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包头的特有节日习俗
一、春节
俗称大年。年前打扫房院、拆洗被褥、缝制新衣、备办奶食、油食、肉和炒米等年货。农历腊月三十日(小建廿九日)白天,家家挂灯笼、贴春联、设香案。神龛前供羊背子祭供天地,除夕阖家团聚熬年(唱歌、猜谜、说笑话,彻夜不眠,尽兴欢乐)。午夜一过,饮酒进餐。年初一早上,男女老幼皆着新装,晚辈要给长辈献酒、递哈达行跪拜礼。小河套蒙古族行礼时还要交换鼻烟壶。乌拉特蒙古族通常初五以前不到亲友家拜年,初六至十五,男女青年结伙成群带哈达等礼物给亲友拜年,主人以酒食招待,一般不留吃饭。客人离去时,要带一小包砖茶回去,谓之“带喜回家”。新中国成立后,供神等迷信习俗逐步革除。
二、祭祖
祭祖分年祭、节祭两种。有的在家中设祖而祭;有的去坟园敬供年节食品,与汉族无甚差异;而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扫墓则与汉族不同。其祭品以茶叶、奶食、酒、羊背子等为主,其他祭品则视家境而定。每逢节日,近族由宗子或行辈最长者率同族致祭,祭毕将各人所携带祭品集中一起,由长者为之平分,团聚而食,尽礼而散。至于近族中殒身行阵或客死他乡的,则朝其方向遥祭。沿河一带蒙古族祭祖更为讲究。祭时,将刚燃过干牛、羊粪(清末用沙蒿等沙柴取代)加入平底铜盘中,然后撮少许茶叶、炒米、油炸食品、柏叶等置其上面焚祭。新中国成立后,祭祖中迷信成分逐步废弃,其俗渐与汉族趋同。
三、祭脑包
农历四月十三或七月十三,男女老幼,成群结队,牵羊带酒,行至脑包(用土、石堆成高约8尺许的圆形高堆)前,献哈达、焚香纸、领牲,然后在脑包附近相聚野餐,尽欢而归,意在祈福禳灾。
四、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起源于古代祭敖包。成吉思汗征服花刺子模,在归途中,为庆祝胜利,举行盛大那达慕大会,会上进行射箭比赛。到元、明两代,进行射箭、摔跤和赛马比赛成了男子三项那达慕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官方定期举办游艺活动。蒙古族至今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对得胜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荣誉称号。旧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诵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弭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成为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每逢夏秋欢庆丰收;人畜平安,便进行活动。80年代后,改在8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周年纪念日,包头市曾组队参加过多次那达慕大会射箭、赛马、摔跤等比赛,以后那达慕大会还增加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物资交流等内容。
五、庙会
美岱召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至十七日举行庙会,庆祝喇嘛教格鲁派灌顶经节。届时,方圆数百里蒙古族群众,身着鲜艳民族服装,扶老携幼,或骑马、或坐车、或步行,齐集美岱召上布施、赶会。庙会开始,先由乃琼压邪;接着跳查玛舞,俗称跳鬼;还有喇嘛在大雄宝殿诵经、佛爷乘花木轮黄缎帐轿车在城墙绕寺一周,赐民万福等内容。
五当召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日至十六日举行甘珠尔法会,祭祀弥勒佛。届时各地信徒联袂而来上布施、听喇嘛诵经。农历七月廿五日至八月初一举行嘛呢法会,每天晚上由僧众和俗界男女吹奏着乐曲、抬着巴林绕山一周。最后一天,器乐喧天,幡幛林立,规模更加宏大。法会结束,每个参拜者均可领到一些“乌利尔”等供物。
沙尔沁新召于每年端阳节举办登山盛会。清晨,青年人天色未明就成群结队相随上山,谁先登上顶峰就燃起篝火,旋即把人们从四面八方引来,纷纷登高远眺,领略大自然美景。届时,召庙早早打开大门,专供游人观览。经堂前宽阔平台上演出二人台、晋剧。
位于土默特右旗东南部的小召子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开始,举办5~7天庙会,初九为正会。庙会期间有喇嘛念经,跳查玛舞以及请专业或业余剧团唱晋剧、二人台等活动。届时,住召喇嘛以炒米奶茶及饭食招待香客。
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庙会逐渐破除迷信内容,增添游览胜迹、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
六、糕灯节
农历十月廿五日,为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逝世纪念日。这天,土默特蒙古召庙和户家都要用蒸熟素糕捏灯多盏,灌食油点燃。届时召庙最为隆重,点灯多达千盏,喇嘛念经3日,信徒上布施、献肉、油等物,富裕户在院内设置高达丈余圆锥形灯山;普通人家也在院中设桌,捏灯百盏或在一大糕灯碗中置360根灯捻。灯点燃后,由家长带领全家绕灯山或香桌三遭,然后焚香叩拜。等香火散尽后众人将灯糕分食。新中国成立后,此节日渐消失。
七、祭灶
也称过小年。农历腊月廿三日,讲究阖家欢聚,吃团圆饭,喝团圆酒,晚间行祭灶礼。据《绥远通志稿》记述:“是日,稍富者多宰羊以祭,或供带肉胸骨及干果、稀糖杂陈一盘。焚香楮,并燃柴一束,加米糖诸物及羊骨数段于火内,罗拜叩祝,家人依次行叩拜礼,如谒岁然。祭余食物遍及家人,惟不给女子,已嫁未嫁皆同。”沿黄河地区蒙古族,则在这天中午煮绵羊胸叉,并在汤中煮米饭食之。晚上将去肉胸叉及肉食、油食、柏叶等祭品放入灶膛中祭灶。祭毕,全家人分食胸叉肉,不得上炕。乌拉特蒙古族,夜晚将供品羊肉、奶食、糖块等各取一点,撒入火堆,全家人面对火焰叩头、念经、祷告。新中国成立后,废止迷信内容,但仍讲究阖家欢聚,吃祭灶糖。
八、祭佛
蒙古族崇信佛法,祭佛为普遍习俗。蒙古族聚居地,一般都盖有名庙。没有名庙的村庄,则在家中供奉小佛爷。过时节,上庙焚香、敬纸,祭奠佛祖、祈祷恩赐。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渐次消失。
B. 内蒙古的民风民俗作文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
礼献整牛,除了祭祀牺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说,为65岁以上老年人祝寿,仅象征性地献上牛乌查(蒙古族叫乌古查,即牛羊软肋脊肉)。珠玛,又分为立式珠玛,也就是最讲究的整羊,其特点是褪毛、带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玛那样精制,其特点是去皮、煮制。礼献整羊也象献整牛一样,根据不同需要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有时献上完整的羊肉,有时献羊的某一部分。春节时招待亲朋好友和贵宾时,把熟羊头放在大方木盘中间,周围摆满各种奶食品和点心端上,是隆重礼仪。
整牛、整羊、珠玛的加工方法,各地不尽一致,但必须保证食品的完整,避免损坏皮肉。
整羊的摆法;羊头必须向着主宾。
在宴会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时 ,一般要唱赞歌敬酒三巡 ,当宾客们开始唱和时,再斟一杯酒,诵献整羊的祝辞。专门向执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后,主人请席间长者先动刀。那位执刀招待,蒙古语称“浑都格其”。长者接过蒙古刀,在羊头的前额划个“十”字,从羊的脑后、嘴角两边、两个耳朵、两个眼眶、脖颈、硬腭上割下几块肉,再把羊头转向主宾。主宾端起羊头回赠主人。主人端过一个空盘,接过羊头和长者割下的部位肉,摆在佛龛前敬佛。接着用专用的蒙古刀,从羊乌查的右侧、左侧切出长条薄片,左右交换放置。割羊乌查前半部时,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后,分节卸下其它骨头(过席的羊乌查只能切一刀),由阳面转圈后,退回去放入肉汤里热,然后上桌进餐。退下整羊后,上肉汤。
礼献整羊时,通常安排专人献祝辞。诵祝前,要向祝辞人敬酒一杯。祝辞人用无名指蘸酒弹酹,然后举杯祝辞。诵祝辞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祝辞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唱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焕发月貌的孛尔贴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礼制,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诵祝辞人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唱道:“按着老规矩敬献,请各位都来品尝。遵循旧风俗奉献,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
C. 关于内蒙古是怎么过年的作文
民俗风情之鄂伦春
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一般要进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
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
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
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
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全家
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
祸、吉祥如意。
关于内蒙古的美食
烤羊腿是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相传,生活在中国北方广阔大地上的
狩猎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的猎物和整羊进食。人们逐渐发现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
腿,便经常割下羊后腿烘烤。单独烘烤的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时间快,而且更加味道鲜美,食用方便,
烤羊腿遂逐渐代替了烤整羊。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
形、色、味、鲜集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
鼻”。
D. 内蒙古城市排名
内蒙古地域广阔风情独特,你最向往内蒙古的哪个城市?内蒙古地处欧亚大陆内部,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全国总面积的12.3%;全境主要分布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族、回族、达斡尔、鄂温克等多个民族,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辖9个地级市、3个盟,内蒙古下辖的9个地级市、3个盟,从蒙A到蒙M,小编最喜欢下面这五个城市:
E. 内蒙有什么风俗习惯
民俗风情之饮食——烤全羊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 礼献整牛,除了祭祀牺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羊头必须向着主宾。在宴会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时 ,一般要唱赞歌敬酒三巡 ,当宾客们开始唱和时,再斟一杯酒,诵献整羊的祝辞。专门向执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后,主人请席间长者先动刀。 礼献整羊时,通常安排专人献祝辞。诵祝前,要向祝辞人敬酒一杯。祝辞人用无名指蘸酒弹酹,然后举杯祝辞。诵祝辞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祝辞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唱 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焕发月貌的孛尔贴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礼制,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诵祝辞人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唱道;“按着老规矩敬献,请各位都来品尝。遵循旧风俗奉献,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
2.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这篇石刻中说: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刺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他的一个侄儿在距离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两臂平伸的长度,每度约五尺左右)远的地方射中了目标。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后来,凡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都要进行赛马。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史诗,对赛马都有描写。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
3.民俗风情之鄂伦春
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一般要进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
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
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
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
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生活面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
4.民俗风情之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F. 内蒙古一个民风民俗作文
民俗风情之饮食——烤全羊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 礼献整牛,除了祭祀牺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说,为65岁以上老年人祝寿,仅象征性地献上牛乌查(蒙古族叫乌古查,即牛羊软肋脊肉)。珠玛,又分为立式珠玛,也就是最讲究的整羊,其特点是褪毛、带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玛那样精制,其特点是去皮、煮制。礼献整羊也象献整牛一样,根据不同需要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有时献上完整的羊肉,有时献羊的某一部分。春节时招待亲朋好友和贵宾时,把熟羊头放在大方木盘中间,周围摆满各种奶食品和点心端上,是隆重礼仪。 整牛、整羊、珠玛的加工方法,各地不尽一致,但必须保证食品的完整,避免损坏皮肉。 整羊的摆法;羊头必须向着主宾。在宴会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时 ,一般要唱赞歌敬酒三巡 ,当宾客们开始唱和时,再斟一杯酒,诵献整羊的祝辞。专门向执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后,主人请席间长者先动刀。那位执刀招待,蒙古语称“浑都格其”。长者接过蒙古刀,在羊头的前额划个“十”字,从羊的脑后、嘴角两边、两个耳朵、两个眼眶、脖颈、硬腭上割下几块肉,再把羊头转向主宾。主宾端起羊头回赠主人。主人端过一个空盘,接过羊头和长者割下的部位肉,摆在佛龛前敬佛。接着用专用的蒙古刀,从羊乌查的右侧、左侧切出长条薄片,左右交换放置。割羊乌查前半部时,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后,分节卸下其它骨头(过席的羊乌查只能切一刀),由阳面转圈后,退回去放入肉汤里热,然后上桌进餐。退下整羊后,上肉汤。 礼献整羊时,通常安排专人献祝辞。诵祝前,要向祝辞人敬酒一杯。祝辞人用无名指蘸酒弹酹,然后举杯祝辞。诵祝辞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祝辞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唱 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焕发月貌的孛尔贴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礼制,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诵祝辞人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唱道;“按着老规矩敬献,请各位都来品尝。遵循旧风俗奉献,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
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这篇石刻中说: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刺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他的一个侄儿在距离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两臂平伸的长度,每度约五尺左右)远的地方射中了目标。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后来,凡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都要进行赛马。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史诗,对赛马都有描写。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
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当时的“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暇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慕’,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14世纪末记载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说:擀毡子,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读祝颂词。祝颂词有“那达慕”祝颂词、射箭祝颂词等多种。如土尔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领词中说:“你擎起万钧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犹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大力士”。从上述记载以及其他民间故事史诗对“那达慕”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并对比赛胜利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但当时由于王公贵族的操纵,“那达慕”会上经常由王爷的摔跤手。赛马手和射箭手获得冠军。
按蒙古族的传统习惯,“那达慕”大会历来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大会,参加摔跤赛的五百一十二人,马三百匹左右,会期七至十天;中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会期五至七天;小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会期三至五天。
民俗风情之鄂伦春
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一般要进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
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
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
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
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生活面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
民俗风情之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