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羊肉湯鍋羊骨頭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羊肉屬於溫熱的一種食材,其他的東西就不要放熱性的了
❷ 山東人愛喝羊湯著名,那山東都有哪些好喝的羊湯
棗庄路北羊湯; 棗庄「道北洋堂」雖然只有20到30年的歷史,但由於其「工藝獨特,價格低廉,質量優良」而在方圓百里享有盛譽。當地人說:沒有喝過這個羊湯,就等於沒來過棗庄。
德州羊腸;以前,德州有很多滿族人居住。根據傳說,當時在城市北部的德州住著一間大房子滿族,屋主名為吳三麻子,喜歡吃一種叫做羊腸的食物。 1911年革命後,吳三麻子家庭陷於貧困。為了維持生計,每天都要承擔重擔去街頭賣羊腸。
到目前為止,德州的腸子只能在街頭小販推的車中購買。賣羊腸的小推車就像一個完整的廚房。所有房子都有:前面是一個盛有菜的桶和一小罐調味料,車的後部是一個小凳子,中間有食客,只有一個帶有大鍋的爐子來烤湯。
❸ 山東萊蕪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萊蕪的由來
萊蕪,春秋為牟國及齊嬴邑、平州邑地。牟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今城東10公里的辛庄鎮趙家泉村;嬴邑屬於齊國,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鎮城子縣村;平州邑在萊蕪西部。秦置嬴縣(治所在今城子縣村),屬濟北郡。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今趙家泉村),又於牟縣東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故名萊蕪,故址在今淄川東南21、5公里的口頭鄉城子庄。嬴、牟、萊蕪三縣同屬於泰山郡。東漢、三國魏、晉沿襲未變。北魏時嬴縣治所向東遷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時撤消設在淄川的萊蕪縣,其區域北部劃入設在淄川的貝丘縣,南部分別劃入嬴縣與牟縣。北齊天寶七年,撤消牟縣,並入博平縣。隋代開皇十六年,復置牟城縣,大業初年又並入嬴縣,從此牟縣再未出現。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消嬴縣,並入博平縣,從此嬴縣再未出現。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於北魏嬴縣故城(今南文字村)復置萊蕪縣。從此,萊蕪縣治所開始設在今萊蕪市境內。元和十五年又將萊蕪縣並入乾封縣,太和元年復置萊蕪縣,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屬兗州魯郡。宋初屬兗州魯郡,繼屬襲慶府魯郡。金代,廢除設在今萊城的主管冶煉的萊蕪監,於大定十二年將設在南文字村的萊蕪縣南遷至萊蕪監舊址,屬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襲未變。清代屬泰安州。1915年屬濟南道。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
萊蕪建市
1941年,抗日民主政權將萊蕪與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區合並劃為萊蕪、萊東、萊南三縣,抗戰勝利後恢復原貌。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消萊蕪縣,改設省轄縣級市,由泰安市代管。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30個鄉鎮、辦事處。2000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萊蕪市將所轄30個鄉鎮、辦事處,合並調整為4個辦事處、14個鎮、1個鄉。
近代萊蕪
萊蕪是革命老區,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因陳毅元帥、粟裕將軍指揮的「萊蕪戰役」而名載史冊。萊蕪的解放揭開了萊蕪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萊蕪人民經過50年的艱苦奮斗,使萊蕪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萊蕪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鋼城煤都」之稱,擁有煤、鐵、銅、金、磷及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長石、燕子石等幾十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4億噸,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產區;鐵礦石儲量4.8億噸,佔山東省總儲量的1/3,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基地,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術新材料基地,境內有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魯中冶金礦山公司、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部屬、省屬企業,裝機總容量4*30萬千瓦的萊城大電廠兩台機組已相繼竣工,並投入發電。09年底華能萊蕪電廠2*100萬千瓦機組開建,預計2011年底投產。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農業產區,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地瓜和多種蔬菜、果品,尤其是以出產姜、大蒜、大紅袍花椒享譽全國,是「中國生薑之鄉」、「中國花椒之鄉」。萊蕪市非常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萊蕪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被列入山東省六大重點示範園區。
萊蕪風土人情淳厚質朴,人民誠實勤勞、熱情好客,講求實干。建立地級市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實業快速發展,投資環境不斷改善。1995年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1997年,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標准。
萊蕪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使其成為全國著名的糧菜果畜生產基地;萊蕪工業基礎雄厚,初步形成以鋼鐵工業為龍頭,冶金、能源、機械、輕紡、建材為支柱,輕重工業比例協調,能源、原材料工業配套的工業生產體系,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和能源生產基地。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萊蕪交通
萊蕪位於齊魯大地的中部,境內博萊高速、泰萊高速、濟萊青高速南線、萊新高速、國道205、以及省道、縣鄉公路,覆蓋全區,形成公路鐵路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出行較為便利。
鐵路
萊蕪東火車站,位於大橋路北首,現只有泰山——淄博往返普客經停萊蕪,從乘坐火車先至淄博或泰安,在轉車可到達全國其他各城市。市內乘坐 9 路公交可到萊蕪火車站。
公路
萊蕪市長途汽車站,位於市區勝利南路,現已開通省內外的客運線路達187條,可到達濟南、泰安、淄博、濱州、臨沂、棗庄、徐州、連雲港等省內外城市,市內乘坐4、5、8、10、101、12路公交車可到達長途汽車站。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萊蕪市位於泰山東麓,東經117"19'一117"58',北緯36"02'-36"33',北鄰濟南,東鄰淄博,西鄰泰安。總面積2246.21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萊城居市境中部,距省會濟南112公里。萊蕪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1.O-13.0℃,降水量760.9毫米,無霜期204天。本年年平均......
萊蕪是南緩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圓形盆地,北、東、南三面環山,中部為低緩起伏的平原,西部開闊。整個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北、東、南三面又向盆地中部傾斜,大汶河由東向西橫貫盆地中部。海拔最高994米,最低148.13米。山地12.67萬公頃,佔60%,丘陵約4萬公頃,超過20%,其餘為平原。具體分為:低山嶺坡、嶺坡梯田、近山階地、山前傾斜盆地、河谷平原、水庫、坑塘7個微地貌類型。
北部為泰山余脈,走向近東西,自西向東有三平山、香山等。南部為徂徠山余脈,走向與北部泰山余脈大體平行,自西向東有蓮花山、大堡頂山等。兩山脈諸山皆為山勢陡峻、切割強烈的中低山。海拔900米以上的山頭有5個,即:蓮花山,東西走向,海拔994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境內13平方公里;大堡頂山,海拔939米;新甫山,東西走向,海拔925米,境內7.5平方公里;三平山,海拔924米;香山,東北西南走向,海拔918米,面積4.5平方公里。
境內河流有汶河和淄河兩大水系,位河水系主要幹流是牟汶河,最大支流是嬴汶河(亦稱匯河);和庄河屬淄河水系。此外,尚有近400條支流。南部支流河短,比降較大,多為源短流急的季節性河。北部支流河長,比降較小,多為常年河。主要河流有:汶河,分為牟汶河、嬴汶河。牟汶河,市內長近77公里,流域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為北西流向;嬴汶河,市內長59公里,流域面積797平方公里。淄河(又名淄水),幹流為和庄河,境內長12公里,流域面積102.35平方公里。大小河流近400條。
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內年平均氣溫在11~13℃之間,降水量760.9毫米,無霜期204天。南部高於北部,中部高於東部和西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山區較低。年平均最高氣溫為18.6℃,7月份最高為30.9℃,極端最高為39.2℃;1月份最低為8.1℃,極端最低為-22.5℃。降水量多年平均760.9毫米,1964年最多,為1369.6毫米;1981年最少,為442毫米。
日降水量最大為168.8毫米,出現於1975年9月1日。日照多年平均2629.2小時,日照率59%,5月份最多,平均274.4小時;12月份最少,平均181.9小時。平均每天光照7.2小時,最長13.8小時。全境屬半濕潤地區,在一年中7月和8月屬濕潤期,9月為半濕潤期,其它月份為乾旱、半乾旱期。初霜一般在10月21日,終霜多在翌年4月7日,無霜期平均196天。氣候特點是氣溫偏高,降水偏少,乾旱、風災嚴重。
災害性氣候:主要是旱、澇,風、雹、蟲災次之。萊蕪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大旱12年一遇,偏旱8年一遇,季節旱發生頻繁,春旱機率最高。旱災一般面積大,范圍廣,災情重,特別是山區災情更重。水災,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尤以7月最多。春季暴雨多出現在4月上旬和5月中旬。秋季暴雨比春季多,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大澇24年一遇,發生頻率為4%,偏澇6年一遇,發生頻率為17%,夏澇機率最高。
土地資源共有土地224621.16公頃,可利用面積209572.77公頃,已利用面積178127.03公頃,1998年末耕地面積60718公頃。水資源總量近8億立方米,可利用量4.61億立方米,其中地面水2.13億立方米,地下水2.48億立方米。礦藏資源有鐵、銅、金、鉛、鋅、鋁土、煤、石灰岩、石英、蛙石、磷、花崗石、燕子石、河沙等。鐵礦有大型礦體6個,中型礦體6個,小型礦體30餘個。煤礦主要分布於南部八里溝至顏庄一帶。鐵、煤伴生元素有銅、硫、鑽等,可供綜合利用。石灰岩儲量豐富。生物資源野生動物有野兔、黃鼬、狐狸、獾、啄木鳥、灰喜鵲等,有益昆蟲有3綱9目26科118種;野生中葯材有汶香附、柏子仁、酸棗仁、丹參、遠志、黃芩、柴胡、全蠍等450多種,年採集近200種;野生魚類有鰍魚、馬口魚等;水生植物有葦、蒲、荻等。
土壤:分為兩個大類,七個亞類。按亞類分:棕壤、潮棕壤,占可利用面積的13%,土層深厚,宜於耕種;棕壤性土,佔31.7%;褐土性土,佔17%,土層淺薄,宜發展林牧業;淋溶褐土,佔15%,土層深厚,宜於耕種。褐土、潮褐土,佔23%,宜於耕種。
植被:原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自然植被率很小,且具有明顯的次生性質,除個別山地丘陵和溝谷中可見零星次生落葉、闊葉雜林外,主要是抗旱耐瘠的針葉樹種。大面積的是人工植被。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萊蕪,春秋為牟國及齊嬴邑、平州邑地。牟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今城東10公里的辛庄鎮趙家泉村;嬴邑屬於齊國,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鎮城子縣村;平州邑在萊蕪西部。秦置嬴縣(治所在今城子縣村),屬濟北郡。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今趙家泉村),又於牟縣東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故名萊蕪,故址在今淄川東南21、5公里的口頭鄉城子庄。嬴、牟、萊蕪三縣同屬於泰山郡。東漢、三國魏、晉沿襲未變。北魏時嬴縣治所向東遷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時撤消設在淄川的萊蕪縣,其區域北部劃入設在淄川的貝丘縣,南部分別劃入嬴縣與牟縣。北齊天寶七年,撤消牟縣,並入博平縣。隋代開皇十六年,復置牟城縣,大業初年又並入嬴縣,從此牟縣再未出現。
古萊蕪裝飾圖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消嬴縣,並入博平縣,從此嬴縣再未出現。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於北魏嬴縣故城(今南文字村)復置萊蕪縣。從此,萊蕪縣治所開始設在今萊蕪市境內。元和十五年又將萊蕪縣並入乾封縣,太和元年復置萊蕪縣,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屬兗州魯郡。宋初屬兗州魯郡,繼屬襲慶府魯郡。金代,廢除設在今萊城的主管冶煉的萊蕪監,於大定十二年將設在南文字村的萊蕪縣南遷至萊蕪監舊址,屬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襲未變。清代屬泰安州。1915年屬濟南道。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
萊蕪名稱由來諸說,列下俟考:落石說。舊時傳說,今萊蕪城附近,從空中落下一塊石頭,莫測來源,按道家觀點謂此石來自於「無」,為此縣名萊蕪。
萊民播流此谷說。公元前567年(甲午,魯襄公六年,齊靈公十五年)十二月,齊侯滅萊(註:齊侯滅萊,遷萊於郳)。《水經注》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曰萊蕪」。山名取目說。《水經注·淄水》:「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
萊、牟音轉說。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萊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唇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萊蕪,春秋為牟國及齊嬴邑、平州邑地。牟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今城東10千米的辛庄鎮趙家泉村;嬴邑屬於齊國,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鎮城子縣村;平州邑在萊蕪西部。秦置嬴縣(治所在今城子縣村),屬濟北郡。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今趙家泉村),又於牟縣東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故名萊蕪,故址在今淄川東南21、5千米的口頭鄉城子庄。嬴、牟、萊蕪三縣同屬於泰山郡。北魏時嬴縣治所向東遷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時撤消設在淄川的萊蕪縣,其區域北部劃入設在淄川的貝丘縣,南部分別劃入嬴縣與牟縣。北齊天寶七年,撤消牟縣,並入博平縣。
隋代開皇十六年,復置牟城縣,大業初年又並入嬴縣,從此牟縣再未出現。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銷嬴縣,並入博平縣。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於北魏嬴縣故城(今南文字村)復置萊蕪縣。從此,萊蕪縣治所開始設在今萊蕪市境內。元和十五年又將萊蕪縣並入乾封縣,太和元年復置萊蕪縣,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屬兗州魯郡。宋初屬兗州魯郡,繼屬襲慶府魯郡。金代,廢除設在今萊城的主管冶煉的萊蕪監,於大定十二年將設在南文字村的萊蕪縣南遷至萊蕪監舊址,屬泰安州。清代屬泰安州。
1915年屬濟南道。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1937年後歷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第十五行政督察區。1939年8月,萊蕪縣民主政府成立,屬七縣行政聯合辦事處。1940年3月,屬泰山專署。
1941年,抗日民主政權將萊蕪與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區合並劃為萊蕪、萊東、萊南三縣,抗戰勝利後恢復原貌。1945年9月恢復原建制,屬泰山專署。建國後,歷屬泰安專區、濟南市、泰安地區。
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萊蕪縣,改設省轄縣級市,由泰安市代管。1990年8月,設立萊蕪市鋼城辦事處(副縣級),為萊蕪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萊蕪市、新泰市和沂源縣的部分鄉鎮歸其管轄。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30個鄉鎮、辦事處。2000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萊蕪市將所轄30個鄉鎮、辦事處,合並調整為4個辦事處、14個鎮、1個鄉。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間進行的。膠東地區灶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灶牆上,兩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湯,然後燒香叩頭,把舊灶神�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穀草和雜糧,好給灶王喂馬。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山東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縣、博平等地卻是婦女率兒童焚香拜奠祀灶。舊灶�燒了以後,有的把新灶�當時貼上,有的則到除夕再貼,所以對聯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的詞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棗等,臨朐還用羊棗、柿餅,威海用糯米餅、小糖瓜,無棣、恩縣、博平、招遠、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棗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或者是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所以成武等地稱此為「塗神口」,有的還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鍋灶門口粘上一小塊糖。也有的在灶門口抹點酒糟或酒,謂「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類外,有的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條,有的還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馬、灶雞,好讓灶王爺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祭祀之後,還要舉行歡送儀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邊磕頭一邊燒掉舊灶王像和一匹紙馬,同時老年人念念有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穀雜糧全帶來。」那些迫切需要生兒育女的則念道:「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這樣就算把灶王爺送走了。淄川、招遠等地在辭灶之後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卜吉凶。
辭灶後,據說是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古代稱大寒後10日為陽宅亂歲,嫁娶無禁。現在農村還多在年底結婚。
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古代臘日沒有定期,到了晉代以後,都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為臘八。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於這天成道。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北宋東京(開封)各大寺廟都在這天舉行浴佛會,做七寶五味粥,這種粥叫臘八粥,又叫佛粥。後來民間也做臘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臘八粥,以贈百官。山東各地臘八日吃臘八粥極為普遍。德州的臘八粥用八種糧食和果品製作,其中必定有棗,象徵吉祥。臘八粥的棗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穀豐收。要把臘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連」的諧音,意味著連年豐收。黃河口墾荒人家,家有新婦,臘八日用黃米、紅棗制糕,名為「吃碗糕」。即墨把臘八節作為農家的節日,據說取自「七人八谷」,是對谷的紀念。
臘八節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俗話說:「臘八臘八,凍死叫化。」舊時,鄒平等地的地主為了表示對長工的仁慈,過了臘八節才行辭退,臨走時,贈送幾個臘八糕。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後來逐漸演變為放河燈,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面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扎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念佛經,佛師一邊念經,一邊朝台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製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後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山東較為普遍,一般都在午後帶著祭品上墳祭祖。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裡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據說以五穀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跨著馬回去。
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吃粗茶淡飯。
❹ 萊蕪馬家羊肉湯的做法視頻
食材用料:
羊腿1個
青蘿卜1個
白菜半棵
紅薯粉條200克
姜適量
蔥1根
香菜適量
鹽適量
料酒適量
菜譜做法:
1.羊腿肉洗凈,用刀小心剔掉,切塊。
2.肉和骨頭一起焯水洗凈。
3.蘿卜去皮切滾刀大塊,姜切片,蔥切大段。
4.粉條洗凈用溫水泡軟,白菜葉撕大片洗凈備用。
5.取砂鍋,放入羊骨和羊肉,姜,蔥,和足量的水。
6.大火燒開後,調入料酒,改小火燉一個半小時至湯汁呈乳白色。
7.放入蘿卜塊,再燉30分鍾,至蘿卜爛,調入鹽。
8.加入白菜。
9.加入泡軟的粉條,大火燉5分鍾。
10.起鍋後加入香菜即可。
❺ 萊蕪金家羊湯怎麼加盟
到實體店
❻ 山東萊蕪怎麼樣
萊蕪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萊蕪素有八大勝景、十大名山,代表著萊蕪獨特的風景名勝,吸引了歷史上諸多的文人墨客前來歌詠賦唱。自古「黃河西來」、「大江東去」,九州江河東流入海,唯汶河獨辟蹊徑,滔滔西去成為一大奇觀;春夏之季,陽光經過不同密度的氣層,發生明顯折射,常把地面景物顯現空中,出現奇異幻景,史稱「礦山呈瑞」;雪野湖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是現代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理想去處;萊蕪戰役紀念館,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萊蕪戰役的雄偉情景,是人們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最佳場所。
❼ 山東省萊蕪市怎麼樣
萊蕪是革命老區,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因陳毅元帥、粟裕將軍指揮的「萊蕪戰役」而名載史冊。萊蕪的解放揭開了萊蕪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萊蕪人民經過50年的艱苦奮斗,使萊蕪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萊蕪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鋼城煤都」之稱,擁有煤、鐵、銅、金、磷及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長石、燕子石等幾十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4億噸,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產區;鐵礦石儲量4.8億噸,佔山東省總儲量的1/3,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基地,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術新材料基地,境內有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魯中冶金礦山公司、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部屬、省屬企業,裝機總容量4*30萬千瓦的萊城大電廠兩台機組已相繼竣工,並投入發電。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農業產區,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地瓜和多種蔬菜、果品,尤其是以出產姜、大蒜、大紅袍花椒享譽全國,是「中國生薑之鄉」、「中國花椒之鄉」。萊蕪市非常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萊蕪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被列入山東省六大重點示範園區。
萊蕪風土人情淳厚質朴,人民誠實勤勞、熱情好客,講求實干。建立地級市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實業快速發展,投資環境不斷改善。1995年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1997年,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標准。
萊蕪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使其成為全國著名的糧菜果畜生產基地;萊蕪工業基礎雄厚,初步形成以鋼鐵工業為龍頭,冶金、能源、機械、輕紡、建材為支柱,輕重工業比例協調,能源、原材料工業配套的工業生產體系,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和能源生產基地。
❽ 萊蕪有什麼名吃呀
雪野魚頭 孫師傅麻婆豆腐 梅子炒雞 金家羊湯 這些都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