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和《李玄靖碑》釋文
有唐撫州(2)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並書。 麻姑者,葛稚川(3)《神仙傳》雲:王遠(4)字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屍解(5),如蛇蟬也。經去十餘年,忽還,語家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異色,旌旗導從,威儀赫奕,如大將也。既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暫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餘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願不即去。」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不先聞人馬聲,既至,從官當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餘發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得見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廚。金盤玉杯,無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於內外,擗(6)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陸陵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墮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復作此曹狡獪(7)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蔡經心中念言:「背蛘(8)時,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經心中念言,即使人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爪可以杷背邪?」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歷三年(9),真卿刺撫州。按《圖經》(10),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松,皆偃蓋,時聞步虛(11)鍾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餘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 開元(12)中,道士鄧紫陽(13)於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二人執節於庭中。顧謂其友竹務猷曰:「此迎我也,可為吾奏,願欲歸葬本山。」仍請立廟於壇側,元宗從之。天寶五載,投龍於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雲鶴之類。 於戲!自麻姑發跡於茲嶺,南真(14)遺壇於龜源,花姑(15)表異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瓊仙而餐花絕粒。紫陽侄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岩,法籙(16)尊嚴。而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皆清虛服道。非夫地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17)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餘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時則六年(18)夏四月也。 注釋: (1)麻姑: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仙。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建昌鎮)人,修道牟州(今山東掖縣)東南姑余山(昆嵛(yú) 山,古名根余山、姑余山,據《仙經》記載:「姑余山因麻姑曾於此修道上升,有餘址尚在,因以得名。」傳說麻姑是一個小官吏的女兒,因不滿父親虐待民工,遭到父親的關押,後來越獄逃跑,經王母娘娘指點,來昆嵛山修煉成仙。)。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淺於舊時,或許又將變為平地。後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之急劇。她的手指像鳥爪,蔡經見後曾想:「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後代文人常用作典故。如唐杜牧《讀韓杜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又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祝女壽者多贈麻姑像,稱「麻姑獻壽」。(《辭海》) (2)撫州:今江西撫州市。 (3)葛稚川: 283年-363年,名洪,自號抱朴子,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著有《抱朴子》、《神仙傳》傳世。 (4)王遠:東漢時人,名遠、字方平。漢桓帝時做過官,精通天文、河圖、道鑯學。後來辭官隱去,在豐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另《神仙傳》有關麻姑的記載中,也提到了王方平,「滄海桑田」的成語也出自此。 《神仙傳·王方平》原文: 後漢王遠字方平,東海人。舉孝廉,除郎中。明天文圖讖學。桓帝問以災祥,題宮門四百餘字。帝令人削之,墨入板里。後去官隱去。魏青龍初飛升於平都山。見《廣成先生神仙傳》。按平都山,今之豐都縣也。又《新都志》,方平常采葯於縣之真多山,有題名雲,王方平采葯此山。童子歌,玉爐三澗雪,信宿乃行。(過了一天才能走過去) 《廣異記》篇名,記載了一個名叫王方平的人「純孝」的神異故事。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篤,方平侍奉葯餌,不解帶者逾月。其後侍疾疲極,偶於父床邊坐睡,夢二鬼相語,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為入?」一鬼曰:「待食漿水粥,可隨粥而入。」既約,方平驚覺,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於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蓋上,於釜中煮之百沸—視,乃滿瓶是肉。父因疾愈,議者以為純孝所致也。」 (5)屍解:道教認為道士得道後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託一物(如衣、杖、劍)遺世而升天,謂之屍解。又喻之為「蟬蛻」,「如蟬留皮換骨,保氣固形於岩洞,然後飛升成於真仙。」屍解之說在漢代十分流行。屍解術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術,多遭世人非議,王充《論衡·道虛篇》即稱之為「虛妄」之術。一些道士也在逐漸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視之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體成仙的基礎上,加以徹底擯棄。 (6)擗:pǐ,用力使離開原物體。 (7)獪:kuài,狡猾。 (8)蛘:同「癢」。 (9)大歷三年:768年。 (10)《圖經》:以圖為主或圖文並重記述地方情況的專門著作。又稱圖志、圖記。是中國方誌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編纂形式。圖是指一個行政區劃的疆域圖、沿革圖、山川圖、名勝圖、寺觀圖、宮衙圖、關隘圖、海防圖等;經是對圖的文字說明,包括境界、道里、戶口、出產、風俗、職官等情況。它由地記發展而來,內容比地記完備。現知圖經以東漢的《巴郡圖經》為最早。 (11)步虛:道士在醮(jiào)壇上諷誦詞章採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得名「步虛聲」。但「步虛聲」腔,現已不得而知。現存各地道教儀式中的步虛音樂大多舒緩悠揚,平穩優美,適於道士在繞壇、穿花等行進中的誦唱。 根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後步虛詞成為詩體之一種,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中國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並無步虛儀式。陸修靜的《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有「步虛」一詞,指出道士的「步虛」是對天宮中神仙巡行時吟誦之聲的模仿,大約成書於南朝梁陳時的《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收有《洞玄步虛吟》十首,當是道教儀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虛詞,詞作五言,句數不一。根據法國漢學研究所所長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虛形式同印度教輪回儀式有關,步虛曲腔同傳入中國的「梵唄」有關。這一說法對深入研究「步虛」的形成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重視。 (12)開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為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號,共計29年。開元意思是開辟新紀元。開元年間,唐朝國力強盛,史稱「開元盛世。」 (13)鄧紫陽:初唐道士,名思權,亦名思璞。江西臨川人。初隱縣境內麻姑山修煉。「後因省親,路獲神劍,佩之。性頗剛毅,自負濟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間,誦天蓬咒不輟,遂感北帝,遺神人授以劍法。」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四亦曰:「鄧紫陽入麻姑山,日夜誦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與語曰:『吾是北方六天使者,緣子念誦靈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術,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療疾病。子宜秘之,後當為王者師。』次日果於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驗。」其後,鄧紫陽又遠訪南嶽朱陵洞天,謁青玉、光天二壇,道法更加精深,名聞當時。開創北帝派,授「北帝錄」等經錄,最崇拜北極紫微大帝——北帝,以擅長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禍之事而稱著。開元年間多次應召,入宮訪以道妙,建醮禱福,被玄宗封為天師。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仙逝,玄宗命於麻姑山設觀,歸葬本山。 李隆基曾作詩《賜道士鄧紫陽》「太乙三門訣,元君六甲符。下傳金版術,上刻玉清書。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書。自知三醮後,翊我滅殘胡。」 (14)南真:星名。即南極老人。古時認為此星可主宰人壽命的短長。 宋 晏殊《殢人嬌》詞:「南真寶籙,賜玉京千歲。」(殢tì困擾;糾纏;滯留;沉溺於:殢雲,殢雲尤雨(喻男女之間的纏綿歡愛)) (15)花姑(節):農歷正月二十八日為「花姑節」,是高唐縣獨有的傳統節日。據傳,過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從南方來高唐定居,教人們植棉、紡線、織布,使高唐人豐衣足食,人們對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後,在高唐城西門外修建一座花姑廟,以表其功德,並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為花姑節。過去,每至此日均舉辦花姑廟會;二十八日,農村則家家煮麵疙瘩、面片和面條食用,麵疙瘩示為棉桃,面片示為棉葉,面條示為棉枝,以紀念花姑,祈求棉花豐收。「收花不收花,須看正月二十八」的農諺,至今仍在高唐境內廣為流行。據傳,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歡,即當年棉花豐收;陰天,則是花姑不悅,便不收棉花。 《子部·道家·卷一百一十五·紀傳部·傳十四》花姑者,女道士黃靈微也。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嬰孺,道行高潔,世人號為花姑。蹀履徐行,奔馬不及,不知何許人也。自唐初來往江浙湖嶺間,名山靈洞,無所不造。經涉之處,或宿於林野,即有神靈衛之,人或有不正之念,欲凌侮者,立致顛沛。遠近畏而敬之,奉事之如神明矣。聞南嶽魏夫人,平昔渡江修道,有壇靖在臨川郡,臨汝水西石井山,有仙壇,遂訪求之。歲月且久,榛蕪淪翳,時人莫得知之。以則天長壽二年壬辰冬十月,詣洪都西山,謁道士胡超而問焉。超字拔俗,能通神明,即為指南郭六里許,有烏龜原,古有石龜,每犯田苗,被人擊,其首折則其處也。姑訪之,見龜之左右,壇跡宛然,立處當壇中矣。於其下得尊像、油瓮(瓮)、錐刀、燈盞之類,因葺而興之。復夢夫人指九曲池於壇南,訪而獲之,磚砌尚在。 景雲中,睿宗皇帝使道士葉善信,將綉像幡花來修法事,仍於壇西建洞靈觀,度女道士七人,住持洎明皇,醮祭祈禱不絕。每有風雨,或聞簫管之聲。凡是禮謁,必須嚴潔,不爾,有蛇虎驚吼之異。時有雲物如烏,群飛垂帶,直下壇上,倏忽西出,如向井山,前後非一而已。花姑肹苾(xībì)靈通,密有所告曰:井山古跡,汝須崇修。俄聞異香從西來,姑累得嘉兆,躬申葺理,行宿洞口,聞鍾磬之音,雖荒梗多時,若有人接導。寓宿林莽,怡然甚安。達明入山,果遇壇殿余址,遂立屋宇,聞步虛仙梵之響,環壇數里。有樵採不精潔者,必有怪異之驚。有野象中箭,來投花姑,姑為拔之,其後每齋前,則銜蓮藕以獻姑。開元九年辛酉歲,姑欲升化,謂其弟子曰:吾仙程所促,不可久住,吾身化之後,勿釘吾棺,只以絳紗罩覆棺上而已。明日,無疾而終,肌膚香潔,形氣溫暖,異香滿於庭堂之內。弟子依所命,棺不釘,以絳紗覆之而已。忽聞雷震擊紗上,有孔大如雞子,棺中唯有被覆木簡,屋上穿處可通人。座中奠瓜,數日生蔓,結實如桃者二焉。每至忌辰即風雲鬱勃,直入室內。明皇聞而駭之,使復其事,明日,使道士蔡偉,編入《後仙傳》。(註:肹xī,古同「肸」,多用於人名。羊舌肸,春秋時晉國大夫。肸響xīxiǎng,散布,傳播。也作「肸蚃」。肸蚃布寫。——《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苾bì,香;芳香。苾芬孝祀。——《詩·小雅·楚茨》。又作「吡」晻薆ài咇咈fú(形容香氣充盛。)。——司馬相如《上林賦》;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荀子·禮論》。又如: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苾苾--香氣濃郁) 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乙酉,敕道士齎龍璧來醮,忽有白鹿自壇東出,至姑冢間而滅,即花姑葬空棺木簡之處。又有五色仙蛾,集於壇上。刺史張景佚,以為聖德所感,立碑頌述。天寶八載已丑,以魏夫人上升之所,度女道士二人,常修香火。大歷三年戊申,魯郡開國公顏真卿為撫州刺史,舊跡荒毀,闕人住持,召仙台觀道士譚仙岩、道士黃道進二七人住洞靈觀,又以高行女道士黎瓊仙七人居仙壇院。顏公述仙壇碑而自書之,以紀其事跡焉。 (16)法籙:道教語。用以「驅鬼壓邪」的丹書、符咒。通常是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稱之「法籙」。法籙牒文中一般必有相關的符圖,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籙」。 (17)纂懿:古同「纘zuǎn」,繼承。 (18)六年: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
2. 麻姑獻壽的幕後製作
電視銀屏上,各類系列神話劇一直是觀眾念念不忘的經典。《麻姑獻壽》作為經典的神話故事,則是首次被搬上銀屏,讓觀眾透過銀屏重溫神話經典。該劇圍繞歷史神話人物麻姑,一個比壽星還早的長壽之神,一個極具智慧與美貌的女神,在人間與仙界,在各種遭遇與挫折面前,無論是作為凡間的普通女子,還是擁有各種法力的仙女,麻姑始終站在各種困難與惡魔的對立面,不屈不撓,為正義而戰。
作為一部大型神話劇,該劇立足於龐大的歷史時代背景,將歷史真實與神話故事完整的結合起來,使得該劇不僅具有真實的生活氣息,亦有唯美動人的仙界畫面。在真實與神話的轉換過程中,眾多觀眾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一一登場,在時代背景與神話格局裡,愛恨情仇、喜怒哀樂將一一呈現。
對於觀眾來說,仙女是遙不可及的、高貴的象徵,人們心目中的仙女也許都有些纖纖淑女。而《麻姑獻壽》中的麻姑則顛覆觀眾心目中的仙女形象,將一個充滿正義,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新仙女」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該劇在顛覆觀眾心理感受的同時,亦將能讓觀眾感受到不一樣的完美女神。
實力派演員孫菲菲、王斑、午馬、廖京生、張津赫等傾情加盟
為將《麻姑獻壽》打造成一部鮮活、令人回味的神話劇,該劇邀請了眾多實力派演員傾情加盟。有著「古典美女」之稱的孫菲菲,可謂是古代劇的家常客。她在《孔雀東南飛》中飾演的劉蘭芝、《美人心計》中飾演的青寧等,都非常經典。而此次她將在劇中飾演仙女麻姑,可謂輕車路熟。與之前相比,孫菲菲將不再柔弱,更多的是「行俠仗義」。而此次演繹古代仙女這樣的角色,孫菲菲表示自己一直和古代的女性角色很有緣,期待自己這次能有更大的突破。
在多年的演藝生涯中,王斑的戲路很廣,話劇、電視劇、電影他都發展得風生水起。古代、民國、近代抑或現代,幾乎每個年代的角色他都能駕馭且游刃有餘,比如《人間四月天》中的張君勱,《絕密押運》中的邵笛。此次在新劇中,王斑演繹一個醫術高明、正直、有情有義的郎中梅繼文,與孫菲菲飾演的麻姑是一對戀人。這個人物,性格單純,感情戲份多,王斑表示劇中的愛情非常感人,而他與孫菲菲的搭檔演出,也必將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午馬是香港著名的資深演員,眾多經典電視劇,電影中,我們都能見到他的身影,可謂是電視劇、電影領域里的常青樹。此次加盟《麻姑獻壽》,他表示自己這一輩子都在演戲,演過的角色已經很難數過來,但他笑稱自己這次是來做「壞人」的,對於這樣的角色,相信午馬演繹起來不費吹灰之力。而一直以正面形象亮相銀屏的廖京生,此次他在劇中扮演玉帝,成為至高無上的三界主宰,他笑稱這次自己將好好享受一下當玉帝的感覺。
眾主創談新片 神話劇的美好在於「懲惡揚善」
在眾多神話劇中,精彩的打鬥場面、引人入勝的劇情、華美的服裝設計、動人的音樂旋律,感染了一批觀眾。而關於「神仙、仙女」這些存在於仙界的人物,透過電視這個窗口呈現在觀眾面前。人們從內心深處暗暗期望出場的神仙似英雄,也許正是神話劇的魅力所在。而此次,大型神話劇《麻姑獻壽》亦將借用往昔經典,以長壽之神仙女麻姑處處行善積德,匡扶正義為核心,延續神話劇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的精髓,將一個正義的女神推到觀眾面前。
該劇導演吳家駘有著「神話劇金牌導演「之稱,《天龍八部》、《封神榜》、《天仙配》、《傳說》均出自他手。作為導演,吳家駘談到,《麻姑獻壽》演繹的是一段懲惡揚善的人間真情,仙女麻姑一心為善,在一次次除暴安良的過程中,她所表現出的堅持與勇敢,令人折服。而經典神話之所以一直受到觀眾的喜愛,是因為它描繪了一幅令人嚮往的生活畫面,表達了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製作過《兵哥兵妹》、《紅色檔案》、《孔雀東南飛》、《愚公移山》、《傳說》等不少優秀電視劇的製片人張勇,對於製作這部戲的初衷,則有著自己的看法。《麻姑獻壽》雖取材於經典的神話傳說,但它描繪的卻是一幅正義、美好的社會畫面,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在神話世界裡,仙女麻姑為了正義、人間太平,不惜犧牲自己,她身上有一種堅持的信仰,善始善終的精神。這是一種對真善美最好的詮釋,亦是對美好事物的呼喚。
《麻姑獻壽》銀幕熱播 張津赫詮釋反派繼承者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部電視劇中青年演員張津赫扮演「十三皇子」,是一位反派人物。此次反面人物的詮釋更是讓張津赫大呼過癮,反繼承者范兒囂張跋扈,霸氣十足。《麻姑獻壽》是一部以歷史時代背景為基礎,根據古代神話故事改編而成神話電視劇。張津赫飾演的「十三皇子」是一位集「張揚跋扈、為非作歹、垂涎美色」於一身的反面人物。張津赫因其陽光帥氣的外形,出道至今詮釋了許多如《新水滸傳》中「小尉遲孫新」《大武當》中「建文帝朱允炆」等陽光的、正面的角色。而在《麻姑獻壽》這部神話劇中,張津赫首次挑戰反面人物。將「十三皇子」犀利的眼神,挑釁的嘴臉演繹的淋漓盡致,壞到無所不能,無所不及,無所不置。張津赫坦言:「與以往的角色相比,「十三皇子」多了些囂張、霸氣、壞腸子,這樣用力的去演一個角色,還是第一次,演起來相當過癮。」
正義女神。而在經典神話小說中,麻姑不僅被譽為和平天使,她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長壽之神。
該劇由中視精彩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和麻城市博達學校投巨資拍攝,美麗雨文化全程宣傳推廣。而這一經典神話劇,匯聚了一批實力派演員的加盟,孫菲菲、王斑、午馬、劉佳、廖京生、王珂、張津赫、高玉慶、全解放等將在劇中華麗演繹。
3. 發音magu是什麼意思
麻古
「麻古」系泰語的音譯,其主要成分是冰毒,是一種加工後的冰毒片劑,外觀與搖頭丸相似,屬苯丙胺類興奮劑,經化驗含有甲基安非他明和咖啡因。具有很強的成癮性。服用後會使人中樞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極度興奮,能大量耗盡人的體力和免疫功能。長期服用會導致情緒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損害心臟、腎和肝,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
公安部檢驗報告顯示:「麻古」毒品均為圓形、片劑,黃連素葯片大小,呈玫瑰紅、橘紅、蘋果綠等色,上面印有「R」、「WY」、「66」、「888」等標記。此種毒品直接作用於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迷幻作用,含毒性,吸食後呈現健談、性慾亢進等生理上的反應,心臟有問題的人服用後可導致休克或突然死亡。
更加可怕的是,從警方目前掌握的情況看,吸食此葯能夠使吸食者將自己的秘密和隱私通過交談等方式隨意告訴他人,並促使吸食者受人支配、出現狂想等症狀,極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其危害不堪設想。因此該葯又被俗稱為「嘮嗑葯」、「搶劫葯」、「強奸葯」。
麻姑 【簡介】
道教神話人物。據《神仙傳》記載,其為女性,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中國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故古時以麻姑喻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於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古籍記載】
麻姑為道教所尊的女仙。葛洪《神仙傳·麻姑傳》曰:
「漢孝桓帝時,神仙王遠,字方平,降於蔡經家,……與經父母、兄弟相見。獨坐久之,即令人相訪(麻姑)。」繼雲:「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於頂中作髻,余發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入拜方平,方平為之起立。坐定,召進行廚。……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又說:"麻姑鳥爪。蔡經見之,心中念言,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方平已知(蔡)經心中所念,即使人牽經鞭之。謂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謂爪可以爬背耶?'但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宴畢,方平、麻姑命駕,升天而去,簫鼓、道從如初焉。」①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麻姑傳》全抄上文,僅在傳前冠一句雲:「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亞也。」
《神仙傳·王遠傳》所記內容略同。但上述二傳皆無王遠與麻姑有親屬關系的記述,而《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後集》卻謂:「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②自為後人所增益者。
葛洪《麻姑傳》以其所具有的豐富想像力而聞名於後世。
其「東海三為桑田"和"海中復揚塵也」,更成為後世著名的「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典故的來源。
在此《麻姑傳》和後世文人稱引的影響下,許多地方又有稱名麻姑的女仙出現。如《太平廣記》卷一百三十一引《齊諧記》所記麻姑,為東晉孝武帝太元(376~396)時人,稱「太元八年,富陽民麻姑」,後因吃蛇肉,「嘔血而死」。③《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話》所記麻姑,「姓黎,字瓊仙,唐放出宮人也」。④同書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所記麻姑,為「後趙麻秋女,或雲建昌人,修道於牟州東南姑余山,飛升,政和中封真人」。⑤,以上麻姑皆偶然同名,或有意附會而取此名。其次,一些地方又出現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廟。唐顏真卿《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雲:「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⑥《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謂江西寧國府東有麻姑山,「麻姑嘗修道於此,丹灶尚存。又嘗居建昌,山故亦號麻姑」。⑦宋洪邁《夷堅丙志》卷四稱:「(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傳雲亦麻姑修真處也」。⑧《異苑》卷五載:「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一作麻)姑廟。姑生時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後負道法,婿怒殺之,投屍於水,乃隨流波漂至今廟處鈴(嶺)下」。⑨大都亦為託名麻姑而來。
《神仙傳》中之麻姑,原是親見「東海三為桑田」的仙人,是長壽不死者,故後世多以之象徵長壽,至遲在明代即有畫家作「麻姑獻壽圖」,以為人祝壽之禮品。
註:
①③《太平廣記》第2冊369~370頁,第3冊926~927頁,中華書局,1961年
②《道藏》第5冊465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④⑤⑦《古今圖書集成》第51冊62140頁,62500頁,62186頁,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6年
⑥《全唐文》第4冊3424頁,中華書局,1982年
⑧《夷堅志》第1冊391頁,中華書局,1981年
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520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神話傳說】
之一:麻姑獻壽
東漢桓帝時,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遠降臨在江蘇吳縣一個名叫蔡經的人家裡。蔡經的家人早就預備好豐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臨。當神仙起駕的時候,人們聽到了天上人馬、鑼鼓喧騰的聲音。王遠到來了,只見此人中等的身材,頭戴遠游冠,身著朱衣,佩帶五彩的紳帶,背上掛著寶劍;乘坐在羽車上,由五彩飛龍拖著座車。
王遠接見了蔡經一家人後,就派遣使者,請仙女麻姑赴宴。使者傳達了麻姑的意思後,不多久,天上又響起了喧騰的聲音,麻姑下凡了。只見麻姑是個十七、八歲俏美的姑娘;頭頂結了一個警,剩餘的長發烏溜溜的垂到了腰際,穿著光彩奪目。仙女和王遠寒暄完畢後,各人拿出了攜帶的食物,大多數是水果、干肉之類。 麻姑說:「自從上次和你見面以後,我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萊,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開群仙大會時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也會變成陸地吧!」王遠也感嘆道:「古代的聖人也曾說過海中會飛揚塵埃這樣的話」。 麻姑也—一地會過蔡家的女眷,忽然間叫住了蔡經的弟媳。她幾天前才生下孩子,麻姑叫她拿出些米來,然後,把這些米灑在地面,結果,這些米竟變成了一粒粒丹砂。王遠看到這情形,也把他從天庭帶來的一升美酒,拌了一斗水後,邀請蔡家同飲。蔡經看到麻姑鳥爪一樣的手指頭,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用那爪來抓背搔癢,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遠洞察了他的心思,大聲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膽!」說完後,就把蔡經捆綁起來鞭打。大家目睹了蔡經被鞭打的情形,可是卻沒有看到施刑的人。王遠說:「平常人是無福消受我的鞭答的。」
宴償完畢後,王遠和麻姑升上了天庭。這時候,天上傳出了和他們下凡時同樣的仙樂。
這是,《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232引葛鴻《神仙傳》中「王遠」中記載有關麻姑的傳說的。古代對於麻姑傳說的記載並不多,以上是其中一則。還有就是《列仙全傳》:麻姑是北趙十六國有名的殘暴將領「麻秋」的女兒。由於麻秋生性暴虐,在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市)役使百姓築城時,晝夜不讓休息,只有在雞叫時才使其稍作休息。麻姑同情百姓,自學口技,常常學雞叫,這樣別的雞也就跟著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後來被他的父親發現,父親想打麻姑,麻姑因為害怕便逃到仙姑洞修道,後來從橋上升天成仙。
在中國的民間年畫中。《麻姑獻壽》永遠是歷久不衰的主題。
之二:麻姑成仙
在盱江西岸,離縣城十餘里的地方,有座麻姑山,相傳很早以前這山不叫麻姑山,而叫丹霞山。
山中有個庄戶人家生有一女,取名麻姑,麻姑長得聰明、漂亮,十幾歲就常同嫂嫂去采菇、打柴,兩人往往同時出門,回來老碰不到一塊,而且每次麻姑採的菇,打的柴都比嫂嫂多。
一天,嫂嫂追問麻姑,是否有誰幫了你的忙,麻姑照實說了。原來,麻姑每天都有一女童幫助他,只是不知這女童家住何方。一天,麻姑仍舊上山采菇,遵照嫂嫂的吩咐,暗暗跟蹤女童,走呀,走呀,發現女童走到一棵大松樹下就突然不見了。回家後,她又如實地告訴了嫂嫂。嫂嫂告訴她,你明天再去,偷偷把一綹紅絲線系在她的後面,再找就不難了。
第二天,麻姑依計而行,把紅絲線偷偷系在女童衣後,然後再偷偷尾隨,到了那棵松樹下,女童就不見了,只見地面上露出了一綹紅絲線。早已暗中跟隨在麻姑後面的嫂嫂竄了上來,舉起鋤頭就挖,居然在地下挖出了一個扎紅絲線的人形茯苓,麻姑心裡不忍,哭著要嫂嫂放回原處,嫂嫂不肯,對麻姑說:「這是千年茯苓,吃了可強身健體,你不取,別人也會挖掉」。
回到家裡,嫂嫂借故把麻姑支開,立即生火烹煮茯苓,打算一個人吃掉。誰知茯苓還在鍋里煮,被鄰居有事叫去。這時,麻姑回來,忽聞得一陣異香,禁不往揭開鍋蓋,舀了一點嘗,哈,可鮮美了,小孩子不懂事,索興吃了個精光。等她想到嫂嫂,茯苓已經下肚,自己也飄飄悠悠,騰空而起,飛上藍天。嫂嫂回家見鍋中無物,又不見麻姑,正待尋找,忽聽麻姑在空中呼喊嫂嫂,這時,只見麻姑端坐彩祥雲之中,在向嫂嫂招手。
麻姑升仙後,太上老君授以攘除災厄之法,能擲米成丹。麻姑每年顯靈,為窮苦鄉親除病消災,頻賜豐年。唐玄宗時,人們建麻姑廟,紀念這位仙姑,老百姓把最好的米叫麻姑米,最好的茶葉叫麻姑茶,最好的酒叫麻姑酒,把這座丹霞山,也改名叫麻姑山了。
【旅遊景點】
之一:
在今天湖北省麻城市市區北有五腦仙山有麻姑的景點。
相傳東漢時,有個姓麻的官吏,夜裡做了個夢,自己從江水中垂釣上來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來,妻子生下一女嬰,貌美不凡,聽力過人,三天後便可依依呀呀說話,一個多月後便能跟父母學讀詩文,到了七八歲的時候,一把米從她手裡拋撒到地上,便成了無數色彩絢麗的寶珠。
後來,帝王派她父親監工修築城牆,役工頭用皮鞭迫使役工們每天從日出干到日落,又從日落干到雞鳴方可休息。連干幾天,役工們個個疲憊不堪,叫苦不迭。心善的麻姑於心不忍,為了讓役工早點休息,她在天黑時便仿效公雞叫,引起四鄰的公雞一齊啼叫。可是,此事很快被發現,其父盛怒之下,把她關進了牢獄。父母多次勸她認錯,許之予榮華富貴,可她卻始終不為之心動。後來,她將米粒化作寶珠,撒在地上引得貪婪的獄官追撿,趁機逃獄。其父率兵隨後追趕,追至深谷邊,麻姑走投無路,剛想投谷而去,王母娘娘巧過此處,於祥雲中拔下玉簪扔下谷去,化作一道玉橋,麻姑得救。
過了深谷後,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點下,乘清風白雲走了九天九夜,來到海上一座仙山。這里雲繚霧繞,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過堅石巨岩,潺潺聲似簫音笙韻。於是麻姑在此仙山凈土處潛心修煉,並精心培育仙果,採集靈芝釀造美酒。數年後,麻姑修煉成仙,選擇農歷三月三,帶著釀好的美酒和採摘的仙桃,升空去拜見王母娘娘,答謝救生點化之恩。
至今,昆嵛山中麻姑住過的洞、用過的「器具」依然可見。
之二:
在江西省南城縣城西有座麻姑山,山姿奇秀,景色優美,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全稱叫:「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這座洞天福地本屬女仙麻姑所有,相傳她在此隱居得道成仙,緣此成名。
麻姑是中國傳說中有名的女壽仙,「麻姑獻壽」是民俗畫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神仙傳》里說,她的本事有驚人之處,一是能穿著木屐在水面上行走,可與達摩祖師踩蘆葉渡海相媲美。二是能擲米成丹砂。
麻姑曾說她已經看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還說現在的蓬萊水也淺於舊時的一半,將來還會變成陸地。滄海變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經過多少個千萬萬年。麻姑已經見過三次滄海變桑田,她該有多大壽命?雖說她長得象十八、九歲的大姑娘,可她的實際歲數是無法估算的,麻姑做個女壽星當之無愧。民間傳說王母娘娘三月初三過生日時,舉辦蟠桃盛會,麻姑特釀制壽酒獻給西王母,這就是所謂的「麻姑獻壽」。
今天的麻姑形象多為繪畫和工藝品,或騰雲,伴以飛鶴,或騎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盤作獻物狀,手中或盤中,一般有仙桃、美酒或佛手。過去給女者祝壽,常送麻姑獻壽圖。
麻姑發祥地江西省南城縣,利用麻姑山的甘泉,人們釀出了有名的「麻姑酒」。此酒透明醇厚,果香濃郁,確實有益身心。
【同名電影】
基本資料
英 文:Mago
導 演:KANG Hyeon-Il
主 演:YUN Se-Wung
KIM Do-Yeon
KIM Su-Yeon
語 言:韓語
類 型:劇情、藝術
制 作:RMJC
發 行:Film Bank
上映日期:2002年5月10日
官方網站:http://www.magoq.com/
故事簡介
影片以這樣的場面開始:大隊的牛群從遠古的時代向著現代文明涌來。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是被殘忍的屠殺。主人公Han-wung因為目睹了這場殘忍的毀滅而變得自我封閉,心靈與外界隔絕。
他為一個心中模糊的女人的影子而著迷。而在努力去尋找這心中的彷徨的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以女人形象出現的自然的精靈。面對以文明進步的名義而逐漸被人類摧毀的大自然,她們痛苦的呻吟。
這種景象讓Han-wung逐漸回憶起他那已死去的母親。他與他的母親,一個原子彈爆炸的受害者,曾經生活在一個陰暗的閣樓里。當Han-wung第一次目睹到在那地平線上,分別代表12中自然元素的自然精靈慢慢合為一體時,他被深深的震撼了。但隨後每一次與精靈們的會面,他都發現,她們的面容越來越痛苦,似乎經受著日益殘酷的折磨。
裸體群戲創造世界紀錄
今年,韓國的電影製作者推出了一部充滿寓意的作品,意在警視人類不要再肆意破環我們現有的環境。但當它出現在公眾眼前,全部的目光都已無暇顧及這所謂的主題——片中驚世駭俗地出現了由825名演員共同出演的群體裸戲,不僅成為熱門的新聞焦點,更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
5月在韓國公映的電影《麻姑》(Mago),憑借片中那身上沾滿泥土與污穢的眾多赤裸的身體,已經為這部片子迎來了無以窮盡的關注。雖然這部背景晦澀尖銳,借鑒了韓國神話的影片,只是為了表現一個從天堂里墜落的男人在那污濁不堪的現代文明的經歷,才有那些鏡頭的需要,而並非色情作品。但是動用825名群眾演員,其中還包括12名年輕的女大學生來出演裸鏡的消息的傳出,在去年5月24日影片開拍之日起,就為這部低成本作品,在這個對影片裸戲極為敏感的國家引來了巨大的轟動。
「825名群眾演員及其他角色全部赤裸!駭人聽聞!驚世駭俗!」一份名為《Chosun娛樂日報》的小報就用報道黃色新聞的手法,以此巨大標題向公眾鼓噪。
在這部長達80分鍾的影片中,大部分內容是由演員的裸露的肢體語言來傳達的,只有少部分的詩化獨白穿插其中。但是,電影的製作者則表示媒體顯然沒有抓住影片實際表達的重點。本片的編劇在最近接受采訪時候說:「這部影片是在將神話中描述的生命起源時在天堂中的生活與日趨毀滅性的現代文明生活進行對比。我們的目的僅僅在於,用赤裸的身體來表現創世之初的那種生命純潔。」
艱難面對評審與家長
製作人Kang Byung-soo曾以為媒體的關注或許可以幫助他們宣傳這部含義晦澀的藝術型電影——《麻姑》。但也許他失望了。這位53歲的漢城RMJC製片公司的主席很不高興地說:「我很不喜歡國內媒體總是將目光集中在片中的裸體問題上。我們是要表現人類世界之初的樣子。那時候的生命體本來就應該是以赤裸的形象示人的。我們並非是為了所謂的商業目的,而將裸體場面作為吸引人的噱頭。」
這部投資27億韓元的電影為了獲得相關審查機構的上映許可,可以說是費盡了周折。經歷了無數的預審與討論,這部本可能因為過多裸體場面而被禁的影片最終被定格為「18禁」,獲得了上映的權利。
而本片女主角Choi Young-hee還是一名大學的在校生。她說當初為了說服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同意自己加盟本片,也是十分困難的。「我的父母和朋友們十分吃驚於我的想法,而且極為不贊成。但是當他們了解了本片的主題之後,他們慢慢能夠理解我的選擇了。」她說。
46歲的導演Kang Hyun-il談及敏感的裸體話題時候說,「一部電影是藝術還是文化垃圾,這全要看負責這部影片的人的藝術良知。所以我並不擔心很多。可能影迷們是因為好奇於裸體場面而被吸引到劇場觀看這部片子的。但他們看過之後,一定會認同這一點,那就是,本片是一件真正嚴肅的藝術。」
關於細節他解釋說,這部復雜的多媒體影片共用了六個鏡頭機位來拍攝。除了在電影DVD版本裡面可見的三個鏡頭之外,還有一個35毫米鏡頭,一個3D鏡頭和一個靜止的鏡頭。「演員必須要一遍一遍的重復一個場面,直到所有鏡頭的攝影師都感到滿意,才能進行下一個。」 他表示。Kang Hyun-il雖然與製片人Kang Byung-soo同姓,但兩人並無任何親戚關系。
4. 麻姑仙壇記原文
有唐撫州(2)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並書。
麻姑者,葛稚川(3)《神仙傳》雲:王遠(4)字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屍解(5),如蛇蟬也。經去十餘年,忽還,語家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異色,旌旗導從,威儀赫奕,如大將也。既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暫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餘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願不即去。」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不先聞人馬聲,既至,從官當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餘發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得見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廚。金盤玉杯,無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於內外,擗(6)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陸陵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墮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復作此曹狡獪(7)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蔡經心中念言:「背蛘(8)時,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經心中念言,即使人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爪可以杷背邪?」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歷三年(9),真卿刺撫州。按《圖經》(10),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松,皆偃蓋,時聞步虛(11)鍾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餘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
開元(12)中,道士鄧紫陽(13)於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二人執節於庭中。顧謂其友竹務猷曰:「此迎我也,可為吾奏,願欲歸葬本山。」仍請立廟於壇側,元宗從之。天寶五載,投龍於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雲鶴之類。
於戲!自麻姑發跡於茲嶺,南真(14)遺壇於龜源,花姑(15)表異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瓊仙而餐花絕粒。紫陽侄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岩,法籙(16)尊嚴。而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皆清虛服道。非夫地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17)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餘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時則六年(18)夏四月也。
注釋:
(1)麻姑: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仙。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建昌鎮)人,修道牟州(今山東掖縣)東南姑余山(昆嵛(yú) 山,古名根余山、姑余山,據《仙經》記載:「姑余山因麻姑曾於此修道上升,有餘址尚在,因以得名。」傳說麻姑是一個小官吏的女兒,因不滿父親虐待民工,遭到父親的關押,後來越獄逃跑,經王母娘娘指點,來昆嵛山修煉成仙。)。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淺於舊時,或許又將變為平地。後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之急劇。她的手指像鳥爪,蔡經見後曾想:「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後代文人常用作典故。如唐杜牧《讀韓杜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又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祝女壽者多贈麻姑像,稱「麻姑獻壽」。(《辭海》)
(2)撫州:今江西撫州市。
(3)葛稚川: 283年-363年,名洪,自號抱朴子,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著有《抱朴子》、《神仙傳》傳世。
(4)王遠:東漢時人,名遠、字方平。漢桓帝時做過官,精通天文、河圖、道鑯學。後來辭官隱去,在豐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另《神仙傳》有關麻姑的記載中,也提到了王方平,「滄海桑田」的成語也出自此。
《神仙傳·王方平》原文:
後漢王遠字方平,東海人。舉孝廉,除郎中。明天文圖讖學。桓帝問以災祥,題宮門四百餘字。帝令人削之,墨入板里。後去官隱去。魏青龍初飛升於平都山。見《廣成先生神仙傳》。按平都山,今之豐都縣也。又《新都志》,方平常采葯於縣之真多山,有題名雲,王方平采葯此山。童子歌,玉爐三澗雪,信宿乃行。(過了一天才能走過去)
《廣異記》篇名,記載了一個名叫王方平的人「純孝」的神異故事。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篤,方平侍奉葯餌,不解帶者逾月。其後侍疾疲極,偶於父床邊坐睡,夢二鬼相語,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為入?」一鬼曰:「待食漿水粥,可隨粥而入。」既約,方平驚覺,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於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蓋上,於釜中煮之百沸—視,乃滿瓶是肉。父因疾愈,議者以為純孝所致也。」
(5)屍解:道教認為道士得道後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託一物(如衣、杖、劍)遺世而升天,謂之屍解。又喻之為「蟬蛻」,「如蟬留皮換骨,保氣固形於岩洞,然後飛升成於真仙。」屍解之說在漢代十分流行。屍解術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術,多遭世人非議,王充《論衡·道虛篇》即稱之為「虛妄」之術。一些道士也在逐漸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視之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體成仙的基礎上,加以徹底擯棄。
(6)擗:pǐ,用力使離開原物體。
(7)獪:kuài,狡猾。
(8)蛘:同「癢」。
(9)大歷三年:768年。
(10)《圖經》:以圖為主或圖文並重記述地方情況的專門著作。又稱圖志、圖記。是中國方誌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編纂形式。圖是指一個行政區劃的疆域圖、沿革圖、山川圖、名勝圖、寺觀圖、宮衙圖、關隘圖、海防圖等;經是對圖的文字說明,包括境界、道里、戶口、出產、風俗、職官等情況。它由地記發展而來,內容比地記完備。現知圖經以東漢的《巴郡圖經》為最早。
(11)步虛:道士在醮(jiào)壇上諷誦詞章採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得名「步虛聲」。但「步虛聲」腔,現已不得而知。現存各地道教儀式中的步虛音樂大多舒緩悠揚,平穩優美,適於道士在繞壇、穿花等行進中的誦唱。
根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後步虛詞成為詩體之一種,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中國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並無步虛儀式。陸修靜的《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有「步虛」一詞,指出道士的「步虛」是對天宮中神仙巡行時吟誦之聲的模仿,大約成書於南朝梁陳時的《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收有《洞玄步虛吟》十首,當是道教儀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虛詞,詞作五言,句數不一。根據法國漢學研究所所長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虛形式同印度教輪回儀式有關,步虛曲腔同傳入中國的「梵唄」有關。這一說法對深入研究「步虛」的形成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重視。
(12)開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為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號,共計29年。開元意思是開辟新紀元。開元年間,唐朝國力強盛,史稱「開元盛世。」
(13)鄧紫陽:初唐道士,名思權,亦名思璞。江西臨川人。初隱縣境內麻姑山修煉。「後因省親,路獲神劍,佩之。性頗剛毅,自負濟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間,誦天蓬咒不輟,遂感北帝,遺神人授以劍法。」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四亦曰:「鄧紫陽入麻姑山,日夜誦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與語曰:『吾是北方六天使者,緣子念誦靈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術,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療疾病。子宜秘之,後當為王者師。』次日果於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驗。」其後,鄧紫陽又遠訪南嶽朱陵洞天,謁青玉、光天二壇,道法更加精深,名聞當時。開創北帝派,授「北帝錄」等經錄,最崇拜北極紫微大帝——北帝,以擅長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禍之事而稱著。開元年間多次應召,入宮訪以道妙,建醮禱福,被玄宗封為天師。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仙逝,玄宗命於麻姑山設觀,歸葬本山。
李隆基曾作詩《賜道士鄧紫陽》「太乙三門訣,元君六甲符。下傳金版術,上刻玉清書。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書。自知三醮後,翊我滅殘胡。」
(14)南真:星名。即南極老人。古時認為此星可主宰人壽命的短長。 宋 晏殊《殢人嬌》詞:「南真寶籙,賜玉京千歲。」(殢tì困擾;糾纏;滯留;沉溺於:殢雲,殢雲尤雨(喻男女之間的纏綿歡愛))
(15)花姑(節):農歷正月二十八日為「花姑節」,是高唐縣獨有的傳統節日。據傳,過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從南方來高唐定居,教人們植棉、紡線、織布,使高唐人豐衣足食,人們對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後,在高唐城西門外修建一座花姑廟,以表其功德,並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為花姑節。過去,每至此日均舉辦花姑廟會;二十八日,農村則家家煮麵疙瘩、面片和面條食用,麵疙瘩示為棉桃,面片示為棉葉,面條示為棉枝,以紀念花姑,祈求棉花豐收。「收花不收花,須看正月二十八」的農諺,至今仍在高唐境內廣為流行。據傳,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歡,即當年棉花豐收;陰天,則是花姑不悅,便不收棉花。
《子部·道家·卷一百一十五·紀傳部·傳十四》花姑者,女道士黃靈微也。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嬰孺,道行高潔,世人號為花姑。蹀履徐行,奔馬不及,不知何許人也。自唐初來往江浙湖嶺間,名山靈洞,無所不造。經涉之處,或宿於林野,即有神靈衛之,人或有不正之念,欲凌侮者,立致顛沛。遠近畏而敬之,奉事之如神明矣。聞南嶽魏夫人,平昔渡江修道,有壇靖在臨川郡,臨汝水西石井山,有仙壇,遂訪求之。歲月且久,榛蕪淪翳,時人莫得知之。以則天長壽二年壬辰冬十月,詣洪都西山,謁道士胡超而問焉。超字拔俗,能通神明,即為指南郭六里許,有烏龜原,古有石龜,每犯田苗,被人擊,其首折則其處也。姑訪之,見龜之左右,壇跡宛然,立處當壇中矣。於其下得尊像、油瓮(瓮)、錐刀、燈盞之類,因葺而興之。復夢夫人指九曲池於壇南,訪而獲之,磚砌尚在。
景雲中,睿宗皇帝使道士葉善信,將綉像幡花來修法事,仍於壇西建洞靈觀,度女道士七人,住持洎明皇,醮祭祈禱不絕。每有風雨,或聞簫管之聲。凡是禮謁,必須嚴潔,不爾,有蛇虎驚吼之異。時有雲物如烏,群飛垂帶,直下壇上,倏忽西出,如向井山,前後非一而已。花姑肹苾(xībì)靈通,密有所告曰:井山古跡,汝須崇修。俄聞異香從西來,姑累得嘉兆,躬申葺理,行宿洞口,聞鍾磬之音,雖荒梗多時,若有人接導。寓宿林莽,怡然甚安。達明入山,果遇壇殿余址,遂立屋宇,聞步虛仙梵之響,環壇數里。有樵採不精潔者,必有怪異之驚。有野象中箭,來投花姑,姑為拔之,其後每齋前,則銜蓮藕以獻姑。開元九年辛酉歲,姑欲升化,謂其弟子曰:吾仙程所促,不可久住,吾身化之後,勿釘吾棺,只以絳紗罩覆棺上而已。明日,無疾而終,肌膚香潔,形氣溫暖,異香滿於庭堂之內。弟子依所命,棺不釘,以絳紗覆之而已。忽聞雷震擊紗上,有孔大如雞子,棺中唯有被覆木簡,屋上穿處可通人。座中奠瓜,數日生蔓,結實如桃者二焉。每至忌辰即風雲鬱勃,直入室內。明皇聞而駭之,使復其事,明日,使道士蔡偉,編入《後仙傳》。(註:肹xī,古同「肸」,多用於人名。羊舌肸,春秋時晉國大夫。肸響xīxiǎng,散布,傳播。也作「肸蚃」。肸蚃布寫。——《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苾bì,香;芳香。苾芬孝祀。——《詩·小雅·楚茨》。又作「吡」晻薆ài咇咈fú(形容香氣充盛。)。——司馬相如《上林賦》;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荀子·禮論》。又如: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苾苾--香氣濃郁)
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乙酉,敕道士齎龍璧來醮,忽有白鹿自壇東出,至姑冢間而滅,即花姑葬空棺木簡之處。又有五色仙蛾,集於壇上。刺史張景佚,以為聖德所感,立碑頌述。天寶八載已丑,以魏夫人上升之所,度女道士二人,常修香火。大歷三年戊申,魯郡開國公顏真卿為撫州刺史,舊跡荒毀,闕人住持,召仙台觀道士譚仙岩、道士黃道進二七人住洞靈觀,又以高行女道士黎瓊仙七人居仙壇院。顏公述仙壇碑而自書之,以紀其事跡焉。
(16)法籙:道教語。用以「驅鬼壓邪」的丹書、符咒。通常是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稱之「法籙」。法籙牒文中一般必有相關的符圖,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籙」。
(17)纂懿:古同「纘zuǎn」,繼承。
(18)六年: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