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望洞庭》的詩意是什麼
《望洞庭》全文詩意是:
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凈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遙望美麗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聯翩。那翠綠的君山,真像銀盤里的一枚玲瓏青螺。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1)洞庭秋晚餐廳加盟擴展閱讀
《望洞庭》作於長慶四年(824年)秋。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Ⅱ 望洞庭是一首描寫秋天美景的詩你能再默寫出兩句連續的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嗎
關於秋天風景的詩句匯總如下
1、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蘇軾《念奴嬌·中秋》
2、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3、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李白《秋思》
4、坐開桑落酒,來把**枝。——杜甫《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
5、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6、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7、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古風二首》
8、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望處雨收雲斷》
9、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10、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11、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張籍《秋思》
12、松竹含新秋,軒窗有餘清。——崔元翰《奉和聖制中元日題奉敬寺》
13、凄惻近長沙,地僻秋將盡。——楊冠卿《卜運算元·秋晚集杜句吊賈傅》
14、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15、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16、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長相思·其一》
17、竹葉於人既無分,**從此不須開。——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8、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李清照《多麗·詠白菊》
19、最傷情、送客咸陽,佩結西風怨。——吳文英《瑣窗寒·玉蘭》
20、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韓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21、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22、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早寒有懷/江上思歸》
23、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24、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25、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26、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白樸《天凈沙·秋》
27、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王之渙《九日送別》
28、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殘菊》
29、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吳文英《八聲甘州·靈岩陪庾幕諸公游》
30、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Ⅲ 讀秋晚的江上我真想用什麼成語來形容傍晚江上動人的畫面
水天一色
【拼音】: shuǐ tiān yī sè
【解釋】: 水光與天色相渾。形容水天相接的遼闊景象。
【出處】: 唐·王勃《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舉例造句】: 那洞庭湖真個波濤萬頃,水天一色。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九回
【拼音代碼】: stys
【用法】: 作定語;形容水天相接的遼闊景象
【英文】: the water and sky merge in one color
Ⅳ 讀《秋晚的江上》,你想像到了怎樣的畫面
《秋晚的江上》想像到了一幅超邁曠遠、奇異瑰麗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 「倦鳥歸巢圖」。表現了秋日黃昏的靜謐、絢麗、和諧,流露出詩人無比歡欣的心情。
Ⅳ 詩歌鑒賞:卜運算元.秋晚集杜句吊賈傅
楊冠卿——《卜運算元·秋晚集杜句賈傅》
【年代】:宋
【作者】:楊冠卿——《卜運算元·秋晚集杜句賈傅》
【內容】蒼生喘未蘇,賈筆論孤憤。 文采風流今尚存,毫發無遺恨。 凄側近長沙,地僻秋將盡。 長使英雄淚滿襟,天意高難問。 【鑒賞】: 集句,是古詩詞中的一個特殊品種,其作法為截取前人詩文單句,拼集成篇。若按取材范圍的大小來分析,或雜糅經、史、子、集或單用其中一部;或廣收上下古今,或斷取某一朝代;或兼蓄百家群籍,或專采一人一書,—並無固定不變的要求,作者可以各取所需。只有一條:須使文意聯屬,如出一轍。倘把作詩填詞比作蓋房子,一字一字地寫就好象是一磚一瓦地砌而成句成句地集用,則儼然是現代化建築施工,成套單元,整塊吊裝。如說來,彷彿是「自撰」難而「集句」易了?其實正相反。因為現代化建築中的成套單元,乃是按設計要求定做的,尺寸絲毫不差,無須費心考慮。而「集句」不啻是從不同規格的一幢幢樓房裡去拆「單元」,然後拼裝,當然費事得多。勉強拼裝成形,已屬不易,更求其渾然一體,並抒發作者感情,如之何不戛戛乎其難哉!因此,清代賀裳曾說過,集句,佳則僅一斑爛衣,不佳且百補破衲也(見清鄒祗謨《遠志齋詞衷》)。但是,氣盛才高,筆飽學富之士,以寫集句詩詞擅名的作家,歷代仍不乏其人。南宋的楊冠卿就是一個。他這首《卜運算元》大氣包舉,天衣無縫,稱得上集句詞中的上乘之作。杜甫詩博大精深,千匯萬狀,向為集句者所樂於取資。本篇即全部采自杜詩。按順序八句分別擷取於《行次昭陵》、《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寄贈鄭諫議十韻》、《入喬口》、《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八、《蜀相》、《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等八篇。題曰「秋晚……吊賈傅」。賈傅,即西漢負一代盛名之政論家、文學家賈誼。賈誼是洛陽人,他年少時便精通諸子百家之書,為漢文帝所賞識,二十餘歲就被召為博士,一年中越級升遷,官至太中大夫。文帝以其才華出眾一度曾有意任用他為公卿,但由於受到周勃、灌嬰等元老大臣排擠,文帝和他的關系漸次疏遠,終於將他遣往遠離政治中心的洞庭湖南,任長沙王太傅。後改任梁懷王太傅。懷王騎馬失足摔死,他自傷失職,哭泣歲余,後與世長辭,年僅三十三歲。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和《漢書》本傳。因其兩次擔任諸王的太傅,故後人尊稱「賈傅」。賈誼在赴任長沙途經湘水時,曾作賦憑吊屈原,並自抒官場失意的感嘆,辭情凄怨,很能引起後世有著類似遭際的文士們的共鳴。楊冠卿本人也一生坎坷,懷才不遇,始則碌碌為下僚,為九江(今安徽壽縣一帶)都統制司掾官,後來知廣州,又因事被罷免,僑寓臨安。因此,他「吊賈傅」,實際個人胸懷南宋朝政的不滿者,是屬借題發揮,借古傷今之作。「蒼生喘未蘇,賈筆論孤憤。」發端即見出詞人的鮮明的政治傾向。按《漢書》本傳載賈誼屢次上疏陳奏政事,指出當時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且尖銳地指出:「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飢,不可得也。」當天下百姓在沉重的剝削下喘息而未能復甦之際,賈誼不為阿諛逢迎之辭以粉飾太平,而奮筆直陳民生艱苦,這種敢於正視社會現實的勇氣和精神是很可貴的,詞人賈誼的這種勇氣和精神放在第一位來加以推崇,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如賈誼一樣直陳民生。此是深一層內涵。「文采風流今尚存,毫發無遺恨。」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賈誼的政論、文章之所以能夠留傳千古,除了卓越的政治見識和充沛的思想激情,還得力於文辭的美贍與風韻的高卓。故三、四兩句,即轉而盛贊其作品的藝術成就。按賈誼的名作有《吊屈原賦》、《鵩鳥賦》(以上見《史記。屈賈列傳》)《過秦論》(見史記。秦始皇本紀)、《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見《漢書》本傳)。「今尚存當是謂此。連司馬遷、班固這樣的文豪對賈誼都十分崇拜,不惜當是將他的作品全文移錄入史傳,無怪詞人對其推崇有加,稱賈文字字得體沒有一絲一毫的遺憾了。上闋四句二層,分從為官、文章兩方面將「賈傅」寫足,無限仰慕之情,已溢於言表;下闋乃直入詞題,圍繞「吊」字組織辭句,進而抒發悼念斯人時不能自己的滿腔悲憤之情。「凄惻近長沙,地僻秋將盡。」「秋將盡」照應題面「秋晚」二字,這是作詞時的真實節令。當此蕭瑟凄涼的暮秋,又步步靠近長沙—賈誼當年貶謫所去的僻遠之地,怎不使人悲從中來心懷感動,因是集句,我們無法證實詞人作此詞時正在赴長沙途中,(雖然如此但如果竟連這一點也絲絲入扣的話,那本篇亦堪稱「天衣無縫毫發無遺恨」了。)但不管作是詞時,詞人身處何處,其心中必有與賈傅同「境」相憐之意。「長使英雄淚滿襟,天意高難問。」上文已點出心情「凄惻」矣,此處復以「淚滿襟」三字為之作具體的渲染,且藉「英雄二字,明示」凄惻「之人(亦即自己)也非凡夫俗子,見出惺惺惜惺惺,非失路之英雄不能如此傷悼英雄之失路。又藉」長使「二字,更言對賈傅表如此同情者,歷代豪傑無不潸然。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今卻憑弔古人傷感如此,究竟為何呢?這就逼出了憤懣蒼涼的最後一句。「天意高難問」很明顯辭是怨天,意實尤人。因為「天」亦可用作人間帝王的代名辭,如帝王之容顏稱「天容」、「天顏」;帝王之儀表稱「天儀」、「天表」;帝王之視聽稱「天視」、「天聽」;帝王之口諭稱「天語」、「天憲」。當然,帝王之心思也就是「天意」了。賈誼的悲劇,乃至包括詞人自己在內的一班政治失意者的悲劇,悲就悲在最高統治者們好惡無常,不能真正信用憂國憂民、有真才實學的棟梁之士呵!全篇得此句作結,可謂「圖窮而匕首見」了。在「天王聖明兮臣罪當誅」之聲不絕於耳的專制時代,詞人能夠擲出怨懟的匕首,算得上鮮而有之了。老杜之詩,「沉鬱頓挫」。本篇集杜句,吊章法平直起伏不大,不足以當「頓挫」,但因一腔感情匯融其中「沉鬱」二字還是做到了的。全詞八句中,僅「凄惻近長沙」一句與吊賈誼事有關,原作上句為「賈生骨已朽」。集句弔古,文中須見古人姓字,方為落實,但樣的成句最難尋覓。通常,見到這樣明標「賈生」這樣之句,當如獲至寶,決無輕易放過的道理。然而詞人創作態度極其嚴格,他不願撿這個「便宜」,而破壞整體風骨,舍之弗取,卻另從老杜寄贈友人岳州司馬賈某的詩中拈出「賈筆論孤憤」句,妙合無垠,如此湊巧真當感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了總之,這首集句詞辭情俱佳,筆意兩至。集句本首許多局限,彷彿戴打拳戴著鐐,抬腿舉足,動輒受掣,但即使如此,作者仍能作這樣佳作。若非胸有一股浩氣,腹有萬卷詩書,手有千鈞筆力,是斷斷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