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魯迅的《吶喊》有什麼樣的內涵和藝術特徵
內涵:
作者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清楚表明了寫作這組小說的用意,就是以大聲的吶喊驚起被密閉在「鐵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將至的民眾,呼喚大家齊心合力毀壞這「鐵屋子」,以爭取新的生命。
為達此目的,作者魯迅自覺地接受在寫作中「須聽將令」的要求,更多地表現出熱血的憤怒與激情、暢快的諷刺和揶揄,盡量在陰暗的色調中給前進的人留有一線希望。
《吶喊》喊出了新文化運動反封建的最強音,站在人道主義、個性解放、思想啟蒙的立場上對壓制人、扭曲人、奴化人、摧殘人的中國封建文化傳統進行了最深刻的批判。
藝術特徵:
1、人物創作手法的多樣性。在人物創作上,作者運用了多種手法來刻畫人物,塑造了一批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典型人物。
作者善於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典型化方法來塑造典型形象。作者魯迅說他筆下的人物全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而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些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完全發表自己的意思為止。
典型化的方法,既表現了人物的共性,即對一類人的思想性格的藝術概括,又重點突出了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徵,使之成為「熟悉的陌生人」。魯迅正是以這種典型化的方法,創造了阿Q、孔乙己、閏土等一系列典型形象。
2、藝術表現手法的多樣性。
《吶喊》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主要以現實主義手法為主,但在客觀的敘述之中也能感受到作者濃烈的感情。作者以現實主義精神,高揚鮮明的理性批判旗幟,直擊國民的各種病苦及病根,意圖引起療救的注意;體現了其現實主義藝術手法的運用高妙而精到。
在堅持現實主義手法的同時,作者又敢於大膽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和象徵主義手法來作為現實主義手法的補充,既豐富了小說表現藝術的內涵,又擴充了小說表現生活、思想內容的容量。此外,批判諷刺手法的運用使魯迅的一些作品形成「含淚的微笑」的鮮明特色。
《吶喊》中的小說,基本上是悲劇的結局,但在悲劇中作者常融進一些具有黑色幽默的諷刺和幽默誇張的喜劇因素,形成悲喜交融卻更添悲意的特色,典型的作品如《阿Q正傳》。
小說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小說結構比較靈活多樣的優點,在結構上打破了中國舊章回體小說的格式,創造了被譽為「格式特別」的多種形式;另方面又繼承了中國傳統小說的藝術精華。
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人物的自身行動,去表現他的內心情緒,而不是靜止地去解剖或分析人物的心理,因此顯得精煉、含蓄。《吶喊》把西方小說藝術與中國傳統小說藝術融合起來創造了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民族新形式。
3、作品結構樣式的多樣性。
1923年茅盾在談論魯迅時說到,首先,《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其小說大多截取生活的橫斷面,以一個或幾個生活場面、片段連綴而成。但在敘事方式上,有第一人稱的,也有第三人稱的;在行文順序上,有以順序為主,也兼有倒敘的;
在行文線索上,有單線發展的,也有雙線交織的。在小說體式上,則更加多樣。《狂人日記》運用的是日記體,《頭發的故事》用的是對話體,《阿Q正傳》則近似章回體,其他的還有隨筆、速寫等。
其次,魯迅糅合中國傳統小說的白描技巧和西方現代小說,特別是象徵主義小說的結構方式,將具有象徵色彩的細節、動作、事件、場景化為小說的核心意象,統率全篇。總之,作者總能根據每篇小說特定的題材和思想內容,找到或創造出與之相適應而且新穎獨特的小說樣式,使小說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
4、《吶喊》風格獨特,喜劇與悲劇相交織,層次豐厚,令人回味無窮。
《孔乙己》、《阿Q正傳》是悲劇與喜劇交融的典範。這樣的悲喜劇交融實際上體現了生活人的情感、情緒本身的豐富性。《吶喊》盡管包含著重大的寫作主題,卻完全沒有為了觀念而抽空生活,而是真正做到了以生活為本,以活生生的人為本,自然地呈現出觀念。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所創造的「含淚的微笑」、美國文學中的「黑色幽默」等,都是世界文學史上悲喜劇風格交融的經典。魯迅在《吶喊》中所創造的悲喜劇風格交融與之相比毫不遜色,既為民族文學開辟了新的獨特的風格境界,又融合了民族傳統文學水乳交融、不著痕跡、含蓄蘊藉的特點。
5、小說的語言在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同時又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創造了現代文學語言的典範。
在魯迅的小說作品中,無論是敘述語言還是人物語言,都在吸收中國古代白話小說語言和外來語言富有表現力的因素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魯迅的藝術語言精煉純凈,生動傳神,真實樸素,增強了小說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1)撈鮮森加盟店怎麼樣擴展閱讀:
《吶喊》創作背景
20世紀初,中國正遭受世界列強的侵略,國家動亂,人民生活艱苦。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漸漸確立了徹底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政治路線,青年魯迅則正致力於建構自己的思想啟蒙綱領。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魯迅也認識到革命的重要性,並且以各自的語言、各自的表述方式響應革命,隨後發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政府遷到北京。但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各派軍閥竊取了革命成果,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魯迅本希望能為教育事業的革新貢獻力量,但根本無事可做,內心無比的孤獨和苦悶。
1915年9月,《青年雜志》(即《新青年》)創刊,是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當時《新青年》的編輯錢玄同來向魯迅約稿。魯迅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中看到「新世紀的曙光」,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魯迅受到極大鼓舞。
魯迅相信只要「大嚷」起來,就有「希望」喚醒「熟睡」的人們,就有毀壞那關著「熟睡」人們的黑暗的「鐵房子」的希望。魯迅答應了錢玄同的邀請開始寫文章,魯迅對《新青年》的編輯們懷著尊敬與贊賞,又感到他們「或許是感到寂寞」,所以他要「吶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後又連續寫了十幾篇短篇小說,1923年魯迅將1918年至1922年創作的15篇小說輯成《吶喊》,其中《不周山》一篇後收入《故事新編》中。作者魯迅曾說:「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
因而,《吶喊》是聽革命前驅的將令的作品,也就是服從於「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遵命文學」。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
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② 今年合作醫療費我交過了,但合作醫療本至今還沒辦下來,去查過了,說交費票村上沒給上傳,況且在本組查
沒給交讓把交的錢給退了,如果有病就找政府給補交,但確實屬漏報的,不能高於千分之一的誤差。否則由收款人自付
③ 撈鮮森有多少家分店
生有多少家五家吧e52的?
④ 撈鮮森搖滾炒飯加盟是騙人的嗎
典型的騙子,說好的保證金能退,接著把收據騙回去錢也不退了,還叫囂著報警也管不了她們
⑤ 成都目前有撈鮮森生鮮超市嗎
應該是沒有的!通常只要下載高德地圖輸入地址就知道有沒有撈鮮森生鮮超市了!如果有顯示就是有,沒有顯示就是沒有的!希望能幫到您,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