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賣大包的轉變歷程
上個世紀20年代,廣州大同酒家在早茶時段也仿照人家賣大包,不過不是簡單抄襲,而是創造性繼承,餡料增加了冬菇、火腿、鮮蝦和半個熟雞蛋。並以此作為招牌點心。老闆請人寫了一副對聯,歌頌自己感嘆世情:「大包不容易賣,大錢不容易撈,針鼻鐵生涯只望從微削;同父飲茶者少,同子飲茶者多,檐前水點滴何曾見倒流。」
香港的大同酒家也學著總店的樣子「賣大包」,只是對聯改得更暢達:「大包難賣,大錢難撈,針鼻削鐵,只向微中取利;同父來少,同子來多,檐前滴水,幾曾見過倒流。」我叔叔住在香港灣仔破舊熱鬧的堅拿道,與繁華的時代廣場隔著一條鵝頸橋。
多年前,我叔叔請過我們全家到灣仔的幸福樓喝早茶。當時我們興高采烈,唯有叔叔的兩個孩子——我的堂弟堂妹毫無喜悅。我們正喝著茶,忽聞一陣雜音,幾乎每張桌子都有人站起來,撲向大廳通道,向著一個剛出爐的大蒸籠集結,人群擁擠,侍應停了手,要大家排好長隊再分派。我叔叔也拿著餐卡去了,用一個托盤捧回了4隻籠仔,他只把大包分給自己、妻子和兩個孩子,沒有給我們。叫我們隨便拿點心車上的點心。我堂妹撇著嘴在我耳邊說:「他次次來都要這個,吃了這個就什麼都吃不下了!」我問,便宜嗎?堂妹說:「兩元一籠!」怪不得,茶樓上的小點都要6元起,這么大一籠蒸飯只售2元,果然是益街坊生意!香港的「賣大包」與時俱進,演變為排骨蒸飯。籠仔套著一個鋁盅,盅里盛滿豉汁排骨蒸飯,排骨是調味撈好再蒸,油汁滲入飯里,香噴噴的。一盅飯,既是早茶也是午餐,相當於店家行善。這天我們在香港謝斐道的一間酒樓飲茶,親眼目睹「賣大包」:鄰桌的三位白發長者要了三籠排骨飯,優哉游哉細嚼慢咽,彷彿要把這種滋味吃進記憶深處,旁邊只有一杯茶,他們的早茶竟然是一盅一件的!他們吃了一半才開始交談,等下去哪去哪,生活如此安適甜美。我問服務員:多少錢一盅?她說:6元。物價升了,「大包」也升了,但還是便宜。
無論是雞球大包還是排骨蒸飯,這類照顧底層弱勢群體的溫馨傳統在廣州已經盪然無存,它的香火倒是被香港接去了。
『貳』 求此對聯全文及出處
上個世紀20年代,廣州大同酒家在早茶時段也仿照人家賣大包,不過不是簡單抄襲,而是創造性地繼承,餡料增加了冬菇、火腿、鮮蝦和半隻熟雞蛋,並以此作為招牌點心。老闆請人寫了一副對聯,歌頌自己感嘆世情:
「大包不容易賣,大錢不容易撈,針鼻鐵生涯只望從微削;
同父飲茶者少,同子飲茶者多,檐前水點滴何曾見倒流。」
香港的大同酒家也學著總店的樣子「賣大包」,只是對聯改得更暢達:
「大包難賣,大錢難撈,針鼻削鐵,只向微中取利;
同父來少,同子來多,檐前滴水,幾曾見過倒流。」
有段時間常常出入大同酒家,惜從沒留意有這副對聯,也沒聽也是該酒家地躉的黎叔提及。
近日聽蕭生提及父母恩時,提及它,也很感慨。又聽黃先生吟,確實是沉摯之作。
這對聯,原作較有文采,改作則簡明。
『叄』 粵語賣大包
粵語賣大包是便宜賣,送人情的意思。
『肆』 「賣大包'是什麼意思呢
「賣大包」是粵語的俚語(地方說法),就是貨物大平賣、性價比高的意思。
『伍』 賣大包的介紹
清末民初,廣州的茶樓為了吸引食客,尤其是生活於底層的茶客,順便帶旺茶樓生意,在客人之間留個良好口碑,便想出了一個帶有濟世色彩的廣告橋段。一般茶樓賣叉燒包、蓮蓉包和豆沙包。有間茶樓獨辟蹊徑創了一種雞球大包,餡料豐富,有雞肉、豬肉、筍粒等,形體自然也比普通包子大得多,所以就叫「大包」。
『陸』 粵語詞彙中,「賣大包」常用於形容什麼 A 商家以次充好 B 廉價出售或賣人情 C 誇誇其談
是B,便宜出售或賣人情。 例如商場降價會喊:「賣大包啊,唔買就走寶啦。」(大概意思:便宜大甩賣,不買就吃虧了)
『柒』 為什麼超市不賣大包的潔陰濕巾
這是因為這屬於私人隱私物品,超市這樣的公開場合這樣的私人物品是無法銷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