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徐建的主要经历
1981年~1985年,长春建筑专科学校任教;
1985年9月~1988年4月,湖南大学土木系攻读硕士学位;
1988年4月参加工作后,历任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院长、高级工程师、院长;
2001年8月~2007年12月,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2005年9月正式更名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
2007年12月~2009年7月,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经理;(国务院国资委任命)
2009年7月~2013年10月,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经理;
2013年10月12日国机集团召开干部大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国资委、国机集团董事会有关文件,徐建任新组建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经理。(中央直接管理)
社会兼职:
先后兼任中国工程建改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振动标准委员会主任等。
㈡ 从中国矿业大学走出来得最有名气的名人是谁
中国矿业大学,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是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世界著名的矿业学府。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平台”、“111计划”和“卓越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
王森浩: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采矿工程专业1952级)
韩英: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全国政协委员(采矿工程专业1958级)
于洪恩:中共中央委员、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采矿工程专业1958级)
汪啸风:中共中央委员、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机械工程专业1964级)
柴松岳: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经委副主任、浙江省省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5级)
陈郁: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省长
省部级干部
吴子牧:北京市委常委、大学工作部部长
张仲鲁:全国煤矿管理总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
钟子云: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中顾委委员
张宝明: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全国政协常委(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6级)
范维唐: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采矿工程专业进修)
姜增伟: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
寿嘉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企业管理专业硕1987级)
付建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采矿工程专业硕1982级)
赵铁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管理工程专业硕1993级)
彭建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副局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4级)
孙升林: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地质工程专业1978级)
候慎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82级)
周敬东: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全国政协委员(机械工程专业1962级)
张洽: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采矿工程专业1953级)
陶铠:光明日报社社长、副总编辑(电气工程专业1959级)
校友公园
李润五:北京市副市长、市委委员(机械工程专业1960级)
金生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电气工程专业1965级)
李国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工业设计专业1964级)
尚勇:江西省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博1982级)
毛志君:海南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采矿工程专业1954级)
郭开朗:湖南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管理工程专业硕1994级)
谢广祥:安徽省副省长、致公党中央常委(采矿工程专业博2001级)
陈雪枫:河南省副省长(采矿工程专业1978级)
张国荣: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5级)
张汉英: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地质工程专业1957级)
武三松: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6级)
靳承序: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6级)
王信: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电力传动及自动化专业博1994级)
路耀华:国务院派驻国家电网公司监事会主席(采矿工程专业硕1989级)
王金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董事长(工程硕士班1993级)
刘彩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机电专业1969届)
张仕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采矿工程专业1979级)
解宏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0级)
王虹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2级)
田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企业管理专业博2004届)
梁铁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研究生部控制工程专业硕1993级)
刘峰: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校区博2004级)
张文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校区工程力学专业2008届)两院院士
张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师昌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会长
范维唐: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傅恒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著名材料及冶金专家
高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主席团委员及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清华大学校长
宋振骐: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
汤德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山机电工程专家
鲜学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
张沛霖: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学家
李恒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与金属物理学家
陈秉聪: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
刘广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顾问
何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和1989年分别获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9] ,201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60]
王华明,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大钊,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61]
康红普,2015年当选中国工工程院院士
武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2011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62] ,2015年当选中国工工程院院士
金智新,现任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党委常委、总经理,2015年当选中国工工程院院士
凌文,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15年当选中国工工程院院士[61]
孟建民,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2015年当选中国工工程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
张文奇:著名金属腐蚀防护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沈季良:著名矿井建设专家、中国煤炭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李栖凤:著名矿井建设专家
柴化周:著名矿井建设专家
杨力生:著名通风安全专家
张守范:著名矿物学专家
谷铁耕:著名采矿专家
张仰均:著名选矿专家
席聚奎:著名热处理专家
吴京:著名煤矿基本建设及采煤机械化专家
许道生:著名冶金学家
袁慧灼:著名冶金学家
陈泽浦:著名稀土金属学家
靳锡庚:著名石油勘探专家
袁耀庭: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赵国堂:著名铁道工程专家,铁道部副总工程师
谭国富:著名经济学家(数学专业1978级)
屈金星:著名文化策划人、诗人[63]
薛刚:著名策划人、辞赋作家
高校领导
张仲鲁:河南大学校长、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总务长
高景德: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委员、技术科学部常委及副主任(西北工学院1941级)
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焦作工学院1946级)
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博1984级)
刘炯天: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选矿工程专业硕1986级,北京研究生部矿物加工专业博1995级)
柯文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力学师资班1978级)
李进尧:北京人文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采矿工程专业1954级 )
谭书敏: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采矿工程专业1978级)
邹友峰:河南理工大学校长(工程测量专业1990级)
焦留成:河南师范大学校长(电力电子专业博1998级)
徐建培: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地质工程专业1978级)
刘全顺:山东工商学院院长(北京校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2006届)
卢寿慈:武汉钢铁学院院长(矿山机电专业1951级)
孟祥才:徐州医学院党委书记(矿山机电专业1961级)
韩宝平:徐州工程学院院长(地质工程专业博1994级)
杨庚宇:华北科技学院院长(工程力学专业博1994级)
朱士中:常熟理工学院院长(工程力学专业1980级)
刘文锴:河南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研究生部工程测量专业硕1986级)
刘大锰: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北京研究生部地质工程专业博1991级)
朱川曲: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工程力学专业博2004级)
李宗柯: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郭福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㈢ 广州市希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希力科技集团 简介
希力科技集团成立于二00六年四月,是一家专业从事动漫游戏软件和硬件开发的高科技民营股份制大型企业集团。
希力集团拥有希力电子、力港网络、威康娱乐、希力动漫、巅峰文化、希宇文化等六家子公司,业务涉及网络游戏研发与运营;大型游戏机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 5D动漫影视平台研发与5D连锁影院市场营运;医疗器械游戏机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员工总数100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0多人,5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公司成立以来,已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软件产品叁十余款,其中连连看、指多星、开心飞球、抓青蛙、企鹅乐园、海洋之星等产品分别获得了中国游戏行业的最高奖项—“金手指”奖,公司在2007年至2011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游戏行业“优秀企业”和“产品研发先进单位”。
集团旗下力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09年2月在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致力于网络游戏产品的研发和运营,包括平台游戏、手机游戏、网页游戏、客户端游戏等多种网络游戏产品。自主研发的休闲游戏网络竞技平台“老K游戏”,含深海狩猎、斗地主、桂林麻将、桂林字牌、中国象棋、围棋、五子棋、牛牛、连连看等十多类竞技休闲游戏。手机游戏面向Ios、Android等平台研发多款极受玩家喜爱的游戏产品。目前公司已基本具备4-6个月推出一款大型休闲竞技游戏、1-2个月推出一款休闲益智小游戏的研发能力。同时公司已将游戏在全国进行推广,办事处覆盖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福建、黑龙江等多个城市。力港公司网站地址:www.lkgame.com
希力科技集团拥有完善的管理结构,良好的工作环境,极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全面的培训晋升体系、融洽的团队关系以及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为了加快实现公司产业规划,公司计划招募大量优秀人才,为公司更快更好发展积蓄力量,现诚邀有志于从事游戏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加盟,与公司共同发展。
期待您的加入!
公司网址:www.sealytec.com
我们的福利:
1、公司实行五天弹性工作时间制,每天工作8个小时;
2、依照国家规定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并额外为员工购买商业意外保险。
3、员工享有春节、元旦、五一、十一、叁八妇女节、清明、中秋等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
4、员工享有带薪年假、病假、产假、婚丧假;
5、重大节日发放200-500元不等过节费;
6、每天免费为员工提供零食。
7、每年春节员工享有15天的带薪假期(无工龄限制)。
8、公司免费为员工提供多种体育娱乐设施,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游泳等活动。
9、公司每年免费为员工进行全面身体健康检查;
10、公司每年免费组织一次集体大型旅游活动。
11、公司设置四条地铁班车路线,帮助员工摆脱城市拥堵交通的困扰。
线路:一号线:黄村路口--黄村地铁站--软件园
二号线:科韵路地铁站--棠安路--软件园
叁号线:赤岗地铁站--岑村--软件园
四号线:天河客运站--龙洞站--软件园
乘车指引路线:
1) 乘坐581路, B26路 到 天河软件园管委会站 下车,下车后旁边有五栋大楼;
2) 乘坐494路, 774路, 901A, B4路 到 高普路软件路口站 下车,下车后旁边有五栋大楼;
3) 乘坐78A路, 320路 到 软件路站 下车,下车后顺着软件路向前走400米左右,有五栋大楼;
4) 乘坐452路, 548路, 564A, 564路 到 大观路站 下车,看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牌子(新塘派出所对面),顺着软件路向前走400米左右,有五栋大楼;
5) 乘坐地铁到体育西路、石牌桥、科韵路、华师E出口、天河客运站后可转乘以上公交线路到达公司。
详细情况请登陆坐车网 http://www.zuoche.com 查询。
法定代表人:徐建林
成立日期:2006-04-12
注册资本:24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广东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401017860933595
经营状态:存续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英文名:Guangzhou Seal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人员规模:500-999人
企业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高普路1033号6层601室(仅限办公用途)
经营范围: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开发;计算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计算机零配件批发;计算机零配件零售;软件批发;软件零售;软件开发;电子产品批发;货物进出口(专营专控商品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㈣ 徐建的人物经历
2004 海洋地质学博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导师:汪品先 院士;方向:古环境研究
学位论文(中、英文版):
徐建, 2004. 南海南部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古气候变化. 同济大学, 上海.
Jian Xu, 2004. Quaternary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Paleoclimatic Variation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答辩日期: 2004年12月31日
学位授予日期: 2005年5月20日
2001 海洋地质学硕士结业,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资格
1998 地质学学士,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基地班”
学位论文:吐哈盆地丘东-温吉桑地区地层沉积埋藏史分析(Analysis of depositing and burial history of strata in Qiudong-Wenjisang, Turpan-Harmy Basin),指导教师:柳益群教授
获免试攻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硕士学位资格 2011.12- 西北大学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1.07-08 德国“太阳号(SONNE)”第217航次“Maja”(印尼望加锡——新加坡)
2010.12- 西北大学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9.05-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师、副教授
2008.12-2009.4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师
2007.6-2008.11 助理研究员,德国基尔(Kiel)大学地球科学系
2006.12 美国Rutgers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访问
2005.9~10 德国“太阳号(SONNE)”第184航次东印度洋考察(澳大利亚达尔文——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2005.4~2007.6 博士后,基尔大学地球科学系
2003.12~2004.6 访问博士生,基尔大学地球科学系
2003.4~5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沙综合科学考察(实验3号)
2002.3~6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岩石学课程助教
2001.11 德国GEOMAR海洋研究中心采集IMAGES航次样品
1998.4~6 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实习
1997.7~8 陕西延长油矿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实习 1. 专业英语(选修课)-本科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2008级地质学基地班和地球化学专业共37人
2. 安徽巢湖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本科
2011年6月19日~7月12日 2009级地质学专业
3. 微体古生物学(选修课)-本科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2008级资源勘查与工程1班共39人(留学生8人)
4. 古生物学(绪论和原生生物)(必修课)-本科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0级地质学基地班和地质学专业共90人
5. 地球科学进展之“过去全球变化”(必修课)-研究生
2010年11月10日 全系2010级研究生 4课时
6. 专业英语(选修课)-本科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2007级地质学基地班和资源班共18人
7.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选修课)-本科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2009级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5人
8. 安徽巢湖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本科
2010年6月23日~7月22日 2008级地球化学专业
9. 微体古生物学(选修课)-本科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2007级资源勘查与工程2班共39人
10. 专业英语(选修课)-本科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2006级地质学基地班、地球化学和资源班共24人
11. 安徽巢湖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本科
2009年6月18日~7月18日 2007级资源2班第二组共33人(留学生3人)
㈤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的徐建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校董,广东融关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社科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全国律协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曾任司法部驻香港中国法律服务公司董事副总(副厅级),深圳市司法局副局长,深圳市第四届律师协会会长。
徐建律师于1952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2年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1984年任深圳经济贸易律师事务所主任,1985年任深圳司法局副局长,1989年由司法部派驻香港中国法律服务有限公司任董事副经理,2003年7月19日当选为深圳律师协会会长。被媒体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律师名人”、“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国经济十大政务管理之星”、“世界杰出华人”、“东方之子”等。
关于徐建的背景资料: 一、《人物周刊》2005年16期的封面上,徐建同“中国飞天梦想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以及著名党建研究专家、全国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科扬、国美电器创办人、2004年中国内地新首富黄光裕等赫然在目。徐建被誉为“挑战法律的律师”,成为“封面人物”的理由是: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生长在那个特殊年代,插队做过农民、当过兵、当过保镖、做过团委书记;他是一位传奇律师,自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23年一直战斗在中国法律的最前沿,当过律师,做过深圳特区司法局副局长,是深圳律师协会会长,他引领中国法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围;他是第一个对中国刑法中的“反革命罪”提出质疑的人;他参与起草了中国第一部《财产保险条例》;他在深圳筹建第一家对外律师事务所;他第一次把“见证”引入中国;他在深圳首开民间仲裁业务;在担任深圳市司法局副局长期间,推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律师事务所、第一家合伙制律师事务所、第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在深圳诞生。他是第一个辞去司法部副厅级待遇的国家公务员,他是中国第一个民选的律师协会会长,也是中国律师界第一个经历“罢免风波”的律师协会会长,但他是一个永远经得起考验的人,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法律突围之后,他正在深圳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特区”,把深圳市律师协会构建成一个依法行政、依法治会的民主宪政试验区…… 在同期杂志公布的“2005年最具影响力候选人物”名单里,有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默克尔,文坛巨匠巴金,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台湾著名作家、学者李敖等人,徐建是在这次评选中的胜出者之一。 二、“徐建无疑是一个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善于思考的人;无疑是一个富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法律人;不仅仅是深圳律师应该感谢徐建,全国律师同样也应该对徐建充满着深深的谢意和敬意;将改革进行到底,将创新往前推进,将深圳律师的品牌推而广之,也许正是对徐建律师最好最直接最真实的感谢!” ——选自《我们应该怎样感谢徐建》一文(原载《中国律师》2006、2期) 三、……更重要的是他那种敢为人先,敢说真话,勇于探索和发现的大无畏精神,这使他的人生高潮迭起,彩色纷呈,如一条高扬生命激情,波涌浪翻,又谈定从容,向着天涯、向着苍茫、向着博大和光明,不舍昼夜地奔流、奔流…… ——选自《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急先锋”》一文,(原载大型纪实文献《创新深圳》) 如果要用一句话去概括对徐建的印象,我以为“一条自由而充满激情的河流”是恰当的,一个把律师作为终身事业去孜孜以求的人,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挑战世俗的力量和勇气,为心灵争取到多大的独立自由的空间,难以设想一个心理阴暗、人格萎琐,没有独立思想并勇于实践的人会成为有作为的律师,如同难以设想一个习惯在水塘里游泳、划船的人,如何会扬帆远航,去亲近大海并搏风击浪。难能可贵的是,徐建不仅是一个有作为的律师,而且长期以来,扮演着律师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和急先锋的角色,作为深圳律师的领头雁,不论是他选择了深圳律师,还是深圳律师选择了他,都是一种必然。在这片风生水起的“试验田”上,深圳律师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中国律师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多种可能的探索,为推进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样板。深圳律师因此而成为一个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徐建所起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会过份。
㈥ 徐建的人物成就
1. Holbourn, A., Kuhnt, W., and Jian Xu, 2011.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ring the last 140 kyr: The Timor Sea outflow. In: Hall, R., Cottam, M.A. &Wilson, M.E.J. (eds) The SE Asian Gateway: History and Tectonics of the Australia–Asia Collision.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355, 283–303, doi: 10.1144/SP355.14.
2. 徐 建, 李建如, 乔培军, 2011. 有孔虫Mg/Ca温度计研究进展——盐度影响及校正. 地球科学进展. 26 (9), 997-1005.
3. 徐 建, 2010. 壳体大小对浮游有孔虫生物地球化学记录的影响.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9 (2), 109-118.
4. Jian Xu, W. Kuhnt, A. Holbourn, M. Regenberg, and N. Andersen, 2010. Indo-Pacific Warm Pool variability ring the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Paleoceanography, 25, PA4230, doi:10.1029/2010PA001934.
5. Jian Xu, Kuhnt, W., Holbourn, A., and Andersen, N., 2009. Upper Ocean variability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ring the late Holocene, early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Eos, Vol. 90, Number 52, 29 December 2009, Fall Meet. Suppl., Abstract PP13D-1439.
6. Jian Xu, Kuhnt, W., Holbourn, A., and Andersen, N., 2009. Upper Ocean Hydrology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ring the late Holocene, early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地学前缘), Vol. 16 (Special Issue), 224.
7. Jian Xu, Holbourn, A., Kuhnt, W., Jian, Z., Kawamura, H., 2008. Centennial Changes in the Thermocline Structure of the Indonesian Outflow ring Terminations I and II.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73, 152-162, doi:10.1016/j.epsl.2008.06.029.
8. Kuhnt., W., Holbourn, A., and Jian Xu, 2007. SE Asian and Australian monsoonal control on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s 9, 05491. SRef-ID: 1607-7962/gra/EGU2007-A-05491.
9. Jian Xu, Kuhnt, W, Holbourn, A., Andersen, N., Bartoli, G., 2006. Changes in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ring Termination II: Evidence from the Timor Sea. Paleoceanography, 21, PA4202, doi:10.1029/2006PA001278.
10. Jian Xu, Kuhnt, W., Holbourn, A., and Andersen, N., 2006. Variability i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ring the Last 140 kyr: Evidence from the Timor Outflow. Eos Trans. AGU 87 (52), Fall Meet. Suppl., Abstract PP31A-1725.
11. 郭建卿, 陈荣华, 赵庆英, 徐 建, 孟翊, 李秀珠, 2006. 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与环境意义. 海洋学研究. 2006, 24(1), 19-27.
12. Jian Xu, Wang, P., Huang, B., Li, Q., Jian, Z., 2005. Respons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to glacial cycles: Mid-Pleistocene change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54, 89-105.
13. Holbourn, A, Kuhnt, W., Kawamura, H., Jian, Z., Grootes, P., Erlenkeuser, H., Jian Xu, 2005. Orbitally paced paleoproctivity variations in the Timor Sea and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ring the last 460 kyr. Paleoceanography. 20, PA3002, doi: 10.1029/2004PA001094.
14. 徐 建, 汪品先, 黄宝琦, 翦知湣, 2004. 南海南部普林虫与“中更新世革命”.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9 (1), 7-14.
15. Wang, P., Tian, J. Cheng, X., Liu, C., Jian Xu, 2004. Major Pleistocene stages in a carbon perspective: The South China Sea record and its global comparison. Paleoceanography. 19 (4), PA4005 doi: 10.1029/2003PA000991.
16. 赵泉鸿, 翦知湣, 成鑫荣, 刘志飞, 徐 建, 夏佩芬, 2004. 更新世撞击事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南海ODP1144站的高分辨率记录. 微体古生物学报. 21(2), 130-135.
17. 徐 建, 翦知湣, 2003. 南海南部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冰期旋回及影响因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3 (4), 59-64.
18. 陈荣华, 徐 建, 孟翊, 汪东军, 刘传联, 黄宝琦, 张富元, 2003.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微体化石与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 海洋学报. 25 (2), 48-56.
19. Chen, R., Jian Xu, Meng, Y., et al., 2003. Microorganisms and carbonate lysocline depth and CCD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2 (4), 597-606.
20. 刘志飞, 徐 建, 田军, 汪品先, 2003. 南海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的碳酸钙泵. 科学通报. 28 (9), 962-968.
21. Liu, Z., Jian Xu, Tian, J., Wang, P., 2003. Calcium carbonate pump ring Quaternary glacial cycl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 (17), 1862-1869.
22. 陈荣华, 汪东军, 徐 建, 孟翊, 刘传联, 赵庆英, 张富元, 2003.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与沉积环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3 (4), 15-21.
23. Wang, P., Tian, J., Cheng, X., Liu, C., Jian Xu, 2003. Carbon reservoir changes preceded major ice-sheet expansion at the mid-Brunhes event. Geology. 31 (3), 239-242.
24. 汪品先, 田军, 成鑫荣, 刘传联, 徐 建, 2003. 探索大洋碳储库的演变周期. 科学通报. 48 (21), 2216-2227.
25. Wang, P., Tian, J. Cheng, X., Liu, C., Jian Xu, 2003. Exploring cyclic changes of the ocean carbon reservoi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 (23), 2536-2548.
26. 徐 建, 黄宝琦, 陈荣华, 张富元, 2001.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热带海洋学报. 20 (4), 6-13.
27. 赵泉鸿, 汪品先,成鑫荣, 王吉良, 黄宝琦, 徐 建, 周震, 翦知缗, 2001. 中新世“碳位移”事件在南海的记录. 中国科学(D辑). 31 (10), 807-815.
28. Zhao, Q., Wang, P., Cheng, X., Wang, J., Huang, B., Jian Xu, Zhou, Z., and Jian, Z., 2001. A record of Miocene carbon excurs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44 (10), 943-951. 1. 西太平洋边缘海区浮游有孔虫壳体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比值及古海洋学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2011年学术研讨会暨研究计划启动会议. 2011.1.26~27. 上海. (展板)
2. 帝汶海区上层水体古海洋学记录揭示间冰期西太平洋暖池范围扩大. 第一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 2010.6.28-2010.7.1. 上海. (摘要)
3. 墨西哥湾盆地深水区区域地质及油气地质特征. 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 2010.04.26-28. 海口. (口头报告)
4. Upper Ocean variability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ring the late Holocene, early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2009 AGU Fall Meeting. San Francisco, Dec. 14-18, 2009. (Poster)
5. Upper Ocean Hydrology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ring the Late Holocene, Early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 1st World Youth Earth-scientist Congress. Beijing, Oct. 25-28, 2009. (Oral and Poster)
6. 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变化及其古气候学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南京, 2009.10.14-17.(展板)
7. 热带气候过程与海洋微体生物化石记录.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第四届“研石”研究生学术论坛. 西安, 2009.10.29. (口头报告)
8. 热带气候过程与海洋微体生物化石记录.陕西省古生物学会2009年会. 西安, 2009.01 (口头报告)
9. Centennial Changes in the Thermocline Structure of the Indonesian Outflow ring Terminations I and II.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leoceanography. Shanghai, China, 3-7 Sept., 2007. (Poster)
10.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over the last two glacial cycles: Comparison between SO18460 and MD01-2378. Meeresforschung mit FS SONNE, Statusseminar 2007. Kiel, Germany, 14-15 Feb., 2007. (Poster)
11. Variability i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ring the Last 140 kyr: Evidence from the Timor Outflow. 2006 AGU Fall Meeting, Paper Number: PP31A-1725. San Francisco, USA,11-15 Dec., 2006. (Poster)
12. 南沙海区第四纪海水表层温度与全球冰量的关系. 深海973项目2005年年会.三亚, 2005.1. (口头报告)
13. Quaternary abnormal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records i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1st General Assembly, EGU04-A-07627. Nice, France, Apr. 25~30, 2004. (Abstract)
14. Comparison of Quaternary upper-ocean water changes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 see-saw pattern. The micro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Calcareous Plankton Spring meeting (Joint Nannofossil and Foraminifera Group meeting). Copenhagen, Danmark, May 2004. (Oral Presentation)
15. 南海南部浮游有孔虫冰期旋回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海洋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国海洋青年科学家论坛. 厦门, 2003.11. (展板)
16. 南海南部第四纪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与北部的差异性比较. 中国深海研究战略研讨会暨中国大洋钻探第四届学术讨论会. 北京, 2003.11. (口头报告)
17.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ODP1143和1146站浮游有孔虫群对比. 深海973项目2003年年会, 厦门, 2003.1. (口头报告)
18. Respons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to glacial cycles: Mid-Pleistocene change i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ino-German Youth Workshop on the 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s. Shanghai, China, Sept. 2002. (Oral Presentation)
19. 南沙深水区第四纪浮游有孔虫对冰期旋回的响应. 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 大连, 2002.8. (口头报告、展板)
20. 南沙海区第四纪表层海水温度与温跃层变化. “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重大项目中评估会, 北京, 2002.1. (口头报告、展板)
21.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and their glacial-interglacial variations since mid-Pleistocene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ODP Leg 184 Post-Cruise Meeting and Asian Monsoon Symposium. Beijing, 2001.5. (Oral Presentation)
22. 南海南部陆坡第四纪浮游有孔虫对环境演变的响应. 中国大洋钻探第三届学术会议, 上海, 2001.3 (口头报告、展板)
23. 1144站粗组分分析及微玻陨石富集层.“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重大项目年度学术评议会, 上海, 2000.5. (口头报告、展板) 2012-2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晚第三纪重大冰盖生长期南海深部洋流变迁. 批准号: . (主要成员)
2012-2015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低纬海区有孔虫壳体Mg/Ca特征及对古温度重建的应用. 批准号: 41176044. (负责人)
2012-2013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研究基金项目:激光剥蚀ICPMS分析有孔虫壳体生源方解石Mg/Ca特征及其古海洋学应用. 批准号: BJ11052. (负责人)
2010-201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早全新世印尼穿越流古海洋学变化及对ENSO的响应. 批准号: 20096101120025. (负责人)
201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末次冰消期印尼穿越流的古海洋学变化及其影响. 批准号: 40906032. (负责人)
2010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国外深水盆地大中型油气聚集区与南海深水区的类比及数据库建立》,《墨西哥湾盆地区域地质及深水区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题. (负责人)
2009-2010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研究基金项目:早全新世印尼穿越流的古海洋学变化. 批准号: BJ081347. (负责人)
2007-2009 德国研究联合会(DFG)项目: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rmocline reconstructions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Code-Word: Indo-Pacific Thermocline. Grant number: DFG Ku649/28-1 (设计书撰写人、项目执行人)
2005~2007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项目: Sonne-185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and Australasian Climate History in the last 150 000 years. Code-Word: SO185-VITAL. Grant number: BMBF 03G0185A.(主要成员)
2005 德国研究联合会(DFG)项目: Paleoproctivity fluctuations in the western Timor Sea over the last 450 000 years: Relation to Indonesian Throughflow and West Pacific Warm Pool variability, eustatic sealevel, and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Code-Word: Indonesian Throughflow. Grant number: DFG Ku649/14-2.(主要成员)
2002~20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纪录”项目第5课题(学生身份参与)
1999~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二级子课题(学生身份参与)
2010.1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
2005.4 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3.12 德国DLR(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奖学金资助
2003.11 中国海洋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国海洋青年科学家论坛“优秀论文”奖
2003.11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同济-巴斯夫”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学金
2001.4 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
㈦ 徐建广的个人简介
徐建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脊柱外科主任。曾多次前往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脊柱外科中心进修学习,回国后一直从事脊柱外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颈肩腰腿痛及脊柱脊髓损伤,目前已成功手术治疗各类疑难脊柱脊髓疾病3000余例。专业治疗各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胸、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脊柱、脊髓肿瘤,脊柱结核以及严重脊柱侧弯及后凸畸形矫形。
已在各类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4部,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医疗成果奖2项,新技术、新项目奖4项,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类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演讲。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成员、第五届华裔骨科学会及脊柱外科分会理事,“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编委、“脊柱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邀编辑,“中华外科杂志”特约通讯员。
㈧ 中国大陆院士最多的城市是
诸位,如果是在北京培养的也算北京人的话,那么北京出的院士不用说肯定最多,清华北大人大出的院士会少么?不过,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问的是籍贯为某某城市的院士有多少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出院士最多的应该是宁波,宁波籍现在已有85位院士。你可以看下以下的网址,在那里面你就能知道北京籍的院士不是最多,最多应是宁波籍。
㈨ 徐建的简介
徐键,男,1965年11月生,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于厦门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于浙江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2003年起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