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區加盟 > 廣州魯滿堂加盟熱線

廣州魯滿堂加盟熱線

發布時間:2021-08-09 16:01:01

1. 論文 魯智生一千字 急

魯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漢,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魯智深原名魯達,是經略的提轄,因為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發為僧,改名魯智深。魯智深忍受不住佛門清規,醉打山門,毀壞金身,被長老派往東京相國寺,看守菜園,因將偷菜的潑皮踢進了糞池,倒拔垂楊柳,威名遠揚。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高俅派人捉拿魯智深,魯智深在二龍山落草。後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頭領。宋江攻打方臘,魯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臘。後在杭州六合寺圓寂。

花和尚魯智深是一部《水滸》中最具光彩的好漢。

不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之一」,而只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是因為以在下的眼光來看,魯智深是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俠義精神的人。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筆下的武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標准,那麼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中魯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選新派武俠小說的人物。

再換一句話來說,就是:魯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魯智深,准確一點說那時還應叫魯達,一出場便是「大踏步」地走來。僅這「大踏步」三字,就已預顯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從他的身影在水滸世界裡出現以後,從打死鎮關西,到大鬧野豬林,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樓上一聽到金氏父女的哭訴,便立即對李忠、史進道:「你兩個且在這里,等灑家去打死那廝便來。」被兩人一把抱住好歹勸住後,又慷慨資助金氏父女,當晚回到住處,「晚飯也不吃,氣憤憤的睡了」,這種人間鬼蜮的齷齪行徑在他那慷慨鹵莽而又闊大的心地里無疑激起了如火的義憤(這種義憤在其他好漢身上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十分少見,他們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終於,他憤然而往打死鎮關西,從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壯劇;直到上了梁山,去少華山欲與史進等人會合時,一旦聞聽史進被華州太守捉入獄,又立即不顧武松等勸阻,毅然孤身深入險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這就是魯智深,他所奮身干預的事情,沒有一件和他切身相關,關涉到他個人利害,而他無不慷慨赴之,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難怪,金聖嘆評魯智深為一百單八將中上上人物,又道:
「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說得真好。又如台灣學者樂衡軍先生在《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一文里說到了魯智深,有一段話,飽含著感情,說道:
「魯智深原來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從他一出場不幸打殺鄭屠,直到大鬧野豬林,他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熱情。……他正義的赫怒,往往狙滅了罪惡(例如鄭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們時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賣葯和送行)和醜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搶親),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們對人性生出真純的信賴(如對智真長老總坦認過失,如和金翠蓮可以相對久處而無避忌,如梁山上見著林沖便動問『阿嫂信息',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滸賦給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榮,是魯智深那種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遠去,魯智深尋思著坐守了兩個時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後,他勸周通不要壞了劉太公養老送終、承繼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對一群襤褸而自私可厭的老和尚,雖然飢腸如焚,但在聽說他們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鍋熱粥,再不吃它——這對人類苦難情狀真誠入微的體悟,是《水滸》中真正用感覺來寫的句子。這些瑣細的動作,像是一陣和煦的微風熨貼地吹拂過受苦者的灼痛,這種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樣映照著魯智深巨大身影,讓我們看見他額上廣慈的縠皺。這一種救世的憐憫,原本是締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動機,較之後來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義疏財',魯智深這種隱而不顯的舉動,才更觸動了人心。水滸其實已經把最珍惜的筆單獨保留給魯智深了,每當他『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

是的,每當魯智深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這話說得真好。還有一節,樂先生沒有說明的是,花和尚雖疾惡如仇,卻從無李逵兩把板斧排頭砍倒一片百姓的兇殘,也沒有武松鴛鴦樓連殺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禪杖打開生死路,戒刀殺盡不平人」的個人行俠旅程里,從沒見他的禪杖揮向無辜弱小,這在梁山眾好漢中也屬罕見。總之,這是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純正俠者胸懷的好漢,如果水滸世界裡少了魯智深,那麼它在品格上將是一大降低。但是這里接下來要說的是,魯智深形象在後來被接受的過程中,發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變化。就是在後來一些人心中,出現了一個文化化的魯智深,哲學化的魯智深,再准確點說,就是狂禪化的魯智深。

說到狂禪,這是個大題目,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在下這里只能粗略地說一下:狂禪是由南宗禪發展而來的,禪宗中土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認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見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麼拜佛祖、菩薩、觀音之類,什麼持戒、禁慾、坐禪之類,統統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頓悟,那便成。由這種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對一切清規戒律、反對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禪師的行事便成了這方面的「光輝典範」:

如有位圓悟禪師,愛鼓吹「手把豬頭,口誦凈戒,趁出淫房,為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的「事事無礙如意自在」論,只要心中有佛性,啃豬頭、逛妓院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甚至根本就不是問題;

還有位酒仙遇賢禪師沒別的正經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說:「……醉卧綠楊陰下,起來強說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後卻產婆娑,不願超生凈土。何以故?西方凈土,且無酒酤。」看,多瀟灑,沒酒喝就不行,西方凈土也不去;

又有位嵩岳元珪禪師講過:「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惛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只要「無心則無戒」,什麼事兒甚至世俗意義上的惡事都可以干。

總之,什麼清規戒律一概不理,簡單一點說,就叫做:「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能有「佛祖心中留」這就算客氣的啦,不少禪師連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連帶什麼菩薩、觀音、羅漢、達摩等等通統滾蛋,有位德山宣鑒禪師一把火燒了經卷後坐在孤峰頂上放言大罵:
「達摩是老騷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菩薩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凡夫,菩提涅盤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

德山宣鑒禪師經這一番「壯舉」後名頭大響,此後的禪師種種呵佛罵祖的事兒也都跟上,有的禪師拿佛像來燒火取暖,有的禪師說當年如見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說要讓文殊、普賢菩薩掃床疊被,有的乾脆就宣稱,要「見佛殺佛,見祖殺祖,見羅漢殺羅漢。」……

反對任何清規戒律,反對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驚世駭俗。這些就是狂禪。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縛全沒有了,心靈達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達到了一種極致的自由。

明白了這些,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有的人從魯智深身上讀到了狂禪意趣。《水滸》中的魯智深飲酒吃肉,殺人放火,不受任何約束而終成正果,這正深合狂禪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鬧五台山那段,在人們眼中已成了一個旺盛苦悶而渴望自由張揚的生命尋求解脫的象徵。

另外,《水滸》中的一些敘述,確實也提供了和狂禪聯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魯智深的出場詩:
自從落發寓禪林,萬里曾將壯士尋。
臂負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殺人心。
欺佛祖,喝觀音,戒刀禪杖冷森森。
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魯智深來見智真長老,長老一見魯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魯智深默然無言。

第一百十九回,魯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與魯智深第一次相見時道:「江湖上義士甚稱吾師清德,今日得識慈顏,平生甚幸。」「清德」「慈顏」雲雲,用在殺人放火的魯智深身上未免可笑,這固然可以理解為此處是宋江順口掉文,但結合上引幾段來看,說作者此處是有意嘲謔調侃也未嘗不可,再進一步,從中讀出狂禪意趣也未嘗不可。

明代中後期的思想家李卓吾,就是從魯智深故事讀出狂禪精神的文化名流的代表。在容與堂本《水滸傳》的批語里,他對花和尚的贊揚可說無以復加,稱魯智深為「仁人、智人、勇人、聖人、神人、菩薩、羅漢、佛」,對他的使氣任性贊不絕口:「此迴文字(指大鬧五台山)分明是個成佛作祖圖。若是那般閉眼合掌的和尚,絕無成佛之理,外面盡好看,佛性反無一些,如魯智深吃酒打人,無所不為,無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一回中,凡書中寫到魯智深狂喝酒、猛打人、罵和尚、吃狗肉、打折山亭、毀倒金剛、大嘔吐等行為之處,李卓吾都連連在旁批上「佛」字,就連寫到魯智深赤著腳一道煙走到佛殿後撒屎時,李卓吾也照樣毫不吝嗇地在此批送了兩個「佛」字,在這一回里,李和尚(李卓吾自稱)前後奉送給花和尚的「佛」字,大約不下幾十個,一句話:「率性不拘小節,是成佛作祖根基」

又如《紅樓夢》中的寶釵,她對本節開頭引的那支《寄生草》甚為欣賞,贊它「極妙」,那麼這位大家閨秀欣賞的是什麼呢?肯定不是吃了半條狗腿、連喝十數碗酒、露出一身花綉使一回拳腳、打得滿堂僧眾差點卷堂大散這類行為本身。那麼又是什麼?就是上面所說的這種狂放行為背後的那種真性情的發露不為任何外物所限的狂禪精神,是一種生命的奔放與飛揚,也許寶釵這端凝持重的大家閨秀的內心底層,同樣流動著對這生命的飛揚自由的贊嘆與渴望吧?其實何止是寶釵,這種醉鬧五台山、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背後的沖決網羅的狂放與解脫,召喚的其實也正是隨世俯仰的紅塵眾生心底,一種對生命自由的永遠的夢想與追求。(孫勇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人文系講師,南開大學中文系九八級博士)

從某種程度上說,魯智深是水滸中最為行俠仗義的英雄好漢,從義救金翠蓮父女(第三回),到大鬧桃花村(第五回),火燒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鬧野豬林(第八回),為救史進而謀刺貪官賀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無一不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舉。金聖嘆謂其闊,可謂的評!魯智深是個愛管「閑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麼不平事,他就會忍不住要插手,要癢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關他什麼事;周通逼婚又沒礙著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沒有吃的,受沒受人欺負,都與他無關。林沖牆外一聲贊嘆,魯智深一生引為知己,為救護他,一路送到滄州!如此義舉,古今幾人能有?

魯智深愛管閑事,而且管得徹底,他一定要管得自己放心了為止,所謂自己放心了,也就是他覺得自己所救護的對象基本上安全了。所以,魯智深盡管是個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個極其細致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時,不是先打鄭屠逞一時之快,而是先將他們父女倆安頓好,讓他們先逃走,並且擔心他們跑得不夠遠,「恐怕店小二趕去攔截他,且向店裡掇條凳子,坐了兩個時辰。約莫金公去得遠了,方才起身,徑到狀元橋來。」(第三回)魯智深如此粗獷之人,在旅店門口無所事事地坐兩個時辰,也就是四個小時,這真是太難為他了,此處的魯智深可謂心細如發。袁無涯評論說:「為人為徹,偏不躁。」李卓吾則直批一字「佛」!魯智深之所以能夠耐心坐四個小時,完全是因為他內心的責任感,他一定要讓金家父女安全離開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個是老頭,一個是小腳女人,他們可沒有「俺」的好腳力,所以一坐就是四個小時。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聽說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鄭屠,被勸住回家後「晚飯也不吃,就氣憤憤的睡了」(書中原話)第二天,「天色微明」(書中原話),他就早早地來替金家張羅。前面的急噪與此時的耐心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於此更顯示其急公好義然心細如發之難得。

魯智深的細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表現,他在桃花村救了劉太公的女兒,用武力逼迫周通不得娶她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裡便有個計較,怕把劉太公嚇住,就不告訴他自己要揍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慮到周通、李忠與劉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屁股走了,一旦周通這小子反悔,劉家可真得吃不了兜著走。所以,周通盡管答應了不再對劉家進行性騷擾,他還是不放心,硬給周通戴頂高帽子將他的軍:「大丈夫作事,卻休要反悔。」(第五回)周通無奈,只好折箭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這時也只好稀里糊塗趕鴨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沒法做「丈夫」了。李卓吾在此又一次直批「佛」字。救林沖的時候也是知微見著,見到有人找董超薛霸就開始留心有無異常,在野豬林救了林沖以後,索性一直護送到滄州,深恐途中有變。估計不會再出什麼事了,才分手,臨分別時,還一禪杖把松樹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兩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們又生歹心。魯智深在這里可謂苦心孤詣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懾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袁無涯讀到此處,評點道:「必如此顯個手段,方去後常有個莽和尚現前,不敢起一毫歹心。」李卓吾則又阿羅漢、菩薩地大大誇贊一番,老李之所以如此往「死」里誇,自有他的道理,因為魯智深若沒有深重的俠義精神,他就不可能兩千里地風風雨雨地跟過來;他若沒有徹底的俠義精神,他也就不可能如此細致入微地提防兩個公人。

說魯智深是大慈大悲的菩薩,彷彿是句戲言,因為這和尚除了「邪淫」之外,佛門戒律一概不守。你看他在五台山,又喝酒,又吃肉,不講衛生,隨地大小便,一點文明禮貌都沒有,喝醉了酒,誰不小心惹惱了他,他還要揍你;下了五台山,則更是又殺人又放火,哪象個出家人?但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這個不守戒律的花和尚呢?關鍵還在於他的急公好義,他沒有殺過無辜的人,打死鄭屠是他下手重了,並非真要殺他,他也沒有什麼流氓習氣,五台山下的酒店不肯賣酒肉給他,他也沒鬧過事。他在五台山喝酒打人,也並不全是他的錯。他只有一次喝酒以後,發酒瘋把半山腰的亭子給弄折了柱子,他打那些和尚,都是正當防衛——也就是說他是後動手的,如果那些和尚們在他酒醉時,不去理他、打他,估計也不會挨揍,這一點只有他師父最清楚,其他那些和尚還真是蠢禿。

對於真正明佛法的人來說,參修佛法的關鍵在於行願,象地藏王菩薩一樣發下大願,而後不斷地朝這個目標努力,地藏王菩薩的誓願是:「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才是佛家真本色。守戒律自然有必要,但是他不是教條,所以說,魯智深盡管喝酒吃肉,不避葷腥,是個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機械地死守戒律,對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鐵的和尚們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時時不離世間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對於魯智深來講,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會打死鄭屠,逃亡他鄉,顛沛流離而無怨;才會風雨兩千里送林沖方才心安;也才會為殺作惡多端的貪官,身陷囹圄而無畏!對於金家父女來講,對於劉太公父女來講,對於林沖來講,對於青州城的黎民百姓來講,魯智深豈非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無怪乎,李卓吾要譽之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聖人」,卓吾先生此譽也許並不過分。金聖嘆則說得更加有情感,他說:「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2. 高滿堂和陳寶國九年合作六次,兩個人之間為什麼如此惺惺相惜

尚鐵龍、賀焰生、牛大膽、魯懷山、翁泉海、陳懷海,這是九年來高滿堂為陳寶國准備的六個「私人訂制」。

這個詞是正確的——從尚鐵龍、賀焰生、牛大膽、魯懷山、翁泉海、陳懷海這六個角色,觀眾並不難看到從這高滿堂的筆下」大男英雄 「的風格,某一行業或領域的精英,剛性,直立,或多或少接觸一些傳奇的經歷,但始終是一個平凡的人。如果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陳寶國的高滿堂,那就是「非常傳奇,非常高滿堂」;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陳寶國,那可能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演員,他演什麼都像什麼」。 高滿堂和陳寶國九年合作六次,而且陳寶國演了半數的高滿堂所做編輯的劇本,兩個人由此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兩個人才會如此惺惺相惜。

3. 所有關於水滸傳魯提轄的故事

魯提轄 魯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漢,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魯智深原名魯達,是經略的提轄,因為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發為僧,改名魯智深。魯智深忍受不住佛門清規,醉打山門,毀壞金身,被長老派往東京相國寺,看守菜園,因將偷菜的潑皮踢進了糞池,倒拔垂楊柳,威名遠揚。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高俅派人捉拿魯智深,魯智深在二龍山落草。後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頭領。宋江攻打方臘,魯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臘。後在杭州六合寺圓寂。
花和尚魯智深是一部《水滸》中最具光彩的好漢。
不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之一」,而只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是因為以在下的眼光來看,魯智深是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俠義精神的人。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筆下的武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標准,那麼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中魯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選新派武俠小說的人物。
再換一句話來說,就是:魯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魯智深,准確一點說那時還應叫魯達,一出場便是「大踏步」地走來。僅這「大踏步」三字,就已預顯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從他的身影在水滸世界裡出現以後,從打死鎮關西,到大鬧野豬林,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樓上一聽到金氏父女的哭訴,便立即對李忠、史進道:「你兩個且在這里,等灑家去打死那廝便來。」被兩人一把抱住好歹勸住後,又慷慨資助金氏父女,當晚回到住處,「晚飯也不吃,氣憤憤的睡了」,這種人間鬼蜮的齷齪行徑在他那慷慨鹵莽而又闊大的心地里無疑激起了如火的義憤(這種義憤在其他好漢身上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十分少見,他們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終於,他憤然而往打死鎮關西,從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壯劇;直到上了梁山,去少華山欲與史進等人會合時,一旦聞聽史進被華州太守捉入獄,又立即不顧武松等勸阻,毅然孤身深入險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這就是魯智深,他所奮身干預的事情,沒有一件和他切身相關,關涉到他個人利害,而他無不慷慨赴之,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難怪,金聖嘆評魯智深為一百單八將中上上人物,又道:
「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說得真好。又如台灣學者樂衡軍先生在《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一文里說到了魯智深,有一段話,飽含著感情,說道:
「魯智深原來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從他一出場不幸打殺鄭屠,直到大鬧野豬林,他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熱情。……他正義的赫怒,往往狙滅了罪惡(例如鄭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們時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賣葯和送行)和醜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搶親),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們對人性生出真純的信賴(如對智真長老總坦認過失,如和金翠蓮可以相對久處而無避忌,如梁山上見著林沖便動問『阿嫂信息',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滸賦給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榮,是魯智深那種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遠去,魯智深尋思著坐守了兩個時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後,他勸周通不要壞了劉太公養老送終、承繼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對一群襤褸而自私可厭的老和尚,雖然飢腸如焚,但在聽說他們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鍋熱粥,再不吃它——這對人類苦難情狀真誠入微的體悟,是《水滸》中真正用感覺來寫的句子。這些瑣細的動作,像是一陣和煦的微風熨貼地吹拂過受苦者的灼痛,這種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樣映照著魯智深巨大身影,讓我們看見他額上廣慈的縠皺。這一種救世的憐憫,原本是締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動機,較之後來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義疏財',魯智深這種隱而不顯的舉動,才更觸動了人心。水滸其實已經把最珍惜的筆單獨保留給魯智深了,每當他『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
是的,每當魯智深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這話說得真好。還有一節,樂先生沒有說明的是,花和尚雖疾惡如仇,卻從無李逵兩把板斧排頭砍倒一片百姓的兇殘,也沒有武松鴛鴦樓連殺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禪杖打開生死路,戒刀殺盡不平人」的個人行俠旅程里,從沒見他的禪杖揮向無辜弱小,這在梁山眾好漢中也屬罕見。總之,這是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純正俠者胸懷的好漢,如果水滸世界裡少了魯智深,那麼它在品格上將是一大降低。但是這里接下來要說的是,魯智深形象在後來被接受的過程中,發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變化。就是在後來一些人心中,出現了一個文化化的魯智深,哲學化的魯智深,再准確點說,就是狂禪化的魯智深。
說到狂禪,這是個大題目,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在下這里只能粗略地說一下:狂禪是由南宗禪發展而來的,禪宗中土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認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見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麼拜佛祖、菩薩、觀音之類,什麼持戒、禁慾、坐禪之類,統統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頓悟,那便成。由這種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對一切清規戒律、反對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禪師的行事便成了這方面的「光輝典範」:
如有位圓悟禪師,愛鼓吹「手把豬頭,口誦凈戒,趁出淫房,為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的「事事無礙如意自在」論,只要心中有佛性,啃豬頭、逛妓院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甚至根本就不是問題;
還有位酒仙遇賢禪師沒別的正經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說:「……醉卧綠楊陰下,起來強說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後卻產婆娑,不願超生凈土。何以故?西方凈土,且無酒酤。」看,多瀟灑,沒酒喝就不行,西方凈土也不去;
又有位嵩岳元珪禪師講過:「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惛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只要「無心則無戒」,什麼事兒甚至世俗意義上的惡事都可以干。
總之,什麼清規戒律一概不理,簡單一點說,就叫做:「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能有「佛祖心中留」這就算客氣的啦,不少禪師連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連帶什麼菩薩、觀音、羅漢、達摩等等通統滾蛋,有位德山宣鑒禪師一把火燒了經卷後坐在孤峰頂上放言大罵:
「達摩是老騷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菩薩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凡夫,菩提涅盤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
德山宣鑒禪師經這一番「壯舉」後名頭大響,此後的禪師種種呵佛罵祖的事兒也都跟上,有的禪師拿佛像來燒火取暖,有的禪師說當年如見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說要讓文殊、普賢菩薩掃床疊被,有的乾脆就宣稱,要「見佛殺佛,見祖殺祖,見羅漢殺羅漢。」……
反對任何清規戒律,反對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驚世駭俗。這些就是狂禪。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縛全沒有了,心靈達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達到了一種極致的自由。
明白了這些,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有的人從魯智深身上讀到了狂禪意趣。《水滸》中的魯智深飲酒吃肉,殺人放火,不受任何約束而終成正果,這正深合狂禪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鬧五台山那段,在人們眼中已成了一個旺盛苦悶而渴望自由張揚的生命尋求解脫的象徵。
另外,《水滸》中的一些敘述,確實也提供了和狂禪聯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魯智深的出場詩:
自從落發寓禪林,萬里曾將壯士尋。
臂負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殺人心。
欺佛祖,喝觀音,戒刀禪杖冷森森。
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魯智深來見智真長老,長老一見魯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魯智深默然無言。
第一百十九回,魯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與魯智深第一次相見時道:「江湖上義士甚稱吾師清德,今日得識慈顏,平生甚幸。」「清德」「慈顏」雲雲,用在殺人放火的魯智深身上未免可笑,這固然可以理解為此處是宋江順口掉文,但結合上引幾段來看,說作者此處是有意嘲謔調侃也未嘗不可,再進一步,從中讀出狂禪意趣也未嘗不可。
明代中後期的思想家李卓吾,就是從魯智深故事讀出狂禪精神的文化名流的代表。在容與堂本《水滸傳》的批語里,他對花和尚的贊揚可說無以復加,稱魯智深為「仁人、智人、勇人、聖人、神人、菩薩、羅漢、佛」,對他的使氣任性贊不絕口:「此迴文字(指大鬧五台山)分明是個成佛作祖圖。若是那般閉眼合掌的和尚,絕無成佛之理,外面盡好看,佛性反無一些,如魯智深吃酒打人,無所不為,無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一回中,凡書中寫到魯智深狂喝酒、猛打人、罵和尚、吃狗肉、打折山亭、毀倒金剛、大嘔吐等行為之處,李卓吾都連連在旁批上「佛」字,就連寫到魯智深赤著腳一道煙走到佛殿後撒屎時,李卓吾也照樣毫不吝嗇地在此批送了兩個「佛」字,在這一回里,李和尚(李卓吾自稱)前後奉送給花和尚的「佛」字,大約不下幾十個,一句話:「率性不拘小節,是成佛作祖根基」
又如《紅樓夢》中的寶釵,她對本節開頭引的那支《寄生草》甚為欣賞,贊它「極妙」,那麼這位大家閨秀欣賞的是什麼呢?肯定不是吃了半條狗腿、連喝十數碗酒、露出一身花綉使一回拳腳、打得滿堂僧眾差點卷堂大散這類行為本身。那麼又是什麼?就是上面所說的這種狂放行為背後的那種真性情的發露不為任何外物所限的狂禪精神,是一種生命的奔放與飛揚,也許寶釵這端凝持重的大家閨秀的內心底層,同樣流動著對這生命的飛揚自由的贊嘆與渴望吧?其實何止是寶釵,這種醉鬧五台山、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背後的沖決網羅的狂放與解脫,召喚的其實也正是隨世俯仰的紅塵眾生心底,一種對生命自由的永遠的夢想與追求。(孫勇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人文系講師,南開大學中文系九八級博士)
從某種程度上說,魯智深是水滸中最為行俠仗義的英雄好漢,從義救金翠蓮父女(第三回),到大鬧桃花村(第五回),火燒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鬧野豬林(第八回),為救史進而謀刺貪官賀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無一不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舉。金聖嘆謂其闊,可謂的評!魯智深是個愛管「閑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麼不平事,他就會忍不住要插手,要癢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關他什麼事;周通逼婚又沒礙著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沒有吃的,受沒受人欺負,都與他無關。林沖牆外一聲贊嘆,魯智深一生引為知己,為救護他,一路送到滄州!如此義舉,古今幾人能有?
魯智深愛管閑事,而且管得徹底,他一定要管得自己放心了為止,所謂自己放心了,也就是他覺得自己所救護的對象基本上安全了。所以,魯智深盡管是個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個極其細致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時,不是先打鄭屠逞一時之快,而是先將他們父女倆安頓好,讓他們先逃走,並且擔心他們跑得不夠遠,「恐怕店小二趕去攔截他,且向店裡掇條凳子,坐了兩個時辰。約莫金公去得遠了,方才起身,徑到狀元橋來。」(第三回)魯智深如此粗獷之人,在旅店門口無所事事地坐兩個時辰,也就是四個小時,這真是太難為他了,此處的魯智深可謂心細如發。袁無涯評論說:「為人為徹,偏不躁。」李卓吾則直批一字「佛」!魯智深之所以能夠耐心坐四個小時,完全是因為他內心的責任感,他一定要讓金家父女安全離開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個是老頭,一個是小腳女人,他們可沒有「俺」的好腳力,所以一坐就是四個小時。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聽說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鄭屠,被勸住回家後「晚飯也不吃,就氣憤憤的睡了」(書中原話)第二天,「天色微明」(書中原話),他就早早地來替金家張羅。前面的急噪與此時的耐心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於此更顯示其急公好義然心細如發之難得。
魯智深的細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表現,他在桃花村救了劉太公的女兒,用武力逼迫周通不得娶她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裡便有個計較,怕把劉太公嚇住,就不告訴他自己要揍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慮到周通、李忠與劉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屁股走了,一旦周通這小子反悔,劉家可真得吃不了兜著走。所以,周通盡管答應了不再對劉家進行性騷擾,他還是不放心,硬給周通戴頂高帽子將他的軍:「大丈夫作事,卻休要反悔。」(第五回)周通無奈,只好折箭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這時也只好稀里糊塗趕鴨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沒法做「丈夫」了。李卓吾在此又一次直批「佛」字。救林沖的時候也是知微見著,見到有人找董超薛霸就開始留心有無異常,在野豬林救了林沖以後,索性一直護送到滄州,深恐途中有變。估計不會再出什麼事了,才分手,臨分別時,還一禪杖把松樹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兩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們又生歹心。魯智深在這里可謂苦心孤詣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懾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袁無涯讀到此處,評點道:「必如此顯個手段,方去後常有個莽和尚現前,不敢起一毫歹心。」李卓吾則又阿羅漢、菩薩地大大誇贊一番,老李之所以如此往「死」里誇,自有他的道理,因為魯智深若沒有深重的俠義精神,他就不可能兩千里地風風雨雨地跟過來;他若沒有徹底的俠義精神,他也就不可能如此細致入微地提防兩個公人。
說魯智深是大慈大悲的菩薩,彷彿是句戲言,因為這和尚除了「邪淫」之外,佛門戒律一概不守。你看他在五台山,又喝酒,又吃肉,不講衛生,隨地大小便,一點文明禮貌都沒有,喝醉了酒,誰不小心惹惱了他,他還要揍你;下了五台山,則更是又殺人又放火,哪象個出家人?但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這個不守戒律的花和尚呢?關鍵還在於他的急公好義,他沒有殺過無辜的人,打死鄭屠是他下手重了,並非真要殺他,他也沒有什麼流氓習氣,五台山下的酒店不肯賣酒肉給他,他也沒鬧過事。他在五台山喝酒打人,也並不全是他的錯。他只有一次喝酒以後,發酒瘋把半山腰的亭子給弄折了柱子,他打那些和尚,都是正當防衛——也就是說他是後動手的,如果那些和尚們在他酒醉時,不去理他、打他,估計也不會挨揍,這一點只有他師父最清楚,其他那些和尚還真是蠢禿。
對於真正明佛法的人來說,參修佛法的關鍵在於行願,象地藏王菩薩一樣發下大願,而後不斷地朝這個目標努力,地藏王菩薩的誓願是:「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才是佛家真本色。守戒律自然有必要,但是他不是教條,所以說,魯智深盡管喝酒吃肉,不避葷腥,是個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機械地死守戒律,對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鐵的和尚們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時時不離世間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對於魯智深來講,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會打死鄭屠,逃亡他鄉,顛沛流離而無怨;才會風雨兩千里送林沖方才心安;也才會為殺作惡多端的貪官,身陷囹圄而無畏!對於金家父女來講,對於劉太公父女來講,對於林沖來講,對於青州城的黎民百姓來講,魯智深豈非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無怪乎,李卓吾要譽之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聖人」,卓吾先生此譽也許並不過分。金聖嘆則說得更加有情感,他說:「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魯提轄,即魯達,就是花和尚魯智深,提轄,宋朝掌管練兵和捕盜的武官。鎮關西,是屠夫鄭屠,是當地的惡霸,鎮關西是綽號.
書中原文是:那婦人拭著眼淚,向前來深深的道了三個萬福。那老兒也都相見了。魯達問道:「你兩個是那裡人家?為甚啼哭?」那婦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稟:奴家是東京人氏。因同父母來這渭州,投奔親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親在客店裡染病身故,子父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間有個財主,叫做鎮關西鄭大官人,因見奴家,便使強媒硬保,要奴作妾。誰想寫了三千貫文書,虛錢實契,要了奴家身體。未及三個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將奴趕打出來,不容完聚。著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錢三千貫。父親懦弱,和他爭執不得,他又有錢有勢。當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討錢來還他?沒計奈何,父親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兒,來這里酒樓上趕座子。每日但得些錢來,將大半還他;留些少子父們盤纏。這兩日酒客稀少,違了他錢限,怕他來討時,受他羞恥。子父們想起這苦楚來,無處告訴,因此啼哭。不想誤觸犯了官人,望乞恕罪,高抬貴手。」
起因在於鄭屠強占民女,詐騙錢財

4. 魯提轄是怎樣的一個人

魯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漢,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魯智深原名魯達,是經略的提轄,因為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發為僧,改名魯智深。魯智深忍受不住佛門清規,醉打山門,毀壞金身,被長老派往東京相國寺,看守菜園,因將偷菜的潑皮踢進了糞池,倒拔垂楊柳,威名遠揚。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高俅派人捉拿魯智深,魯智深在二龍山落草。後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頭領。宋江攻打方臘,魯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臘。後在杭州六合寺圓寂。

花和尚魯智深是一部《水滸》中最具光彩的好漢。
不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之一」,而只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是因為以在下的眼光來看,魯智深是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俠義精神的人。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筆下的武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標准,那麼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中魯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選新派武俠小說的人物。
再換一句話來說,就是:魯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魯智深,准確一點說那時還應叫魯達,一出場便是「大踏步」地走來。僅這「大踏步」三字,就已預顯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從他的身影在水滸世界裡出現以後,從打死鎮關西,到大鬧野豬林,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樓上一聽到金氏父女的哭訴,便立即對李忠、史進道:「你兩個且在這里,等灑家去打死那廝便來。」被兩人一把抱住好歹勸住後,又慷慨資助金氏父女,當晚回到住處,「晚飯也不吃,氣憤憤的睡了」,這種人間鬼蜮的齷齪行徑在他那慷慨鹵莽而又闊大的心地里無疑激起了如火的義憤(這種義憤在其他好漢身上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十分少見,他們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終於,他憤然而往打死鎮關西,從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壯劇;直到上了梁山,去少華山欲與史進等人會合時,一旦聞聽史進被華州太守捉入獄,又立即不顧武松等勸阻,毅然孤身深入險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這就是魯智深,他所奮身干預的事情,沒有一件和他切身相關,關涉到他個人利害,而他無不慷慨赴之,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難怪,金聖嘆評魯智深為一百單八將中上上人物,又道:
「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說得真好。又如台灣學者樂衡軍先生在《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一文里說到了魯智深,有一段話,飽含著感情,說道:
「魯智深原來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從他一出場不幸打殺鄭屠,直到大鬧野豬林,他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熱情。……他正義的赫怒,往往狙滅了罪惡(例如鄭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們時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賣葯和送行)和醜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搶親),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們對人性生出真純的信賴(如對智真長老總坦認過失,如和金翠蓮可以相對久處而無避忌,如梁山上見著林沖便動問『阿嫂信息',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滸賦給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榮,是魯智深那種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遠去,魯智深尋思著坐守了兩個時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後,他勸周通不要壞了劉太公養老送終、承繼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對一群襤褸而自私可厭的老和尚,雖然飢腸如焚,但在聽說他們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鍋熱粥,再不吃它——這對人類苦難情狀真誠入微的體悟,是《水滸》中真正用感覺來寫的句子。這些瑣細的動作,像是一陣和煦的微風熨貼地吹拂過受苦者的灼痛,這種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樣映照著魯智深巨大身影,讓我們看見他額上廣慈的縠皺。這一種救世的憐憫,原本是締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動機,較之後來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義疏財',魯智深這種隱而不顯的舉動,才更觸動了人心。水滸其實已經把最珍惜的筆單獨保留給魯智深了,每當他『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
是的,每當魯智深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這話說得真好。還有一節,樂先生沒有說明的是,花和尚雖疾惡如仇,卻從無李逵兩把板斧排頭砍倒一片百姓的兇殘,也沒有武松鴛鴦樓連殺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禪杖打開生死路,戒刀殺盡不平人」的個人行俠旅程里,從沒見他的禪杖揮向無辜弱小,這在梁山眾好漢中也屬罕見。總之,這是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純正俠者胸懷的好漢,如果水滸世界裡少了魯智深,那麼它在品格上將是一大降低。但是這里接下來要說的是,魯智深形象在後來被接受的過程中,發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變化。就是在後來一些人心中,出現了一個文化化的魯智深,哲學化的魯智深,再准確點說,就是狂禪化的魯智深。
說到狂禪,這是個大題目,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在下這里只能粗略地說一下:狂禪是由南宗禪發展而來的,禪宗中土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認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見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麼拜佛祖、菩薩、觀音之類,什麼持戒、禁慾、坐禪之類,統統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頓悟,那便成。由這種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對一切清規戒律、反對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禪師的行事便成了這方面的「光輝典範」:
如有位圓悟禪師,愛鼓吹「手把豬頭,口誦凈戒,趁出淫房,為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的「事事無礙如意自在」論,只要心中有佛性,啃豬頭、逛妓院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甚至根本就不是問題;
還有位酒仙遇賢禪師沒別的正經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說:「……醉卧綠楊陰下,起來強說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後卻產婆娑,不願超生凈土。何以故?西方凈土,且無酒酤。」看,多瀟灑,沒酒喝就不行,西方凈土也不去;
又有位嵩岳元珪禪師講過:「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惛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只要「無心則無戒」,什麼事兒甚至世俗意義上的惡事都可以干。
總之,什麼清規戒律一概不理,簡單一點說,就叫做:「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能有「佛祖心中留」這就算客氣的啦,不少禪師連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連帶什麼菩薩、觀音、羅漢、達摩等等通統滾蛋,有位德山宣鑒禪師一把火燒了經卷後坐在孤峰頂上放言大罵:
「達摩是老騷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菩薩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凡夫,菩提涅盤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
德山宣鑒禪師經這一番「壯舉」後名頭大響,此後的禪師種種呵佛罵祖的事兒也都跟上,有的禪師拿佛像來燒火取暖,有的禪師說當年如見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說要讓文殊、普賢菩薩掃床疊被,有的乾脆就宣稱,要「見佛殺佛,見祖殺祖,見羅漢殺羅漢。」……
反對任何清規戒律,反對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驚世駭俗。這些就是狂禪。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縛全沒有了,心靈達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達到了一種極致的自由。
明白了這些,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有的人從魯智深身上讀到了狂禪意趣。《水滸》中的魯智深飲酒吃肉,殺人放火,不受任何約束而終成正果,這正深合狂禪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鬧五台山那段,在人們眼中已成了一個旺盛苦悶而渴望自由張揚的生命尋求解脫的象徵。
另外,《水滸》中的一些敘述,確實也提供了和狂禪聯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魯智深的出場詩:
自從落發寓禪林,萬里曾將壯士尋。
臂負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殺人心。
欺佛祖,喝觀音,戒刀禪杖冷森森。
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魯智深來見智真長老,長老一見魯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魯智深默然無言。
第一百十九回,魯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與魯智深第一次相見時道:「江湖上義士甚稱吾師清德,今日得識慈顏,平生甚幸。」「清德」「慈顏」雲雲,用在殺人放火的魯智深身上未免可笑,這固然可以理解為此處是宋江順口掉文,但結合上引幾段來看,說作者此處是有意嘲謔調侃也未嘗不可,再進一步,從中讀出狂禪意趣也未嘗不可。
明代中後期的思想家李卓吾,就是從魯智深故事讀出狂禪精神的文化名流的代表。在容與堂本《水滸傳》的批語里,他對花和尚的贊揚可說無以復加,稱魯智深為「仁人、智人、勇人、聖人、神人、菩薩、羅漢、佛」,對他的使氣任性贊不絕口:「此迴文字(指大鬧五台山)分明是個成佛作祖圖。若是那般閉眼合掌的和尚,絕無成佛之理,外面盡好看,佛性反無一些,如魯智深吃酒打人,無所不為,無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一回中,凡書中寫到魯智深狂喝酒、猛打人、罵和尚、吃狗肉、打折山亭、毀倒金剛、大嘔吐等行為之處,李卓吾都連連在旁批上「佛」字,就連寫到魯智深赤著腳一道煙走到佛殿後撒屎時,李卓吾也照樣毫不吝嗇地在此批送了兩個「佛」字,在這一回里,李和尚(李卓吾自稱)前後奉送給花和尚的「佛」字,大約不下幾十個,一句話:「率性不拘小節,是成佛作祖根基」
又如《紅樓夢》中的寶釵,她對本節開頭引的那支《寄生草》甚為欣賞,贊它「極妙」,那麼這位大家閨秀欣賞的是什麼呢?肯定不是吃了半條狗腿、連喝十數碗酒、露出一身花綉使一回拳腳、打得滿堂僧眾差點卷堂大散這類行為本身。那麼又是什麼?就是上面所說的這種狂放行為背後的那種真性情的發露不為任何外物所限的狂禪精神,是一種生命的奔放與飛揚,也許寶釵這端凝持重的大家閨秀的內心底層,同樣流動著對這生命的飛揚自由的贊嘆與渴望吧?其實何止是寶釵,這種醉鬧五台山、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背後的沖決網羅的狂放與解脫,召喚的其實也正是隨世俯仰的紅塵眾生心底,一種對生命自由的永遠的夢想與追求。(孫勇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人文系講師,南開大學中文系九八級博士)
從某種程度上說,魯智深是水滸中最為行俠仗義的英雄好漢,從義救金翠蓮父女(第三回),到大鬧桃花村(第五回),火燒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鬧野豬林(第八回),為救史進而謀刺貪官賀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無一不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舉。金聖嘆謂其闊,可謂的評!魯智深是個愛管「閑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麼不平事,他就會忍不住要插手,要癢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關他什麼事;周通逼婚又沒礙著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沒有吃的,受沒受人欺負,都與他無關。林沖牆外一聲贊嘆,魯智深一生引為知己,為救護他,一路送到滄州!如此義舉,古今幾人能有?
魯智深愛管閑事,而且管得徹底,他一定要管得自己放心了為止,所謂自己放心了,也就是他覺得自己所救護的對象基本上安全了。所以,魯智深盡管是個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個極其細致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時,不是先打鄭屠逞一時之快,而是先將他們父女倆安頓好,讓他們先逃走,並且擔心他們跑得不夠遠,「恐怕店小二趕去攔截他,且向店裡掇條凳子,坐了兩個時辰。約莫金公去得遠了,方才起身,徑到狀元橋來。」(第三回)魯智深如此粗獷之人,在旅店門口無所事事地坐兩個時辰,也就是四個小時,這真是太難為他了,此處的魯智深可謂心細如發。袁無涯評論說:「為人為徹,偏不躁。」李卓吾則直批一字「佛」!魯智深之所以能夠耐心坐四個小時,完全是因為他內心的責任感,他一定要讓金家父女安全離開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個是老頭,一個是小腳女人,他們可沒有「俺」的好腳力,所以一坐就是四個小時。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聽說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鄭屠,被勸住回家後「晚飯也不吃,就氣憤憤的睡了」(書中原話)第二天,「天色微明」(書中原話),他就早早地來替金家張羅。前面的急噪與此時的耐心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於此更顯示其急公好義然心細如發之難得。
魯智深的細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表現,他在桃花村救了劉太公的女兒,用武力逼迫周通不得娶她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裡便有個計較,怕把劉太公嚇住,就不告訴他自己要揍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慮到周通、李忠與劉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屁股走了,一旦周通這小子反悔,劉家可真得吃不了兜著走。所以,周通盡管答應了不再對劉家進行性騷擾,他還是不放心,硬給周通戴頂高帽子將他的軍:「大丈夫作事,卻休要反悔。」(第五回)周通無奈,只好折箭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這時也只好稀里糊塗趕鴨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沒法做「丈夫」了。李卓吾在此又一次直批「佛」字。救林沖的時候也是知微見著,見到有人找董超薛霸就開始留心有無異常,在野豬林救了林沖以後,索性一直護送到滄州,深恐途中有變。估計不會再出什麼事了,才分手,臨分別時,還一禪杖把松樹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兩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們又生歹心。魯智深在這里可謂苦心孤詣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懾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袁無涯讀到此處,評點道:「必如此顯個手段,方去後常有個莽和尚現前,不敢起一毫歹心。」李卓吾則又阿羅漢、菩薩地大大誇贊一番,老李之所以如此往「死」里誇,自有他的道理,因為魯智深若沒有深重的俠義精神,他就不可能兩千里地風風雨雨地跟過來;他若沒有徹底的俠義精神,他也就不可能如此細致入微地提防兩個公人。
說魯智深是大慈大悲的菩薩,彷彿是句戲言,因為這和尚除了「邪淫」之外,佛門戒律一概不守。你看他在五台山,又喝酒,又吃肉,不講衛生,隨地大小便,一點文明禮貌都沒有,喝醉了酒,誰不小心惹惱了他,他還要揍你;下了五台山,則更是又殺人又放火,哪象個出家人?但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這個不守戒律的花和尚呢?關鍵還在於他的急公好義,他沒有殺過無辜的人,打死鄭屠是他下手重了,並非真要殺他,他也沒有什麼流氓習氣,五台山下的酒店不肯賣酒肉給他,他也沒鬧過事。他在五台山喝酒打人,也並不全是他的錯。他只有一次喝酒以後,發酒瘋把半山腰的亭子給弄折了柱子,他打那些和尚,都是正當防衛——也就是說他是後動手的,如果那些和尚們在他酒醉時,不去理他、打他,估計也不會挨揍,這一點只有他師父最清楚,其他那些和尚還真是蠢禿。
對於真正明佛法的人來說,參修佛法的關鍵在於行願,象地藏王菩薩一樣發下大願,而後不斷地朝這個目標努力,地藏王菩薩的誓願是:「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才是佛家真本色。守戒律自然有必要,但是他不是教條,所以說,魯智深盡管喝酒吃肉,不避葷腥,是個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機械地死守戒律,對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鐵的和尚們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時時不離世間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對於魯智深來講,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會打死鄭屠,逃亡他鄉,顛沛流離而無怨;才會風雨兩千里送林沖方才心安;也才會為殺作惡多端的貪官,身陷囹圄而無畏!對於金家父女來講,對於劉太公父女來講,對於林沖來講,對於青州城的黎民百姓來講,魯智深豈非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無怪乎,李卓吾要譽之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聖人」,卓吾先生此譽也許並不過分。金聖嘆則說得更加有情感,他說:「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5. 《水滸傳》中魯智深的故事情節

《水滸傳》中,魯智深路見不平一聲吼,義救金翠蓮,殺死了鎮關西;到五台山出家當了和尚。

雖然他不守佛門清規戒律,犯了出家人的一大戒忌,酷愛喝酒,屢屢犯錯,但這些錯,與女性沒有一點關系。

帶著問題,「源易緣」在《水滸傳》第17回「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一章節中,魯智深曾告訴楊志:自三拳打死鎮關西後,在五台山削發為僧。人們見到灑家背上有花綉,都喊他為花和尚魯智深。

據說,魯智深身上所紋的花綉是花中四君子——梅花。

原來,魯智深的外號——「花和尚」之名中的「花」,此花並非彼花。

《水滸傳》中,魯智深是36天罡星之一,對應著天上的「天孤星」,在梁山108單將好漢中,排名第13位。

由於他一生為人正直,性格豪爽,嫉惡如仇,見義勇為。在梁山泊歷次戰役中,勇猛無比,屢建奇功。

「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最後,魯智深功成身退,不貪戀功名,坐化於杭州錢塘江河畔,終成一代高僧,被追祀為:義烈昭暨禪師!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6. 囟肉館取什麼名字好聽

十里香

7. 誰知道《水滸傳》里的魯達是怎樣一個人

魯達的性格特點
(1)愛憎分明,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嫉惡如仇。
魯達這一性格是貫穿始終的。
從他對待金家父女和鄭屠的不同態度就可以充分看出。當他傾聽了金家父女對鄭屠的血淚控訴後,就非常同情關心他們,主動贈送銀兩,親自保護他們逃離虎口。而對鄭屠則怒不可遏,當即就要去打死他。由於史進、李忠的竭力勸阻才暫時按下心頭怒火。金家父女逃離虎口後,魯達來到鄭屠肉鋪,以買肉為名,當眾戲弄鄭屠,殺他的威風,激他與自己鬥打。
在「拳打」時,對鄭屠採取「應口」要打,「討饒」也要打的不調和態度,三拳便將他打死,為民除了害。魯達與金家父女素不相識,與鄭屠也無個人恩怨,他的作為充分表現了他愛憎分明的立場,見義勇為的高貴品質和對受壓迫者扶危濟困,對壓迫者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
(2)慷慨大方,重義疏財。
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後,雖然自己與他們非親非故,卻馬上主動提出要給金老盤纏讓他們回東京。當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兩銀子時,魯達便認為李忠不仗義,將那二兩銀子丟還他。
(3)率直粗礦,勇而有謀,膽大心細。
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趕,一向暴躁的魯達,竟在店門口「坐了兩個時辰」,「約摸金公去得遠了,方才起身。」
懲治鄭屠,也不是一到就動手,而是採取先激後打的策略,造成口角斗毆的架勢,讓鄭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動手,將他引到街上,當眾質問鄭屠,讓大家了解「拳打鄭屠」是正義的行動,魯達本意是痛打懲治鄭屠,不料失手打死,面對意外,他隨機應變,遇險不驚,從容不退卻。他假意道:「這廝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走了。」魯達這些行為,充分體現了他勇而有謀,膽大心細的性格。

8. 魯滿堂 加盟

很多騙子

9. 在這個故事中,當齊國和魯國為一件鼎的真偽爭論不休時,齊國人是怎樣證明鼎的真偽的,(用自己的話說明)

史料記載,當時由齊國使臣看鼎,使臣是個識貨之人,看出鼎有問題,但無法證明,齊使知道樂正子春是有名的誠信之人,而魯君也很信任他,於是叫樂正子春詰問魯君,魯君果然坦白。
希望對你有幫助

10. 作家高滿堂有些什麼作品有字畫嗎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金牌編劇,高滿堂至今編劇600餘(部)集,涉及農村、年代、革命、勵志、古裝、倫理、家庭、歷史等各種題材,不僅多次斬獲國內外各類獎項,也成為各類影視劇收視、口碑的王牌保障。《家有九鳳》、《闖關東》、《大河兒女》、《老農民》、《溫州一家人》等這些經典之作都出自高滿堂之手。
此次高滿堂再次執筆創作的戰爭大劇《最後一張簽證》將於2017年1月1日登陸北京衛視,該劇講述了二戰時期中國駐奧地利外交官魯懷山、簽證官普濟州無私幫助猶太人逃亡的歷史故事。很多人說國劇創新乏力,但高滿堂卻每每滿載而歸。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強調了自己親自采訪、采擷一手資料的創作方式,「每寫一部戲,我都要去一線進行深入采訪。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

創作:鍾情重大歷史事件,首次執筆二戰題材
不論是傳遞中國文化的《大河兒女》還是聚焦農村生活的《老農民》,抑或是展現山東人背井離鄉的《闖關東》,細數高滿堂以往的諸多經典作品,不難看出,他尤其喜歡重大歷史題材,而《最後一張簽證》同樣也取材於重大歷史事件。
記者:從這些年您的作品來看,您對重大歷史題材特別鍾情?
高滿堂:對,我願意抓重大題材,我的創作基本上會選擇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比如《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溫州一家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通過做生意走向國際化,而《最後一張簽證》則取材於70多年前的二戰。

閱讀全文

與廣州魯滿堂加盟熱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清60幀電影網站 瀏覽:170
翁虹和徐錦江 無敵風火輪 瀏覽:286
大學女生房間沙龍兩個女主叫什麼 瀏覽:366
韓國gl電影 瀏覽:580
看電影哪個位置好一點2d 瀏覽:68
賣原味內衣的電影 瀏覽:572
關於道士的電影 瀏覽:334
哪裡可以看除卻巫山這部電影 瀏覽:387
最黃 影視 瀏覽:989
看電視劇的免費網址 瀏覽:307
給老人吃奶的電影 瀏覽:444
三點盡露的電影 瀏覽:491
間諜電影香港 瀏覽:406
電影里女主角叫茉莉 瀏覽:22
50度電影有幾部 瀏覽:17
女人為出軌剪頭發的電影 瀏覽:381
李采潭的作品子 瀏覽:793
沐風少女在線觀看 瀏覽:837
強奸電影哪些 瀏覽:723
美國免費電影專區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