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輝」姓的來歷
輝[輝,讀音作huī(ㄏㄨㄟ)]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後伯夷之裔孫孫許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炎帝後裔伯夷有裔孫許輝,其世系為:伯夷→伯常→仲右→叔真→許由→許楗→許輝→伯益。
許輝本人無甚名史,但他的兒子伯益卻是名稱史記的人物。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鷖,又名大費,系嬴姓諸國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際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
舜時,伯益與大禹同朝為官,因善於狩獵與畜牧,被僉推為九官之一的虞官,負責治理山澤,管理上下草木鳥獸,並佐舜調馴鳥獸。由於他在長期狩獵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悉鳥獸語言和習性,鳥獸多被其馴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績卓著,又始食於嬴,被舜賜姓嬴氏,作為東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繼承人,並賜給其封土。大禹繼承舜的王位之後,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游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慾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現出遠見卓識。
當時,三苗族離心離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議,要恩威並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於歸順。伯益還將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為《山海經》的素材。
據史料記載,大禹曾有意禪位於伯益,但因禪讓制度的社會背景發生變化而未能實現,大禹之子啟奪取繼承權。從此,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禪讓制度亦被世襲製取代。
許輝的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許氏、輝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西戎族炎輝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西周初期的西戎,傳說是炎帝的後裔,姜姓。先秦時期居於中國西部,他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夏朝時其稱昆侖、析支、渠搜,商朝時期稱昆夷、氐羌,周朝時稱眾戎、氐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及附近西南一帶地區。
春秋戰國以後,西戎民族分別向西面和南面遷徙,進入現時新疆、西藏和西南一帶,演變成為今日中國西北和西南部少數民族。其中有炎輝氏部族曾遷入今雲南保山地區,成為彝族先民之一,有以炎輝為姓氏者,後省文簡化為炎氏、輝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古代西域大食回輝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杭郡重修禮拜寺記》中記載:「回輝氏出自西域,來居中夏,所至則建寺。凡七日成會集焉。齋潔身心。從其師滿剌焚香面西禮拜,告天祝聖,以伸臣子之敬……」
大食,原為一伊朗部族之稱。中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專稱和對伊朗語地區穆斯林的泛稱。早自7世紀中葉起,唐朝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多食、多氏、大寔;公元十世紀中葉以後的宋朝文獻中多作「大食」。
阿拉伯哈里發帝國的向東擴張,使伊朗、中亞地區講伊朗語的人逐漸改奉伊斯蘭教。講伊朗語的穆斯林也被視為阿拉伯人,並被某些相鄰的民族稱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義隨之擴大。
阿拉伯人的大食帝國與中國的唐王朝大致建立於同時,兩國人民都創建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從公元七世紀後半期起,交往日益頻繁。在唐朝時期的西域,唐、吐蕃、突騎施與大食之間,屢次發生錯綜復雜的沖突。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朝將領高仙芝對中亞的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用兵。石國乞援於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薩利赫東來,高仙芝敗於薩利赫。這次戰役,大食兵擄走大量中國俘虜,其中有織匠、金銀匠、畫匠等,中國多種工藝技術因而西傳,其中對於中外文化交流發生深遠影響的是中國造紙技術通過這些被俘工匠而廣泛傳播於西方。俘虜中的杜環旅居西域長達十二年,歸國後寫出《經行記》一書。
唐末到宋初,大食商旅行人大量聚居於廣州(今廣東廣州)、泉州(今福建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揚州等地,多者達數萬人,均以大食之名見稱於漢籍。大食商人都是伊斯蘭教徒,隨著他們的經商活動,伊斯蘭教也從大食傳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時期建立的中國最早的伊斯蘭艾蘇哈卜清真寺,簡稱清真寺,又名清凈寺,城外有宋、元以來大食人的墓石群,稱聖湖。南宋時期學者周去非撰《嶺外代答》,收錄了有關波斯、阿拉伯等地記載多條,進一步增進了中國對大食情況的了解。宋理宗時趙汝適所撰《諸蕃志》,增補了周去非所書之中的不足。
和中國不斷了解大食的情況一樣,大食也對中國情況有著日益具體的了解。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蘇萊曼寫下了東來中國的行記,此書被納入阿卜·札伊德撰寫的《中國印度行記》之中。蘇萊曼和札伊德對中國典章制度、工藝製品有生動描述。此外,許多阿拉伯地理學家留下了大食方面關於中國的珍貴記載。
宋理宗趙昀開慶元年(大蒙古國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奉蒙古國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記,亦即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經劉郁記錄而成的《西使記》提及「天房」,這是漢籍直接記載麥加城之始。此後漢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詞指阿拉伯本部。隨著人們認識到阿拉伯人、波斯人、穆斯林三者的區別,大食的涵義開始受到限制,逐漸專指伊朗東北部的穆斯林居民,是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來源。
回族輝氏即源出西域古大食地區(今伊朗),明朝時期進入中原地區,宣傳伊斯蘭教,並在杭郡(今浙江杭州)建立了清真寺(禮拜寺)。
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古代女真族輝發部,屬於以部落稱謂漢化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輝和氏,亦稱惠和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族回特氏,以部為氏,世居烏拉、尼馬察、輝發、長白山、富爾堅哈達,後改漢姓為輝氏、何氏、惠氏。
②滿族輝羅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會蘭氏,以姓為氏。在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主要是輯錄八旗姓氏之原籍地、族人官階與勛績,及他們的歸順時間等,其中記載有:「輝羅,來源於金代女真會蘭氏」。輝羅氏滿語為Huilo Hala,世居烏拉、松花江,後冠漢姓為輝氏、何氏。
③滿族輝發那拉氏,據曾任慈禧太後御前女官的容齡所著《清宮瑣記》中記載:「慈禧的祖上原姓輝發那拉氏,明萬曆年間輝發國滅亡,慈禧元祖巴爾扈逃亡葉赫國,就改姓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為滿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屬於滿族八大氏族之一,其原姓滿語為Huifonara Hala,原居輝發(今吉林輝南)、吉林伊通河流域,輝發國滅亡後,有遷葉赫地區(今吉林梨樹)改入葉赫部者,稱葉赫那拉氏;有仍為輝發那拉氏者,在清朝中期有入雲南鳳慶地區,後冠漢姓為輝氏、何氏、范氏等。
如今東北、河北、北京、山東等地的輝氏大多為滿族,盡管有些輝氏族人已經改民族為漢族或其他民族,但各家族內部都相傳自己為滿族後裔。
二.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為京兆尹,「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時期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為京兆國。曹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陝西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期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曹魏時期縮小。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諸國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兩朝均立都於長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朝時期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原址統稱為西安。
建康郡:十六國時期前涼國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高台西南。南北朝時期北朝魏廢黜。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王孝傑曾於今高台東南置建康軍,後其地歸入吐蕃(今新疆)。
遼西郡:戰國時期燕國初設遼西郡,秦、漢兩朝沿襲。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樂亭東部、遼寧省大凌河西部地區。
樂浪郡:西漢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劉徹命漢朝大軍滅亡了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統一其舊域後,在那裡劃分地方行政區域,設置了樂浪(今朝鮮平安南道)、玄菟(今朝鮮咸鏡道)、真番(今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今朝鮮江原道)四郡,史稱「漢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不過,真正意義上的「漢四郡」存在時間並不長。到西漢朝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並於樂浪郡。於是在從前箕氏朝鮮和燕兩個諸侯國管轄過的遼東地方,從燕、秦和初所置的遼東郡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新賓北漢城),在其下新設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興起於遼東地方玄菟郡。西漢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漢玄菟郡管轄范圍內的高句麗縣建立了政權。兩漢、魏、晉時期,樂浪郡、玄菟郡的區域和郡治不斷變化。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將樂浪南部分割出來,設立帶方郡。此外。在漢魏之時的朝鮮半島南部,居住著韓種的三支,馬韓、辰韓、弁韓。史載馬韓有五十四國總十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共七十八國。共計為二十萬戶,當時約近百萬人。
三.字輩排行:
湖南湘西輝氏字輩:「……萬庭士(兆紹仕)樹(自建子向)林(元正)志(忠新)金(鳳尚朝)……」
2. 西安回民街的來歷誰知道
由來:
據說回民街過去是原來國外的使節和來長安做生意的商家們聚居在這里,不斷地繁衍生息,坊上人大都是這些古老移民的後裔。然後不斷發展,演變成了今天的回民街。
3. 古代的長安說的是現在哪個城市啊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
4. 絲綢之路起點西安的氣候類型是
絲綢之路的起點位於古代長安城,長安城就是現現今的西安了,西安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稍冷少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
西安地區從六千年前半坡人時期的亞熱帶環境逐漸過渡到現在的暖溫帶環境以來,按近千年來一直持續的氣候帶、氣候類型及其相應的原始自然植被狀況,西安地區自然環境應該為暖溫帶季風性半濕潤森林環境和森林草原環境,與西部其他地區相比,這一自然氣候背景為西安生態化建設提供的條件具有明顯的相對優勢。
5. 寫介紹西安羊肉泡作文450
羊肉泡饃,陝西名吃。其淵源可上溯至公元前11世紀。西周時曾將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羊羹就是用羊肉烹制的羹湯,製作方法:先將優質的羊肉洗切干凈,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面烤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 古城西安的牛羊肉泡饃,講究工藝,烹制精細,火候到家,肉爛湯濃,料重味醇,饃筋光潤,綿韌適口,肥而不膩,營養豐富,且具有食療滋補作用。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涼鄯而收兩京,一道平息
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准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准駐兵長安。「大食」兵行軍打仗時常攜帶一種叫「飥爾木」的類似「饢」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飥爾木」常變干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隨著「大食」兵和當地人的交往日甚,「飥爾木」的製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眾的主食之一「飥飥饃」。一千多年來,經過西安坊上人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一道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是對陝西人的生動寫照。 泡饃以烹調方法分為干泡(無湯)、口湯(食後餘一口湯)、水圍城(湯較多)和單走兒(吃饃喝湯)四種。餐前先將「饃」掰成黃豆般碎塊,交廚師烹煮。食時選定方位,講究蠶食,切忌攪動,以保持鮮味和原氣。其間可加辣子醬,以刺激食慾,食香菜以保持口氣清新。為避免泡饃中的牛羊肉脂肪膩口,可佐以糖蒜,以利再戰。餐後飲一碗精製的高湯,更覺濃香溢口,神清氣爽。 牛羊肉泡饃的特點是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後餘味無 ,又有暖胃之功能。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饃、肉,碗里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是一種難得的滋補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饃館很多,其中老字型大小有"老孫家"、"同盛祥"等較有名氣。 事實上,羊肉泡饃在西安廣受歡迎並不只是因為它的美味。它和西安的許多特色小吃一樣,在街上隨處可見,而且價格公道,是一種全民食品。不管身份高低貴賤,只要想吃,就能吃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