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拉克和伊朗是什麼關系
伊朗在中國西面,伊拉克在伊朗西面。他們是相鄰的阿拉伯兄弟,都信伊斯教。
然而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伊拉克趁伊朗局勢未穩之際,發動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
但自從薩達姆政府被推翻以後,伊拉克和伊朗的關系就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兩國越走越近,出現明顯的緩和局面。
伊拉克共和國,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
② 五個帶斯坦的中亞國家,哪個最富哪個最窮
我認為最富的是哈國
因為前蘇加盟國 哈薩克的經濟是 僅次於俄羅斯 烏克蘭的 當然 其他四個斯坦也是前蘇加盟國 這樣就可以證明 哈薩克經濟要好於其它四國 另外哈國國土面積大 資源豐富 鈾的儲量極其豐富 還有著名的拜克努爾衛星火箭發射基地 每年可以從別的國家賺好多好多的錢 從俄羅斯那就可以賺好多 所以 哈國經濟最好~~~
經濟最不好的 應該是塔吉克或吉爾吉斯斯坦 地處內陸地區 而且還多是山地 礦產資源少 國內還有恐怖分子活動 經常搞破壞 國家肯定不怎麼樣
土庫曼絕對 不可能是最窮的國家 畢竟沿裏海 裏海是世界上著名的產石油的地區 阿什哈巴德距離裏海很近 有石油工業 還有火車輪渡 國家決不可能是窮的
烏茲別克應該可以排到第二 國家的棉花生產量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數的 另外 塔什干是中亞地區人口最多 最大的城市
③ 求巴蒂斯圖塔的詳細檔案
超喜歡巴蒂的球迷,幫個忙吧 中文名:加布里埃爾·巴蒂斯圖塔 1969年2月1日 阿根廷人 身高: 185厘米 體重: 85kg 綽號「阿根廷霹靂先鋒",球迷昵稱
④ 為什麼海灣戰爭加速蘇聯的解體
海灣戰爭加速蘇聯解體主要呈現在幾個方面。
1、海灣戰爭爆發時間是1990年8月~1991年2月,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海灣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2、冷戰期間,前蘇聯與美國處處較勁,只要美國提出什麼戰略意圖,前蘇聯就會出面阻攔。而海灣戰爭的發動明顯在國際地位上作為霸主之一的蘇聯並未作出絕對性的反對。因此,此時的前蘇聯已經已名存實亡。
3、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長了其獨霸世界的野心。從一定程度上講,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蘇聯。海灣戰爭後,蘇聯最終解體,為兩極格局畫上了句號。
(4)海灣石油武漢加盟擴展閱讀:
海灣戰爭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1、海灣戰爭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客觀上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蘇聯在海灣危機和戰爭中的表現說明,它作為兩極格局中的一極已名存實亡,昔日的超級大國只能聽任事態的發展。
2、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大獲全勝,成為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這並沒改變世界基本力量的對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極化發展。
3、海灣戰爭顯示出高技術武器的巨大威力,標志著高技術局部戰爭已經作為現代戰爭的基本樣式登上了世界軍事舞台。
4、高技術武器的使用,使現代戰爭的作戰思想、作戰樣式、作戰方法、指揮方式、作戰部隊組織結構以及戰爭進程與結局等方面都出現了重大變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產生以強烈震撼。
5、促使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研究未來新型戰爭的熱潮,從而引發了一場以機械化戰爭向信息戰爭轉變為基本特徵的世界性新軍事革命。
⑤ 關於NBA球隊
西部聯盟: 1、菲尼克斯太陽(Phoenix Suns):球隊建於1968年,非尼克斯是亞利桑那州的首府,年降水量稀少,陽光充足,以"太陽"為隊名最有代表意義。 2、聖安東尼奧馬刺(San Antonio Spurs):NBA的創始球隊之一,最早時球隊大本營在達拉斯,隊名為"達拉斯橡木隊",1970年更名為"得克薩斯橡木隊",1973年移師聖安東尼奧後改名為"馬刺隊"。"馬刺"是騎馬者釘在鞋後跟上的一種鐵制的刺馬針,以此為隊名,可以反映出美國西部大開發的時代特徵。 3、西雅圖超音速(Seattle Supersonics): 球隊誕生在西雅圖,是世界上最大的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的總部所在地。1967年球隊建立的時候,波音公司正在開發製造超音速客機,而在波音公司幫助下創立的球隊也選擇了"超音速"這個名字。 4、達拉斯小牛(Dallas Mavericks): 1980年3月,球隊老闆在徵集來的大約四千六百個名稱中,選中"小牛"為球隊的隊名。 5、薩克拉門托國王(Sacremento Kings):該隊更名之多是NBA其他球隊望塵莫及的,剛成立時叫"羅切斯特皇家隊",1957年更名為"辛辛那提皇家隊",1972年改稱"堪薩斯城—奧哈馬國王隊",直到1985年才定居薩卡拉門托,更名為"薩卡拉門托國王隊"。 6、休斯敦火箭(Houston Rockets):球隊最早是在盛行軍需產業的聖地亞哥,1991年遷美國國家航空天局(NASA)所在地休斯頓後,"火箭"這個名字更加名副其實了。 7、孟菲斯灰熊(Memphis Grizzlies):灰熊隊於1995年誕生,當時作為NBA海外擴張計劃的一部分,主場設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市,並以加拿大西部非常有代表性的動物"大灰熊"給球隊命名,象徵著籃球的力量。 2001年,灰熊隊遷回美國孟菲斯市,更名為孟菲斯灰熊隊。 8、洛杉磯湖人(L.A. Lakers):1948年加盟NBA時,湖人隊還在明尼蘇達阿波利斯,但是一次飛機失事,使湖人老闆痛下決心,於1960年搬遷到了洛杉磯。隊名也是徵集來的名字。 9、明尼蘇達森林狼(Minnesota Timberwolves):1989年加盟NBA,以明尼蘇達地區數量一種兇猛的野生動物"森林狼"命名。 10、丹佛掘金(Denver Nuggets):原名"丹佛火箭隊",是ABA創始球隊之一。1974年加入NBA後改名為"金塊隊",因為19世紀美國家對西部進行大開發時,曾在丹佛發現了金礦。 11、洛杉磯快船(L.A. Clippers):1970年成立於布法羅(水牛城),隊名為"布法羅勇敢者隊"。1978年遷到聖地亞哥後,更名為"聖地亞哥快艇隊",1980年又遷到至洛杉磯。 12、波特蘭開拓者(Portland Trail Blazers):成立於1970年,當時波特蘭正好是西部大開發的中心地,因此用"開拓者"給球隊命名也能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特徵。 13、猶他爵士(Utah Jazz):創建於1974年,當時主場在新奧爾良,隊名為"新奧爾良爵士隊"。1980年移師猶他州的鹽湖城後,依然沿用"爵士隊"這個名字。 14、金州勇士(Golden State Warriors):1946年誕生與於費城,隊名為"費城武士隊",是為表達對美國獨立戰爭中犧牲的勇士的一種敬意。1962年移師舊金山後改為"金州勇士隊"。 15、新奧爾良黃蜂(New Orleans Hornets):1988年在夏洛特組建並進入NBA,球隊的隊標就是一隻兇猛的班胡蜂,是從社會上徵集來的作品,另外夏洛特市的市徽上也有蜂的圖案。2002年黃蜂隊由夏洛特市搬遷到了新奧爾良。 東部聯盟: 1、邁阿密熱火(Miami Heat):1988年組建,球隊位於四季溫暖宜人的佛羅里達的邁阿密,所以在眾多隊名後選名單中選中了"熱",既現示出了邁阿密的氣候條件,又希望球隊能有個紅紅火火、蒸蒸日上的未來。 2、底特律活塞(Detroit Pistons):1948年加入NBA時大本營在福特懷恩,老闆是從事活塞製造業的,"活塞"就成了球隊的隊名。1957年,球隊遷到汽車城底特律後仍然沿用這個名字。 東西部 賽區 隊名 Name 主場 城市 州 東部 大西洋賽區 凱爾特人隊 Celtics 艦隊中心球館 波士頓 馬薩諸塞洲 東部 大西洋賽區 尼克斯隊 Knicks 麥迪遜廣場花園 紐約 紐約州 東部 大西洋賽區 網隊 Nets 大陸航空中心 新澤西 新澤西州 東部 大西洋賽區 猛龍隊 Raptors 加拿大航線中心 多倫多 加拿大 東部 大西洋賽區 76人隊 Sixers 瓦喬維亞中心 費城 賓夕法尼亞州 東部 東南賽區 奇才隊 Wizards MIC中心球館 華盛頓 華盛頓特區 東部 東南賽區 魔術隊 Magic 水屋中心 奧蘭多 佛羅里達州 東部 東南賽區 老鷹隊 Hawks 菲利浦斯球館 亞特蘭大 喬治亞州 東部 東南賽區 熱火隊 Heat 美航球館 邁阿密 佛羅里達州 東部 東南賽區 山貓隊 Bobcats 夏洛特球館 夏洛特 北卡羅萊納州 東部 中部賽區 雄鹿隊 Bucks 布拉德利中心 密爾沃基 威斯康星州 東部 中部賽區 公牛隊 Bulls 聯合中心球館 芝加哥 伊利諾斯州 東部 中部賽區 騎士隊 Cavaliers 岡德體育館 克里夫蘭 俄亥俄州 東部 中部賽區 步行者隊 Pacers 康塞科球館 印第安納 印第安納州 東部 中部賽區 活塞隊 Pistons 奧本山宮殿球場 底特律 密歇根州 西部 太平洋賽區 太陽隊 Suns 美西球館 菲尼克斯 亞利桑納 西部 太平洋賽區 國王隊 Kings ARCO球館 薩克拉門 加利福尼亞 西部 太平洋賽區 勇士隊 Warriors 甲骨文球館 金州 加利福尼亞 西部 太平洋賽區 快船隊 Clippers 斯台普斯球館 洛杉磯 加利福尼亞州 西部 太平洋賽區 湖人隊 Lakers 斯台普斯球館 洛杉磯 加利福尼亞州 西部 西北賽區 開拓者隊 Blazers 玫瑰花園球館 波特蘭 俄勒岡州 西部 西北賽區 爵士隊 Jazz 能源中心 猶他 猶他 西部 西北賽區 掘金隊 Nuggets 百事中心球館 丹佛 科多拉多州 西部 西北賽區 森林狼隊 Timberwolves 目標中心球館 明尼蘇達 明尼蘇達 西部 西北賽區 雷霆隊 Thunder KEY球館 俄克拉荷馬城 華盛頓 西部 西南賽區 馬刺隊 Spurs SBC中心球館 聖安東尼 德克薩斯州 西部 西南賽區 火箭隊 rockets 豐田中心球館 休斯敦 德克薩斯州 西部 西南賽區 小牛隊 Mavericks 美國航線中心 達拉斯 得克薩斯州 西部 西南賽區 灰熊隊 Grizzlies 金字塔體育館 孟菲斯 田納西州 西部 西南賽區 黃蜂隊 Hornets 新奧爾良球館 新奧爾良 路易斯安那州
真的沒有了%>_<%
⑥ 哈薩克是內陸國家,沒有海岸線為何還能擁有強大的海軍
因為哈薩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湖裡海,所以哈薩克才擁有了這么強大的海軍。哈薩克需要靠海軍來爭奪裏海裡面的資源。畢竟裏海的旁邊有5個國家,如果海軍實力不強的話是非常吃虧的。
除了繼續使用數量的遺產,哈薩克也已經投入了對於新型海軍戰艦的研發當中,也主要是輕型戰艦的研發,雖然裏海只是一個內陸湖但是其廣闊的面積卻足以讓海軍訓練,也正是因為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才可以讓這個內陸國家擁有了那些沿海國家才可以具備的海軍,同時也可以保護自己國家的資源。
所以說其實裏海裡面的資源,給哈薩克帶來的不僅是財富。更是讓哈薩克擁有了能保護自己國家的海軍力量。
⑦ 加油站加盟條件和費用
建議咨詢各地州、縣的石油、石化經理,從原則上來講,不也行其他人經營加油站的,因此你出資占股份即可,其他證件由這些領導去處理,經營管理也是由你自己來負責,你只需完成季度、年度銷售計劃,那麼你的利潤是穩贏的。總之,你出錢建站,管理流程、員工培訓都由他們負責,然後出錢買一定折扣的成品油,再負責把油銷售出去。
⑧ 裏海的油氣開采歷史有多久
在發現中東石油之前,裏海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場的支柱。
13世紀馬可·波羅就在其書中提到,聽說巴庫附近有一個石油泉,可用來燒火。巴庫是拜火教徒崇拜的「永恆火柱」的所在地,那些火柱實際上是從石灰岩裂縫中噴出的可燃氣體形成的,而這同石油蘊藏有著莫大的關聯,在巴庫郊區,現在仍保存著完整的古老的拜火教神廟。
1901年,裏海的原油產量達到1100萬噸,占當時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0%;在當時的世界石油貿易中,裏海佔30%。1940年,僅亞塞拜然一地的石油產量就達2200萬噸,占當時的蘇聯全國產量的70%。伊朗在裏海基本沒有進行油氣勘探開發。2004年伊朗進行了第一次招標,並在2005年開始對裏海深水部分進行鑽井,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就產量分成協議和伊朗國家石油公司進行了磋商。
一、亞塞拜然
位於阿普歇倫半島上的巴庫的石油,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形成規模開采。1875年的開采量為8.3萬噸,10年以後達到187.5萬噸。石油開採在前蘇聯時期僅次於俄羅斯居第二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里開採的石油佔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08年,巴庫的石油產量失去了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優勢。1923年,為了開發比比艾巴特油田伸向海中的部分,於是向海里填土,在人工小「半島」上鑽了一口井,在井深460米處噴出了石油。這是開發裏海石油的開端。1925年,在淺海區堆築了一座人工島,用來打井。建人工島造價太高,這里採取了建造木頭棧橋的辦法,開采水深1米的淺水區的石油。
當亞塞拜然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後,巴庫的石油不再出口,國內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少。由於俄羅斯境內的烏拉爾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大量石油資源,亞塞拜然的石油逐漸被冷落,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巴庫的石油開采量不足全蘇聯石油產量的10%,亞塞拜然再也不是世界十大產油國之一了。
自1994年以來到2001年底,亞塞拜然先後與外國石油公司簽署了15個勘探開發合同,合同區面積10590平方千米,其中海上面積6860平方千米。主要的外國石油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Salyan、阿吉普、中國石油和Moncrief等。
在海上對外合作方面,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塞拜然通過亞塞拜然國家石油公司(SOCAR)同外國石油公司談判簽署了一些石油合同。1994年9月,與亞塞拜然國際營業公司(AIOC)簽署了第一個大型海上投資項目。以後,1998年末和1999年初,CIPCO 和NAOC集團由於打了一批乾井而停止作業,這些銀行集團勘探Apsheron sill以北的構造,這些構造即使在前蘇聯時期也被認為沒有前景。但是,由於油價回升和原油外輸問題的解決,仍然不斷有公司前來談判項目。
陸上石油主要分布在阿普歇倫半島北部的希阿贊地區、半島西南方向的古布斯坦和希爾萬地區,以及薩良平原。20世紀90年代以後,陸上石油在阿原油年產量中的比重已下降至1/4以下。亞塞拜然最大外國石油開發商——英國石油公司(BP)曾稱,阿裏海大陸架探明石油儲量約10億噸,天然氣儲量1.37萬億立方米。最新的預測稱,阿裏海大陸架石油遠景儲量35億~40億噸,探明剩餘可采儲量30億噸。天然氣遠景儲量18萬億~20萬億立方米,探明剩餘可采儲量8500億立方米。
二、土庫曼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為600萬~700萬噸,但從80年代末期開始,由於蘇聯解體導致的經濟聯系破裂、開發中的油田的儲量逐漸耗盡,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開始大幅減少,到1996年時已減少到440萬噸。隨後,土庫曼開始有計劃地增加石油產量,採取的措施主要有:在南卡梅什雷扎礦區開發一批新油井,使一批停產井復產,用高壓氣舉法改造一批老油井,鼓勵一批外國公司參加裏海陸架及相鄰區域的開發項目等。如今,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在950萬噸左右,約佔全球產量的0.005%。
土庫曼是一個天然氣輸出國。天然氣主要出口獨聯體國家,少量輸往西歐。以1990年產氣量877億立方米為例,本國國民經濟只需要80億立方米,其餘全部出口。
最近幾十年來,土庫曼加強了在其所屬裏海區域的油氣勘探作業,實際上這里所有的水域都能引起專家們的勘探興趣。經過多年的勘探,在這一地區的陸地和陸架上共發現了至少161處石油天然氣礦,包括至少30處石油和天然氣礦,131處天然氣和天然氣凝析油礦。此外,土庫曼國家地質康采恩下屬的鑽探企業在其他優先開發的天然氣富集區也進行了大量勘探作業。
三、哈薩克
哈薩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集中在西部地區,特別是瀕臨裏海地區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十分豐富。其中瀕臨裏海的阿特勞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79處。該州已開發的田吉茲、克羅列夫、肯拜和伊馬舍夫等四大油氣田最為有名。曼吉斯套州是瀕臨裏海的另一個富油區,其已探明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69處。2003年該州石油(包括凝析油)產量為1365噸。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卡沙甘裏海陸架油田的開發給曼吉斯套州經濟帶來了新的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據資料顯示,裏海陸架石油總儲量為130億噸,其中卡沙甘油田儲量為50億噸。曼吉斯套州從2003年11月底開始在其瀕臨圖普卡沙甘海灣的巴烏切諾鎮建設裏海石油開采保障基地,准備大規模地開采裏海石油。關於裏海陸架石油開采問題,哈薩克政府經過與國際財團激烈討價還價後,最終決定以義大利阿吉普石油公司為主,殼牌石油公司參與投資開發。
卡沙甘油田區塊位於北裏海水域。油氣勘探、開發的產量分成協議包括卡沙甘、卡拉姆卡斯和卡伊蘭3個油田。協議簽訂於1997年11月8日,1998年4月27日生效。最初的簽訂合同方為阿吉普、BG、英國石油(哈薩克)、Statoil、美孚(哈薩克)、殼牌(哈薩克)、道達爾(哈薩克)、哈薩克裏海陸架公司和哈薩克石油公司。
西哈薩克阿克賽地區的卡拉恰甘納克凝析油氣田是一個世界級的特大型油田。據評估,其石油儲量達27億噸。2003年8月1日,該油田已經通過裏海輸油管道向歐洲地區供應石油。克孜勒奧爾達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11處。此外,在較為貧窮的南哈薩克州也發現有儲備較大的天然氣井,並於2003年完成了一起建設工程。南哈薩克州天然氣田建設完成投產後,將基本滿足哈薩克南部地區,包括江布爾州奧塔爾熱電廠的天然氣供應。
阿克糾賓州是中國石油企業最早參與哈薩克石油開發的地區。該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19處,其中扎納諾爾油田的控股權為中國石油總公司所掌握。
截至2007年11月哈薩克已運營的油田共55個,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田有7個,它們依次是:田吉茲油田、烏津油田、卡拉恰干納克油田、卡拉姆卡斯油田、熱得拜依油田、讓那諾爾油田、庫姆科爾油田。2002年哈薩克產原油4700萬噸,同比增長17%;出口原油3927萬噸,同比增長21%;出口總值50.4億美元,同比增長18%。哈薩克的石油工業前景看好,特別是裏海海上油田開發有巨大潛力。石油工業已成為目前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經濟領域,至2003年3月油氣領域共吸引外資119.3億美元。
四、裏海劃界
1991年以前,裏海是平靜的,那裡沒有爭議,更沒有沖突。因為那時無論按傳統還是地理位置,裏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裏海地區不斷發現大規模的油氣田。根據西方石油公司估計,這一地區有可能繼海灣地區之後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新獨立的裏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裏海法律地位,而裏海油氣資源的開采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系在一起。
伊朗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對裏海進行劃分,並和土庫曼一起要求各國按各佔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裏海。這樣便形成了目前以伊朗、土庫曼為一方要求5國均分裏海,和以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為一方要求按中心線劃分裏海的局面。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其能源供應安全存在隱患,因此它們對能源來源多樣化的願望使裏海地區成為追逐熱點。美國憑借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系,一直竭力介入裏海能源開發,主張裏海是「海」,這樣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裏海油氣資源歸亞塞拜然所有,以便自己從中牟利。
五、中哈管道
1997年以前所完成的管線,都是為將前蘇聯內部間連接而設計的,都經過俄羅斯。
在事關地緣政治的油氣管線方面,有專家認為,用裏海經伊朗到海灣的管線運送石油到西方和亞洲的石油消費國最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國不願把控制權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也擔心自己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羅斯牽制。為與俄羅斯爭奪裏海石油控制權,美國修建了一條繞過俄羅斯的石油運輸管道。這條輸油管道從亞塞拜然的巴庫起,經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到土耳其地中海港口傑伊漢,全長1730千米,於2006年7月投入運營,年輸量為6000萬噸,成為該地區第一條避開了俄羅斯的能源輸出管線。
美國與歐盟還倡議鋪設穿過裏海海底的跨裏海管道,該項目一旦建成,就可與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管道連接,使中亞天然氣可以不受俄羅斯控制而輸往國際市場。
1997年中國和哈薩克共同提出修建中哈石油管道計劃。當時中哈商定共同鋪設一條西起哈薩克裏海岸邊的阿特勞,東至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長達3000多千米的石油管道,總投資為25億~30億美元,整個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從阿特勞到肯基亞克;第二段從肯基亞克到阿塔蘇;第三段從哈薩克境內的阿塔蘇到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從阿特勞至肯基亞克之間的這段管道已於2003年3月由中哈雙方合資建成。2005年12月15日從哈薩克境內的阿塔蘇到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竣工投產,是中國第一條跨國輸油管道,也是戰勝美國及俄羅斯的唯一一條從裏海通往亞洲的運油通道。該管道初期年輸油能力600萬噸,2006年全線貫通,每年輸油能力為2000萬噸,該管道的建成標志著我國能源多元化戰略取得重大進展,將為我國能源的安全供應提供重要保證,2008年1季度俄羅斯Gazpromneft和TNK-BP公司允許通過該管線出口石油1.2萬桶/天,中哈輸油(阿塔蘇—阿拉山口)管線的油源來自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的Aktobe油田、CNPC和Kazmunaigaz共同投資的Kumkol油田。
2007年8月18日中國和哈薩克簽署的《中國和哈薩克聯合公報》中計劃將裏海石油管道與中國石油位於哈薩克西部的另一處油田和管道相連接,建成一條從裏海橫跨整個哈薩克直到中國的出口路線,此外該管線可連通中亞各國油氣,根據哈薩克總統表述,從哈薩克到中國的管線還將輸送來自土庫曼的石油和天然氣,它將成為中亞第一條非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路線。2008年7月,中哈天然氣管道開始建設,它是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的組成部分,全長1300千米,由中哈雙方合資建設。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西起土庫曼,穿過烏茲別克和哈薩克,通向中國的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管線總長約1萬千米。管線建成後,土庫曼將在30年內每年向中國提供300億立方米天然氣。
1994年俄羅斯提出動議,中俄合建一條輸油管道,把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蘊藏的豐富石油銷往中國。2001年兩國政府簽署協議,擬共建安加爾斯克—中國大慶石油管道(安大線),但2002年底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等突然提出建設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石油管道(安納線)以取代安大線,此後俄羅斯又推出了泰舍特—納霍德卡方案(泰納線)。
「對於俄能源資源來說,中國無疑是最大、最穩定的市場,通向中國的渠道也最安全、最便捷」。俄羅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俄羅斯境內的石油和天然氣蓄積量分別佔世界的40%和45%。而鑒於東北亞國家正在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領導力量,俄羅斯也已將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在內的東北亞市場作為戰略重點。俄羅斯希望東方市場將來要佔全俄羅斯能源出口市場的38%。從外交角度看,俄羅斯現在西部安全環境形勢嚴峻,需要以中國作為依託,發展同東北亞國家的關系。現在還不能說俄羅斯的發展重點已經東移,但至少可以說俄羅斯已將開辟東方市場、開發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油氣資源作為戰略重點,做了比較詳細的戰略部署。俄羅斯有意搭乘亞太經濟發展的快車,這對於中國來說應當是一個機遇。
六、近年新發現
1.亞塞拜然的油田
BP公司在2006年10月25日稱,由BP公司作業的亞塞拜然Azeri-Chirag-Guneshli(ACG)特大型油田群儲量由54億桶升至65億桶。AGG油田群是BP公司牽頭的Baku-Ceyhan管道的主要原油來源,該管道將從亞塞拜然向土耳其地中海沿岸每日輸送100萬桶以上原油。這將佔到全球原油需求的1%,並將成為非歐佩克國家主要的原油來源,尤其對於中國和印度等能源需求急速上漲的國家而言。
2.俄羅斯的油田
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2月報道,俄羅斯在裏海發現了一個大型石油和凝析油田,在其尤茲諾—拉庫塞廳娜雅構造上發現井的輕質、低硫石油日產量為800噸,被稱為俄羅斯近10年來最大的發現。此油田位於阿斯特拉罕南部西南方面220千米處,探明原油8.16億噸、天然氣336億立方米,初期資料表明可日產原油1.36萬噸。
3.哈薩克的油田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截至2007年底,哈薩克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41.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在前蘇聯國家位居第2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831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1位。哈薩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曼格拉克半島和裏海窪地。主要的油氣田有田吉茲、卡拉恰干納克和卡沙甘。
田吉茲為哈薩克最大生產油田,位於裏海北部濱海沼澤區,該油田於1979年發現,1993年投產,估計石油儲量150億~260億桶,探明石油儲量60億~90億桶,為世界第12大油田。2007年石油日產量平均為28萬桶。
卡沙甘位於裏海北部,該油田的開發者為Agip KCO公司。卡沙甘油田是自1968年以來全球發現的最大油田。Agip KCO公司估計卡沙甘油田探明儲量為130億桶,總資源量為380億桶。因為各種原因,該油田的投產時間由2005年推遲到2008年。
七、裏海油氣對中國的影響
裏海是繼波斯灣之後又一塊世界級的產油區,被譽為21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之一,僅哈薩克屬裏海部分預計石油地質儲量就為134.5億噸。中國海油一直期望進入該地區。
早在2003年,中國海油就差點購買全球最大的石油開采項目——北裏海項目的部分股權。
2003年3月,英國天然氣國際有限公司(BG)同意退出裏海北部合作開采協議,並擬將其所持的股權平均出售給中國海油和中國石化兩家中國公司。此後,兩家公司分別於當月與BG簽署了意向性協議,將各自出資6.15億美元收購該項目8.33%的股權。但由於這一項目的其他兩大股東殼牌和埃克森美孚選擇行使優先購買權,使中國海油及中國石化進軍裏海的計劃最終化為泡影。北裏海項目無功而返,在當年曾被視為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遭受的重大挫折之一。
2005年9月9日中國海油總公司宣布,已與中國石油集團和哈薩克油氣股份公司簽署備忘錄。三家公司將共同進行達爾漢區塊的前期勘探工作。達爾汗區塊亦是北裏海項目的一部分。這是繼中國海油2003年收購北裏海項目權益未果後,中國石油公司首次進入裏海地區。
除中國海油外,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在陸上油氣開發方面與裏海地區合作也是相當緊密的,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國對裏海的重視。
裏海地區對於我國的油氣安全供應及國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我國相鄰的裏海地區理應成為我國參與海外經營活動的重點地區。裏海與我國具有傳統上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融,具有良好基礎和諸多共同利益。「上海五國」定期峰會為開展合作提供了保障機制,邊界問題的解決又推動了雙邊關系的發展,增加了相互信任。裏海的能源開發、經濟發展及政治穩定對於我國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將起到積極作用。
其二,裏海是連接俄羅斯和海灣的重要樞紐,參與裏海石油開發,不僅有利於發展我國與俄羅斯、海灣國家的關系,而且在裏海、西西伯利亞、海灣諸石油資源區連接成片以後,可以發揮我國在裏海地區的石油合作基地作用,通過裏海獲取源自伏爾加—西西伯利亞地區、海灣地區穩定的石油供應,開辟我國石油供應的陸路通道。
其三,裏海地區與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油源區相比,雖然目前的可采儲量尚不及後者,但西西伯利亞屬於俄羅斯一國所有,而裏海地區則屬於多個國家,裏海各國紛紛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石油私有化進程加快,並對國際石油資本競相出台各種優惠政策,各國家間呈競爭態勢。一旦合作實施,相對不容易因我國與某一國的關系起落而危及在該區域的整體石油利益,反而對我國進口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的原油是一個有利的籌碼。
其四,在以石油、天然氣相關能源為基礎的地緣政治中,裏海位於心臟地帶。控制了裏海油氣資源,就可能在全球能源的戰略格局中取得主動。
其五,從地區能源連接的層次分析,未來只有把新疆和裏海的油氣資源一並考慮,我國的西油、西氣東送戰略才有堅實的實現基礎。
最後,裏海經濟仍低迷,急切地期待著國際資本的參與,這為我國參與石油投資提供了機會。由於裏海各國受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油氣深加工能力薄弱的現實,我國在參與裏海石油投資時,可以強化下游企業的合作,可與之合資合營煉油廠,直接或間接加工裏海石油,上、下游合作,部分用於國內市場,部分給裏海各國或輸送到其他進口國,這對各方都有好處。由於裏海地區各國均為內陸國,急需出海口,故重建歐亞大陸橋、恢復「絲綢之路」向東的窗口是其共同的願望。我國可為裏海諸國提供任何西方國家、俄羅斯等均無法提供的資源,因為我國是裏海向東通往世界市場和出海口的必經之路,所以它們對我國參與裏海石油勘探、開發持積極態度。向東輸送,不僅符合裏海諸國能源出口渠道多元化的需要,而且有助於裏海諸國獲得能源上的獨立自主。所以就地緣政治高度而言,裏海對我國加大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總之,裏海地區由於石油資源的巨大潛在價值,對於石油消費大國、周邊國家和發達國家來說,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世界各國紛紛以戰略的眼光參與到裏海的競爭中來,裏海石油將成為21世紀國際石油政治的新熱點。我國要把握機遇,適時出擊,才能從中獲取最大收益,才能維護好國家能源安全。
裏海豐富的油氣資源必將導致其成為世界各個利益集團的爭奪之地。沿岸各國之間、美俄之間必將在此展開更加激烈的爭奪戰。而作為經濟高速發展,擁有日益增大的石油天然氣需求量的中國,能否在裏海分得一塊蛋糕,分得一塊多大的蛋糕,將對未來中國能源的供應穩定、安全產生重要影響。願「第二個波斯灣」對我國、對世界的發展起到持續積極的影響。
⑨ 車臣歷史
古代史
有關車臣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初以前。「車臣人」這一稱呼最早源自阿爾貢河邊的「大車臣」這一村莊的名稱,以後逐漸成為車臣民族的族稱。車臣人自稱「納赫喬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車臣人在13世紀遭受蒙古-韃靼人的侵襲,14世紀末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軍隊的蹂躪。直到15至16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車臣人才開始從山區向平原遷徙。16至19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車臣。在17至18世紀之交,車臣開始成為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爭奪的對象,此後車臣經歷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爭。
自15世紀奧斯曼帝國入侵開始,車臣人民在高加索山區不斷抵抗外來入侵。自從投向穆斯林的陣營,便緩和了與奧斯曼帝國的緊張關系,但卻與信奉基督教的喬治亞人及哥薩克人及信奉佛教的卡爾梅克人之間的沖突不斷升級。
近現代史
19世紀,沙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高加索戰爭於1859年把車臣並入帝國版圖。之後一直都屬於俄國。十月革命之後,車臣繼續留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里。蘇聯成立後的1922年11月30日,成立車臣自治州,隸屬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34年1月15日和同屬俄羅斯聯邦的印古什自治州合並為車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改名為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由於在二戰中,部分車臣人試圖與德國軍隊合作謀求獨立,1944年,在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由,將幾乎整個車臣民族強行遷出家園。當時有38.7萬多車臣人被驅逐到中亞哈薩克和西伯利亞境內,並撤消了車臣的自治共和國地位。直到1957年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允許車臣人回歸,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方才得以恢復。
1989年後,蘇聯局勢急劇動盪,民族分離勢力在車臣、印古什和北奧塞梯等高加索地區嚴重膨脹,車臣和北奧塞梯等自治共和國的均有流血沖突發生。
自從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聯邦的不少成員,特別是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國,都希望像鄰近的亞美尼亞或喬治亞一樣享有獨立的地位。加上過去在前蘇聯年代裡,一直受到壓迫,造成車臣人要求獨立和反俄羅斯的旺盛心態。
1991年11月,時任車臣共和國總統的杜達耶夫發表了獨立宣言,可是得不到俄羅斯的承認。
1992年12月10日印古什共和國與車臣共和國分開。[1]
1994年12月,俄羅斯當局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總統葉利欽指派俄軍大舉攻打車臣,但是車臣武裝一直拒絕放下武器,致使這場內戰持續了20個月之久。
1996年4月杜達耶夫在這場戰爭中被打死。之後,雙方的沖突不但一直沒有平息,還讓車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分子得勢。結果莫斯科的恐怖襲擊不斷發生。[1]
1996年底,在車臣武裝在俄境內先後製造兩起重大劫持人質事件後,達成和平意向,1997年1月,俄軍撤出車臣。阿·馬斯哈多夫當選車臣共和國總統後,仍然堅持車臣是「獨立國家」。1997年5月,俄聯邦與車臣簽署和平與相互關系原則條約。但是,車臣領導人始終未放棄其「獨立」主張。
1999年,7月4日,沙米利·巴薩耶夫指揮5000人的武裝部隊偷襲了俄內務部隊哨所。導致了第二次車臣戰爭。俄羅斯第二任總統普京以非常強硬的態度駁斥了分離主義思潮,9月,出動10萬軍人,指揮部隊從兩路進入車臣[1] ,對車臣進行封鎖和展開軍事打擊。經過空中轟炸和地面圍剿,大股車臣武裝被消滅,俄軍幾乎控制了車臣全境。但是,車臣剩餘的武裝化整為零,在車臣內外採取游擊戰術,頻頻進行暗殺和恐怖活動。特別是近兩年來,車臣武裝分子活動猖獗,不斷製造恐怖襲擊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000年2月初,俄軍攻下車臣首府格羅茲尼,取得了平叛行動的決定性勝利。6月8日,普京簽署命令,對車臣實行總統直接治理,由總統駐北高加索代表卡贊采夫具體落實。6月16日,車臣穆夫提、原馬斯哈多夫政府反對派卡德羅夫被任命為車臨時政府首腦,2003年10月正式當選。2001年初,普京下令將清剿車臣殘匪的任務由國防部移交聯邦安全局。在車臣成立政府和常設行政機關,任命原斯塔夫羅波爾政府首腦伊里亞索夫為車新政府總理。這標志著車臣開始從戰爭狀態轉入正常狀態。2001年2月起當局從車臣撤軍。
「9·11」事件後,美出於建立全球反恐聯盟的需要,在車臣問題上表態明顯軟化。車臣分裂分子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軍事上無力實施反撲,將製造恐怖襲擊視為阻撓車臣和平進程的唯一有效手段。2002年下半年,車臣恐怖分子活動日益猖獗,多次用導彈擊落聯邦軍用飛機,並製造多起惡性恐怖事件。10月23日,車臣恐怖分子佔領莫斯科一劇院,劫持近800名人質,提出停止車臣戰爭、聯邦軍隊撤出車臣的要求。俄特種部隊10月26日採取行動,輔以施放麻醉化學氣體等手段,在129名人質死亡後,解救出
車臣國徽
其餘全部人質。2002年12月27日,車臣恐怖分子駕駛兩輛載有炸葯的汽車沖入車臣政府大樓,致使大樓全部被毀,造成至少83人死亡,百餘人受傷。
車臣獨立分子認為俄羅斯聲稱的反恐行動實際是大屠殺,第一次車臣戰爭及第二次車臣戰爭本質上是殖民戰爭,十數年間,有30%車臣人遭到殺害,許多車臣婦女的丈夫或兒子無故失蹤,他們搜集並紀錄數百卷恐怖罪行的錄影帶,並將之偷渡入歐洲,向國際人權法庭控訴。影響所及,亦有部分失去親人的車臣婦女選擇加入炸彈自殺的恐怖事件。
2004年5月9日,車臣發生炸彈爆炸,總統艾哈邁德·卡德羅夫被當場炸死。8月29日,經過總統選舉,由阿盧·阿爾哈諾夫出任總統。2005年3月,原車臣總統馬斯哈多夫在與俄羅斯的戰斗中死亡。2006年3月4日,艾哈邁德·卡德羅夫之子拉姆贊·卡德羅夫被任命為車臣共和國總理。2006年7月,強硬的獨立派、指揮針對俄羅斯恐怖活動的領導者巴薩耶夫在與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作戰中死亡。2007年4月5日,拉姆贊·卡德羅夫宣誓就任車臣總統。
2009年4月16日,俄羅斯當局宣布車臣戰爭正式結束。[1]
2010年3月29日,早晨7點55分和8點40分,莫斯科市盧比揚卡和文化公園地鐵站分別發生爆炸事件。根據俄羅斯衛生與社會發展部消息,總共有39人死亡,102人受傷,車臣分裂分子有關聯的網站宣稱對莫斯科29日發生的地鐵爆炸案負責。
2010年10月19日在格羅茲尼列寧區的車臣議會大樓遭到武裝分子攻擊,有6人死亡17人受傷。[1]
2011年1月24日,莫斯科多莫傑多沃機場發生自殺式炸彈爆炸,造成30餘人死亡,近200人受傷。車臣反政府武裝聲明對此事件負責,稱所在組織將致力於在北高加索建立一個「自由的伊斯蘭國家」,而此次實施的「特別行動」正是對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犯罪行為」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