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張愛玲小說《小團圓》全文下載地址
貼吧版:
http://tieba..com/f?kz=557430964
網上還沒有完整的<小團圓>,能載到的那些資源都是蒙人的.建議等等~
大陸版四月即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10339/
以下截選:
http://hi..com/%D2%DD%D0%C4%C6%B7%B2%E8/blog/item/063d92eea748563eacafd5bf.html
張愛玲《小團圓》 截選(繁體)
㈡ 張愛玲《小團圓》的目錄,包括前言什麼的。。
我有TXT版本全文,如果LZ要的話請留郵箱。內容分12章節,但每個章節沒有目錄。前言如下:
《小團圓》前言 宋以朗
我身為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行人,一直都有在大學、書店等不同場所舉辦關於張愛玲的講座。每次總有人問我那部未刊小說《小團圓》的狀況,甚至連訪問我的記者也沒有例外。要回應這些提問,我總會徵引張愛玲在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二日給我父母寫的信——隨信還附上了遺囑正本——其中她曾說:
還有錢剩下的話,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如關於林彪的一篇英文的,雖然早已明日黃花。 (《小團圓》小說要銷毀。)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這里要指出一份遺囑是法律文件,但一封普通信件不是,為何還要「細想」與「再說」?據我所知,這討論從未出現過。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去世,而她所有財產都留給我父母。我父親宋淇(Stehen Soong)當時身體欠佳,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亦去世了。我母親宋酈文美(Mae Fong Soong)則遲遲沒決定《小團圓》的去向,患得患失,只把手稿擱在一旁。到了二OO七年十一月,我母親逝世,而《小團圓》的事就要由我決定了。
於是我總會問我那些聽眾,究竟應否尊重張愛玲本人的要求而把手稿付之一炬呢?他們亦總是異口同聲地反對。當中必然有些人會舉出Max Brod和Kafka作例子:若Max Brod遵照朋友的吩咐,世界便會失去了Kafka的作品。很明顯,假如我按張愛玲的指示把《小團圓》毀掉,我肯定會跟Max Brod形成一個慘烈的對照,因而名留青史。當然我也不一定要服從民主投票,因為大眾可能只是喜歡八卦爆料。
我明白一定要很謹慎地下決定。張愛玲既然沒要求立刻銷毀《小團圓》,反而說稍後再詳細討論,證明了不是毫無轉圜餘地的。假如要「討論」,那議題又是什麼呢?一開始是什麼促使張愛玲寫此小說呢?她遲遲不出版又為了什麼緣故?何以最後還打算銷毀它呢?
要問他們三位自然是沒可能的。幸好他們留下了一大批書信:四十年間,他們寫了超過六百封信,長達四十萬言。當中我們就可找到《小團圓》如何誕生及因何要暫時「雪藏」的故事。以下就是相關的書信節錄: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七月十八日
這兩個月我一直在忙著寫長篇小說《小團圓》,從前的稿子完全不能用。現在寫了一半。這篇沒有礙語。「……」我在《小團圓》里講到自己也很不客氣,這種地方總是自己來揭發的好。當然也並不是否定自己。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八月八日
《小團圓》越寫越長,所以又沒有一半了。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九月十八日
《小團圓》因為醞釀得實在太久了.寫得非常快,倒已經寫完了。當然要多擱些天,預備改,不然又遺患無窮。「……」這篇小說有些地方會使你與Mae替我窘笑。但還是預備寄來給你看看有沒有機會港台同時連載。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小團圓》擱了些天,今天已經動手抄了。我小說幾乎從來不改,不像論文會出紕漏。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十月十六日
《小團圓》好幾處需要補寫——小說下改,顯然是從前的事了——我乘著寫不出,懶散了好幾天.馬上不頭昏了。看來完稿還有些時,最好還是能港台同時連載。「……」趕寫《小團圓》的動機之一是朱西南來信說我近年來盡量de-ersonalize讀者對我的印象,希望他不要寫。當然不會生效,但是這篇小說的內容有一半以上也都不相干。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六日
《小團圓》是寫過去的事,雖然是我一直要寫的,胡蘭成現在在台灣,讓他更得了意,實在不犯著,所以矛盾得厲害,一面補寫,別的事上還是心神不屬。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小團圓》還在補寫,當然又是發現需要修補的地方越來越多。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一月三日
《小團圓》因為情節上的需要,無法改頭換面。看過《流言》的人,一望而知裡面有《私語》、《燼余錄》(港戰)的內容,盡管是《羅生門》那樣的角度不同。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五日
《小團圓》情節復雜,很有戲劇性,full of shocks,是個愛情故事,不是打筆墨官司的白皮書,裡面對胡蘭成的憎笑也沒像後來那樣。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四日
《小團圓》剛填了頁數,一算約有十八萬字(!),真是《大團圓》了。是採用那篇奇長的《易經》一小部份!——《私語張愛玲》中也提到,沒舉出書名——加上愛情故事——本來沒有。下星期大概可以寄來,副本作為印刷品,恐怕要晚一兩天到,不然你們可以同時看。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八日
昨天剛寄出《小團圓》,當晚就想起來兩處需要添改,沒辦法,只好又在這里附寄來兩頁——每頁兩份——請代抽換原有的這兩頁。
鄘文美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前天收到《小團圓》正本,午間我立刻覆了封信告訴你,讓Stehen下午辦公時順便付郵。傍晚他回家,帶來另一個包裹,原來副本也寄到了!於是我們就不用你爭我奪(你知道我們從來不爭什麼,只有搶看你的作品是例外),可以一人一份的先睹為快。我已經看完,心裡的感覺很復雜,Stehen正巧很忙,又看得仔細,所以還沒有看到結尾……你一定想聽聽我們的反應,這次還是要你忍耐一下。
「……」
今天收到你十八日的信,有兩頁需要抽換,很容易辦。問題是Stehen說另外有許多小地方他覺得應該提出來和你商量一下。
「……」
這本小說將在萬眾矚目的情形下隆重登場(我意思登上文壇),我們看得非常重要,所以處處為你著想,這片誠意你一定明白,不會嫌我們多事。你早已預料有一些地方會使我們覺得震動——不過沒關系,連我都不像以前那麼保守和閉塞。我相信沒有別一個讀者會像我那樣徹底了解你為什麼寫這本書。Stehen沒聽見過你在紐約打胎的事,你那次告訴我,一切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四月四日
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為了發泄出氣,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為了國家主義的制裁,一直無法寫。
「……」
我跟陳若曦在台北的談話是因為我對國民政府的看法一直受我童年與青年的影響,並不是親共。近年來覺得monolithic nationalism松動了些,例如電影中竟有主角英美間諜不愛國(Michael Caine飾),所以把心一橫,寫了出來,是我估計錯了。至於白便宜了「無賴人」,以前一向我信上也擔憂過。——他去台大概是通過小同鄉陳立夫,以前也幫過他忙——改成double agent這主意非常好,問題是我連間諜片與間諜小說都看不下去。等以後再考慮一下,稿子擱在你們這里好了。
志清看了《張看》自序,來了封長信建議我寫我祖父母與母親的事,奸在現在小說與傳記不明分。我回信說,「你定做的小說就是《小團圓》」,現又去信說euhoria過去後,發現許多妨礙,需要加工,活用事實,請他soft-edal根據事實這一點。但是一定已經傳出去了。
宋淇 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五日
我們並不是rudes.老實說,國家的觀念也很淡,可是我們要面對現實問題。「無賴人」如果已死了,或在大陸沒有出來,這問題就算不了什麼,可是他人就在台灣,而且正在等翻身機會.這下他翻了身,可是至少可以把你拖垮。小說中說他拿走了所有的來往書信,可能還保存在手,那麼成為了documentary evidence,更是振振有詞了。所以現在改寫身份,讓他死於非命,開不出口來。還有一點,如果是double agent,也不能是政府的agent,因為政府的agent是不會變節的。我們從前參照Sy Ring那樣拍一個電影,劇本通不過,就是這理由。邵之雍的身份究竟是什麼,可以不必寫明,因為小說究竟是從女主角的觀點出發,女主角愛他的人,that』s all,並不追究他身份,總之他給人打死,據說是double agent,為日本人或偽政府打死都可,甚至給政府的地下份子或共產黨地下份子打死也無不可。你不必去研究他的心理,因根本不在正面描寫他。只要最後發現原來是這樣一個言行不一致,對付每個女人都用同一套,後來大家眾在一齊,一對穿,不禁啞然失笑。在此之前,九莉已經幻滅,去鄉下並不是懷念他,而是去看一下,了卻一樁心願,如此而已。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我是太鑽在這小說里了,其實Stehen說的台灣的情形我也不是不知道——不過再也沒想到重慶的地下工作者不能變節!!!袁殊自命為中共地下工作者,戰後大搖大擺帶著廚子等一行十餘人入共區,立即被拘留。但是他的cover是偽官,還是不行。也許可以改為台灣人——我教過一個台灣商人中文,是在日本讀大學的。跟清鄉的日軍到內地去做生意。——戰後潛伏的鄉下只要再南下點就是閩南語區。有個德國僑領曾經想recruit我姑姑去重慶活動,這人也許可以派點用場。九莉跟小康等會面對穿,只好等拍電影再寫了,影片在我是on a different level of consciousness。在這里只能找circumstances to fit the scenes & emotions。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我現在的感覺不屬於這故事。不忙,這些都需要多擱些時再說。我的信是我全拿了回來,不然早出土了。
宋淇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小團圓》分三天匆匆讀完,因為白天要上班,讀時還做了點筆記。對措詞用字方面有疑問的地方都記了下來,以便日後問你再商酌。Mae比我先看完,筆記也做得沒有我詳細,二人加起來,總可以cover the ground。因為從好的一方面說,你現在是偶像,不得不給讀者群眾好的一方面看;從壞的一方面說,你是個目標,說得不好聽點,簡直成了眾矢之的。台灣地小人多,作家們的妒嫉,拿不到你書的出版商,加上唐文標之類的人,大家都拿了顯微鏡在等你的新作面世,以便在雞蛋里找骨頭,恨不得你出了什麼大紕漏,可以打得你抬不起頭來。對於你本身,多年已不再活躍,現在又忽然成為大家注意力的中心,在文壇上可說是少見的奇跡,也是你寫作生涯中的轉折點,所以要特別珍重。以上就是我們處理你這本新著的rimary concern。
這是一本thinly veiled,甚至atent的自傳體小說,不要說我們,只要對你的作品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聞的人都會看出來,而且中外讀者都是一律非常nosy的人,喜歡將小說與真實混為一談,尤其中國讀者絕不理什麼是fiction,什麼是自傳那一套。這一點也是我們要牢記在心的。
在讀完前三分之一時,我有一個感覺,就是:第一、二章太亂,有點像點名簿,而且插寫太平洋戰爭,初期作品中已見過,如果在報紙上連載,可能吸引不住讀者「追」下去讀.我曾考慮建議把它們刪去或削短,後來覺得有母親和姑姑出現,與下文有關,同時含有不少張愛玲筆觸的文句,棄之實在可惜,所以決定押後再談。
及至看到胡蘭成的那一段,前面兩章所ose的問題反而變成微不足道了。我知道你的書名也是ironical的,才子佳人小說中的男主角都中了狀元,然後三妻四妾個個貌美和順,心甘情願同他一起生活,所以是「大團圓」。現在這部小說里的男主角是一個漢奸,最後躲了起來,個個同他好的女人都或被休,或困於情勢,或看穿了他為人,都同他分了手,結果只有一陣風光,連「小團圓」都談不上。
女主角九莉給寫成一個膽大,非傳統的女人:她的愛是沒有條件的,雖然明知(一)這男人是漢奸;(二)另外他有好幾個女人;(三)會為社會輿論和親友所輕視。當然最後她是幻滅了,把他拋棄。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一定會有人指出:九莉就是張愛玲,邵之雍就是胡蘭成。張愛玲明知他的身份和為人,還是同他好,然後加油加醬的添上一大堆,此應彼和,存有私心和護嫉的人更是每個人踢上一腳,恨不得踏死你為止。那時候,你說上一百遍:《小團圓》是小說,九莉是小說中人物,同張愛玲不是一回事,沒有人會理你。
不要忘了,旁邊還有一個定時炸彈:「無賴人」,此人不知搭上了什麼線,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書,大寫其文章,後來給人指責為漢奸,中央日報都出來攻擊他,只好撤職,寫文章也只好用筆名。
《小團圓》一出,等於肥豬送上門,還不藉此良機大出風頭,寫其自成一格的怪文?不停的說:九莉就是愛玲,某些地方是真情實事,某些地方改頭換面,其他地方與我的記憶稍有出入等等,洋洋得意之情想都想得出來。一個將近淹死的人,在水裡抓得著什麼就是什麼.結果連累你也拖下水去,真是何苦來?
我上面說道你是一個偶像,做到了偶像當然有各種限制和痛苦。因為有讀者群眾,而群眾心理就是如此,不可理喻的。你之所以有今天,一半靠讀者的欣賞和喜歡你的作品,學院派和作家們的捧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官方最近realize你是第一個反共作家更是一個有利的因素。如果前面的推測應驗起來,官方默不作聲,讀者群眾只聽一面之詞,學院派的辯護到時起不了作用。聲敗名裂也許不至於,台灣的寫作生涯是完了,而以前多年來所建立的goodwill一定會付之東流。以上所說不是我危言聳聽,而是我對.R.這一行頗有經驗,見得多了,絕非無中生有。
我知道你在寫作時想把九莉寫成一個目unconventional的女人.這點並沒有成功。只有少數讀者也許會說她的不快樂的童年使她有這種行為和心理,可是大多數讀者不會對她同情的,總之是一個unsymathetic的人物。這是一。
其次,這些事積在心中多少年來,總想一吐為快,to get it out of your system。像我在電影界這麼多年,對於許多事,假裝不知道.最後終於抵制不住,等於breakdown,以後換了環境,拚命想法get it out of my system一樣。好了,現在你已寫出來了,這點也已做到了。我們應該冷靜客觀地考慮一下你的將來和前途。
大前提是in its resent form,此書恐怕不能發表或出版。連鑫濤都會考慮再三,這本書也許會撈一筆,但他不會肯自毀長城的。現在唯一的辦法是改寫,有兩個aroach:(一)改寫九莉,identify她為愛玲為止。這一點做不到,因為等於全書重寫。(二)改寫邵之雍。這個可能性較大。藍山我們猜是桑弧,你都可以拿他從編導改為演員,邵的身份沒有理由改不掉。你可以拿他改成地下工作者,結果為了錢成了double agent,到處留情也是為了掩護身份,後來不知給某方發現,拿他給幹掉了。
九莉去鄉下可以改獨自去,表示想看看所愛的人的出身地,結果遇見小康等人,為了同樣目的也在,大家一交換notes.穿了綳,原來他用同一手法和說法對付所有的女人,而原來還有兩個鄉下老婆,然後才徹底地幻滅,(荒木那一段可以刪除,根本沒有作用。)這樣改當然也是一個major oeration.但牽涉的面較狹,不必改動九莉和家庭那部份,至少不用全部重寫,可能挽救這本書。
九莉這樣做是因為她所過的生活使她完全不知世情,所以才會如此,不少讀者會同情一點。同時這樣還可以使「無賴人」無話可說,他總不見得這樣說:「邵之雍就是我」,因為他究竟是漢奸,而非地下工作者,而且也沒有死。他如果硬要往自己臉上貼金,也不會有人相信。況且藍山和打胎兩段讀者多數不會identify為你的。當然你在設計整本書的時候,有一個完整的總盤計劃,即使極小的改動也會牽一發而動千鈞。
我不是超人,對寫小說也沒有經驗,自知說起來容易,正式做起來,處處俱是問題。但和Mae談了幾次,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可行之道。(二)這方法你如果認為行不通,腦子一時拐不過來,只好暫時擱一擱,好好想一想再說,對外只說在修改中,好在沒有第三個人見過原稿。想通之後,有了具體的改法再來過。
讀到這里,你已知道得跟我一樣多了。以我所見,他們最大的隱憂就是當時身在台灣的胡蘭成。他們相信,胡會利用《小團圓》出版的良機而大佔便宜,亦不會顧慮到張愛玲的死活。
宋淇提出了一個技術上的解決辦法,就是把男主角改寫為最終被暗殺的雙重間諜(double agent)。如此胡蘭成便難以聲稱自己就是男角的原型了,當然,這無可避免需要大量改動。
結果張愛玲也同意宋淇的顧慮,便暫時把《小團圓》擱置,而繼續寫她的《色,戒》去。但終其一生,她也沒有把《小團圓》修改完畢。
今天的情況又如何呢?胡蘭成已在一九八一年去世,所以有關他的一切隱憂現已不復存在。至於政治敏感的問題,今天的台灣與當年亦已有天淵之別,這重顧慮亦可放下了。
剩下來的,其實只是兩個技術上的問題。第一,當年曾擔心女主角九莉太「不值同情」,即宋淇所謂unsymathetic。但假如這標准成立的話,我想張愛玲其餘很多作品也該據此理由而永不發表。舉一個例,《金鎖記》的女主角曹七巧又何嘗討讀者歡心?(見劉紹銘《再讀<再讀張愛玲>緣起》)所以無論女主角如何「不值同情」,我也不認為是一個足以阻撓小說出版的理由。第二,當時他們也怕讀者會視九莉為張愛玲的復制本,因而招來大量批評。但依我所見,假如張還在生,且看到現時互聯網上那些談論她的文字,她便會明白當年的顧慮是多麼微不足道了。事實上她早已去世,什麼批評都不再可能給她切膚之痛。她留給世人的文章江河萬古,也斷不會因這類聲音而減其光焰.此外,以上節錄的書信已把她的創作原意及過程表露無遺了,因此我也不必再為她作任何辯解。
本文開始時,曾引述張愛玲一九九二年三月給我父母寫的信,其中明言「《小團圓》小說要銷毀」,讀者一見,大概就會疑惑出版此書是否有違張愛玲的意願。事實上,只要我們再參考一下她與皇冠兩位編輯的書信,便會發現她本人不但沒有銷毀《小團圓》,反而積極修改,打算盡快殺青出版。以下就是其中三封相關書信的節錄:
陳礫華致張愛玲 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您的書的責任編輯方麗婉告訴我,幾乎每天都有讀者來信或來函探詢《小團圓》的出書日期,因為尚缺《對照記》與《小團圓》的文稿.非常盼望早些收到工作,更盼望皇冠有榮幸早日刊登,以饗讀者。(我也好盼望!)
張愛玲致方麗婉 一九九三年七月三十日
又,我忘了《對照記》加《小團圓》書太厚,書價太高。《小團圓》恐怕年內也還沒寫完。還是先出《對照記》。
張愛玲致陳礫華 一九九三年十月七日
《小團圓》一定要盡早寫完,不會再對讀者食言。
據此,我們應該明白張愛玲根本捨不得「銷毀《小團圓》」,而她在晚年不斷修訂,可能就是照宋淇的意見去做,可惜她始終沒有完成。我個人意見是雙重間諜辦法屬於畫蛇添足,只會引入誤會張愛玲是在替胡蘭成清洗漢奸身份,所以不改也罷。
張愛玲自己說過:「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她已發表的作品當中,《私語》、《燼余錄》及《對照記》可謂最具自傳價值,也深為讀者看重。但在「最深知」上相比,它們都難跟《小團圓》同日而語,所以銷毀《小團圓》會是一件大罪過。
我的根據就是,當年若非宋淇把關,指出胡蘭成與台灣政治情況的問題,《小團圓》早已在一九七六年發表了。既然這些問題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決定直接發表當時的原稿,不作任何刪改。
這就是我今天決定讓《小團圓》問世的理由。無論你是否認同我的決定,你也應該承認,我至少已在這里說明一切來龍去脈了。
㈢ 張愛玲小說小團圓的主要內容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
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張愛玲
九莉還記得她嬰兒時期的景象:人來人往的嘈雜聲中,有一支白銅湯匙塞進她嘴裡,那股鐵腥味真難吃!
這種與生俱來的敏感與驚人的記憶,顯然一直留在她的血液里。從幼年傳統家族在新舊世代沖擊中的爭斗、觀念對立的父母籠罩的陰影,到讀書時修道院女中千面百樣的同學、戰時人與人劍拔弩張的緊綳感……點點滴滴的細碎片段,無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記,並開出繁盛的文字。
而就是這種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來拜訪九莉。他眼中的光采像捧著一滿杯的水,他說就算這文章是男人寫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發生的關系都要發生。二十二歲還沒談過戀愛的九莉,覺得這一段時間與生命裏無論什麼別的事都不一樣,恍如沉浸在金色的永生中,讓她不顧一切,即使之雍被說是漢奸、即使他是有婦之夫……
㈣ 張愛玲的《小團圓》大概
《小團圓》是從1970年代開始創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在之前手稿也從未曝光,僅有好友宋淇、台灣皇冠文化集團社長平鑫濤等少數人看過手稿。《小團圓》可以看作是張愛玲本人自傳性的小說,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藍本,用文學的手法敘述了傳奇一生。 小團圓
但張愛玲自己對這部小說反復修改,一直不滿意。1976年林以亮在《私語張愛玲》中提到:張那時寫了一個新的中篇《小團圓》,「《小團圓》正在潤飾中。」 《小團圓》初稿寫成之後,張愛玲曾幸福地告訴摯友:「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1993年7月30日,張愛玲致信平鑫濤,「《對照記》加《小團圓》書太厚,書價太高,《小團圓》恐怕年內也還沒寫完。還是先出《對照記》吧。」張愛玲本人一度同意將《小團圓》在1994年2月的「皇冠四十周年慶」時刊出,與《對照記》合集出單行本。 但隨著張愛玲本人身體不佳,其寫作進度非常緩慢。1993年10月8日,張愛玲在給平鑫濤的信里說:「欣聞《對照記》將在11月後發表,《小團圓》一定要盡早寫完,不再會對讀者食言。」12月10日,張愛玲在給平鑫濤的信里說,「《小團圓》明年初絕對沒有,等寫得有點眉目了會提早來信告知。不過您不能拿它當回事,內容同《金鎖記》與《私語》而較深入,有些讀者會視為炒冷飯……」 《對照記》單行本於1994年6月出版,成為張愛玲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 「《小團圓》要銷毀,否則會惹非議」 自1970年代開始創作《小團圓》,20年間已幾易其稿,但在遺囑中卻要求將手稿「銷毀」。在現存的張愛玲寫給宋淇夫婦的一封信中,除了寫明遺產處理問題外,還要求「《小團圓》小說要銷毀」,並「不想立基金會作紀念」。張愛玲過世之後,張愛玲的遺物寄到了宋淇家中,遺物中,尚未完稿的《小團圓》有好幾個版本;雖然張遺囑中註明「銷毀」,但張愛玲的好友平鑫濤和宋淇卻同樣「捨不得」。宋淇之子宋以朗此前曾透露,1967年,張愛玲寄《小團圓》初稿來,當時宋淇寫了六頁紙的復信,認為這作品不能公開,其中一點理由就是讀者看了,不會注意其文學價值,只會認為作者是在寫自己的經歷,並可能引起非議。
㈤ 華誼兄弟最近公司發展情況怎樣
這個月公布了第四季H計劃、人間小團圓票房慘淡、香港天後謝安琪Kay加盟華誼音樂,6月7號觀瀾湖馮小剛華誼電影公社隆重開街暨華誼兄弟20周年慶典,屆時1000位業界精英豪聚、聲勢浩大。可以說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中間有點小波折,朝著未來中國第一傳媒集團穩步邁進!
㈥ 電影《人間小團圓》那裡能看高清完整的啊
人間小團圓電影是香港電影目前來說很少的涉及顯示的題材眾多影星加盟,還可以啊
2014年2月16日。華誼兄弟發布九款人物海報,包括古天樂、曾志偉、楊千嬅、梁詠琪、吳孟達、吳家麗、蔡潔、李汶桂,杜汶澤,此外更為片中萌寵變色龍特別推出單張海報,尤為凸顯彭浩翔別具一格的風格。海報文案更別出心裁配置粵語經典流行曲歌詞,表達每位不同角色當中的心態與情感,包括《忘盡心中情》、《不想擁抱我的人》、《每當變幻時》、《夕陽之歌》、《狂潮》、《情義兩心堅》、《真的漢子》、《分分鍾需要你》及《變色龍》。所有歌曲橫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導演的情意拳拳不言而喻。彭導就此表示:「在我成長中,深受八九十年代粵語流行曲影響。因此在角色海報上,特別選用好幾闕我最深刻之歌詞,節錄其中,藉此向經典粵語歌致敬。每次看著欲默念文字之際,總無法壓抑以K腔唱出的沖動
㈦ 張愛玲《小團圓》的目錄,包括前言什麼的。
我有《小團圓》的TXT版本,總共分十二章節,但沒有具體的章節目錄。如果需要可留下郵箱。前言如下:
《小團圓》前言 宋以朗
我身為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行人,一直都有在大學、書店等不同場所舉辦關於張愛玲的講座。每次總有人問我那部未刊小說《小團圓》的狀況,甚至連訪問我的記者也沒有例外。要回應這些提問,我總會徵引張愛玲在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二日給我父母寫的信——隨信還附上了遺囑正本——其中她曾說:還有錢剩下的話,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如關於林彪的一篇英文的,雖然早已明日黃花。 (《小團圓》小說要銷毀。)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這里要指出一份遺囑是法律文件,但一封普通信件不是,為何還要「細想」與「再說」?據我所知,這討論從未出現過。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去世,而她所有財產都留給我父母。我父親宋淇(Stehen Soong)當時身體欠佳,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亦去世了。我母親宋酈文美(Mae Fong Soong)則遲遲沒決定《小團圓》的去向,患得患失,只把手稿擱在一旁。到了二OO七年十一月,我母親逝世,而《小團圓》的事就要由我決定了。於是我總會問我那些聽眾,究竟應否尊重張愛玲本人的要求而把手稿付之一炬呢?他們亦總是異口同聲地反對。當中必然有些人會舉出Max Brod和Kafka作例子:若Max Brod遵照朋友的吩咐,世界便會失去了Kafka的作品。很明顯,假如我按張愛玲的指示把《小團圓》毀掉,我肯定會跟Max Brod形成一個慘烈的對照,因而名留青史。當然我也不一定要服從民主投票,因為大眾可能只是喜歡八卦爆料。 我明白一定要很謹慎地下決定。張愛玲既然沒要求立刻銷毀《小團圓》,反而說稍後再詳細討論,證明了不是毫無轉圜餘地的。假如要「討論」,那議題又是什麼呢?一開始是什麼促使張愛玲寫此小說呢?她遲遲不出版又為了什麼緣故?何以最後還打算銷毀它呢?要問他們三位自然是沒可能的。幸好他們留下了一大批書信:四十年間,他們寫了超過六百封信,長達四十萬言。當中我們就可找到《小團圓》如何誕生及因何要暫時「雪藏」的故事。以下就是相關的書信節錄: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七月十八日
這兩個月我一直在忙著寫長篇小說《小團圓》,從前的稿子完全不能用。現在寫了一半。這篇沒有礙語。「……」我在《小團圓》里講到自己也很不客氣,這種地方總是自己來揭發的好。當然也並不是否定自己。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八月八日
《小團圓》越寫越長,所以又沒有一半了。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九月十八日
《小團圓》因為醞釀得實在太久了.寫得非常快,倒已經寫完了。當然要多擱些天,預備改,不然又遺患無窮。「……」這篇小說有些地方會使你與Mae替我窘笑。但還是預備寄來給你看看有沒有機會港台同時連載。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小團圓》擱了些天,今天已經動手抄了。我小說幾乎從來不改,不像論文會出紕漏。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十月十六日
《小團圓》好幾處需要補寫——小說下改,顯然是從前的事了——我乘著寫不出,懶散了好幾天.馬上不頭昏了。看來完稿還有些時,最好還是能港台同時連載。「……」趕寫《小團圓》的動機之一是朱西南來信說我近年來盡量de-ersonalize讀者對我的印象,希望他不要寫。當然不會生效,但是這篇小說的內容有一半以上也都不相干。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六日
《小團圓》是寫過去的事,雖然是我一直要寫的,胡蘭成現在在台灣,讓他更得了意,實在不犯著,所以矛盾得厲害,一面補寫,別的事上還是心神不屬。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小團圓》還在補寫,當然又是發現需要修補的地方越來越多。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一月三日
《小團圓》因為情節上的需要,無法改頭換面。看過《流言》的人,一望而知裡面有《私語》、《燼余錄》(港戰)的內容,盡管是《羅生門》那樣的角度不同。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五日
《小團圓》情節復雜,很有戲劇性,full of shocks,是個愛情故事,不是打筆墨官司的白皮書,裡面對胡蘭成的憎笑也沒像後來那樣。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四日
《小團圓》剛填了頁數,一算約有十八萬字(!),真是《大團圓》了。是採用那篇奇長的《易經》一小部份!——《私語張愛玲》中也提到,沒舉出書名——加上愛情故事——本來沒有。下星期大概可以寄來,副本作為印刷品,恐怕要晚一兩天到,不然你們可以同時看。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八日
昨天剛寄出《小團圓》,當晚就想起來兩處需要添改,沒辦法,只好又在這里附寄來兩頁——每頁兩份——請代抽換原有的這兩頁。
鄘文美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前天收到《小團圓》正本,午間我立刻覆了封信告訴你,讓Stehen下午辦公時順便付郵。傍晚他回家,帶來另一個包裹,原來副本也寄到了!於是我們就不用你爭我奪(你知道我們從來不爭什麼,只有搶看你的作品是例外),可以一人一份的先睹為快。我已經看完,心裡的感覺很復雜,Stehen正巧很忙,又看得仔細,所以還沒有看到結尾……你一定想聽聽我們的反應,這次還是要你忍耐一下。
「……」
今天收到你十八日的信,有兩頁需要抽換,很容易辦。問題是Stehen說另外有許多小地方他覺得應該提出來和你商量一下。
「……」
這本小說將在萬眾矚目的情形下隆重登場(我意思登上文壇),我們看得非常重要,所以處處為你著想,這片誠意你一定明白,不會嫌我們多事。你早已預料有一些地方會使我們覺得震動——不過沒關系,連我都不像以前那麼保守和閉塞。我相信沒有別一個讀者會像我那樣徹底了解你為什麼寫這本書。Stehen沒聽見過你在紐約打胎的事,你那次告訴我,一切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四月四日
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為了發泄出氣,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為了國家主義的制裁,一直無法寫。
「……」
我跟陳若曦在台北的談話是因為我對國民政府的看法一直受我童年與青年的影響,並不是親共。近年來覺得monolithic nationalism松動了些,例如電影中竟有主角英美間諜不愛國(Michael Caine飾),所以把心一橫,寫了出來,是我估計錯了。至於白便宜了「無賴人」,以前一向我信上也擔憂過。——他去台大概是通過小同鄉陳立夫,以前也幫過他忙——改成double agent這主意非常好,問題是我連間諜片與間諜小說都看不下去。等以後再考慮一下,稿子擱在你們這里好了。
志清看了《張看》自序,來了封長信建議我寫我祖父母與母親的事,奸在現在小說與傳記不明分。我回信說,「你定做的小說就是《小團圓》」,現又去信說euhoria過去後,發現許多妨礙,需要加工,活用事實,請他soft-edal根據事實這一點。但是一定已經傳出去了。
宋淇 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五日
我們並不是rudes.老實說,國家的觀念也很淡,可是我們要面對現實問題。「無賴人」如果已死了,或在大陸沒有出來,這問題就算不了什麼,可是他人就在台灣,而且正在等翻身機會.這下他翻了身,可是至少可以把你拖垮。小說中說他拿走了所有的來往書信,可能還保存在手,那麼成為了documentary evidence,更是振振有詞了。所以現在改寫身份,讓他死於非命,開不出口來。還有一點,如果是double agent,也不能是政府的agent,因為政府的agent是不會變節的。我們從前參照Sy Ring那樣拍一個電影,劇本通不過,就是這理由。邵之雍的身份究竟是什麼,可以不必寫明,因為小說究竟是從女主角的觀點出發,女主角愛他的人,that』s all,並不追究他身份,總之他給人打死,據說是double agent,為日本人或偽政府打死都可,甚至給政府的地下份子或共產黨地下份子打死也無不可。你不必去研究他的心理,因根本不在正面描寫他。只要最後發現原來是這樣一個言行不一致,對付每個女人都用同一套,後來大家眾在一齊,一對穿,不禁啞然失笑。在此之前,九莉已經幻滅,去鄉下並不是懷念他,而是去看一下,了卻一樁心願,如此而已。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我是太鑽在這小說里了,其實Stehen說的台灣的情形我也不是不知道——不過再也沒想到重慶的地下工作者不能變節!!!袁殊自命為中共地下工作者,戰後大搖大擺帶著廚子等一行十餘人入共區,立即被拘留。但是他的cover是偽官,還是不行。也許可以改為台灣人——我教過一個台灣商人中文,是在日本讀大學的。跟清鄉的日軍到內地去做生意。——戰後潛伏的鄉下只要再南下點就是閩南語區。有個德國僑領曾經想recruit我姑姑去重慶活動,這人也許可以派點用場。九莉跟小康等會面對穿,只好等拍電影再寫了,影片在我是on a different level of consciousness。在這里只能找circumstances to fit the scenes & emotions。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我現在的感覺不屬於這故事。不忙,這些都需要多擱些時再說。我的信是我全拿了回來,不然早出土了。
宋淇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小團圓》分三天匆匆讀完,因為白天要上班,讀時還做了點筆記。對措詞用字方面有疑問的地方都記了下來,以便日後問你再商酌。Mae比我先看完,筆記也做得沒有我詳細,二人加起來,總可以cover the ground。因為從好的一方面說,你現在是偶像,不得不給讀者群眾好的一方面看;從壞的一方面說,你是個目標,說得不好聽點,簡直成了眾矢之的。台灣地小人多,作家們的妒嫉,拿不到你書的出版商,加上唐文標之類的人,大家都拿了顯微鏡在等你的新作面世,以便在雞蛋里找骨頭,恨不得你出了什麼大紕漏,可以打得你抬不起頭來。對於你本身,多年已不再活躍,現在又忽然成為大家注意力的中心,在文壇上可說是少見的奇跡,也是你寫作生涯中的轉折點,所以要特別珍重。以上就是我們處理你這本新著的rimary concern。
這是一本thinly veiled,甚至atent的自傳體小說,不要說我們,只要對你的作品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聞的人都會看出來,而且中外讀者都是一律非常nosy的人,喜歡將小說與真實混為一談,尤其中國讀者絕不理什麼是fiction,什麼是自傳那一套。這一點也是我們要牢記在心的。
在讀完前三分之一時,我有一個感覺,就是:第一、二章太亂,有點像點名簿,而且插寫太平洋戰爭,初期作品中已見過,如果在報紙上連載,可能吸引不住讀者「追」下去讀.我曾考慮建議把它們刪去或削短,後來覺得有母親和姑姑出現,與下文有關,同時含有不少張愛玲筆觸的文句,棄之實在可惜,所以決定押後再談。
及至看到胡蘭成的那一段,前面兩章所ose的問題反而變成微不足道了。我知道你的書名也是ironical的,才子佳人小說中的男主角都中了狀元,然後三妻四妾個個貌美和順,心甘情願同他一起生活,所以是「大團圓」。現在這部小說里的男主角是一個漢奸,最後躲了起來,個個同他好的女人都或被休,或困於情勢,或看穿了他為人,都同他分了手,結果只有一陣風光,連「小團圓」都談不上。
女主角九莉給寫成一個膽大,非傳統的女人:她的愛是沒有條件的,雖然明知(一)這男人是漢奸;(二)另外他有好幾個女人;(三)會為社會輿論和親友所輕視。當然最後她是幻滅了,把他拋棄。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一定會有人指出:九莉就是張愛玲,邵之雍就是胡蘭成。張愛玲明知他的身份和為人,還是同他好,然後加油加醬的添上一大堆,此應彼和,存有私心和護嫉的人更是每個人踢上一腳,恨不得踏死你為止。那時候,你說上一百遍:《小團圓》是小說,九莉是小說中人物,同張愛玲不是一回事,沒有人會理你。
不要忘了,旁邊還有一個定時炸彈:「無賴人」,此人不知搭上了什麼線,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書,大寫其文章,後來給人指責為漢奸,中央日報都出來攻擊他,只好撤職,寫文章也只好用筆名。
《小團圓》一出,等於肥豬送上門,還不藉此良機大出風頭,寫其自成一格的怪文?不停的說:九莉就是愛玲,某些地方是真情實事,某些地方改頭換面,其他地方與我的記憶稍有出入等等,洋洋得意之情想都想得出來。一個將近淹死的人,在水裡抓得著什麼就是什麼.結果連累你也拖下水去,真是何苦來?
我上面說道你是一個偶像,做到了偶像當然有各種限制和痛苦。因為有讀者群眾,而群眾心理就是如此,不可理喻的。你之所以有今天,一半靠讀者的欣賞和喜歡你的作品,學院派和作家們的捧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官方最近realize你是第一個反共作家更是一個有利的因素。如果前面的推測應驗起來,官方默不作聲,讀者群眾只聽一面之詞,學院派的辯護到時起不了作用。聲敗名裂也許不至於,台灣的寫作生涯是完了,而以前多年來所建立的goodwill一定會付之東流。以上所說不是我危言聳聽,而是我對.R.這一行頗有經驗,見得多了,絕非無中生有。
我知道你在寫作時想把九莉寫成一個目unconventional的女人.這點並沒有成功。只有少數讀者也許會說她的不快樂的童年使她有這種行為和心理,可是大多數讀者不會對她同情的,總之是一個unsymathetic的人物。這是一。
其次,這些事積在心中多少年來,總想一吐為快,to get it out of your system。像我在電影界這麼多年,對於許多事,假裝不知道.最後終於抵制不住,等於breakdown,以後換了環境,拚命想法get it out of my system一樣。好了,現在你已寫出來了,這點也已做到了。我們應該冷靜客觀地考慮一下你的將來和前途。
大前提是in its resent form,此書恐怕不能發表或出版。連鑫濤都會考慮再三,這本書也許會撈一筆,但他不會肯自毀長城的。現在唯一的辦法是改寫,有兩個aroach:(一)改寫九莉,identify她為愛玲為止。這一點做不到,因為等於全書重寫。(二)改寫邵之雍。這個可能性較大。藍山我們猜是桑弧,你都可以拿他從編導改為演員,邵的身份沒有理由改不掉。你可以拿他改成地下工作者,結果為了錢成了double agent,到處留情也是為了掩護身份,後來不知給某方發現,拿他給幹掉了。
九莉去鄉下可以改獨自去,表示想看看所愛的人的出身地,結果遇見小康等人,為了同樣目的也在,大家一交換notes.穿了綳,原來他用同一手法和說法對付所有的女人,而原來還有兩個鄉下老婆,然後才徹底地幻滅,(荒木那一段可以刪除,根本沒有作用。)這樣改當然也是一個major oeration.但牽涉的面較狹,不必改動九莉和家庭那部份,至少不用全部重寫,可能挽救這本書。
九莉這樣做是因為她所過的生活使她完全不知世情,所以才會如此,不少讀者會同情一點。同時這樣還可以使「無賴人」無話可說,他總不見得這樣說:「邵之雍就是我」,因為他究竟是漢奸,而非地下工作者,而且也沒有死。他如果硬要往自己臉上貼金,也不會有人相信。況且藍山和打胎兩段讀者多數不會identify為你的。當然你在設計整本書的時候,有一個完整的總盤計劃,即使極小的改動也會牽一發而動千鈞。
我不是超人,對寫小說也沒有經驗,自知說起來容易,正式做起來,處處俱是問題。但和Mae談了幾次,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可行之道。(二)這方法你如果認為行不通,腦子一時拐不過來,只好暫時擱一擱,好好想一想再說,對外只說在修改中,好在沒有第三個人見過原稿。想通之後,有了具體的改法再來過。
讀到這里,你已知道得跟我一樣多了。以我所見,他們最大的隱憂就是當時身在台灣的胡蘭成。他們相信,胡會利用《小團圓》出版的良機而大佔便宜,亦不會顧慮到張愛玲的死活。
宋淇提出了一個技術上的解決辦法,就是把男主角改寫為最終被暗殺的雙重間諜(double agent)。如此胡蘭成便難以聲稱自己就是男角的原型了,當然,這無可避免需要大量改動。
結果張愛玲也同意宋淇的顧慮,便暫時把《小團圓》擱置,而繼續寫她的《色,戒》去。但終其一生,她也沒有把《小團圓》修改完畢。
今天的情況又如何呢?胡蘭成已在一九八一年去世,所以有關他的一切隱憂現已不復存在。至於政治敏感的問題,今天的台灣與當年亦已有天淵之別,這重顧慮亦可放下了。
剩下來的,其實只是兩個技術上的問題。第一,當年曾擔心女主角九莉太「不值同情」,即宋淇所謂unsymathetic。但假如這標准成立的話,我想張愛玲其餘很多作品也該據此理由而永不發表。舉一個例,《金鎖記》的女主角曹七巧又何嘗討讀者歡心?(見劉紹銘《再讀<再讀張愛玲>緣起》)所以無論女主角如何「不值同情」,我也不認為是一個足以阻撓小說出版的理由。第二,當時他們也怕讀者會視九莉為張愛玲的復制本,因而招來大量批評。但依我所見,假如張還在生,且看到現時互聯網上那些談論她的文字,她便會明白當年的顧慮是多麼微不足道了。事實上她早已去世,什麼批評都不再可能給她切膚之痛。她留給世人的文章江河萬古,也斷不會因這類聲音而減其光焰.此外,以上節錄的書信已把她的創作原意及過程表露無遺了,因此我也不必再為她作任何辯解。
本文開始時,曾引述張愛玲一九九二年三月給我父母寫的信,其中明言「《小團圓》小說要銷毀」,讀者一見,大概就會疑惑出版此書是否有違張愛玲的意願。事實上,只要我們再參考一下她與皇冠兩位編輯的書信,便會發現她本人不但沒有銷毀《小團圓》,反而積極修改,打算盡快殺青出版。以下就是其中三封相關書信的節錄:
陳礫華致張愛玲 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您的書的責任編輯方麗婉告訴我,幾乎每天都有讀者來信或來函探詢《小團圓》的出書日期,因為尚缺《對照記》與《小團圓》的文稿.非常盼望早些收到工作,更盼望皇冠有榮幸早日刊登,以饗讀者。(我也好盼望!)
張愛玲致方麗婉 一九九三年七月三十日
又,我忘了《對照記》加《小團圓》書太厚,書價太高。《小團圓》恐怕年內也還沒寫完。還是先出《對照記》。
張愛玲致陳礫華 一九九三年十月七日
《小團圓》一定要盡早寫完,不會再對讀者食言。
據此,我們應該明白張愛玲根本捨不得「銷毀《小團圓》」,而她在晚年不斷修訂,可能就是照宋淇的意見去做,可惜她始終沒有完成。我個人意見是雙重間諜辦法屬於畫蛇添足,只會引入誤會張愛玲是在替胡蘭成清洗漢奸身份,所以不改也罷。
張愛玲自己說過:「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她已發表的作品當中,《私語》、《燼余錄》及《對照記》可謂最具自傳價值,也深為讀者看重。但在「最深知」上相比,它們都難跟《小團圓》同日而語,所以銷毀《小團圓》會是一件大罪過。
我的根據就是,當年若非宋淇把關,指出胡蘭成與台灣政治情況的問題,《小團圓》早已在一九七六年發表了。既然這些問題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決定直接發表當時的原稿,不作任何刪改。
這就是我今天決定讓《小團圓》問世的理由。無論你是否認同我的決定,你也應該承認,我至少已在這里說明一切來龍去脈了。
㈧ 請問小團圓甜品精選可以加盟嗎加盟費是多少
小團圓的員工在這
㈨ 小團圓餐廳可以加盟嗎
這是小說。。。
㈩ 《小團圓》最新txt全集下載
小團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文/宋以朗」
我身為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行人,一直都有在大學、書店等不同場所舉辦關於張愛玲的講座。每次總有人問我那部未刊小說http://
http://
《小團圓》的狀況,甚至連訪問我的記者也沒有例外。要回應這些提問,我總會徵引張愛玲在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二日給我父母寫的信——隨信還附上了遺囑正本——其中她曾說:
還有錢剩下的話,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如關於林彪的一篇英文的,雖然早已明日黃花。(http://
http://
《小團圓》小說要銷毀。)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這里要指出一份遺囑是法律文件,但一封普通信件不是,為何還要「細想」與「再說」?據我所知,這討論從未出現過。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去世,而她所有財產都留給我父母。我父親宋淇(StephenSoong)當時身體欠佳,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亦去世了。我母親宋酈文美(MaeFongSoong)則遲遲沒決定http://
http://
《小團圓》的去向,患得患失,只把手稿擱在一旁。到了二OO七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