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區加盟 > 北京勵志娃國學加盟

北京勵志娃國學加盟

發布時間:2021-07-28 15:23:16

㈠ 孩子怎樣讀中國書 ——我家孩子的國學閱讀經驗

作者:陳潔 吾家小兒,年方十歲,酷愛讀書——我說這話,不是炫耀,而是訴苦。兩年前,看了《三國》的電視劇,孩子著了迷,自行看起《三國演義》來,然後是各類話本,再由歷史演義小說轉向史書。書店裡的「中國傳統讀物」往往放在一塊兒,於是他又由「史」而至於「經」。這個過程,我真是辛苦得不行,也有諸多困惑,不能排解。 一、讀史集的困擾 孩子看書的常態和本能,是吸收的多,反思的少。偏生我們傳統對待國學的態度,也是只讓人信,不讓他疑。於是生出很多事來。看了《三國》,曹操就是壞蛋奸臣,我得翻出《短歌行》、《龜雖壽》,講一大通以糾正。這還是小事,有遠比評價單個歷史人物嚴重得多的問題,漸次露出端倪來。 看完《三國》,孩子學會了一個「道理」,凡事要「用計」:利用人心,說話要有策略,挑動一個折騰另一個,明明這么想,偏偏那麼干,兩面三刀四面抹光等等,而且很快活學活用起來,話也不好好說了,和朋友玩頻頻生出幺蛾子來,時不時咬耳朵「我就告你一個人」,「且慢,我有一計」。那些曲里拐彎的「陰謀詭計」雖然拙劣,這種思路就很不好。如果計謀成為主要的游戲規則,那麼這個游戲總是很糟糕的。但孩子不這么認為,很享受的沉溺其中,覺得自己很聰明,夢想著將人事玩弄於鼓掌之間。 看《水滸》那段時間,孩子張口閉口「奶奶的」、「灑家」,滿口「鳥」字都出來了。對於充斥全書的血腥,連同「淫行沙門」、「死屍血淥淥」,都好不欣賞快慰,而且漸漸醞釀出幾個標准造型:單腳往椅子上一踏,一手叉腰,一手拍桌子,再作勢拔刀,口道:「少廢話,咱們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紅白刀子還常給念反了。這成了他一段時間的招牌動作。我問,就說三打祝家莊吧,時遷偷殺店家的雞,還撒謊,還蠻橫;後來血洗祝家,還滅了訂約中心的扈家莊,這些是英雄所為嗎?他們「爭取」盧俊義的辦法、對待戰俘扈三娘的手段,還有人肉包子店,不惡心嗎?小兒懶得跟我討論,小手兒一揮,一言以蔽之曰:英雄好漢就是這樣的! 俗話說,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大概是指,少壯時血氣方剛,戒之在斗,看了《水滸》,怕引起反叛心、沖動好鬥。及其年老也,閱歷既多,城府已深,看了《三國》的權謀計較,會然於心,外損人、內傷心境。在我看來,血腥和計謀,分別是《水滸》和《三國》最不好的兩樣東西,果然都印在孩子身上了。 自然,孩子讀書不免「水性楊花」,一時起興,一時就過了,原不必太緊張。但我還是願意給他掰持掰持,既是玩笑,也多少灌輸點「質疑和反思」的閱讀立場。 為了辯論,我還特意重讀了《水滸》那本並不吸引我的「鳥書」,提了一個問題,如果梁山這班人真得了趙氏江山,情況會如何?我拉著他兵來將擋爭論了很久,得出一致結論:是不是更壞不知道,但肯定不會更好。梁山的口號就一個:「替天行道」。「天」和「道」是皇帝早就用爛了的,沒有新東西,回頭還不是重復?這還是「好」的結果。壞的結果就是書里寫的:皇帝說,我就是天子你替我行道殺人去,他們就去殺老虎,殺方臘最後喝杯毒酒掛了,還要謝主隆恩。斗氣和打架,不是被逼得和不下去,就是一心想「封妻蔭子顯祖宗」而不可得。依靠梁山還是朝廷達到目的,只是手段的區別。所以,他們真當道了,朝代會變,本質不變。我希望孩子能理解:其一,沒有更高的理念和文化,單憑一腔義憤,兩個拳頭,對於社會和人類的進步,幾乎無一例外是有害無益的。其二,暴力或許「很有用」但一定會滋生死亡,仇恨和對生命的不尊重。這些都是人類的毒素。 暴力卻一直是個問題,讀史之後更突出了。孩子剛開始讀《史記故事》還恨恨地一拍書,大聲罵道:「吳起這個壞蛋,要證明自己忠誠,離婚就行了,不至於殺妻嘛!」或掩書嘆息:「什麼人能狼心做人彘啊,做了還去看。」但漸漸就習慣了,見怪不怪,好像趙襄子給智伯的頭蓋骨塗上漆當杯子喝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讀《資治通鑒故事》時他若無其事地問,董卓肚子里都是啥呀?他看《三國演義》時,還問過什麼是點天燈,然後嘖嘖站栗說「好可怕」、「變態」,現在居然已經習以為常。我們聊天時說道北京城拆遷可惜,他插嘴道,可惜什麼!阿房宮不都燒了,羅馬也燒過呀。還好奇又興奮地問,要是放火燒北京,不知道要燒多久?不要三個月吧?活脫脫的一個朱厚照的神情聲色。他對於血醒和殘暴已經免疫了,看了東廠監獄里的折磨手段,還能怪聲怪色地描述。 人類從野蠻走來,各種文化傳統里都有暴力存在,連《格林童話》都不能例外。孩子看歷史書《古羅馬一日游》,到了死刑和角鬥士部分,就不給他看,由我來講,還先給打點兒預防針:這算「十八禁」哦,血腥不對的哦。可見暴力實在是全世界的問題。但不管怎麼說,對他人生命的漠視,對他人感受的遲鈍麻痹,總是一個應該提醒注意的問題。 還有就是歷史恐懼的滋生。就像看到販賣黑奴的歷史感到害怕一樣,孩子知道了連坐和株連後,有段時間他天天算:表哥的侄子犯罪了,我得死嗎?外婆妹妹的女婿犯罪了,隔壁小區人殺人了,會牽連我嗎?對「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的數量也很敏感。他算過,他們小學六個年級的學生加老師加校長,四百餘人,也就是一次中等規模的龍顏之怒。「一般皇帝一輩子發多少次脾氣呀?」他問。我能感到那種貌似玩笑,實則真實的恐懼,在無聲地影響他的精神和思想觀念。他曾表態:「我絕對不惹皇帝生氣!」我問:「皇帝要你殺我呢?」他想了想,不好意思地道:「殺了你就死你一個,不殺我們倆都死。」讓我很無語。依靠恐怖維持統治,正是專制的第一條原則,很成功! 後來孩子又零碎讀了些白話和筆記小說,津津有味。我旁觀在側,卻是不無隱憂,那種感覺,就像垂髫小兒莽撞吃魚,媽媽在旁,不免怕他被刺卡了。刺卡了還能取出來,中了毒麻煩就大了。 看《西遊記》的一天,孩子突然問,要做就做大妖精。什麼意思?小妖怪修煉半天,「pia嘰」一下 ,被孫悟空一棒子打死了。得跟神仙有關系,是他們的坐騎,小廝什麼的,回頭被收回去就是了。最後師徒好容易到了西天,啊難,迦葉素賄不成,只給了無字經書。孩子竟然評價說,活該,誰讓他們「小氣」,得罪了佛祖身邊的人。這種思路不免讓我警惕。他在幼兒園跟小朋友起沖突時,我就見過正義,公平,制度的規范等問題,我不希望他這么容易就拋開了。 《四庫全書》的「丁部」里,我偏好詩詞散文,孩子卻喜歡小說,看了不少話本和演義。我建議他從虛構類作品轉到非虛構的。傳統的《鑒略妥注》內容不好,他也看不懂,呂思勉的《中國通史》,他又覺得人名太多,容易混淆。於是就放任自流,隨他自己去讀。 無論是讀小說還是讀史,我要解釋的東西都太多,做父母真是需要耐心。君臣關系、閹割、小腳、妻妾以及嫡出庶出,尤其是古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孩子有太多不明白。真主怎麼能要求易卜拉欣殺了親生兒子來獻祭,而易卜拉欣居然聽從了?而且還成就了伊斯蘭教盛大的古爾邦節!李益對不起霍小玉,霍小玉的報復是讓李益之妻被殺、被虐待!柳毅英雄救美,劫難之後互相喜歡,正該結婚,為什麼不答應?孩子想不通。 歷史也有很多「匪夷所思」。就因為燕太子說了兩句要保密的話,田光就抹了脖子?侯嬴送走竊符救趙的信陵君,好端端的為什麼要自殺?史書里有太多說死就死的故事,仆為主自殺,臣為君自盡,改朝換代時,王子皇孫忠臣都要自盡。他問,你不是說生命最寶貴最神聖嗎?那是不是貪生怕死就不夠高尚,不仁不義又不勇? 《史記》里的刺客不讓他激動了,就因為別人對你好一點,給點面子送點禮,就算「知遇之恩」,可以指誰殺誰?豫讓奇怪地追著刺殺襄子,殺不到就要人家賞件衣服,自欺欺人地刺幾劍,然後自殺,簡直滑稽。發臭的小腳讓人陶醉,國破時先殺老婆再自殺,遇劫時母親先殺女兒再自殺,古人都怎麼想的?《列女傳》里的女人被拉一下手就要砍自己的胳膊,她怎麼下得了手? 《帝鑒圖說》里舜的爸爸簡直不是人,幾次三番要殺親兒子,舜就算不報警,總該逃亡呀。那麼壞的弟弟還封諸侯,諸侯國里的老百姓就別活了。皇帝讀一天書就要寫進歷史大肆表揚?那他們正常都干什麼了?如此這般的問題層出不窮。 對孩子來說,這些光怪陸離的故事或史實簡直就是魔幻世界。太多的不可思議後,孩子得出一個結論:古人真怪。 這類「真怪」的問題,我當然也可以講出道理來,但孩子沒有理論,他只憑借常識來判斷。這些常識,有些拜現代科學所賜,還有一些,則所幸在其「沒教化」。愚民和價值限定,直至扭曲和遺失常識,本是專制統治的又一法寶。 我的辦法是,或者推薦他看同類文章或相反的故事,讓他知道歷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孩子習慣的是看「一個」又「一個」歷史故事,講「歷史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統的」這種抽象道理,也許等於白說,但讓他知道有此一說,或許就此埋下一顆理解歷史的種子。 讀史令孩子頭大,孩子纏著討論讓我頭大。不過讓人高興的是,他開始有所思考。曹沫不殺齊桓公是好的,荊軻刺秦王也是好的?大國滅了小國統一是對的,小國反抗大國堅持分裂也對?這些思考沒有答案,卻是最好的。但這些問題都是我先提出來的,如果沒有我跟蹤他的閱讀,指引思考,很難預測史集會把他的思想觀念引向何方。我也不知道他還看了哪些、接受了哪些,是我不知道的…… 2.讀經子的困擾 歷史之「怪異」減損了孩子的興趣,又因為我一句「讀經如坐春風,讀史血雨腥風」,他選擇坐春風去了。坊間多的是互相剋隆的「少兒國學啟蒙經典」,有圖有故事,孩子愛看。我也支持。雖然對於眼下火得不行的所謂「國學熱」不以為然,但我也一貫以為,閱讀上的尋根是極重要的,否則連「我所自來」都不明了,如何認識自己? 一般傳統的啟蒙讀物,三、百、千等,我覺得都可以寓目。完全沒必要背,但從《三字經》和《幼學瓊林》了解常規的傳統知識,從《弟子規》和《朱子家訓》接觸古代行為舉止規范,懂點正經的仁義禮智信、恭敬謙和、磊落剛猛、天下己任,都很必要。 可是他讀經,我得調整預警機制,注意剔除那些糟糕的潛在觀念。而且,經的危害比別的都厲害,因為孩子能看出點史集的「怪」來,多少有所思考,而經是講道理的,有問題孩子看不出來,跟著哇哇念,觀念就滲透了。 《三字經》講一大通勵志故事鼓勵讀書,是好的,但那個「要好好讀書」的理由,拙劣得讓人羞赧。除了保持可疑的本性之善外,就是「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說來說去無非如此,小小年紀「身已仕」就是光輝榜樣。當官做甚?還不是有權有勢有錢,天下通吃?不讀書,還不如女孩子,還「不如物」,這種性別意識暗示,這種赤裸裸的工具性引誘,將人的價值等同於物品的有用沒用,沒有絲毫的超驗價值,讓人害怕。(順便說下性別意識。《鏡花緣》是我們母子倆都滿意的書,我欣賞裡面的諷刺,他喜歡海闊天空的想像,可孩子的批評是「好事都讓女的佔了,不像話」。後來一細究,這「大男子主義」審美觀和女性歧視,還就是從水滸、三字經里來的,以及舊小說里無處不在的「乾坤陰陽」。我不知道那些讓女兒背《三字經》的家長是怎麼想的,至少在我看來,「在家由父,出家從夫」、「女慕貞潔,男效才良」這種教育不只是影響女孩,也在教育男生以後的家庭結構、夫妻關系和自我身份界定,可不是小事情。) 功利化其實不是《三字經》獨有的毛病,整個文化傳統中重視讀書的宣講,本來就無一是真的重知識、文明和智慧,到底不過通過讀書求仕途,讀書永遠只是改變命運的手段,是敲門磚,真正推崇的還是當官做老爺,「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顏氏家訓》所謂「立身揚名」是也。 能說出「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朱子家訓》)這種話的人畢竟只是少數,而沿著朱熹的路子,你又會發現,古人從另一個層面不重視知識和學問。《弟子規》全書的格局,從「入則孝」「出則弟」開始講,「謹」而「信」,「泛愛眾」,到「親仁」,最後才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遵循的正是孔夫子的「最高指示」。這種思路從好的角度理解,是重實踐、重「行」,更在理論和「知」之上,但從論證讀書目的性的角度,仍然有所偏廢。對比一下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一開篇:求知是人的本性。即使沒有實用,我們也樂於使用自己的感覺。人類的探索源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求知本身讓我們快樂、充實、幸福和飽滿。他區分知識和智慧:智慧以自己為目的,令人自由。探索哲理只為擺脫愚蠢,不為任何其它利益。人生來自由,要為自己而生存,不為別人,哲學是唯一為自身而成立的學術。 也許是求全責備,但傳統文化的求知訴求中,雖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一說,但總的來說缺乏這種「以自己為目的而非手段」的向度,我仍然認為是一種很大的遺憾。我也不諱言跟孩子聊這個。 當然,最壞的還是前面那種讀書工具化、功利化的傾向。白居易說得多直白呀:營營何所求?無非利與名。科舉功名幾乎構成了中國後期全部的文化史。這種思路真有潛移默化的壞影響。今天的家長不還這樣教育孩子嗎,指著環衛工人大聲說:「不好好讀書,長大以後掃馬路去!」沒有對他人的尊重,也沒有對孩子心靈的關懷。 之所以要警惕教育的功利化取向,是因為其害處簡直無窮無盡:1,強化職業的等級制度,灌輸「不平等」觀念,自卑、自輕自賤、自負、狂妄自大,都從這里頭來。自尊和對他人的尊重,都從這里泯滅。2,與之相關,以後只能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從此邁出迷失自我的第一步。3,學習的功利性,脫離「純粹知識的樂趣」,人生追求和生命境界從此下降。4,只以成敗論英雄…… 我有時簡直弄不明白,人怎麼可以就那麼點兒追求:普通一點的,艷羨的不過「世祿侈富,車駕肥輕」,好可憐;野心再大點的,以凌駕在他人之上為目標,「高冠陪輦,驅轂振纓」,好可怕。我常想,如果以為古中國的事都壞在狗官身上就錯了。中國從來只有兩種狗官:正在做狗官的,和暫時沒有做上狗官的。到今天,受了村幹部欺負的農民還教育兒子:發狠讀書,以後當官!我們就不能有點別的追求嗎,更高的追求:讓個體生命更高貴,也讓社會制度更合理?什麼時候,我們人生的快樂和尊嚴才不再建立在財富和地位(對孩子來說是考試成績)的基礎上,讓制度保障最卑賤的人也能像享受空氣一樣地享受尊嚴? 《百家姓》除了認字之外,我不覺得有太大的意義。背百家姓顯然不如畫「家族樹」來得形象、真實、切身。《千字文》也很無趣,最多在正式學古文前讀來墊底。裡面的部分觀念,「愛育黎首,臣伏戎羌」、「化被草木,賴及萬方」的歷史謊言,「孝當竭力,忠則盡命」的愚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的等級,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增廣賢文》則更糟糕,充滿低劣的價值觀:「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愚蠢的行為准則和規范:「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凡事要好,須問三老」。我粗略算過,增廣340多條,能講給孩子而無害的連一半都不到。這些壞東西,不同書還都互相印證:無處不在的綱常等級、《弟子規》的「待婢僕,身貴端」等,是需要時時為孩子敲警鍾的。 我尤其不能容忍孩子接觸的,是《增廣》里那些中國式陳腐的人情世故,什麼「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的老於世故聽著就讓人寒心,「殺人可恕,情理難容」則令人不寒而慄。這些價值和行為原則也許至今部分通行於中國的人際交往,雖然我們一直也在進步和揚棄,但這些東西不經過濾地灌輸給孩子,豈不直接「秒殺」童心和童真,批量製造童顏皺紋心的小老頭、小老太婆? 類似問題在孩子看舊小說時就有,他零碎讀過《唐傳奇》《拍案驚奇》,至今記得的無非「活見鬼」和「殺人的」故事。雖然走馬觀花,掛一漏萬,卻奇怪地記住了一條:從別人窗前過先咳嗽一聲,如果別人正在說你的壞話,就會住嘴,這叫「耳不聽為清」。老天,虧得我還沒說「易輶攸畏,屬耳垣牆」呢。我只能捧著他的臉說,我不要他小小年紀就這么成熟老道,我寧可他聽到別人說壞話了,氣得沖過去跟別人打一架,回家來再想想別人說的壞話有沒有道理。即使他必然變得世故市儈,那也盡量晚一點兒吧。 這涉及到「童真」問題,我在挑著講《弟子規》時發現的。其實對於我家性情機巧浮躁的孩子來說,課以謹、信,要求「房室清,牆壁凈,幾案潔,筆硯正」,也算對症下葯。但他要真全盤做到「步從容,立端正」、「緩揭簾,勿有聲」,我只怕要長歌當哭了,那還是孩子嗎?傳統教育中竟好像全然沒有「童真」的立足之地,三字經說得直截了當:勤有功,戲無益。《小學詩》要求「一切要安詳」、「形容須靜正」,中國歷來的觀念是不可狹戲狎昵,以「十五貫」為代表,舊小說里「善謔跳脫」每每是惹是生非鬧官司的由頭,當事人也少不得吃苦遭冤,好像快樂玩笑是一種罪過。林語堂翻譯「humour」,中國壓根沒這意思,只能音譯做「幽默」。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是不能容忍天真爛漫、童真和孩子的民族,孩子理所當然會做的事(牆上塗畫、蹦跳笑鬧),會被家長理所當然地喝止,而習慣性喝止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家長擔心別人認為孩子沒教養,因而丟面子。也確實有太多的大人,不能欣賞也不能容忍孩子的頑皮和「鬧」,規矩才是教養。孩子漸漸學會死氣沉沉、蔫淘和悶騷。而我呢,我寧願他玩時瘋跑,在牆上撞破鼻子,或端著東西灑了一半,也不要他時時做到「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 一方面,傳統的規范和規矩會教給孩子沉穩和教養,另一方面,也需要沖淡古書對他的一些負面影響。我曾和孩子討論這個問題,他說,他們班女生都嫌男生幼稚,但他覺得幼稚比較好,小孩子那麼成熟(他用的詞是「早熟」)、就像大人一樣,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他覺得這樣不好。孩子能這么認識,我很欣慰。但他待人接物、也真做過好些「沒教養」、「不得體」的事。對我來說,注意規矩教養和童真天真之間的動態平衡,不可偏廢,是我一直警惕、又一直把握得不太好的一根弦。 客觀地說,《幼學瓊林》、《弟子規》整體都還行。「父母教,須敬聽」、「出必告,反必面」是要的,當然,到了「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就過了,而且父母無論如何就是不納諫呢?最後也沒說怎麼解決。我曾跟孩子分析,傳統文化的不足之一,總是在說「如果這樣就好了」,相對缺乏「如果不怎麼能怎麼辦」的對策。很多道理都只講一半,深入不下去。孔子教誨「無友不如己者」,可見朋友要比自己高明,那他跟你交往,不是「友不如己者」嗎?《菜根譚》說「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貌似有道理,但仔細一想,要是人人都不與小人計較,那小人還不被縱容得獨步天下、橫行無忌了?經史子集都講上報君,下憂民。且不論「民」是個復合名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能以一個「民」字總括。就說「忠君愛民」,要是君和民對抗上了呢?君要與民爭利,或民要擁立新君呢?瞎了不是! 在這些問題上,我會提醒孩子加深思考,而不是聽了道理的一面就完事。同時,仍然注意接受這些道理的合理一面。學道理和交朋友的原則是一樣的,有優點就學習,見賢思齊、見而內自省。如果求全責備,那麼人無完人,就交不到任何朋友了。可是不分好歹一切以朋友為判斷核心,那是黑幫兄弟的「義氣」。 最後還有一個關於「命」的問題,最是要命。不知怎麼回事,從看舊小說開始,孩子對「命」的觀念急劇強化。動不動就評價「這是命」,很泰然的樣子。最早是讀《三國》時,他嘆息著想當「主公」,羨慕劉備遇事只要「仁慈」地流眼淚,自然有人豁出命來保護他供養他。可成為主公的辦法只有一條,就是投胎轉世。說到這里他一聲長嘆:「我的命不好啊。」逼得我道貌岸然地說教:影響人一生的因素很多,出身當然是其中之一。但讓出身成為決定因素的,是最沒出息的人,而主要依據出身構建的社會,或許穩定和諧,但一定不是好的現代社會。 順帶還打點預防針,說武俠小說是很好看,但裡面也有兩個毛病要注意,一個是絕世武功的來源,總來自武林秘籍或世外高人,幾乎就沒有新創的武功。難道什麼都只能靠古代遺產,不能根據今天的需要獨創新功?另一個就是很多人成為「大俠」,主要靠特殊的出身(父母分別是黑白兩道的頭)和機緣(碰到高人、秘籍、絕世武器等),其經歷和成就都不可復制。依據這些東西來建構社會,是沒有保障和常規的。 但沒有用。孩子後來看史、經,「命」和「出身」好壞還是掛在嘴邊,可以很方便地用來解釋很多事情。畢竟書上說穿衣服都講「上循分,下稱家」,明黃或杏黃、龍五爪或四爪就是滅門的事兒。我們也曾討論:關於被推崇主要在於他忠於主子,但管仲背叛公子糾、輔助齊桓公稱霸也是美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該怎麼看馮道和叛變?一個人應該死認君王、忠心耿耿,還是可以自己判斷、選擇明主?小兒認可後者,但這樣一來,整個古代史的價值豈不就要崩潰?「那不是什麼都不對了嗎?」兒子問。孔子說的再明白不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朱子家訓》說「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紅樓夢》也唱「自古窮通皆有定」。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那君、父、夫,不是臣、子、妻能選定的,以不可選擇的東西作為人生的根本,那不就是不自由嗎?兒子之前知道哲學上「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爭論,也接受了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現在卻遇到了血緣和血統的強大挑戰。「到底有沒有命啊?」如今這成了他的一大困惑,也是我的一大恨事。 三、我的無奈對策 啟蒙讀物後,就是正經的四書五經和諸子了。可除了《論語》稍微可讀一點外,我覺得讓初中以下的孩子讀經、子,根本是開玩笑。文字的障礙是其一,思想的困難是其二,《書》、《易》、《禮》、《道德》,大學教授都沒多少人真搞得懂,就都敢去教孩子。即使是「弘揚傳統文化」,元典也大可以晚些時候再涉足。少兒階段需要的,是那些既能反映傳統精髓,又能孩子符合閱讀習慣和偏好的創造寫本。 我曾問美國和歐洲的朋友,他們給孩子讀「經典」嗎?被問者無一例外驚詫莫名,經典?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人性論嗎?頭搖得如撥浪鼓,根本不看。注釋本、圖文本的《理想國》?No!「他是一個孩子!」朋友對我的問題感到匪夷所思。 那看什麼呢?希臘神話、《聖經》故事,因為孩子看得懂。別的呢?閱讀的基本原則是,孩子就讀孩子的書。哲學?沒問題,《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六種和《兒童哲學智慧書》四種,是已經引入國內的,類似的書很多,討論最深刻的問題:生死、自由意志、物質和意識、形式和本質、實體,用的卻是生動童趣的語言、有趣的插圖。基本的人文主義觀念、文化多元等價值取向,全在里頭了。經濟學、政治學,no problem,這些書都有,有大學教授專門寫給孩子,他們已經吃透了文本的精髓,再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寫出來,完全不在乎和拘泥形式上的「精確」,他們怎麼說都不離其宗,不至於陷於任意發揮,自陳個人心得。這就是有基本共識的文化體系的好處。 可惜,或許是涉獵不夠的原因,我至今沒發現這樣真正的兒童版國學。別看古籍浩如煙海,簡直沒多少是為孩子寫的,更無從談「根據孩子的心靈寫作」,少數幾本啟蒙書,完全是寫給「微縮成人」的,連音韻啟蒙里都毫無忌諱地「巫山雲雨」,我夫復何言? 有時候,我甚至有「寧缺毋濫」的想法,在打「底子」(指基本的價值、原則、生命觀)之前,除了詩詞、講故事、玩些「飛花令」、「迎春令」之類的雅緻游戲外,或許暫時不讓孩子碰國學了。一方面,基本的國學讀本孩子大致都涉獵過了,另一方面,傳統經典里當然有不少可取之處,但那些可取之處,諸如誠信、不撒謊、友善、孝順、清潔、好學、關愛、剛毅、正直,其實是人類的共識,幾乎所有的文化文明都在強調,未必需要格外通過中國典籍來教育。而中國典籍里特有的那些東西,卻讓我不能放心。 子夏曾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解釋,孔子的回答是「繪事後素」,這條原則適用於孩子教育。正義、公正、自由意志、生命珍貴和尊嚴、平等,這些都是素。在素底上彩繪中國文化才會好。我想先保證孩子能成為光明、自信、理性、獨立、尊嚴的現代人,然後在錦上添加傳統文化的花。 「繪事後素」可能不是好辦法,但似乎是最不壞的辦法。所以,唉,雖然我也期盼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後的偉大復興,但現在,還是讓孩子多讀點「國際大獎小說」吧。

㈡ 國學中對學習的論述與認識

國學中經書萬卷對人而言,就是怎樣用心腦去領悟最高境界。才能悟出人生中許多妙趣!

㈢ 國學鼓勵孩子的句子

1、《長歌行》 (漢樂府)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2、《警世賢文 勤學篇》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注釋: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喻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3、《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雖然眼前一片壯闊,但要打開千里視野,看得更清更遠,那還須再登上一層層高樓。

4、《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注釋: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終身為之奮斗,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躬行實踐。

5、《勸學》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注釋: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麼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6、《明日歌》 (文嘉)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注釋:明天又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啊!如果我們一生做事都要等到明天再去做,那麼勢必要虛度光陰,一切事情都會錯過機會,到頭來倆高手空空,悔之晚矣。

7、《今日詩》 (文嘉)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注釋:一天又一天,時間是這樣的少,今天又沒有作為,這些事什麼時候能做好!人的一生能有幾天,今天沒有作為真是可惜!

8、蒲松齡撰自勉聯 :

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注釋:比喻只要有毅力,有決心 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什麼目標都能達到。

9、《勤學》 (汪洙)

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注釋:學問是需要勤奮才能得來的,就像前人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讀很多書。苦學幾年,「三冬文史足用」,學問也就有了,那時候誰還會笑話你胸無點墨,沒有學問呢?

10、《龜雖壽》 (曹操)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注釋: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閱讀全文

與北京勵志娃國學加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清60幀電影網站 瀏覽:170
翁虹和徐錦江 無敵風火輪 瀏覽:286
大學女生房間沙龍兩個女主叫什麼 瀏覽:366
韓國gl電影 瀏覽:580
看電影哪個位置好一點2d 瀏覽:68
賣原味內衣的電影 瀏覽:572
關於道士的電影 瀏覽:334
哪裡可以看除卻巫山這部電影 瀏覽:387
最黃 影視 瀏覽:989
看電視劇的免費網址 瀏覽:307
給老人吃奶的電影 瀏覽:444
三點盡露的電影 瀏覽:491
間諜電影香港 瀏覽:406
電影里女主角叫茉莉 瀏覽:22
50度電影有幾部 瀏覽:17
女人為出軌剪頭發的電影 瀏覽:381
李采潭的作品子 瀏覽:793
沐風少女在線觀看 瀏覽:837
強奸電影哪些 瀏覽:723
美國免費電影專區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