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樊家臘汁肉夾饃的歷史
樊家臘汁肉早在清末光緒年間,來自廚師之鄉陝西蘭田的樊炳任舉家遷至西安城。在昔日商賈雲集,名流往來的南院門一帶沿街叫賣臘汁肉夾饃。其間恰逢慈禧避難來陝,她的御廚在外出采購的過程中與樊炳仁相熟,就將宮中御膳調料的用法和火功的掌握傾囊相授。善於鑽研廚藝的樊炳仁經過反復研習和嘗試,並向同行虛心請教、切磋,終於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臘汁肉製作方法,這就是今天為西安所熟知的「西安第一鋪」——《樊家臘汁肉》的原形。
西安第一鋪
上世紀二十年代,「樊家臘汁肉」的第二代單傳人樊鳳祥在京城作廚師,後回西安打理家族生意,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改良。特別是他在煮肉的配方里研發了幾種香料和輔料,使臘汁肉在色、香、味、形、科學營養方面得到了一次技術革命。獨家的配方再加上樊家長期誠信為本的經營,使得「樊家臘汁肉鋪」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今天,樊家已歷經了百年滄桑。隨著中國市場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百姓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樊家第三代傳人樊少華在秉承先人「認認真真做事、厚厚道道做人」的經營理念,堅持對樊家臘汁肉的工藝精益求精,對經營品種進行優化調整。向您詮釋一個新概念的「西安第一鋪」。
㈡ 西安肉夾饃涼皮加盟都有哪些好的品牌
加盟啥,自己學個技術自己做踏實!
㈢ 問關於陝西臘汁肉的問題
樊記臘汁肉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其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入口即化。素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的贊語,用白吉饃夾臘汁肉,更是別有風味。俗稱臘汁肉夾饃。
臘汁肉,在戰國時代稱「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秦滅韓後,製作技藝傳至秦地長安,世代流傳至今。其實,「寒肉」發展至今之臘汁肉,基本上屬於鹵汁肉類。早在《周禮》一書中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漬」就是它。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的「臘肉」製法,與今天臘汁肉的製法基本相同。只是現在的選料、製法更為講究。
西安樊記臘汁肉歷史悠久。相傳,唐朝時期,長安城東有位姓樊的官宦人家,為人正直。那年陝南遭受水災,不少人逃至長安。樊家開倉放糧,救濟難民。一天,樊老爺拜朝回府,行至東門外,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小伙跪在一屍體旁放聲痛哭。經打問,才知他隨母逃難至此,不幸母親身亡,無法安葬。樊老爺十分同情,命家人幫助安葬了老母,並贈銀百兩,讓其謀生。
十年後,小伙經營臘汁肉發了大財。為報樊府之恩,借樊老爺80壽辰之機,用百株花椒樹木料,做成棺木。再從10頭生豬身上剔下500斤精肉,烹製成上等臘汁肉放進棺內,密封後送進樊府。樊老爺壽辰吉日,客人甚多,對棺木沒有在意。由家人抬入後院柴房,一放就是幾年。
後來,樊老爺冒犯了朝廷,被削職為民,滿腹怨恨,一病離開了人世。沒過幾年,家產也變賣一空,樊家生活日趨艱難。這時,家人稟告老夫人,柴房內有一棺木,可變賣度日。不料幾個人去抬棺木卻抬不動。樊夫人有些詫異,命人打開察看。原來是滿滿一棺木臘汁肉。香氣四溢,色澤鮮嫩。她讓家人拿一些上街去賣,一時便賣完了。吃到的贊不絕口,沒吃到的感到遺憾。這消息不脛而走,登門買肉的越來越多。樊家就在門口開了戶門面,生意非常興隆。眼看棺木中的臘汁肉即將賣完,生活又將沒有著落。樊夫人出了個主意:買些鮮肉,用棺木中的肉汁(湯)煮成新的臘汁肉,仍然保持著原味。樊家便長期開起了臘汁肉鋪,名氣也越來越大。
時光流逝,歷經滄桑。及至20世紀20年代,樊鳳祥父子又在西安竹笆市街南端掛起「樊記臘汁肉」的牌子,繼承唐代傳統技法並加以改進。選料精,輔料全,火功到,用多年陳湯煨制,所制出的肉色艷味香,而且久貯不變,盛夏存放數月仍可保持鮮美,用竹簍作包裝遠銷京、滬一帶。有人說這就是當年樊家真傳。1989年樊記臘汁肉榮獲商業部「金鼎獎」。
樊記臘汁肉的製作材料:
主料:豬肋條肉(五花肉)500克
調料:料酒20克小蔥15克姜15克鹽8克冰糖10克醬油30克八角5克草果5克砂仁5克蓽茇5克桂皮5克丁香5克高良姜5克花椒5
樊記臘汁肉的做法:
1. 將豬肉(帶皮硬肋)橫縱切成7 厘米寬的長條,洗凈,瀝干水分;
2. 先將水倒入鍋內(以沒過肉為宜),放入豬肉,皮朝上,加香料(大茴香、桂皮、草果、砂仁、丁香、良姜、蓽拔、花椒用布袋裝好扎緊口)、蔥、姜、鹽、醬油、黃油,肉上壓鐵運算元,使肉全部浸入湯內,然後用旺火燒開;
3. 再轉小火燜煮,約2 小時後,下冰糖,把肉翻身,繼續用小火燜煮2~3小時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