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区加盟 > 新觉影视剧理论

新觉影视剧理论

发布时间:2024-04-13 06:24:49

A. 视觉效应的剧本创作

虽然广播剧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包括话剧、戏曲等)同为艺术,但顾名思义,广播剧诉诸听觉,而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则诉诸视觉。因此,广播剧被称为声音的艺术,也就是听觉的艺术;而电影、舞台剧和电视剧则被称为“独立地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画”、“时空结合艺术”(汪流著《电影编剧学》P1、P53,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也就是视觉的艺术。听觉和视觉,同属于感觉,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用声音触动人的器官;一个是用可以看见的事物触动人的器官。但两者之间,也同样存在某种必然联系,“作为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想像是一致的,同样适用于剧本创作。无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都有共同的规律性,离不开审美想像。”(朱宝贺著《广播剧编剧艺术》P5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同作为艺术作品的广播剧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都是为触动人的感官,产生感觉,通过人的思维,从而达到传递思想情感,对受众实现美的享受这个目的。
但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比,又有着无可厚非的优势,因为视觉艺术直观、生动、形象地向受众提供了色彩斑斓的生活图画,因而更乐于被大多数受众所接受。笔者把这种向受众直观、生动、形象地提供生活图画,从而使受众简明便捷地产生审美想像的效果,称之为视觉效应。 视觉效应不仅仅是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视觉艺术的特质,也应该是广播剧的特质。
为了用充分的理由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借助于著名人物的言论来作诠释。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戏剧艺术的中心是人。任何一部戏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必须以人物为基础,由人物来体现。”(胡培奋著:《浅谈广播剧的导演艺术》《中国广播》1999年第9期)“广播剧是想像的艺术。”“作为艺术家都是富于想像的,没有想像力就不成其为艺术家。”“想像力是一种把现实的事物转化为美的对象的力量。想像是创作的纽带和杠杆。艺术创造需要想像就像鸟儿需要翅膀一样重要。”(朱宝贺著《广播剧编剧艺术》P4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电影的表现媒介素材有17项,戏剧有12项,而广播剧只有3项。无论是电影、戏剧、广播,相同的三项是:对话、音响效果、音乐。而它们的表现形态都是以声音的面貌出现的。”(同前P99)“亚里士多德没有把动作当作剧本结构的一种特质,而是把它当作结构的基本要素。”(?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P214,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我们所听到看到的只是必需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断定的形体动作。”(同前P216)
无须更多地引证,我们就从上述名人的论述中,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点:1.戏剧艺术的中心是人,广播剧所表现的中心也是人;2.广播剧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同属于戏剧艺术,戏剧艺术是想像的艺术,广播剧也是想像的艺术;3.动作是剧本结构的基本要素?并必须用听觉和视觉来断定形体动作;4.广播剧所能表现的媒介素材虽然只有3项,但均与电视、戏剧共有。“广播剧与电视艺术最大的不同是通过声音来激发听众的想像力。”
电影、电视剧和戏剧则是运用多种表现媒介,直接通过银幕、电视屏幕或舞台向观众提供了直观的画面,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始末;而广播剧却是运用声音艺术,通过听众的想像,为听众提供间接的画面,让听众“看”故事情节的发展始末。艺术家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惊人地一致。这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不能通过听众丰富的想像力,由听众的听觉效应,转换成视觉效应的广播剧,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我们在前面说过,广播剧虽然是听觉的艺术,但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是与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受众进行艺术审美造型,向受众传递思想情感。“广播剧与视觉艺术最大的不同是通过声音来激发听众的想像力,不仅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和人物感觉要用声音来表现,就连人物动作、表情、环境和有关物件,也都要用声音表现。这种声音形象并不是最后的艺术形象,它只有通过听众想像,才能在听众的头脑中形成最后的艺术形象。”(朱宝贺著《广播剧编剧艺术》P44,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朱宝贺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用声音塑造的艺术形象,笔者理解就是视觉效应。《歌德谈话录》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一部写在纸上的剧本算不得什么回事。诗人必须了解他用来进行工作的手段,必须把剧中人物写得完全适应扮演他们的演员……一个人为舞台上演写剧本,既要懂行又要有才能,这两点都是难能可贵的,如果不结合在一起,就难收到好的效果。”(转引自顾春芳著《戏剧交响》P248,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歌德在这里虽然说的是话剧剧本的创作,但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广播剧文学剧本的创作。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广播连续剧《凝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广播剧荣获1996年度中国广播剧奖连续剧一等奖第一名。)。《凝聚》通过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晓冬关心帮助社区贫困老人的感人故事,塑造了优秀基层党的干部形象。剧本的开头,特困户陈小妹把到菜场作调查的、新上任的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晓冬,误认为是偷她皮夹的小偷,把他扭送到了街道,不知实情的街道干部方娟,就坐在将要属于周晓冬的办公桌前,“审讯”周晓冬。戏一开头,就是一幅动作性很强的情景。这个情景是由这样三幅画面组成的:1.陈小妹扭着周晓冬走来,方娟打开办公室,三人走进办公室;2.方娟“审讯”周晓冬;3.陈小妹发现冤枉了好人,逃走。周晓冬向方娟了解情况。第二场戏虽然只有陈小妹夫妻两人,却也很有说服力:
哗哗水流声。
陈小妹:(边洗碗边嘟囔)糊涂……真是老糊涂,怎么去冤枉人家周书记……
当当两记小锣声。
陈小妹:来了来了……老头子,你要什么?
李阿康:(无力地)水,把水龙头关小点……
陈小妹:好好,我马上关小……
水流声小了。
碗打破了,陈小妹心疼不已。
当,当,又是两记破锣声。
陈小妹:来了,来了……你又怎么啦,不停地叫我,不能让我安定一会儿。
李阿康:老太婆,你今天怎么了,从菜场回来,我看你就心神不定的。
陈小妹:老头子,我闯祸了!
这一场戏,实际只有一个场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想像,得到这么一个画面:陈小妹站在门口的自来水龙头水槽处洗碗筷,她的丈夫李阿康却因瘫痪躺在床上。陈小妹冤枉了街道党工委书记而心神不定。这里虽然内容很丰富,但画面却只有一个。陈小妹洗碗筷的画面是实的,李阿康躺在床上打铃的画面却是虚的。李阿康的声音是传出来的。陈小妹在洗碗,听到了李阿康敲破锣,陈小妹打碎了饭碗。这里有三种声音:自来水声、破锣声、打碎碗的声音。这三种声音通过听众的形象思维,产生的是三种视觉效应。我们就是通过这三种声音,“看”到了陈小妹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动作,以及陈小妹的神态表情。其所产生的效果,就像是我们在看电视剧一样。 视觉艺术,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就是画面艺术。
“影视剧本是影视剧的基础,尽管在影视编剧手里的‘银幕或屏幕形象’,尚处在用文字表现的阶段,但它却能‘独立地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画’。所谓‘独立的’,是指它将适宜于体现在未来的银幕或屏幕上,是一种用独特画面构造形象的剧本。”(汪流著《电影编剧学》P1,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从汪流先生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影视编剧在创作剧本时,首先要有画面感,要用画面的艺术来进行创作。广播剧编剧就应当学习这种画面艺术的技巧。
通俗地说,我们在银幕或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画面有两类:1.动态画面;2.静态画面。如果我们把环境作为客体,把人作为主体来区分静态和动态的话,就要容易得多了。环境不动,人在特定环境内运动,我们称为静态画面;如果人在运动,环境也跟着运动,我们则称之为动态画面。当然,如果我们再将画面设置得复杂一点,作为编剧还应该有景别感。影视剧中的画面,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等几种景别。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广播剧《天鹅宴》第四集的结尾,编剧刘康达运用的就是全景式画面:
山野中,御林军一声接一声地呼喊:“皇上有请梅大人啊——”“梅大人您在哪里——快出来吧——”“皇上有请梅大人啊——”
喊声在山谷中回荡,与远山的回声相呼应,此起彼伏…… 将听觉效应转换成视觉效应,关键是用声音(语言、音乐、音响)来激活听众的形象思维。
著名广播剧导演胡培奋在介绍创作广播剧《飞越黄河》体会时说:“飞越黄河成功后的群众的欢呼声,我们是后录的,加上低噪和现场的背景声,三层声音加在一起,变成了现在的‘热烈欢呼声’。现场实况根本没有欢呼。柯受良的飞车落入纸箱后,人们关心的是柯的生死,现场几乎听不到一声掌声,都静静地等待柯受良从纸箱里爬出来。如果这种‘安静’照搬到广播剧中肯定是不行的。”要把广播剧中的这三种表现素材,转换成听众头脑中的画面,最终是要通过听众的想像来实现的,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笔者借现代很流行的一个词语,把这种转换称为“激活”。
这种激活,笔者把它分为三种形式。
1.单种形式。是指三种表现素材中仅使用其中一种,来激活受众的形象思维。在广播剧《民情日记》第一集中,有这样一个情景:镇办公室女干事小周和镇委书记辛振栋去看望住在一千多米高山上的古奶奶,小周爬上山顶走近古奶奶家门口时说了这么一句道白:“这山好高啊!”没有音响?也没有音乐,却在听众眼前一下子就出现了一揽群山小的画面。言语很简洁,效果很好。本来我们想通过小周的口,对山的高度作一番描述,但这样太累赘。在其他广播剧中,用其他表现媒介,如音响、音乐激活受众形象思维的成功例子也很多。
2.双重形式。是指两种表现素材混合使用。在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中,陈小妹和丈夫李阿康的对话使用的就是这种形式。从剧本上看,只有陈小妹和李阿康的对话、自来水流水声、打碎饭碗的声音和破锣声。但这已经足够让我们听众“看”到了一幅很有动感的画面。
3.混合形式。这种形式是指三种表现素材混合使用。在前面胡培奋导演所列举的《飞越黄河》的例子中,就是这种混合形式的很典型的例子。欢呼的人声、紧张的音乐?还有汽车飞越空间瞬息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声以及落入纸箱而发出的声响。这幅由语言、音响和音乐构筑的画面,一点也不比电视剧所提供的画面逊色。
文学作品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但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往往有两种类型,即运动的和静止的。在运动中的物体,我们要尽其运动之能事,运用语言、音响和音乐充分体现它的运动的本质。处于静止中的物体,我们也要运用语言、音响和音乐的描写功能,给受众一个有棱有角的感觉,激活他们的思维和想像空间。
广播剧编剧完成文学剧本后,接下来是导演、演员和其他人员的二度创作。当然剧作者不可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本来应该是属于导演和演员的工作,也由编剧来完成。但是编剧也不能因为有导演和其他人员的二度创作,而放弃寻求剧本创作的最佳形式的努力。文学剧本对导演、演员及其他人员的提示,该想到的还是都应该想到。

B.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1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观后感1

适逢建党百年,中央1套隆重推出了《觉醒年代》,详细介绍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中华民族新派从反封建到求共产的转化,在影视题材里第一次正面大张旗鼓的树立了陈独秀先生独立思考、个性张扬、奋发有为的形象。

从流亡日本反思国可以爱也可以不爱被愚忠派当做汉奸,到回国创立新青年杂志,再到入京任教将新青年转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从北京返沪,陈独秀先生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振聋发聩,一时风头无两,激励国人。

觉醒一词,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有封建士绅的洋务运动,有勋亲贵胄的君主立宪,有封疆大吏的东南互保,有神鬼颠倒的太平天国,有农民起义的捻军,有不明真相的义和团,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有张骞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甚至有袁世凯为代表的军政府复辟、张勋复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场,偌大中华,成了演练场,成了试验田。为国,时代精英和盲流们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种种,皆以失败告终。当那之时,知识分子的苦闷,不可为不大,竟连周树人,也无奈的沉迷故纸堆,考据金石,以古封今,麻痹自己!

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风雷激荡,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新旧交替。胡适之先生留美返国,一方面作为新青年的导师,首倡白话文、白话师,誓与旧文化旧文坛决裂并一战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脚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钊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厂,与长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面对家中一字不识事实上的童养媳宠爱有加;辜鸿铭留着辫子养着奴才,却娶了日本女人,说着流利的几国外语,驰名欧美;周树人一方面抨击着吃人的礼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违母命,和发妻在一个院子里住着却不同床……凡此种种的纠结与扭捏,是时代的注脚!

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文和小说,事实上降低了文化门槛和思想表达门槛,扩展了文化和文明的覆盖面,有效降低了学习成本,将文化逐步的推向大众甚至结合工农识字班推向工农。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经的有闲阶级专享。

当代人说,风起时,猪都能飞上天。潮流来的时候,本着求同存异,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总要团结奋进,战旧战古战当局,但潮流滚滚中,对于将来,同袍亦会有分歧。在倡导新文化反封建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甚至吴稚晖都能同仇敌忾,法国派、俄国派、美国派、无政府主义等等,都有共同的敌人,封建主义。在反封建的下一步发展上,大家产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归根到底,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五四运动中,李大钊最早发掘并激励了工人的力量,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认真思考了中国工人阶级弱小需要同盟的问题,陈独秀在武汉演讲中公然抛出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道路选择。一代人的集体智慧,逐渐凝结,慢慢滴灌中华大地。

经过了理论传播与思考、学习与讨论、学生与工人运动结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成熟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嘉兴的游船上,一个小规模的秘密社团建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经历28年风霜雪雨,中国共产党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觉醒年代》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劳工、为大众、为民族、为社会!观看此剧,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数次热泪盈眶!我为是这个伟大组织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我愿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肝脑涂地!

此致我亲爱的党!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观后感2

古今多豪杰,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之水深火热。——题记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来,整个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国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探索国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这样一个时代,无数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国,力图“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为了启发民众的思想觉悟,也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创一个崭新的国家,陈独秀先生首当其冲。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创办《新青年》,掀起了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像一滴晶莹的露珠,落在了中国这棵干枯的小树苗上,使其得以复苏,甚至开出灿烂的花。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陈独秀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惊人的才华和毅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话文白话诗。

“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这是胡适之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们回来了,他们将要献身于国家,为国家的尊严、人民的生存而奋斗!那些欺辱中国人、瞧不起中国的人们,请你们看看吧!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要醒过来了,它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一百年前的中国,有正直的易白沙、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弃医从文的鲁迅;如今,有我们!

我将无我,不负国家。我们身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不负韶华。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报效祖国。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观后感3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观后感4

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题记

看完老师布置的12集《觉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笔来,想在此写写自己对这部影视剧的评价。觉醒年代是由于和伟,张桐,张晚意等一批没有流量的老戏骨主演的,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没有营销,没有热搜,没有词条,就是这么低调的,过了十多天,没有说教,没有无聊,没有为了献礼而拍摄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

查找《觉醒年代》相关背景资料时,网页上各种声音众说纷纭,有说其演的不好,有说不符合历史的,这些都仅是表层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仅看一眼就这般评议它未免也太过跟风了吧,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全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细细揣摩的影片。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是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胡适,蔡公,鲁迅等人成为这期间中国人思想之启蒙,他们共同经营着新青年杂志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光,照耀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终于觉醒了。

看剧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细节所打动,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讲话,“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一群日本留学生中斩钉截铁的他似乎象征着中国的意志。还有一幕尤为感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谋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他和弟弟却要看人眼色,饱受折磨,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着两三大袋粮食没站稳,倒了下来,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鲜红的血印折射出当时社会之腐败,处处充满酸臭味的吃人社会,平民老百姓过得连牲畜也不如,延年和乔年啃着发了霉的干窝窝头,身为哥哥的延年尽管生在黑暗中,却一心向阳,碗中的一只小蚂蚁也要将它放归自然,这要是放现在,蚂蚁早被人们碾死了。

剧中无声胜有声的细节片段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从这些英雄的革命先驱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爱才爱国,不畏惧牺牲,心系革命,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中国14亿人共同的偶像。

这部剧中涉及众多,革命社会底层的婚姻,友情等众多领域来自那个封建时期的韵味,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来,那时似乎每个人不论底层人士还是学术人士,都会有一场无奈的婚姻。

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影片即将落幕,我想说的是,影片会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永远都不会落幕。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牺牲,是信念的坚守。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革命先驱者们,历史永存,国家腾飞,都源于你们的坚守。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观后感5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展开的叙述。

这段时间是一个动荡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艰难时世,当时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混乱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无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图复辟帝制,同时也有一大批青年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剧情开篇,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国民哄动,让在国外留学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钊等人愤愤不平,他们纷纷回国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李大钊说:“我们必须要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时陈独秀也创办了《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倡导白话文,为寻找一条救国之路打开了新思想涌流的闸门。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们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革命观点。

在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北京大学”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随后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编辑部”。此时北京大学的一些顽固的保皇党也与新青年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进化。

在探索和发展真理时,十分艰难。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加上白话文的迅速传播,如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巨作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

这部剧中也有很多风云人物,他们的服饰习惯也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繁杂和混乱。比如留着长辫子端着烟袋讲国学的辜鸿铭教授。张勋的辫子军领兵复辟及海外留学回来,西装革履的胡适等人,这些极具色彩与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观众眼帘。而且他们的人物特点也十分鲜明。在北大红楼的衬托下,一批批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也让我们过目不忘。他们让我们看到当时那个时代有一批爱国人士正在不惧艰难险阻,努力寻找成功之路使中国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年代》为我们展演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以深刻的历史意义揭示了这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同时赞扬了觉醒年代时期一批共产主义者的一颗颗爱国之心。

这部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艰辛,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负众望。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观后感6

2021年的寒假生活结束了,在此期间,我曾观看了几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内心收获满满。其中,我觉得电视剧《觉醒年代》最能打动我的心,它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中国……

那个时代的中国:战火硝烟,国民愚昧无知,国君袁世凯复辟帝制,镇压了二次革命。最先开始的陈独秀离开日本稻田大学,回国途中,看到已被德国占领的胶州湾,悲愤不已,到上海发表了讨伐信奉五教三纲的袁世凯等人的檄文,也是唤醒国民愚昧思想的良药——《青年杂志》(从第二版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使新文化运动逐渐兴盛起来了。新文化运动,就好比一株刚萌发的芽儿,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编辑主将的加入,犹如为其增添了养分。而那些毒害国民思想的保皇派与新文化运动所发生的冲突,好像虫子在啃食其茎叶。在与旧文化的搏斗中,战场搬到了北大,斗争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运动已成长到一株能承受风雨的小树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李大钊推行马列主义,并与陈独秀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红船精神,由此,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当我看完《觉醒年代》时,把自己跟这里面的人物进行了一次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当时很多人说“这个中国没救了!”如果我是当时的李大钊,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钊却反驳了那些人的观点,在与陈独秀的一次谈话中说:“我认为这个国家还是有救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这个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当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复克德莱的职位时,如果我是蔡元培,我会听从上级的安排,但蔡校长却竭尽全力地反对。正因如此,新文化运动才会成功;共产党才会成立;中国才会焕然一新。正如陈独秀而言:“新文化运动,当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钱。”

正是有这样的革命先烈,我们才有如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传承!

阅读全文

与新觉影视剧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清60帧电影网站 浏览:170
翁虹和徐锦江 无敌风火轮 浏览:286
大学女生房间沙龙两个女主叫什么 浏览:366
韩国gl电影 浏览:580
看电影哪个位置好一点2d 浏览:68
卖原味内衣的电影 浏览:572
关于道士的电影 浏览:334
哪里可以看除却巫山这部电影 浏览:387
最黄 影视 浏览:989
看电视剧的免费网址 浏览:307
给老人吃奶的电影 浏览:444
三点尽露的电影 浏览:491
间谍电影香港 浏览:406
电影里女主角叫茉莉 浏览:22
50度电影有几部 浏览:17
女人为出轨剪头发的电影 浏览:381
李采潭的作品子 浏览:793
沐风少女在线观看 浏览:837
强奸电影哪些 浏览:723
美国免费电影专区 浏览: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