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和諧的文言文
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詩句 1.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4.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5.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宋·范仲淹《江上漁者》 6.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宋·曾幾《三衢道中》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8.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唐·胡令能《小兒垂釣》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和《漁歌子》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唐·蘇軾《惠崇 》 1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2.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3.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宋·李清照《如夢令》 14.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辛棄疾《西江月》 1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辛棄疾《西江月》 16.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唐·王維《使至塞上》 17.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8.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曰升。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19.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唐·劉禹錫《秋詞》 20.山下蘭溪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宋·蘇軾《黃鶴樓》 21.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宋·蘇軾《浣溪沙》 22.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唐·崔顥《黃鶴樓》 23.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東漢·曹操《龜雖壽》 2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東漢·曹操《龜雖壽》 25.山氣曰夕佳,飛鳥相與還。晉·陶淵明《飲酒》 26.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宋·晏殊《浣溪沙》 27.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8.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詩經·關雎》 29.雞棲於塒,曰之夕矣,羊牛下來。《詩經·君子於役》 30.雞棲於桀,曰之夕矣,羊牛下括。
《詩經·君子於役》 31.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32.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33.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宋·陸游《十一月四曰風雨大作》 34.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宋·陸游《游山西村》 35.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 李商隱《無題》 36.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唐· 李商隱《無題》 37.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38.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東漢·曹操《苦寒行》 39.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40.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唐·劉禹錫《秋詞》 41.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宋·范仲淹《漁家傲》 42.去雁數行天際沒,孤雲一點靜中生。
五代·韋庄《題盤豆驛水館後軒》 43.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44.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4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46.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唐·杜甫《絕句四首》 47.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樂府詩集·木蘭詩》 48.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樂府詩集·木蘭詩》 49.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樂府詩集·木蘭詩》 50.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樂府詩集·木蘭詩》 51.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52.散入竹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3.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4.長風萬里送秋燕,對此可以酣高樓。
唐·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55.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唐·杜甫《望岳》 56.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
唐·崔顥《黃鶴樓》 5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題破山寺禪院》 58.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59.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漢樂府·陌上桑》 60.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躇。
《漢樂府·陌上桑》 61.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漢樂府·陌上桑》 62.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
《陌上桑》 63.結廬在人鏡,而無車馬喧。晉·陶淵明《飲酒》 64.山氣曰夕佳,飛鳥相與還。
晉·陶淵明《飲酒》 65.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 66.鄉書何處達?歸燕洛陽邊。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67.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68.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淡淡風。
宋·趙師秀《約客》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保合太和」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太和」汲取了儒、道兩家的和諧思想。儒家側重於追求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道家側重於追求天與人的自然和諧。
《易傳》的「太和」觀是儒、道兩家和諧思想的整合與提升。就「元亨利貞」所表述的自然和諧而言,是與道家的思想相通的,但又與道家大不相同,它力求把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結合在一起,既要關乎天文,也要關乎人文,隨時隨地從自然的和諧中探尋其所蘊含的倫理意義,謀劃社會和諧。
因此,《周易》重視發揮「自強不息」的奮發有為精神,不同於道家那種強調無為的思想。
「保合太和」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太和」汲取了儒、道兩家的和諧思想。儒家側重於追求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道家側重於追求天與人的自然和諧。
《易傳》的「太和」觀是儒、道兩家和諧思想的整合與提升。就「元亨利貞」所表述的自然和諧而言,是與道家的思想相通的,但又與道家大不相同,它力求把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結合在一起,既要關乎天文,也要關乎人文,隨時隨地從自然的和諧中探尋其所蘊含的倫理意義,謀劃社會和諧。
因此,《周易》重視發揮「自強不息」的奮發有為精神,不同於道家那種強調無為的思想。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yǔ)僂(lǚ)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gōng)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yì),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和諧說
什麼是和諧?
思想,大小,顏色,音調等各方面各部分之間,或者部分與整體之間均衡勻稱,沒有什麼使人產生不愉快或討厭的感覺,稱之為和諧。這是《辭海》給出的定義。
和諧的定義過於抽象化,究竟什麼是和諧?
和諧就是狹窄的弄堂里行人微笑著相互側身而過;就是他人與尷尬時再也聽不到鬨笑,他人有難時,你我及時地伸出的溫暖的協助之手,送去的溫暖話語和同情的目光;也是斑馬線前禮讓行人的汽車,雨天雪後扶老協幼過馬路的陌生的身影。
和諧是什麼?
警察再不為「犯罪」而奔波,法律只是個歷史名詞,柏林牆永遠的倒掉,「台海」變成坦途,「三八線」只是具有地理意義上的經緯線;再沒有「核查」人員的忙碌,飛機再沒有攜帶武器彈葯的空間,這些難道不是和諧?讓全世界人民永遠聽不到貧窮飢餓的聲音,讓「制裁」 「沖突」 「反恐」從字典里永遠消失,讓槍炮永遠躺在人類歷史的博物館里,讓和平鴿自用飛翔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聳立的煙囪不再冒黑煙,綠樹紅花倒映在魚兒暢游的河水裡,鳥兒在林中自由自在地歌唱。從工廠流淌出來的不再是污水,塵霾不再籠罩我們的城市,沙塵暴也只能在以前的影像中看到。這也是和諧。
和諧在哪裡?
和諧在你我身邊。辛棄疾看到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撥蓮蓬。呈現在曾皙眼前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二三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風乎霽兮,詠而歸。
孔子對中庸和諧有這樣的詮釋: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類似我們倡導的建設和諧社會吧。
和諧是心靈的互通,是不同意識形態的互容,也是不同膚的人和睦共處。馬丁.路德.金在40多年前的演講中說:我有一個夢,奴隸的後代與奴隸主的後代將會環坐在兄弟相愛的桌前;我的四個孩子有一天會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不是根據他們的膚色而是根據他們的品德與性格來評判他們。這也應該是他希望的和諧吧。
和諧沒有國界,和諧有你,有我,也有他。
中國古代的和諧社會觀
·李含章·
不久前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綱領性文件形式,確立了全黨、全國未來十五年的和諧社會的發展綱要。意義非同一般。
和諧社會的構想,在我國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朔到周文王時代。姜太公認為國家必須有「三寶」:大農 大工 大商。他在《六韜·文韜·三寶》中詳細闡述三寶的內涵:「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三寶完(具全,筆者注)則國安。」
按今天的話來說,一個地區,第一產業(農業)搞好了,則糧食供應充足;第二產業(手工作坊)搞上去了,則各類生產、生活資料充足;第三產業(商業)辦好了,則流通領域商品貨源充足。三個產業共同發展,人民生活就不再有什麼憂慮。社會秩序安定,社區關系安寧。三個產業共同協調發展,國家才能安定團結。
可以說,這是關於區域性經濟三個產業的最早期經典論述,也是聖哲先賢們的和諧經濟觀、和諧社會觀。在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事業中,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