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夜半鍾聲的習俗早在史記就有記載,但張繼寫在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被公認為有創意,為什麼
張繼的《楓橋夜泊》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卧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鍾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鍾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卧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梁代,唐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也就彷彿回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庄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鍾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鍾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鍾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2. 青年會楓橋夜泊音樂餐吧怎麼樣
味道還行,酸甜口味,福州人應該會比較喜歡。環境很不錯,兼具酒吧和餐廳的感覺,適合人數少的約會和小聚會
3. 「楓橋夜泊」中這個「泊」字的讀音是什麼
「楓橋夜泊」中這個「泊」字的讀音為:[bó]
4. 台州路橋楓橋夜泊創意餐廳老闆那裡人,叫什麼名字
這個你要到那個餐廳里去問一下,直接問老闆,本人也沒有關系啊,我就這么問的
5. 夜半鍾聲的習俗早在南史就有記載,但張繼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被公認有創意。為什麼
張繼的《楓橋夜泊》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卧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鍾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鍾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卧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梁代,唐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也就彷彿回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庄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鍾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鍾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鍾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6. 張繼《楓橋夜泊》賞析題 急!!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行旅詩,詩人長夜無眠,隨手紀事,本無深刻寓意,亦無新奇比喻,卻創造了一個有聲有色、情景渾成的「愁眠」之境,以至名垂千古,萬口傳播。詩人和衣而卧,輾轉反側的形象是如此真切、實在,引起了千秋百代的人們心靈的共鳴。具體而又抽象,實在而又籠統的「愁眠」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就這樣永遠地活在人們的心靈里,有了張繼泊舟楓橋的不眠之夜,中國文人的生命之旅不再寧靜。
首句交待時間,描繪環境,渲染凄清冷落、孤獨寂寞的氣氛。深更半夜,月落星稀,暗霜凝結,烏啼聲聲,令人倍感凄涼;詩人躺在船上,飄泊江湖,有如置身廣漠無邊的黑夜,孤獨無助,茫然無從,看不到黎明的希望,走不出心靈的陰影,一顆疲憊的心在生命的大海上飄泊。「霜滿天」造語奇崛,本來,秋霜落地,凜然生寒,這是自然現象;可是在心緒悲涼的詩人看來似乎繁霜滿天,寒意逼人,頗有凄神寒骨、心灰意冷之感。寫秋霜彌漫,冷風凄凄,實乃傳達詩人的凄冷心緒。尤其刺耳的是「烏啼」,本來,它就是凶險、不祥、不利的預兆。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每當深夜聽到烏鴉啼叫的時候,奶奶總念念有詞地禱告,祖宗保佑,千萬別出什麼災難!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傳來幾聲尖厲刺耳的烏啼,那不叫人毛骨悚然、心驚肉跳才怪呢。這一聲又一聲的烏啼回盪在清凄寂寥的夜空,驚醒了詩人思鄉的美夢,敲碎了詩人流浪的心。
7. 關於楓橋夜泊
因為當時正值夜深人靜,詩人獨自離家在外,獨自躺在舟中,正好這時聽到了遠處寒山寺傳來的夜半鍾聲,鍾聲打破了夜的寂靜,又撞擊著詩人失意的心情。一靜一動,所以成為整首詩意境的亮點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