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飲食文化、風俗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和風俗。
一、回族
回族在我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主,在甘肅、陝西、貴州、青海、雲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區。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於公元7世紀中葉,由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傳人我國,在西北地區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烏孜別克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信徒很多,回族各方面習俗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從結婚、嬰兒出生、死亡均由阿訇主持。阿訇是波斯文的音譯,是對伊斯蘭教的學者或教師的尊稱,在中國是伊斯蘭教宗教職業者的統稱。
開齋節,是穆斯林的兩大節日之一.時間是回歷(即希古拉歷)的9月29日或10月1日,在我國新疆地區又稱肉孜節。按伊斯蘭教規定,回歷9月為齋月,穆斯林要齋戒一個月,到齋月結束時要尋看新月,見到後次日開齋,如未見到,則開齋順延,但一般不會超過三日。開齋節前,穆斯林要按本人家中人口向窮人發放開齋捐(相當於一人一天的生活費).錢物均可,並做開齋節的拜功等。節日上午,穆斯林要淋浴、刷牙.穿最好的衣服。去清真寺舉行「合禮」儀式等慶祝活動,爾後互祝節日幸福快樂。一般的家庭都備有各種佳餚.宴請賓朋,互相贈送禮物。開齋節一般為期三天。
回族人一日三餐,飲食習慣與漢族差別較大。回族日常飲食因聚居各地區的主要農產品不同而略有變化,以麵粉、大米為主,輔以玉米、豌豆等雜糧。回族人喜歡吃牛、羊、雞、鴨肉和帶鱗的魚類,愛吃蔬菜。但不吃馬、驢、騾、狗的肉,尤其忌食豬肉。不食動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殺的牲畜和牛羊肉罐頭.也不吃非清真店製作的食品。
回族人熱情好客,總以好茶好飯款待客人,還以給客人加菜加飯為敬。回族一般不嗜煙和酒,喜歡喝茶。回族給客人倒茶、端茶等都使用右手,客人要雙手相接,否則視為無禮。
二、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佔新疆總人口的3/5.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也有散居。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家庭、婚姻、飲食等諸方面均受到宗教的影響。因此。具有信奉伊斯蘭教民族所共有的飲食禁忌,禁食豬肉、驢肉、騾肉、狗肉、動物血及自死的牲畜。維吾爾族人講究衛生,尤其注意飲水清潔。吃飯時,不能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也不能隨便到灶台前面。盛飯或與人交談時禁忌吐痰,吃剩的殘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亂扔。
維吾爾族飲食很有特色,一種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別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餅被稱為「饢」的食品是維吾爾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維族村鎮上,家家戶戶都修有饢坑.維族人吃饢是有講究的,都是用手掰開後再食用,不允許拿著整個饢咬食。烤羊肉串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食品,烤出的肉味鮮、香辣,很有特色。抓飯、拉麵也是維族人喜愛的食品。副食品有牛、羊、雞肉和各種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須加肉。
維吾爾族同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特別重視三大宗教節日.尤其視「古爾邦節」為大年,慶祝活動極為隆重,沐浴禮拜,宰牛殺羊饋贈親友.接待客人。節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飯、饊子、手抓羊肉、各式糕點、瓜果等。維族人喜食水果,這與新疆盛產葡萄、哈密瓜、杏、蘋果等果品有關,可以說瓜果是維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三、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遼闊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縣。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對藏族的文化和風俗有深遠的影響。在飲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類、禽獸類,如馬、驢、騾、雞、鴨、鵝等。大部分地區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魚類。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動物的肉,如牧養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雙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飲食多為一日四餐,早7點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點吃第二餐,午後2點食第三餐,亦稱午餐,以食用肉食為主.晚8點吃第四餐,食品以粥為主。總體上牧民們以牛、羊肉和奶茶為主要食物,奶製品有酥油、酸奶、乳酪等。農區藏民的飲食以糧為主,蔬菜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經炒熟磨粉而成,再經數道加工調配工序製成粑食。粑食營養豐富,香酥甘美,不僅藏族終生食用,居住在藏區的其他民族也喜歡。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沒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飲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過節必備的飲料。習慣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黃綠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規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幾乎都喝青稞酒。
四、蒙古族
蒙古族,半數以上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東三省、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各地蒙古族由於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生產發展狀況的差異,在飲食習慣上也不盡相同。在牧區,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為主食,史書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來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飲食習慣。烤肉、燒肉、肉乾、手抓肉均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則是宴請遠方賓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有兩種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為數段煮熟,在大木盤中按全羊形擺放好,就可食用。二是燒全羊,把收拾干凈的整羊入爐微火熏烤,最後刀解上席,蘸板鹽食用。炒米也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極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為蒙古族根據季節變化經常食用和飲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們還喜食酸奶,或拌飯或清飲,以清暑解熱。蒙古族牧區夏天還喜歡飲馬奶酒。
在農區、半農半牧區,蒙古族因與漢族雜居.所以飲食習慣已逐漸與漢族大體相同。農區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為主,雜以大米、白面、黃米、蕎面、高梁米。隨著溫室、塑料大棚的普及,農區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種不斷增加。在菜餚烹制上,農區以燉、炒為主.也加以燒烤,吃些牧區食品如手抓肉、奶製品等。蒙古族農民多保留了牧區的好客習俗,來了客人要先敬茶,無茶或不沏新茶皆為不恭,而且以「滿杯酒、滿杯茶」為敬,不同於「滿杯酒、多半杯茶」的漢族習俗。
蒙古族豪放、粗獷、開朗熱情.待人誠懇、實在,處處顯現出塞外草原博大的胸懷。
五、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遼寧省丹東地區。朝鮮族比較講究衛生,講究禮貌,特別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稱贊。
朝鮮族聚居區盛產大米,主食以米飯為主,其次是冷麵和米糕。米糕的品種多,有打糕、切糕、發糕等。朝鮮族口味以咸辣為主,鹹菜品種豐富,式樣美觀,非常可口。辣椒是每個朝鮮族家庭必備的調味品,朝鮮族嗜辣,決不比四川、湖南人遜色。
朝鮮族的飲食特點之一是每餐必喝湯,最講究的是湯濃味重的濃白湯。常用於吊湯的原料有牛肉、雞肉、狗肉、兔肉等。
朝鮮族的烹調方法以煎、煮、炒、氽、烤等為主,菜餚多清淡、軟爛、爽脆。朝鮮族對豬肉的消費量相對較少。朝鮮族不喜歡吃羊肉、河魚,也不喜歡吃饅頭。朝鮮族喜歡吃狗肉、牛肉、雞、蛋品、海味、大醬和泡菜等。常以狗肉招待客人,狗肉的食法極有特色,將煮好的狗肉撕成絲,配以蔥絲、薑末、蒜末、香菜、精鹽、熟芝麻,食之不腥,香辣爽口。
六、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在臨滄、大理和麗江等地也有分布。傣族聚居地盛產水稻,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喜歡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裝入香竹中烤製成竹筒飯,用蘆葉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漿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歡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調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魚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內臟,把蔥、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魚腹內,然後用香茅草包紮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黃。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雞、煮魚等視為待客的最佳菜餚。
傣族的「南米」(即醬)風味獨特,在用番茄醬及花生、青菜、魚、竹筍等為主料製成的各種醬中螃蟹醬最為名貴。「南米""的吃法多種,有的用糯米飯蘸著吃,有的則同時做幾種醬,然後備各種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醬吃。傣族人愛飲酒和茶,會自己釀酒。吃飯時不喝酒,而是在飯後或空閑時飲用。
七、羌族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區。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頭多土地薄.氣溫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產玉米、洋芋(馬鈴薯)、小麥、青稞、蕎麥和各種豆類,但產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蘿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兩餐飯,多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後燜而成),晚飯多為稀飯加饃饃,晚上還喜歡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豬膘(臘肉)切成拳頭大.與豆菜同煮,吃時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還有金裹銀、蕎面條、麵疙瘩、酸湯面、玉米湯圓、炒麵、饃饃等。副食品常見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臘肉等。羌族人吃馬肉、狗和野獸肉。北川產的「羌活魚」.形似四腳蛇,羌民也吃。還喜歡吃豬肚子骨頭。豬肚子骨頭的製作方法是:宰豬時,將豬骨頭剔下剁短,裝進豬肚裡,放火坑上蕉制,再掛戶外晾起來,吃時從中取出些骨頭熬湯。
羌族著名的土特產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葉。羌族人飲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釀制的醉糟酒,飲用時用長竹管咂吸。城鎮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習慣。
八、白族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散居於昆明、元江、麗江等地。大理自治州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薯類、蕎麥等,經濟作物有甘蔗、烤煙和茶葉。河湖盛產魚類,山區有豐富的植物和動物資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麥、玉米、蕎麥和馬鈴薯為主食,蔬菜品種多。還善於腌制肉類和鹹菜,還能自製蜜餞、蒼山、雪燉甜梅等果品。節慶時,白族喜歡用糯米或小麥、大麥釀造白酒、水酒,平時嗜好酸、涼、辣味飲食。
大理州洱海以產魚著稱,尤以弓魚最有名。人們喜食沙鍋菜。沙鍋魚的做法是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臘肝片、玉蘭片、豆腐等十幾種原料按比例與魚放人沙鍋內.加上胡椒、八角、鹽等調味品,置於火上用微火燉熟,此菜味道極鮮。
「乳扇」是大理州的名特產品。乳扇一般由羊乳製成,製作並不復雜,但要求精細。先將羊乳放在鍋中,再點酸水(可用明礬等),當羊乳呈半固態時,用竹筷往上挑成扇狀,放在簸箕內曬干,乳扇可以生食或煮食,以煎食最為普遍。
九、苗族
苗族半數以上居住在貴州,其餘分布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為主,輔以包穀、小米、高粱、小麥和薯類等雜糧。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類、豆類、蔬菜以及作為佐料的辣椒、蔥、蒜等。肉類有豬、牛、羊、雞、鴨及魚類。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餚主要是酸辣味湯菜。酸菜味鮮可口,製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時吃新鮮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摻些酸菜或酸湯。令人增加食慾。此外,苗家的酸湯煮魚是風味名菜,做法是將酸湯加水、食鹽煮沸,取鮮活魚去苦膽,入酸湯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湯鮮,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臘肉、腌肉、腌魚、魚干、香腸等.其中腌魚是苗族的傳統佳餚。方法是將鮮魚剖開,去內臟,抹上鹽、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後人壇密封.食時取出蒸熟。此魚具有骨酥,咸辣適度,清香可口的特點。
苗族人還喜歡製作豆腐、豆豉,加工豬灌腸、血豆腐等。愛吃火鍋。苗家男女都喜歡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釀酒。他們自製酒秈,用土產的糯米、包穀、高粱等釀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燒酒、窖酒等。有用牛角盛酒迎貴賓的習俗。
B. 楊洲抄飯是哪裡出
來自福建莆田,原名叫楊舟炒飯,訛傳為揚州炒飯.
魚迂先生曾經對楊舟的生平做過詳盡的考證,現節錄於此,以示諸君。
楊舟(1092—1165),字泛之,自號不系翁,北宋末年河間人。
北宋元佑七年,舟出生於河間官宦之家。自幼聰穎過人,經史過目成誦,又好兵書拳棒,鄰里皆奇之。
宣和七年,金兵南犯,舟時知雲州,據險扼守,金人旬月不下。後糧絕矢盡,形勢危殆,舟令城中老弱婦孥盡避於孔祠,青壯少年悉數登城御敵。臨別之際,舟親將妻女付於城中百姓,泣告曰:「舟食君祿、享民奉,當效死御敵,與城同亡。若舟一言不實,有負父老,吾之妻女,人皆可戮。」舉城皆感其誠,遂同仇敵愾,協心戮力,奮勇殺敵。後金兵轉道而下,城稍安。
南渡後,舟擢御史中丞,然屢屢廷辯糾彈,不憚犯顏直諫,終為權臣所忌,貶為永嘉令。舟赴任後,體恤百姓,輕徭薄役,以振民生;整飭軍備,習練兵馬,冀圖恢復。舟與世忠從游甚密,與稼軒為忘年,嘗遺書稼軒曰:「《美芹》十論,見識高遠,讀之拍案。足下旌旗突進日,舟一息尚存,當唯馬首是瞻,以為前趨。」後事不協,稼軒屢遭左遷,北渡終成鏡花。
紹興十九年,舟轉莆田令。秋逢大澇,糧田盡毀,顆泣盡絕,災民環塞鄉里。舟盡釋官廩存糧,嚴懲屯積之豪強,以賑飢饉,民心始安。每日清晨,舟親於衙外施粥,佐以菜蔬,百姓謂之「楊縣令朝飯」。
乾道元年,舟古稀又三,病篤,於卧榻之側責女曰:「中原未定,胡虜未掃,恨汝非男兒身,不克承乃父之志!」舟女泣拜曰:「非不願也,實不能也。」舟歿,舉城皆哀,如喪考妣,懸麻披白,哀立道邊。稼軒遙聞此訊,展讀舟之前函,兀自神傷,為詩曰:「觀書到老眼如炬,論事驚人膽滿軀。關山萬里空悵望,負君徒手縛烏菟。」
時有好事者,以粗米為羹,饗於城隍,謂之「楊舟朝飯」,習俗相承,自宋經元、明及清,累代不絕。因楊舟與「揚州」同音、朝飯與「炒飯」近似,近世始訛轉為「揚州炒飯」,遂遐邇海內。
徐珂《清稗類鈔·補編》「里俗十三」載:「宋楊泛之任莆田令,愛民如子,躬親勤儉。遇災年嘗每朝施飯,時稱楊縣令朝飯。舟沒,里人饗食以奉,漸成鄉俗,謂楊舟朝飯。以音近成訛,遂轉揚州炒飯,延及今矣。」
C. 關於揚州炒飯
揚州炒飯 香港旅遊局主辦的「美食最大賞」,是本地食界的最高榮譽,今年決賽在上周舉行,選出全城最美味的三家炒飯:怡東軒的「南瓜海鮮焗炒飯」、龍苑的「南丫島蝦醬蝦仁炒飯」,以及太湖海鮮城的「姜米活魚炒飯」。炒飯是最簡單的家常食物,本來是剩菜冷飯循環再用(recycling)的廚房基本功,後來卻衍生出多樣的花式口味,由粗簡趨於精緻,另開美食格局,還鬧出專利權的風波。 [編輯本段]起源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後經過歷代烹飪高手的逐步創新,揉進淮揚菜餚的「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加工講究,注重配色,源汁源味」的特色,終於發展成為具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 揚州炒飯的名氣遍及世界很多國家,據國外來的朋友講,許多外國人都喜歡吃揚州炒飯,卻不知道揚州是怎麼一回事,在他們的頭腦中揚州並不是地名,而誤認為是這種炒飯的做法。
揚州炒飯的品種豐富,有「金裹銀」、「什錦蛋炒飯」及「青菜炒飯」等。
所謂「金裹銀」就是在飯粒的外層裹上一層金黃色的雞蛋,其作法是:先將米飯放入鍋中翻炒,然後將打散的雞蛋液均勻地包裹住米飯。經過這樣炒制的米飯,其飯粒的外層是金黃色的,裡面則是白色的。
什錦蛋炒飯,是揚州炒飯中最典型的品種,它有很多配料,常用的有雞蛋、海參、火腿、青豆、蝦仁、豬裡脊肉、香菇、筍、蔥花等等。製作時先將雞蛋炒好,再將其他配料炒熟,加清湯和鹽調好味,盛起備用,然後開始炒米飯,米飯要炒得粒粒分明而沒有湖斑,最後將炒好的雞蛋和其它配料倒入一半炒勻,炒勻後盛出三分之二放在盤中,再將剩下的配料與鍋中的米飯炒勻,蓋在盤中的炒飯上。如此做出的炒飯既漂亮,又有很多配料在上面,真是好吃看得見啊! [編輯本段]補遺炒制方法:
揚州炒飯,其實各地做法不一,教你一種最家常的做法.也是配料最簡單的一種.口味也不錯.
配料:(主料)青豆\胡蘿卜\火腿\香腸(這個也可以代替香腸,而且好吃)\雞蛋\米飯(最好是隔夜飯).
(輔料)蒜籽\蔥.
(調料)色拉油\鹽\雞精\
製作:(1)首先將胡蘿卜\火腿洗凈切成小丁塊狀.越小越好.當然了不能切成沫狀.再將輔料洗凈切成沫狀.將雞蛋攪碎放入少許蔥沫在內.
(2)將鍋內放上少許色拉油加至8成熱.將切好的主料,同時也放入切好的蒜沫,放入鍋里炒拌,炒到可以聞到香味時(此過程只需幾秒鍾)再將雞蛋放入鍋內炒拌,(這時需加大火候,這樣雞蛋會很松軟,也不易炒糊.)當雞蛋炒至金黃色時,將其裝盤.
(3)再放入少許色拉油加熱至八成.將米飯放入鍋內翻抄.此時,需將飯中加放少許食鹽和雞精.(雞精不宜放太多,否則太鮮也不好吃.)當米飯炒到在鍋里可以蹦起飯粒時,再將剛才炒好的主料及輔料全部返鍋炒拌.直到飯粒松軟不粘為起鍋最佳時間.
這樣製作出來的米飯,松軟溢香.口感極好.
又一種吃法:
材料:
三明治火腿(50克)、基圍蝦(104克)、雞蛋(2隻)、青豆(35克)、白米飯(2碗)、蔥(1根)
調料:
油(5湯匙)、醬油(1湯匙)、雞粉(1/2湯匙)、鹽(2湯匙)
做法:
1 基圍蝦去頭尾,剝殼洗凈;火腿切成丁,蔥切成蔥花,雞蛋打散成蛋液。
2 燒開鍋內的水,加入1湯匙鹽,倒入青豆汆燙30秒,撈起過冷河,瀝干水備用。
3 燒熱2湯匙油,以小火煸香火腿丁,倒入鮮蝦仁炒勻待其變紅,便可盛入碟中。
4 續添3湯匙油燒熱,倒入蛋液等待10秒,放入白米飯大火快炒至散,待米粒鬆散呈金黃色。
5 倒入火腿、蝦仁和青豆翻炒1分鍾,直至鍋內食材拌炒均勻。
6 加入1湯匙醬油、1/2湯匙雞粉和1/3湯匙鹽炒勻入味,即可出鍋。
貼士:
1、白米飯應提前一晚煮好,放入冰箱過一夜,再取出下鍋做成蛋炒飯,這樣的飯粒會飽滿干身,口感也很彈牙。
2、火腿丁應用小火煸出香味,再放入蝦仁翻炒,用大火炒火腿丁容易炒焦燒糊。
3、蛋炒飯的秘訣是先熱干鍋,下油燒熱倒入蛋液後,放入米飯快速炒散,便可將金黃色的飯粒炒得香噴噴的。
4、宜用淡醬油給炒飯調味,不可用顏色過濃的生抽或老抽調味,否則飯粒的顏色會發黑難看。
5、青豆是揚州炒飯的主角之一,雖然價格稍貴一點,但它的賣相和口感都很好,也可用黃豆粒來代替,不過味道就遜色許多。
地方特色
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原流傳於民間,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後經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新,柔合進淮揚菜餚的「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加工講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終於發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歐美、日本、香港等地的揚州風味菜館,也紛紛掛牌售此美食,頗受歡迎。
揚州的蛋炒飯,風味各異,品種繁多,有「清蛋炒飯」、「金裹銀蛋炒飯」、「月牙蛋炒飯」、「蝦仁蛋炒飯」、「火腿蛋炒飯」、「三鮮蛋炒飯」、「什錦蛋炒飯」等等。
揚州蛋炒飯,從其選料上看,主料是用上等白秈米或用新的白粳米代替;煮之前需用水淘洗干凈,略浸後下鍋煮至熟透,無硬心,粒粒鬆散,松硬有度為宜。炒飯時要防止焦糊。烹調時,將輔料炒成帶鹵汁的澆頭,鹵汁中加些醬油稱之為(牙色炒),不加醬油稱之為(白炒),盛裝上席又用名瓷,有道是「美食又美器」。 [編輯本段]發揚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在末口(今淮安楚州區城北)入淮,末口成為古運河上的第一個人工樞紐。夫差大概也沒有想到,這段最早的運河在造就繁華揚州時,也成就了淮安。隋時,淮安也成為運河沿線的四大城市之一。
「清口」是淮安境內的泗水入淮口,元代,大運河裁彎取直,清口的樞紐地位更為重要,是漕運的咽喉,事關全局,最終形成淮安「南船北馬」的歷史地位。康熙六次南巡,都親臨清口巡河,乾隆六次南巡,有四次來到清口。「南船北馬」的獨特現象,也讓揚州炒飯在這個「舍舟登陸」處,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勢。
與揚州「握手」了兩千多年
淮安已與揚州「握手」了兩千多年!南北運河開通後,這是往來船隻必須經過的兩個重要城市。
淮安「因水而興」。在古運河岸邊,「南船北馬,舍舟登陸」字樣的立碑格外引人注目。「舍舟登陸」處不遠,是建於明代的兩座古閘——清江正閘和清江越閘,這是運河上僅存的一套保存完好的明代古閘。淮安的高級烹飪師吳明千介紹說,淮安是「南船北馬」之地,因為運河過淮安往徐州通航就比較困難了,一般就棄船登車;北方人到了淮安就得換船去往南方。這樣一個交通「換乘」處,自然使得菜系在這里表現為自由和融合,揚州炒飯也變得搖曳多姿,分外燦爛。
吳明千認為,也正因為這種特徵,使得淮安菜有著普適性,讓四面八方的人都能吃、吃飽肚子。交通「換乘」的承南啟北特性,則使得淮安與揚州美食文化的聯系「藕斷絲連」。細細比較淮揚兩地的菜餚,就不難發現,這種共性還真同步:皆有薄如蟬翼、細如發絲的豆腐羹;也都有「大塊文章」的扒燒整豬頭。兩地菜譜基本上差不多,只是各具特色而已。就說揚州炒飯,淮安的揚州炒飯,口味相對重一些,在選料上也不及揚州的全;淮安長魚的烹飪,號稱全國一絕,而揚州白案,特別是包子表現為千變萬化,春有薺菜,夏有乾菜,秋有野鴨肉,冬有冬筍,不但咸甜適中,而且清淡入味,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原淮安水利局副總工程師范成泰這樣評價淮揚兩地的親密關系:明清時期,全國漕運指揮中心漕運總督部院以及河道總督府都曾設在淮安,而揚州有兩淮鹽運衙門,兩城都擁有重量級的國家機構,在國家經濟中舉足輕重。
「握手」了兩千多年,淮、揚兩地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如清代鹽商在淮安「河下」地區聚居。其建築風格、生活方式與揚州「河下」的鹽商們相仿,故淮安河下被稱為「小揚州」。黃鈞宰《金壺浪墨》這樣描寫淮安鹽商:「出則仆從如煙,駿馬飛輿,互相矜尚,其黠者頗與文人相結納,藉以假借聲譽,居然為風雅中人,一時賓客之豪,管弦之盛,談者目為『小揚州』。」後來,由於鹽業中心移至揚州,淮安鹽商亦有不少遷至揚州的。在各種交流之中,揚州菜與淮安菜交流甚為密切,這恐怕也是後來出現「淮揚萊」一詞的原因之一。
三億兩白銀成就「淮安菜」
淮安因運河而成為樞紐城市,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運河「四大都會」。清代為鹽業、漕運、造船、治河的中心,有漕船1萬多艘,漕運軍士15萬人。
在《淮海晚報》副總編王衛華的陪同下,我們考察了漕運總督部院遺址和基本恢復的河道總督府花園「清晏園」。從明初至清中葉,這兩處是主管國家賦糧收驗儲運與治水保運兩大要政的部級機關。兩處的存在,與「淮安菜」的繁榮休戚相關:以清晏園河道總督府為代表,號稱「銀鑄的食府流水的席」。每年從國庫領取六百至一千萬兩不等的白銀,治理河道、貪污行賄、吃喝靡費各耗三分之一。史料記載,僅乾隆中至道光末的一百年間,這個部門吃喝招待一項就挪佔了治河專款近三億兩白銀。
官衙內有華筵盛宴,民間亦有揮金如土的鹽商,「絲管終朝花下醉,食客三千涌戶來」,風尚所趨,一些「居民從而效之……日食萬錢」。大的酒樓菜館更是千方百計延攬名廚,窮搜天下奇珍異品,別出心裁地推出稀有之味。
可以想見,揚州炒飯也就是在揚州與淮安這樣有著多方面共同文化背景之下,走進了淮安的上流社會與各個民間階層。於是,這樣的氛圍中,淮安涌現出了大量的「淮安菜」廚子。其從廚人數之眾,整體水平之高,技術競爭之激烈引起當時世人的注目,形成了要廚子、帶廚子、送廚子三股風,人們以向上司、同僚、親友推薦名庖作為聯絡感情的上選之舉。晚清、民國初年,駐外使節帶廚子和接受贈廚也蔚然成風。
揚州炒飯演繹千姿百態
《淮海晚報》副總編王衛華特意帶我們來到淮安楚州區的天妃宮飯店,讓我們現場感受淮安的揚州炒飯,「淮安菜追求以淮產烹淮菜,取料平易」。王衛華介紹說,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河道總督裁撤,緊接著漕運改由海運,淮安的政治經濟地位一落千丈,整個餐飲業幾乎一蹶不振,在有識大吏和地方賢達共同倡導下,淮安廚業一掃奢靡之風,向本土化復歸,效仿揚州菜追求清淡養生、崇尚本味鮮美的特色。淮安菜終於在本質上與揚州菜實現交融。在現代淮揚菜的大旗下,我們能看到兩個城市的美食文化之舞。
美食文化之舞表現在揚州炒飯上就別有風情。吳明千對揚州炒飯進行了一番自己的解讀:古老的「周代八珍」中,有兩樣是肉醬拌飯。淮揚菜中的糯米燒賣即是從中演變而來,只不過是後來人把糯米、肉醬用一張麵皮進行了包裝罷了,可以這樣說,糯米燒賣是一種「化石食品」。這種肉醬拌飯的思維創意,難道就不會對此後揚州炒飯的形成帶來影響嗎?吳明千接著介紹說,在淮安,炒飯有三種搭配方式,一種是油炒飯,飯頭上放一個荷包蛋;另一種是上流社會里較為流行的「蛋清炒飯」,具體是去除蛋黃,只用蛋清炒飯,這叫「銀炒銀」,似乎有意區別於傳統的「金裹銀」;第三種,則類同於標準的揚州炒飯,配有肉絲、冬筍絲、干貝絲等配料。
揚州炒飯在淮安演變得千姿百態,既有運河地緣的原因,更有文化同構性的促使正宗揚州炒飯 應具備八葷三素 揚州炒飯有一點很奇怪,說是揚州炒飯,其實揚州並不以盛產「揚州炒飯」而聞名,真正「主其事者」卻在廣州。但制訂標准、提出「申遺」的竟是揚州人。然而,天下標榜揚州炒飯者多多,而材質、製法多有不同。正宗揚州炒飯何等模樣,大多數人恐怕無緣見識。於是,給予揚州炒飯以一定的「標准」,至少可以過濾一部分缺少「資質」的炒飯,以保證其品質的純粹性。有人把揚州炒飯等同於蛋炒飯,這是非常不妥的。理由,可以從它的淵源上得到解釋。揚州炒飯的來歷,坊間傳說很多,歸納下來,不外以下幾種:一是,隋代的越國公楊素創制了碎金飯。隋煬帝三幸揚州,把它傳到那裡。清嘉慶年間,伊秉綬守揚州,他在蔥油蛋炒飯的基礎上,加上蝦仁、瘦肉丁等,形成了揚州炒飯的基本格局。一是,揚州炒飯里的「揚州」,不是地名,而是配料的名稱,「叉燒」和「鮮蝦」的合稱。粵菜中凡以這兩種為主要材料的菜就冠以「揚州」。比如,光緒年間,廣州的淮揚餐館有道名菜叫「揚州鍋巴」,即用蝦仁、叉燒和海參等製成的飯焦。廣州的廚師嘗過之後,感到粵菜里沒有鍋巴,還不如將鍋巴改為飯,還是用叉燒和蝦仁炒飯,果然大受歡迎。一是,傳說舊時青樓里的嫖客,夜裡餓了向老鴇討吃的,老鴇就吩咐廚子用晚飯剩下的飯和菜,一起回鍋熱炒一下。廚子中揚州人多,於是這種炒飯就被叫成了揚州炒飯。以上三條,沒有一條能夠證明揚州炒飯就是蛋炒飯的別稱,盡管它確實用了飯和雞蛋炒作。總之,正宗揚州炒飯除了炒蛋,還應該有一些重要的標志性的材質。食品專家們說,近年來新出台的一條「標准」規定,揚州炒飯的主料:上白秈米500克、草雞蛋4個;配料:水發海參20克、熟草雞腿肉30克、熟精火腿10克、水發干貝10克、上漿湖蝦仁50克、水發花菇20克、熟凈鮮筍30克、青豆10克;調料包括香蔥末10克、湖蝦籽1克、精鹽6克、紹酒6克、雞清湯100克、色拉油60克。而按央視4套的節目的主持人趙保樂的說法,所謂正宗揚州炒飯,應當具備「八葷三素」,才夠格。可惜筆者力有未逮,記不全,或訛傳:「八葷」乃是火腿、干貝、海參、蝦仁、雞肉、雞胗、叉燒、臘腸;「三素」乃是香菇、冬筍、青豆。揚州炒飯為什麼那麼受歡迎?我以為是菜、飯合一的快餐風格起了決定作用。有限的空間體現最大的容量。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吃到的揚州炒飯里沒有上述那些配料的話,那炒飯是沒有資格稱作揚州炒飯的。可是,在很多小餐館里,菜單上都標明著「揚州炒飯」。經驗告訴我們,它們通常不可能做到「貨真」。既然「貨」不真,那「價」也就不可能「實」了。揚州炒飯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料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最愛吃揚州炒飯,常到唐人街解饞。小布希也是揚州炒飯的擁躉,據說他下榻上海時兩日三吃,最後一次還是臨上飛機前趕吃的。又,北京奧運會開村首日,最受歡迎的食品竟是「揚州炒飯」——一天就被吃掉了3噸多。確實,烤鴨雖然能夠代表中國料理,但要論影響力,不及揚州炒飯遠甚。有人說,在世界各地都能吃到揚州炒飯。我無福走遍世界,不敢附和,但就走到過的「異域」(甚至比較偏僻之處)而言,揚州炒飯和咕咾肉倒是常饌,大有招之即來之勢
D. 揚州美食有哪些
揚州美食有:
1、赤豆元宵:一碗赤豆元宵上桌,不管味道怎麼樣,至少賣相很好:濃稠的紅豆湯中點綴著清香潤鼻的幾抹桂花,隱隱地浮動著幾個小巧可愛的糯米元宵,倒映著燈光,別有一番情趣。輕舀一勺紅豆湯與一個元宵,送入嘴中。
紅豆湯的香甜濃郁與糯米元宵的軟糯可口相得益彰,加上絲絲的桂花香,妙不可言!可謂色香味俱全。
2、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是當地的傳統名吃。相傳起源於隋朝時期,一般主要食材是米飯、火腿、雞蛋、蝦仁等,發展到現在,風味各異,品種繁多,蛋炒飯全國各地都有賣的。但是小編還是覺的這里的最好吃,能流傳千年之久,肯定有它的別特之處。
5、煮干絲:又稱雞湯煮干絲,屬於淮揚菜系。干絲是指豆腐乾切成的絲,一般是用雞湯,加筍絲、雞絲、木耳、蝦仁、蛋皮等食材。
相傳是始源於清朝,傳承到現代做法也有些不同,有的是用雞絲、火腿絲加干絲製作的稱「雞火干絲」,用開洋(即蝦米)加干絲製作的稱「開洋干絲」,用蝦仁製作的稱「蝦仁干絲」等。不管是哪種都是美味啊。去揚州一定不要錯過。
E. 羌族的六大美食
羌族有以下特色美食
鋪蓋面
做法於擀麵相同,不同的是它擀成圓形薄狀的麵皮時,不將其切成細條。而是鍋里燒制的酸菜湯(有時加入適量的條狀土豆)在煮沸時將麵皮鋪在鍋上,待麵皮上有氣泡隆起時就用筷子將其麵皮逐個撕爛蓋鍋蓋煮沸既成,故而得名「鋪蓋面」。
煮土豆(洋芋)
做法是將土豆洗凈,放入鍋里蒸煮,待熟後放入盤中。食法是將土豆取皮,蘸干辣椒面或蜂蜜皆可食用。
洋芋糍粑
將洋芋洗凈蒸煮,熟後剝皮涼冷,在石臼中舂成糊狀,取出涼冷。食用時先煮酸菜湯,再將洋芋糍粑切成細條,放入湯中待糍粑浮於湯面時即可食用。還可以將糍粑切成細條蘸食,其佐料可用辣椒、味精、花椒等勾兌,也可蘸蜂糖食用。也可將糍粑切成細條後用油炸酥加入白糖食用,此種食法已成為當地的名小吃。
酸菜
將圓根菜秧、青菜、油菜、白菜、蓮花白、野菜等蔬菜洗凈,切細放入木桶里,燒制一鍋沸水,摻少許玉米面或麥面攪勻,待水滾開後,倒入木桶里蓋桶蓋,第二天就可食用。酸菜可炒、拌和燒湯皆可食用。其中用圓根菜秧和野菜製成的更有酸味,且可放置幾個月不壞。
臘菜
選用自己喜食的白菜、青菜等蔬菜曬萎洗凈後,摻入食鹽腌制後放入壇子或木桶里,用石頭壓緊。食用時取出切成絲狀或顆粒狀,可炒、拌或湯火鍋食用。製作時間一般以臘月製作最佳,這時製作的臘菜放置時間長,是農村一年四季都儲備的食用菜。
臘肉
羌人大多居住在高半山,交通閉塞,購物不便,因而各種食物以耐儲藏為要。長久以來形成了羌寨臘肉的特色食品,每到臘月才宰豬,臘肉以此得名。製作方法是:在高半山由於氣候原因大多都不放鹽,把頭、蹄、排骨剔開,分別掛於火塘上熏干即成。而氣候較熱的地區是在肉上撒上鹽和各種香料腌制一至兩天後,掛於火塘上用煙熏干既成。食用時按需切割,燒皮洗凈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由於肥瘦相間,肥肉透明,瘦肉色澤紅潤,食入口中化渣爽口,是羌民族長期食用的肉類,也是農戶財富的象徵,因為農戶儲存油餅和豬膘的多少,且儲存時間的長短是羌區家庭是否富有的不成文標准。
面蒸蒸
分蒸、塌(燜)兩種。蒸法就是將玉米面摻入冷水,攪拌成顆粒狀,再用甑籠蒸熟。塌是把玉米面倒入沸水裡蒸煮,待有兩成熟時,用筷子攪成顆粒狀後,改用微火燜蒸到上氣後再抄拌,蒸燜成熟即可。
金裹銀
就是用大米和玉米面混合而做得名。做法是待米飯將煮熟時在面上放入玉米面,然後用筷子從上至下逐步均勻拌合,蒸熟既成。由於大米是白色,玉米面是黃色故而得名「金裹銀」。
麵疙瘩
搭鍋燒油,把洋芋切成條狀置鍋里稍炒加水煮沸,待洋芋二成熟時加酸菜(根據個人喜好),待鍋里水或菜湯煮開時,將玉米面或蕎麥面用溫開水拌捏成的顆粒狀傾入沸水中或菜湯中,煮熟既成。
面片子
先將玉米面或蕎麥面用溫開水拌捏成三柱體形狀,搭鍋燒油,把洋芋切成條狀置鍋里稍炒加水煮沸,待洋芋二成熟時加酸菜(根據個人喜好),待鍋里水或菜湯煮開是,就用刀將其所捏的面削入裡面,煮熟即可用。
饃饃
分燒饃和蒸饃兩種。原料是由玉米、麥子、青稞、蕎麥、胡豆等麵粉做成。燒饃的做法是將其麵粉摻水拌捏成直徑約20厘米、厚約3厘米的圓形餅狀,在雙手中顛簸,將平面顯現自然皺紋,放入平鍋(熬盤、煎盤)紋兩面微烤後,將饃饃放置於火坑裡用紅灶恢覆蓋,適當翻燒,當拍擊饃面有脆響聲音即可。吃饃是要吹饃面上的灶恢,所以就有了「三吹三打」的俗語。蒸饃:就是將各種麵粉發酵(羌區發面時多用咂酒來發酵)後,做成各種形狀放入蒸籠或鍋中蒸熟既成。
烙饃
做法與燒饃相同,不同的是將做好的餅狀或月牙狀的饃放在平鍋(熬盤、煎盤)中炕熟既成。蒸饃、燒饃、烙饃在製作,還可以添加適當的辣椒、花椒、油、鹽、糖、核桃、麻子、香菜、肉丁和各類蔬菜為配料,使其做出來的饃風味各異。饃饃的形狀有月牙狀、圓形狀、千層饃、瓦底(餃子狀)和各種飛禽走獸等。其中,蒸饃細軟酥鬆,燒饃、烙饃香脆可口,由於可存放三至四天不變味,所以是出門旅行和野外短時間耕作時的最好必備干糧。
F. 請問:揚州炒飯裡面放什麼最好吃
揚州炒飯也叫「金玉炒飯」,其前身即《食經》中所記的「碎金飯」。相傳隋揚帝巡視江都時,此菜隨之傳至揚州。揚州炒飯的特點是飯菜合一,點菜合一。製作前,先要煮出軟硬適度、顆粒鬆散的米飯,然後以蛋炒之,成品外黃內白,如碎金閃爍,光潤油亮, 鮮美爽口,被形象地稱為「金裹銀」。現今,揚州炒飯已名揚海內外,在國外眾多的中餐館中,大多能見到這一揚州名品。
炒飯配料:
米飯500克,雞蛋5個,水發海參25克,雞脯肉25克,火腿25克,豬肉20克,干貝12克,蝦仁5克,鴨肫半個,水發香菇12克,冬筍12克,青豆12克,蔥末7克,紹酒7克,精鹽15克,雞清湯13克,熟豬油100克。
製作過程:
1.蝦仁洗凈加入適量蛋清、澱粉、清水攪勻上漿,干貝用水浸泡、洗凈,鴨肫和雞脯肉洗凈、煮熟;
2.香菇去蒂、洗凈,冬筍去皮、洗凈煮熟,蔥去根須、洗凈切末;
3.雞脯肉、火腿、鴨肫、冬菇、冬筍、獵肉均切成略小於青豆的方丁, 雞蛋打入碗內,加精鹽10克、蔥末3克攪拌均勻;
4.炒鍋上火燒熱,舀入熟豬油35克燒熱,放入蝦仁劃油至熟,撈出瀝油;
5.放入海參、雞肉、火腿、冬菇、冬筍、干貝、鴨肫、豬肉煸炒,加入紹酒、精鹽3克、雞清湯燒沸,盛入碗中作什錦澆頭;
6.炒鍋置火上,放入熟豬油65克,燒至五成熱時,倒入蛋液炒散,加入米飯炒勻,倒入一半澆頭,繼續炒勻,將飯的2/3分裝盛入小碗後,將餘下的澆頭和蝦仁、青豆、蔥末5克倒入鍋內,同鍋中余飯一同炒勻,盛放在碗內蓋面即成。
溫馨提示:
1.揚州炒飯不同於家常蛋炒飯,配料眾多,工藝精湛,按文索驥,可登大雅之堂;
2.揚州炒飯用油量要適中,米飯一定要炒透。揚州炒飯香港旅遊局主辦的「美食最大賞」,是本地食界的最高榮譽,今年決賽在上周舉行,選出全城最美味的三家炒飯:怡東軒的「南瓜海鮮焗炒飯」、龍苑的「南丫島蝦醬蝦仁炒飯」,以及太湖海鮮城的「姜米活魚炒飯」。炒飯是最簡單的家常食物,本來是剩菜冷飯循環再用(recycling)的廚房基本功,後來卻衍生出多樣的花式口味,由粗簡趨於精緻,另開美食格局,還鬧出專利權的風波。 編輯本段起源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原流傳於民間,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後經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新,柔合進淮揚菜餚的「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加工講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終於發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歐美、日本、香港等地的揚州風味菜館,也紛紛掛牌售此美食,頗受歡迎。 揚州炒飯(20張) 揚州的蛋炒飯,風味各異,品種繁多,有「清蛋炒飯」、「金裹銀蛋炒飯」、「月牙蛋炒飯」、「蝦仁蛋炒飯」、「火腿蛋炒飯」、「三鮮蛋炒飯」、「什錦蛋炒飯」等等。 揚州蛋炒飯,從其選料上看,主料是用上等白秈米或用新的白粳米代替;煮之前需用水淘洗干凈,略浸後下鍋煮至熟透,無硬心,粒粒鬆散,松硬有度為宜。炒飯時要防止焦糊。烹調時,將輔料炒成帶鹵汁的澆頭,鹵汁中加些醬油稱之為(牙色炒),不加醬油稱之為(白炒),盛裝上席又用名瓷,有道是「美食又美器」。 編輯本段補遺炒制方法: 揚州炒飯,其實各地做法不一,教你一種最家常的做法.也是配料最簡單的一種.口味也不錯. 配料:(主料)青豆\胡蘿卜\火腿\香腸(這個也可以代替香腸,而且好吃)\雞蛋\米飯(最好是隔夜飯). (輔料)蒜籽\蔥. (調料)色拉油\鹽\雞精\ 製作:(1)首先將胡蘿卜\火腿洗凈切成小丁塊狀.越小越好.當然了不能切成沫狀.再將輔料洗凈切成沫狀.將雞蛋攪碎放入少許蔥沫在內. (2)將鍋內放上少許色拉油加至8成熱.將切好的主料,同時也放入切好的蒜沫,放入鍋里炒拌,炒到可以聞到香味時(此過程只需幾秒鍾)再將雞蛋放入鍋內炒拌,(這時需加大火候,這樣雞蛋會很松軟,也不易炒糊.)當雞蛋炒至金黃色時,將其裝盤. (3)再放入少許色拉油加熱至八成.將米飯放入鍋內翻抄.此時,需將飯中加放少許食鹽和雞精.(雞精不宜放太多,否則太鮮也不好吃.)當米飯炒到在鍋里可以蹦起飯粒時,再將剛才炒好的主料及輔料全部返鍋炒拌.直到飯粒松軟不粘為起鍋最佳時間. 這樣製作出來的米飯,松軟溢香.口感極好. 又一種吃法: 揚州炒飯(19張) 材料: 三明治火腿(50克)、基圍蝦(104克)、雞蛋(2隻)、青豆(35克)、白米飯(2碗)、蔥(1根) 調料: 油(5湯匙)、醬油(1湯匙)、雞粉(1/2湯匙)、鹽(2湯匙) 做法: 1 基圍蝦去頭尾,剝殼洗凈;火腿切成丁,蔥切成蔥花,雞蛋打散成蛋液。 2 燒開鍋內的水,加入1湯匙鹽,倒入青豆汆燙30秒,撈起過冷河,瀝干水備用。 3 燒熱2湯匙油,以小火煸香火腿丁,倒入鮮蝦仁炒勻待其變紅,便可盛入碟中。 4 續添3湯匙油燒熱,倒入蛋液等待10秒,放入白米飯大火快炒至散,待米粒鬆散呈金黃色。 5 倒入火腿、蝦仁和青豆翻炒1分鍾,直至鍋內食材拌炒均勻。 6 加入1湯匙醬油、1/2湯匙雞粉和1/3湯匙鹽炒勻入味,即可出鍋。 貼士: 1、白米飯應提前一晚煮好,放入冰箱過一夜,再取出下鍋做成蛋炒飯,這樣的飯粒會飽滿干身,口感也很彈牙。 2、火腿丁應用小火煸出香味,再放入蝦仁翻炒,用大火炒火腿丁容易炒焦燒糊。 3、蛋炒飯的秘訣是先熱干鍋,下油燒熱倒入蛋液後,放入米飯快速炒散,便可將金黃色的飯粒炒得香噴噴的。 4、宜用淡醬油給炒飯調味,不可用顏色過濃的生抽或老抽調味,否則飯粒的顏色會發黑難看。 5、青豆是揚州炒飯的主角之一,雖然價格稍貴一點,但它的賣相和口感都很好,也可用黃豆粒來代替,不過味道就遜色許多。 地方特色 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原流傳於民間,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後經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新,柔合進淮揚菜餚的「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加工講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終於發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歐美、日本、香港等地的揚州風味菜館,也紛紛掛牌售此美食,頗受歡迎。 揚州的蛋炒飯,風味各異,品種繁多,有「清蛋炒飯」、「金裹銀蛋炒飯」、「月牙蛋炒飯」、「蝦仁蛋炒飯」、「火腿蛋炒飯」、「三鮮蛋炒飯」、「什錦蛋炒飯」等等。 揚州蛋炒飯,從其選料上看,主料是用上等白秈米或用新的白粳米代替;煮之前需用水淘洗干凈,略浸後下鍋煮至熟透,無硬心,粒粒鬆散,松硬有度為宜。炒飯時要防止焦糊。烹調時,將輔料炒成帶鹵汁的澆頭,鹵汁中加些醬油稱之為(牙色炒),不加醬油稱之為(白炒),盛裝上席又用名瓷,有道是「美食又美器」。 編輯本段新做法特色:米飯粒粒分散,軟硬有度,鮮韌爽滑,香潤可口 原料:上白粳米飯750克,熟火腿50克,雞蛋4隻,熟凈筍25克,水發冬菇25克,蔥花25克,水發海參、熟雞脯肉各50克,蝦仁、豬精肉各75克,熟肫1隻,青豆75克,水發干貝75克,常用調料適量。 製作: 1、將海參、雞肉、火腿、肫、冬菇、筍、豬精肉均切成小方丁(比青豆略小)。蝦仁加精鹽、干澱粉上漿。蔥切成蔥花,雞蛋打入碗內,加鹽、蔥花攪打均勻。 2、炒鍋上火,放入熟豬油75克至5成熱時,放入蝦仁劃油至熟,海參等諸丁略炒,加紹酒、精鹽、雞清湯燒沸略燒後,收濃鹵汁成澆頭。 3、炒鍋上中火,放油150克,倒入雞蛋速炒至呈桂花狀加入熟米飯同炒,炒勻之後再倒入什錦澆頭拌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