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和《李玄靖碑》释文
有唐抚州(2)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并书。 麻姑者,葛稚川(3)《神仙传》云:王远(4)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教其尸解(5),如蛇蝉也。经去十馀年,忽还,语家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异色,旌旗导从,威仪赫奕,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报:“久不行民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馀年。尊卑有序,修敬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愿不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来。来时不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当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馀发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为起立。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於内外,擗(6)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於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堕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7)变化也。”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蛘(8)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邪?”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历三年(9),真卿刺抚州。按《图经》(10),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於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傍有杉松,皆偃盖,时闻步虚(11)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馀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 开元(12)中,道士邓紫阳(13)於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於庭中。顾谓其友竹务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於坛侧,元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於瀑布,石池中有黄龙见。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 於戏!自麻姑发迹於兹岭,南真(14)遗坛於龟源,花姑(15)表异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餐花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箓(16)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皆清虚服道。非夫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17)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馀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则六年(18)夏四月也。 注释: (1)麻姑: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今江西南城县建昌镇)人,修道牟州(今山东掖县)东南姑余山(昆嵛(yú) 山,古名根余山、姑余山,据《仙经》记载:“姑余山因麻姑曾于此修道上升,有余址尚在,因以得名。”传说麻姑是一个小官吏的女儿,因不满父亲虐待民工,遭到父亲的关押,后来越狱逃跑,经王母娘娘指点,来昆嵛山修炼成仙。)。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旧时,或许又将变为平地。后世遂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之急剧。她的手指像鸟爪,蔡经见后曾想:“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后代文人常用作典故。如唐杜牧《读韩杜诗》:“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又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多赠麻姑像,称“麻姑献寿”。(《辞海》) (2)抚州:今江西抚州市。 (3)葛稚川: 283年-363年,名洪,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著有《抱朴子》、《神仙传》传世。 (4)王远:东汉时人,名远、字方平。汉桓帝时做过官,精通天文、河图、道鑯学。后来辞官隐去,在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另《神仙传》有关麻姑的记载中,也提到了王方平,“沧海桑田”的成语也出自此。 《神仙传·王方平》原文: 后汉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举孝廉,除郎中。明天文图谶学。桓帝问以灾祥,题宫门四百余字。帝令人削之,墨入板里。后去官隐去。魏青龙初飞升于平都山。见《广成先生神仙传》。按平都山,今之丰都县也。又《新都志》,方平常采药于县之真多山,有题名云,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信宿乃行。(过了一天才能走过去) 《广异记》篇名,记载了一个名叫王方平的人“纯孝”的神异故事。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笃,方平侍奉药饵,不解带者逾月。其后侍疾疲极,偶于父床边坐睡,梦二鬼相语,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为入?”一鬼曰:“待食浆水粥,可随粥而入。”既约,方平惊觉,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于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盖上,于釜中煮之百沸—视,乃满瓶是肉。父因疾愈,议者以为纯孝所致也。” (5)尸解: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又喻之为“蝉蜕”,“如蝉留皮换骨,保气固形于岩洞,然后飞升成于真仙。”尸解之说在汉代十分流行。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王充《论衡·道虚篇》即称之为“虚妄”之术。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体成仙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摈弃。 (6)擗:pǐ,用力使离开原物体。 (7)狯:kuài,狡猾。 (8)蛘:同“痒”。 (9)大历三年:768年。 (10)《图经》:以图为主或图文并重记述地方情况的专门著作。又称图志、图记。是中国方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编纂形式。图是指一个行政区划的疆域图、沿革图、山川图、名胜图、寺观图、宫衙图、关隘图、海防图等;经是对图的文字说明,包括境界、道里、户口、出产、风俗、职官等情况。它由地记发展而来,内容比地记完备。现知图经以东汉的《巴郡图经》为最早。 (11)步虚:道士在醮(jiào)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但“步虚声”腔,现已不得而知。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 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后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中国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并无步虚仪式。陆修静的《洞玄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有“步虚”一词,指出道士的“步虚”是对天宫中神仙巡行时吟诵之声的模仿,大约成书于南朝梁陈时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收有《洞玄步虚吟》十首,当是道教仪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虚词,词作五言,句数不一。根据法国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虚形式同印度教轮回仪式有关,步虚曲腔同传入中国的“梵呗”有关。这一说法对深入研究“步虚”的形成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重视。 (12)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为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13)邓紫阳:初唐道士,名思权,亦名思璞。江西临川人。初隐县境内麻姑山修炼。“后因省亲,路获神剑,佩之。性颇刚毅,自负济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间,诵天蓬咒不辍,遂感北帝,遗神人授以剑法。”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四亦曰:“邓紫阳入麻姑山,日夜诵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与语曰:‘吾是北方六天使者,缘子念诵灵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术,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疗疾病。子宜秘之,后当为王者师。’次日果于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验。”其后,邓紫阳又远访南岳朱陵洞天,谒青玉、光天二坛,道法更加精深,名闻当时。开创北帝派,授“北帝录”等经录,最崇拜北极紫微大帝——北帝,以擅长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祸之事而称着。开元年间多次应召,入宫访以道妙,建醮祷福,被玄宗封为天师。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仙逝,玄宗命于麻姑山设观,归葬本山。 李隆基曾作诗《赐道士邓紫阳》“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下传金版术,上刻玉清书。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书。自知三醮后,翊我灭残胡。” (14)南真:星名。即南极老人。古时认为此星可主宰人寿命的短长。 宋 晏殊《殢人娇》词:“南真宝箓,赐玉京千岁。”(殢tì困扰;纠缠;滞留;沉溺于:殢云,殢云尤雨(喻男女之间的缠绵欢爱)) (15)花姑(节):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为“花姑节”,是高唐县独有的传统节日。据传,过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从南方来高唐定居,教人们植棉、纺线、织布,使高唐人丰衣足食,人们对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后,在高唐城西门外修建一座花姑庙,以表其功德,并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为花姑节。过去,每至此日均举办花姑庙会;二十八日,农村则家家煮面疙瘩、面片和面条食用,面疙瘩示为棉桃,面片示为棉叶,面条示为棉枝,以纪念花姑,祈求棉花丰收。“收花不收花,须看正月二十八”的农谚,至今仍在高唐境内广为流行。据传,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欢,即当年棉花丰收;阴天,则是花姑不悦,便不收棉花。 《子部·道家·卷一百一十五·纪传部·传十四》花姑者,女道士黄灵微也。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婴孺,道行高洁,世人号为花姑。蹀履徐行,奔马不及,不知何许人也。自唐初来往江浙湖岭间,名山灵洞,无所不造。经涉之处,或宿于林野,即有神灵卫之,人或有不正之念,欲凌侮者,立致颠沛。远近畏而敬之,奉事之如神明矣。闻南岳魏夫人,平昔渡江修道,有坛靖在临川郡,临汝水西石井山,有仙坛,遂访求之。岁月且久,榛芜沦翳,时人莫得知之。以则天长寿二年壬辰冬十月,诣洪都西山,谒道士胡超而问焉。超字拔俗,能通神明,即为指南郭六里许,有乌龟原,古有石龟,每犯田苗,被人击,其首折则其处也。姑访之,见龟之左右,坛迹宛然,立处当坛中矣。于其下得尊像、油瓮(瓮)、锥刀、灯盏之类,因葺而兴之。复梦夫人指九曲池于坛南,访而获之,砖砌尚在。 景云中,睿宗皇帝使道士叶善信,将绣像幡花来修法事,仍于坛西建洞灵观,度女道士七人,住持洎明皇,醮祭祈祷不绝。每有风雨,或闻箫管之声。凡是礼谒,必须严洁,不尔,有蛇虎惊吼之异。时有云物如乌,群飞垂带,直下坛上,倏忽西出,如向井山,前后非一而已。花姑肹苾(xībì)灵通,密有所告曰:井山古迹,汝须崇修。俄闻异香从西来,姑累得嘉兆,躬申葺理,行宿洞口,闻钟磬之音,虽荒梗多时,若有人接导。寓宿林莽,怡然甚安。达明入山,果遇坛殿余址,遂立屋宇,闻步虚仙梵之响,环坛数里。有樵采不精洁者,必有怪异之惊。有野象中箭,来投花姑,姑为拔之,其后每斋前,则衔莲藕以献姑。开元九年辛酉岁,姑欲升化,谓其弟子曰:吾仙程所促,不可久住,吾身化之后,勿钉吾棺,只以绛纱罩覆棺上而已。明日,无疾而终,肌肤香洁,形气温暖,异香满于庭堂之内。弟子依所命,棺不钉,以绛纱覆之而已。忽闻雷震击纱上,有孔大如鸡子,棺中唯有被覆木简,屋上穿处可通人。座中奠瓜,数日生蔓,结实如桃者二焉。每至忌辰即风云郁勃,直入室内。明皇闻而骇之,使复其事,明日,使道士蔡伟,编入《后仙传》。(注:肹xī,古同“肸”,多用于人名。羊舌肸,春秋时晋国大夫。肸响xīxiǎng,散布,传播。也作“肸蚃”。肸蚃布写。——《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苾bì,香;芳香。苾芬孝祀。——《诗·小雅·楚茨》。又作“吡”晻薆ài咇咈fú(形容香气充盛。)。——司马相如《上林赋》;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荀子·礼论》。又如: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苾苾--香气浓郁)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乙酉,敕道士赍龙璧来醮,忽有白鹿自坛东出,至姑冢间而灭,即花姑葬空棺木简之处。又有五色仙蛾,集于坛上。刺史张景佚,以为圣德所感,立碑颂述。天宝八载已丑,以魏夫人上升之所,度女道士二人,常修香火。大历三年戊申,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为抚州刺史,旧迹荒毁,阙人住持,召仙台观道士谭仙岩、道士黄道进二七人住洞灵观,又以高行女道士黎琼仙七人居仙坛院。颜公述仙坛碑而自书之,以纪其事迹焉。 (16)法箓:道教语。用以“驱鬼压邪”的丹书、符咒。通常是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之“法箓”。法箓牒文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 (17)纂懿:古同“缵zuǎn”,继承。 (18)六年: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
2. 麻姑献寿的幕后制作
电视银屏上,各类系列神话剧一直是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麻姑献寿》作为经典的神话故事,则是首次被搬上银屏,让观众透过银屏重温神话经典。该剧围绕历史神话人物麻姑,一个比寿星还早的长寿之神,一个极具智慧与美貌的女神,在人间与仙界,在各种遭遇与挫折面前,无论是作为凡间的普通女子,还是拥有各种法力的仙女,麻姑始终站在各种困难与恶魔的对立面,不屈不挠,为正义而战。
作为一部大型神话剧,该剧立足于庞大的历史时代背景,将历史真实与神话故事完整的结合起来,使得该剧不仅具有真实的生活气息,亦有唯美动人的仙界画面。在真实与神话的转换过程中,众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一一登场,在时代背景与神话格局里,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将一一呈现。
对于观众来说,仙女是遥不可及的、高贵的象征,人们心目中的仙女也许都有些纤纤淑女。而《麻姑献寿》中的麻姑则颠覆观众心目中的仙女形象,将一个充满正义,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新仙女”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该剧在颠覆观众心理感受的同时,亦将能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完美女神。
实力派演员孙菲菲、王斑、午马、廖京生、张津赫等倾情加盟
为将《麻姑献寿》打造成一部鲜活、令人回味的神话剧,该剧邀请了众多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有着“古典美女”之称的孙菲菲,可谓是古代剧的家常客。她在《孔雀东南飞》中饰演的刘兰芝、《美人心计》中饰演的青宁等,都非常经典。而此次她将在剧中饰演仙女麻姑,可谓轻车路熟。与之前相比,孙菲菲将不再柔弱,更多的是“行侠仗义”。而此次演绎古代仙女这样的角色,孙菲菲表示自己一直和古代的女性角色很有缘,期待自己这次能有更大的突破。
在多年的演艺生涯中,王斑的戏路很广,话剧、电视剧、电影他都发展得风生水起。古代、民国、近代抑或现代,几乎每个年代的角色他都能驾驭且游刃有余,比如《人间四月天》中的张君劢,《绝密押运》中的邵笛。此次在新剧中,王斑演绎一个医术高明、正直、有情有义的郎中梅继文,与孙菲菲饰演的麻姑是一对恋人。这个人物,性格单纯,感情戏份多,王斑表示剧中的爱情非常感人,而他与孙菲菲的搭档演出,也必将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午马是香港著名的资深演员,众多经典电视剧,电影中,我们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可谓是电视剧、电影领域里的常青树。此次加盟《麻姑献寿》,他表示自己这一辈子都在演戏,演过的角色已经很难数过来,但他笑称自己这次是来做“坏人”的,对于这样的角色,相信午马演绎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而一直以正面形象亮相银屏的廖京生,此次他在剧中扮演玉帝,成为至高无上的三界主宰,他笑称这次自己将好好享受一下当玉帝的感觉。
众主创谈新片 神话剧的美好在于“惩恶扬善”
在众多神话剧中,精彩的打斗场面、引人入胜的剧情、华美的服装设计、动人的音乐旋律,感染了一批观众。而关于“神仙、仙女”这些存在于仙界的人物,透过电视这个窗口呈现在观众面前。人们从内心深处暗暗期望出场的神仙似英雄,也许正是神话剧的魅力所在。而此次,大型神话剧《麻姑献寿》亦将借用往昔经典,以长寿之神仙女麻姑处处行善积德,匡扶正义为核心,延续神话剧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的精髓,将一个正义的女神推到观众面前。
该剧导演吴家骀有着“神话剧金牌导演“之称,《天龙八部》、《封神榜》、《天仙配》、《传说》均出自他手。作为导演,吴家骀谈到,《麻姑献寿》演绎的是一段惩恶扬善的人间真情,仙女麻姑一心为善,在一次次除暴安良的过程中,她所表现出的坚持与勇敢,令人折服。而经典神话之所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活画面,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制作过《兵哥兵妹》、《红色档案》、《孔雀东南飞》、《愚公移山》、《传说》等不少优秀电视剧的制片人张勇,对于制作这部戏的初衷,则有着自己的看法。《麻姑献寿》虽取材于经典的神话传说,但它描绘的却是一幅正义、美好的社会画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神话世界里,仙女麻姑为了正义、人间太平,不惜牺牲自己,她身上有一种坚持的信仰,善始善终的精神。这是一种对真善美最好的诠释,亦是对美好事物的呼唤。
《麻姑献寿》银幕热播 张津赫诠释反派继承者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部电视剧中青年演员张津赫扮演“十三皇子”,是一位反派人物。此次反面人物的诠释更是让张津赫大呼过瘾,反继承者范儿嚣张跋扈,霸气十足。《麻姑献寿》是一部以历史时代背景为基础,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神话电视剧。张津赫饰演的“十三皇子”是一位集“张扬跋扈、为非作歹、垂涎美色”于一身的反面人物。张津赫因其阳光帅气的外形,出道至今诠释了许多如《新水浒传》中“小尉迟孙新”《大武当》中“建文帝朱允炆”等阳光的、正面的角色。而在《麻姑献寿》这部神话剧中,张津赫首次挑战反面人物。将“十三皇子”犀利的眼神,挑衅的嘴脸演绎的淋漓尽致,坏到无所不能,无所不及,无所不置。张津赫坦言:“与以往的角色相比,“十三皇子”多了些嚣张、霸气、坏肠子,这样用力的去演一个角色,还是第一次,演起来相当过瘾。”
正义女神。而在经典神话小说中,麻姑不仅被誉为和平天使,她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长寿之神。
该剧由中视精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麻城市博达学校投巨资拍摄,美丽雨文化全程宣传推广。而这一经典神话剧,汇聚了一批实力派演员的加盟,孙菲菲、王斑、午马、刘佳、廖京生、王珂、张津赫、高玉庆、全解放等将在剧中华丽演绎。
3. 发音magu是什么意思
麻古
“麻古”系泰语的音译,其主要成分是冰毒,是一种加工后的冰毒片剂,外观与摇头丸相似,属苯丙胺类兴奋剂,经化验含有甲基安非他明和咖啡因。具有很强的成瘾性。服用后会使人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极度兴奋,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免疫功能。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公安部检验报告显示:“麻古”毒品均为圆形、片剂,黄连素药片大小,呈玫瑰红、橘红、苹果绿等色,上面印有“R”、“WY”、“66”、“888”等标记。此种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迷幻作用,含毒性,吸食后呈现健谈、性欲亢进等生理上的反应,心脏有问题的人服用后可导致休克或突然死亡。
更加可怕的是,从警方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吸食此药能够使吸食者将自己的秘密和隐私通过交谈等方式随意告诉他人,并促使吸食者受人支配、出现狂想等症状,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其危害不堪设想。因此该药又被俗称为“唠嗑药”、“抢劫药”、“强奸药”。
麻姑 【简介】
道教神话人物。据《神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中国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古籍记载】
麻姑为道教所尊的女仙。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曰:
“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与经父母、兄弟相见。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继云:“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又说:"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蔡)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①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麻姑传》全抄上文,仅在传前冠一句云:“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亚也。”
《神仙传·王远传》所记内容略同。但上述二传皆无王远与麻姑有亲属关系的记述,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却谓:“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②自为后人所增益者。
葛洪《麻姑传》以其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而闻名于后世。
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更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
在此《麻姑传》和后世文人称引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又有称名麻姑的女仙出现。如《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一引《齐谐记》所记麻姑,为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时人,称“太元八年,富阳民麻姑”,后因吃蛇肉,“呕血而死”。③《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话》所记麻姑,“姓黎,字琼仙,唐放出宫人也”。④同书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所记麻姑,为“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飞升,政和中封真人”。⑤,以上麻姑皆偶然同名,或有意附会而取此名。其次,一些地方又出现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庙。唐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云:“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谓江西宁国府东有麻姑山,“麻姑尝修道于此,丹灶尚存。又尝居建昌,山故亦号麻姑”。⑦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四称:“(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传云亦麻姑修真处也”。⑧《异苑》卷五载:“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一作麻)姑庙。姑生时有道术,能著履行水上。后负道法,婿怒杀之,投尸于水,乃随流波漂至今庙处铃(岭)下”。⑨大都亦为托名麻姑而来。
《神仙传》中之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不死者,故后世多以之象征长寿,至迟在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以为人祝寿之礼品。
注:
①③《太平广记》第2册369~370页,第3册926~927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②《道藏》第5册46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⑤⑦《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62140页,62500页,62186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
⑥《全唐文》第4册3424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⑧《夷坚志》第1册391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52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神话传说】
之一:麻姑献寿
东汉桓帝时,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远降临在江苏吴县一个名叫蔡经的人家里。蔡经的家人早就预备好丰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临。当神仙起驾的时候,人们听到了天上人马、锣鼓喧腾的声音。王远到来了,只见此人中等的身材,头戴远游冠,身着朱衣,佩带五彩的绅带,背上挂着宝剑;乘坐在羽车上,由五彩飞龙拖着座车。
王远接见了蔡经一家人后,就派遣使者,请仙女麻姑赴宴。使者传达了麻姑的意思后,不多久,天上又响起了喧腾的声音,麻姑下凡了。只见麻姑是个十七、八岁俏美的姑娘;头顶结了一个警,剩余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际,穿着光彩夺目。仙女和王远寒暄完毕后,各人拿出了携带的食物,大多数是水果、干肉之类。 麻姑说:“自从上次和你见面以后,我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莱,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开群仙大会时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也会变成陆地吧!”王远也感叹道:“古代的圣人也曾说过海中会飞扬尘埃这样的话”。 麻姑也—一地会过蔡家的女眷,忽然间叫住了蔡经的弟媳。她几天前才生下孩子,麻姑叫她拿出些米来,然后,把这些米洒在地面,结果,这些米竟变成了一粒粒丹砂。王远看到这情形,也把他从天庭带来的一升美酒,拌了一斗水后,邀请蔡家同饮。蔡经看到麻姑鸟爪一样的手指头,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用那爪来抓背搔痒,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远洞察了他的心思,大声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胆!”说完后,就把蔡经捆绑起来鞭打。大家目睹了蔡经被鞭打的情形,可是却没有看到施刑的人。王远说:“平常人是无福消受我的鞭答的。”
宴偿完毕后,王远和麻姑升上了天庭。这时候,天上传出了和他们下凡时同样的仙乐。
这是,《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232引葛鸿《神仙传》中“王远”中记载有关麻姑的传说的。古代对于麻姑传说的记载并不多,以上是其中一则。还有就是《列仙全传》:麻姑是北赵十六国有名的残暴将领“麻秋”的女儿。由于麻秋生性暴虐,在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市)役使百姓筑城时,昼夜不让休息,只有在鸡叫时才使其稍作休息。麻姑同情百姓,自学口技,常常学鸡叫,这样别的鸡也就跟着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后来被他的父亲发现,父亲想打麻姑,麻姑因为害怕便逃到仙姑洞修道,后来从桥上升天成仙。
在中国的民间年画中。《麻姑献寿》永远是历久不衰的主题。
之二:麻姑成仙
在盱江西岸,离县城十余里的地方,有座麻姑山,相传很早以前这山不叫麻姑山,而叫丹霞山。
山中有个庄户人家生有一女,取名麻姑,麻姑长得聪明、漂亮,十几岁就常同嫂嫂去采菇、打柴,两人往往同时出门,回来老碰不到一块,而且每次麻姑采的菇,打的柴都比嫂嫂多。
一天,嫂嫂追问麻姑,是否有谁帮了你的忙,麻姑照实说了。原来,麻姑每天都有一女童帮助他,只是不知这女童家住何方。一天,麻姑仍旧上山采菇,遵照嫂嫂的吩咐,暗暗跟踪女童,走呀,走呀,发现女童走到一棵大松树下就突然不见了。回家后,她又如实地告诉了嫂嫂。嫂嫂告诉她,你明天再去,偷偷把一绺红丝线系在她的后面,再找就不难了。
第二天,麻姑依计而行,把红丝线偷偷系在女童衣后,然后再偷偷尾随,到了那棵松树下,女童就不见了,只见地面上露出了一绺红丝线。早已暗中跟随在麻姑后面的嫂嫂窜了上来,举起锄头就挖,居然在地下挖出了一个扎红丝线的人形茯苓,麻姑心里不忍,哭着要嫂嫂放回原处,嫂嫂不肯,对麻姑说:“这是千年茯苓,吃了可强身健体,你不取,别人也会挖掉”。
回到家里,嫂嫂借故把麻姑支开,立即生火烹煮茯苓,打算一个人吃掉。谁知茯苓还在锅里煮,被邻居有事叫去。这时,麻姑回来,忽闻得一阵异香,禁不往揭开锅盖,舀了一点尝,哈,可鲜美了,小孩子不懂事,索兴吃了个精光。等她想到嫂嫂,茯苓已经下肚,自己也飘飘悠悠,腾空而起,飞上蓝天。嫂嫂回家见锅中无物,又不见麻姑,正待寻找,忽听麻姑在空中呼喊嫂嫂,这时,只见麻姑端坐彩祥云之中,在向嫂嫂招手。
麻姑升仙后,太上老君授以攘除灾厄之法,能掷米成丹。麻姑每年显灵,为穷苦乡亲除病消灾,频赐丰年。唐玄宗时,人们建麻姑庙,纪念这位仙姑,老百姓把最好的米叫麻姑米,最好的茶叶叫麻姑茶,最好的酒叫麻姑酒,把这座丹霞山,也改名叫麻姑山了。
【旅游景点】
之一:
在今天湖北省麻城市市区北有五脑仙山有麻姑的景点。
相传东汉时,有个姓麻的官吏,夜里做了个梦,自己从江水中垂钓上来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来,妻子生下一女婴,貌美不凡,听力过人,三天后便可依依呀呀说话,一个多月后便能跟父母学读诗文,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一把米从她手里抛撒到地上,便成了无数色彩绚丽的宝珠。
后来,帝王派她父亲监工修筑城墙,役工头用皮鞭迫使役工们每天从日出干到日落,又从日落干到鸡鸣方可休息。连干几天,役工们个个疲惫不堪,叫苦不迭。心善的麻姑于心不忍,为了让役工早点休息,她在天黑时便仿效公鸡叫,引起四邻的公鸡一齐啼叫。可是,此事很快被发现,其父盛怒之下,把她关进了牢狱。父母多次劝她认错,许之予荣华富贵,可她却始终不为之心动。后来,她将米粒化作宝珠,撒在地上引得贪婪的狱官追捡,趁机逃狱。其父率兵随后追赶,追至深谷边,麻姑走投无路,刚想投谷而去,王母娘娘巧过此处,于祥云中拔下玉簪扔下谷去,化作一道玉桥,麻姑得救。
过了深谷后,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点下,乘清风白云走了九天九夜,来到海上一座仙山。这里云缭雾绕,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过坚石巨岩,潺潺声似箫音笙韵。于是麻姑在此仙山净土处潜心修炼,并精心培育仙果,采集灵芝酿造美酒。数年后,麻姑修炼成仙,选择农历三月三,带着酿好的美酒和采摘的仙桃,升空去拜见王母娘娘,答谢救生点化之恩。
至今,昆嵛山中麻姑住过的洞、用过的“器具”依然可见。
之二:
在江西省南城县城西有座麻姑山,山姿奇秀,景色优美,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全称叫:“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这座洞天福地本属女仙麻姑所有,相传她在此隐居得道成仙,缘此成名。
麻姑是中国传说中有名的女寿仙,“麻姑献寿”是民俗画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神仙传》里说,她的本事有惊人之处,一是能穿着木屐在水面上行走,可与达摩祖师踩芦叶渡海相媲美。二是能掷米成丹砂。
麻姑曾说她已经看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还说现在的蓬莱水也浅于旧时的一半,将来还会变成陆地。沧海变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经过多少个千万万年。麻姑已经见过三次沧海变桑田,她该有多大寿命?虽说她长得象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可她的实际岁数是无法估算的,麻姑做个女寿星当之无愧。民间传说王母娘娘三月初三过生日时,举办蟠桃盛会,麻姑特酿制寿酒献给西王母,这就是所谓的“麻姑献寿”。
今天的麻姑形象多为绘画和工艺品,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盘作献物状,手中或盘中,一般有仙桃、美酒或佛手。过去给女者祝寿,常送麻姑献寿图。
麻姑发祥地江西省南城县,利用麻姑山的甘泉,人们酿出了有名的“麻姑酒”。此酒透明醇厚,果香浓郁,确实有益身心。
【同名电影】
基本资料
英 文:Mago
导 演:KANG Hyeon-Il
主 演:YUN Se-Wung
KIM Do-Yeon
KIM Su-Yeon
语 言:韩语
类 型:剧情、艺术
制 作:RMJC
发 行:Film Bank
上映日期:2002年5月10日
官方网站:http://www.magoq.com/
故事简介
影片以这样的场面开始:大队的牛群从远古的时代向着现代文明涌来。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是被残忍的屠杀。主人公Han-wung因为目睹了这场残忍的毁灭而变得自我封闭,心灵与外界隔绝。
他为一个心中模糊的女人的影子而着迷。而在努力去寻找这心中的彷徨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以女人形象出现的自然的精灵。面对以文明进步的名义而逐渐被人类摧毁的大自然,她们痛苦的呻吟。
这种景象让Han-wung逐渐回忆起他那已死去的母亲。他与他的母亲,一个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曾经生活在一个阴暗的阁楼里。当Han-wung第一次目睹到在那地平线上,分别代表12中自然元素的自然精灵慢慢合为一体时,他被深深的震撼了。但随后每一次与精灵们的会面,他都发现,她们的面容越来越痛苦,似乎经受着日益残酷的折磨。
裸体群戏创造世界纪录
今年,韩国的电影制作者推出了一部充满寓意的作品,意在警视人类不要再肆意破环我们现有的环境。但当它出现在公众眼前,全部的目光都已无暇顾及这所谓的主题——片中惊世骇俗地出现了由825名演员共同出演的群体裸戏,不仅成为热门的新闻焦点,更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5月在韩国公映的电影《麻姑》(Mago),凭借片中那身上沾满泥土与污秽的众多赤裸的身体,已经为这部片子迎来了无以穷尽的关注。虽然这部背景晦涩尖锐,借鉴了韩国神话的影片,只是为了表现一个从天堂里坠落的男人在那污浊不堪的现代文明的经历,才有那些镜头的需要,而并非色情作品。但是动用825名群众演员,其中还包括12名年轻的女大学生来出演裸镜的消息的传出,在去年5月24日影片开拍之日起,就为这部低成本作品,在这个对影片裸戏极为敏感的国家引来了巨大的轰动。
“825名群众演员及其他角色全部赤裸!骇人听闻!惊世骇俗!”一份名为《Chosun娱乐日报》的小报就用报道黄色新闻的手法,以此巨大标题向公众鼓噪。
在这部长达80分钟的影片中,大部分内容是由演员的裸露的肢体语言来传达的,只有少部分的诗化独白穿插其中。但是,电影的制作者则表示媒体显然没有抓住影片实际表达的重点。本片的编剧在最近接受采访时候说:“这部影片是在将神话中描述的生命起源时在天堂中的生活与日趋毁灭性的现代文明生活进行对比。我们的目的仅仅在于,用赤裸的身体来表现创世之初的那种生命纯洁。”
艰难面对评审与家长
制作人Kang Byung-soo曾以为媒体的关注或许可以帮助他们宣传这部含义晦涩的艺术型电影——《麻姑》。但也许他失望了。这位53岁的汉城RMJC制片公司的主席很不高兴地说:“我很不喜欢国内媒体总是将目光集中在片中的裸体问题上。我们是要表现人类世界之初的样子。那时候的生命体本来就应该是以赤裸的形象示人的。我们并非是为了所谓的商业目的,而将裸体场面作为吸引人的噱头。”
这部投资27亿韩元的电影为了获得相关审查机构的上映许可,可以说是费尽了周折。经历了无数的预审与讨论,这部本可能因为过多裸体场面而被禁的影片最终被定格为“18禁”,获得了上映的权利。
而本片女主角Choi Young-hee还是一名大学的在校生。她说当初为了说服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同意自己加盟本片,也是十分困难的。“我的父母和朋友们十分吃惊于我的想法,而且极为不赞成。但是当他们了解了本片的主题之后,他们慢慢能够理解我的选择了。”她说。
46岁的导演Kang Hyun-il谈及敏感的裸体话题时候说,“一部电影是艺术还是文化垃圾,这全要看负责这部影片的人的艺术良知。所以我并不担心很多。可能影迷们是因为好奇于裸体场面而被吸引到剧场观看这部片子的。但他们看过之后,一定会认同这一点,那就是,本片是一件真正严肃的艺术。”
关于细节他解释说,这部复杂的多媒体影片共用了六个镜头机位来拍摄。除了在电影DVD版本里面可见的三个镜头之外,还有一个35毫米镜头,一个3D镜头和一个静止的镜头。“演员必须要一遍一遍的重复一个场面,直到所有镜头的摄影师都感到满意,才能进行下一个。” 他表示。Kang Hyun-il虽然与制片人Kang Byung-soo同姓,但两人并无任何亲戚关系。
4. 麻姑仙坛记原文
有唐抚州(2)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并书。
麻姑者,葛稚川(3)《神仙传》云:王远(4)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教其尸解(5),如蛇蝉也。经去十馀年,忽还,语家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异色,旌旗导从,威仪赫奕,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报:“久不行民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馀年。尊卑有序,修敬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愿不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来。来时不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当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馀发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为起立。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於内外,擗(6)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於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堕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7)变化也。”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蛘(8)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邪?”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历三年(9),真卿刺抚州。按《图经》(10),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於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傍有杉松,皆偃盖,时闻步虚(11)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馀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
开元(12)中,道士邓紫阳(13)於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於庭中。顾谓其友竹务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於坛侧,元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於瀑布,石池中有黄龙见。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
於戏!自麻姑发迹於兹岭,南真(14)遗坛於龟源,花姑(15)表异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餐花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箓(16)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皆清虚服道。非夫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17)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馀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则六年(18)夏四月也。
注释:
(1)麻姑: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今江西南城县建昌镇)人,修道牟州(今山东掖县)东南姑余山(昆嵛(yú) 山,古名根余山、姑余山,据《仙经》记载:“姑余山因麻姑曾于此修道上升,有余址尚在,因以得名。”传说麻姑是一个小官吏的女儿,因不满父亲虐待民工,遭到父亲的关押,后来越狱逃跑,经王母娘娘指点,来昆嵛山修炼成仙。)。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旧时,或许又将变为平地。后世遂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之急剧。她的手指像鸟爪,蔡经见后曾想:“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后代文人常用作典故。如唐杜牧《读韩杜诗》:“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又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多赠麻姑像,称“麻姑献寿”。(《辞海》)
(2)抚州:今江西抚州市。
(3)葛稚川: 283年-363年,名洪,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著有《抱朴子》、《神仙传》传世。
(4)王远:东汉时人,名远、字方平。汉桓帝时做过官,精通天文、河图、道鑯学。后来辞官隐去,在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另《神仙传》有关麻姑的记载中,也提到了王方平,“沧海桑田”的成语也出自此。
《神仙传·王方平》原文:
后汉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举孝廉,除郎中。明天文图谶学。桓帝问以灾祥,题宫门四百余字。帝令人削之,墨入板里。后去官隐去。魏青龙初飞升于平都山。见《广成先生神仙传》。按平都山,今之丰都县也。又《新都志》,方平常采药于县之真多山,有题名云,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信宿乃行。(过了一天才能走过去)
《广异记》篇名,记载了一个名叫王方平的人“纯孝”的神异故事。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笃,方平侍奉药饵,不解带者逾月。其后侍疾疲极,偶于父床边坐睡,梦二鬼相语,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为入?”一鬼曰:“待食浆水粥,可随粥而入。”既约,方平惊觉,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于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盖上,于釜中煮之百沸—视,乃满瓶是肉。父因疾愈,议者以为纯孝所致也。”
(5)尸解: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又喻之为“蝉蜕”,“如蝉留皮换骨,保气固形于岩洞,然后飞升成于真仙。”尸解之说在汉代十分流行。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王充《论衡·道虚篇》即称之为“虚妄”之术。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体成仙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摈弃。
(6)擗:pǐ,用力使离开原物体。
(7)狯:kuài,狡猾。
(8)蛘:同“痒”。
(9)大历三年:768年。
(10)《图经》:以图为主或图文并重记述地方情况的专门著作。又称图志、图记。是中国方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编纂形式。图是指一个行政区划的疆域图、沿革图、山川图、名胜图、寺观图、宫衙图、关隘图、海防图等;经是对图的文字说明,包括境界、道里、户口、出产、风俗、职官等情况。它由地记发展而来,内容比地记完备。现知图经以东汉的《巴郡图经》为最早。
(11)步虚:道士在醮(jiào)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但“步虚声”腔,现已不得而知。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
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后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中国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并无步虚仪式。陆修静的《洞玄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有“步虚”一词,指出道士的“步虚”是对天宫中神仙巡行时吟诵之声的模仿,大约成书于南朝梁陈时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收有《洞玄步虚吟》十首,当是道教仪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虚词,词作五言,句数不一。根据法国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虚形式同印度教轮回仪式有关,步虚曲腔同传入中国的“梵呗”有关。这一说法对深入研究“步虚”的形成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重视。
(12)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为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13)邓紫阳:初唐道士,名思权,亦名思璞。江西临川人。初隐县境内麻姑山修炼。“后因省亲,路获神剑,佩之。性颇刚毅,自负济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间,诵天蓬咒不辍,遂感北帝,遗神人授以剑法。”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四亦曰:“邓紫阳入麻姑山,日夜诵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与语曰:‘吾是北方六天使者,缘子念诵灵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术,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疗疾病。子宜秘之,后当为王者师。’次日果于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验。”其后,邓紫阳又远访南岳朱陵洞天,谒青玉、光天二坛,道法更加精深,名闻当时。开创北帝派,授“北帝录”等经录,最崇拜北极紫微大帝——北帝,以擅长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祸之事而称着。开元年间多次应召,入宫访以道妙,建醮祷福,被玄宗封为天师。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仙逝,玄宗命于麻姑山设观,归葬本山。
李隆基曾作诗《赐道士邓紫阳》“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下传金版术,上刻玉清书。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书。自知三醮后,翊我灭残胡。”
(14)南真:星名。即南极老人。古时认为此星可主宰人寿命的短长。 宋 晏殊《殢人娇》词:“南真宝箓,赐玉京千岁。”(殢tì困扰;纠缠;滞留;沉溺于:殢云,殢云尤雨(喻男女之间的缠绵欢爱))
(15)花姑(节):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为“花姑节”,是高唐县独有的传统节日。据传,过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从南方来高唐定居,教人们植棉、纺线、织布,使高唐人丰衣足食,人们对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后,在高唐城西门外修建一座花姑庙,以表其功德,并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为花姑节。过去,每至此日均举办花姑庙会;二十八日,农村则家家煮面疙瘩、面片和面条食用,面疙瘩示为棉桃,面片示为棉叶,面条示为棉枝,以纪念花姑,祈求棉花丰收。“收花不收花,须看正月二十八”的农谚,至今仍在高唐境内广为流行。据传,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欢,即当年棉花丰收;阴天,则是花姑不悦,便不收棉花。
《子部·道家·卷一百一十五·纪传部·传十四》花姑者,女道士黄灵微也。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婴孺,道行高洁,世人号为花姑。蹀履徐行,奔马不及,不知何许人也。自唐初来往江浙湖岭间,名山灵洞,无所不造。经涉之处,或宿于林野,即有神灵卫之,人或有不正之念,欲凌侮者,立致颠沛。远近畏而敬之,奉事之如神明矣。闻南岳魏夫人,平昔渡江修道,有坛靖在临川郡,临汝水西石井山,有仙坛,遂访求之。岁月且久,榛芜沦翳,时人莫得知之。以则天长寿二年壬辰冬十月,诣洪都西山,谒道士胡超而问焉。超字拔俗,能通神明,即为指南郭六里许,有乌龟原,古有石龟,每犯田苗,被人击,其首折则其处也。姑访之,见龟之左右,坛迹宛然,立处当坛中矣。于其下得尊像、油瓮(瓮)、锥刀、灯盏之类,因葺而兴之。复梦夫人指九曲池于坛南,访而获之,砖砌尚在。
景云中,睿宗皇帝使道士叶善信,将绣像幡花来修法事,仍于坛西建洞灵观,度女道士七人,住持洎明皇,醮祭祈祷不绝。每有风雨,或闻箫管之声。凡是礼谒,必须严洁,不尔,有蛇虎惊吼之异。时有云物如乌,群飞垂带,直下坛上,倏忽西出,如向井山,前后非一而已。花姑肹苾(xībì)灵通,密有所告曰:井山古迹,汝须崇修。俄闻异香从西来,姑累得嘉兆,躬申葺理,行宿洞口,闻钟磬之音,虽荒梗多时,若有人接导。寓宿林莽,怡然甚安。达明入山,果遇坛殿余址,遂立屋宇,闻步虚仙梵之响,环坛数里。有樵采不精洁者,必有怪异之惊。有野象中箭,来投花姑,姑为拔之,其后每斋前,则衔莲藕以献姑。开元九年辛酉岁,姑欲升化,谓其弟子曰:吾仙程所促,不可久住,吾身化之后,勿钉吾棺,只以绛纱罩覆棺上而已。明日,无疾而终,肌肤香洁,形气温暖,异香满于庭堂之内。弟子依所命,棺不钉,以绛纱覆之而已。忽闻雷震击纱上,有孔大如鸡子,棺中唯有被覆木简,屋上穿处可通人。座中奠瓜,数日生蔓,结实如桃者二焉。每至忌辰即风云郁勃,直入室内。明皇闻而骇之,使复其事,明日,使道士蔡伟,编入《后仙传》。(注:肹xī,古同“肸”,多用于人名。羊舌肸,春秋时晋国大夫。肸响xīxiǎng,散布,传播。也作“肸蚃”。肸蚃布写。——《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苾bì,香;芳香。苾芬孝祀。——《诗·小雅·楚茨》。又作“吡”晻薆ài咇咈fú(形容香气充盛。)。——司马相如《上林赋》;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荀子·礼论》。又如: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苾苾--香气浓郁)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乙酉,敕道士赍龙璧来醮,忽有白鹿自坛东出,至姑冢间而灭,即花姑葬空棺木简之处。又有五色仙蛾,集于坛上。刺史张景佚,以为圣德所感,立碑颂述。天宝八载已丑,以魏夫人上升之所,度女道士二人,常修香火。大历三年戊申,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为抚州刺史,旧迹荒毁,阙人住持,召仙台观道士谭仙岩、道士黄道进二七人住洞灵观,又以高行女道士黎琼仙七人居仙坛院。颜公述仙坛碑而自书之,以纪其事迹焉。
(16)法箓:道教语。用以“驱鬼压邪”的丹书、符咒。通常是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之“法箓”。法箓牒文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
(17)纂懿:古同“缵zuǎn”,继承。
(18)六年: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