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區加盟 > 山東粘火勺樹葉干糧怎麼加盟

山東粘火勺樹葉干糧怎麼加盟

發布時間:2021-05-09 00:05:08

❶ 本溪有什麼特產小吃和美食

本溪城雖不大,可美味卻尤多。本溪的美食極有當地特色,比如白肉酸菜血腸、長寬豬蹄等都是本溪久負盛名的傳統美食。由於本溪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所以本溪美食的一大特色是少數民族的美食,其滿族的粘豆包、朝鮮族的冷麵、回族的烤羊腿等形成了本性美食的一大亮點。除了當地美食,在本溪天南海北的美食也都能找到,味道卻不偏頗,叫人盡享饕餮之旅。

白肉酸菜血腸:

白肉酸菜血腸是滿族傳統食品,普遍為各族人民所喜愛。又是城鄉居民殺年豬之後,宴請親友的一道主菜。五花豬肉,切薄片,與細切的酸菜同時加水下鍋,加入調料。開鍋後,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腸,即成一菜。此菜香而不膩,營養價值極高。

長寬豬蹄 :

長寬豬蹄系列產品乃祖傳秘方配製,精心選料,細致加工而成,主要品種有:豬蹄、豬肚、豬肘、牛肉、兔、雞脖等熏製品,該主品是燕東一絕,風味獨特,具有咸鮮味醇酥嫩脫骨,柔韌適口,冬氣 郁,四味無窮,老少皆宜。

刺嫩芽 :

刺嫩芽含有豐富的人參素,可以醫治風濕、糖尿病、胃潰瘍、白帶等病症 ,有強身壯體之功效。刺嫩芽的嫩芽為食用部分,食用方法多樣。可以生食、炒食、醬食、做湯、做餡,或加工成不同風味的小鹹菜。它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濃郁,是著名的上等山野菜,被譽為「山野菜之王」。

黃金肉:

「黃金肉」是滿族古老的宮廷風味名菜,曾被列為滿族珍饈第一味,自清朝建立以後,每臨大典盛會,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須要首先上黃金肉而這道美餚,據說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所創制。

喇蛄豆腐 :

喇蛄多生於本溪山溪、河流的石下,形狀頗似蝦,有蟹身魚尾之態。喇蛄豆腐的做法是把活喇蛄身上的甲殼除去,只留其中鮮嫩的蟥,用絞肉機將蟥絞爛,鍋里放大油燒至滾沸。然後將蟥放入鍋中爆炒,逐形成鮮紅軟嫩狀,極似豆腐,因些而得名。然後加湯加菜調味。出鍋後鮮紅軟嫩地喇蛄豆腐都浮在湯面上,鮮艷誘人。

粉條 :

粉條是本溪民間常用的副食,粉房是農村的副業。制粉條的原料很多,薯類作物如土豆、地瓜等,糧谷作物如小豆、綠豆、高粱等,凡富含澱粉的作物均可制粉。制粉的基本方法是:將制粉的原料磨成粉漿,通過濾布澄出水分成為粉面,叫粉坨,再兌進熟漿,用多孔的漏瓢漏入開水大鍋中煮之,便成為粉條,粉條經過晾曬,捆成細把,就是乾粉,冬天凍乾的叫凍粉。粉渣可以喂豬。民間在燉菜、炒菜時,有的就要下些粉條。
太河宴太河宴即以本溪太子河之珍品為主料的名菜,是本溪著名烹調師張印、馬俊清發明製作。由一組冷拼和八道熱菜、一道湯、四道點心組成。是運用遼菜的獨特烹調技法,經蒸、扒、燒、靠、炸、熘、炒、釀,把繼承本地的傳統菜餚同創新發展結合起來,使太河宴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刀工精湛,烹技純熟,造型美觀大方,深得專家好評,並在1988年遼寧省烹飪技術大賽上獲獎,遼寧科技出版社《遼寧名筵》上做了詳盡的介紹。

大黃米干飯:

大黃米干飯是本溪農村昔時招待客人的上好主食。滿族祖先居於白山黑水之間,緯度高,日照長,無霜期短,而糜子又是長日照作物,生長期短,並且適宜在新開墾的生荒地上種植,將糜子種散播在生荒地上,勿須耕耘便可收獲,省時省力。糜子經過加工去殼,便是大黃米。昔日稻米稀少,農村缺乏待客的食物,偶爾客來,農家以自產的大黃米加小豆或飯豆燜成干飯待客。至今非水稻生產區的農村,大黃米干飯仍是待客的主食。

春餅:

為漢族歲時傳統食品,流行於本溪城鄉,於立春之日尤為火爆。所謂春餅,是指一種用麵粉烙成的薄餅。宋代《歲時廣記》引唐代《四時寶鏡》中記載:「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生菜指白苣、苦苣、萵苣之類蔬菜,皆不煮熟,而是生挼去汁,鹽醋拌食。每逢立春之日,人們將生菜切細,以春餅卷著食用。清代以後,大都改用炒菜作餡。當時用醬薰、爐燒、鹽腌的肉片或肉絲,拌以各種炒菜,以薄餅卷而食之。

煎餅:

煎餅是本溪地區的季節性主食。煎餅是山東人發明的,本溪的煎餅亦受山東的影響。做法是:以玉米 加少量黃豆,浸泡一晝夜後,磨成稀面。將鐵鏊子烘熱,手持刮板,將稀面均勻地攤於鏊子上刮薄,熟後將煎餅揭起,平放或卷疊。若包餡食之,柔脆可口。煎餅可以玉米、高粱、大米面、三合面為原料。一般都在農忙前做,有時候進山裡幹活要帶午飯。疊幾張煎餅,卷上大醬或大蔥,用手帕或沙布一包就成,還不耽誤幹活。本溪地區昔日煎餅以鹼廠最為有名。冬季里一般農家烙煎餅,一次要烙許多,置入倉房大缸中用雪凍之。

粘火勺:

火勺又稱粘火燒、粘干糧。是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黃米或小黃米為主要原料,經過浸泡發酵和水洗之後,帶水磨成粘面子,淋干後分成小團,按壓成面餅,中間夾以煮熟的小豆加糖的豆沙餡,還有以烘熟的芝麻加些鹽末當餡,叫芝麻鹽。再壓成小厚餅,上鍋烙熟。此餅皮粘、餡甜,營養豐富,是冬季和春節期間民間的主食干糧。農家烙粘火勺,往往一次烙上數百個,烙好後,放倉房大缸中以雪凍之,食用時,取出放鍋中餾一下即可。

粘豆包:

粘豆包是滿族喜愛的粘食之一。其做法是:將粘玉米 或粘黃米用水浸泡後,磨成水面,加適量玉米面,和勻。將小豆煮熟加糖,拌成豆沙。以面為皮,以豆沙為餡,放些白糖包成小饅頭狀,有的還將蘇子葉裹在外面,放入籠屜中蒸熟,又香又甜又筋道的粘豆包就製成了。做粘豆包一般在冬季,每次做許多,放入倉房的大缸中,以雪凍之。食用時,取出放鍋中餾一下即可。有的人家則把豆包包好後不馬上蒸出來,而是先凍起來,現吃現蒸,味道新鮮。

打糕:

打糕顧名思義,就是打出來的一種糕點。是朝鮮族傳統麵食。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蒸熟成飯,然後放進專用的石臼、木臼或木槽,用棒棰舂打成糕團,之後切成塊狀,撒上紅小豆面或黃豆面、綠豆面,加稀密白糖。除佐以豆面外,有的還喜歡放上松籽、栗子、紅棗、芝麻等。打糕可蘸蜂蜜食用,十分可口。

粘糕:

粘糕為滿族喜愛的粘食之一。用大黃米或粘高粱米及小豆製成,俗稱撒粘糕或年糕。做法是:粘米淘凈後加工成細面,將小豆烀成半熟。在大蒸鍋內鋪成蒸簾屜布,灶里柴火猛燒,先往屜布上撒一層面,看到那一處透上了熱氣,就用手輕輕地往那個地方再撒上薄薄的一層乾麵,不斷透熱氣不斷的薄薄的撒,這樣撒的面成為半熟,差不多撒到2寸多厚時,再撒上一層小豆,撣上適量的水,蓋上鍋,蒸熟放涼後,切成片狀凍起來,食用時,重新蒸一下即可。粘糕味膩如脂,又粘又香。

豆面摺子:

豆面摺子亦稱豆面卷子,滿族食品。每到春節或清明節,粘黃米浸泡後,磨成水面,加適量玉米面和勻蒸熟,擀成薄片,再將黃豆炒熟,磨成細面,均勻地撒在薄片上,然後卷好,切成段。將蒸熟的面餅切塊取出,晾涼後做成餅,再將炒熟的黃豆磨成面,均勻地撒在黃米面餅上,捲起後切成小塊,即可食用。這種食品,金黃柔軟,粘而香甜,令人望而生欲,咬上一口,令人回味無窮。

薩其瑪:

薩其瑪為滿族傳統糕點,現已馳名全國。其做法有兩種,一種是與做打糕大致相同,即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棰反復樁打成面團,然後蘸白糖搓拉成條狀,油炸後切成塊,再灑上一層白糖即可。另一種做法是先將白面兌入雞蛋、奶油等和勻揉好,擀成薄片,切成短細條,以油炸之。用冰糖熬制的糖稀,將面條拌勻,倒入鋪有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壓平,切成方塊形。這種點心甜美香潔,在滿族點心中最受人們歡迎。

糖餃:

糖餃又稱粉角,是滿族喜愛的主食之一。其做法是:將玉米澱粉加溫水和好,用手捏成餃子皮。以豬油、白糖、山核桃仁、芝麻、杏仁等調成餡兒。以皮包餡兒,捏成小小的三角形(俗稱糖三角)或元寶形,擺放大盤子中,入屜蒸熟。這種糖餃,皮兒瑩白呈半透明狀,趁熱吃進口中,餡兒又香又甜,可謂既好看又好吃,看見就想吃,吃過還想吃。

❷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滿族,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散居中國各地。源於女真。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Manju)簡稱滿族。
禮節習俗: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少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路,等長輩過去,再上馬趕路。遠方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禮。「
婚嫁習俗: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清代宮廷的「選秀」,是為皇帝及親王選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八旗內男女年齡到十六、七歲,即可訂婚,男子訂婚與結婚年齡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辦,男方請媒人到女方說親,先後要去三次。每次都攜帶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話「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禮,豬、酒、櫃、衣服、首飾等。男方送的彩禮,全部作為姑娘的財產。舊時滿族結婚過程較為繁多,有議婚、小定、大定、過禮、送日子、開鎖、送嫁妝、迎娶、坐帳、合巹、分大小,回門和住對月一整套過程。結婚時,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福」。晚間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兩個酒壺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飲酒。炕上點燃一對蠟燭,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數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戶上撒,熱鬧一兩個小時後自散。三日後新郎新娘回娘家。
喪葬習俗:
滿族的喪葬也有一個演變過程。受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滿族先民的喪葬儀式比較簡約、粗疏,曾經有天葬、土葬、獸葬、樹葬、水葬、火葬等形式。入關前,滿族以火葬為主,自順治帝後期起,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滿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形成了滿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駐防旗人由於要將死者及其遺屬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將骨灰裝殮回京。乾嘉以後,允許駐防旗人在當地安葬,也改為土葬。早期滿族貴族有人殉之俗,後改為剪發代殉和焚燒紙扎的奴僕。在農村地區,不準許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為門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後,只能從窗戶抬出。人死後,在院子西邊立一桿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掛布幡,幡長九尺,用紅布和黑布做成。幡的頭和尾是黑布,中間四條是紅布。出殯時,親友要搶幡上的布,給自己孩子做衣服,認為可避邪,不做惡夢等。今天廣州滿族保持完整的滿族墳場,仍能看到滿族葬俗的一些特點。
飲食習俗: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干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小米麵餑餑有牛舌餅、碗坨;苞米面餑餑有「菠蘿」葉餅、苞米餑餑;高粱米面甜餑餑。
炒麵和炒米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薩其瑪和酸湯子。薩其瑪原料是以雞蛋和白面做成的細條,過油煎炸,再加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條。糕面撤上青紅絲,其味香甜可口。酸湯子也叫湯子,做法是把苞米浸泡多日,待米質松軟,磨成水面,發酵成酸味。然後用特製的湯子套擠壓成細條,直接下入沸水中;也可不用湯子套,將面攥在手內從手指縫中擠出。滿族的副食中肉類以豬肉為主,菜餚主要有白肉血腸、酸菜和火鍋,頗具特色。滿族殺豬最講究的是吃血腸。豬肉的做法講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謂白片肉並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將豬肉方塊煮熟後趁熱切成薄片,不做任何加工,不加調料。白片肉中五花肉為上乘。肉食除豬肉外,還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雞、鹿、河魚、哈什螞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種白菜、辣椒、蔥、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時節,採集蕨菜、刺嫩芽、大葉芹、槍頭菜、柳蒿、四葉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種蘑菇等。
火鍋的歷史很悠久,它最早流行於東北的寒冷地區,是滿族的傳統食俗。銅鍋炭火,雞湯沸騰,湯中雜以酸菜絲、粉絲,用來涮豬肉、羊肉、雞肉、魚肉,不時還有野雞、狍子、鹿肉及飛龍肉。
冬季菜餚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滿族釀制的大醬也是頗有歷史傳統的。
食油首推豬油,又稱大油。
滿族人好飲酒。當時滿族人飲茶多喜喝松羅茶,而今新賓滿族則多喜喝花茶。滿族飲食禁忌主要是不殺、不食狗及烏鴉之肉。

❸ 粘火勺的製作方法

粘火勺是岫岩滿族食品,稱粘火燒、粘干糧。是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黃米或小黃米為主要原料,經過浸泡發酵和水洗之後,帶水磨成粘面子,淋干後分成小團,按壓成面餅,中間夾以煮熟的小豆加糖的豆沙餡,還有以烘熟的芝麻加些鹽末當餡,叫芝麻鹽。再壓成小厚餅,上鍋烙熟。

此餅皮粘、餡甜,營養豐富,是冬季和春節期間民間的主食干糧。農家烙粘火勺,往往一次烙上數百個,烙好後,放倉房大缸中以雪凍之,食用時,取出放鍋中餾一下即可。

粘火勺的做法也不算費事,因其是粘食,故製作用料要選用粘玉米、粘大米和大黃米之類,用上述同樣方法磨成水面,去掉雜質,即可備用烙制粘火勺了。

其餡將選用精品小豆煮熟搗碎,烙制時,可將燒熱的鐵鍋邊壁上擦油少許(以防嘎巴鍋),再用備好的粘米麵包上豆餡拍成小餅狀,貼在鍋里烙制而成。

❹ 滿族風俗習慣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等等。

拓展資料:

飲食民俗:

(1)滿族餑餑。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2)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麵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麵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沈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

(3)菜餚。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餚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4)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並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❺ 粘火勺是哪裡的特色菜 東北的怎麼做

粘火勺是滿族食品,但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了漢族餐桌上。
粘火勺又稱粘火燒、粘干糧。是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黃米或小黃米為主要原料,經過浸泡發酵和水洗之後,帶水磨成粘面子,淋干後分成小團,按壓成面餅,中間夾以煮熟的小豆加糖的豆沙餡,還有以烘熟的芝麻加些鹽末當餡,叫芝麻鹽。再壓成小厚餅,上鍋烙熟。此餅皮粘、餡甜,營養豐富,是冬季和春節期間民間的主食干糧。農家烙粘火勺,往往一次烙上數百個,烙好後,放倉房大缸中以雪凍之,食用時,取出放鍋中餾一下即可。
方法/步驟
9/10 分步閱讀
准備好江米粉

2/10
在江米粉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和成光滑的面團

查看剩餘1張圖
3/10
准備好豆沙餡

4/10
取適量的江米粉按成餅

5/10
加入適量的紅豆餡

展開長圖
6/10
包成一個圓團再按扁成餅的形狀

7/10
鍋中倒適量的油

8/10
下入包好的火勺

9/10
小火慢慢煎

10/10
兩面都煎成金黃色就可以出鍋裝盤了

❻ 滿族的風俗有什麼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慣用漢語文。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 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 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餷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 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

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滿族餐館那家館有100多年歷史的,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典型食品: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腸。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③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

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 「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 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牋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 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 ?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 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 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 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 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 「送灶王爺」。

❼ 本溪小吃特色美食

本溪小市羊湯

本溪小市鎮羊湯馳名東北。早就有所耳聞,到過小市而不喝羊湯的,將會是畢生一大憾事。說起羊湯可是好東西。以山羊的骨、肉、內臟放入土灶大鍋里燉煮數小時,至湯汁呈乳白色時,將鍋內的湯汁、肉及切碎的內臟盛起,放入鹽、...
長寬豬蹄

長寬豬蹄,是本溪市的名小吃,乃祖傳秘方配製,精心選料,細致加工而成。另外,還有豬蹄、豬肚、豬肘、牛肉、兔、雞脖等熏製品,該主品是燕東一絕,風味獨特,具有咸鮮味醇酥嫩脫骨,柔韌適口,冬氣郁,四味無窮,老少皆宜。
粘火勺

粘火勺是滿族食品,稱粘火燒、粘干糧。是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黃米或小黃米為主要原料,經過浸泡發酵和水洗之後,帶水磨成粘面子,淋干後分成小團,按壓成面餅,中間夾以煮熟的小豆加糖的豆沙餡,還有以烘熟的芝麻加些鹽末...
黃金肉

黃金肉又叫油塌肉片,用上好的新鮮豬肉製作而成,「黃金肉」是滿族古老的宮廷風味名菜,曾被列為滿族珍饈第一味,自清朝建立以後,每臨大典盛會,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須要首先上黃金肉。而這道美餚,據說為清太祖愛新覺...
滿族火鍋

滿族火鍋,歷史悠久,屬於清真。銅鍋炭火,雞湯沸騰,湯中雜以酸菜絲、粉絲,用來涮豬肉、羊肉、雞肉、魚肉,不時還有野雞、狍子、鹿肉及飛龍肉。有的也用各種山磨菇調湯,如榛菇、元蘑、草蘑、海拉爾蘑等,其山珍海味龍其...
白肉酸菜血腸

白肉酸菜血腸是滿族傳統食品,普遍為各族人民所喜愛。又是城鄉居民殺年豬之後,宴請親友的一道主菜。五花豬肉,切薄片,與細切的酸菜同時加水下鍋,加入調料。開鍋後,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腸,即成一菜。此菜...
飯包

飯包,即打飯包,當地人習稱「飯包子」,是一種農家飯,大多數東北人都喜歡吃。做法也是大同小異。先把洗凈的大白菜葉平鋪開來,抹上醬,然後把撕碎的蔥、香菜和土豆塊或者土豆醬撒在上面,如果口重還可以再加點醬,最後把...
酸菜汆白肉

酸菜汆白肉是地道的東北菜,是冬季一定不能錯過的一道菜。做法非常簡單,湯汁濃郁,肉中帶著酸菜的香味。入口即化,肥而不膩,吃的時候可以附上一碟蒜泥醬油蘸肉片吃。酸菜吸足了肉的濃香,口感脆嫩,非常爽口。
人參雞

人參雞人參是東北三寶之一,用東北人參與當年母雞經加工後,再加入適量高湯,調料上屜蒸制而成的。此菜上桌,只見參卧雞中,雞卧湯中,形體美觀,肢態飽滿。常吃人參雞可提神健腦,大補元氣,延緩衰老。
太河宴

"太河宴"是因本溪市太子河而得名,太河宴即以本溪太子河之珍品為主料的名菜,是本溪著名烹調師張印、馬俊清發明製作,由一組冷拼和八道熱菜、一道湯、四道點心組成。是運用遼菜的獨特烹調技法,經蒸、扒、燒、靠、炸、熘、...

❽ 請問滿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菜包子:春、夏、秋滿族農家常做的主食之一。什麼面做皮都行,什麼菜都能做餡,就連春季的各種野菜也行,用熱水焯了後再涼水投,切碎拌入佐料,有肉更好,無肉拌雞蛋也行,光拌豆油、豬油也行,包完用鍋簾蒸熟即可食用。
花花餅子:即菜餅子。用小米麵或苞米面等與各種菜末合在一起烙成的餅子,即花花餅子,成品黃綠相間,很好吃。
黏火勺:即黃面餅子。是滿族人家三季忙時的主要食品。製法是:先將黃米拉磨成面,再烀小豆或芸豆做餡,用油鍋烙成餅子即可食用。
黏豆包:同黏火勺製法相同,只是包成豆包用鍋蒸熟蘸豬油和白糖食用。
高粱米面餃子:高粱米面用熱水燙了有筋道,可以用來包菜餡大餃子吃。
菠蘿葉餑餑:一般在農歷六月初六日吃,採摘山上菠蘿葉子(二年生最好),擦凈葉上白毛,抹上豆油,鋪上黃面,中間夾豆餡,可手一合即成,裝滿鍋燒開捂一會,食時蘸葷油、白糖。

❾ 粘火勺的介紹

粘火勺是滿族食品,又稱粘火燒、粘干糧。是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黃米或小黃米為主要原料製作的美食。

❿ 糯米粉怎麼做粘火勺,用熱水燙面嗎

做印糕,和糯米粉用溫水比較好。不過印糕一般用炒粳粉
印糕是圓形小塊,表面呈黃色,甜而松酥,糕面印有各種圖案,是寧式糕點,價格較廉。由於耐保藏,也適於作旅行的干糧用。
原料配方:炒粳粉10公斤砂糖粉2.5公斤飴糖625克麻油250克冷開水約500克黃松花粉(防止粘模用)適量
製作方法:砂糖粉、麻油加入冷開水拌勻成潮糖,將炒粳粉、潮糖、飴糖拌勻,擦透過篩,將混合粉屑放入木製圓形的模型板內(模內須敷上一些黃松花粉)用力按壓,使其在模內粘結,用薄片金屬工具刮刀颳去多餘的粉屑,再將模內的印糕生坯敲出。生坯放在鐵絲篩內,在烘箱內烘焙,烘乾為止。含水量1%以下,不應有松軟現象。

閱讀全文

與山東粘火勺樹葉干糧怎麼加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清60幀電影網站 瀏覽:170
翁虹和徐錦江 無敵風火輪 瀏覽:286
大學女生房間沙龍兩個女主叫什麼 瀏覽:366
韓國gl電影 瀏覽:580
看電影哪個位置好一點2d 瀏覽:68
賣原味內衣的電影 瀏覽:572
關於道士的電影 瀏覽:334
哪裡可以看除卻巫山這部電影 瀏覽:387
最黃 影視 瀏覽:989
看電視劇的免費網址 瀏覽:307
給老人吃奶的電影 瀏覽:444
三點盡露的電影 瀏覽:491
間諜電影香港 瀏覽:406
電影里女主角叫茉莉 瀏覽:22
50度電影有幾部 瀏覽:17
女人為出軌剪頭發的電影 瀏覽:381
李采潭的作品子 瀏覽:793
沐風少女在線觀看 瀏覽:837
強奸電影哪些 瀏覽:723
美國免費電影專區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