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客家小吃有哪些,怎样做呢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反映了一种习俗。 粄类 粄就是客家菜中一款地道的主食和小吃,是粄类的统称。客家粄有用大米做的,也有用糯米粉做的,还有用木薯粉做,经过不同的加工手法制作出来,品种有200款之多。地道的客家粄,首先选料要精,如优质米细细研磨成浆才能蒸出透明爽滑的米反皮,馅料用时鲜,然后制作也要精,做米反用的米浆一定要细磨,一点马虎不得。 1、簸箕粄 做法: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簸箕内(现在大多数人用的是长方形的铁板),左右摇动使米浆均匀,再入锅用猛火蒸。约五分钟后将蒸熟的薄薄一层米浆揭下,把炒熟的肉丝、韭菜、豆芽、鲜笋、虾米、香菇等馅放入,卷成筒状,与油条相似。簸箕粄细嫩可口,多食不腻。 仙人粄 2、仙人粄(也叫仙水冻) [2] 仙人粄,也叫仙水冻。是用盛产于赣南、闽西、粤东山区的一种“仙人草”熬制而成。由于只需用少量的“仙人草”就可以做出比“仙人草”重量多十几倍的板来。有如仙术般的神奇,因此,人们便将用这种“仙草”制成的食品称作“仙人粄”。 制作原料:仙人草、水、土碱(丙药)、淀粉、白糖或蜂蜜。 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干仙人草熬地瓜粉,另一种用青色鲜嫩仙人草熬米浆制成。客家地区大都用第一种方法制作。儿时,我常看母亲制作仙人冻。每至五、六月间,正是仙人草茂盛的季节,母亲便到山坡沟谷采回仙草,然后将鲜嫩的仙草洗净晒干,捆成一束束长条状贮藏起来。制作时,即取出一束,略加切断,以清水洗干净,添适量食用碱,放在锅中熬成汤汁,以洁净的纱布过滤去渣,复将去掉草渣的仙人草汁倒入锅中,按比例缓缓注入已经稀释的地瓜粉,用勺子搅拌成浆糊状,起锅后,倒入备好的搪瓷盆中,俟冷却后,即成仙人冻了。然后用刀于容器中将仙人冻划成若干小块,以醴泉浸泡之。既使其更加清凉,又便于延长储存时间。吃时,取一小块仙人冻置于碗内,打碎,加白糖(或蜂蜜),再洒上几滴薄荷水即可。入口清清的,滑滑的,软软的,凉凉的,凉爽透心。有股“仙”味在心头。 3、萝卜粄 材料:粘米粉300克、白萝卜1条、香菇4朵、虾米25克、瘦肉50克、萝卜丸,盐(少许)、鸡精(少许)、油 做法: ①、先把粘米粉用水调成桨加一点点盐(不能多,因为炒材料的时候还要加一点盐) ②、白萝卜切细丝(或是剁小沫也可以)、香菇跟瘦肉剁成沫、虾皮洗干净炒干备用 ③、锅里放油烧热,放瘦肉跟香菇炒熟,再放进虾皮跟白萝卜翻炒一会加上盐 ④、把3里面炒好的材料倒进米粉桨里搅匀。 ⑤、把调好的材料倒进蒸盘里(蒸十分钟就可以了) 小贴士:蒸好的萝卜粄也可以放凉后再切成小块用煎锅稍为煎下,更香更好吃。 4、芋子粄 制作过程: ①、选好上等芋卵,洗净,蒸熟,去皮,趁热捣成泥状。 ②、芋卵泥中拌入木薯粉、水等,和匀,使芋卵泥具有一定韧度。 ③、抓一小撮揉成图中元宝状,入滚水中烫熟取出,加入各种配料即可。 5、黄粄 黄粄的制作方法颇有讲究。首先要选上好的干柴草(如干茶树枝、干稻草等),把这些干柴草烧成灰,并在灰中加入一些杨梅叶子(调色用)和少许生石灰(防止所做的黄粄吃后过冷),然后,把 草木灰用干净的布包好放在桶中用水淋,制成浸米用的草木灰水。同时,将约占1/3的糯米和约占2/3的籼米淘净后,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把它加工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在锅中用文火煮,注 意在煮米浆中要不断搅拌,使水分蒸发而不致烧糊,从而制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粄团,将粄团取出放在铜盆中,再把粄团蒸熟,然后将蒸好的粄团放在臼中舂上十几二十分钟。这样,黄灿灿、香嫩嫩的黄 粄便制成了。 6、苎叶粄(也叫粗叶粄、清明粄) 苎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绿常青。苎叶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乡亲和游子的喜爱。 苎叶粄一年四季均可制作,尤以春夏两季为佳。制作方法是摘取新鲜雏嫩苎叶,和适量粳米、糯米和井水于石臼捣烂、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团,然后把粄团捏成小块,放在蒸笼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后金黄酥脆,清香甘润,别有风味。常吃苎叶粄,能耐饥渴、长力气,除皮肤疾患,强身健骨,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 7、味窖粄 味窖粄是客家最大众化的食物,用大米磨成浆后与少量土碱水拌匀,用开水冲浆,盛入小碗蒸熟。蒸成碗面四周膨胀,中间凹成窝形,以甜酱油(红味)佐食,故称味窖粄。梅县街头常有油煎味窖 粄,是客家特有的传统风味食品。 8、糍粑 农历十月初,秋收之后,农闲时的客家人便开始做糍粑,俗话说:“十月朝,糍粑录录烧”,这正是新鲜、热腾腾的刚做好的糍粑的写照。一个个白白软软的糍粑里头包裹着炒熟的花生、芝麻和新鲜的白糖,吃起来口感绵软香甜,在品尝糍粑的同时,或许你也能感受到客家人纯朴的情怀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算盘子 这是一道客家传统小吃,既能做菜,又能当主食。 别小看这道菜,要做到既弹又爽滑,热吃、冷吃各有各的味道并非易事。算盘子是以木薯与芋头淀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而成,制作的技术难点在于搅拌材料时温度的把握。在烹制时以香油、葱、蒜蓉炒香,注意在起锅时调味。 肉类 1、烊豆腐(也叫酿豆腐) 烊豆腐不仅是逢年过节的一道主菜,尤其每年春节的团圆饭,烊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客家人的一道特色小吃。 烊豆腐制作也简单,首先选好馅料,主要是半肥半瘦的猪肉、配以香菇、葱头剁成馅。把豆腐切成四方小块,中间用筷子挖个小洞,将馅置入。锅里撒上猪油,生起灶火,将豆腐放进锅里,火不宜 大,直待呈金黄色,而后放上盐、酱油、味精等调料,即可就食。后来也用苦瓜横切成一圈一圈,中间的挖去置入馅。 逢年过节,山村弥漫着烊豆腐的清香,家家户户的餐桌都有那道传统的菜。从前,没钱买大块肉的人家,去市场买上半斤几两肉制作烊豆腐,凑了那分热闹,也算是过节。如今,烊豆腐堂而皇之地摆上了餐桌,成了客家人待客的一道好菜。 糕点类 1、过年粄(年糕或称糖糕) 制作过程: ①、大米泡水后晾干,碾成粉末,晒干备用。 ②、用干净盆器盛取适量大米粉末,微热油锅中加白糖熬成稠状,倒入粉末,用筷子迅速搅动使热量四处扩散,加入红塘、开水和捣碎的花生、陈皮等,最终搅至糊状。 ③、取一铜盘,洗净擦干,表面涂上一层花生油,将米糊倒入,上蒸锅蒸熟后,表面撒上事先炸过的芝麻即可食用。 有些蒸制年糕的高手能把年糕蒸至晶莹剔透,犹如琥珀,花生、杏仁一类干果完全烂熟其中。食用时配以茗茶,味道更佳。 2、炸角子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少不了要做角子,其做法先把芝麻、花生、白糖、椰蓉搌成干馅放在碗里备用,把一定比例的面粉、鸡蛋、白糖、猪油加入少许水不断搅拌,再用面杖压成饺子皮样(与北方包饺子相似),把干馅放入面皮捏成饺子样放入油锅炸熟捞起,待冷却后装入坛里避免受潮密封起来,待节日时启用。油果和麻花的是事先把搅拌好的米粉捏成长稚形、条形和圆形,其油炸做法和装坛过程与角子相同。 3、烧麦 烧麦状似石榴,以皮薄馅爽、芳香扑鼻、令人垂涎而得名为“三特石榴果”、“三里香”。后人因烧麦皮为面粉制成,吃时又要“赶烧”,便叫“烧麦”。 主料:猪肉馅 辅料:云吞皮、鸡蛋、青豆、洋葱 调料:香油、酱油、盐、胡椒粉、淀粉、料酒、姜末 烹制方法: ①、将洋葱切成小粒放在盆中用淀粉拌匀; ②、将猪肉馅、香油、酱油、盐、鸡精、胡椒粉、料酒、姜末、鸡蛋打上劲后和洋葱粒拌匀; ③、用云吞皮做皮包成烧麦,顶上放一个青豌豆,上蒸锅蒸8-10分钟即可。 特点:浓香软糯,老少皆宜。 烧麦皮的制作 土豆一劈两半,放锅里煮熟,迅速捞出沥水去皮,放进面和生粉均匀混合的盆里,边用器具碾压土豆边用筷子搅拌,等不烫手时,用手把没碾碎的土豆捏碎,把面活成均匀的面团,放在盆内用干净的布盖上,待用。 注意事项 ①、正宗的烧麦皮要用专门的擀面杖,家里一般用普通的擀面杖,可以把外边压出褶皱,象荷叶裙边的样子就可以了; ②、包烧麦的时候,不用收口,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烧麦边,轻轻收一下就可以,其实比包包子还容易; ③、蒸之前一定要在烧麦表面喷水,因为擀烧麦皮的时候,要加许多面粉,才能压出荷叶裙边,如果不喷水,蒸好的烧麦皮会很干 4、打炒米(炒米) 这是每户必备年料。 制作过程: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茶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糖浆,将炒米、花生仁 、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拌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压实铺平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吃起来香甜、清脆,是大人、小孩都喜爱吃的年料。 打炒米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糖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炒米要配2.5司马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 ,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拌,用手试一试炒米,如果十分粘手 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5、月光饼(也叫月华饼,就是通常所说的月饼) 除了春节之外,最大的节日就数中秋节了,说到中秋节就不得不提“月光饼”,当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月饼铺天盖地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时候,客家人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中秋节糕点——“月光饼”, 月光饼是采用白糖、米粉、芝麻、花生和瓜条烘制而成,在直径有8公分的白色月光饼上再印上红色的吉祥图案,因该饼为圆形,故又取团圆之意,象征着圆满、平安的节日祝福。
B. 客家美食有哪些有什么好吃的介绍麻烦尽量详细些,最好有比较专业的网站介绍。
客家美食数不胜数,下面列举一小部分:
客家红焖肉
客家四星望月
客家竹筒饭
客家炒猪肠
客家盐焗鸡
客家酿豆腐
客家酿茄子
客家酿苦瓜
梅菜扣肉
客家三杯鸡
客家盆菜
客家白切鸡
酿菜在客家菜系中最为常见,而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则被称为“煎酿三宝”。清蒸而出的酿苦瓜咸鲜脆嫩,清淡爽口,苦瓜香气诱人,微苦鲜香,不但有清热解毒、明目败火、开胃消食之效,还因为它是蒸菜,吃了可以暖胃益气哦!
如果你要更多详细资料,最好网络一下:客家美食网
C. 客家风味小吃
1、咸菜焖猪肉:
主料:咸菜(最好是客家咸菜)半斤、五花肉一斤、蒜仁、胡椒粉、味精、油、盐、清水少许
制作过程:先将五花肉切成小块,肥的部分放入热锅煎3分钟,然后将算仁拍碎后放入锅中,后将其余猪肉放入锅中热炒,加少许盐后,将肉盛起:将算仁(蒜头的客家话叫法)拍碎后放入锅中,将咸菜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热炒3分钟后,加如刚才炒熟的肉,加少许水,加入胡椒粉后,盖锅煮2分钟,后加入少许味精、盐.
2、酿茄子
【原料】:
茄子500克,猪肉100克,植物油500克,(实耗75克),酱油35克、料酒5克、味精1克、淀粉30克。
【制法】:
1.将猪肉冼净剁成末、茄子切成0.3厘米厚的片,两面剞成横竖花刀、葱、姜、蒜均切成末,淀粉用水泡上。
2.将炒锅放在旺火上,倒入植物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茄片炸透、捞出控去油。炒锅放回旺火上。放入少许油,待油烧热时,放入肉末煸炒,加入葱末、姜末、酱油10克、料酒,勾芡做成馅。
3.炸好的茄片,每两片中间放入肉馅、码在碗内,上笼用旺火蒸分钟,合在盘内。
4.将炒锅放在旺火上,放少许油,加蒜末、酱油25克、味精、高汤,用水淀粉勾成流芡,放点明油、浇在茄子上即成。
【特点】:汁芡光泽、雅丽大方,质地软烂鲜嫩,滋味浓香.
3、酿豆腐
【基本材料】
〖主料〗:板豆腐、瘦肉、鱼肉、虾米、咸鱼肉、白菜
〖辅料〗:葱、姜
〖调料/腌料〗:麻油、胡椒粉等
【制作过程】
瘦肉、鱼肉分别剁烂,虾米浸软切幼,咸鱼切幼,葱切粒。将各材料放大碗中,加入调味料搅至起胶待用;
白菜摘好洗净,放入油、盐、滚水中灼熟盛起;
豆腐冲洗滴干,一开四件,用匙羹挖去少量豆腐,洒上少许生粉,酿入鱼肉,放入油镬中煎至微黄色盛起;
烧热瓦锅,下油一汤匙爆香姜片,加入上汤煮滚,放入白菜、豆腐滚片刻,下芡汁炒煮,滚即可原煲上桌.
【备注说明】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称,中原人“衣冠南迁”到这里,不但带来了读书皆上品的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黄色,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溢。想来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时无麦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
4、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以肥而著名。如果你正在节食减肥,这个菜可不适合你。 一般第一次品尝此菜的人,都会因为它的肥腻而止筷。然而当你大胆地咀嚼一块,满嘴流油的时候,你会感觉他绝对没有红烧肉那么的肥腻。梅菜吸油,五花肉又会带着梅菜的清香 ,梅菜和肥五花肉的搭配真的可以说是合味(客家话)。
1、带皮五花肉一大块,烧开水,放进去煮至用筷子能插入,取出。用叉子在肉皮表面上扎小眼,扎得越密越好,这样炸出来的皮才会蓬松,趁热在肉皮表面上抹点老抽.
2、油里放多多的油,烧到七八成热(油面上的青烟向四周扩散,油面平静),把整块肉的皮朝下放入锅中炸。最好用锅盖盖上,以免油溅出烫伤了,转小一点火,把肉皮炸黄捞出沥干油。
3、把整块肉肉皮朝下放入水中浸泡,泡到表皮软软的取出沥干水份.
4、把炸好的肉切成件,每件大约0.8厘米厚,皮朝下,在碗里排好.
5、梅菜洗净,漂净沙子,切碎。烧热炒锅,白锅(就是不放油)炒干梅菜,盛出
6、取一小碗,加南乳两块,白糖、老抽、生抽、米酒、八角粉、盐等用少许水调均,按自己口味调好味,锅里放油,烧热,爆蒜茸,下梅菜炒,将碗里的汁倒入,烧开。煮好后,倒入装肉的碗内,把碗放在高压锅里,上气蒸半个钟头左右,到肉变软可取出.
、取一碟子扣在碗上,倒转过来,将碗里的汁倒出来,烫些青菜围边,取出碗。汁下锅再调一下味,加点鸡精,麻油,用水淀粉勾一点薄芡,淋在扣肉上,大功告成!
小注:
1、调味时汁里还可以加一个辣椒或酸梅(话梅亦可,要甜的)三个,有一点酸酸辣辣的很开胃,还解腻。
2、扣肉做好了隔顿再吃比较入味。垫底的梅菜浸在油汁中,吸掉油腻,就着白粥很开胃.
5、客家盐焗鸡
盐焗鸡是客家宴会上常用的名菜,用嫩鸡作原料,将鸡宰杀,去内脏,洗净,凉干,不切块,然后把整只鸡用草纸包好,煨有炒过的热盐中用文火?熟。盐?鸡肉嫩,味香,清润滋补。
[所需材料]:鸡 1只 (约3斤) 粗盐 3斤 纱纸 1张 钖纸 1张
[烹饪过程]:1. 鸡洗净抹干,吊起风干至越干越好。
2. 将两只鸡脚从尾部插入肚内,用纱纸包好,以牙签穿过鸡颈及鸡尾固定位置,以防纱纸散开.
6. 红糟排骨
原料:
排骨600克
红糟1/3杯
葱末、海米2大匙
蒜末1大匙
辅料:
A料:糖1大匙
鸡精3小匙
香油3大匙
水2杯
做法:
1 排骨洗净、放入热水中氽烫,去除血水后捞出,洗净、充分沥干;海米洗净、泡软。
2 锅中倒入适量油烧热,爆香大蒜、海米,放入烫过的排骨拌炒约1分钟,加入红糟及A料翻炒均匀,盛出,移入电锅蒸约40分钟至排骨软烂入味,盛起时撒上葱末即可食用。
Tips:
红糟:红糟能润肠暖胃、活血去疼,并具有降血脂、降低胆固醇等功效,在享受排骨美味之余,还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真是一举两得。
特色:
红糟吃法变化多端,不但色泽漂亮,渗入排骨料理中,滋味更是一级棒!
D. 客家小吃的起源
小吃起源于佐酒的熟食 ,古人下酒之物非常随意,付钱的时候也满不在乎,眉头不用打结,实在是便宜!盛载下酒物的碟子很小,低调而实惠,依盛器之小食物被称为“小吃”。
一般的小吃都是添意趣的下酒菜,无关宏旨,吃起来有一番惊喜,有点儿浪漫色彩,不携带充饥功能,完全是正餐以外的进食行为。惟独客家小吃是主食的延伸,它的用途首先是充饥,几乎全是米制品。

E. 宁化客家小吃的小吃详述
主料:芋子、白萝卜、地瓜粉
辅料:香葱、鲜瘦肉、净冬笋、虾米、香菇
调料:精盐、味精、酱油、麻油、料酒、胡椒粉、猪油、白糖少许、骨汤少许。
制作方法:
(1)芋子去皮煮熟碾压成泥,加入适量精盐和地瓜粉拌成团待用;
(2)将瘦肉、冬笋、虾米、香菇、香葱切米,白萝卜去皮切块,在沸水锅中煮透,捞起剁碎,用纱布挤去水份;
(3)炒锅下猪油烧热,将瘦肉、冬笋、虾米、香菇、葱白下锅煸炒,加入精盐、味精、料酒、胡椒粉、白糖少许,再下入萝卜馅,加入少许麻油和猪油,葱花,起锅拌和成熟馅;
(4)芋子粉团先搓均后揉成长条,再切成大小适中均衡的颗粒,捏成底厚边薄的圆筒型,装入馅料,捏成下大上小的塔型生坯;
(5)将烧卖生坯放入蒸笼,面上洒些冷水,旺火蒸约20分钟,取出装入盘中,将熟猪油和酱油兑成汁后,淋在蒸熟的烧卖上即可食用。 主料:前腿肉、高汤
辅料:香菇、小鱿鱼干、地瓜粉
调料:香葱、八角、山奈、生姜、当归、酱油、盐、味精、麻油、蒜头、辣椒干、料酒
制作方法:
(1)将瘦肉切成小厚片,加入适量酱油、盐、味精抓均,拌入地瓜粉搓透;
(2)将锅置火上倒入高汤,放入八角、山奈、辣椒干、生姜、蒜头、香菇、鱿鱼干、葱,慢火熬出味道后,再把揉均的肉片逐片放入锅中烧开后撇去浮沫,调好味,起锅淋上麻油、葱花即可。
特点:滑嫩可口。 主料:瘦肉、冬笋、香菇、红萝卜、香葱,鱿鱼干、荸荠、豆腐、地瓜粉
辅料:芹菜、高汤、肥膘肉
调料:精盐、味精、料酒、胡椒粉、麻油
制作方法:
(1)将瘦肉、冬笋、香菇、红萝卜、香葱、鱿鱼干切成米粒状,荸荠拍碎切成米粒待用,肥膘切成小块;
(2)将锅烧热,放入切好的肥膘肉改用小火炸出油后,捞起,留余油将香葱、鱿鱼干煸香后倒入切好的料炒熟调好味铲起;
(3)将熟料拌入豆腐、地瓜粉揉均待用;
(4)炒锅加入高汤烧热快开时改小火,左手将拌好的熟料挤捏成丸子状,右手用汤匙逐个放入高汤中后,再改中火煮熟,调好味装盘即可。
特点:松、脆、香。 主料:湿粉干,高汤
辅料:猪瘦肉
调料:炸好的葱姜蒜末及香油、精盐、味精、地瓜粉、料酒、葱花、上好酱油
制作方法:
(1)先将猪肉骨洗净放锅中加水旺火煮开后,撇云浮沫,改中火慢慢煮至汤味浓香后捞出骨头放入精盐、味精、料酒,调好味待用;
(2)将洗净的瘦肉切成小片条,加入上好的酱油、味精和地瓜粉拌均后,下沸水锅中焯熟,熟后捞起倒入调好味的高汤中;
(3)将湿粉用漏勺放沸水锅中烫熟起锅装碗,加入高汤,用焯好的瘦肉片盖面,撒上葱花和炸香的葱姜蒜末和香油即成。
特点:清香、爽口、滑而不腻。 是清代宁化县才子伊秉绶任扬州知府期间,他的厨师所创。也是当今方便面之鼻祖。
主料:湿扁面,高汤
辅料:猪瘦肉、香菇、红萝卜、葱、鱿鱼干
调料:精盐、味精、酱油、料酒、葱姜蒜香油、白糖少许、地瓜粉、熟芝麻。
制作方法:
(1)将洗净的瘦肉、香菇、红萝卜、鱿鱼干切成丝、葱切成段,再将切好的肉丝上浆待用;
(2)油锅烧热,将上好浆的肉丝炒至呈白色时起锅,留余油下入葱段、鱿鱼丝炒香,再将红萝卜、香菇丝和滑过油的肉丝下锅调入精盐、味精、白糖、料酒翻炒熟入味后起锅待用;
(3)将烧开后的高汤调好味装碗里,扁面放入开水锅中烫熟,捞起沥干水后,放入高汤碗中,再将炒熟的馅料盖在面上,洒上熟芝麻,滴上几滴酱油和香油上桌即可。 主料:前腿肉、扁食皮
辅料:高汤
调料:精盐、味精、葱白、麻油、白糖、炸好的葱、姜、蒜泥。
制作方法:
(1)将前腿肉洗净、去皮,切成薄片后剁烂,葱白切细沫调入剁烂的肉中加入精盐、味精、抓均;
(2)将调好味的肉泥用扁食皮包好;
(3)将锅置旺火上放入高汤烧开,再放入包好的扁肉于锅中煮至全部浮于汤面即可出锅。 主料:面粉、猪油、白萝卜
辅料:韭菜
调料:食盐、精油、味精、小苏打
制作方法:
(1)将面粉和老面加入适量的水和面粉拌匀发酵5-6小时即可;
(2)馅的制作非常讲究,操作上手工剁馅而不用铰刀绞,把白萝卜切成米粒状放水煮熟、晾干,加香料大葱或韭菜加入精肉、精盐、味精、香猪油,拌匀成馅。用皮包上馅成水饺形,摆放在刷匀油的深底平底锅上,摆满为止,放入清水,盖紧锅盖煎至煎包底部呈焦黄色时离火即可。
特点:面皮柔韧、葱香扑鼻。 主料:鸡蛋、地瓜粉
辅料:高汤、肥膘肉
调料:盐、味精、食用、葱白
制作方法:
(1)将地瓜粉和高汤调成糊状、蛋去壳打散倒入调好的糊中;
(2)将锅置火上烧热,用肥膘肉擦锅,用手勺装一勺调好的糊倒入锅中摇匀,置成一张张面皮,切成条形状就叫蛋皮。可炒可煮。
特点:滑而不腻、营养丰富。 主料:优质粳米
辅料:天然植物碱
制作方法:
(1)首先是煮碱:把用灌木枝叶或油茶壳、黄豆梗烧成的灰装进布袋里封好口,然后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进行煮沸,通常一袋碱灰煮两遍,第一遍煮沸的碱水留着备用,第二遍的碱水拿来浸米用;
(2)把浸透的米倒进木饭甑里蒸熟,然后装进木桶里加入碱水搅拌均匀,再装入饭甑里进行第二次蒸熟后倒入石臼里打烂,把打烂的黄饭反复揉搓上劲后,就可搓成各种形状的黄粿了。黄粿的吃法很多,可煮、拌、炒多种烹饪,可咸可甜。 主料:猪前腿肉
辅料:地瓜粉
调料:精盐、味粉、料酒
制作方法:
(1)将鲜瘦肉切薄片,用圆形木槌捶烂,用清水、精盐、蒜头、地瓜粉拌匀,打成瘦肉胶;
(2)用手将肉胶搓成丸形,放进锅中煮熟取出备用,煮、炒皆宜。 主料:优质薏米
辅料:红枣、薏米
调料:白糖
制作方法:
(1)将上好的薏米洗净后用高压锅压烂(注:压时水是薏米的5-6倍);
(2)将红枣、枸杞洗净后上笼加水蒸熟后待用;
(3)将压好薏米汤和红枣加入糖调和即成。
特点:健脾除湿,营养药用皆宜。 主料:糯米
辅料:白糖、芝麻、大豆
调料:熟茶油
制作方法:
(1)取优质糯米,用清水把洗净浸透;
(2)将浸好的糯米装进木甑里蒸熟成糯米饭;
(3)将糯米饭倒入石臼里,用木槌舂烂,使之成羹状,取出放在事先铺好一层佐料粉的簸箕里;
(4)在手上黏些熟猪油,从糍粑上取下一小块做成适当大小的糍粑。蘸上大豆、芝麻、白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即可装盘。
特点:吃起来柔韧鲜滑,满口香甜。是客家人庆祝丰收或婚嫁寿诞喜庆的必备美食。 又叫“韭菜包”,是客家祖地宁化风味小吃中的特色食品。在以往,韭菜包要在招待贵客时才出笼,如刚结识的亲家、首次上门的新女婿或是久别重逢的知已好友、达官贵人等,以显示主人的诚意。由于韭菜包广受欢迎,如今已是大众中相食用的小肴佳品。
主料:优质大米、韭菜
辅料:鲜瘦肉、笋、菜心(或萝卜)
调料:食用油、精盐、虾米、味精
制作方法:
(1)加工米面包皮。将大米洗净浸透,磨成浓米浆,米浆倒入锅中在温火中搅拌熬成固状,铲起放入簸箕内、用双手蘸食油反复搓揉成米面团、制成米包子外皮原料待用;
(2)炒馅。将瘦肉、笋、菜心(或萝卜)切丁,韭菜切小段,下锅炒熟炒香加入调料出锅待用;
(3)将米面团掐成薄薄的皮,包上预先准备好的韭菜肉馅,包好蒸熟即可装盘。 主料:糯米
辅料:芝麻
调料:白糖、红糖、茶籽油
制作方法:
(1)将糯米用清水洗净浸泡10小时,糯米捞起滤干粉碎成糯米粉;
(2)熬糖水,烧适量开水再将糖倒进开水里微火慢熬,待糖完全融化后即可;
(3)待熬好的糖水冷却后倒入糯米粉充分搅拌均匀,并将糯米粉反复搓松。
(4)蒸糖糕。用洗净的丝瓜布平铺在饭甑底部,待锅头里水沸腾后把饭甑放进锅里,再将搅拌均匀的糖糕粉撒一层到饭甑里蒸,蒸熟后再撒第二层,并在饭甑中间用竹片开若干个气孔,确保蒸汽通畅,直到饭甑蒸满蒸熟为止;
(5)糖糕蒸熟后,从饭甑的底部进行挤压,直到将糖糕挤压结实后把饭甑取出,然后将糖糕切割成大小适中的规格方块即可装盘食用。 主料:大米、黄豆、花生油(或菜籽油)
辅料:葱花
调料:精盐、鸡精(或味精)
制作方法:
(1)取适量大米与去壳的黄豆用清水洗净浸透后磨成稠浆,放进葱花、精盐、鸡精调拌均匀备用;
(2)油下锅烧沸,用勺子把调制好的米浆滔进灯盏糕专用煎勺上抹均匀,放入油锅里炸,当两面都呈金黄色时捞起,待油沥干即可装盘品尝,其口感酥香脆爽。这是宁化客家城乡普遍流行的一种小吃,因其盛米浆的煎勺形似旧时照明的灯盏故而得名。 在宁化,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吃擂茶的习俗。平时自家擂茶饮用,遇有客人登门,擂茶待客。就连喜庆之事,日后主人也要擂茶请谢曾予帮忙的左邻右舍。擂茶在客家日常生活中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风味独特、简便易行和保健的优点,更重要的是一种礼仪和联络感情的交际工具,且不分男女老少,四季皆宜。
主料:野生青草药(鱼腥草、车前草、薄荷、艾叶、小叶金钱等)
辅料:猪骨头熬汤、花生、扁豆、红豆、粉皮、粉干、瘦肉、猪小肠
调料:茶籽油、芝麻、精盐
制作方法:
(1)将野生青草药洗净切段放进陶制擂钵、并倒入部分生花生米和茶油,充分擂烂备用;
(2)将猪大骨头倒进锅里加入花生米、红豆煮熟(留足汤水)备用;
(3)将粉皮、粉干倒入锅里煮熟后加入瘦肉、猪小肠烫熟;
(4)调制擂茶。根据需要的量调制擂茶(分大、中、小钵),取上述各种主料、辅料一定量倒入钵中,加入茶籽油、芝麻、精盐混合而成后印可食用。
特点:是茶味郁香,清心爽口,食而不腻,既可作饮料,又可当饭吃,备受欢迎。 主料:面粉
辅料:猪瘦肉、虾仁、葱白
调料:猪油、精盐、鸡精、芝麻油
制作方法:
(1)将面粉搅拌成面团揉透,随后用擀面杖擀成薄片,擀制过程中用沙布袋装好的木薯粉拍面皮,防止相互粘连,擀好胚后切成7厘米左右的方形待用;
(2)准备馅料。猪瘦肉、虾仁、葱白切小段剁细,锅加热后倒入猪油烧热倒入葱白爆炒至香,倒入瘦肉、虾仁,加盐、鸡精炒匀后,出锅装盘待用。
(3)包蒸饺。一手持面皮,另一手用汤勺将馅料放在面皮中间,将皮胚四角盖住馅料,并捏出漂亮均匀的细密花纹的蒸饺,放在蒸笼里待蒸;
(4)蒸。锅中开水沸腾后将蒸笼放入锅中,用旺火蒸熟,出笼装盘即可。 主料:优质大米
辅料:食用碱
调料:酱油、麻油、葱花、高汤或白糖
制作方法:
(1)将优质大米洗净加入食用碱,一起磨成米浆待用;
(2)锅头烧热,用植物油擦均,倒入米浆,一边用“擂持”(用枫木、樟木或油茶枝做成的客家人擂茶用的木棒)顺锅旋转,一边用文火加温,直到熟透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四方块,可加糖做甜食,也可以用高汤、调料煮热吃。 主料:糯米
辅料:豆沙
调料:白糖(或红糖)、植物油(茶油、花生油、菜籽油)
制作方法:
(1)先将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浸泡10—12小时,糯米捞起滤干水后粉碎成糯米粉;
(2)熬糖水,烧适量开水后将糖倒进开水里微火慢熬,待糖完全融化后即可;
(3)待熬好的糖水冷却后倒入糯米粉充分搅拌均匀,并将糯米粉反复搓揉成干湿度适中的面团备用;
(4)煎丸有包馅与不包馅的两种。做不包馅的煎丸直接取面团揉成圆形或椭圆形摆放在盛具里;做包馅的煎丸,将面皮捏薄后取事先准备好的馅包裹成圆锥形、三角形或扇形的煎丸待炸;
(5)炸煎丸。油下锅烧沸后,将做好的煎丸入锅煎,为防止煎丸夹在锅底烧焦,煎丸入锅后要用锅铲轻轻将煎丸脱离锅底,炸至煎丸浮出水面并色泽金黄后即可起锅,装盘食用。 主料:优质黄豆
辅料:五花肉
调料:精盐、酱油、八角、茶籽油
制作方法:
(1)将优质黄豆洗净浸泡后磨浆滤去豆渣,将豆浆煮沸加入酸浆倒进大桶游浆,待其形成浆花倒入定形模具中压干水分,形成陀子豆腐;
(2)将成形的豆腐放入冷水锅中,将五花肉放在豆腐上面,放入适量的食盐、酱油、八角、茶籽油一起煮熟,直至豆腐周边出现许多小孔即可起锅装盘。 即茶菇鸭骨汤、红菇猪排汤、黄豆小肠汤。
茶菇鸭骨汤:以茶树菇和鸭骨为主料,盛入紫砂钵或精瓷钵清蒸,加以调料。清甜爽口,经济实惠。
红菇猪排汤:以优质红菇和新鲜猪排清蒸后,清香爽口,并具有补血、祛湿、补钙、强身功效。
黄豆小肠汤:以优质黄豆和新鲜小肠清蒸,具有营养丰富,泻火明目功效。 又名牛角椒,宁化名产。它以色泽鲜红、透明、皮薄、味香、油质多、辣味适中六大特色而驰名中外,畅销港澳、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F. 成都特色小吃加盟
成都的特色小吃加盟,不得不说就是廖排骨,做卤菜熟食特色小吃的,做的比较好的,当然作为美食之都的成都,小吃还是蛮多的,像什么夫妻肺片、韩包子、钵钵鸡等等。
G. 客家小吃的举办活动
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二月二 取下花灯,烧过年贴的对联、“利是”,清理、吃完过年时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备开春干农活。
三月清明 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梅州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清明过后,就开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四月八 也叫水节,立夏节,因为是在表黄不接的时候,过节吃的食品较差,大多数吃的是杰米粉与麦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以表示纪念屈原,还吃酿苦瓜和用刚收成的黄豆做的酿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农作物的收成与下半年的耕种已基本结束,有喜庆丰收和放假休息的气氛,这天家家户户磨豆腐、吃鸭子,还要吃多种做法的新鲜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节 吃月饼、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饼、田螺都表示团圆,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过节。以往还有放孔明灯作娱乐的传统。
九月九重阳节 也叫鬼节,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这天进行。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 在梅州地区及客家地区有句话叫做“冬(冬至)大过年(春节)”,意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因为秋收冬藏,农事已毕,一年耕稼,丰硕喜人。这天吃的小吃是萝卜糍,由于这时天气寒冷干燥,所以客家人都在这一时节腊猪肉、腌咸菜等,准备过春节,这天腊的猪肉可保存较长时间。春节(过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不出远门,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迎接远归的亲人。过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笼糍,还有红烧肉、梅州酿豆腐等客家菜。特别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与亲人团聚。

H. 有谁知道客家美食吗了解过没
客家饮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客家菜肴,另一为客家小吃。
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水蒸鸡
选用家养或在山上用虫草谷物群养的鸡,整只放在锅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块趁热吃,十分鲜甜滑嫩。另据资料介绍,这种用土法饲养的鸡比用精饲料养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余倍,可见营养价值极高。

客家菜的特点:
与潮菜、比较,客家菜偏重”肥、咸、熟“,这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首先因为他们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诚然,社会在不断变革,客家菜也在不断创新;而客家菜的变化又反过来说明社会的文明坤,传统的东江菜在现代的河源客家人的锅头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誉。
其原汁原味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1、是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河源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关系;
2、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炖等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
3、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所谓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码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
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
I. 客家小吃有哪些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反映了一种习俗。粄类 粄就是客家菜中一款地道的主食和小吃,是粄类的统称。客家粄有用大米做的,也有用糯米粉做的,还有用木薯粉做,经过不同的加工手法制作出来,品种有200款之多。地道的客家粄,首先选料要精,如优质米细细研磨成浆才能蒸出透明爽滑的米反皮,馅料用时鲜,然后制作也要精,做米反用的米浆一定要细磨,一点马虎不得。 1、簸箕粄做法: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簸箕内(现在大多数人用的是长方形的铁板),左右摇动使米浆均匀,再入锅用猛火蒸。约五分钟后将蒸熟的薄薄一层米浆揭下,把炒熟的肉丝、韭菜、豆芽、鲜笋、虾米、香菇等馅放入,卷成筒状,与油条相似。簸箕粄细嫩可口,多食不腻。 仙人粄 2、仙人粄(也叫仙水冻)[2] 仙人粄,也叫仙水冻。是用盛产于赣南、闽西、粤东山区的一种“仙人草”熬制而成。由于只需用少量的“仙人草”就可以做出比“仙人草”重量多十几倍的板来。有如仙术般的神奇,因此,人们便将用这种“仙草”制成的食品称作“仙人粄”。 制作原料:仙人草、水、土碱(丙药)、淀粉、白糖或蜂蜜。 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干仙人草熬地瓜粉,另一种用青色鲜嫩仙人草熬米浆制成。客家地区大都用第一种方法制作。儿时,我常看母亲制作仙人冻。每至五、六月间,正是仙人草茂盛的季节,母亲便到山坡沟谷采回仙草,然后将鲜嫩的仙草洗净晒干,捆成一束束长条状贮藏起来。制作时,即取出一束,略加切断,以清水洗干净,添适量食用碱,放在锅中熬成汤汁,以洁净的纱布过滤去渣,复将去掉草渣的仙人草汁倒入锅中,按比例缓缓注入已经稀释的地瓜粉,用勺子搅拌成浆糊状,起锅后,倒入备好的搪瓷盆中,俟冷却后,即成仙人冻了。然后用刀于容器中将仙人冻划成若干小块,以醴泉浸泡之。既使其更加清凉,又便于延长储存时间。吃时,取一小块仙人冻置于碗内,打碎,加白糖(或蜂蜜),再洒上几滴薄荷水即可。入口清清的,滑滑的,软软的,凉凉的,凉爽透心。有股“仙”味在心头。3、萝卜粄 材料:粘米粉300克、白萝卜1条、香菇4朵、虾米25克、瘦肉50克、萝卜丸,盐(少许)、鸡精(少许)、油 做法: ①、先把粘米粉用水调成桨加一点点盐(不能多,因为炒材料的时候还要加一点盐) ②、白萝卜切细丝(或是剁小沫也可以)、香菇跟瘦肉剁成沫、虾皮洗干净炒干备用 ③、锅里放油烧热,放瘦肉跟香菇炒熟,再放进虾皮跟白萝卜翻炒一会加上盐 ④、把3里面炒好的材料倒进米粉桨里搅匀。 ⑤、把调好的材料倒进蒸盘里(蒸十分钟就可以了) 小贴士:蒸好的萝卜粄也可以放凉后再切成小块用煎锅稍为煎下,更香更好吃。 4、芋子粄 制作过程: ①、选好上等芋卵,洗净,蒸熟,去皮,趁热捣成泥状。 ②、芋卵泥中拌入木薯粉、水等,和匀,使芋卵泥具有一定韧度。 ③、抓一小撮揉成图中元宝状,入滚水中烫熟取出,加入各种配料即可。 5、黄粄 黄粄的制作方法颇有讲究。首先要选上好的干柴草(如干茶树枝、干稻草等),把这些干柴草烧成灰,并在灰中加入一些杨梅叶子(调色用)和少许生石灰(防止所做的黄粄吃后过冷),然后,把 草木灰用干净的布包好放在桶中用水淋,制成浸米用的草木灰水。同时,将约占1/3的糯米和约占2/3的籼米淘净后,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把它加工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在锅中用文火煮,注 意在煮米浆中要不断搅拌,使水分蒸发而不致烧糊,从而制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粄团,将粄团取出放在铜盆中,再把粄团蒸熟,然后将蒸好的粄团放在臼中舂上十几二十分钟。这样,黄灿灿、香嫩嫩的黄 粄便制成了。 6、苎叶粄(也叫粗叶粄、清明粄) 苎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绿常青。苎叶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乡亲和游子的喜爱。苎叶粄一年四季均可制作,尤以春夏两季为佳。制作方法是摘取新鲜雏嫩苎叶,和适量粳米、糯米和井水于石臼捣烂、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团,然后把粄团捏成小块,放在蒸笼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后金黄酥脆,清香甘润,别有风味。常吃苎叶粄,能耐饥渴、长力气,除皮肤疾患,强身健骨,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 7、味窖粄 味窖粄是客家最大众化的食物,用大米磨成浆后与少量土碱水拌匀,用开水冲浆,盛入小碗蒸熟。蒸成碗面四周膨胀,中间凹成窝形,以甜酱油(红味)佐食,故称味窖粄。梅县街头常有油煎味窖 粄,是客家特有的传统风味食品。 8、糍粑农历十月初,秋收之后,农闲时的客家人便开始做糍粑,俗话说:“十月朝,糍粑录录烧”,这正是新鲜、热腾腾的刚做好的糍粑的写照。一个个白白软软的糍粑里头包裹着炒熟的花生、芝麻和新鲜的白糖,吃起来口感绵软香甜,在品尝糍粑的同时,或许你也能感受到客家人纯朴的情怀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算盘子 这是一道客家传统小吃,既能做菜,又能当主食。 别小看这道菜,要做到既弹又爽滑,热吃、冷吃各有各的味道并非易事。算盘子是以木薯与芋头淀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而成,制作的技术难点在于搅拌材料时温度的把握。在烹制时以香油、葱、蒜蓉炒香,注意在起锅时调味。 肉类 1、烊豆腐(也叫酿豆腐) 烊豆腐不仅是逢年过节的一道主菜,尤其每年春节的团圆饭,烊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客家人的一道特色小吃。 烊豆腐制作也简单,首先选好馅料,主要是半肥半瘦的猪肉、配以香菇、葱头剁成馅。把豆腐切成四方小块,中间用筷子挖个小洞,将馅置入。锅里撒上猪油,生起灶火,将豆腐放进锅里,火不宜 大,直待呈金黄色,而后放上盐、酱油、味精等调料,即可就食。后来也用苦瓜横切成一圈一圈,中间的挖去置入馅。逢年过节,山村弥漫着烊豆腐的清香,家家户户的餐桌都有那道传统的菜。从前,没钱买大块肉的人家,去市场买上半斤几两肉制作烊豆腐,凑了那分热闹,也算是过节。如今,烊豆腐堂而皇之地摆上了餐桌,成了客家人待客的一道好菜。 糕点类1、过年粄(年糕或称糖糕) 制作过程: ①、大米泡水后晾干,碾成粉末,晒干备用。 ②、用干净盆器盛取适量大米粉末,微热油锅中加白糖熬成稠状,倒入粉末,用筷子迅速搅动使热量四处扩散,加入红塘、开水和捣碎的花生、陈皮等,最终搅至糊状。 ③、取一铜盘,洗净擦干,表面涂上一层花生油,将米糊倒入,上蒸锅蒸熟后,表面撒上事先炸过的芝麻即可食用。 有些蒸制年糕的高手能把年糕蒸至晶莹剔透,犹如琥珀,花生、杏仁一类干果完全烂熟其中。食用时配以茗茶,味道更佳。 2、炸角子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少不了要做角子,其做法先把芝麻、花生、白糖、椰蓉搌成干馅放在碗里备用,把一定比例的面粉、鸡蛋、白糖、猪油加入少许水不断搅拌,再用面杖压成饺子皮样(与北方包饺子相似),把干馅放入面皮捏成饺子样放入油锅炸熟捞起,待冷却后装入坛里避免受潮密封起来,待节日时启用。油果和麻花的是事先把搅拌好的米粉捏成长稚形、条形和圆形,其油炸做法和装坛过程与角子相同。 3、烧麦 烧麦状似石榴,以皮薄馅爽、芳香扑鼻、令人垂涎而得名为“三特石榴果”、“三里香”。后人因烧麦皮为面粉制成,吃时又要“赶烧”,便叫“烧麦”。 主料:猪肉馅辅料:云吞皮、鸡蛋、青豆、洋葱 调料:香油、酱油、盐、胡椒粉、淀粉、料酒、姜末 烹制方法: ①、将洋葱切成小粒放在盆中用淀粉拌匀; ②、将猪肉馅、香油、酱油、盐、鸡精、胡椒粉、料酒、姜末、鸡蛋打上劲后和洋葱粒拌匀; ③、用云吞皮做皮包成烧麦,顶上放一个青豌豆,上蒸锅蒸8-10分钟即可。 特点:浓香软糯,老少皆宜。 烧麦皮的制作 土豆一劈两半,放锅里煮熟,迅速捞出沥水去皮,放进面和生粉均匀混合的盆里,边用器具碾压土豆边用筷子搅拌,等不烫手时,用手把没碾碎的土豆捏碎,把面活成均匀的面团,放在盆内用干净的布盖上,待用。 注意事项①、正宗的烧麦皮要用专门的擀面杖,家里一般用普通的擀面杖,可以把外边压出褶皱,象荷叶裙边的样子就可以了; ②、包烧麦的时候,不用收口,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烧麦边,轻轻收一下就可以,其实比包包子还容易;③、蒸之前一定要在烧麦表面喷水,因为擀烧麦皮的时候,要加许多面粉,才能压出荷叶裙边,如果不喷水,蒸好的烧麦皮会很干 4、打炒米(炒米) 这是每户必备年料。 制作过程: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茶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糖浆,将炒米、花生仁 、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拌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压实铺平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吃起来香甜、清脆,是大人、小孩都喜爱吃的年料。 打炒米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糖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炒米要配2.5司马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 ,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拌,用手试一试炒米,如果十分粘手 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5、月光饼(也叫月华饼,就是通常所说的月饼) 除了春节之外,最大的节日就数中秋节了,说到中秋节就不得不提“月光饼”,当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月饼铺天盖地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时候,客家人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中秋节糕点——“月光饼”, 月光饼是采用白糖、米粉、芝麻、花生和瓜条烘制而成,在直径有8公分的白色月光饼上再印上红色的吉祥图案,因该饼为圆形,故又取团圆之意,象征着圆满、平安的节日祝福。
J. 有关客家美食的资料
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客家美食风味万千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1]来到客家人最多的聚居地——梅州、赣州、汀州、惠州、增城等地,你一定客家美食会被风味万千的客家菜所深深吸引;不少阔别家乡多年的海外游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于品尝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客家美食。一位九十高龄的海外老华侨曾动情地说,尝尽山珍海味,喝遍玉液琼浆,都不如家乡的农家菜好!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不难发现客家菜的“身影”,即便在海外不少中餐馆里,红焖肉、清水鲩丸、酿豆腐、盐焗鸡等客家菜也颇受青睐……
客家小吃
梅州客家菜除传统的盐焗鸡、酿豆腐和梅菜扣肉等“老三篇”外,较具特色的要数遍布各县(市、区)的客家小吃。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反映了一种习俗。如正月元宵节客家人吃汤丸,汤丸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人的主食是稻米,糯米制作成各式糕点称之为粄。如发粄,把酵粉放入粄浆里蒸,粄面隆起而分裂,意为“笑”,是发财致富的好征兆;再如清明节用艾草做成的艾粄。
客家菜系口味
梅州的客家菜偏重“肥、咸、熟”,其形成自然与梅州客家先民的生活环境大有关系。首先因为他们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是梅州客家人在历史上因长期粮食不足,多数人家长年累月喝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分;再次是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客家菜的形成特点反映客家人勤奋节俭、刻苦耐劳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