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铅山石塘古镇的历史
除了纸文化以外,石塘也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931年4月27日,方志敏率红十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维埃政权。1931年1月,在里洋村的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春(四月),又在港背成立了第九区苏维埃政府。1937年秋,闽赣各路红军游击队奉命下山,在石塘镇集中,并开展整编成立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为了给整编提供良好的环境,赖家纸行的主人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的办公场地和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领导住所。在整编期间,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革命先贤们曾来到这里开展整编和扩军工作。1938年国共合作,闽北红军游击队于次年2月奉令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奔赴抗日前线,并在石塘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同时,还在石塘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后不久迁入崇安坑口。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被俘的新四军将士、爱国进步人士和从东南各省搜捕来的共产党员约1500人囚禁在这里,当年那些被囚禁在这里的新四军战士在墙壁上留下的文字,至今还清晰可见,实际也是“上饶集中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那里是石塘镇养老院所在地。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后院旧房。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至石塘,厂部设在镇区阔板桥祝姓大宅。
另外,铅山石塘古镇还有不少名人 。这方水土古来就孕育出许多名人贤士,至今仍在外地工作的教授、专家、学者、工程师等不下30人,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作者姚筱舟和“郭沫若奖学金”首获者,现在国外从事研究的学者毛润生都是生于此、长于此的石塘人。
2. 铅山石塘古镇的介绍
铅(Yán)山石塘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铅山石塘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石塘镇素有“ 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
3. 铅山古镇
铅(Yán)山石塘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铅山石塘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石塘镇素有“ 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石塘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和铅山的造纸业)。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杰出教育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所指的铅山造纸业也就是在石塘镇。石塘镇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2003年7月,石塘镇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他位于铅山县东南40公里的半山区。相传五代前(907-960)村北有方塘十口,后来根据“十塘”的谐音,故名石塘。整个石塘镇有8个行政村,1个街管区,53个自然村,计有3900户,15000人,其中集镇人口5500人,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2]在铅山,石塘是仅次于河口的一个千年古镇,一条铅山河将石塘与河口两镇紧密连接在一起。石塘镇在明清之际也是一个纸张、茶叶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武夷山进入上饶后,这里是最近的一个水运码头,铅山河在这一段叫做石塘河,所以武夷山的大量岩茶,在山西晋商万里茶路上通过古驿道由南而来,运抵石塘后,就可以在这里装船改旱路为水路运到河口,再装大船起运。在我们所熟悉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有一段这样的剧情,说的是乔志庸经过茶道到武夷山贩运茶叶,而我们现在到的石塘就是水运的必经之路。
石塘镇最著名的还是它发达的纸业。清人程鸿益的《铅山竹枝词》有一段说的就是石塘手工造纸的全过程。在铅山,石塘与陈坊、杨村两地曾经同为铅山的三大纸产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四纸制作技艺就在此地。石塘地处武夷山北麓的外围,丘陵多,植被茂盛,而且青竹遍地,所以,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竹丝,取之不竭,还有山间各种作为纸药的毛冬瓜等植物,用之不尽。丰富的水资源更为制料抄纸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石塘纸业的王国。石塘出产的手工纸曾达到二十余个品种,如“上关”、“毛边”、毛六”、“毛八”等都享誉全国。其中的连四纸质地洁白如玉,细嫩坚韧,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美誉。是写字作画、印刷古籍的上品。明崇祯年间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页就是采用连四纸印刷的。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选用的也是连四纸。
石塘[3]
除了纸文化以外,石塘也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931年4月27日,方志敏率红十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维埃政权。1931年1月,在里洋村的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春(四月),又在港背成立了第九区苏维埃政府。1937年秋,闽赣各路红军游击队奉命下山,在石塘镇集中,并开展整编成立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为了给整编提供良好的环境,赖家纸行的主人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的办公场地和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领导住所。在整编期间,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革命先贤们曾来到这里开展整编和扩军工作。1938年国共合作,闽北红军游击队于次年2月奉令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奔赴抗日前线,并在石塘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同时,还在石塘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后不久迁入崇安坑口。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被俘的新四军将士、爱国进步人士和从东南各省搜捕来的共产党员约1500人囚禁在这里,当年那些被囚禁在这里的新四军战士在墙壁上留下的文字,至今还清晰可见,实际也是“上饶集中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那里是石塘镇养老院所在地。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后院旧房。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至石塘,厂部设在镇区阔板桥祝姓大宅。
另外,铅山石塘古镇还有不少名人 。这方水土古来就孕育出许多名人贤士,至今仍在外地工作的教授、专家、学者、工程师等不下30人,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作者姚筱舟和“郭沫若奖学金”首获者,现在国外从事研究的学者毛润生都是生于此、长于此的石塘人。
4. 江西铅山怎么样
铅山县经济在江西省内处于中游水平;工业基础较弱、但是零售业发达、商业氛围浓厚、小吃特别多、很多小吃都是铅山当地特有的、比如灯盏粿、立夏粿、清明粿、肉酿粿、铅山烫粉、抗饭米粿、韭菜饼、荞麦夹子等、另外还有清汤、麻子粿、铅山烧饼等一系列小吃、铅山县绝对是吃货们的天堂。
县城河口镇是江西省历史上四大古镇之一、在明清时期是我国南方重镇、商业繁华之地、有“买不完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美誉、传统手工艺发达、号称中国竹编之乡、竹编工艺、木制品工艺、连史纸工艺盛极一时、至今保留着明清古镇建筑群、可以说明朝清朝是铅山县(河口镇)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去年召开过万里茶道中蒙俄峰会。
最近几年铅山县正在加快融入上饶都市圈、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沪昆高速公路、上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有中国第二大铜矿-永平铜矿;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在铅山境内,县城南部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物种群丰富;北部地区多丘陵,丹霞地貌。降水量丰富、日照时间长、夏季盛行东南风、四季分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名人较多:明朝嘉靖内阁首辅费宏(官职相当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鳌拜、索尼),南宋诗人辛弃疾在铅山定居下来直到归隐,女星陈红(三国演义饰演貂蝉、红楼梦饰演紫鹃),滴滴创始人程维。
5. 有谁去过铅山石塘古镇么有没有什么好介绍的啊谢谢~
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也有一个江南纸都--石塘镇。在铅山县东南部,有一座千年山乡水城的石塘镇。这里物产丰富,盛产毛竹、苦竹、水竹、箬竹等各种竹子,明清时期造纸业盛极一时,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誉。石塘造纸历史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记载:明朝的造纸业和印刷业有了很大发展。南方北方的造纸业都有造纸中心。仅江西铅山的石塘镇,就有纸工五六万人。又据“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西历史》一书载诉:“说纸,必说石塘纸”。据考证,手工造纸技术,很早就传到了石塘。宋、元时期石塘镇造纸已颇为发达。到了明朝中业便成为南方造纸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石塘镇的造纸业便与松江的棉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石塘镇所产纸张,则全用精细的白嫩竹丝为原料加工而成,其品种有“连史”、“毛边”、“贡川”、“京川”、“上关”等26个之多。其纸敦厚而无筋膜,质地洁白柔软,防虫耐热,久不变色的特点,有“品重洛阳”之美称,是毛笔书写纸中的上品,也是用于印制线装古籍、装裱书画和美术剪纸的佳品。明朝万历年间被列为朝廷贡品,上至皇室和朝中大小衙门的公私用笺,下至百姓流水书写誊清账目、私塾学生模字习作。 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石塘造纸厂生产的土纸、大表纸仍行销全国各地,其中大表纸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有关部门曾在南昌、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举办纸张展览交流大会上,石塘纸喜获奖旗、奖状和物质奖励。水路运输便捷,是石塘纸业得以繁荣的重要因素。石塘地处铅山河上游,溯石塘河而上,经下渠、车盘〈今武夷山镇〉,转陆路翻越武夷的分水关便是崇安〈今武夷山市〉,经此地可达信江,出鄱阳湖,直打长江沿岸各省口岸。明清时期,石塘镇为闽、浙、赣等省土纸、茶叶和土特产集散地,尤以土纸、茶叶为大宗。由于造纸业的发展,带来了石塘镇的土纸、茶叶和土特产的繁荣。店铺林立,屋宇相握,商贾云集,仅镇内有纸、茶、商号、栈、店、行近500余家。抚州、饶州、山东、洪都、贵州、山陕等地的工人在石塘建有会馆以及天后宫、船行庙各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它是石塘镇灿烂纸业文化的缩影,也是文化的载体。从汀咚庙到庙湾州,沿河两岸十余处码头,多时可泊船二三百艘,舟船如蚁,帆樯蔽河,常有船到一时怕找不到码头停靠,只好在染店一带停泊。乡民中广泛流传有“药不过樟树不灵,纸不到石塘不行”一说。石塘纸业源远流长,规模之大涵盖江南。1930年以前,石塘附近山区有纸槽500余家,年产关山纸〈书川纸〉20余万银圆。并在方圆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以石塘镇为中心的土纸集散地。这些槽纸运到石塘纸行、号后,再由各行、号的纸工按品种进行除破、打卷、打包、打标签,挂〈石塘造〉的品牌,然后有水路经信江运往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纸张从上海,杭州等口岸销往东南亚各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石塘镇有名的纸号“复源生”〈安徽程姓〉、“罗盛春”〈南城〉以及“金鸿昌”、“查声泉”、“王发记”等的资本都在银圆二三十万元。其中以“复源生纸庄”资本最为雄厚,名气最大。杭州、天津、黑龙江等地都有它的分支机构;河口镇的钱庄,则以与该纸号有业务往来为荣。这些众多的行、号长年累月都派有“水客”在外联系业务,经销石塘纸张。沧海桑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公路运输的发展,河道渐塞,石塘镇逐渐失去了一方货物集散和畅流的地位。加上机制纸的大量生产,手工土纸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下降,因而,名噪四百余年的石塘纸业逐渐凋敝,大不如前,仅保留小规模的手工生产。但我相信,在二十一世纪里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和浓厚的纸业文化的千年古镇,将有更精彩的篇章。石塘革命历史石塘也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931年4月27日,方志敏率红十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维埃政权。1931年1月,在里洋村的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春(四月),又在港背成立了第九区苏维埃政府。1937年秋,闽赣各路红军游击队奉命下山,在石塘镇集中,并开展整编成立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为了给整编提供良好的环境,赖家纸行的主人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的办公场地和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领导住所。在整编期间,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革命先贤们曾来到这里开展整编和扩军工作。1938年国共合作,闽北红军游击队于次年2月奉令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奔赴抗日前线,并在石塘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同时,还在石塘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后不久迁入崇安坑口。1941年1月6日,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被俘的新四军将士、爱国进步人士和从东南各省搜捕来的共产党员约1500人囚禁在这里,当年那些被囚禁在这里的新四军战士在墙壁上留下的文字,至今还清晰可见,实际也是“上饶集中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那里是石塘镇养老院所在地。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后院旧房。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至石塘,厂部设在镇区阔板桥祝姓大宅。
6. 铅山县古镇
铅(Yán)山石塘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铅山石塘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石塘镇素有“ 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
7. 铅山县乡镇菜市场可以摆摊吗
你好,铅山县乡镇菜市场,你只要不占道经营,在市场管理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摆正当的地摊。现在国家鼓励一些适当的人员摆地摊,解决就业和生活来源的基本问题。所以只要你符合市场管理规定,是可以摆摊的。
8. 铅山古镇好玩吗,铅山古镇旅游攻略
石塘镇在明清之际也是一个纸张、茶叶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武夷山进入上饶后,这里是最近的一个水运码头,铅山河在这一段叫做石塘河,所以武夷山的大量岩茶,在山西晋商万里茶路上通过古驿道由南而来,运抵石塘后,就可以在这里装船改旱路为水路运到河口,再装大船起运。在我们所熟悉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有一段这样的剧情,说的是乔志庸经过茶道到武夷山贩运茶叶,而我们现在到的石塘就是水运的必经之路。
石塘镇最著名的还是它发达的纸业。清人程鸿益的《铅山竹枝词》有一段说的就是石塘手工造纸的全过程。在铅山,石塘与陈坊、杨村两地曾经同为铅山的三大纸产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四纸制作技艺就在此地。石塘地处武夷山北麓的外围,丘陵多,植被茂盛,而且青竹遍地,所以,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竹丝,取之不竭,还有山间各种作为纸药的毛冬瓜等植物,用之不尽。丰富的水资源更为制料抄纸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石塘纸业的王国。石塘出产的手工纸曾达到二十余个品种,如“上关”、“毛边”、毛六”、“毛八”等都享誉全国。其中的连四纸质地洁白如玉,细嫩坚韧,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美誉。是写字作画、印刷古籍的上品。明崇祯年间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页就是采用连四纸印刷的。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选用的也是连四纸。
9. 铅山不仅有古镇美食更加有名英语怎么说
铅山不仅有古镇美食更加有名
Qianshan Town not only has more famous delicacy
铅山不仅有古镇美食更加有名
Qianshan Town not only has more famous delic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