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江三峽資料
簡介
中國長江上游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合稱,簡稱三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縣南津關,長204公里。自白帝城至黛溪稱瞿塘峽,巫山至巴東官渡口稱巫峽,秭歸的香溪至南津關稱西陵峽。兩岸山峰海拔1,000∼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緊束,最窄處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險灘,舟行峽中,有「石出疑無路,雲升別有天」的境界。三峽江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有修築高壩的地質地貌條件。峽谷東口建有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 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1、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里的群峰,重岩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里的江水,洶涌奔騰,驚濤拍岸,百折不回;這里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里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聖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夔門位於瞿長峽
三峽的自然形成
最近,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大學教授袁道先領銜的「長江三峽河谷發育與環境演變研究」課題組經過4年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峽地區長江階地年代序列,並認定長江三峽形成於200萬年前。
研究指出,長江東流是由於青藏高原的抬升,三峽河段的貫通是長江演化歷史中的一個重大地質事件。
該課題的研究重點是三峽地區的地貌演化和特殊的堆積物「江北礫岩」的成因。在大量的野外考察的基礎上,課題組對大批實驗樣品進行了孢粉、重礦組合、磁化率等測試,應用地質學、地理學、年代學等測試,並綜合應用地質學等多種理論與方法對該地區的河谷地貌、各種堆積物進行研究,初步明確了三峽地區層狀地貌面的分布、特徵、年代和「江北礫岩」的成因及環境意義,也由此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峽地區長江階地年代序列。
下一步,課題組將採用更高級別的實驗工具進行研究,預計2009年對長江三峽形成年份進行精確定年。
文學中的三峽
《三峽》文言文
酈道元
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父親酈范年少有為,在太武帝時期,給事東宮,後來以他優秀的戰略眼光成為了一個優秀的軍師,曾經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酈道元也先後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遷到這里)擔任過騎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史,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過冀州(今河北省冀縣)長史,魯陽郡(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東荊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刺史,河南(今洛陽)尹等職務。
酈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時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之後,經過獻文,文成等諸多帝王的勵精圖治,至後來的北魏孝文帝的積極改革,北魏國力日漸強盛。酈道元也跟隨孝文帝等人致力於統一大願的實現。然而,在孝文帝死後,北魏從500年開始,國內矛盾又開始高漲起來,逐漸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鎮叛亂,四方叛亂揭竿而起。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時候,酈道元慷慨殉國。長空孤雁鳴,秦山鳥悲歌,在流星閃過之時,一代英豪就此隕落。
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把酈道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後力盡,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兩個兒子一同被殺害。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愛好游覽。他跟隨父親在青州時候,曾經和友人游遍山東。做官以後,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游覽當地名勝古跡,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在餘暇時間閱讀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他一生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並且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注》,為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水經》一書寫於三國時期,是一部專門研究河流水道的書籍,共記述全國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條。原文一萬多字,文字相當簡略,沒有把水道的來龍去脈和詳細情況說清楚。酈道元認為,應該在對現有地理情況的考察的基礎上,印證古籍,然後把經常變化的地理面貌盡量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酈道元決心為《水經》作注。
酈道元在給《水經》作注過程中,十分注重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同時 還博覽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詳細的地圖。據統計,酈道元寫《水經注》一共參閱了四百三十七種書籍。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酈道元終於完成了他的《水經注》這一名著。《水經注》共四十卷(原書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經後人改編而成的),三十多萬字,是當時一部空前的地理學巨著。它名義上是注釋《水經》,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記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內容比《水經》原著要豐富得多。
《水經注》在寫作體例上,不同於《禹貢》和《漢書·地理志》。它以水道為綱,詳細記述各地的地理概況,開創了古代綜合地理著作的一種新形式。《水經注》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從地域上講,酈道元雖然生活在南北朝對峙時期,但是他並沒有把眼光僅限於北魏所統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這一自然現象,對全國地理情況作了詳細記載。不僅是這樣,書中還談到了一些外國河流,說明作者對於國外地理也是注意的。從內容上講,書中不僅詳述了每條河流的水文情況,而且把每條河流流域內的其他自然現象如地質、地貌、地壤、氣候、物產民俗、城邑興衰、歷史古跡以及神話傳說等綜合起來,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經注》是六世紀前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述。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渾厚的文筆,精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贊美。酈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經注》外,還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傳下來只有《水經注》一種。
酈道元(466或472—527),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准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後,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文學著作。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酈道元,字善長,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家,散文家,初襲爵永寧侯,例降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執法清刻,自太傅掾引為書侍御史。彪為僕射李沖所奏,道元以屬官坐免。景明中,為冀州鎮東府長史。刺史於勁,順皇後父也。西討關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奸盜逃於他境。後試守魯陽郡,道元表立黌序,崇勸學教。詔曰:「魯陽本以蠻人,不立大學。今可聽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延昌中,為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蠻人指闕訟其刻峻,請前刺史寇祖禮。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還京,二人並坐免官。
後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諸鎮並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准古城邑。詔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會諸鎮叛,不果而還。
孝昌初,梁遣將攻揚州,刺史元法僧又於彭城反叛。詔道元持節,兼侍中、攝行台尚書,節度諸軍,依僕射李平故事。梁軍至渦陽,敗退。道元追討,多有斬獲。
後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嚴猛之稱,權豪始頗憚之。而不能有所糾正,聲望更損。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卧起。及選州官,多由於念。念常匿悅第,時還其家,道元密訪知,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後,請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
時雍州刺史蕭寶反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寶慮道元圖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圍道元於陰盤驛亭。亭在岡上,常食岡下之井。既被圍,穿井十餘丈不得水。水盡力屈,賊遂逾牆而入。道元與其弟道(闕)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賊,厲聲而死。寶猶遣斂其父子,殯於長安城東。事平,喪還,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
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然兄弟不能篤睦,又多嫌忌,時論薄之。
三峽電站
三峽工程右岸電站20號機組日前正式投產,安裝施工單位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將其移交三峽電廠運行管理,這是三峽電站正式投產的第20台巨型機組。至此,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1410萬千瓦,水電裝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20號機組也是三峽右岸電站第6台投產發電的70萬千瓦機組。此前,三峽電站已投產巨型機組19台,其中左岸14台,加上三峽電源電站已投產的裝機容量為5萬千瓦的小機組2台,三峽工程已投產裝機容量達到1410萬千瓦,高於巴西伊泰普電站126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
三峽工程共計劃安裝32台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這是當今世界最大規模的水電機組。截至12月20日,三峽電站已累計發電突破2060億千瓦時。
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整個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壩,泄水閘,一座堤後式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三峽工程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水電站左岸設14台,右岸12台,共表機26台,前排容量為70萬千瓦的小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時,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通航建築物位於左岸,永久通航建築物為雙線五包連續級船閘及早線一級垂直升船機。
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8年。一期5年(1992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修築混凝土縱向圍堰,以及修建左岸臨時船閘(120米高),並開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閘、升爬機及左岸部分石壩段的施工。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同時繼續進行並完成永久特級船閘,升船機的施工。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遠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三峽工程建造費用
長江三峽工程計劃修建時間為17年。李永安說,按照1993年5月的價格水平,三峽工程的靜態投資需要900.9億元;考慮17年的建設期中物價上漲、貸款利息等各種因素,預計工程動態投資需要2039億元。從目前工程資金使用的狀況來看,到工程最終完工時,動態投資只需要1800億元就可完成,工程總造價可比原來預計少花約200億元。之所以少花這么多資金,主要得益於近年國家的宏觀調控。以價差為例,當初進行動態投資測算時,預測物價漲幅比較高。而近年來由於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物價實際漲幅比預測漲幅相對要低,僅這一塊就使三峽工程投資少用了140億元。在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下,銀行的貸款利率也比當初測算時下調很多,這一項也省下了60億元左右。
1800億元是否僅指三峽工程建設本身?包括哪些項目?李永安說,1800億元是指用於三峽建設所需的各項費用,包括修建公路。搬遷移民、環境治理等等。換句話說,三峽總造價包括用於移民及環境治理的費用在內,僅相當於18架太空梭。
李永安:2003年至今領軍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現任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高級經濟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三峽沿途景點
一、豐都:豐都鬼城、豐都雪玉洞
二、忠縣:石寶寨
三、萬州:市場、雜技、青龍瀑布
四、雲陽:張飛廟
五、奉節:白帝城
六、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大昌古鎮
七、巴東:神農溪
八、秭歸:三峽大壩、屈原祠、香溪、古黃陵廟、九畹溪
山水畫廊
長江三峽由瞿塘峽雄、巫峽秀、西陵險,共同構成了一幅壯觀瑰麗的畫卷。
瞿塘峽山勢雄峻,上懸下陡,如斧削而成,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堪稱天下雄關,因而有「夔門天下雄」之稱。有詩稱之「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江水至此,水急濤吼,蔚為大觀。清代詩人何明禮有一首詩寫得至為貼切:「夔門通一線,怪石插流橫。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
巫峽幽深奇秀,兩岸峰巒挺秀,山色如黛;古樹青藤,繁生於岩間;飛瀑泫泉,懸瀉於峭壁。峽中九曲回腸,船行其間,頗有「曲水通幽」之感。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其中,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她聳立江邊,宛若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國畫。有唐代詩人元稹之詩為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西陵峽灘多水急,其中的泄灘、青灘、崆嶺灘,為著名的三大險灘。
沿江古文化
考古發掘表明,長江三峽巫山地區文化積淀相當豐厚,有史可考的文化遺址遍布長江和大寧河兩岸,多達一百七十餘處。這些文物遺址中,最具特色的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大溪文化遺址、魏家梁子遺址和大寧河岸雙堰塘遺址商周遺址。其中,雙堰塘遺址面積近十萬平方米,曾出土過三羊獸形銅尊、編鍾石磬和石范。專家分析這一帶, 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域之一,還可能是「巴墟」的所在地。
巫山文化遺址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在長江南岸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發現二百萬年前人類化石,此外,新石器時代晚期魏家梁子文化的發現,又使巫山成為研究三峽歷史的重點地區。在長江與大寧河兩岸的巫山境內,還發現的幾處大型古代城址,為研究古代三峽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進步提供了難得的證據。有「袖珍古城」之稱的大昌古鎮,小巧玲瓏,民居保存良好。
秭歸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位於秭歸的屈原紀念館內珍藏有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歷史文物六百餘件,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依據;位於涪陵縣的小田溪戰國土坑墓葬群,出土了眾多文物,其中銅器最為精美。
懸棺和棧道
在瞿塘峽北岸一處黃褐色懸崖上,有幾個豎立的洞穴,約寬半公尺,從前裡面置有長方形的東西,從遠處看去,形狀象風箱,所以被稱為風箱峽。那些風箱是戰國時代遺留的懸棺,共發現九副,棺中有青銅劍和人骨,現在懸棺已墜毀,洞穴仍存。南岸粉壁崖上多古人題詠石刻,篆隸楷行,造詣各殊,刻藝精湛。
古棧道遺跡是岩壁上依次排列的無數石孔,石孔一般距水面30米左右,深約一尺,孔距在四至六尺之間,多數地段為上下兩排。古時,在石孔上插入根六寸木棍,然後在木棍之間鋪上木板,這就是大寧河的棧道。人們就在木板上行走並運送物資。對遊人來說,懸棺和棧道都是帶有神奇色彩,遊人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對「棧道之迷」作出解釋。
長江游輪
說到游輪,大多數人會立刻聯想到那精緻的艙房、奢華的舞會、迎風破浪的雄姿。乘坐豪華游輪是最奢侈、最享受的旅行方式之一,遊客在船上可以盡情吃喝玩樂,或享受水天一色簇擁的悠閑時光,船上還會舉辦花樣百出的各種活動,讓旅途再也不是枯燥無聊。游輪停靠的地點也都是風景名勝,安排遊客上岸游覽,遊客既不需帶著行李一路奔波,也不用為三天兩頭換旅館而困擾。
在長江上同樣有著「長江1號」,「長江天使」,「藍鯨」,「維多利亞」"世紀之星""長江探索"等著名的豪華游輪,它們就像是航行在江上的五星級度假飯店,包括餐廳、咖啡廳、酒吧、迪斯科、夜總會、影院、圖書館、游泳池、三溫暖、購物商店、健身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只要你願意,每分每秒都過得多姿多彩! 最重要的是,乘坐游輪,千萬不要一直縮在房間里,那樣你可會錯過游輪旅行最具特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