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都的旅遊景點線路
如果只是成都市區的話,可以乘坐901或902路公交車,幾乎包含失去內所有的景點,並且價格便宜.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郊,佔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主要的旅遊參觀點。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墓相毗連。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他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兒子劉禪在這里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出諸葛亮殿往西可到劉備墓,史稱「惠陵」。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復製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宋代愛國名將岳飛書寫的《出師表》,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
望江公園位於成都市九眼橋錦江南岸。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明清兩代先後在這里建起了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雲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築。民國時辟為望江公園,成為市內著名的風景點。
一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茂盛的竹林,因薛濤一生愛竹,後人便在園中遍植各類佳竹,其中有不少為名品,如人面竹、彌勒竹、方竹、觀音竹、雞爪竹等,是成都觀竹最佳處。
望江公園最宏麗的建築是高39米的望江樓,又稱崇麗閣,其名取義於晉代文學家左思的《蜀都賦》中的「既麗且崇,實號成都」一句,因其直矗立在錦江岸邊,民間稱之為「望江樓」。共4層,上兩層平面為八角形,下兩層為四方形。每層的屋脊、雀替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吟詩樓是依據薛濤生前的吟詩樓修建的,三疊相連、四面敞軒的樓身掩映在江邊柳蔭竹影之中,波光雲影相襯,顯得格外秀麗颯爽,頗具畫意詩情。五雲仙館、泉香榭、枇杷門巷、清婉室、浣箋亭等紀念性建築群,布局精巧,題詠碑刻、匾聯書畫甚多。一閣兩樓與毗連的五雲仙館,構成極富四川風格的園林建築群。
崇麗閣南面的薛清井,是明代蜀藩王仿製薛濤箋處,「薛濤井」三字,是清康熙六年,成都知府翼應熊手書。據說薛濤用這里一口古井的水製作了一種紅色的小箋,其色彩絢麗且又精緻,唐著名詩人韋庄還曾向她乞求呢。
薛濤塑像位於園中幽篁深處,1984年建成。塑像高3米,由漢白玉雕成,四周碧水環繞、地面綠草如茵。薛濤墓1994年10月恢復修建。由墓碑、墓體、墓基平台組成,墓碑上題有「唐女校書薛洪度墓」。墓四周由青磚砌成矮牆圍護,配置有草坪、小桃花、翠竹。讀竹苑1995年始建,為公園的品種竹區。苑內翠竹叢叢,疊石配景,漢白玉石碑上刻有薛濤和歷史名人詠竹畫竹的佳作,構成一幅幅的竹石圖景,寓意深邃。
薛濤一生有竹,贊頌竹「虛心能自持」,「蒼蒼勁節奇」。為紀念薛濤,後人在園中遍種各類佳竹,薈萃了國內外一百五十餘種竹子,其中不少品種是很名貴的。這些竹子姿態萬千,各有妙趣。如粉簞竹,通身粉白,好似冰肌玉骨的婷婷少女;人面竹,在接近根部的竹幹上重重疊疊地布滿奇節,就像一張張人的面孔;佛肚竹的節間光滑凸出,猶如笑羅漢的便便大腹。還有質地堅韌的方竹,軀干高大的雞爪竹,飄逸瀟灑的鳳尾竹,文雅娟秀的觀音竹……它們各逞豐姿,而又和諧相處,或互抱成叢,或交織成廊,或夾成濃蔭幽徑……人們把這幽篁如海,情趣無窮的園林,譽為「竹的公園」,中外遊客、詩人常來此尋幽訪古,流連憑吊。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遊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後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後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前後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餘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飄泊於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於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捲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留傳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世譽為「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庄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築為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庄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這座草堂象徵著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為成都市的著名景觀。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專款,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故居位於碑亭北面,佔地一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築5開間,4座配房,竹條夾牆,裹以黃泥,屋頂系茅草遮苫,再輔以竹籬、菜園、葯圃,使整個建築古樸中透露出濃濃的文化色彩。遊人漫步其中,既可發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悅目清心的樂趣。
杜甫草堂景點:南大門 大廨 詩史 堂柴門 水檻 花徑 工部祠 少陵碑亭
茅屋景區 草堂寺 浣花祠 梅 園
杜甫詩選: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草堂聯選:
成都杜甫草堂聯(一)
高升之
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詩補蜀風。
成都杜甫草堂聯(二)
何紹基
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成都杜甫草堂聯(三)
沈葆楨
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成都杜甫草堂聯(四)
何宇度
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
千秋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
成都杜甫草堂聯(五)
謝無量
側身天地更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
成都杜甫草堂大廨聯
顧復初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註:廨--古代官署;流寓--漂泊。
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聯(一)
朱德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聯(二)
陳毅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聯(三)
郭沫若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成都杜甫草堂古柏亭聯
顧復初
柯如青銅根如石,花為四壁船為家。
成都杜甫草堂花徑聯
何宇度
背郭堂成,錦里溪山千古在;
緣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時新。
成都杜甫草堂亭聯
佚名
至今斑竹臨江活,無數春筍滿林生。
位於今成都市中心西區的永陵,迄今已有近1100年歷史。它是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公元907———925年)皇帝王建的陵墓,發現於1940年,於1942年經著名考古學家、人類學博士馮漢驥先生組織發掘確認為王建永陵,系我國現代第一座正式科學發掘的帝陵。發掘之初,郭沫若給予了高度評價:「王建墓的發掘,的確是件值得注意的事情,這件事如是在和平時代,如是在歐美,想必早已轟動全世界了」。因永陵及其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早在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永陵即與武侯祠、杜甫草堂並列為成都的三大國保單位,如同三顆璀璨的明珠,給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沉甸甸的含金量。
建築經典
王建(公元847———918年)是我國五代十國時期一位有作為的封建君主。他出身於河南舞陽一個平民家庭。青年從軍,智勇兼備,曾任宮廷禁軍將領。在唐末軍閥混戰中,逐步據有今四川大部及重慶市、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帶地區。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稱帝,建都成都。公元918年病逝,安葬永陵。
永陵屬積土為陵,陵冢呈圓形,直徑約80米,高約15米。陵冢底緣有9層堡坎;地下4層,地上5層,每層間以鎖口相聯結,緊緊扣住冢土以免流失。這種陵墓堡坎的作法此前並不多見,後世多所采借。就陵冢的形態而言,自先秦至唐宋,我國帝王陵均「以方為貴」,陵冢多作覆斗式,而永陵陵冢呈圓形,已開後世明、清帝陵陵冢為圓形之先河。
永陵墓室建築為縱列式券拱頂磚石結構(內石外磚)。其築法:平地起券14道,上鋪石板,再上為青磚護拱,以上再層層夯土形成圓形陵冢。墓室修築於地面而不挖掘於地下,估計是當時考慮到盆地中心的成都地下水位高,擔心墓室被水淹。1989年對陵墓進行「大揭頂」維修時,發現墓室外部有14道大型青磚護拱。在這之前,因墓室長年滲水,人們對永陵的穩固性十分擔心,已將其視同危建。大揭頂之後,才深深嘆服古代建築師匠的良苦用心:墓室兩側各達6米厚的直牆和北面3米厚的金剛牆以及頂部14道厚重的護拱,皆由罕見的巨型青磚砌築,形成宏工巨制的陵墓保護體系,陵冢龐大的土壟壓力幾乎全為護拱承載,其核心部分即墓室可謂固若金湯。永陵能歷經千年而完好無損,正得益於這種符合建築力學的科學結構,堪稱中國古代建築中陵墓建築的典範之作,同時也是目前所知惟一一座墓室修築在地表之上的地上陵。
永陵墓室平面布局分前、中、後三室,全長23米余,高、寬均在6米多。三室之間以木門作間隔,前室為羨道,中室設棺床,上置棺槨,後室石床上安放王建石像及謚寶、謚冊、哀冊等葬儀法器。墓室整部空間顯得高大寬敞,威赫森嚴,室內布置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石刻「二十四樂舞伎」與「十二神」聚集一堂,亦文亦武,剛柔相濟,簇擁著端坐於龍床御座上的九五之尊。墓室頂、壁施彩,石刻貼金著色,棺槨上懸靈帳帷幔,五彩絢爛,煥麗恢宏,雖為幽冥世界,卻儼然一派人間宮殿之生動氣象。
石刻精品
說起永陵石刻,首先要提到棺床四周的浮雕「二十四樂舞伎」。其中樂伎22人,舞伎2人,樂伎演奏樂器共20種23件。樂器可分為彈撥、吹奏、打擊三大類。彈撥樂器有琵琶、豎箜篌、箏等3種;吹奏樂器有�篥、笛、篪、笙、簫、吹葉、貝等7種;打擊樂器有拍板、正鼓、和鼓、齊鼓、毛員鼓、答臘鼓、羯鼓、革兆牢、雞婁鼓、銅鈸等10種。其中有漢民族的傳統樂器,也有少數民族的樂器,還有來自外國的樂器。其樂舞性質一般認為屬唐代龜茲樂系統,亦有認為當屬佛樂或西涼樂。
在我國同時代的各類文物中,永陵石刻樂舞的場面最大,表現的樂器種類最多,且最為寫實、最具神韻,完美地顯現出晚唐五代宮廷樂舞的盛大規模及壯闊場景。精美絕倫的永陵樂舞,是中國本土音樂與外來音樂相互融合的集大成作品,是極為罕見的文物奇珍,對研究唐五代音樂文化具有很高的價值。
從樂器的配置情況看,打擊樂佔了相當大的成分,可以想見其樂聲效果遠非寧靜悠揚的傳統「絲竹之聲」,而類似於現代激烈躁動的「迪斯科」或「搖滾樂」吧,這是當時外來「胡樂」對本土「清樂」的重大影響而形成的新樂種。20種樂器中,除部分樂器為本土自產外,有相當部分屬當時引進的外來樂器,經過改造,演變為唐人的樂器,從而大大豐富了中國音樂。從永陵石刻樂舞的混成編制體系,可以領會到大唐社會兼收並蓄、容山涵海的時代精神。
在同時代各類文物反映的樂舞場面中,永陵石刻目前仍保持著第一:樂舞場面最大及樂器種類最多。大凡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者,無不以此為第一手權威性資料。就藝術造詣而言,永陵石刻樂舞亦頗為人稱道,其雕造手法極為寫實,刻畫細致入微,神形兼備、精美絕倫,生動地再現了唐五代時期的宮廷樂舞場面。整部石刻伎樂宛若一曲流動的史詩,吟誦著生命之歌,餘音裊裊,千年不絕。永陵石刻樂舞,一部凝固了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千年前歷史的瞬間,成為了藝術的永恆。
永陵石刻的另一傑作是石刻王建像。王建像為紅砂石圓雕,通高86厘米。身著錦袍,頭戴襆頭,腰束玉帶,足蹬皮靴。其形象隆眉廣顙、狀貌偉然,神態睿智神勇、端莊安詳,與史書所載王建之形象頗為吻合。石像雕刻手法寫實逼真,雕造技藝精湛傳神,人物形象刻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目前所知我國歷代陵墓中僅見之帝王寫真肖像,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
與道教文化有關的永陵「隨斗十二神」造像亦屬石刻精品,古代無名匠師寫實主義的手法結合浪漫情調的想像,創造出了十二神既是人間勇士又是天上神將的威武猛悍的藝術形象。
文物重寶
永陵雖早年被盜,但仍遺存了一大批銀器、玉器、漆器和鎏金銅器等皇家寶物。首先要提到的是又一件國寶級文物———玉大帶。出土時,發現玉大帶已被盜墓者裝進銀缽內,所幸或因盜墓倉促等緣故未被竊走。大帶由皮帶兩段、銀扣一對、玉釒誇七方、玉鉈尾一塊構成。其玉質溫潤潔白、光亮澄澈,做工優良、鏤刻精微。玉釒誇上雕刻三趾飛龍,造型矯健生動,鉈尾除龍紋外,另鐫有大段文字,記述了此玉之來源等,可補正文獻有關史實錯誤。作為唐五代皇帝身佩之物鮮見的遺存,永陵玉大帶聞名遐邇,而大帶上之龍形圖案,也具有考古學上所稱的標准器之意義。
謚寶是封建帝王身前傳國玉璽的象徵,隨葬陵墓,表示墓主在陰間亦如人世一般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現代考古發掘中,僅有西漢南越王墓和明神宗定陵等出土過很少幾枚相關文物,而永陵謚寶又以其獨具之特色最顯突出。永陵白玉謚寶高、寬均在10厘米左右,印文鐫「高祖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謚寶」14字,中間8字為王建之謚號。其印鈕兔頭龍身之怪異造型,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哀冊是永陵皇家文物中的又一至寶,其所載文字相當於今天所說的「悼詞」,這在出土文物中甚為罕見。哀冊由51簡珉玉串聯而成,每簡各長33厘米、寬3.5厘米、厚約2厘米。冊上鐫刻的700字左右的文章基本保存完整,從王建的逝日、葬期,到前蜀的年號、永陵的陵號以及繼位人等等,無不與史書所載相關史實合符,發掘者依此確定永陵的葬主而絕無異詞。哀冊珍貴的文物價值自不待言,在此要特別提到它的書法造詣,其書體略近初唐四大家中之虞世南,端莊峻整,流麗舒展,大唐氣度,宛然在焉,是為五代書法之代表作品。
永陵值得一說的千年文物珍寶還有許多,如有不少代表當時金銀器製作工藝最高水平的銀器,極其罕見的銀平脫漆器等等。
於1978年成立的王建墓文管所在1990年晉級為博物館,近年來改名為永陵博物館。經過20多年的建設,昔日的皇家陵園,已成為民眾參觀文物與休閑娛樂的絕佳場所。如今,位於市中心的永陵博物館擁有56畝園地,高大的帝陵在典雅的仿唐式建築大門的襯映下更顯巍峨壯觀,召引人們重回千年一睹皇家陵園風采。館內蒼松翠柏、濃蔭蔽日,亭台水榭、曲徑迴廊,鳥語花香、四時風物,一派川西園林勝景,被人們譽為繁華鬧市中的「都市綠洲」。博物館精心設計並製作的地宮陳列和「前後蜀歷史陳列」頗受世人好評,300餘件(組)文物展品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四川及成都歷史上的一頁輝煌。進入新世紀以來,永陵博物館更加強了保護與發展的力度。
寬巷子、窄巷子是成都 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兩條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寬巷子與窄巷子是成都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往昔的縮影,一個記憶深處的符號。當遊人伴著夕陽,望著炊煙,走在黃昏中的巷子里,一種久違的老城區市民化生活得場景一一浮現在眼前。
大慈寺本名大聖慈寺,據《通志》的記載,它是唐代至德年間(公元757年)修建的。廟門前的匾額,「大聖慈寺」是唐肅宗李亨御筆親題。但據近代楊口谷考證,認為寺內現存佛像的形象,並不像唐代造像風格,而近於六朝塑像,相傳[唐代]名僧玄奘法師曾在這里受戒,但是據唐僧的傳記所載,只說他在成都受戒,而沒有說是在哪一個廟宇。是否在此受戒,只好存疑了。
唐代大慈寺佔地極廣,相傳成都鼓樓洞街就是大慈寺鍾鼓樓所在地,北門紅石柱街就以大慈寺廟門的兩根紅石柱而得名。擁有九十六院和二萬多間房屋。
自唐以來,大慈寺就是成都的名勝,四時八節,常聚萬千遊人,歷代的地方官吏和名流學士都喜歡到這里宴飲游賞。留下很多詠物敘懷的詩篇。
到了宋代,寺門前便成為市場,每年二月十五日賣花木蠶器,稱為蠶市;五月賣香葯,稱為葯市;冬月賣用具器物,稱為七寶市。宋代成都太守田況作有《大慈寺前蠶市詩》:
高閣長廊門四開,新晴市井絕纖埃,
老農步信憂民意,又見笙歌入寺來。
可見當時蠶市的盛況。
大慈寺內保存的歷代文物極多,最著名的是壁畫。據歷代文獻記載:大慈寺共有壁畫一百多幅,都出自名家手筆。其中有唐代最著名的畫家吳道子的畫十幅。北宋時,畫竹子的名家文與可,在寺內讀過書,對唐朝名畫家李夫人畫的竹子很感興趣。寺內和尚告訴他:李夫人根據月夜時竹子映在窗上的影子,悟得畫竹方法,於是,文與可天天在寺內臨摹李夫人畫的竹子,終於創出了「攢三聚五」的畫竹技法,為後世畫竹,開創了一條學習途徑。蘇東坡和文與可是表兄弟,他畫竹就是跟文與可學的。寺內碑石書法墨跡也甚多。
大慈寺中還藏有唐明皇和唐僖宗的畫像,據《蜀壽杌》的記載:五代後蜀主孟知祥明德元年(公元934年)六月到大慈寺避暑,觀明皇僖宗御容,並宴群臣於華嚴閣下。
唐武宗崇信道教,反對佛教。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下聖旨盡毀天下佛寺。在歷史上稱為「會昌滅法」。而大聖慈寺卻因為廟額是他的祖先肅宗皇帝親題的,他不敢獨犯祖先「在天之靈」,因此大慈寺才得以倖存下來。在《通志》上記載:「大慈寺……舊有肅宗書大聖慈寺四字。故會昌不在除毀之例。」
到了明代末年,大慈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仍然保持著常住和尚二萬多人的記錄,崇楨年間(公元1682~1644年)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第一次攻打成都,[明代]官軍抵擋不住,而大慈寺的僧眾卻拿起武器與張獻忠義軍相殺,並把義軍趕走了,據傳現在東郊的猛追灣,就是當年和尚追趕張獻忠的地方。隨後,張獻忠二次攻進成都,懷著被和尚追殺過的仇恨,放火把大慈寺燒毀,寺內保存的文物壁畫也隨之付之一炬。清代康熙年間,佛教徒們募款重修大慈寺,規模很小,已不能與從前相比了。殘存文物也只有兩尊銅鑄的葯又神將像,一尊銅鑄的葯師佛像,和一尊銅鑄的所謂「鎮壓海眼」的阿彌陀佛立像了。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幣制變動,銅元通行。四川軍閥李家鈺的部隊駐扎在大慈寺內時,見兩尊葯又神將像,分量不輕,便把它毀掉鑄了銅元。那尊阿彌陀佛像分量更重,為什麼李家鈺沒有毀掉鑄銅元呢?原來這尊阿彌陀佛銅像,全身金晃晃的,號為「丈六金身」。佛背上刻有小篆文「李冰鑄」三個字。每個字約有五寸高,四寸多寬,三個字連在一起大約長一尺五寸左右。民間傳說,李冰在四川治水,降服了孽龍,開都江堰灌溉川西田土,又鑄阿彌陀佛銅像鎮壓海眼。海眼就在銅像下面,夜深人靜,伏在銅像足下,還可以聽見海潮之聲。如果這尊銅像被毀,成都就要被洪水淹沒。這個傳說,自然是帶有迷信色彩的無稽之談。其實,這「李冰鑄」三個字也是假託的。李冰是戰國時代的秦惠王(公元前337~310年)派來四川的太守,而小篆則是一百多年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所創造(公元前221年)。李冰竟會把百年之後才創造出來的小篆,鐫刻在佛像上,豈不是個大笑話。況且,佛教在東漢明帝(公元58~75年)時,才傳入中國。三百多年前的李冰,又怎會異想天開地鑄造阿彌陀佛銅像呢?據考證,這尊佛像是南北朝時候的造像,在[南北朝]時候,梁武帝蕭衍(公元1502~1548)崇信佛教,普天下大造佛寺,大慈寺可能就建造於此時。我記得在這尊佛像前,還懸了一個「法侔寶志」的橫匾,「寶志」是梁武帝的國師志公的法號,那麼這尊佛像也就是梁武帝時鑄造過的。它「托福」於「李冰鑄」和鎮壓海眼的傳說,使封建軍閥如李家鈺所怒而未敢輕易毀掉。因此這尊佛像,解放後仍巍然立於大慈寺中。
作為成都名片的「成都第一商業老街」——春熙路,早年只是一條窄街小巷。那時的商業中心分兩處:一處是東大街,另一處便是勸業場,即現在的商業場。1924年,為讓兩個商業中心貫通起來,時任四川督理的軍閥楊森著手拓建春熙路。為給這條路取個好名,楊森專門請來飽讀詩書的雙流縣前清舉人江子魚老先生,援引老子《道德經》里「熙來攘往,如春登台」之語,名為「春熙路」,自此揚名天下。
春熙路建成後,聚集了銀樓金店、鍾表眼鏡、綢緞布匹、百貨圖書、銀行報館、像館葯店等30餘個行業約200餘家商戶,成為成都當時一個新興的商業中心。只可惜40年代末,兵荒馬亂,經濟崩潰,通貨惡性膨脹,春熙路商業一片蕭條,瀕臨滅絕。
建國後的春熙路逐漸恢復了商機。春熙路的「老字型大小」更是名聲在外。成都市第一家專營「文房四寶」的「胡開文文具店」、久負盛名的古籍書店,
珍藏不少歷朝歷代的文史資料和古舊典籍;「龍抄手」、「鍾水餃」、「賴湯圓」等成都名小吃也是市民津津樂道的;「漱泉茶樓」、「飲濤茶樓」每天座無虛席。1992年開市的夜市深受市民和各地遊客的青睞。
地理范圍 現在的春熙路商圈,系指東大街以北,南新街、中新街、北新街以東,總府路以南,紅星路以西的區域,面積約300畝。雲集了太平洋百貨、王府井百貨、百盛、伊藤洋華堂等大中型商家,奠定了春熙路在成都的商業中心地位。
發展前景 春熙路改造2、3期將完成步行街向周邊的延伸。向北跨過總府路,直至華興街,形成商圈的餐飲娛樂區;向西將貫通荔枝巷、青年路,與成都市中心另一個核心商圈鹽市口商圈連為一體;向南覆蓋東大街與青石橋區域形成專業市場貿易區;向東直接與大慈寺相連。改造後的春熙路,將初步建成一個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步行商業區。
我們成都的古跡及文化沉澱太多太多,只有親臨的人,用心感受的人,才能夠體會到美好~
❷ 成都市2014級高中畢業班第二次診斷性檢測語文 作文怎麼寫
憂國憂民。七,表達項,「內容」以「題意」,每少50字扣1分;人稱代詞,1分、快捷. (6分)①以詩傳為文之要,難道僅僅稱他為下棋的人嗎,共3分.(5分)正直坦盪;淡泊名利,「就」,意思相近即可) (2)(4分)①交代自己師從夏先生的緣由。②淡泊隨性;務審其所謂,即使學問再大,1分,句式靈活.與日俱增;C; D,成一代翹楚,3分,改為「面世」。他們對學問的執著和刻苦精神令人敬仰。夏先生正直而憂國憂民?(譯出大意2分,發現靈感;必有率也/,比如地球和月球的組成成分:詞語生動,形象豐滿.不合邏輯: (1)基礎等級評分,可根據下列「特徵」4項16個評分點:①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別字,他怎麼會因為這而怪罪一個小孩子呢,「和」/. D(適,引導學生正直做人.B (A;基礎等級中的內容項判為四等的作文。(如答出其他內容,言之成理均可,大部分人對群發拜年簡訊顯示出較大的寬容(1分);務審其所知/. (8分) (1)(4分)①仁愛溫和,文句有表現力,言之有理也可給分) 答出一點原因且言之成理;雖不能盡道術/,像百齡這樣的人.指示代詞。 (5)標點符號酌情扣分.「魚目混珠」指拿魚眼睛冒充珍珠,然而違背正道來討好別人,該小題不得分、(10分) 19。(答出一點2分;符合對聯形式且表達得當:材料豐富;連詞,同時承上啟下,而是先讓它們蒸發,但並不重視簡訊內容(1分)。豐富,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所說的話;D: 啟動「漢語盤點」;雖不能遍美善/,不是將地球一整塊物質拋射到太空.胚胎pēi) 2,構思新巧.作文(60分) 評分標准參考高考評分要求,2分,還意在表現其心憂天下的情懷) 16、添字等、(12分。③傳達情感和問候方便。(答對兩處給1分) 參考譯文.B (19世紀的「裂變理論」不是核爆炸學說) 三,即使不能徹底掌握治國的原則和方法。 13;動詞、(6分:刻苦自勵。(2)(4分)下閨抒情含蓄委婉。夏承點先生以「笨」字自我勉勵;如確認為「套作」;C.「月球和地球的同位素元素完全相同」表述絕對;能結合文章及個人積累合理闡述;②以詩明人生境界,有錯字。有創意,更成就了他們璀璨耀眼的學術人生,共27分) 一,「給予」、親切隨和的特點,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通過「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達田園風光美好.「面市」指(產品)開始供應市場。B;必有處也/,描繪國人語言生態能概括新聞內容.出洋相) 3. (6分) (1)(3分)大部分人用群發簡訊的方式來表達祝福(1分),「因而」強加因果,觀點具有啟發作用成都市2011級高中畢業班第二次診斷性檢測語文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第I卷(單項選擇題.「衛冕」與「桂冠」重復) 二;說話不求多,每小題3分) 1,意境深遠,品格端方,翻遍圖書館全部藏書.「傳統地球內部構造理論已被推翻」文中無依據) 7。中國人重視禮尚往來,也不能引領風騷;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4分)A C (A項「小學時就已立志終身從事詞學研究」與原文不符合:所謂士人。因此他了解知識不求多.均為連詞,可適當扣分. C (A,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中心」為重點,但必定有所操守.連詞,夏承熹教授講授詞選,甚至滿分。 (4)缺標題扣2分. B(A.「具體而微」指內容大體具備而形狀或規模較小,材料新鮮。(2)(3分)答案示例。如從淡泊名利。句中應改為「魚龍混雜」) 4,落實「干」「若」各1分) 11;汪精衛才華卓著,教導學生淡泊名利而有定力。陳寅格先生熟讀古今書籍而成誦,「發展等級」不給分,打下歷史文化的深厚基拙.D(有相應的客觀證據,表承接關系. D (A,「基礎等級」在四等之內評分,每小題3分) 5,「卻」,還有地球磁場的變化等) 6。當今時代人們應酬增多,終成一代詞學大家,但喪失民族氣節而為國人嘲諷,譯為「那」/,但必定有所遵循;為人仗義。(答出一點2分,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的知識、產品與世問世. C (A,意思相近即可) 18.「月球這么大的一塊固體物質」錯.模稜兩可léng,漁翁醉眠橋畔(1分)的閑適自得(1分)的圖畫。C。C,錢鍾書一生愛書不釋卷,嚮往歸隱之意、田園的渴慕之情((2分),卻不曾(因私事)有所請求;②通過細節生動地表現夏承熹先生學問深厚;穩重謙讓,落實「枉」 「罪」各1分) (2)(4分)(他)擔任公卿的門客將近四十年.「進而」重在表示遞進關系、漏字。 20。 (3)確認為抄襲的作文. (4分)所謂士者/、(60分) 21,2分。比喻拿假的東西冒充真的東西。發展等級分以「有文采」「有創意」為重點,還必須為人正直;C項以偏概全;D.箴言zhēn. (4分)答案示例、豁達寬容: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另一方面借問答收束全詞。有文采。一方面借用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典故,賜書囑我等,過年時要彼此傳達祝福。B,不求全面。如對學生模仿自己付之一笑; B,「表達」以「語言」,我感到羞恥。深刻、(22分) 15,每小題3分) 8。觀點明確,一逗到底扣2分。(一點1分) 12.介詞、「文體」為重點、衣著均灑脫不羈等,表明自己對自然。如自號「瞿禪」,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禪理。示例2.婆婆,應改為「從而」;C.C(A,表轉折關系,草木生機勃勃(1分)、(9分. (6分) (1)其葉沃若(2)謹庫序之教(3)為變微之聲(4)或植杖而耘籽(5)到鄉翻似爛柯人(8)寵辱偕忘(9)渺滄海之一粟(8)干戈寥落四周星每小題1分;率性而為;是故知不務多/。D,沒有足夠時間精心表達祝福;即使不能盡善盡美。附作文等級評分標准說明:見解新穎。(答出一點2分,連接上文的方法和下文的目的;況且葉公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僅要有傑出的才華,選擇其中的突出點。 (2)發展等級評分。沒有對國家民族的忠誠,教導學生關注自然萬物;D;言不務多/,意思相近即可) 17,尋找年度字詞徵集年度流行字詞. (4分) 示例1,「面世」指作品,譯為「自己」) 第II卷(非單項選擇題.「活動」與「體驗文人雅趣」不能搭配,共123分) 四. (8分) (1)(4分)描繪了一幅春天煙雨迷濛中(1分)。②信息時代的浮躁表現,不能堅守自己的品格。五:古今成大學問者,扣滿5分為止;③以詩表個人操守,按等級給分:適合,重復不計,方可成就大業。 14,適宜) 9;B,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扣滿2分為止,「卻」/寫詩,表轉折關系、為人謙遜等角度闡述、(31分) 10?(譯出大意2分。六、發展等級可在三等及其以下酌情給分. (8分) (1)(4分)下棋本是小技藝,意味無窮(2分),有個性色彩。 (6)文章不足800字
❸ 杜甫草堂咨詢電話是什麼
位 置:成都市青華路西段
名字由來:為紀念唐朝著名詩聖杜甫而得名。
景點管理處信息-管理處主管:杜甫草堂博物館
管理處電話:028-87319258
開放時間:08:00-18:00
門 票:90元/人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遊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後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後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前後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餘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飄泊於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於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捲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留傳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世譽為「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庄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築為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庄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這座草堂象徵著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為成都市的著名景觀。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專款,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故居位於碑亭北面,佔地一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築5開間,4座配房,竹條夾牆,裹以黃泥,屋頂系茅草遮苫,再輔以竹籬、菜園、葯圃,使整個建築古樸中透露出濃濃的文化色彩。遊人漫步其中,既可發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悅目清心的樂趣。
杜甫草堂景點:南大門 大廨 詩史 堂柴門 水檻 花徑 工部祠 少陵碑亭
茅屋景區 草堂寺 浣花祠 梅 園
杜甫詩選: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草堂聯選:
成都杜甫草堂聯(一)
高升之
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詩補蜀風。
成都杜甫草堂聯(二)
何紹基
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成都杜甫草堂聯(三)
沈葆楨
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成都杜甫草堂聯(四)
何宇度
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
千秋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
成都杜甫草堂聯(五)
謝無量
側身天地更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
成都杜甫草堂大廨聯
顧復初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註:廨--古代官署;流寓--漂泊。
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聯(一)
朱德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聯(二)
陳毅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聯(三)
郭沫若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成都杜甫草堂古柏亭聯
顧復初
柯如青銅根如石,花為四壁船為家。
成都杜甫草堂花徑聯
何宇度
背郭堂成,錦里溪山千古在;
緣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時新。
成都杜甫草堂亭聯
佚名
至今斑竹臨江活,無數春筍滿林生。
❹ 杜甫贊美成都的詩句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❺ 成都平原是怎樣形成的
成都平原的形成
中國西南地區最大平原和河網稠密地區之一,中國最大芒硝產地。又稱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廣義的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三平原之間有丘陵台地分布,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灌縣、綿竹、羅江、金堂、新津、邛崍6地為邊界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面積8000平方公里,是構成盆西平原的主體部分。因成都適位於平原中央故稱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平均坡度僅3~10‰,地表相對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於發展自流灌溉。遠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廣大農田,成為四川省種植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經過不斷的治理改造和擴建,都江堰灌溉范圍比50年代初期大為擴大,灌溉面積增加了3倍。農田水利十分發達,耕地集中連片,屬典型的水田農業區,土地利用率高達60%以上,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和油菜,產量高而穩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糧、油分別約佔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養豬水平向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豬基地。但因平原鄰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氣的影響,加之平原河水大多來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時,平原上地勢低窪的古河道地區,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濕。故成都平原無論氣溫、水溫和土溫均較低,熱量條件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區稍為遜色。
===
四川盆地是怎樣形成的,它在地形上有什麼特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選自顧曉波等編《中學生無師自通叢書地理篇》)
❻ 成都杜甫草堂裡面的對聯有哪些,要5首
成都杜甫草堂裡面的對聯
草堂對聯
萬里橋西宅
百花潭北庄
水檻對聯
吏情更覺滄洲遠
詩卷長留天地間
垂老但吟詩,亦先生所不得已
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
花徑楹聯
背郭堂成,錦里溪山千古在
緣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時新
花徑故依然,為公擁彗騷除,不教戎馬嗟詞客
兵戈猶未已,笑我支帷暫住,莫誤群鷗認主人
❼ 成都杜甫草堂的三國畫廊的作者是誰
杜甫草堂聯選:
成都杜甫草堂聯(一)
高升之
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詩補蜀風。
成都杜甫草堂聯(二)
何紹基
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成都杜甫草堂聯(三)
沈葆楨
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成都杜甫草堂聯(四)
何宇度
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
千秋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
成都杜甫草堂聯(五)
謝無量
側身天地更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
成都杜甫草堂大廨聯
顧復初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註:廨--古代官署;流寓--漂泊。
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聯(一)
朱德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聯(二)
陳毅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聯(三)
郭沫若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成都杜甫草堂古柏亭聯
顧復初
柯如青銅根如石,花為四壁船為家。
成都杜甫草堂花徑聯
何宇度
背郭堂成,錦里溪山千古在;
緣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時新。
成都杜甫草堂亭聯
佚名
至今斑竹臨江活,無數春筍滿林生。
❽ 成都杜甫草堂的一些對聯
1
萬里橋西宅;
百花潭北庄。
正門
2
挺身艱難際;
張目視寇讎。
大廨
3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顧復初題大廨
4
水竹傍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圓沙依草閣;
樓台開麗景,結花間小隊,野梅官柳滿春城。
何紹基題大廨
5
杜陵落筆傷豺虎;
愛國孤悰薄鬥牛。
葉劍英題大廨。
6
忠愛托詩人,李謫仙差許齊名,奚屑三唐科第;
棲遲因地主,嚴節度頗稱知己,尚留數畝湖山。
陳次山題大廨。
7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朱德題詩史堂
8
新松恨不高千尺;
惡竹應須斬萬竿。
陳毅集杜詩題詩史堂
9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郭沫若題詩史堂
10
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沈葆楨題詩史堂
11
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
詩史堂
12
一枝筆挺起馬班間,允矣三長才學識;
百年事感懷開寶後,申之孤憤去來今。
陳逢元題詩史堂
13
即今耆舊無新詠;
何處老翁來賦詩。
詩史堂
14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詩史堂
15
此間位置安排,居然廣廈,拾梅花能得韻,撫修竹能得聲,嘻,先生能耽詠否;
當時艱難險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則無家,叩關陝則無國,噫,君子亦有窮乎。
樊蔭蓀題詩史堂。
16
千古此詩王,流寓遍襄陽煙水,蜀道雲山,故國有思,常感秋風懷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只隴右詞臣,咸陽節度,京華在望,每因淚雨憶長安。
詩史堂。五陵:指漢代長陵、字陵、陽陵、茂陵、平陵。詞臣:李白。節度:嚴武
17
荒江結屋公千古;
異代升堂宋兩賢。
錢保塘題工部祠,內有清乾隆嘉慶年間所制「少陵草堂圖」刻石
18
錦水春風公占卻;
草堂人日我歸來。
何紹基題工部祠。
19
春日百花潭,淘盡鄭公轍跡;
秋風一茅屋,經過丞相祠堂。
陳逢元題工部祠
20
野花天寶相;
秋雨杜陵碑。
謝威鳳題工部祠
21
自許詩成風雨驚,將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
莫言地僻經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
王闓運題工部祠。
22
錦里先生為老伴;
玉霄散吏是頭銜。
集句題工部祠。
23
江山留勝跡;
天地渺孤舟。
陳逢元題受航軒,位於工部祠右
24
孤城返照紅將斂;
仙侶同舟晚更移。
集杜甫詩題受航軒。
25
此地經過春未老;
伊人宛在水之涯。
譚光福題水檻,杜甫曾於此經營葯圃
26
垂老但吟詩,亦先生所不得已;
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
伍介康題水檻。
27
吏情更覺滄洲遠;
詩卷長留天地間。
吳棠集句題陳列室
28
側身天地更懷古;
獨立蒼茫自詠詩。
謝無量集杜詩題陳列室
29
花學紅綢舞;
徑開錦里春。
郭沫若題花徑,杜甫草堂內的一條小徑
30
背郭堂成,錦里溪山千古在;
緣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時新。
何宇度題花徑。
31
花徑故依然,為公擁篲騷除,不教戎馬嗟詞客;
兵戈猶未已,笑我支帷暫住,莫誤群鷗認主人。
林思進題花徑。
32
跌宕詩懷猶綺歲;
商量春事又花朝。
何紹基集杜詩題草亭
33
至今斑竹臨江活;
無數春筍滿林生。
集杜甫詩題草亭
33
即今耆舊無新詠;
何處老翁來賦詩。
獨立樓
34
瘦影搖混茫,白也孤吟懷飯顆;
斯文不沉沒,球兮接武掛詩瓢。
陳逢元題獨立樓。
35
名望重三唐,是誰敵手?陵厲騷壇,春樹暮雲,競傳白也詩篇上;
遭逢同五代,故事回頭,縱談天寶,秋風茅屋,令我嗚呼感慨多。
萬慎子題獨立樓。
36
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詩補蜀風。
高曉宇題柴門。
37
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
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
何宇度題柴門。
38
歌吟成史乘,忠君愛國,每飯不忘,詩卷遂成唐變雅;
仕隱好溪山,遷客騷人,多聚於此,草堂應作魯靈光。
嚴岳蓮題柴門。
❾ 成都杜甫草堂下一句
草堂對聯。
萬里橋西宅
百花潭北庄
水檻對聯
吏情更覺滄洲遠
詩卷長留天地間
垂老但吟詩,亦先生所不得已
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
花徑楹聯
背郭堂成,錦里溪山千古在
緣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時新
花徑故依然,為公擁彗騷除,不教戎馬嗟詞客
兵戈猶未已,笑我支帷暫住,莫誤群鷗認主人
草亭對聯
至今斑竹臨江活
無數春筍滿林生
即今耆舊無新詠
何處老翁來賦詩
受航軒楹聯
此地經過春未老
伊人宛在水之涯
孤城返照紅將斂
仙侶同舟晚更移
陳列室對聯
花學紅綢舞
徑開錦里春
跌宕詩懷猶綺歲
商量春事又花朝
側身天地更懷古
獨立蒼茫自詠詩
大廨對聯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杜陵落筆傷豺虎
愛國孤悰薄鬥牛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水竹傍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圓沙依草閣
樓台開麗景,結花間小隊,野梅官柳滿春城
忠愛托詩人,李謫仙差許齊名,奚屑三唐科第
棲遲因地主,嚴節度頗稱知己,尚留數畝湖山
詩史堂對聯
新松恨不高千尺
惡竹應須斬萬竿
造物何必窮我輩
先生未忍作詩人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
一枝筆挺起馬班間,允矣三長才學識
百年事感懷開寶後,申之孤憤去來今
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此間位置安排,居然廣廈,拾梅花能得韻,撫修竹能得聲,嘻,先生能耽詠否
當時艱難險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則無家,叩關陝則無國,噫,君子亦有窮乎
工部祠對聯
野花天寶相
秋雨杜陵碑
江山留勝跡
天地渺孤舟
錦水春風公占卻
草堂人日我歸來
錦里先生為老伴
玉霄散吏是頭銜
春日百花潭,淘盡鄭公轍跡
秋風一茅屋,經過丞相祠堂
自許詩成風雨驚,將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
莫言地僻經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