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疆和貴州的飲食、服飾文化特徵
新疆飲食文化
新疆各民族之間飲食的交融和對外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的飲食文化。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講一日三餐,解渴充飢。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在蠻荒時代,人類山居野處,與一般靈長類動物沒有什麼區別,在飲食上處於「茹毛飲血」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食物豐富了,人們開始講究飲食的質量、品味。而從氏族社會乃至階級和國家的形成以及敬鬼神祭祖先的需要上看,飲食更被賦予了社會的功能和宗教的意義,由此構成了人類早期的飲食文化。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飲食不僅在數量、質量上有了極大的飛躍,而且已形成了特有的飲食觀念,被賦予了重要的社會職能,升華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
一個國家、民族、家庭乃至個人的飲食內容及表現如何,不僅反映出這個國家、民族、家庭和個人的物質能力、經濟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它的素質、文明程度或精神風貌。
新疆是個多民族聚居地區,人們由於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飲食也很不同。過去經濟不發達,物質匱乏,處於游牧經濟中的少數民族以肉食、奶食為主,米面居於次要地位,很少吃蔬菜。改革開放後,新疆各民族群眾與全國人民同步告別短缺經濟時代,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新疆農牧民開始實現了生活水平總體上由溫飽型向小康型的歷史性轉變,少數民族在和漢族雜居中慢慢習慣並接受耕作農業這一生產與生活方式,開始過上定居的農業生活,各民族的頻繁交流使人們的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蔬菜開始在少數民族的食譜中佔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漢族也開始接受少數民族「食肉飲酪」的飲食習慣。
近些年,受到經濟快速發展及外來經營理念的影響,我區餐飲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八大菜系在新疆可謂應有盡有,而且經營特色菜品的餐飲業不斷涌現,許多外地有特色的小吃店也爭相進入新疆市場。如今新疆餐飲業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在某種意義上講,特色飲食是地域文化的一種體現。說起「呼啦湯」,人們會想起河南,說起火鍋,人們會想起四川,陝西麵皮、杭州小籠包、雲南過橋米線無不體現著當地的飲食文化特點……當內地各種精美的餚饌和烹飪技藝逐漸被新疆人所接受、喜歡的同時,新疆的飲食、特產先後傳入內地,大大地豐富了內地民族的飲食文化生活。飲食文化就像一個窗口,人們透過這個窗口了解了各種各樣地域文化,飲食文化也為人們架起一個溝通的橋梁,加速了人們對地域文化的認知、認可,使得各種地域文化相互滲透、融合。
飲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首要物質基礎,飲食文化的核心是生存文化,是主體文化首要的、穩定的體現者。飲食文化的多樣性體現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新疆各民族之間飲食的交融和對外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的飲食文化。各地的飲食文化如同一股股清流,匯進了新疆飲食的海洋,正因為如此,使得新疆的飲食文化表現出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要絢麗的色彩。飲食生活的開放,反過來也促進了社會的開放。
「民以食為天」,多元化的飲食能讓人們充分享受生活,激勵人們忘我地工作。飲食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代表著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步伐,代表著國家的興旺,經濟的繁榮。
新疆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是本族自稱,一般認為含有「聯合」、「協助」的意思,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綠洲城鎮,散居伊犁、北疆、東疆和烏魯木齊市,大多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各個綠洲,也有少數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200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公布,維吾爾族人口為8399393人。使用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古代用回鶻文,11世紀傳入伊斯蘭教後,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老維吾爾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曾經創制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80年代初又恢復使用了老維吾爾文。維吾爾人民勤勞勇敢,熱情奔放,性格豪邁,並且能歌善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還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姿的服飾便是維吾爾服飾文化的組成部分。
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古樸,工藝精堪,其發展演變規律清楚,有些服飾款式與新疆出土衣物頗為相似,體現了一個地區、一個文化的歷史沉澱。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審美接受範式,從中窺見民族服飾的傳承性與地域性的習俗。
多彩的帽飾與鞋靴
維吾爾花帽不僅選料精良,且工藝精堪,製作小花帽的維吾爾工匠,都有一套「絕活」。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樣式、花紋與圖案也與各地域環境的有關,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那種以黑底白花紋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的,凌角突起而顯出立體感,卻把黑白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面料,又配色彩各異的絲絨編織紋樣,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紋樣透溢出獨特韻味。有的花帽鑲飾串珠、金銀飾片,珠飾圓潤光澤,巧妙地運用圖案本身結構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錦。還有的花帽頂部紋飾凸起,綵線編織細膩,綵球串綴閃亮奪目,是新娘的喜愛之物。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艷麗著稱,那大紅的花紋配上翠綠的花紋,宛如朵朵絢麗的奇葩。伊犁地區的花帽,不僅突出線紋的流動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優點,花帽造型扁淺圓巧,紋樣簡煉概括。
維吾爾人穿著鞋靴是傳統的習慣,歷史久遠,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們的先祖曾經是游牧於高山雪領,縱橫馳騁在廣闊的西陲邊塞富饒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於騎射,也稱其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雲:「履禮也,飾足所以為之。」
維吾爾人的鞋多為牛皮面製作。在農牧區生活的勞動者大都自己製鞋。也有製作鞋、靴的民間工匠。他們掌握了從製作木楦頭到選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傳統絕技,技術熟練、手藝精湛,不比製鞋廠工人遜色。由於經濟生活的穩定,交通的便利,鞋、靴價格的合理,現代的維吾爾人也去商店買鞋穿
居住城鎮的維吾爾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膠鞋,這是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無論走親訪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內,都在屋前把套鞋脫放門外,以防泥土、臟物帶進屋內。套鞋一般有兩種樣式,一種是圓頭的套鞋,另一種是軟底皮靴套鞋。
「靴」是長腰皮鞋,《隋書·禮儀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歷史悠久,沿襲至今,適應新疆寒冷的氣候,也是為騎馬放牧便利而創制的一種鞋履。
袷袢
現代的維吾爾族民族式男裝,是以「袷袢」式服飾為主要款式。與古代形式雖然相似,但現代的民族服飾講究面料的質地,式樣寬松合體,典雅大方。式樣多以長外衣過膝,對襟、長袖過手指、無領、無鈕扣,一攏腰巾束系既緊身連體,又舒暢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條狀綢作面料,這是一種深受歡迎的傳統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織造細密,衣質輕軟,是縫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則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製,顯得古樸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長褲,蓋及腳面。講究的男褲,則在褲角邊繼飾花卉紋樣,多以植物的莖、蔓、枝藤組成連續性紋飾,顯得雅緻美觀。
青年男裝顯得朝氣勃勃,復季為白色布面料縫製成合領式衣,其領口、前胸、袖口皆續飾花邊,腰部束續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葉克台克」,此衣裝不僅淡雅、涼爽,穿著也極便利,再配上青色長褲,著皮靴,全身穿著融匯成濃郁的民族服飾特色,更顯青春活力與健美。
維吾爾女裝
維吾爾婦女愛穿裙裝,喜選擇鮮艷的絲綢或毛料裁製裙裝,常見的有紅、大綠、金黃等色的質料,內穿淡色對裙。更偏愛本民族獨創的「艾得來絲綢」縫制連衣裙。每逢假日或喜慶佳節,從街市、鄉村、山野,隨處都可見到身穿不同花色、紋樣的艾得來絲綢縫制的花裙。絲綢的花紋如彩雲飄飛,色澤明麗,濃郁華麗,透出創造者內含靈性的天賦。維吾爾人譽稱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即給人們帶來春天氣息之意,美好的祝福。
我國貴州、湖南、四川等菜餚之所以膾炙人口,譽滿中外,就是因它具有辣香的特點。什麼地方的辣椒最香、最好吃?以賀龍元帥在某戰爭影片中對進軍貴州某山區時的戰士說過的一句話為證:「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即可說明問題。的確,貴州人喜食辣椒,因氣候的關系,適宜辣椒生長,貴州是山區,潮濕,吃辣椒能發汗,開胃,喜食的人當然就多。
最好的辣椒還是數貴州,辣椒品種多,其特點不一,貴陽花溪黨武辣椒非常有名,有無名指大小,又紅又亮。花溪辣椒最好,好就好在它辣而不烈,香味有餘。貴陽大方縣的辣椒稱之為雞爪辣角,體細長,表面起皺,好似雞爪子上的皮紋,故得此名。這種辣椒的辣味也適中,深受人們喜愛。貴州遵義綏陽辣椒有小拇指長短,稍粗,這種辣椒香,但辣味有餘,這對於特別嗜辣的人來說,再好不過。還有貴陽百宜、新場、安順等,許多地方的辣椒數也數不清。貴州的辣椒怎一個「好」字了得?關鍵是貴州人會吃辣椒,吃法頗多,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張口咋舌,大汗淋漓,辣出風格,辣出品位;有的辣得生津開胃,爽口合適;有的辣得干香濃郁,回味無窮。
辣椒里有一種主要由辣椒鹼、二氫辣椒鹼構成的辣椒素,它產生的辣味在口感上受到眾多人的喜愛。它不僅有好的口感,而且所含營養成分也十分豐富,每100克辣椒含有蛋白質1.6克,比番茄多0.7克;含脂肪0.2克;含碳水化合物4.5克,比番茄多2克;含鈣12毫克;含磷40毫克;含胡蘿卜素1.65克,含維生素C105毫克,居多種蔬菜維生素C含量之首。此外,辣椒中還有隱黃素、辣椒紅素、辣椒玉紅素等物質,這也是辣椒帶有不同顏色的原因。
辣椒的益處很多,從飲食角度看,由於辣椒素的作用,能夠刺激唾液分泌,使人增進食慾,經常聽到人說:「吃辣椒就多能吃二兩米飯」。這是十分形象的說明。一般來說,貴州人沒有辣椒吃飯也吃不下,吃不香。辣椒還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使人興奮,大提精神。
從醫學角度看,辣椒具有溫中下氣、開胃消食、散寒除濕的作用,這也是低溫潮濕地區喜食辣椒的真正原因。辣椒能適應人體的需要,食用後,使人有舒服的感覺。它還可以治寒滯腹痛、嘔吐瀉痢、消化不良等症。胃寒痛者,經常適量食點辣椒,可以起輔助治療作用。經常食用辣椒的人,很少得風濕性關節炎、凍瘡。
奇特的貴州辣椒菜
貴州人愛吃辣椒是有名的,除了和外地相同的炒青椒、炒紅椒及辣椒醬辣油之外,還有更獨特的辣椒吃法:
油辣椒———用菜油燒熱後,炒辣椒面。叫你吃了辣得渾身冒汗,這是專吃它的辣味。
糊辣椒———用干辣椒烘烤後,碾碎,再拌醬油,一種焦香味自會立時撲面而來。這是吃它的焦香辣味。
糟辣椒———用生辣椒和姜、蒜一起搗碎,再加燒酒裝壇,可久儲不壞。這是吃它的酸辣味。
糍粑辣椒———用干辣椒和姜、蒜末、食鹽一起搗成漿汁,可炒辣子雞、燒回鍋肉。這是吃它的釅辣。
嗆殼辣椒———把青椒曬干後油炸著吃。殼里的籽粒脆酥生香,直嗆人喉嚨。這是吃它的酥脆辣味。
倒撲辣椒———遵議一帶民間好用當地特產的燈籠辣椒,去把,洗凈待用。將糯米面和米酒、食鹽、花椒混合餡料填進辣椒里。再放入倒撲壇內壓緊。壇上層蓋筍殼葉、水芋葉,後用竹片封嚴壇口。將壇倒過來,使與壇口盆合擾,滲入「壇旋水」。這是吃它的糯香鮮辣味。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南蠻傳》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苗族服飾是一種原始苗族人民的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存根,一種無字的歷書,一種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由於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並且有地區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款式。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斑斕,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服飾用料則以居住地出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而成。苗族男子的裝束則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我們所說的苗族服裝的款式多樣,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節日盛裝或者叫禮服。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於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雲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衣裙或蠟染。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於海南苗族受當地黎族服飾的影響,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包一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顯出與其他地區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
苗族刺綉 苗族小朋友
苗族沒有文字,她把服飾作為載體,因而苗族服裝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很高的美感或觀賞價值、很深的文化內涵,它還有很高的製作工藝水平。苗族的蠟染和刺綉藝術就代表了苗族服裝的製作藝術。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一般的苗族蠟染是先在整塊的布上繪制各種圖案,然後再進行染制。苗族刺綉技法多樣,圖案豐富。據統計,苗綉技法多達十二種,有平綉、挑花、鎖綉、堆花、貼布、打籽綉、釘線綉、辮綉、縐綉、錫綉、馬尾綉等;色調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紅色調,一種是紫色調,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圖案也是極為豐富的,有各種花卉、稻穀、魚、鳥、龍、鳳,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來作為圖案綉在衣服上,還有很多刺綉圖案把傳說故事都用在里邊。苗族刺綉的使用主要是作為苗族服裝中頭巾、衣領、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擺、腰帶、圍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裝飾。
苗族服飾的圖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書:褶裙上的彩色線條,是一條條河流,一條條山路;背牌上的回環式
方形紋,是曾經擁有的城市,有街道、城牆、角樓;那披肩上的雲紋、水紋、棱形紋,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是苗族祖先遷徙時萬馬奔騰過江河的壯觀氣勢……
苗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絢麗多姿,色彩斑斕的獨特服飾;它把我們帶入了苗族的歷史博物館,向我們講述著那美麗動人的「蝴蝶媽媽」的故事……
2. 知道寶雞擀麵皮的人多嗎
當然,作為麵食主打地,寶雞美食最有代表性的就三個字:擀麵皮。
岐山擀麵皮,所以進了岐山想和人打聽誰家的擀麵皮好,能跟你從歷史到傳承,從麵皮到調味列出無數種選擇。邢科家的擀麵皮在岐山縣城,自己家就在擀麵皮的發源地八畝溝,據說是八畝溝擀麵皮的傳承人。
祝你在寶雞吃到飛起。
3. 什麼牌子的方便涼皮或者麵皮比較好吃
香味氏族寶寶麵皮這個還不錯。麵皮「掛」不住料水,吃到嘴裡有一種不好形容的「水汽」感。但是在寶雞現吃就毫無問題。推測可能是真空袋子密封做的不好,放在冰箱冷藏的時候潮氣進去了。整體口味還算可以,但稱不上驚艷。
4. 什麼牌子的豆瓣醬醬香味濃,炒菜好吃
豆瓣醬是由蠶豆、辣椒、曲子、鹽、做成的,加上各種微生物相互作用,產生復雜生化反應,而釀造出來的一種發酵紅褐色調味料。
名氣最大的豆瓣醬就屬郫縣豆瓣醬了,因為比較咸辣,而且紅油較多,一般製作麻辣香鍋、火鍋湯底、回鍋肉、水煮肉片這類川菜、湘菜中都會用這個爆香,炒出紅油,增加咸辣味。
李錦記豆瓣醬
這款豆瓣醬也算是辣味豆瓣醬,但是跟上面的郫縣豆瓣醬不一樣的是,這款有點像蒜蓉辣醬的味,吃面條時候可以放點進去,味道還不錯,可以直接吃,如果用來做川菜,還是選用郫縣豆瓣醬味比較正。
海天黃豆醬也是便宜大碗又好吃!海天牌的黃豆醬有兩個口味可選,一個是正常的,味道跟蔥伴侶有點點像,微微偏甜,但甜度不及蔥伴侶,而且有一點點味增的味道。
還有一個是辣味的,那款沒啥甜味,味道跟郫縣豆瓣醬也完全不一樣,算是可以直接吃的一種香辣醬。這個牌子,拌冷盤,做湯,炒菜都能用,算是比較萬能。
5. 美食臊子面原產哪裡啊
臊子面
臊子面是陝西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有其悠久的歷史,尤以岐山臊子面最為著名。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關中地區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關中一些地方由於方言發音將臊(sao)子面讀哨(shao)子面。並以此影響到一些餐館的名字有誤。
臊子面的做法
臊子面最為重要的是湯,湯是臊子面的靈魂。做湯需要的主要食材有以下幾種:
肉臊子:選較肥帶皮的豬肉,豬肉中也要含有比較多的廋精肉。將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入熱油鍋,鍋中油不可太多,不斷攪拌翻炒,在此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後加入一定量的碘鹽。當肉為六成熟時加陳醋,翻炒,七成熟時加入醬油等調味品,當九成熟,快出鍋時加入適量紅辣椒粉,攪拌,微燉一會,即可出鍋。期間要非常注意控制火候和時間。火不可太猛,太旺則肉可能炒老了或炒焦了,辣椒面烤糊了影響湯的色澤;火候不夠,肉不熟,肉的腥味去不盡,而辣味滲的太深。只有火候控制住,肉鮮、嫩、微辣,而油鮮紅光亮而不是很辣。這即為肉臊子的最基本做法。
入湯菜:
木耳,溫水泡開後,切碎,待用。
豆腐,切薄片,入熱清油,煎至蛋黃色,出鍋,切成細小菱形狀,待用。
雞蛋,煎成蛋皮,切小菱形片,待用。
黃花菜(針金),溫水泡開,切成約1.5厘米,待用。
韭菜或蒜苗,以蒜苗最佳。洗凈,晾乾,切成細小片,留用漂菜。
底菜:一般為胡蘿卜,切為細小的末狀。如果在肉臊子剛出鍋,鍋中留有適量的臊子中直接炒最好。也可在涼鍋中先用適量臊子熱鍋,再倒入胡蘿卜末,同時旺火翻攪,放入碘鹽。半熟時,文火慢慢的燜,同時要勤翻動,一直將鍋中的水分燜干,在菜快背燜熟時,放入味精,花椒等調味品。在此中要根據熱鍋的臊子和菜的比例,控制油和辣味合適。
面有傳統手擀麵和機壓面:手擀麵,面要做到韌、勁道,沸水出鍋有光澤。通常是生面做好,揉團,蒙上濕布方五六個小時候才擀,這樣面有韌勁,易於擀薄切細,沸水出鍋有光澤,面勁道滑潤。機壓面多為結婚喪葬等親朋較多時用,節省人力和時間。
配湯:選鐵鍋最好,注清水,旺火沸騰。將准備的木耳、雞蛋、黃花菜、底菜入鍋,並根據需要再行調味,旺火滾沸後文火熱之,加漂菜。湯成。將熱湯澆到剛出鍋的面上即成一碗湯滑味鮮、香美可口的臊子面。
以上即為臊子面的基本做法,而要做得一手地地道道的臊子面,要注意許多細節,炒肉臊子和配湯時尤為重要。岐山臊子面味以酸辣為主,要在配湯時注意。關中其他地方依據也有各自口味。
臊子面的歷史
臊子面的歷史悠久,關於臊子面的產生關中就有許多說法。
說法一:古時,周人由豳(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後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過數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飢餓的人們為慶祝勝利,將龍殺了和面群體食之,覺得鮮美無比。於是在以後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面集體食之。後來擴展至其他節日和祭祀。這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展。
說法二:岐山文化館李辛儒先生還專門寫了一本小冊子,書名叫《神來之食歧山哨子面》。據他考證,臊子面源於周代屍祭制度的"竣余"禮儀,即先敬神靈祖靈,剩下的才輪到君卿,最後才是一般人。這種遺俗在岐山長期存在,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第一碗哨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徵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面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現在敬神靈和祖靈,吃回鍋湯的習俗已經改變。臊子面是岐山和關中一帶招待客人的便飯,新媳婦過門,孩子生日,老人祝壽,通常都以哨子面招待客人。
說法三:來源於唐的「長壽面」。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雲:"余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面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面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贊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關於"長命面"所以會改稱"臊子面"的事,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戶人家娶了一個美貌、聰明、勤快、伶俐的媳婦。新媳婦到婆家的第二天,為全家做了一餐面條,一家人食後無不稱贊面條滑爽鮮美。後來,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職,請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請嫂子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條款待客人,大家吃後都贊不絕口。從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為這種"嫂子面"上必須加臊子為澆頭。所以人們也把它稱作"臊子面"。據史實,臊子肉出現在北宋時期,《夢粱錄》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臊子面",還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里記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寫此書前,就已經問世。
臊子面在陝西地區身價頗高。除沿襲唐代"長命面"的有關習俗,如在生日做壽時必食外,每遇婚喪喜事,或逢年過節,都要以它來款待客人。舊時,陝西農村還有這樣的習俗:新媳婦過門的第二天,要在婆家舉行一個隆重的擀麵儀式,新媳婦當著客人的面上案擀麵,以測試其技藝的高低。技術高超嫻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勻,切條細長,下到鍋里不會斷裂,這樣的新媳婦,才能贏得大家的贊譽。
臊子面的影響
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面湯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而岐山哨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以酸辣著稱。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即面條要熱的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高飽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麵食。
臊子面對關中地區的人們生活的影響很大,無論喜事喪事、逢年過節、老人過壽、還是小孩滿月或是家裡來了親朋都離不開臊子面。關中地區辦紅白事、老人過壽、孩子滿月等都一般招待兩頓,所謂早飯和午饗,而早飯臊子面即為主食。
關中農村地區,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上都是臊子面。吃飯前,先端一碗湯去門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後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獻上一碗臊子面以示懷念。
岐山的哨子面歷史悠久,清代已經很馳名。岐山大小飯店都供應臊子面,或者乾脆就起個「岐山臊子面館」「臊子面館」或"老**臊子面」等只賣臊子面。而其生意往往不錯。還有的楹聯寫道:
喝幾杯西鳳酒來此小坐
吃兩碗臊子面不虛此行
而現在在許多旅遊區附近就有專門搞農家樂特色的臊子面。例如岐山五丈原的諸葛亮廟附近就有。
臊子面始於周原故里岐山,傳遍陝西及西北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