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安人都去哪買柿餅
這個吧,一般都是去回民街買柿餅,因為柿餅這種食物雖然常吃,但是它還沒有像其他零食一樣普遍都是!柿餅屬於陝西的特色所以都是那種本地特色店或者名氣高的小吃街才有賣的!
② 陝西的柿子餅是什麼呀好吃嗎
一種是臨用新鮮柿子經過日曬或者烘烤的柿子餅,上面有白色粉末狀物質(糖)的...
一種是西安回民街用柿子醬和面做的柿子面餅,是用油烙的.裡面有各種餡的.
你說的是哪一種?
反正這2種都很便宜就是了...
西安的大街小巷也常見到賣.具體那家好吃也是各說各的...沒有太統一的說法
③ 西安都是哪些特產啊
臘牛羊肉
說起臘牛羊肉,那絕對是西安特產里的「扛把子」,經過熏烤後比新鮮的牛羊肉那是好吃百倍。
而且肉質扎實,色澤紅潤,吃起來酥嫩柔韌,回味無窮,拿來擺涼拼,炒菜,夾饃,都是超級美味的。
老牌的臘牛羊肉店鋪門口經常都是人山人海,不起個大早還真排不上隊。
黃桂柿子餅
別看這個小小的柿子餅,吃起來你才知道它的美味,香甜軟糯,酥酥脆脆,吃起來就停不下來的美味。
黃桂柿子餅是只有西安才有的特產,它是臨潼火晶柿子與面的完美結合。
經一代又一代廚師的不斷改進,目前已經成為馳名的風味小吃,被譽為「關中名點」。
德懋恭水晶餅
可能大家見過很多水晶餅,外貌相似,味道卻大相徑庭,德懋恭的水晶餅被稱為「秦點之首」。
水晶餅面色金黃,四周雪白,其餡晶瑩透亮,猶如水晶而得其名,顏值高,口感好,深受西安人的喜愛,平時送禮選擇這個也是很受歡迎的。
花生酥
花生仁經過烘或炒而熟,再將白沙糖、飴糖(古法為麥芽糖、紅薯糖)加熱融化,熟花生仁與融化後的糖漿混合,最後經過壓製成型、切割而成。
石子饃
石子饃有明顯的古代石烹遺風,做法古老而新奇,將做好的餅在滾浪的石子上烤燙而成,口感酥、脆、咸、香。
有包餡的,有和糖的,還有摻豆面的,在回民街有很多現賣的十字膜,都很正宗。
黃桂稠酒
親們可不要被這個名字嚇跑了,與其說它叫酒,實際上可以說是一種飲品,女生喝特別好,它狀如牛奶,色白如玉,汁稠醇香,綿甜適口。
黃桂稠酒在西安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相傳「貴妃醉酒」喝的都是咱西安的稠酒。西安一些老字型大小的稠酒都特別正宗,冬天喝熱熱的很不錯哦!
④ 西安名小吃加盟都有什麼呢
小吃加盟店品牌太多了,如果你想做還是要實地去考察,然後跟其他品牌對比下優劣勢,現在做餐飲很難做,競爭太大,你如果沒有經驗的話前期可以先去嘗試一些小成本項目棒棒雞傳奇就不錯
⑤ 西安有什麼小吃呀可以提供地點最好
西安的小吃太多了,下面我簡單的介紹幾個:
1、老童家臘羊肉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難來西安,品嘗了老曹家臘羊肉後大加贊賞。 並由兵部尚書趙福橋之師邢庭維手書「輦止坡』三字,製成匾額懸掛門口,從此老童家臘羊肉名聞遐邇。近百年來長盛不衰。 臘羊肉選料精細,工藝講究,輔料齊全,火功得當。鹵煮出的肉,色澤紅潤,質地酥爛,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良菜,也是饋贈親友佳品。
選用新鮮肥羊,宰殺後配以青鹽、芒硝、 八角、桂皮、草果、花椒、小茴等調料,經制坯配料,鹵制和上色等工序製成。腌肉時將羊肉皮面相對折疊排放在大缸內,添入井 水,撒進青鹽、芒硝,腌2-5天。腌透。煮肉時先將老鹵湯倒入鍋內,加入等量清水,放人調料包,用旺火燒開後再酌加青鹽,放在肉板匕用重物壓緊,改用小火們煮3-4小時,至肉酥骨離時撈入盤內,再用原汁湯沖洗肉面,去原汁,用凈布瀝干即成。
羊肉除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外,還有味甘苦、性火熱、開胃、 增進食慾、補腎助陽的作用,是一種強壯食品。
2、太後餅
陝西省富平縣著名小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創制於漢代,系漢文帝之母薄太後腳廚所擅長,太後喜食,故而得名。由麵粉和豬油等製成。
將板油撕去皮膜,切成小丁,刀 背砸成油茸。加入用栓皮、花椒熬成的調料水和適量精鹽 攪拌均勻。取麵粉加水和成面團,揪成面劑,用手按平後擀成長形面片,抹上一層油茸,捲成圓柱形,搓成長條,反復行疊後再揪成小劑,製成餅坯。在餅坯上刷一層雞蛋液或蜂蜜水,放人鐵爐中烘烙,待外皮呈金黃即成。
外皮金黃,油潤酥脆,內層綿軟,咸香適口。富含碳水化合物、動物脂肪酸等營養素。
3、春發生葫蘆頭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風味小吃。葫蘆頭源於宋代市食的「煎白腸」。1929年以秒年何樂義經營的豬大腸最馳名。因豬大腸脂厚形似葫蘆,故名「葫蘆頭」。現已由大腸發展到包括海味類的眾多品種。
將豬大腸、豬肚用鹽、醋分別翻轉、搓揉去油膩和腥味,清水漂洗至腸、肚色白發亮,無腥臊味為止,再在熱鍋上焙烤,在距大腸30厘米處切斷,即為葫盧頭,放人清水鍋中煮4 小時後加精鹽,10分鍾後撈出腸、肚放篩內景晾乾待用。肉湯由豬骨、豬方肉、調料包(花椒、八角、桂皮、草果)熬成。取肉湯2份和清水1份旺火燒開,將掰成的白果大的托托饃放在碗中,再將大腸、熟肚各3片,熟肉、雞肉各2片(魷魚、海參2片)整齊地排放在饃塊上,用鍋內滾開的湯澆3-4次,使碗內饃塊浸透湯汁,然後放人料酒、調料水(花椒、八角、桂皮熬成)、味精、香菜末和蒜苗絲,澆上熟豬油,最後再澆上滾開湯汁,配以精蒜、泡菜、辣子醬即成。
湯味醇,鮮香適口。是一種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加人海味,可增加蛋白質的含量。
4、黃桂稠酒
黃桂稠酒源於唐代,是以優質糯米特釀而成,純天然發酵,色澤如玉,,酒味醇香,酸甜可口,具有止喝、生津、活血、健脾、開胃、潤膚、滋肺、營養等功效,含有葡萄糖、乳酸和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冷熱均可飲用,是老幼皆宜的上等飲品。杜甫詩中「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百家眠」所言之酒即指此酒。有人預言,二十一世紀,此酒將會象「可口可樂」一樣風靡世界。今以永康、西安飯庄和徐家黃桂稠酒最為著名。
5、樊記臘汁肉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由樊鳳祥父子倆創於1925年。已有70年歷史。於1989年參加商業部「金鼎獎」評選活動,被評為部優產品。臘汁肉是一種用著鍋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於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 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贊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
將肥瘦適度的鮮豬肉,用涼水洗於凈,切成 1-2公斤的長條,放入陳年老湯鍋內,加入適量的涼水、食鹽、料灑、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餘種調味品(用粗布袋裝),壓上鐵運算元,先用大火燒開,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 保持湯鍋小開,煮約2小時後改用微火燜3-4小時,此時肉已完全酥爛,即可撈出拆去骨頭,放在大瓷盤內。吃時切臘汁向少量,夾人剛出爐的白劑饃中,此時饃香肉酥,回味無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白劑饃一起食用還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6、蜂蜜涼棕子
棕子以優質糯米製作,吃時用絲線拉成薄片,盛在小碟之中,佐以白糖、玫瑰、蜂蜜、盛夏食用,入口既冰涼又香甜可口,是夏令最佳食品,西安飯庄及各甜品店有售。
7、歧山面
歧山是一個縣,盛產麥,善吃面條。有九字令: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韌柔光是指面條之質,酸辣汪是指調料之質,煎稀香是指湯水之質。 歧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掛假招牌的,俗辨其真偽,一觀臊子[左火右覽]法和面條擀法便知。 臊子,豬肉,必帶皮切塊,碎而不粥。起鍋加油燒熱,投之,下薑末、調料面煸炒。待水分干後,將醋順鍋過烹入,沖冒白煙。以後醬油殺之,加水,煮。肉皮能掐時,放鹽,文火至肉爛舀出。擀麵,鹼合水,水合面,揉搓成絮,成團,盤起回性。後再揉,後再搓,反復不已。而後擀薄如紙,細切如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到碗里一窩絲,澆臊子,只吃面而不喝湯。 在歧山,以能擀長面者為女人本事,否則視之家恥。娶媳婦的第二天上午,專門有一個擀麵的隆重儀式:客人上席後,新媳婦親自上案擀麵,以顯能耐。故女兒七歲起,娘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使擀杖。
8、乾縣鍋盔
關中八怪之一:烙饃像鍋蓋。蓋為平面,盔為凸形,且硬,敲之嘭嘭,如石如鐵。一年,有少年從外婆家攜鍋盔回,中途下冰雹,皆蛋大,砸死許多雞羊,少年頭頂鍋盔,有安全帽之功能,行十里路,身無傷損,饃無破裂。 堅硬,食之卻酥,沒牙的老人尤其喜愛,窩窩嘴嚅嚅而動,愈嚼愈出味。 用料簡單,若麵粉十斤,水便四斤,鹼面七錢,酵面可夏七兩,冬斤半,春秋一斤。製法也簡單,卻必須下苦力,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面塊,放在案下用木杠壓,使勁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倒,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和鹼水再壓,再使勁壓,直到人大汗淋淋,麵皮光色潤,用濕布蓋嚴盤性。性起,面塊分成每塊一斤多重的面劑,推擀成直徑七寸,厚約八分的圓餅,上鏊,三翻二轉,表皮微鼓即熟。鍋盔鋪里,賣主稱饃不用手摺,而以刀割,刀是長葉馬刀,割是斜面削割,大顯大家風度。歷來賣鍋盔的未遭他人搶竊,刀具使一切歹人生畏,鍋盔也隨時能夠當盾。 據鄉里傳,鍋盔為古軍人所創。極是。
9、石子饃
七十年代,關中一農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攜此餅一袋,步行赴京告狀。正值暑天,行路人干糧皆壞,見其餅不餿不腐,以為奇。至京,坐街吃之,市民不識何物,農民便售餅僱人寫狀,終於冤案大白。農民感激涕零,送一餅為其明冤者存念。問:何餅?說:石子餅。其餅存之一年,完好無異樣,遂京城嘩然。 此餅製作:上等白面,搓調料、油、鹽,餅胚為銅錢厚薄。洗凈的小鵝卵石在鍋里加熱,餅胚置石上,上再蓋一層石子,烘焙而成。其色如雲,油酥咸香。 同州人尤擅長此道,家家都有專石子,長年使用,石子油黑錚亮。據傳,一家有二十多年的油石子,到六十年代,遭災,無面作餅,無油炒菜,每次熬蘿卜,將石子先煮水中便有油花,以此煮過兩年。
10、牛、羊肉泡饃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歷史悠久。早在崇幀年間,西安就有了專營羊肉泡饃的「天錫樓」,在西北地區頗有影響。
羊肉以肉質松酥,色澤紅潤,咸爛可口,氣味香醇而久負盛名。清末慈喜太後因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逃往西安,一天當行到北廣濟街時聞到一陣濃香,立即停輦,派太監探問,方知是老童家烹制臘羊肉而飄出來的香味,品嘗之後,贊不絕口,隨贈親書「輦止坡老童家」條幅。老童家臘羊肉即變成貢品,風靡京華。今輦止坡老童家的臘羊肉,已擁有現代化的真空包裝,批量生產,銷往國內外,使這一宮廷貢品變成廣大群眾的美食。
用優質牛(羊)肉、牛(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調料,入鍋內煮至內酥爛、湯汁濃備用。用優質水調面團烙成「唬背菊 花心」托托饃,掰成著頭大碎塊。炒鍋置人上加濃汁湯,再添適量水 煮開,放切好的熟牛(羊)肉和適量濕粉絲稍滾,再將掰好的饃塊倒入,加調味品煮1—2分鍾,淋熟羊油盛人碗中。食用時佐以糖蒜、 辣子醬、芝麻油、香菜等。傳統作法有三,一曰「干泡」,通過煮制,湯329汁完全入饃內。此饃筋而韌、粘而滑;二曰「口湯」,煮的饃酥綿光滑,吃完碗內留湯一口;三曰「水圍城」。寬湯煮饃,碗四周是湯,中點是饃,湯多饃散、清香綿滑。
11、辣子蒜羊血
將羊扳倒,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熱血接入盆中。用馬尾籮濾去雜質,倒進同量的食鹽水,細棍攪之,勻,凝結成塊後改切成較小的塊,投開水鍋煮,小火血固如嫩豆腐,撈出,呈褐紅色,舌舔之略咸。 至此羊血製成,可泡在清水盆里備用。 清晨,或是傍晚,食攤安在小巷街頭,擺設十分簡單,一個木架,架子上是各類碗盞,分別放在鹽、醬、醋、蒜水、油潑辣子、香油。木架旁是一火爐,爐上有鍋,水開而不翻滾,鍋里煮的是切成小方塊的羊血。羊血撈在碗里,並無許多湯,加各類調料便可下口了:羊血鮮嫩湯味辣、嗆、咸,花椒、小茴香味竄撲鼻。 咸陽有一人,可以說什麼的都不缺,只是缺錢;也可以說什麼的都沒有,只是有病。病不是大病,體弱時常感冒。中醫告之:每日喝人參湯半碗,喝過半月即根除感冒。此人拍拍錢包,一笑了之。賣辣子蒜羊血的說:買羊骨砸碎熬湯每早喝一碗;再每晚吃羊血一碗吧。如此早晚不斷,一月後病斷。
12、賈三灌湯包
灌湯包是一種什麼產的食品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種包子,但裡面卻是有湯的。這又是何故?其實只是一層窗戶紙,不捅不破。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用某種工具把湯灌進包子里去的,不然,這湯本已在餡裡面,只不過是在包之前把肉凍放在餡中,包好以後經籠屜上火一蒸,肉 凍化開而不漏。灌湯包講究湯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籠屜,這全看大師傅的手藝了。地道的灌湯包為清真食品,一般為牛、羊肉餡。京城的灌湯包雖然仍為賈家所開,但也許為了適合更多人的口味,又增加了三鮮餡、素餡等品種,味道自然不及牛、羊肉來的地道。包子上來以後,要蘸著佐料吃。佐料為店裡特別加工過的醋加辣椒末,另備小盤糖蒜與香菜(北京店則未見准備)。包子熱騰騰的,但千萬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萬一您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里的熱油湯不是燙著了您的嫩舌頭,就是濺您個滿臉花。不必不好意思,灌湯包吃的就是這口,樂在其中,若不身臨其境,難解個中三味。臨了,您千萬別忘了要一碗香甜爽口的八寶 粥。
賈三是西安城的名人。來到西安,你是無論如何該去拜望賈三先生的,該去品味賈三先生透徹人心的清真和美倫美煥的技藝。找到賈三,你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小吃。西安的小吃多,「賈三灌湯包子」是名頭最大、字型大小最為響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賈三是回民,西安的回民差不多都是經商理財、運營資本的天才;同時,西安的回民有著悠久的吃苦敬業、愛國愛教的傳統。賈三依靠著優秀的民族傳統和祖祖輩輩傳下的敬業精神,歷經三年初創,五年立基,十年的潛心發現,二十年的不斷出新,創制出了「灌湯」形式的、以「賈三」冠名的系列美食。「賈三灌湯包子」的價值和意義,不只是拘囿於為西安食苑填空補缺的層面,他的「灌湯包子」蘊籍著許許多多令人思考的東西。
傳統的小吃多大以「頂盤挑架」「沿街呼號」形式買賣,進一步發展也就出現了「明鍋亮灶」「前店後家」的店鋪和街市格局,而賈三灌湯包子是以「集團化」的營銷思路進入市場的。賈三名下有自己的專業研究隊伍、營銷策劃隊伍和產業開發隊伍。可以說,賈三以「灌湯包子」響名享譽,同時,賦予「灌湯包子」無限的價值和意義。賈三本著中國文化「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傳統理論,用小小湯包做出了無限大的事業。賈三是西安小吃苑的一朵奇葩,夠得上貨真價實,也夠得上獨道獨行;他在展示西安小吃區域特色的同時,更多展示了西安穆斯林飲食文化的特色。
13、陝西涼皮
陝西涼皮種類繁多,做法各異,調拌時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這里,僅舉出以下五種:
一、 麻醬涼皮:一種典型的清真吃法。其做法較簡單,把麵粉調成糊狀,盛入特製的金屬涼皮籮里,搖晃涼皮籮使面精平平的鋪在籮底,然後放入開水鍋內蒸製成熟。吃時,把涼皮切成半厘米寬的條,一般加輔料為黃瓜絲,調入鹽、醋、醬、芝麻醬、辣椒油等即可。
二、 秦鎮涼皮:以大米粉為原料製成,因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製作時把大米粉調節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旺火蒸熟。吃是,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位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香。
三、 漢中涼皮:因產於漢中地區而得名。由於加工時用小石磨加水將米磨製成米粉漿,又叫水磨涼皮。製作時,將磨好的米粉漿平鋪於竹蒸籠上蒸制。加入調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位酸辣之中透著蒜香。
四、 岐山擀麵皮:岐山縣製作的最佳。製作時,將小麥粉洗出麵筋,把澱粉擀成薄餅,上蒸籠蒸制。製成涼皮既軟又粘。調料以岐山當地釀制的糧食醋和辣椒油為主,輔以洗出的麵筋絲,在一小鐵鍋內拌合均勻,盛盤而饗客,其口位主要特點是酸、辣、香。
五、 麵筋涼皮:主產於關中地區,加工時,要先洗出麵筋,澱粉調成糊,盛入金屬涼皮籮上鍋蒸制。調制時,加入蒸烹麵筋塊、時令蔬菜,調味品有醋、醬、蒜、汁、味精、鹽、辣椒油、香油等,吃時別有風味。
除以上幾種外,陝西還有扶風的烙麵皮,漢中的魔芋涼皮、黑米涼皮,陝北的綠豆涼皮等等。不論哪一種,遊客不妨都嘗嘗,一定會使你滿口留香。
14、金線油塔
金線油塔是古城西安的一種傳統名貴小吃。它層多絲細、松綿不膩,其形狀「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相傳始於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時有了改進,選用上等麵粉、豬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餅層次,把餅狀改為塔形,將烙制改為蒸制,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成為上乘美點。油塔蒸好下籠食用時,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盤里,佐以蔥節、甜面醬等,別有風味。
14、柿子餅
相傳300多年前,李自成稱王西安後,臨潼老百姓用火晶柿子拌上麵粉,烙成柿子面餅慰勞義軍,很受義軍將士稱道。後來,為了紀念李自成及義軍,每年柿子熟了,臨潼百姓家家戶戶都要烙些柿面餅吃。天長日久,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黃桂柿子餅。
主要原料:火晶柿子、麵粉、白糖、桂花、核桃仁、青紅絲、桔餅、冰糖、油。
特點:用火晶柿子拌上麵粉烙成的柿子面餅,金黃軟綿、甜而不膩、芳香撲鼻。
⑥ 怎麼樣做柿子餅
第一步:選柿子削皮
選柿子一定要選擇熟透的柿子,而且是比較堅硬的,稍微有一點軟的柿子就不能做柿餅了。然後用一把特製的削皮刀將柿子的皮削掉。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削皮刀,就像現在給土豆刮皮的刀相似。削掉的柿子皮村民們也捨不得扔掉,放在陽光下曬干後磨成面,還可以蒸饅頭吃,甜甜的很好吃。
第二步:晾曬柿子
柿子削掉皮之後,用山上的一種藤條把柿子綁成一串一串的,然後就可以掛在房檐底下晾曬了。一定要選擇好天氣。如果在剛開始晾曬的時候遇上下雨天,柿子就會變軟從藤條上流下來,基本上晾曬十天左右,就可以從房檐上取下來了。這時候柿子已經縮小到之前的一半,並且外硬內軟。把柿子從房檐上取下來之後,就可以放在太陽底下暴曬了,基本上曬兩三天就可以了。
第三步:捂霜
把曬好的柿子放進一個不透氣的塑料袋裡,用繩子綁緊袋口,放在陰涼處過一段時間,柿子表皮就會出現一層白色的霜,這種霜甜甜的。柿餅能不能賣上好價錢,捂霜是很關鍵的一步,白霜越多就越值錢,最好是一層白霜完全包裹住柿子。
柿餅的營養價值很高,所含的糖分和維生素也比一般水果高兩倍左右
⑦ 西安的柿子餅
主要製作的就是柿子餅這種美食,採用新鮮柿子和面做餅,柿子餅里頭還會再包裹上棗泥,
⑧ 西安有哪些有名的餐飲老字型大小企業
老孫家飯庄
以牛羊肉泡饃最著名,此外,其粉蒸羊肉、「白雲璋」酸湯水餃、牙簽肉、手抓飯、羊肉包子、糯米水晶團、饢包肉、汽鍋羊排、炒粉、過橋米線、烏雞煲等小吃也很有名。
地址:西安市東大街364號
德發長
德發長以德發長餃子宴而著名,始建於1936年,是享譽海外的的中華老字型大小。德發長餃子宴共分八種宴席,200多個花色品種,其製作方法有:煎、炸、蒸、
煮、烤等,標准食味有:甜、咸、麻、辣、怪等,在全國餐飲大賽評比中多次被評為「華夏千古風味」、「中華名吃」等稱號,並於89年獲得了商業部頒發的 「金鼎獎」
冠名。德發長外貌承傳千年古風,古香古色,內部裝飾融匯現代流韻,華貴典雅,進餐環境堪稱一流。
地址:西安市鍾鼓樓廣場北側
同盛祥羊肉泡饃
同盛祥飯庄是西安老字型大小之一,創建於1920年,將近70年的歷史。主營牛羊肉泡饃、炒菜、涮鍋等。牛羊肉泡漠的特點是,以料重味醇、肉爛湯濃、饃筋光滑、香氣四溢、誘人食慾而久負盛名,飲譽中外。名吃有:牛羊肉泡饃、羊肉涮鍋、菊花酥、果排、螺絲卷等。
地址:西安市鍾鼓樓廣場
春發生葫蘆頭泡饃
西安市著名風味小吃。除了正宗地道的名吃葫蘆頭泡饃之外,茄汁大蝦、芝麻腸絲、清炸腸片等也是深受歡迎的名吃。「葫蘆頭」泡饃是西安獨具一格的風味小吃,早在唐朝就有經營以豬腸、肚為主要原料的「煎白腸」「豬雜肝」小吃店。相傳唐代孫思邈。在長安街頭一家「豬雜肝"店品嘗後,覺其腥味大,油膩多,便從「葯葫蘆」中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健胃祛腥之物,教以使用方法,並連葫蘆—起贈與店家,從此,「豬雜肝」一改舊味,香氣四溢,顧客盈門。店家不忘醫聖指教之恩,特將葯葫蘆懸掛門首,並改雜肝為「葫蘆頭」。
地址:南院門
解放路餃子館
西安解放路餃子館是一家經營餃子的名店。其首創的「西安餃子宴」被譽為神州一絕,深受國內外賓客好評,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已在日本東京,及國內的杭州、北京等地開有分店。尤其以銀米蒸餃、貴妃餃等享有盛名。
地址:西安市解放路278號
西安烤鴨店
西安烤鴨歷史久遠。唐朝《朝野僉載》一書已有當時縣安城烤整鴨的記載。西安烤鴨店在繼承西安傳統烤鴨的基礎上,熔入了聞名中外的北京烤鴨技法,製作的烤鴨外皮酥脆、色澤紅艷肉質鮮嫩、味道醇香、肥而不膩,在古都獨樹一幟、素負盛名,被譽為「西安烤鴨王」。其特色菜餚有京醬裡脊、香炸鴨串、香茹鴨掌等。
地址:西安市東大街369號
曲江春酒家
曲江春酒家是西安唯一經營唐宮廷筵的單位,其「千秋齡宴」、「貴妃宴」、「燒尾宴」、「曲江宴」、「唐宮小吃宴」、「唐宮長壽宴」等宮廷名筵,均突出選料精細而考究,滋味雋永而爽口,造形古樸而新穎,營養豐富而合理的特點,曾獲西安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其名菜有鳳粥海參、同心生結脯、鯉魚膾、駝踢羹、雪嬰鮑魚等。
地址:西安市解放路192號
西安飯庄
西安飯庄以陝西風味小吃宴而著名,有黃桂柿子餅、金線油塔、泡泡油糕、葫蘆雞、鍋貼、蜂蜜棕子、安康窩窩面、棗肉沫糊、千層油酥餅、火晶柿子餅、黑米燒麥等陝西風味小吃,名聲遠揚。
地址:西安市東大街298號
五一飯店
其代表菜有松子釀方肉、金棗扒肉、松鼠魚等十大名菜;還有榮獲內貿部「金鼎獎」的五彩燒麥、太後餅、芝麻元霄;此外,還獨創了「「長安風情宴」。同時這里的西安風味特色小吃品種也很豐富。
地址:西安市東大街351號
老童家臘羊肉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難至西安,品嘗了老曹家臘羊肉後大加贊賞。並由兵部尚書趙福橋之師邢庭維手書「輦止坡』三字,製成匾額懸掛門口,從此老童家臘羊肉名聞遐邇。近百年來長盛不衰。臘羊肉選料精細,工藝講究,輔料齊全,火功得當。鹵煮出的肉,色澤紅潤,質地酥爛,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良菜,也是饋贈親友佳品。
地址:西大街橋梓口什字北側路口
趙老大歧山面庄
歧山臊子面館在西安隨處可見,其中較地道正宗的是趙老大歧山面庄,食者絡繹不絕。
地址:南關正街109號
中華民族風味小吃城
位於端履門口,城內有牛羊肉泡饃、米線、砂鍋、肉夾饃、各類小炒、扯麵、拉麵、麻食等各種陝西風味小吃,經濟實惠。
聚豐園飯店
聚豐園飯店,原名西安川菜館。具有四十多年經營四川風味菜餚歷史,在西安地區被譽為涮鍋品種的一絕,令廣大消費者食後留連往返,其特色名小吃有紅湯涮鍋、油煎素餃、素蒸餃、雞蛋餅、珍珠丸子、海味鍋貼、火腿干湯圓等,在西安乃至西北地區,獨領風騷,贏得廣大川菜愛好者的普遍贊譽。
地址:西安市解放路中段151號
樊記臘汁肉
樊記臘汁肉是西安的名牌食品,已有近百年歷史。由於選料精、調料全、火功到,製作成的臘汁肉顏色紅潤、軟爛酥香、久存不變,因而深受大家喜歡。樊記臘汁肉在西安一直享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的美譽。人們都喜歡用剛出爐的「虎背鐵圈菊花心」白吉饃夾著吃別具風味,即西安著名的「白吉肉夾饃」,是西安小吃的一大代表。除了樊記肉夾饃外,近兩年又出現了王恆肉夾饃和秦豫肉夾饃兩個較具規模的專業店,並且都設有連鎖店。
店址:
樊記肉夾饃:總店:竹笆市45號。邊家村分店地址:友誼西路236號
王恆肉夾饃:總店:西一路191號;分店:竹笆市46號。
秦豫肉夾饃:柏樹林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