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餐飲加盟 > 麥加爾西餐廳加盟

麥加爾西餐廳加盟

發布時間:2021-06-25 14:12:25

A. 伊拉克和伊朗是什麼關系

伊朗在中國西面,伊拉克在伊朗西面。他們是相鄰的阿拉伯兄弟,都信伊斯教。

然而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伊拉克趁伊朗局勢未穩之際,發動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

但自從薩達姆政府被推翻以後,伊拉克和伊朗的關系就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兩國越走越近,出現明顯的緩和局面。

(1)麥加爾西餐廳加盟擴展閱讀:

伊拉克共和國,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

B. 咖啡是怎麼樣打入中國市場的

咖啡的傳播
咖啡據說開始於11世紀初期,在阿拉伯的古文獻上便可看到該項記載.在那之
前,阿拉伯地區是咖啡生豆曬乾了再煎煮後當胃葯喝的,後來得知咖啡也具有提
神效果,再加上回教戒律嚴苛 禁止喝酒,回教徒們便用烘焙後熬出來的汁液取
代酒類成為興奮性飲料.據說當地人懂得用烘焙咖啡豆,已是13世紀以後的事.
此種相當於咖啡前身的黑色飲料,以回教聖地麥加為中心,經由回教徒傳了開
來,先由阿拉伯傳至埃及,再傳至敘利亞,伊朗,土耳其等國家.當時的煮法是
先將生豆曬乾,再烘焙,以杵搗碎,加水熬煮後,待殘渣沉澱,只飲用上層透明
的部份.16世紀,咖啡以"阿拉伯酒"的名義,經由威尼斯及馬賽港逐漸的傳入歐
洲.歐洲人喝咖啡的風氣,是17世紀由義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在各地經商中漸次
傳開,在威尼斯出現了歐洲第一家的咖啡店—波的葛 (Bottega del Caffe). 四百年
來,咖啡的飲用習慣不僅由西方傳至東方,甚至儼然成為銳不可當的流行風潮. 十六世紀初,咖啡向歐洲傳播開來.當時的法國國王克雷門八世曾說:「雖然是
惡魔的飲料,卻是美味可口.此種飲料只讓異教徒獨佔了,殊是可惜」.因此也
接受了基督徒也能飲用咖啡.在英國有無數的咖啡屋,當時只有男人能進入.咖
啡在紳士的社交場所頗受歡迎.男人們在此高談闊論政治,文學,商業等議題,
有些甚至不回家.因此1674年有許多主婦提出請願書要求將咖啡屋關閉.土耳
其的大使於1669年向路易14世獻上咖啡開始後,法國上流社會也深受了咖啡的
魅力.無數的咖啡沙龍內,新的文學,哲學與藝術皆因而出現.咖啡文化也深深
的影響及巴黎市民,街角的咖啡店也開始大量而生產.期間誕生了無數的思想家
及哲學家,如巴爾札克盧騷等等.文化人不斷齊集,並以齊聚於知性的咖啡沙
龍內高談闊論而聞名.不久在義大利濃縮咖啡ESPRESSO開始出現 , 引起咖啡
飲用方式的變化.咖啡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因此有興趣栽培咖啡的人,也愈
來愈多.十三世紀製造商將咖啡櫻桃帶各地到並栽植.十八世紀初,法國海軍上
將德克魯,在船上用自己的飲用水,灌溉桶中的咖啡幼苗,而後將之種植於法
國領地馬爾其尼克島.不久之後,咖啡廣為流傳到中南美洲,咖啡的栽植也擴大
到世界各地.
在資料中國外盛行喝咖啡,且當茶一樣飲,我國近幾年才流行喝咖啡,不知道咖啡何時進入我國的。
hlnaxyh回答:
當星巴克的女妖形象漸漸的為國人所熟知時,中國的咖啡文化也慢慢的進入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縱觀中國咖啡文化的發展史,也許我們能從中發現咖啡這個古阿拉伯文化入侵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的腳步。

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 千年, 衣索比亞的阿交族人就已經在咖法省的熱帶高原上採摘和種植咖啡了。而現代咖啡的發源地應該起源於古阿拉伯。相傳,有一位牧羊小男孩偶然發現羊吃了咖啡豆便不停地蹦跳,出於好奇他也品嘗了幾顆,果然興奮不已。後來一位阿拉伯僧侶從中受到啟發 ,調制一種 "咖啡豆肉湯",竟然銷路大開,轟動市井。直到有人將咖啡豆炒熟、粉碎、加水煮沸,並加食糖,才成為醇香撲鼻的飲料。1615年,世界第一家咖啡館在地中海威尼斯港口建立了。從而引導了近現代咖啡文化的潮流。咖啡從北非和阿拉伯被發現,到中世紀在歐洲的流行,再到近代在北美及歐洲的風靡。那麼,咖啡是什麼時候以書面方式進入東方中國這擁有數千年茶文化的國度的呢?成品咖啡何時進入中國我們已經無法考證,而史書最早有咖啡記載的便是1884年中國首棵咖啡樹在台灣的種植了。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有位英國的茶商,發現台灣的氣候與中南美洲十分相似,應該會是個適合種植咖啡的好地理。於是,這名商人引進了一百株阿拉伯種的咖啡樹到台灣種植,從而便成了中國咖啡的「鼻祖」了。而大陸地區最早的咖啡種植則始於雲南,是在20世紀初,一個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苗帶到雲南的賓川縣。現在在我國的廣東、廣西、雲南、台灣以及福建的廈門等地就有一百多年前引進的咖啡樹的種植,也就是所謂的「Chinese coffee」(中國咖啡)了。
中國咖啡的種植起步雖然較晚,且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並不為國人所熟知。但是,前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洋文化的大舉入侵,咖啡這個「帝國主義文化先鋒」也漸漸的進入了百姓的生活。其實中國大陸的咖啡文化應該起始於舊上海的英法日租界,作為「東方之珠」的東方大都市,舊上海的咖啡文化的發展應該說是國內最早的,而當時的咖啡館是洋人和上等華人以及各種膚色從事非凡職業婦女們出沒的場合。這點應該能引起很多人的遐想,鞏利扮演的「非凡行業者」在昏暗吵鬧的咖啡館里與各種膚色的人強顏賣笑的情景成了國人最早的咖啡館印象。直道咖啡館充斥大街小巷的今日,人們的咖啡館印象還有停留在「那個鏡頭」的。然而,這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了。近年來中國咖啡種植和消費的發展愈來愈為世界所矚目。麥斯威爾、雀巢、哥倫比亞等國際咖啡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分公司或工廠,為中國市場提供品種更優、價格更優質的產品。1999年,有著「中國麥當勞之父」美譽的中國台灣人王大偉首次把世界最具聲譽的咖啡品牌——星巴克引進國內。以及台灣上島、日本真鍋等聞名咖啡品牌的大舉入主中國市場,在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等發達大城市更是引發了一場咖啡旋風,今年以來這股旋風越發不可收拾。美國西雅圖咖啡、加拿大百怡、加拿大第二杯咖啡(Second Cup)陸續進入中國市場,星巴克也改變了其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逐步的回收區域加盟改為總部直營。這股咖啡旋風大有和中國茶決一死戰的架勢。
在中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小資產階級隊伍也不斷壯大,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了。隨之而來的「咖啡文化」也充斥的過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論在家裡、還是在辦公室、或是各種社交場合,人們都在品著咖啡:它逐漸與時尚、現代生活聯系在一起,成為了時尚和潮流的代名詞。人們對「星巴克(star bucks)」的追求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咖啡屋、西餐廳成為人們商務、休閑乃至談戀愛的好地方,咖啡逐漸發展為一種文化。無論是新鮮研磨的咖啡豆,還是剛剛沖出的60°C的熱咖啡,都散發出馥郁的香氣,令人沉醉。星巴克首選、義大利特濃咖啡(艾斯布瑞索)、卡布其頓、拿鐵、風味咖啡,為光顧咖啡屋的人們提供了各種不同的口味。中國人也逐漸喜歡自己做咖啡了。親手為愛人做一杯新鮮的熱咖啡,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隨著咖啡這一有著悠久歷史飲品的廣為人知,咖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 有數據表明,中國的咖啡消費量正逐年上升,而有望成為世界重要的咖啡消費國。前不久,在北京主辦了一場有關咖啡市場的研討會,前來參會的單位與個人遠遠超乎預期的數量。這似乎可以說明,國人正對咖啡這一西方事物表現出極大的熱情。1995年,中國的咖啡種植總面積已達9萬畝。而今,出產於中國雲南的「中國咖啡」,以其高貴的品質,低廉的價格,將進一步的推動這股潮流,引導這一時尚,建立中國人自己的咖啡品牌,從面使中國擁有自己獨特的咖啡文化。中國人對飲食方面的研究向來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從古老的茶文化到當今遍布全世界的中國餐館,都可以有效地說明這一點。在中國廣東的潮汕地區,有一種世界聞名的「功夫茶」文化,以其優質的選材、講究的做工以及周到的服務為世人所稱道。那麼,新興的中國咖啡文化是否也會像「功夫茶」一樣為中華這個善長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所吸收、發揚光大呢?
我們將拭目以待。

||| 愛國者回答:
清末時期,
當國門打開,隨著西風美雨的飄落,咖啡在中國沿海城市的出現,最早接觸此洋飲料的清末文人,也在他們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了詠嘆咖啡的作品。

如清詩人毛遠征在他的詩中就說到了他喝咖啡時由於忘記了放牛奶,便覺得其苦澀:

飲歡加非茶,忘卻調牛乳;牛乳如歡甜,加非似濃苦。再如潘飛聲所作的《臨江仙》的詞:第一紅樓聽雨夜,琴邊偷問年華。

2/8

C. 國內較好的品牌咖啡店有哪些

最多的連鎖品牌是上島咖啡
利潤最高是星巴克
現在連鎖企業太多了,可比性比較低

D. 在鄭州大家都吃過麥加美嗎

樓上的說話不負責任,你吃過麥加美沒?沒吃過就不要亂說,我們學校門口就有麥加美 感覺還不錯 價格也便宜 麥當勞和肯德基是好吃 但是價錢太高。你不懂 別瞎說 忽悠別人

E. 關於唐朝的各種方面的事

唐朝是一個外患非常嚴重的朝代. 四周的強敵太多了.這恐怕是哪個朝代都不能比的但是其對外作戰總的來說是很輝煌的.
其有三次高潮與兩次低潮.
1.第一個高潮:太宗時期至高宗初期. 建立了大唐不敗的神話.
2.第一個低潮:武後掌政時期. 唐朝自身內亂,對外打了幾個敗仗當然勝仗更多.
3.第二個高潮玄宗初. 幾乎不敗.
4.第二個低潮: 安史之亂前後. 打了幾個著名的敗仗. 當然勝仗也不少.
5.第三個高潮:自身滅亡前幾十年收服了南詔與土蕃這兩個大敵.對外作戰還是輝煌的.
總得來說"中華既安,四夷自服" 我們一有內亂對外就不佔便宜!

以下這篇文章概括的好:

當隋朝即將覆滅之際,太原留守李淵乘群雄竟起、關中空虛之機,於十三年五月在晉陽(今太原西南)起兵,北和突厥,南結李密,打著尊隋旗號,進軍關中,十一月攻佔長安(今西安)。次年五月稱帝建唐,是為高祖。他採取鞏固關中,「據險養威」,然後東出決戰中原、南下平定江南的戰略,展開長達7年的統一戰爭(參見唐統一戰爭)。在李世民、李靖等將帥的卓越領導下,歷經淺水原之戰、柏壁之戰、洛陽、虎牢之戰、唐平蕭銑之戰、洺水之戰、唐滅輔公祏之戰等一系列重大作戰,先後擊滅薛仁杲、李軌、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肖銑、劉黑闥、輔公祏等各種反唐勢力。至武德七年(624年),除割據朔方(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的梁師都外,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九年,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帝位,是為太宗(參見玄武門事變)。由於東突厥屢犯唐境,一度深入至渭水之北,直接威脅長安,太宗遂積極進行北滅突厥的准備(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貞觀三年(629年)遣兵部尚書李靖等率軍反擊,至四年二月,大破突厥軍。北方各族紛紛歸附,尊李世民為「天可汗」(參見唐滅東突厥之戰)。隨後,為恢復對西域的統治,於九年派特進李靖率軍以遠程奔襲擊降吐谷渾,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參見唐擊吐谷渾之戰)。十四年滅高昌,置西州(治今新疆吐魯番東南)、庭州(治今吉木薩爾北),並於交河城(今吐魯番西北)設安西都護府。十八年平定焉耆(今焉耆西南),二十二年平定龜茲(今庫車),西域各族紛紛歸唐。遂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並置龜茲、於闐(今和田縣境)、碎葉(今吉爾吉斯伏龍芝北)、疏勒(今喀什)四鎮,轄於都護府,稱安西四鎮,用以控制西境,保護商路。在此期間,高麗與百濟連兵進攻新羅(參見唐與高麗、百濟的戰爭)。太宗應新羅之請,於十八、十九年間率水陸大軍,親征高麗,攻佔遼東大部州縣。後久攻安市(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不下而退兵。時北方薛延陀漸強,屢攻歸唐的突厥各部,威脅北疆。太宗遂於二十年派特進李績等率軍擊滅薛延陀(參見唐擊薛延陀之戰)。其餘眾及所部鐵勒、回紇10餘部內附。唐於其故地置6府7州,北方悉定。高宗李治繼位後,首先加強對天山以北地區的統治,於顯慶二年(657年)遣左屯衛將軍蘇定方率軍擊滅反唐的西突厥(參見唐滅西突厥之戰),置蒙池、崐陵二都護府,分統其地。爾後將打擊目標轉向高麗,並改變戰略,在高麗後方尋求進攻基地,使其腹背受敵、兩面作戰。五年派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軍l0萬,擊滅百濟,分其地置5都督府,以經略高麗。乾封元年(666年),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軍攻高麗,總章元年(668年)克平壤(今屬朝鮮),置安東都護府統之(參見唐滅高麗之戰)。後因高麗反抗,吐蕃攻擾,唐廷把安東都護府遷於遼東,將兵力轉用西部。高麗故地遂為新羅奪取。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各部後,日漸強盛(參見唐與吐番的戰爭)。貞觀八年(634年)曾進攻松州(治今四川松潘),十二年被唐軍擊敗(參見松州之戰)。後唐以文成公主嫁於松贊干布,唐蕃關系密切。高宗時,為爭奪吐谷渾,雙方於咸亨元年(670年)激戰於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參見大非川之戰),唐軍先勝後敗,吐谷渾故地落入吐蕃之手。吐蕃進而攻佔西域18州,唐被迫撤回安西四鎮唐軍。從此,唐連年遭到吐蕃攻擾。皇後武則天執政時期,邊境戰斗增多,主要是與突厥和吐蕃作戰,奚及契丹亦不時攻掠邊地(參見唐與契丹、奚等之戰)。唐雖曾收復安西四鎮,並一度擊敗契丹、奚,但時勝時敗,直至玄宗李隆基即位時,邊患仍然未除。東北之契丹、奚占據營州(治今遼寧朝陽);東突厥不時攻掠,或支持契丹、奚反唐;突騎施取代西突厥,依吐蕃之強弱時反時降;吐蕃仍不斷向外擴張,直接威脅唐隴右(約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河西(今甘肅、青海黃河以西)、安西(今甘肅安西以西)重地,欲與唐爭奪西域。在此嚴峻形勢下,玄宗決定對北方的突厥、契丹、奚及突騎施等,暫取守勢作戰,伺機擊殲,並輔以有力的政治爭取;而對威脅最大又最強的吐蕃,則採取攻勢作戰,集中主要兵力,實施連續進攻。為此,玄宗在發展經濟、嚴禁奢靡、改善交通、置倉儲糧之同時,整軍經武,發展馬政,調整部署,組織出兵,為鞏固邊疆進行了艱苦的長期戰爭。自開元二年(714年)至天寶十四載(755年),在隴右、河西、安西和劍南(治益州,今成都)各戰場,屢次大敗吐蕃,給其以沉重打擊,並擊滅了突騎施。突厥各部亦不斷歸服,天寶四載被回紇擊滅後,其餘部多內附於唐。在此期間,雲南洱海地區的南詔起兵反唐(參見唐與南詔的戰爭),唐數次出征,均遭慘敗,南詔遂與吐蕃聯合,西南局勢逐漸緊張。 玄宗後期,朝政日趨腐敗。均田制破壞,府兵制為募兵制所取代。又因邊境戰爭頻繁激烈,為鞏固邊疆而設置的邊鎮節度使逐漸增多,至天寶元年(742年)已有l0個,擁兵49萬余,使唐初以來居中控外的兵力部署,變為內輕外重的局面。這為掌握一個地區的軍、政、財權的節度使進行叛亂和割據提供了可能。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於天寶十四載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參見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平安史之亂,歷經玄宗、肅宗李亨、代宗李豫三代,七年又兩個月,唐廷雖在戰略指導上犯有錯誤,但在著名將帥李光弼、郭子儀、張巡等人的卓越指揮下,軍民英勇抗擊,終於取得平叛戰爭的勝利。安史之亂使社會經濟遭到很大破壞,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平叛後,唐廷無力消滅安史舊將,被迫委任他們為河朔三鎮節度使。於是,「安史平而藩鎮之禍方始」(《玉海·兵制》)。至德宗李適時,全國已有48個節度使。永泰元年(765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相衛(後為昭義)節度使薛嵩、盧龍節度使李懷仙等結盟抗唐,藩鎮割據由此形成。以後各地節度使競相效法,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為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從代宗始,歷代皇帝大都企圖削藩,除憲宗李純取得削藩勝利,恢復暫短統一外,均因力量不是和政略、戰略不當等而失敗。隨著唐王朝日趨衰落,割據勢力愈演愈烈,直至唐亡。與此同時,唐廷與吐蕃、南詔的戰爭交熾進行。平安史之亂時,唐軍主力由西北內調,吐蕃乘虛占據河西、隴右,並頻繁東進。平叛剛結束,即攻佔長安,代宗避難於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收眾4000餘,以疑兵計,嚇退吐蕃,收復長安。廣德二年(764年)至永泰元年,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舉兵反唐,先後兩次引吐蕃、回紇大軍進逼奉天(今陝西乾縣)、涇陽(今屬陝西)等地(參見邠州之戰、奉天、靈台之戰)。郭子儀率軍反擊,又說服回紇反戈與唐合擊,大破吐蕃,穩住了關中局勢。大歷年間(766—779年),唐將渾瑊、李晟等多次率軍擊敗吐蕃對隴右、關中、劍南西川的攻掠。貞元年間(785-805年),吐蕃大舉進攻西北、西南兩地區。大相尚結贊領兵攻掠隴右後,轉兵安西,攻佔北庭都護府,從此唐通安西之路阻絕;而劍南節度使韋皋奉命招撫南詔,以分吐蕃之勢,集中兵力反擊,不斷重創吐蕃(參見神川之戰、維州之戰、唐破吐番維州之戰),盡復儁州(治今四川西昌)等地,並出兵深入其境內,使其不敢輕舉妄動。貞元九年(793年),南詔歸唐。憲宗時,唐蕃關系有所改善,但自元和十三年(818年)起,吐蕃又頻繁攻掠,多為唐軍擊敗。長慶元年(821年)吐蕃請和,雙方會盟於長安城西,相約「屏去兵革」,「暴掠不作」(《舊唐書》卷196下《吐蕃》下)。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張義潮收復西北11州,吐蕃從此不振。後來,南詔攻西川,襲安南,占播州(治今貴州遵義),成為唐主要邊患。安南部護、西川節度使高駢等率軍破之(參見交趾之戰)。唐和南詔於中和年間(881—885年),恢復通好。唐末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其中以濮州(治今山東鄄城北)人王仙芝、冤句(今山東菏澤西)人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實力最強(參見王仙芝起義、黃巢起義)。尤其黃巢起義軍自乾符二年(875年)至廣明元年(880年),歷經轉戰中原(參見黃巢轉戰中原之戰)、進軍江南(參見黃巢南下福州之戰壕)、北伐奪取長安(參見長安之戰),建立大齊政權,達到全盛。後在唐軍與沙陀騎兵聯合反攻下,退出長安(參見唐奪長安之戰),再犯戰略錯誤,終於中和四年(884年)失敗。唐末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唐政權,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唐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溫(朱全忠)代唐稱帝,建後梁。從此,歷史進入政權更迭、分裂混戰的五代十國時期。戰亂持續50餘年,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在此期間,契丹復盛,不斷攻掠中原。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世宗柴榮即位後,在高平(今屬山西)大敗遼(契丹)與北漢聯軍(參見高平之戰)。「自高平克捷之後,常訓兵講武,思混一天下」(《冊府元龜》卷104),遂整飾軍紀,裁汰老弱,加強禁軍,並制定了先取南唐江北之地,再攻契丹奪取幽燕(後唐節度使石敬瑭割讓之燕雲16州),然後攻取北漢的方略,著力進行統一戰爭。但當其准備攻取幽州(治薊,今北京城西南)時,卻身染重病而班師。七年(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稱帝建宋,後周亡。後周開創的新局面為爾後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從隋朝建立至後周滅亡的379年中,共發生較大的作戰350餘次。由於隋、唐是南北朝以來中國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經過長期交往和戰爭以及相互融合後建立的統一政權,王朝的將帥很多是少數民族人,作戰時亦經常使用少數民族軍隊,因而,這時期的軍制和戰爭兼有兩種民族的特點。在戰略戰術運用上,亦較前有明顯發展。在軍制方面,吸取西魏、北周府兵制的優點,建立了新的府兵制:將軍戶編入民戶,兵農合一,並規定軍府有領兵之責而無調兵之權,兵部掌軍令和軍將除授但不能直接統兵,二者相互制約,軍權集中於皇帝,對後世軍制影響甚大。但到唐開元後,又實行募兵制。在軍隊建設方面,強調騎兵作用。雖然步兵在軍隊總數上居多,但以騎兵為決定勝負的主要兵種。因之不斷加強馬政,努力增殖戰馬。唐全盛時僅官馬即有70餘萬匹。為充分發揮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將重甲騎兵逐漸淘汰,基本上改為輕裝騎兵。因江海作戰增多,水軍建設亦有較大發展。如多次進攻高麗,均有數萬水軍及數百艘海上戰船實施渡海作戰。除沿用樓船、連肪等戰艦外,還發展了以輪形槳推進、航速較快的車船,發明了在水線下兩舷上裝有浮板(今之舭龍骨)以增強耐波性的海鶻船。各類戰船已廣泛採用橫艙壁和水密艙,船舷亦裝上巨木大概,戰斗性能較前大為提高。唐朝前期軍隊的戰斗編成,適應攻勢戰略及步騎協同作戰的需要,按步兵、騎兵、突擊隊(跳虜)、機動隊(奇兵)進行編組,重視遠戰能力,強調在沖鋒距離外殺傷敵軍,因而步兵除裝備長槍、腰刀外,均持有弓、弩。突擊隊及機動隊戰時多為騎兵組成。軍隊的的基本戰斗隊形為便於突破的楔形隊形。當遇山區及復雜地形不便展開時,創造了豎陣(縱隊),直接投入戰斗,進一步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在國防戰略方面,隋沿襲秦漢以來的守勢戰略,唐前期則改為攻勢戰略:對攻擾邊境的各少數民族政權,採用攻略、征服手段達到鞏固國防和安定邊疆目的。但在具體實施時,則取政治;爭取與軍事打擊兼施的方針。在「離強合弱」、分化瓦解的同時,實行「愛之如一」、「綏之以德」的政策,淡化民族界限,大量任用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為宿衛將軍或邊州(羈縻州)長官,有的還妻以公主,以加強其向心力,從而較好地解決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統轄問題。在戰術運用上,強調積極進取,慣用機動戰術,以騎兵的快速突然行動,進行突破、奇襲、追擊,求得以少勝多和全殲,是這時期作戰的突出特點。如虎牢之戰,李世民率千騎,突破竇建德軍陣,殲其5萬,唐滅東突厥之戰,李靖率騎兵1萬,奇襲頡利可汗,殲東突厥軍10餘萬;淺水原之戰,李世民率2000騎追擊宗羅喉軍,迫使薛仁杲投降等。其他兵種亦力求運用這一戰術。如唐平蕭銑之戰,李孝恭、李靖率水軍乘三峽水漲襲擊肖銑;蔡州之戰,李愬率步兵雪夜奔襲吳元濟等,均取得了勝利。強調步騎協同,並將「戰貴其速」和「與之持久」(《衛公兵法》)的理論結合運用,亦是此時作戰特點之一。以善使強弓勁弩、能攻能守的步兵正面交戰,而以良馬奔沖、適於機動、攻擊的騎兵擔任迂迴、側擊等任務。當敵占優勢時,以步兵與敵正面對峙,先取守勢作戰,俟敵疲憊時,再抓住戰機投入騎兵,以迅猛之勢向其弱點、要害處發動突擊。淺水原之戰、柏壁之戰等,唐軍均以此戰術獲勝。還出現了威力偵察及交互掩護撤退等新創戰術。因城市戰斗增多,城防工事構築及城池防禦戰術均有發展。城內有重城,城外有羊馬城。羊馬城與護城河外還構築了配置強弩用以反射的弩台,使防禦縱深增大,穩定性和韌性大為提高。城池防禦戰術,亦強調積極進取,不斷組織守城部隊出擊、反擊。如張巡守雍丘(今河南杞縣)(參見雍丘之戰),李光弼守太原等(參見太原之戰),均以反擊挫敗叛軍。利用地道反擊,也成為這時期的常用戰法.

(1)

除了李靖擊敗東突厥的陰山之戰,蘇定方攻西突厥之戰,又是一次1萬VS10萬的戰斗。 635年,唐派兵降伏了以青海為中心的吐谷渾,打通了西域用兵的道路。 640年(貞觀十四年),唐軍在侯君集等的率領下攻取高昌,以其地為西州,又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吐魯番西雅爾和卓)。唐軍又占浮圖城(新疆吉木薩爾),在此設庭州。642年至648年,唐軍在接連打敗西突厥後,又攻取焉耆、龜茲等地。天山南路各國紛紛擺脫西突厥的控制,歸附唐朝。唐遷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統領龜茲、焉耆、於田、疏勒四鎮,稱「安西四鎮」。唐貞觀年間,西突厥內訌,互相攻戰。葉護阿史那賀魯兵敗後歸附唐朝,受命招討尚未服唐的西突厥各部。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賀擊破宿敵,西突厥十姓諸部皆來歸附,遂擁兵數十萬反唐,建牙帳於雙河(今新疆溫泉境)、千泉(今蘇聯吉爾吉斯加盟共和國托克馬克以西),自號沙缽羅。西域許多小國也往依附。七月,阿史那賀魯進攻唐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陷金嶺城與蒲類縣(今新疆奇台東南)。二年(659年)閏正月二十一,唐以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率騎兵萬餘人,自北道攻西突厥;又遣右衛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及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為流沙安撫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舊眾。十二月,蘇定方率軍在金山(今阿爾泰山)北,擊破處木昆部,敵萬余帳降。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西,蘇定方率部萬餘人為沙缽羅(阿史那賀魯)率領10萬突厥之眾所包圍。蘇命步兵持矛環據南原,自率騎兵列陣於北原。沙缽羅軍三沖南原未逞,蘇定方率騎兵乘勢反擊,大敗突厥軍,追擊30里,斬獲數萬人。沙缽羅倉惶逃竄後,蘇命手下率騎兵向邪羅斯川(伊麗河西)方向追擊,自率新附突厥降眾繼後。時遇大雪,深約二尺,諸將建議待天晴再行。蘇定方說服部眾,利用沙缽羅軍以為唐軍必然休兵的僥幸心理,晝夜兼程,繼續追殲。進至雙河與南路軍會師,又長驅200里,直抵金牙山沙缽羅牙帳,乘其將去打獵而無戒備之際,突襲之,斬獲數萬人。沙缽羅與其子、婿等逃往石國(今蘇聯塔什干一帶)西北之蘇咄城。不久,石國人誘擒沙缽羅,送交唐軍。蘇定方息兵,令西突厥諸部各歸所居,修復道路,設置郵驛,劃定部落地界,恢復生產,訪問疾苦。並將沙缽羅擄掠的財物、牲畜等,全部歸還原主。後唐於西突厥故地又置二都護府,以阿史那彌射與阿史那步真為都護,分統其十姓各部。 此戰,蘇定方對西突厥實行分化和重點打擊相結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及時反擊,窮追猛打,連續作戰,終獲大勝,西突厥亡,大唐進入全盛時期。

(2)
公元747年,中唐名將高仙芝率領1萬唐兵,從安西督護府出發,連續行軍千里,接連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和坦駒嶺(今阿富汗境內)兩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冰大板(冰川)征討小勃律。高仙芝的軍隊在這個海拔上的行軍時間至少有一個半月(換你會不會高山缺氧?),不僅要對付高山多變的惡劣天氣,還要保證給養的及時運輸,這是高率領的唐朝軍隊留給世界的千古之謎。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紅軍是如何過雪山的,這么大規模的部隊,翻越兩座綿延百里的大冰川,而不折損多少,還要馬上投入作戰,奪取三面懸崖峭壁的連雲堡,斬敵五千俘獲一千。我們且不去管高仙芝一萬多人的軍隊是用了什麼方法爬上那些冰山的——現代人即便帶了先進的登山工具,以小規模的團隊輕裝去攀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種事歷史上也就三個人做過,另外兩人一個是漢泥拔,一個是拿破崙。1913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勘察了一千年前高仙芝先生行軍路線後,評論曰:「數目不少的軍隊,行經帕米爾和興都庫什(想想現代化的美軍都拿躲在阿富汗山區的拉登沒辦法),在歷史上以此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給養,不知道當時如何維持軍隊的供應?即令現代的參謀本部,亦將束手無策。」又嘆曰:「中國這一位勇敢的將軍,行軍所經,驚險困難,比起歐洲名將,從漢尼拔,到拿破崙,到蘇沃洛夫,他們之越阿爾卑斯山,真不知超過若干倍。」

(3)

從穆罕默德622年在麥加傳教開始,至公元700,正是大食國最風光的時候,國力和疆域都達致鼎盛。除了家門口的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由於有險可守沒有拿下,帝國往西吞並伊拉克、敘利亞、北非、埃及,往東651年吞並波斯,與大唐屬國接壤,往北於713年渡海滅亡西哥特王國,佔領歐洲比利牛斯半島除北部山區以外的全部地區,建立起對西班牙人的統治。大食的王許下了他的著名諾言,「誰先踏上中國本土,誰就做中國的總督!」可惜往後的幾場與大唐的接觸戰,使得野心勃勃的大食人覺得要到中國做總督的理想越來越沒有底。開元三年(公元715 年),吐蕃與大食共同立了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監察御史張孝嵩與安西都護呂休璟率旁側戎落兵萬餘人,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奪得中亞重要的屬國拔漢那,威振西域。開元五年(公元717 年),突騎施(西突厥被唐帝國滅亡後在中亞重新崛起的一支突厥人)聯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唐安西四鎮,三打一被唐朝再次擊敗。 <br><br>在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對中國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開元六年(718 年)大食將加拉赫統兵北征,於「河中北部得勝,並己准備侵入中國領土,但是被這時已經徹底臣服唐朝的突騎施包圍,經過償付贖金,才好不容易得救。開元十—年(723;年)大食呼羅珊已易將穆斯棱,往任之初即興兵攻東拔汗那,突騎施奉詔出征(奉唐皇的詔),大破之。 <br><br>開元十二年(724 年)葉齊德二世歿,希沙木繼為哈利發,再遣穆斯林攻東拔汗那,圍其都渴塞城,爆發渴水日之戰,大食軍大敗,後衛主將戰死,導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諸國復歸於唐,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約50年。 <br><br>從724 至727 年,突騎施深深地滲入粟特國境,遠至康國(撒馬爾罕)本土。726 年,突騎施為防衛骨咄(蔥嶺以西)而與阿拉伯人交戰。這一段時間,突騎施在中亞是作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 <br><br>此後二十多年,相安無事。天寶九年(公元751)年,唐朝胡將高仙芝(高麗人)私自作主貿然出擊,爆發了著名的怛羅斯之役。由於是境外作戰,大食也吃盡苦頭,戰後,唐帝國的邊境線並沒有太大變化,直到755年唐朝安史之亂發生,大唐陷於內亂,抽兵出中亞,唐在蔥嶺以西的軍事存在才從此結束,本想再報一箭之仇的高仙芝也被調回長安,被玄宗冤斬。不過蔥嶺以東的數千安西四鎮唐軍,居然孤軍堅守四十年,最後才被回鶻所吞實為奇跡。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春,「渡瀘之役」唐俘獲吐蕃、大食聯軍二萬餘人。
參考資料:漢唐魂

F. 鄭州麥加美加盟是不是騙子速度回答來

不是··鄭州已經有多間這個點了·· 如果是想加盟建議加盟 華萊士

G. 初中歷史重大事件時間表

命題線索1 大國史
命題角度1 日本史
世界古代史
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參照中國隋唐政治經濟制度,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次封建性質的改革是日本從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世界近代史
明治維新:1868年,明治天皇宣布實行改革,通過對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但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後,很快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日本對德宣戰,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
世界現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中,日本獲得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中,日本與其他與會國家簽訂了《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
日本法西斯統治的建立:日本軍部法西斯勢力在經濟危機推動下,加快了對外侵略和建立法西斯統治的步伐。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軍部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1936年,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1945年8月上旬,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中國軍民對侵華日軍發動全面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
戰後經濟的發展:日本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發展迅速。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命題角度2 英國史
世界近代史
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等,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
殖民擴張與殖民掠奪:17世紀以後,英國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18世紀初,英國憑借海上霸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子。到18世紀後半期, 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在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擴張為英國提供了大量的資本、廣闊的海外市場和豐富的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於1640~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英國議會於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政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首先在英國開始,至1840年前後,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被稱為「世界工廠」。
成就: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引發了棉紡織生產領域的一系列發明;瓦特改良蒸汽機,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史蒂芬孫發明的「旅行者號」火車機車試車成功,此後,鐵路交通迅速發展,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英國憲章運動:1836~1848年,英國工人掀起了以《人民憲章》為政治綱領、要求取得普選權的憲章運動,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興起,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沒有及時採用新技術、更換新設備,而只依賴廣闊的海外市場,逐漸失去了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但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成為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英國與法國、俄國組成了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三國協約,與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的三國同盟展開瘋狂地擴軍備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1918年,最終,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戰勝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
科學領域: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學方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教學方面創建了微積分;在力學方面創建了力學三定律。達爾文在出版於1859年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了「進化論」思想,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
世界現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作為戰勝國,在1919年參加了巴黎和會,簽訂了《凡爾賽和約》,並於1920年成立了由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了《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帝國主義國家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綏靖政策:德、意、日法西斯上台後大肆對外擴張,英法等國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對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嚴厲制裁,而是採取妥協、姑息的綏靖政策。1938年的慕尼黑陰謀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3日,英國與法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2年1月1日,英國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1944年6月6日,英、美等反法西斯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接受了美國的援助,積極發展經濟;加入聯合國,成為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73年,加入歐共體。
命題角度3 法國史
世界近代史
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准備。伏爾泰主張由開明的君主執政,強調自由平等,批判天主教會;盧梭倡導人民主權學說和社會契約論;孟德斯鳩提出了三權分立和天賦人權學說。
法國大革命:開始於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頒布了《人權宣言》,它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宣告了法國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羅伯斯庇爾等人將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拿破崙帝國:拿破崙於1804年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內為鞏固資產階級統治,他頒布了《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對外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軍隊,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但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
巴黎公社:發生於1871年3~5月的巴黎公社運動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公社戰士在強大敵人面前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由公社領導人之一的歐仁·鮑狄埃作詞,法國工人作曲家狄蓋特譜曲的《國際歌》在全世界廣泛傳唱開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法國與英國、俄國組成了三國協約,與由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的三國同盟展開擴軍備戰。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發生於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戰勝了同盟國。1916年,發生在法國的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世界現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作為戰勝國,在1919年參加了巴黎和會,簽訂了《凡爾賽和約》,並於1920年成立了由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了《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帝國主義國家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綏靖政策:德、意、日法西斯上台後大肆對外擴張,英法等國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對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嚴厲制裁,而是採取妥協、姑息的綏靖政策。1938年的慕尼黑陰謀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3日,法國與英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反法西斯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接受了美國的援助,積極發展經濟;加入了聯合國,成為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先後積極倡導成立歐共體和歐盟,並成為其中一員。
命題角度4 美國史
世界近代史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美國通過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1776年發表的《獨立宣言》宣告了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國誕生了。
1787年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實行總統共和制政體。
華盛頓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此後擔任美國第一任總統,被稱為美國的「國父」。
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礙,為以後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於1862年,廢除了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制度,扭轉了戰局,加速了南北戰爭的結束進程。
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期間,美國人富爾頓製造出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
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注重運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發明大王」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等一系列電器產品;萊特兄弟製成飛機並試飛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參加協約國,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與英國、法國等國家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世界現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作為戰勝國,在1919年參加了巴黎和會,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了《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帝國主義國家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經濟大危機: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最先在美國開始,隨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羅斯福新政: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為應對經濟危機,一上台就宣布實行新政。通過調整工業、整頓銀行等措施漸漸使美國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也使資本主義制度得以鞏固。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與國際反法西斯聯盟中的其他國家合作,一起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1942年1月1日,美國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反法西斯盟軍進行了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1945年8月上旬,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
世界格局的演變: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志著美蘇「冷戰」開始。1948年,美國實施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又於1949年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公然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相對抗。
1991年底,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政治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並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美國發動科索沃戰爭,繼續推行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二戰後經濟的發展:先後經歷了繁榮、危機和調整時期,20世紀90年代進入新經濟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最先在美國開始。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製成。
參加的國際組織:美國加入了聯合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1949年在美國的操縱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命題角度5 俄國史(沙俄——蘇俄——蘇聯)
世界近代史
1861年改革: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俄國與英、法組成三國協約,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隨後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文學: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列寧稱其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世界現代史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歷十月),列寧領導起義軍取得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勝利。隨後,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新經濟政策:列寧於1921年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蘇聯成立:1922年底,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4個加盟共和國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到後來,蘇聯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1928~1937年,蘇聯先後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促進了蘇聯重工業的發展。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也稱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嚴重阻礙了蘇聯的民主與法治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衛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擴大;在1941~1942年的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聯取得了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42年,蘇聯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1943年,蘇聯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點;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1945年5月,蘇軍攻克了德國首都柏林;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
世界格局的演變:1947年,美蘇「冷戰」開始;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相對抗;1991年底,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結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俄羅斯正逐漸成為其中一極。
命題角度6 德國史
世界近代史
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運用先進的技術和生產設備,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超越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1885年,德國著名工程師卡爾·本茨以內燃機為動力,試制汽車成功,此後,汽車成為一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前,德國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組成三國同盟,與由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相對抗。在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中,德國與法國展開激戰,造成雙方共七十多萬人的傷亡,這次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思想文化: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發表了《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這使無產階級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交響樂作曲家,被尊為「樂聖」,代表作有《英雄交響曲》等。
世界現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通過的《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的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等問題做出了規定,德國遭到嚴重削弱。
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漸集總統和總理大權於一身,稱為國家元首。希特勒一上台,就著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獨裁統治。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
慕尼黑會議: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台德等地割讓給德國,綏靖政策達到頂峰,這刺激了德國和義大利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2年,德國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被蘇軍擊敗;1943年,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擊敗,這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1945年4月,蘇軍對柏林發起總攻,希特勒自殺身亡,5月,柏林被攻克;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
德國的分裂與統一:二戰後,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了德國。美蘇「冷戰」開始後,德國被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柏林牆」就是美蘇「冷戰」的產物。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並,德國實現統一。
命題線索2 大國關系
命題角度1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中日關系
友好交往:隋唐時期,日本派遣使者來中國,學習隋唐的政治制度並在日本實行大化改新;唐朝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沖突:元末明初,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明朝中期,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平息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侵略:
①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清政府戰敗,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1900年,日、英、美等八國聯合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③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④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由於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日軍不到半年便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中國開始局部抗戰。
⑤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標志著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後日本又發動八一三事變,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等。
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現狀:日本右翼勢力抬頭,否認侵略歷史。
中英關系
侵略:
①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清政府戰敗,簽訂了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1856~1860年,英國與法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③1900年,英、法、美等八國聯合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④在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英國與法、美等國無視中國的戰勝國地位,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繼承;
⑤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英、法、美、日等國簽訂了針對中國的《九國公約》。
合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與中國等國結為國際反法西斯聯盟,並最終取得勝利。
建交:1972年,中英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現狀:經過談判,香港最終於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中英兩國關系穩定發展。
中法關系
侵略:
①1856~1860年,法國與英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②1900年,法、英、美等八國聯合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③在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法國與美、英等國無視中國的戰勝國地位,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繼承;
④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法、美、英、日等國簽訂了針對中國的《九國公約》。
合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與中國等國結為反法西斯聯盟,並最終取得勝利。
建交:1964年,中法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中美關系
侵略:
①美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充當幫凶,美國人華爾領導洋槍隊鎮壓太平軍;
②1900年美、英、法、日等國聯合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③在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美國與英、法等國無視中國的戰勝國地位,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繼承;
④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⑤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扶蔣反共,幫助蔣介石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
合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與中國等國結成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並於1945年取得勝利。
對峙:
①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對中國採取敵對、包圍政策;
②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與朝鮮合作共同抗擊美國的侵略,並於1953年取得了勝利。
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現狀:既有合作,也有矛盾。
中俄(中蘇)關系
戰爭:在清朝時,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之戰中被清軍打敗,與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侵略:
①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充當幫凶,並在19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間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千米;
②1900年,俄國與其他國家聯合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合作:
①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英、法等國組成三國協約,共同對三國同盟作戰,後中國加入協約國方面同俄國一起抗擊同盟國;
②1921年,蘇俄共產黨人幫助陳獨秀等人建立中國共產黨;
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與中國等國組成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共同抗擊法西斯的侵略,並於1945年取得勝利。
現狀:中俄兩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命題角度2 各主要大國之間的關系
美日關系
沖突與對抗:
①19世紀中期,美國用武力打開日本的大門,使日本面臨嚴峻的民族危機,從而引發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聯合其他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盟國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並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進程;
③二戰後,日本逐漸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美、日兩國競爭激烈。
合作:
①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共同侵略中國;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同對同盟國作戰;
③二戰後,美國扶持日本,使日本成為美國對抗社會主義的據點。
美英關系
壓迫與反抗:17至18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了13個殖民地,並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的發展。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美國獲得了獨立。
競爭: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的經濟實力超過英國,兩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展開激烈競爭。
合作:
①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均與英國聯合作戰,並取得了勝利;一戰後,美英合作共同確立了一戰後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二戰後,美國扶持英國等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共同對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②蘇聯解體後,美英共同發動了科索沃戰爭、干涉中東戰爭、挑起伊拉克戰爭。
牽制:蘇聯解體後,英國作為歐盟的成員國之一,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重要力量。
美俄(美蘇關系)
合作:
①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美國與俄國都是英法聯軍的幫凶;
②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共同侵略中國;
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聯合其他反法西斯國家組成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共同抗擊法西斯的侵略,並取得勝利。
對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開始了「冷戰」,這一狀態持續到1991年底蘇聯解體才終止。
法德關系
對抗:自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兩國一直處於矛盾、敵對狀態。
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國共同參與組建了歐共體,後來發展為歐盟,互相合作。
現狀:既有合作,也有競爭。

H. 中國品牌的漢堡餐廳有哪些

中國品牌的漢堡餐廳有

1、華萊士

其中比最大型的是華萊士連鎖店。是中國本土最大的一家集產品開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西式快餐企業,華萊士在全國超過了 4800家連鎖店,擁有員工50000多人。

其他幾個品牌屬於一些地方特色:如河南最好的品牌 麥加美。

I. 關於唐朝事情!

樓主大概把唐高祖李淵和唐高宗李治弄混了。
高祖李淵稱帝,然後是其子太宗李世民,下一個皇帝就是高宗李治(太宗的兒子),武則天是李治的老婆,後來成為皇帝,再後來政權落到了玄宗李隆基(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子)手裡。

樓主所說的李宏是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一個兒子,因為與當政的母親政見不合,最後被殺,並不是皇帝。

J. 演員麥加

那個是山東口音,其實和他本人一點關系也沒有,為了喜劇效果而配音,就像《東成西就》里的張學友那個角色一樣。
麥嘉(1944年2月29日—),原名麥嘉尚,英文名 Karl ,生於中國廣東省台山,是香港的電影導演、演員、編劇,擅長拍攝喜劇,其光頭形象深入民心,有「光頭佬」、「光頭神探」之稱,曾經擁有名下馬匹雷霆。
中文名: 麥嘉
英文名: Karl Maka
角 色:導演,演員,編劇
性別:男
演出作品 :
第一桶金 (2006)
濟公傳奇(2000)
大贏家Da ying jia (2000)
情聖Qing sheng (1991)
豪門夜宴Party of a Wealthy Family (1991)
瘦虎肥龍 Skinny Tiger and Fatty Dragon (1990)
最佳拍檔V兵馬俑風雲 Xin zuijia paidang(1989)
今夜不設防Celebrity Talk Show(1989)
八星報喜The Eight Happiness (1988)
最佳拍檔IV之千里救差婆 Zuijia paidang qianli jiu chaipo (1986) 〔光頭佬〕
最佳福星The Luckiest Stars (1986) 〔光頭佬〕
橫財三千萬 Thirty Million Rush, The (1985)
最佳拍檔 Aces Go Places (1984)
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 Zuijia paidang nuhuang miling (1984) 〔光頭佬/光頭神探〕
聖誕快樂 Merry Christmas (1984)
最佳拍檔II之大顯神通 Aces Go Places II (1983) 〔光頭佬/歐瑞強/Albert歐〕
最佳拍檔Aces Go Places (1982)
鬼馬智多星 All the Wrong Clues (1981)
滑稽世界 Laughing Times (1981)
歡樂神仙窩Huan le shen xian wo (1981)
身不由己Shen bu you ji (1980)
狗急跳牆 Xian yu fan sheng (1980)
咸魚翻身By Hook or By Crook(1980)
無名小卒Wu ming xiao zu (1979)
搏命單刀奪鳴槍Odd Couple (1979)
哈羅,夜歸人Ha luo, ye gui ren (1978)
功夫小子 He Has Nothing But Kung Fu(1977)
鐵拳Tie quan (1976)
導演作品:
橫財三千萬 Thirty Million Rush, The (1985)
難兄難弟 Nan xiong nan di (1982)
追女仔Chasing Girls(1981)
咸魚翻身By Hook or By Crook(1980)
瘋狂大老千 Feng kuang da lao qian (1980)
無名小卒Wu ming xiao zu(1980)
狗急跳牆 Xian yu fan sheng (1980)
老虎田雞 Dirty Tiger(1978)
哈羅,夜歸人Ha luo, ye gui ren(1978)
面懵心精Mian meng xin jing (1977)
鐵拳Tie quan(1976)
一條光棍走天涯Yi qi guang gun zou tian ya(1976)
蒙面神經(1975)
編劇作品:
最佳拍檔IV之千里救差婆 Zuijia paidang qianli jiu chaipo (1986)
哈羅,夜歸人Ha luo, ye gui ren(1978)
老虎田雞Dirty Tiger (1978)
一條光棍走天涯Yi qi guang gun zou tian ya(1976)
監製作品:
老虎出更Ⅱ Lao hu chu geng 2(1990)
最佳拍檔V兵馬俑風雲Xin zuijia paidang (1989)
搭錯車 Ride the Wrong Car(1983)
出品人作品:
聖戰風雲 Sheng zhan feng yun(1990)
瘦虎肥龍Skinny Tiger and Fatty Dragon (1990)
快樂的小雞 Kuai le de xiao ji(1990)
我在黑社會的日子The Inside Story (1989)
最佳拍檔V兵馬俑風雲Xin zuijia paidang (1989)
簡歷:
中國香港影視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原名麥嘉尚。
1944年2月29日生於廣東省台山。
1958年移居香港。在香港崇新英文書院讀完中學。
1963年全家移居紐約。就讀於紐約布碌侖理工大學,專修電子工程。
1969年任紐約電話公司工程師。
1971年就讀於紐約大學電影系。學習16毫米電影製作。
1972年考入紐約大學美術系,
1973年返港後與吳耀漢、黎應就、洪金寶、劉家榮、石天、黃百鳴等幾批年輕電影人先後成立了先鋒電影公司、嘉寶電影公司、奮斗電影公司、新藝城電影公司。其間參演多出賣座電影,有《最佳拍擋》系列、《橫財三千萬》。並以副導演身份參加《Golden Needle》1973《007持黃金槍的男人》1974等三部美國電影的攝制工作。
1975年升任為導演。
1976年首導《一條光棍走天涯》,輾轉於香港、台灣影壇,任製片、導演、演員等。1978年後相繼參於創辦嘉寶、奮斗、新藝城等影業公司。在香港影壇掀起了新喜劇電影的熱潮。他兼任策劃、製片演員。創作了無名先生電影系列、肥龍過江電影系列、最佳拍檔電影系列等。他參與策劃執導的《精裝追女仔》The Romancing Story 1987、《難兄難弟》He Ain』t Heavy,He』s My Father 1982等在香港影壇均獲好評,並取得極佳票房收入。
1982年主演《最佳拍檔》Aces Go Places獲第二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6年與香港新電影作家合作密切,為林嶺東、王家衛、吳宇森等作家任製片,策劃了不少香港電影史上的名片。
1991年,隨著新藝城的解體,麥嘉淡出電影界。
2000年,麥嘉玩票性質復出客串電影《大贏家》並主演中國大陸電視劇《濟公傳奇》。
2001年,麥嘉夥同黃沾和羅家英三人一起以光頭造型為亞洲電視主持清談節目《三個光頭佬》(羅家英和麥嘉原本就是光頭,黃沾則是因肺癌化療造成脫發,但借著節目的名義隱匿。)
個人榮譽:
1982 年 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最佳拍檔》(與洪金寶成為金像獎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雙胞影帝)
詳情:
光頭麥嘉並不是從小就光頭。青年時代的他,也曾長發披肩,胡須滿面,一副嬉皮士派頭。他也不是從小就立志搞電影,他的專業本是電子工程,只是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日日鑽去唐人街看港片,總覺得那些電影人拍出來的東西不盡如人意,心想還不如我自己去拍!當了幾年電話公司工程師之後,麥嘉重回大學轉修電影專業,參與了幾部美國電影的製作,然後揣著一千美元,回到香港勇闖影壇去也!
那是1973年,麥嘉二十九歲。那時候的香港影壇全然是邵氏與嘉禾的天下,李小龍剛剛去世,功夫片方興未艾,粵語電影全面復興。麥嘉先後與吳耀漢、黎應就、洪金寶、劉家榮、石天、黃百鳴等幾批志同道合的年輕影人成立了先鋒電影公司、嘉寶電影公司、奮斗電影公司等,出品了一些創意獨特的低成本電影,成績尚算不錯。1980年,奮斗電影公司得到金公主院線老闆雷覺坤的賞識,加盟金公主並改名為「新藝城電影公司」,麥嘉、石天和黃百鳴三個老闆帶著兩個伙計住進了面積不到一千公尺的新辦公室。當時連他們自己也不曾想過,就在這間辦公室里,新藝城開創了香港電影的嶄新時代。
新藝城成立後的第一部作品是由吳宇森導演的《滑稽時代》,賣座奇佳,隨後吳宇森推薦好友徐克加盟新藝城,導演喜劇片《鬼馬智多星》,亦奪得同檔期賣座冠軍。此外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等電影人也陸續在新藝城落戶,形成了著名的「新藝城七怪」創作小組。這七個人全都是有口皆碑的工作狂,其中麥嘉更有「亞洲鐵人」的綽號,經常一頭扎在被稱為「奮斗房」的創作室里,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這七位高人也個個思路開闊,敢想敢做,又能夠綜合集體智慧,認真分析觀眾需求,不斷挖掘嶄新創意,奇招猛招層出不窮。其中最為驚人的成就,恐怕要數1982年出品的《最佳拍檔》。
《最佳拍檔》的最初創意來自麥嘉,他曾經參與過《007》系列電影的拍攝,對間諜冒險故事情有獨鍾,打算拍成一部香港式的現代神探喜劇。起先確定的主演人選是麥嘉配周潤發,但是發哥因為檔期問題不能接拍,於是新藝城又找到了許冠傑。當時的許冠傑是香港藝壇如日中天的人物,不僅是粵語流行曲大師、橫掃樂壇的歌神;亦是許冠文喜劇電影中理所當然的主角,票房賣座力的保證。這一回新藝城下了血本,出到破記錄的200萬元片酬加賣埠花紅邀得許冠傑出馬,在坊間轟動一時!而許冠傑也不辱使命,表現超值,不僅出色演繹了角色,還為《最佳拍檔》系列創作了多首主題歌,幾乎曲曲流行,並連續獲得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提名。
《最佳拍檔》公映之後,年度票房達到2600多萬,是香港首部沖破2000萬票房的電影。這個數字也意味著有300多萬人走進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占當時香港人口近60%,如果以如今的票價折算,則有2億3千萬近乎天文數字的票房,雄踞香港開埠至今賣座電影之首。在這個相對票房榜上占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就是隨後公映的《最佳拍檔》續集與再續集,若折算如今票價,票房也都超過2億。當然,用這種方式折算票房未見得合理,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最佳拍檔》系列電影在香港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佳拍檔》成功的原因很多:「新藝城七怪」創作小組的集體智慧、香港電影界前所未有的好萊塢大片式格局、不惜血本的資金投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幽默感、效果超群的特技製作、精彩絕倫的動作場面……還有幾位主演的精彩演繹。扮演光頭神探的麥嘉以精彩的表演,證明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電影製作人亦是一位優秀的喜劇演員,與洪金寶、張國榮、陳惠敏、林子祥同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當屆金像獎是首次實行提名選舉制度,評審過程大費周章,最後索性將影帝同時頒給了麥嘉和洪金寶,成為金像獎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雙胞影帝。
十年左右的時間里,以麥嘉為首的新藝城不斷推陳出新,出品的許多電影都獲得了巨大成功:《難兄難弟》、《搭錯車》、《開心鬼》、《聖誕快樂》、《八星報喜》、《何必有我》、《阿郎的故事》……當然還有經典名作《英雄本色》和《龍虎風雲》、《監獄風雲》、《聖戰風雲》的系列。有評論說:如果說六十年代是邵氏的時代,七十年代是嘉禾的時代,那麼八十年代就是新藝城的時代。而麥嘉本人不僅對新藝城的崛起厥功至偉,也影響了許多年輕電影人的事業軌跡。他是一個非常有親和力和魄力的老闆,積極鼓勵屬下「搞搞新意思」,吳宇森、曾志偉、林嶺東等名導演的成功,都與麥嘉的支持有關。
老祖宗告訴我們:「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進入九十年代之後,香港影業衰落,海外市場迅速萎縮,麥嘉、石天、黃百鳴等人的創作理念也發生分歧,各自分道揚鑣,新藝城於1991年宣告關閉。當時香港房地產事業興旺,麥嘉退出演藝圈專心炒樓,大賺了一筆,隨後,篤信算命、風水的他在算命師的指引下進軍股市,卻又賠得底兒掉,一夜之間幾千萬港幣全部泡湯,麥嘉郁悶得幾乎想自殺。隨後的幾年裡,麥嘉又陸續投資娛樂城等事業,忽賺忽賠,卻也使他漸漸看開:「演藝人員投資其它行業,百分之百會失敗,這是性格問題,誰耐煩每天守在那裡一毛兩毛地算?」
近些年來,麥嘉也曾回到演藝圈玩玩票,演出了《大贏家》等電影和《濟公傳奇》等電視劇,並在電視台和黃沾、羅家英主持訪談節目《三個光頭佬》。其實「三個光頭佬」的創意是因為黃沾已經患上癌症,化療造成脫發,為避免外界猜疑而為之,但是這三個深受觀眾愛戴的喜劇人物聯合出場,已經形成收視保證,其中麥嘉的光頭更是已成典故,意義非比尋常。直到現在,光頭神探仍然不斷出現在香港的漫畫里、電影里、社會口語里,麥嘉的成就與輝煌,也在香港電影史上和觀眾們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閱讀全文

與麥加爾西餐廳加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清60幀電影網站 瀏覽:170
翁虹和徐錦江 無敵風火輪 瀏覽:286
大學女生房間沙龍兩個女主叫什麼 瀏覽:366
韓國gl電影 瀏覽:580
看電影哪個位置好一點2d 瀏覽:68
賣原味內衣的電影 瀏覽:572
關於道士的電影 瀏覽:334
哪裡可以看除卻巫山這部電影 瀏覽:387
最黃 影視 瀏覽:989
看電視劇的免費網址 瀏覽:307
給老人吃奶的電影 瀏覽:444
三點盡露的電影 瀏覽:491
間諜電影香港 瀏覽:406
電影里女主角叫茉莉 瀏覽:22
50度電影有幾部 瀏覽:17
女人為出軌剪頭發的電影 瀏覽:381
李采潭的作品子 瀏覽:793
沐風少女在線觀看 瀏覽:837
強奸電影哪些 瀏覽:723
美國免費電影專區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