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西斯的灭亡主要是在苏德战场上吧 而当时德国跟苏联的实力相比到底如何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以闪电
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气势。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斯大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1939年9月纳粹德国与苏联联合发动的波兰战役之后,纳粹德国的军队在1940年就很快就占领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初,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德国作战。而此时,苏联在1939年9月苏德瓜分波兰之后从波兰得到了它51%的领土,从罗马尼亚拿走了南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从芬兰它拿走了卡累利阿、萨拉、里巴奇半岛等领土,在远东它与日本帝国分赃,获得了外蒙古。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余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意志帝国。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秩序。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意志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对德意志帝国和谈,避免刺激德意志帝国;稳住东方的日本,于1941年4月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海狮计划),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大大低估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300万德军),以“闪电战”从三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和基辅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② 苏德秘密条约签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Treaty of non-Aggression Betwee-n Soviet U-nion and Germany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1939年3月15日,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3 日又占领立陶宛滨海城市默麦尔。4月3日下达旨在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5月22日又签订 《德国意大利军事同盟条约》。1939年8月中旬,苏联的国际处境十分险恶。日本继1938年在中苏边境张鼓峰挑起反苏武装冲突后,1939年5~8月又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向苏联、蒙古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苏联在4~8月多次主动采取行动同英、法在莫斯科举行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争取建立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但英、法仍奉行绥靖政策,无意与苏联合作。与此同时,英国同德国进行一系列秘密谈判,力求实现英、德合作,把战火引向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采取措施调整同德国的关系。斯大林于8 月21日接受A.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年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主要内容是:
①缔约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侵略行为或攻击。
②缔约一方不加入任何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国家集团。
③不以任何方式支持对缔约一方进行敌对行为的第三国家。
④双方保持联系,交换对彼此共同利益有关问题的情报。
⑤双方在某种问题上发生分歧或抵触时,只应通过和平方法解决。根据西方国家公布的秘密附加议定书规定,在发生领土或政治变动时,苏德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范围以立陶宛的北部疆界为界,在波兰的势力范围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及桑河一线为界;苏联要求德方注意其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方宣布对该地区在政治上完全不感兴趣。
1939年8月23日,苏、德在莫斯科缔结的互不侵犯条约。在希特勒为避免两线作战,迫切需要入侵波兰时苏联保持中立,苏联亦因英、法、苏三国谈判破裂退而求自保的情况下签订。正文共有7条,主要内容有,双方保证彼此间不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间的纠纷;条约有效期为10年,除非缔约一方在期满前一年通知废止,条约被认为自动延长5年。二战后,西方公布该条约附加秘密协定书,主要内容为划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秘密协定书规定,立陶宛北部疆界为苏德在波罗的海地区势力范围的界线;两国在波兰势力范围大体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在东南欧,苏关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无利害关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暂时解除对英、法祸水东引的忧虑,赢得一个短暂和平时期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但它表明苏放弃了同西方民主国家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努力,使希特勒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为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条约对欧洲势力的划分暴露了苏联大国主义的倾向。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 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 托洛茨基 指挥的 红军 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 工业 和 军事 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 苏联与 纳粹德国 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 波兰 、 波罗的海国家 、 芬兰 和 罗马尼亚 的势力范围。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和盟军在 1945年 攻占了 纳粹德国 全境,赢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同 美国 和北约相抗衡。
③ 二战苏德战场分析!
简单地说,德军虽然一开始具有绝对优势,利用突袭以及高素质军队,闪击苏联,迅速推进。但是苏联领土太广,利用空间换取时间,虽然损失惨重,但成功大量消耗了德军的作战力量以及储备物资,同时,利用情报网的有效信息,将部署于远东用于防范日本入侵的几十个精锐师火速调往前线,从而成功顶住了德军的闪击。失去了偶然性和突发性攻势的德军,不得不面对无限的巷战,堑壕战,等于回到了一战和法国的战况。最终,地大物博人也多的苏联自然要比德国恢复得快。再加上轴心国成员意大利加入同盟国,英美开辟第二战场登陆诺曼底,德国两线作战,捉襟现肘,江河日下。苏联自然也就有了机会进行大规模反攻了。希特勒过于依赖闪击战,没充分考虑到万一战况持久要过冬的情况。
④ 苏德战争中的苏德海军
在苏德战争中,苏联海军为消灭敌人的海军兵力和运输船只进行了积极而坚决的战斗,可靠地保卫了江河湖海上的军事运输和民用物资运输,支援陆军濒海集团的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在与同盟国(英、美)海军的交往中,北方舰队保障了苏联北方各港与同盟国各港之间对外交通线的畅通,并在敌海上交通线上展开了积极活动。为了保障船舶在北极水域(特别是在北方航路上)的航行安全,还组建了白海区舰队。海军协同陆军,长期守卫了许多受到陆上敌人威胁的沿海登陆场和海军基地。北方舰队(司令A.Г.戈洛夫科)曾协同第14集团军在通往科拉湾和摩尔曼斯克的远接近地作战。1942年北方舰队承担了保卫斯列德尼半岛和雷巴奇半岛的任务。波罗的海舰队(司令B.Ф.特里布茨)参加了利耶帕亚、塔林、蒙海峡群岛、汉科半岛、奥拉宁包姆登陆场、维堡湾各岛和拉多加湖北岸地区的保卫战,并在英勇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起了重要作用。黑海舰队(司令Ф.C.奥克佳布里斯基,1943年4月后Л.A.弗拉基米尔斯基,1944年3月后仍为Ф.C.奥克佳布里斯基)协同陆军进行了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刻赤、新罗西斯克保卫战,并参加了北高加索保卫战。此外,亚速海区舰队、多瑙河区舰队、平斯克区舰队、楚德湖区舰队、拉多加湖区舰队、奥涅加湖区舰队、伏尔加河区舰队和伊尔门湖舰艇支队,都在较大的江河湖泊边立了防御地区。在列宁格勒被围期间,拉多加湖区舰队保护了经拉多加湖通往列宁格勒的交通线。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以及在有触雷危险的情况下保障伏尔加河上的重要物资运输方面,伏尔加河区舰队的海军官兵都作出了重大贡献。1943年恢复了第聂伯河区舰队,1944年又恢复了多瑙河区舰队。转移到奥得河流域的第聂伯河区舰队参加了柏林战役。多瑙河区舰队参加了解放贝尔格荣德、布达佩斯和维也纳的作战。
⑤ 二战中,苏德
德国只能靠闪击的方法制胜,和苏联打消耗战是不可能胜利的。最重要的就是资源跟不上。
苏联的钢铁企业只要正常运转就能在一年内提供成千上万辆坦克投入战场。而德国最后资源匮乏的连党卫军军官领章上的金属丝都换成了白色棉线,Kar98步枪固定背带的金属套环也取消了。
⑥ 《离》 苏德
内容简介回到顶部↑青春图文馆。
离,不是去寻找什么,而只是逃开,我在千万公里之外。就怕有一天,回头看所有的路,竟已全然湮没,而我只是个没有过去的人。去到的一个陌生的未来。
作译者回到顶部↑本书提供作译者介绍
苏德,1981年9月生于上海,14岁起于报刊发表文章,16岁毕业于第一届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2001年于《萌芽》发表小说处女作《我是蓝色》。2002年出版小说集《沿着我荒凉的额》同年底赴台笔会,2003年出版小说集《次马路上我要说故事》,2004年出版书信集《爱,是不能忘记的》,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钢轨上的爱情》。
.. << 查看详细 目录回到顶部↑第一章 石庙向导
第二章 意外馈赠的,不是开始
第三章 曼底和她的信
第四章 被遗忘的时光
第五章 最远的距离
第六章 k、木村和吉他
第七章 蒙让母亲的故事
.
第八章 曼诺梦里的歌声
第九章 最后一次
第十章 离
后记
↓展开全部内容
书摘回到顶部↑夜已深,还有什么人,象我这样清醒的看自己的疼。飞驰的出租车里,不知名的女歌手用寂寥的声音唱着暧昧的歌词,我眯着眼睛注视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猜想着擦肩而过的另一辆车子里的人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繁华的城市满目荒芜,这一次,我伤的很重,躺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我想我真的没有办法醒来了,就干脆拼命的做做梦吧。
秋天慢无声息的悄然而至,不加糖的苦咖啡一杯接一杯的吞噬着我的思想,也麻木了我的神经。我想这也许是又一次的沉迷,还好这次是苦咖啡,而不是芬必得。潜移默化中,自诩坚强的我居然渐渐开始依赖于某种外在的事物了。站在阳台上,一阵乖戾的风吹落了发带,原本束起的头发四散飞舞,洗发水的薰衣草味扑面而来。蓝色的发带在风中飘荡着落向地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柔和温润的光泽。也许只有挣脱了束缚,才能发现一直被忽略的美,离开,似乎是一种解脱。
深夜里,我只是微笑的看着这个疲惫不堪的城市。微笑起来像风掠过一片竹林,飒飒的叶子似乎像暗夜里闪动的一丛篝火,我的心也随着跳跃的火苗忽高忽低的盘旋,忽明忽灭的悲喜。突然发现,我一直是一个在盛宴中走失的人。而现在盛宴已经结束,人们都已经离开,只剩下我一个,在空旷中徘徊,找寻。此时此刻,目送着远去的汹涌人群,就像是在看黑白默片,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都缓慢而悲伤,没有回头,也没有一丝的留恋。
离开,不就是最好的结局。你还看不开么?舒马赫在蒙扎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讲出retire这个词的一瞬间,我看到了他眼睛里闪烁着如释重负。不过即使如此,我仍然心如刀割般一夜难眠,虽然结局早已在我心中了然,而听到他亲口说出这个词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Leave也许只是人世轮回的一个必然,对于世事只是沧海一粟,但是,2006年的齐达内,阿加西和舒马赫,都选择了渐次离开。陪伴着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渐渐长大,他们就这样离开了我的视线,而我,也离开了自己的豆蔻年华。
人,想要逃离的,不过是受伤的自己。或许有一天,疲惫的我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却无法找到曾经的足迹。我又拿起一杯咖啡,出乎意料的,伸手放进两块方糖,小心的抿了一口,真甜。原来我还是可以感觉到糖的味道的。
……
⑦ 苏德战场上德军节节败退,远东日军为何不帮忙
1939年8月20日,一直在诺门罕地区处于守势的苏、蒙联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发动了一场,自开战以来的首次进攻。仅10天就围歼了突入其“境内”的日军,并就地转入防御。这让惊慌失措的关东军颇感意外,但很快便恢复了往日的骄狂。
一是,几个日军联队成建制的被歼灭,这是关东军上下无法面对的结果。自明治维新以来,日军在各个战场都是高歌猛进、捷报频传。如今在诺门罕“栽了这么一个大跟头”,换做谁也心有不甘,他们纷纷请战,誓要与苏军一决高下。
无独有偶,憋屈、窝囊的日本人,不仅与苏联迅速签订了停战协定,更在一年半后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哪怕德军在苏德战场节节败退,最需要盟友帮忙的时候,日本人始终保持着中立。也正应了一句话,“你不仁,也别怪我不义”。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