餡料的包裝紙,且餅皮外表的模印圖案清晰,精美別致,更富有藝術性。因而,以其質佳味美,馳名全國。
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的黃米面外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皮,然後
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粉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豆汁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 ,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豆汁是什麼?
實際上是製作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它用綠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後撈出,加水磨 成細漿,倒入大缸內發酵,沉入缸底者為澱粉,上層飄浮者即為豆汁。 發酵後的豆汁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酵的豆汁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不要看其貌不揚,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愛,原因在於它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並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
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 圈。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受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
焦圈的製作,需用溫水化開鹽、鹼、少許礬,加水拌和麵粉成面團後,用手反復壓揉面團,揉勻後放案板餳3個小時,然後把面團壓扁,用刀切成5厘米寬的條,取成條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長扁片,厚約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寬的劑(一般50克面切14小劑),每兩個劑疊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間切一刀,兩邊不能切通,稍連一點,油燒至五成熱時,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頭下油鍋,隨即用筷子從中間撐開,使之成手鐲形,定形後翻過來,炸至棗紅色出鍋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灌腸
灌腸是北京人愛吃的小吃,也是一種大眾街頭小吃。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咸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灌腸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凈,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 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 灌腸外焦里嫩,用竹簽扎著吃,頗顯特色。
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為最好。
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但為什麼後來又成為艾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艾窩窩。」 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 .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艾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
艾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還注說:「艾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麵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艾窩窩"在元代即已有之,名"不落夾"。因明代帝、後喜食,就成了明宮小吃,稱"御艾窩窩"。後來傳入民間,衍化為"艾窩窩",亦作"愛窩窩"。
豌豆黃
年糕、切糕,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官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製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凈、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傳統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庄所制最有名。
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像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糙豌豆黃兒"是用白豌豆去皮,以兩倍於豌豆的水,將豆燜爛,然後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俟其冷卻成坨後,扣出來,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放上小片金糕以為裝點,通常都置於罩有濕藍布的獨輪車上去賣,經營此業的大多是京東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鄉。
"細豌豆黃兒"乃是清宮御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其製法較精,是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色味俱佳,質地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屬上品。民國以後,北海公園漪瀾堂飯庄和仿膳茶社賣的即是細豌豆黃,以紙盒盛之,每盒十塊。它與雲豆糕、小窩頭等同稱宮廷小吃。
酸豆汁
豆汁這東西,不要說是外地人,就是自稱是「北京人」的新北京人(49年以後遷居北京),都受不了那股又酸又臭的味道。但是在老北京人看來,豆汁卻是提神醒腦敗火的上等飲料。
過去北京經營豆汁最有名的四大家是琉璃場豆汁張、東安市場豆汁徐和豆汁何,天橋舒記豆汁。這四家裡,舒記豆汁最純正,張家的熱豆汁是一絕。其他兩家也各有特色。
喝豆汁不能大口大口的喝,否則那酸味太「沖」鼻子,要像喝茶一樣一點一點的抿。豆汁里要放鹹菜絲辣椒油,就著焦圈兒一塊吃。
由於豆汁有祛火養嗓子的功效,所以許多京劇名角和相聲演員也喜歡喝。梅蘭芳、裘盛容等更是喝豆汁上癮。抗戰時梅大師蓄發明志隱居上海,他的弟子言慧珠用四個大灌子盛滿豆汁從北京風塵去拜訪他。梅蘭芳當即請他到國際飯店美餐一頓以表謝意~~
六必居醬菜
話說「六必居」這塊橫匾,相傳為明嘉靖年間武英殿大學士嚴嵩所寫。它筆力飽滿,雄健渾厚,字體端嚴,熠熠生輝。隨著這塊名匾的問世,「六必居」曾九城聞名,盛極一時,又歷盡艱辛,飽經風霜。可以說這塊金字招牌是無法估價的無形資產,保留至今實在不易。有關它的民間傳說,浪漫神奇,但它的產品生產工藝中的「六必」嚴謹精細,使它470餘年來仍有口皆碑,今日且更加輝煌。
相傳「六必居」最初是6個人合開的買賣,托嚴嵩題匾說來也是巧遇,一天,在嚴夫人的幫助下,嚴嵩寫下了「六心居」寫完後又想,六必豈能合作?於是又提筆在「心」上添了撇,成為「六必居」。
也有人傳說「六必居」開辦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創始人是山西臨界汾西北村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3兄弟。因為經營柴米油鹽醬醋這6種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故取名「六必居」。
然而更多的歷史考證證明,「六必居」原是經營酒的小店,「六必」乃指古代釀酒工藝的操作要點。即「黍稻必齊,曲櫱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六必居」的店名源出於此,「六必」又是生產操作原則,所以其生產的醬菜均顯示了產品質地優良、口感風味獨特的風格,「六必居」成為京城醬園中歷史最久、聲譽最著的小店;「六必居」的醬菜是上至達官貴人宮廷御用,下至普通平民百姓垂青的佐餐佳品。據說,清代宮廷為方便「六必居」進宮送醬菜,還專門賜其一頂紅纓帽及一件黃馬褂,可惜1966年「文革」中被毀。
「六必居」盛極一時,然而也飽經風霜。據史料載,庚子年間,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義和團火燒賣洋貨的商店,「六必居」所在的前門外糧食店街遍地火海,在大火殃及小店時,伙計張奪標冒生命危險從濃煙中把大匾搶救出來,藏於崇文門外一帶的臨汾會館。以後,東家返回被焚的店中,得知大匾倖存時,喜極而泣。有匾就有生意,他特提拔了張奪標,「六必居」繼續經營。相傳抗戰時,蔣介石請客設宴,也曾點名讓店裡的伙計送「六必居」的醬菜,可見這里的醬菜名聲之大了。「文革」期間,名匾被當成「四舊」再度慘遭破壞,被送進了北京展覽館。店名也被改為「紅旗醬菜廠」。
據「六必居」傳人吳玉漢介紹,1972年,日本總理田中角榮訪華,隨行提出要參觀「六必居」,可見「六必居」的名聲享譽海內外。廠里奉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把名匾由展覽館取回,經精心修復後,又重新高懸於店堂門臉正中,當時老北京人欣喜若狂的高興勁就甭提了。
據1929年就進入「六必居」的學徒早先回憶:「六必居」最出名的是醬菜。當時北京的醬園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一是老醬園,多為山西人所開,除「六必居」以外,還「中鼎和」、「西鼎和」、「北鼎和」和「長順公」等;二是醬園,有名的像「天義順」、「天源」等;還有一類是山東屋子(即油鹽店鋪),為山東人所開,像「桂馨齋」、「蘭馨齋」等。那時南方的醬菜也有一些,像榨菜、佛手疙瘩、大頭菜、腐乳等,但多是在北京的醬園寄賣。「六必居」是北京所有醬園中歷史最久、聲譽最著的一家。它每年前半年進貨,後半年銷售,買賣從冬三月做到春起。
早先「六必居」有12種傳統產品,即稀黃醬、鋪淋醬油、甜醬蘿卜、甜醬黃瓜、甜醬甘螺、甜醬黑菜、甜醬包瓜、甜姜牙、甜醬八寶菜、甜醬什香菜、甜醬瓜和白糖蒜。這些產品色澤鮮亮、醬味濃郁、脆嫩清香、咸甜適度。
「六必居」的醬菜所以出名,是與它選料精細、製作嚴格分不開的。「六必居」醬菜的原料,都有固定的產地。這些產地一般都有幾十年以上的歷史,這些產地的農戶,往往世代相傳,成為「六必居」的老客戶。
醬菜腌制的好壞,與醬本身的質量有很大關系。「六必居」自製黃醬和甜面醬,保證了質量。它的黃豆選自河北豐潤縣馬駒橋,其特點是粒大、飽滿、色黃、皮薄、油性大。「六必居」還選用過通州永樂店的金粒黃豆,這種黃豆雖然粒小,但圓滿、色黃、油性大。白面選取用京西淶水縣一等小麥,自己加工磨成伏地面(重羅的細白面)。由於這種小麥黏性大,特別適宜製作甜面醬。
其他原料,如製作白糖蒜,選用長辛店范祥家種的「白皮六瓣」每頭重一兩二三,七八頭就1斤。夏至前3天起出來,不然就會老。買的時候要帶泥,以保持新鮮。
製作甜醬蘿卜,選用廣安門外一戶姓王的人家種的蘿卜。這種蘿卜不同於一般的小蘿卜,它個兒不大,長得像蒜頭,做出的醬菜不糠不艮,又脆又嫩,別有風味。可惜這種蘿卜後來再也沒有見到。
製作甜醬包瓜的香瓜,選自永定門外小紅門牌坊村王光益家種的「八道黑」。製作甜醬瓜的白瓜,選自小紅門一帶的老洋瓜。它們都是六七成熟時就摘下,這時瓜子還不太顯。不然,摘早了肉薄,摘晚了皮厚,腌制出來都不好吃。
萵筍選自廣安門外太平橋鄉灣子村韓文亮種的青萵筍,要1斤1條。黃瓜選自安定門外前花園一帶的五寸秋黃瓜,不僅要頂花帶刺,還要掛白霜。此外,南郊海慧寺的五寸白根小蘿卜,通縣的寬葉老韭菜,廣安門外大小井村的甘螺,豐台衛牆校的青扁豆等等,都各具特色。到了收獲季節,就由這些老客戶趕著大車送貨上門。
「六必居」製作醬菜,一切規程,由常任的一人總負責,如有違反或失職,就要受到嚴厲的指責或處分。比如醬的製作,從醬料的發酵到醬的發酵,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認真操作。先把豆子泡透蒸了,拌上白面,擱在碾子上壓,再放到模子里,墊上布用腳踩10到15天。然後把它拉成條塊,簇到架子上碼好,用席子封嚴,便開始發酵。在發酵後期,還要不斷用刷子刷去醬料上的白毛。經過21天,醬料才能發好。現在採用的高溫快速發酵法,只用72小時,由於時間短、溫度高,有的地方發得過了,有的地方發得還不夠,製成的醬,味道遠不如老法製成的。
醬料入缸加鹽對水以後,關鍵是打耙。打耙就是用一木柄耙子(底部固定一塊方木板),在醬缸內上下攪動,使發酵均勻。「六必居」規定,不僅要按指定時間打耙,而且每次要保證一定的耙數,務必把濁氣放盡。開始時,每星期打1次,每次打8耙。到了伏天,每天要打7次,每次打10耙。過了伏天,逐漸減少打耙的次數。到了醬快好的時候,每天只3次,每次10耙。這樣製成的醬叫伏醬,不僅色澤鮮亮,吃起來還感到後味發甜。
再比如甜醬瓜的製作,也是一環扣一環,要求很嚴格。老洋瓜要清晨摘下,必須趕在中午以前送到。貨到後立即組織全體人員用清水洗凈,按斤瓜斤鹽的比例放入鹽水中,浸泡36小時後投入醬料。經兩天兩夜將瓜撈出,放在太陽底下晾一兩天,好天氣晾1天就可以,中間翻一次(放氣);不好的天氣要晾兩天,翻兩次。然後再入甜面醬缸,以後每天打耙七八次,每次打10耙。打耙時間有具體規定,最早的一次是清晨5點半,最晚的一次是晚上9點半。如果天氣特別熱,還要多打一兩次耙。夜裡還要有人值班,遇到下雨要立即叫醒全體人員,5分鍾內務必將缸蓋全部蓋好。
470年來,「六必居」正是靠這種嚴謹的規程一直發展至今的。我們祝願這個老字型大小永遠興旺。
王致和臭豆腐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縣舉人,1669年(清康熙八年)進京會試落地,滯留京城,為謀生計,做起了豆腐生意,一邊維持生計,一邊刻苦攻讀,以備下科。一次,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時值盛夏,怕壞,便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放在一口小缸里腌上。由此他也就歇伏停磨,一心攻讀,漸漸把此事忘了。乃至秋涼重操舊業,驀地想起那一小缸豆腐,忙打開一看,臭味撲鼻,豆腐已成青色,棄之可惜,大膽嘗之,別具風味,遂送與鄰里品嘗,無不稱奇。王致和屢試不中,遂盡心經營起臭豆腐來。清末傳入宮廷御膳房,成為慈禧太後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後賜名「青方」,身價倍增。清末狀元孫家鼐寫了兩幅藏頭對,曰:「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寸心」,另一幅曰:「醬配龍蟠調芍葯,園開雞跖鍾芙蓉」,冠頂橫讀為「致和醬園」。
時至今日,「王致和」作為地道的「中華老字型大小」,以其產品的細、膩、松、軟、香五大特點倍受廣大華人消費者的鍾愛。經檢測,100克王致和腐乳中的氨基酸含量可滿足成年人一日的需要量,鈣、鐵、鋅含量高於一般食品,還含有VB1、VB2,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
北京名菜:
炒肝兒
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 成,白水雜碎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就,由於不講究佐料,製作簡單,日久不受歡迎。於是店主將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兒",一時間在京味小吃中別樹一幟。
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1/3。製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凈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後切成 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凈,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佐料是在熬熱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後放入生蒜,蒜變黃時立即放 入適量的黃醬,炒好置於罐中備用。此外還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湯。原料、 佐料備齊後,始製作炒桿兒。先將熟腸段放入沸湯,再放入蒜醬、蔥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湯,然後將生肝條放入鍋中,以澱粉勾芡,最後撒上一層砸好的蒜泥即成。
會仙居的炒肝兒出名後,北京四九城的小飯館、小吃店都相繼添了炒肝兒,市面上也出現了以炒肝兒為說詞的俏皮話,如責罵人時說:"你這人怎麼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諷刺互相殘害的人與事則說:"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
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北京比較有名的有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其他還有爆肚楊、爆肚馮、爆肚滿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近來由於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象以前分部位供應已經沒有了。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倒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梨園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製作方法:
將羊肚洗凈,分割成肚領、肚蘑菇、肚散丹、肚葫蘆、肚板和食管
撕凈肚面上的油和有草芽一面的皮;肚散丹、肚板、肚蘑菇、肚葫蘆上的薄膜撕去,順著肉紋切成條,再橫切成小條
將香菜末連同蔥花、芝麻醬、醋、醬油、辣椒油、豆腐乳和鹵蝦油一起放入碗內調勻
鍋內半鍋涼水用旺火燒沸,下入羊肚,用漏勺攪拌,肚散丹氽5秒鍾,肚板永7秒鍾,肚蘑菇、肚領、肚板約餘8秒鍾,食管約氽12秒鍾,熟後撈入盤子,蘸著調料即可食用。
爆肚滿:牛街輸入胡同,6路、50路牛街站。
爆肚宛:崇文門外東花市大街往東的白橋,地鐵崇文門站106路電車磁器口站。
炸醬面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如饅頭、花捲、包子、餃子、餛鈍、烙餅、面條 。但北京人一提到「面」,乃指的是面條。炸醬面: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純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姜、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鍾。這時,肉丁被黃醬 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講究的則是裡脊丁炸醬三鮮(蝦仁、裡脊、 玉蘭片)炸醬等,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
面條寓意「長壽」,俗語「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長壽面 」、「接三面」。老北京人吃炸醬面,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 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面,但湯要篦盡。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 ,謂之「全面碼兒」。
初春,用掐頭去尾的豆芽菜(稱掐菜)、只有兩片子葉的小水蘿卜纓,並澆上過年剩下的臘八醋。春深,在醬里放上鮮花椒蕊兒,稱花椒醬,面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蘿卜纓 和絲(條)。 初夏則以新蒜、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為面碼兒。
東來順涮羊肉
東來順涮羊肉有八大特色:1、選料精:東來順所涮羊肉選自內蒙錫林郭勒盟一年至一年半閹過的羊。由於當地水甜草嫩,草中又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故羊肉肉質細嫩,無膻味。而選用部位是羊的 "上腦"、 "黃瓜條"、"磨襠"、"大三岔"、"小三岔"等部位,出成率只佔一隻羊凈肉的40%。此外,所用羊一律由阿訇屠宰,由公司配製中心剔羊選肉,裝合一次冷凍成型。
2、 刀工美:東來順涮羊肉之所以能經久不衰,除了選料精以外,刀工的要求十分嚴格。肉質細嫩,色澤鮮艷,刀工精美,薄厚均勻,排列整齊,形如手帕。切出的羊肉片舒展開來,放在青花磁碟上,透過肉片,青花花紋清晰可見。那真是薄如紙,軟如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一涮就熟,久涮不老。
3、調料香:東來順涮羊肉經久不衰,與調料香是分不開的。東來順涮羊肉的調料,包含了"辛、辣、鹵、糟、鮮"的成分,構成了獨特的香味。東來順涮羊肉調料構了成五味調和:甘——芝麻醬、花生醬;咸——醬油、醬豆腐;酸——糖蒜(自製的大六瓣糖蒜酸甜適口);苦——韭菜花、料酒;辛——韭菜花、辣椒油。同時,魚露特有的魚腥味與羊肉本身的香味結合起來,又形成了獨特的鮮香味。
4、火鍋旺:火鍋是東來順加工廠家專門生產的,具有盛碳容積大放碳多、通風口合理開鍋快、燃燒時間長的特點。以前燃料選用鎮巴地區的二級白碳,現在,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改用了環保型的機制碳。無煙、耐燒、火旺。十來個人圍著火鍋就餐,兩個小時之內,火鍋保持湯水滾開,且中途不用添碳。
5、底湯鮮:傳統東來順火鍋使用清湯,底料包括海米、蔥花、薑片、口蘑湯。其中,口蘑湯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海米結合,使火鍋湯味道鮮美。
6、糖蒜脆:東來順涮羊肉的佐料中最有特色的是糖蒜。它選自河北霸州市大清河的優良品種大六瓣蒜,由公司配送中心自製加工三個月精製而成。它無異味,酸甜適口,口感清脆、開胃解膩。
7、配料細:與涮肉調料同時上桌的還有幾樣配料,蔥花、香菜、雪裡蕻、腌韭菜……雖然價位不高,但卻必不可少。
8、輔料全:東來順涮羊肉火鍋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輔料品種豐富。除涮羊肉部位齊全以外,各種蔬菜、面點應有盡有,符合葷素互補、酸鹼中和、營養搭配的要求。
炒麻豆腐
炒麻豆腐是北京的特產,他處皆無。此物出自舊京的粉房。粉房原來是出產粉皮澱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隨碾隨加水,同時這豆子就分成了三種東西。頂細的成了豆漿,是正品,用來做澱粉;頂稀的成了汁兒,即是豆汁;中間一層稠糊凝滯的暗綠色粉漿,裝入布袋加熱一煮,濾去水分,就是麻豆腐。
麻豆腐是粉房的副產品,或曰下腳料,所以價格特別便宜,兩個大子兒就可以買一大碗。老北京人買回家去,用羊肉、羊尾巴油等物一炒當飯菜吃,叫做炒麻豆腐。
炒麻豆腐是舊京百姓地道的家常菜,別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選擇,得用東直門四眼井粉房裡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配料講究用純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雞脖兒」嫩韭
『陸』 北京南城,特別是陶然亭天橋一帶,有什麼質量確實好的美食
爆肚馮,膠東海鮮,北平食府,小腸陳鹵煮,三元梅園,據我所了解,在陶然亭那裡比較比較地道的北京味兒就這幾家,現在北京外地小吃和菜系比較多,能吃到北京風味的不多了
『柒』 詢問北京的一種特色小吃,哪有賣
大點的超級市場有買包裝好的
『捌』 白毛煎餅王的超級煎餅果子好不好吃
材料
四季豆500克,油,豬肉100克,姜、蒜末和料酒、生抽適量,鹽、糖和雞精適量
做法
1、四季豆摘去兩頭抽去筋、掰成長段洗凈瀝干;
2、入油鍋炸至外皮略皺,撈出控干油備用;
3、鍋中留1大匙油,豬肉末炒散,加入姜、蒜末和料酒、生抽炒至干酥;
4、倒入四季豆,調入少許鹽、糖和雞精翻炒至入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