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珠海比較好的客家菜飯館~~
珠海市李錦記客家菜餐廳珠海市香洲區吉大海洲路23號
㈡ 想開個客家菜餐館,取什麼名字好
簡明扼要:客家土菜館、來客家菜館、客家民俗菜館
含蓄一點:仙客農家菜館、客官家常菜館
㈢ 梅州有什麼餐廳可以推薦嗎
應該是金苑酒家吧,當地非常有代表性的客家菜餐廳,代表的菜有:有煎蕎粄、鹽焗雞、釀豆腐、金牌焗骨等等,是外地遊客和家庭、商務接待的首選餐廳
㈣ 正宗客家菜有什麼菜啊
原汁原味客家菜 客家釀豆腐
水綠燜飯有個奇怪的名字,水綠據說是一種菜名,客家人把水綠菜摘下來,用水燙熟,然後放在外面晾乾,再把它放在罐子里裝好,在需要用的時候再取出來,炒菜或者炒飯都可以。這道菜的味道有一點點酸,吃起來特別開胃,與酸菜有一些類似。水綠燜飯就是把水綠菜切絲,與飯一起燜煮,帶點酸味的燜飯,讓人吃上好幾碗都不感覺到膩。新豐江野生水魚是這家店的特色菜之一,這些水魚由新豐江水庫被人們打撈起來,送到東莞,進入餐廳,成為人們桌上的美味。據說現在的野生水魚已經很少了,所以這些水魚的供應是限量的,而價格也相對比較貴,要200多元一斤。這道茶油蒸水魚是這家客家菜館裡面的招牌菜,茶油是來自高山的一種油茶樹,茶油健康,做菜的味道也較好。
山裡的來客
客家菜一直是東莞餐館中佔得比較多的菜系之一,特別是在一些客家人比較多的地方,客家餐飲更是和川菜、湘菜等餐館一起平分東莞外來菜的天下,如黃江、清溪、寮步等地,較多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總會出現一些味道正宗、較有特色的客家餐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客家菜較為清淡,味道偏咸,適合南方的天氣,合東莞人的口味,也因此越來越受歡迎,特別是一些由河源運過來的原材料做成的地道客家菜,更是受到人們的追捧。
材料每天由河源運過來
客家菜餚在榜上有名的是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客家菜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稱。
客家菜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河源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關系。在寮步天安購物廣場旁的這家天安農家菜館,記者看到在店裡堆著的幾十箱礦泉水,據店老闆介紹,這些水是由河源霍山運過來的,專門用來煮湯,像扁豆燉龍骨湯、豬肉湯等都是用這些礦泉水煮的,這樣出來的湯味道會比較鮮美。
另外,做菜的原材料也要由河源運過來,這樣才能保證客家菜地道的味道,老闆說,他們專門有一個人留在河源進行采購,每天早上就從河源把材料運送過東莞來,如山區里的走地雞,農村老太太種出的青菜,還有新豐江里撈出的各種野生河鮮,車田用鹵水做出的豆腐等等,這些都是每天由當地開車送過來,以保證食物的新鮮。
手工磨製的豆腐
這里的菜式做法都是由農村傳出來的,連豆腐都是用手工磨成的。據介紹,客家釀豆腐是客家菜的代表菜式之一,所選用的豆腐也不是在外面市場上賣的那種石膏做的豆腐,客家豆腐較有名的是車田豆腐,車田是河源的一個地名,那裡以製作豆腐出名,車田豆腐都是用鹵水做成,用石磨來打磨而成的,味道很鮮美。
除了車田豆腐外,來自車田的還有車田糍粑,用的也是傳統的手工打造方法,用木杵、石臼等打糍粑,車田糍粑不是很甜,所以不容易膩,有些粘牙,韌性適中,因此也受到不少人的喜愛。
沒有兌過水的娘酒
品嘗客家菜不能不提的是客家娘酒,就釀酒而言,除了人的因素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第一是要選優質酒餅,第二是水質很關鍵,要用純凈而清甜的山泉水或井水。黃酒因其含酒精度數極低,口感清醇略帶酒味,故老少皆宜,特別是客家婦女尤其喜歡這「既解渴又補」的黃酒。
我們平時看到的娘酒,大多數是黃色的,那是因為餐廳里把娘酒兌了水,酒味道比較淡。而這里的娘酒卻是白色的,店老闆告訴我們,這些娘酒是沒有煮過的,沒有兌過水,因此也就更濃一些,味道更醇,度數不高,但是喝起來感覺很好。
㈤ 客家菜有哪些
客家菜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
新港湖鮮: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在萬綠湖旅遊碼頭新港鎮的飲食店裡幾乎都能品嘗到這些風味各異的湖鮮。
五指毛桃湯 是用山上野生的一種葉似五指的樹根與豬排骨熬成的湯,有誘人的椰奶香味、具平肝明目、滋陰降火之功效。
㈥ 我家是開飯店的,是客家菜,開了30年了,可是現在餐廳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差,求高人指點
㈦ 客家菜的經典菜式
在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這又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首先,因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咸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火候烹得越到食物越香。
【 原味可口】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在如今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頭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
【原汁原味】 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客家人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著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
【可口可心】 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對於2014年,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客家鹽焗雞 「鹽焗雞」是廣東的一款名菜。它首創於廣東東江一帶。300多年前的東江地區沿海的一些鹽場,有人把熟雞用紗紙包好放入鹽堆腌儲,這種雞肉鮮香可口,別有風味。後來東江首府鹽業發達,當地的菜館爭用最好的菜餚款待客人,於是創制了鮮雞燙鹽焗制的方法現焗現食,因此菜始於東江一帶,而東江是客家所在地,故稱這種雞為「客家鹽焗雞」。 水蒸雞 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穀物群養的雞,整隻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刀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餘倍,可見其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里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據說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 盆菜 流傳廣東、香港圍村一帶近千年的「大盆菜」,又名「大盆宴」,以黃氏為主,據傳當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時品嘗後難以忘懷,遂仿之行「千叟宴」而名聲大振
明、清兩代,深圳下沙村民把盆菜稱為「新安盆菜」,當時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個木盆,一張八仙桌,四條長凳,八人一桌,俗稱「吃盆菜」。後來下沙人丁興旺,生活越來越富裕,鬧元宵的人越來越多,就改稱為「大盆菜」。他們稱該村的盆菜是做工、配料、烹飪方式保存完好的正宗盆菜。
盆菜比之有來頭的「一品鍋」更富有鄉土氣息,看似粗粗的盆菜實質烹飪方法十分考究,分別要經過煎、炸、燒、煮、燜、鹵後,再層層裝盆而成,內里更有乾坤,由雞、鴨、魚、蚝、腐竹、蘿卜、香菇、豬肉等十幾種原料組成。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的宗親法度,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團圓,一派祥瑞氣象。大家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定然會呈現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處的菜,味道越鮮美。傳統的盆菜以木盆裝載,現時多數改用不銹鋼盆,餐廳亦有採用砂鍋的,可以隨時加熱,兼有火鍋的特色。
㈧ 客家菜 北京
北京蘭庭閣客家菜,在慈雲寺附近!吃客家菜的地方,超贊的!!!!
㈨ 要做客家菜式,有那幾種介紹。
客家飲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客家菜餚,另一為客家小吃。 客家菜餚在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偏重「肥、咸、熟」,這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首先因為他們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咸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而客家菜的變化又反過來說明社會的文明坤,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的河源客家人的鍋頭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其原汁原味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河源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目前,河源市區的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水蒸雞 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穀物群養的雞,整隻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餘倍,可見基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里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在萬綠湖旅遊碼頭新港鎮的飲食店裡幾乎都能品嘗到這些風味各異的湖鮮。 五指毛桃湯 是用山上野生的一種葉似五指的樹根與豬排骨熬成的湯,有誘人的椰奶香味、具平肝明目、滋陰降火之功效。 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做紅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東西」,每種小吃幾乎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反映了一種習俗。 正月元宵節 元宵節客家人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咸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在元宵節或早三幾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廳的樑上懸掛大花燈籠,並請親朋好友前來吃灑祝賀,期間戶主抱來去年出生的男嬰先向先祖神位參拜,接著參拜長輩,長輩給「利是」表示祝願,完畢後眾人開懷暢飲,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將名字注入族譜。一般是一個兒子掛一個燈籠,哪個圍屋掛的燈籠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興旺。 二月二 取下花燈,燒過年貼的對聯、「利是」,清理、吃完過年時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備開春干農活。 三月清明 這一期間野艾草比較鮮嫩,客家人就采來做成糍來吃。清明過後,就開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語說:「吃了野艾糍,肩頭磨得損。」 四月八 也叫水節,立夏節,因為是在表黃不接的時候,過節吃的食品較差,大多數吃的是傑米粉與麥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以表示紀念屈原,還吃釀苦瓜和用剛收成的黃豆做的釀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農作物的收成與下半年的耕種已基本結束,有喜慶豐收和放假休息的氣氛,這天家家戶戶磨豆腐、吃鴨子,還要吃多種做法的新鮮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月餅、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餅、田螺都表示團圓,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過節。以往還有放孔明燈作娛樂的傳統。 九月九重陽節 也叫鬼節,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這天進行。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 客家地區有句話叫做「冬(冬至)大過年(春節)」,意思是比春節還要隆重,因為秋收冬藏,農事已畢,一年耕稼,豐碩喜人。這天吃的小吃是蘿卜糍,由於這時天氣寒冷乾燥,所以客家人都在這一時節臘豬肉、腌鹹菜等,准備過春節,這天臘的豬肉可保存較長時間。 春節(過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不出遠門,忙著准備過年的食品、迎接遠歸的親人。過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籠糍,還有紅燒肉、釀豆腐等客家菜。特別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遠都要趕回家吃「團圓飯」,與親人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