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七組作文: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
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
今天,我們學完了這篇文章《圓明園的毀滅》,它使我感到了當時清政府的昏庸無能,軍民的懦弱,更可惡的就是那無恥的英法聯軍!
圓明園曾經是一座金碧輝煌的皇家園林,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的精華,圓明園不僅美麗,而且聚集著我們偉大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珍貴歷史文物,是舉世聞名的當時最大博物館、藝術館。
然而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來到了賀明園,在園內肆意燒、殺、搶、掠,出園時每個人的腰包都鼓鼓的,甚至還放火將這具有無限價值的圓明園付之一炬。
學完這篇課文,我對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無限惋惜,而當時無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這些萬惡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來掃除國內的革命勢力。我痛斥這黑暗的清政府。
可是最可惡的是萬惡的洋人,他們不但隨意侵略中國,還我國的名勝古跡燒毀或破壞,他們還讓我們簽下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我國的國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而清政府和洋人們不明白,在這蒙受侮辱的背後,又有多少萬雙淚汪汪的眼睛在看著他們;有多少雙憤怒的眼睛怒視著他們;有多少萬人正准備揭竿而起,他們卻絲毫不顧人民的死活。
圓明園的毀滅是我國屈辱歷史的一段見證上,它的殘垣斷壁,彷彿在對人們訴說他輝煌的過去,又好像在向人們訴說洋人的殘暴行徑。它的毀滅在我國文化史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英法聯軍為什麼來侵略我們呢?原因就是我們太落後了,要是當時我們強大,他們能敢嗎?所以落後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效勞,不讓祖國再受蹂躪,讓祖國永遠列強國之首!
因此,我們要銘記一句話:莫忘國恥,振興中華!
❷ 一個男生讓女生悟:寧缺毋濫、是指什麼意思
原意:寧可缺少些,也不要不顧標准,湊數求多。
感情里一般指不要將就。
1.如果分手時候說的,那就是我們彼此不適合,不要浪費彼此時間,分手吧。
2.其他情況根據語境嘛,一般就是不要將就的意思咯。
❸ 求各種樹木與植物(不包括花)的寓意
1、竹:蘇東坡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是高雅脫俗的象徵,無懼東南西北風,更可以成為風水防護林。富貴竹籠,寓意節節高升、吉祥富貴、朝氣蓬勃、奮發向上。
2、槐樹:槐樹木質堅硬,可為綠化樹、行道樹等,在風水上被認為代表「祿」,古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於其下,面對三槐者為三公,因此槐樹在眾樹之中品位析高,鎮宅有權威性。
3、桂樹:相傳月中有桂樹,桂花又即木犀,桂樹可入葯。宋之問詞雲:「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桂花象徵著高潔,夏季桂花芳香四溢,是天然的空氣清新劑。
4、梅:梅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花開五瓣,清高富貴,其五片花瓣有「梅開五福」之意,對於家居的福氣有提升作用。
5、榕樹:含「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之意,居者以此自勉有助於提高涵養。
6、尾葉桉:一往無前銳意進取。
7、銀杏:是最古老的樹種之一,屬於孑遺樹科,與恐龍同時代。寓意長盛不衰。
8、廣玉蘭:玉蘭花代表著報恩,以國家社稷為重。
9、李子:寓意前程萬里。
10、榆樹:大清龍脈,風水攸關,對它極為重視。
11、發財樹:發財樹含有發財、財源滾滾之意,在一些私家花園或庭院都有種植,在公司開張或節日中,也用它的盆栽作為禮儀植物來贈送。
12、芙蓉:芙蓉諧音「富榮」,是富貴、榮華、吉祥、高貴的象徵,多在庭院栽植。
13、黃金香柳:黃金香柳適應性強,樹干通直,枝條密集、柔軟似柳,隨風搖擺,風韻獨特,色彩金黃奪目,遠看又如金字塔,並且散溢怡人的芳香,常用於庭院景觀,寓意富貴發財的吉祥植物。
14、龜背竹:「龜」是長壽的象徵,龜背竹寓意健康長壽。
(3)長春本意手作加盟店擴展閱讀
關於植物中草本植物的介紹
1、草本植物有很多用處,所有重要的糧食都是草本植物,如小麥、粟米、玉米、大麥、高粱等,可以供人類食用。
2、自然界的很多動物,以及豬牛馬羊等各類家畜也都吃草本植物,所以草本植物是食物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一些草本植物在日常生活處處可見,可以用來在編制和製作用具,東南亞還有竹子造的房屋。
4、大自然中的很多草本植物不但是動物的食物,而且還能製造大量氧氣,防止水土流失。
5、很多草本植物是中葯材的重要來源。
危害
(1)如果一種產品使用了"天然"、"草本"等字眼,它似乎讓人感覺安全。其實卻不盡然,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煙草葉、古柯葉(古柯鹼的來源)、大麻(大麻毒品的來源)和罌粟(海洛英和馬啡的來源)都是天然的成分,但是它們對健康有害。
(2)因此草本植物可分為兩大類:食用性草本植物,無有害的副作用的草本葯用植物。當配方錯誤或使用不當時會危害健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草本植物
❹ 跑跑 ADO代表什麼意思
ADO車隊的由來及簡介
首先先介紹一下ADO。。ADO中文名阿道,取自於馬達加斯加黎語 意為你好,朋友 hi哥們
ADO是長春市阿道網路空間英文名稱。ADO阿道及相關車隊標識已經在吉林省工商局注冊成為阿道網路空間及ADO車隊專屬標志,任何人未經公司及俱樂部同意不得私自掛有任何帶有ADO阿道及標識的名字及圖標。
車隊俱樂部由去年11月份出資並建立,首批簽約隊員只有安紅,小君,蔡泉。由我里萌,車隊ID ADO飛揚出任車隊俱樂部經理,ADO安紅擔任車隊隊長。。在建立後的CIG比賽上,ADO隊員發揮出色一舉包攬了長春賽區前三名,及吉林省CIG總冠軍。。
在12月份,車隊成功簽約在國服非常強勁的頂尖車手小風,並在安紅的推薦下簽約PRO及青虎。車隊構架有此產生。
隨著小風的加盟後車隊也越來越廣泛人知,一躍成為國內一線車隊,但是初期車隊走的還是低調路線只以比賽為主,凡是由ADO車隊隊員參加的比賽全部都拿到了冠軍,可以說成績的取得還是讓人值得欣慰的。隨後在PLU的比賽上,小風及安紅的強勁實力徹底讓大家認識到了ADO車隊的實力。
隨後英特爾公司北方分公司,發現了跑跑卡丁車巨大的市場以及ADO小風超高的人氣和影響力, 和ADO車隊正式簽約,成為ADO車隊一級贊助商。贊助包括資金,隊服,裝備==,繼英特爾公司北方分公司贊助後,吉林省成捷科技網路有限公司也成為ADO車隊贊助商負責贊助車隊每月在游戲幣上的開銷。可以說,ADO車隊在前期的運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隨後車隊也開始正式招收隊員,一直走一個精英路線也收入了不少地區的精英,比如沈陽的海林,哈爾濱的致命==,他們也在各項賽事上為ADO車隊贏來了無數的榮譽。
然而隨著地位及實力的不斷增高,隊內一些隊員也因為個人原因離開了車隊,PRO首先因為工作的原因離開了車隊,隨後安紅因為學習的原因也離開了車隊,車隊的強大於以上兩人密不可分,但是同樣車隊也尊重他們的選擇,畢竟人不可能玩一輩子的游戲,在這里我代表車隊全體隊員及老闆向安紅及PRO說聲謝謝!我們不可以玩一輩子的游戲,但是我們可以做一輩子的朋友,希望你們在其他領域取得屬於自己的天空。
近期由於跟英特爾公司達成的協議,ADO車隊將在北區15個城市做巡迴表演,其中包括山東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吉林省及黑龍江省也希望車隊的支持者們到時候能去現場觀看,車隊的強大離不開車迷們的支持和厚愛。。
安紅和PRO的離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車隊的實力,車隊在近期也會做人事變動,也在接洽一些國內非常知名的車手,並且將在近期內加盟車隊。。我們的目標,要麼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❺ 圓明園的毀滅-作文
圓明園的毀滅讀後感
學了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我感慨萬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我國北京,闖入圓明園,而慈禧太後帶著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聯軍瘋狂地搶奪、毀壞、火燒園中寶藏文物、古建築,這幫侵略軍在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大罪。那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歷史時期,是我們中國人應該永遠銘記的一段屈辱的歷史。
圓明園在沒有被英法聯軍燒毀以前,曾是那麼輝煌燦爛: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徵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著田園風光的山村鄉野,圓明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寧的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等。還有許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瑤台、武陵色……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猶如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景色,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可以說,她是中國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我國建築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中還珍藏著無數的無價之寶,更有極為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藏的歷史文物、金銀珍寶、宋元陶瓷、歷史書畫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
然而,這美好的一切為什麼會不復存在呢?又是誰下此毒手呢?這場浩劫正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所描述和抨擊的一樣:有一天,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搶劫,他們見物就搶,每個強盜都把口袋裝得滿滿的,更可惡的是將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打得粉碎……英法聯軍把圓明園洗劫一空之後,為了銷臟滅跡,掩蓋罪行,竟下令火燒她,大火足足燒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顫抖,人們在哭泣,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從此變成了廢墟……
讀完了《圓明園的毀滅》,我在沉默。這是一種被刺痛後的沉默,內心像在被火燃燒。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恥辱!這樣的恥辱在舊中國又何止這一次呢?為什麼堂堂的中華民族會有這么屈辱的一天呢?是閉關鎖國,是政治黑暗,是封建專制..........我們應該牢牢記住這一歷史,我們應該更加發憤圖強,再21世紀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我們應該為祖國的崛起而好好讀書!
❻ 電器中的ADO是什麼意思
ADO車隊的由來及簡介
首先先介紹一下ADO。。ADO中文名阿道,取自於馬達加斯加黎語 意為你好,朋友 hi哥們
ADO是長春市阿道網路空間英文名稱。ADO阿道及相關車隊標識已經在吉林省工商局注冊成為阿道網路空間及ADO車隊專屬標志,任何人未經公司及俱樂部同意不得私自掛有任何帶有ADO阿道及標識的名字及圖標。
車隊俱樂部由去年11月份出資並建立,首批簽約隊員只有安紅,小君,蔡泉。由我里萌,車隊ID ADO飛揚出任車隊俱樂部經理,ADO安紅擔任車隊隊長。。在建立後的CIG比賽上,ADO隊員發揮出色一舉包攬了長春賽區前三名,及吉林省CIG總冠軍。。
在12月份,車隊成功簽約在國服非常強勁的頂尖車手小風,並在安紅的推薦下簽約PRO及青虎。車隊構架有此產生。
隨著小風的加盟後車隊也越來越廣泛人知,一躍成為國內一線車隊,但是初期車隊走的還是低調路線只以比賽為主,凡是由ADO車隊隊員參加的比賽全部都拿到了冠軍,可以說成績的取得還是讓人值得欣慰的。隨後在PLU的比賽上,小風及安紅的強勁實力徹底讓大家認識到了ADO車隊的實力。
隨後英特爾公司北方分公司,發現了跑跑卡丁車巨大的市場以及ADO小風超高的人氣和影響力, 和ADO車隊正式簽約,成為ADO車隊一級贊助商。贊助包括資金,隊服,裝備==,繼英特爾公司北方分公司贊助後,吉林省成捷科技網路有限公司也成為ADO車隊贊助商負責贊助車隊每月在游戲幣上的開銷。可以說,ADO車隊在前期的運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隨後車隊也開始正式招收隊員,一直走一個精英路線也收入了不少地區的精英,比如沈陽的海林,哈爾濱的致命==,他們也在各項賽事上為ADO車隊贏來了無數的榮譽。
然而隨著地位及實力的不斷增高,隊內一些隊員也因為個人原因離開了車隊,PRO首先因為工作的原因離開了車隊,隨後安紅因為學習的原因也離開了車隊,車隊的強大於以上兩人密不可分,但是同樣車隊也尊重他們的選擇,畢竟人不可能玩一輩子的游戲,在這里我代表車隊全體隊員及老闆向安紅及PRO說聲謝謝!我們不可以玩一輩子的游戲,但是我們可以做一輩子的朋友,希望你們在其他領域取得屬於自己的天空。
近期由於跟英特爾公司達成的協議,ADO車隊將在北區15個城市做巡迴表演,其中包括山東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吉林省及黑龍江省也希望車隊的支持者們到時候能去現場觀看,車隊的強大離不開車迷們的支持和厚愛。。
安紅和PRO的離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車隊的實力,車隊在近期也會做人事變動,也在接洽一些國內非常知名的車手,並且將在近期內加盟車隊。。我們的目標,要麼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❼ 我沒有什麼意思,只是想記下來
這是在新浪上看到的,施潤玖的訪談。
受訪者:施潤玖 電影導演 紀錄片編導
訪問者:劉潔 中國傳媒大學 博士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副教授
時間:2004年11月9日
劉你畢業後就開始拍片子了嗎,那時侯你主要拍寫什麼類型的片子?
施92年我畢業後,開始是打算到八一廠工作的,後來聽說要從場記干起,而且一干就是好多年,之後才能做副導演,又要干好多年之後才能幹導演,我一琢磨,決定不去了。從那會兒開始到現在,我什麼都干,特別雜,電影也拍,廣告也拍,紀錄片也拍,專題片也拍,城市宣傳片也拍,電視劇雖然沒有拍過,但是估計馬上也要拍了。拍什麼,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局限,只要是跟影像有關的,跟我的本行有關的,我都可以做,再就是只要是有意思的我都會去做。我覺得,如果能跟那些我拍的人,或者是與我合作的人可以交流,我就幹了。
劉這么說來,你不是最近幾年才接觸紀錄片的?
施一畢業我就開始拍紀錄片了,但是那個時候不是給大陸人拍的,給台灣中視拍的。有個欄目叫「八千里路雲和月」,是凌峰和他弟弟辦的。凌峰是第一個到大陸來拍片子的台灣人,當時他們就覺得有一些反映大陸的片子,做得太走馬觀花了,想拍一些特別深入的東西,所以就策劃了一個新的片子叫《中國》,准備在台灣播放。當時,我剛剛畢業,我們有兩三個同學在幫他們幹活,後來我也去了。其實,那時候我們也拍得像走馬觀花似的,只是比那種在一個地方只呆一、兩天的做法要好些。我參加拍攝了介紹陝北、上海和東北的片子。比如說東北那個片子,因為它主要是針對台灣觀眾的,有很多台灣人不了解東北現在的變化或狀況,所以就先得找一些歷史上的東西,找一些台灣人能知道的東西。東北有三寶,這三寶是怎麼回事,都是哪兒出的;東北有朝鮮族、還有抗日戰爭時期留下的孤兒,我們就去拍這些人;東北有二人轉,我們就去拍二人轉,看二人轉是什麼。這種拍法,基本上都是和民俗、文化相關的,跟人本身不是接觸得特別多、不是特別深入。從長春開輛車一直拍到延邊,走哪拍哪。就像這樣,你能做得多,就能多掙錢,當時不知道這就是商業化運作。
劉那時跟中視做了多長時間?
施拍完東北就不能幹了,沒法幹了,因為你感興趣想拍的東西,他們看了說這不靈啊,觀眾會看不懂的。為什麼呢?那個時候不知道,以為他們是傻B,可現在明白了,因為他們是台灣人,台灣人有台灣人的口味,我們拍的東西和他們的那根弦搭不上。
劉後來你拍過、也導過一些有關新音樂人及搖滾樂隊的音樂電視紀錄片,在電影故事片《美麗新世界》(1998年)和《走到底》(2000年)中,你擔當著導演工作,後來你怎麼會拿起了DV拍起了紀錄片呢?
施我一直都在用DV,從DV一開始有我就用了。最開始用V8什麼的,後來各種換代的機器也用過。現在那種高清晰的也出來了,今年在日本已經開始有賣的了。
劉我是想說,原先你有很多時候是在做「命題作文」,到了2000年你拍《後海的故事》的時候,就開始用DV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了,是吧?紀錄的動機,實際上是和創作者的思維、情緒、想法是一致的,所以我特別想知道你那個時候的狀態和想法。
施在拍完第二部電影《走到底》之後,我進入了一段空白期,那會兒對現狀的懷疑,還有生活習慣啊,年齡啊等等,很多事情都趕到一塊兒了。我發現中國的電影市場特別糟糕,於是對現存的電影拍攝方式和營銷方法產生了巨大的懷疑,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到底對他人和自己有什麼現實意義。電影本身雖然是一個特別好的東西,但因為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個文化綠地越來越被沙漠化了。舉個例子,就好像你一直特別有興趣在吃乳酪,可隨後你忽然發現乳酪原來是發了酵的一種東西,而且裡面長了蛆,是經過蛆攪動出來的,這時你就會覺得特惡心。就是這種感覺,你以為你吃的是很新鮮的東西,其實卻是一種腐臭的東西。我很困惑,不知道該干點什麼……
劉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太知根知底了,弄完之後又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所以就特別茫然。
施對,就是覺得沒意思,而且這么拍下去,沒勁!在我腦子里適合在國內電影院里放的電影越來越少。我不知道該拍什麼樣的片子,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樣的東西能夠讓更多的人理解,喜歡進電影院。所以,我特別茫然。正好在這時,剛剛成了央視「紀事」欄目製片人的周兵找到了我,問我有什麼想拍的,我說我想在後海這邊拍一點東西,他說正好有一個節目計劃叫「中國人在21世紀」,就是這么巧!所以,我索性換一種方式,拍一個紀錄片。
劉從表達自己、體現個性來說,你覺得音樂電視紀錄片、電影故事片、紀錄片,哪一種方式更適合你?為什麼?
施從東方哲學的觀點來看,是「無我」的,哪裡有「我」?哪有什麼所謂的獨立的個性呢,沒有,「我」不過是當下的因緣合和。包括佛教、儒家的學說,尤其是到孟子實際上說得都是這個。因此,電影也好,電視也好,它不應該是一個障礙。表面上電影有電影的特點和規律,電視劇有電視劇的拍攝方式,紀錄片有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可這種拍攝方式不能成為一個拿攝影機的人的障礙,也不能成為一個導演的障礙,反而應該是在我了解了這個方式後,我怎麼用這個方式來說事兒,我怎麼把這個世界呈現出來給大家看。電影、電視劇的方式可以呈現,紀錄片的方式也可以呈現。只要我適應了不同的拍攝方式,適應了拍攝的基本過程,那一切就OK了,就沒有什麼障礙了。同時,我認為拍攝本身就是個工具,就是個媒介,只不過像我這種人過早地學會了用這種媒介,我很熟悉這種語言方式。所謂影視其實也是一種語言,攝影機就像一支筆,拍攝就像用筆寫東西,就是這個道理。掌握了這種語言之後,我們就可以選擇寫什麼、說什麼了,就像一個作家他可以去寫一些花邊新聞,混口飯吃,也可以去寫一些歷史的東西,可以寫「聖經」,也可以寫小說,什麼都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干什麼都可以。我覺得這是一種嘗試,這個嘗試只有一個原則,就是我拍的這個東西是不是有意思,說得好聽點就是有沒有「意義」,僅此而已。
視紀錄為一種日常生活
劉你後來在紀錄片的創作中找到了那種「意義」和心理上的塌實感了嗎?
施找到了,是慢慢找到的,就是後來拍攝心態不一樣了才找到的。我可能和很多其他的紀錄片導演不一樣,他們我是了解的,包括我進電視台工作後接觸過的紀錄片導演,他們大多沒拍過什麼片子,或者說沒拍過大片子,所以就特別想拍大片子,於是就想在片子里去折騰點兒什麼。我呢,是一直在拍大片子的,即使是個小小的MTV,最高造價都是在十五六萬左右,而且都是拿膠片拍的,這就是我跟別人的不同切入點。我拍紀錄片不是為了找導演的感覺,也不想從片子里怎麼著,純粹是為了體驗生活,而且我也不在乎拍出來的東西人家會怎麼想、怎麼看。我拍過故事片,本身也是學戲劇的,對這個東西怎麼出來的我比較了解。相反,我對紀實性的、生活本身的東西反而不太了解。所以我常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而其他編導可能是想從生活中提煉出什麼東西來,我不想這樣,拍片子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寫日記一樣,今天看見這些,就把它拍下來了,不想明天應該怎麼拍,拍完了就擱那兒,也不看回放。等拍了三四個月後,你會突然發現這裡面可能有什麼有意思的東西,或者在拍的過程中會突然發現一個線索。我就是這樣來紀錄的。
劉你說這次拍靖大爺,是在你的許多拍攝經歷中顯得最輕松的一次。這是因為你放棄了功利的目的性,還是因為你找到了一種合適的紀錄方式?
施都有吧,其實這是自我的一種感覺,就是拍紀錄片可以邊工作,邊休息,然後邊體味,是一個很輕松的過程。其實很多時候我發現,如果我們把拍攝當作一種生活的時候,它是很輕松的。很多人會說,哎呀我要去工作了,於是他在上班的時候是一個狀態,回家後又是另外一個狀態,然後他就在這兩種狀態,或者三種狀態,甚至無數種狀態之中轉換,不累不煩才怪!其實,我覺得工作、休息、娛樂本來就是生活的一個整體狀態,拍紀錄片、休息、體味本來也是一個整體狀態。我跟這些老人們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他們都是很孤單的老人,沒有什麼娛樂,天天就這么呆著,可我覺得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當我扔掉了娛樂,扔掉了那些生活當中我們認為必須做的事情的時候,這樣的狀態反而會給我帶來很多的……怎麼講,就是我覺得這個才是一種生活,而且這種生活相對簡單,沒有什麼讓我煩心的事兒。當然,老人們每天面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說:「哎喲,死,越來越近了。」我就覺得我們年輕人多考慮一些這樣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壞處,因為,面臨死亡我們能夠做到真正心安理得地死嗎?能夠做到死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痛苦嗎?好象很難,太難了。就是這個東西,讓我覺得生活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的,也不應該是像這些老人那樣的,生活應該有別的樣子。
劉這和你原來拍片的方式差別挺大?。
施對,原來都是可操控的,都是一種設計、一種表現。我覺得,在拍紀錄片的時候就不會有太多的計劃性,這是最好的方式。最後所呈現出來年東西應該是我和被拍攝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在拍攝過程中我們之間肯定會有一個願望的。這樣,拍出來的東西才會比較單純。現在對我來講,最大的難題是我自己本身夠不夠單純。
劉你的紀錄片,我看了那部紀錄精神病患者的《安定醫院》(2002年)和這部《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2002年),雖然《後海的故事》沒看到,但從介紹中我知道你紀錄的是生活在什剎海地區的三個家庭一年間的日常生活。從這些片子裡面,我發現你特別關注那些生活在都市裡的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比如那些生活貧困者、下崗失業者、精神病患者、老年人等等……外在地來看,一邊是現代而激越的新音樂和搖滾,一邊是充滿青春氣息和美好夢想的電影世界,一邊是生活在都市中心的「邊緣人」的生活,這三者好像是不太和諧的,但它們卻又真實地統一在你的內心和表達里,為什麼你的紀錄對象會去選擇這樣的一個群體?是紀錄的策略選擇?是受到「講述老百姓故事」這個傳播價值取向的影響?還是你找到了內心情感上的對應?
施其實,我拍的所有片子里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啊!你看《美麗新世界》、《走到底》講的都是小人物,那些搖滾啊什麼的紀錄的也是小人物,我至今沒拍過那些出了名兒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所謂的成功人士,所謂的有頭有臉的人,他們能佔全部人口的多少呢?生活真正的主角不可能是他們,而應該是那些佔百分之九十九的那些人。我不認為他們「邊緣」,因為他們是生活中的大多數人,是他們在組建著這個世界的真實狀況,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智慧處理著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境遇。在一個片子里,如果要設立一個主角,我肯定是拍這些人。我認為他們是主角!而且這些人,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地位、沒有金錢,就沒有智慧。他們的智慧可能比那些擁有權利和金錢的人的智慧大得多。我只是在紀錄我見到的生活罷了。
劉當時為什麼選擇什剎海這一帶地區來拍攝,有特別的考慮嗎?
施這是一片老居民區,現在被政府劃為保護區了,在這里還能感受到一些老北京的傳統生活方式。我喜歡歷史的東西和具有東方傳統文化的東西。
劉你是北京人嗎?
施我六十年代末出生在上海,後來在北京讀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我也住過北京的胡同。我對傳統文化特別有感情,雖然我在上學的時候所看到的電影和學習資料大都是西方的東西,但是我從學校畢業後就深切地感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我接觸的很多人大都是具有東方傳統文化思想的人,所以我就想通過紀錄這個地區來了解傳統的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些東西可能就構成了我紀錄的方向。
劉你是學「戲劇導演」專業的,剛開始拍紀錄片的時候,有沒有下意識地到日常生活中去找「戲劇性因素」,有這個過程嗎?
施肯定會有啊,這是肯定會有的,在我剛開始拍紀錄片的時候是這樣的。
劉我在看《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時,感覺這種東西很淡,表面的故事性、戲劇性在這個片里是看不到的,生活的日常化色彩較重,在生活一次一次的重復中,我們便能夠看到一些東西、體味到一些東西。我想聽聽你現在的想法?
施那就成講課了(笑)。按照戲劇的理論來說,所謂「戲劇性」,原則上是反映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的,這是一個基本的定理吧。但是所謂的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並不僅僅是說在表面上因為一個事件使他們發生了沖突,我覺得不能這么理解,因為那是把「戲劇性」庸俗化的一個說法和解釋。真正的沖突,它首先是發自於人內心的一種沖突。表面上可能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實際上這個人的內心,以及這個人所面對的那些人的內心正在進行著一種較量,這種沖突才是最根本的沖突,才是上品的沖突。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拍攝對象的時候,他肯定有自己內心的沖突,如果我首先不是去試圖嘗試理解人內心的沖突,也就無法正確地判斷出到底什麼是生活的「戲劇性」。比如說,我覺得靖大爺和外部肯定是有一種沖突的,但是實際上他根本就不在乎這種外部世界的沖突,就因為他不在乎,這種東西反而會顯現得更清楚。作為一個編導,雖然我可以把這種沖突刻意地表現出來,比如可以拍他騎車在鼓樓大街上走,然後我再接一個王府井的鏡頭,人們看了可能就會覺得,哎呀,這個沖突真劇烈!其實,這種方式很拙劣,因為你刻意要去表現一個現代化城市裡的什麼什麼似的,這就沒有意義了吧。所以,既然拍的話,我就要拍人物內心的東西,其實這本身就是沖突,就具有「戲劇性」。真正的「戲劇性」就在於像靖大爺他這樣的人居然生活在這個現代社會里,這才是最大的戲劇性!
紀錄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劉我覺得,紀錄片除了社會、歷史的責任感之外,說到底就是創作者內心的需要、言說的需要,甚至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就是說,創作者為什麼要去拍,拍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拍,其實都是和他的文化背景、思維特點、感悟能力、生活方式、思想情緒等等是一致的。
施是的。那一段時間,我特別想休息一下,想好好調整一下,思考一些我以前所做的事情,但休息也不能不幹事吧,拍紀錄片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人在茫然的時候愛往「根兒」上找,那時自然就選擇了後海那三家人、安定醫院里的醫生和病人,還有就是靖大爺,他們特別能讓我找到一種思考的對應感。靖大爺是個特別謙虛的人,第一次見我就管我叫我「老施」(老師),把我嚇一跳,到現在他還叫我「老施」。一見面,就覺得他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拍紀錄片,選人實際是件很重要的事,人選錯了,再怎麼拍內涵就那麼大。
劉靖大爺那會兒快90了,什麼沒見過!他活得特別平和、特別透徹,但好像他又不刻意去表現自己的透徹,是嗎?
施他從不表現自己,基本上是收斂的,他的一生特別傳奇。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他從農村來到北京當學徒,後來自己在繁華的地安門大街上開了一家理發店。早先他還抽過鴉片,娶過兩個老婆,解放前夕還想找個第三房,那個女的是個妓女,後來聽說要解放了,估計以後就不能這樣了,於是他就把這個快要結婚的女朋友介紹給了一個朋友。解放後,他還參加過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的建設。後來,理發店被公私合營了, 從此他開始走街串巷,上門給人剃頭。
劉可是在片子里,這些內容你都迴避掉了,你只表現了靖大爺現在的情況,這涉及到片子後期剪接時的選擇意識。
施對。這個片子我主要想拍的是他和那些老頭的關系。他們是個群體,但是這個群體很快就要消失了。像他們這樣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體現的就是中國近、現代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包括他們的想法和對人、對生活的看法,跟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代人如果消亡了,再往下的人就完全不一樣了。我的本意是拍給那些年輕人看的,讓他們能夠看到中國傳統社會的這些人的生活態度。就是後海拆了,這個景上的事兒其實關系不大,關鍵是他們這種人的生活態度,所以這樣的東西應該給更年輕的人知道。
劉你為什麼要這樣選擇?
施最好的選擇就是不選擇。我以前是拍故事片的,故事片可以用各種手段來表現,可以把一個沒有的東西通過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像是客觀存在的東西。而紀錄片不一樣,它要表現的東西本來就在那,不用你再去編,不用你再去創造了,去拍、去發現就是了。當然這里會有一個選擇問題,可我認為這很難說得清楚,為什麼呢,就像庖丁解牛一樣,你要解剖這個牛,該從哪兒下這一刀,我覺得是個積累的問題,也就是說你拍得時間長了,自然就會選擇這一刀,這一刀是自然下去的。其實,當下就包含著一切,所以我只拍了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當下的情況,其他我在後期剪接的時候就去掉了,我想追求一種簡單和純粹。
劉我在看《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的時候,直覺到你的紀錄和靖大爺他們的生活是貼得很近的,畫面很平實,好像不怎麼講究;在表達的基調上,沒有隨意的拔高,也沒有自作多情地去悲天憫人,你好像特別注重去紀錄老人們的生活狀態,去紀錄老人們的對話,去紀錄那些附著在老人們身上的時代痕跡、社會痕跡、文化痕跡以及各種人文的痕跡,你是開拍時就想好了去這樣做嗎?
施這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我就是用拍攝這種方式和他們來交往的,所以我也就把我和他們交往的正常方式紀錄了下來。我和他們溝通是沒有障礙的,最重要的是心理的溝通,他接受不接受你是很明顯的,你裝都沒有用。在我拍這個片子的時候,我和靖大爺一起生活了三個多月,只有當你真正了解了你的拍攝對象,甚至可以和他(他們)達到一種默契的時候,他(他們)在你面前的表現才會是最自然的。換句話說,只有你不是在用DV做秀,你的拍攝對象才不會在你的面前做秀。靖大爺都活這么大歲數了,什麼沒見過啊,你要拍我就拍吧,他根本不用掩飾。在片子里,你看在跟那些老頭們溝通的時候也是很順暢的,其實這全靠靖大爺,要讓我去跟他們聊,根本聊不到這份上,單靠我們去采訪他們根本沒戲。 在拍的時候,我還是很講究畫面構圖的,還是比較刻意的,不能不講究。只不過可能是審美的角度不一樣,我認為越自然的就越好看。我選擇的景別、機位肯定是按照自然的方式來選擇的,看的時候好像看不出來,以為是隨便瞎拍的,但是這是有技巧的,真要隨便瞎拍也拍不出這樣。
劉我看到有個鏡頭,就是靖大爺在騎車,鏡頭是跟著平行滑動的,像是有軌道似的,很穩。
施是我走著拍的。他在馬路邊上,我在馬路中間,基本上就是平行在走,那時馬路上沒車。這就是小機器的好處,大機器就做不了的。
劉在那段時期,你每天面對著那些「意識並沒有衰老」的老人們,看著他們每天在希望和失望中掙扎,你內心感悟到什麼?這段拍攝經歷對你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
施我在看、在聽、在感悟著生命,也在學習。表面上是我在拍他們,實際上我跟他們學習了很多東西。我跟靖大爺沒有隔閡,覺得他就是我認識的一個人,我一看見他,跟他一聊天,就知道我跟他有共通的東西。我們倆在很多想法是一樣的,雖然他年齡比我大得多,但是在生活上有很多關鍵的事我們是能夠達成一致的,而且我非常理解他。比如說對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看法,很多很多,包括應該怎麼對人、處事,還有他的這種世界觀、生活的理念,其實跟我所理解的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應該拍他。我拍他和那些老頭,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提升,一種非常深入地提升。我通過和他們的交流,明白了我自己選擇的這種生活道路是怎麼一回事。我一直認為,拍紀錄片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是在向生活學習。我選用的方式就是——拍攝,然後我忠實地把我拍的東西放給觀眾看。一部紀錄片所反映的人和事,既然能夠被拍,肯定有它吸引人和被關注的理由,所以紀錄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從自己的土壤里生長出來
劉《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我仔細看了幾遍,你是分了五天來紀錄靖大爺外出給老主顧們理發的,其中這十一位老主顧,有工人、三輪車夫、退休幹部、餐館老闆……後來,靖大爺又去了那個「周輔臣」和「趙明」家,我看到這兩位老人與開始他們在畫面中出現的樣子相比,又蒼老了很多,生命就這樣走著……最後,靖大爺在別人給他剃完頭後,背著手慢悠悠地在人行道上走遠了……這時畫外音解說道:「靖大爺覺得,人活著就是個吃飯的問題,想不通就受罪,想通了就幸福了。」我感覺到,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表述中,形式與內容都很順貼,「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的日子沒有奇異的故事,沒有奇特的戲劇化場面,就那麼平淡、就那麼日常化,對於拍過、也導過故事片的你來說,這么拍讓你懷疑過嗎?
施沒有,這么拍好像不是刻意的,是特別順的一件事。我很同情一些拍紀錄片的人,他們特別想拍一個作品,特別想向電影感上去靠,我特別能理解他們。可我很難跟他們說清楚,其實你越往電影上靠,那麼你就越喪失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紀錄片有紀錄片的方式,MTV有MTV的方式,找到這個方式,你就這么去拍,只要人選對了,或者說只要你的主題和內心的東西吻合了,那拍出來以後肯定是個好東西。當然這里還有語言的表達問題,就是你是用華麗的語言,用相對白描的語言,還是用詩韻的語言,但是不管你用什麼,他都有一個文體在那,就是小說有小說的文體,散文有散文的文體,至於用什麼文體,那是各人對文體的掌握度的問題,還有就是拍攝的對象和拍攝的現場給你的感覺問題。我歷來的工作方法就是從來不看回放,先拍再說,包括我拍電影也是這樣,所以往往會留下一些遺憾。因為,我相信自己在現場的那種感覺,如果這種感覺是穩的,是順的,或者說我感覺到一種真實,那就沒有問題,哪怕在攝影上有點問題都無所謂,都可以忽略不計的。這段時間我每天都有一種欣喜,我覺得我的生活也變得和這些老人們一樣了,他們一下子把我帶出了現在這個時代。他們確實是像你說的是邊緣人,是脫離整個這個大時代的,但是其實就因為這一點,我才覺得高興,因為我終於可以跟所謂的上個時代的人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了,可以暫時和現在這些亂七八糟讓人頭疼的事情沒有關系了,這種狀態特別地難得。
劉你就是想在一種平常、平淡和反復中去展現,對嗎?
施對,這是順乎老頭們的生活的。怕就怕現在有些人玩結合,你要用電影講故事的方式去拍紀錄片,那就毀了。因為你要用講故事方式去拍紀錄片,本身這個想法就特別矛盾,因為你已經建立了一個主觀的概念——這裡面有故事,那要是萬一沒故事你不是會很失落嗎,那你拍片子時不是很痛苦嗎。其實拍紀錄片不應該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愉悅的過程,當然後期可能會很痛苦,因為你要決定如何取捨。如果說這個拍攝過程讓你感到很痛苦,那這個片子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特別擰巴的東西,是比較別扭的東西。其實,老頭們的生活看似平淡,可變化就在其中。每天我跟靖大爺在一起的時候,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我原先沒有想到的。比如我拍其他人,拍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就能夠預測他可能會怎樣想、怎樣做,這往往八九不離十。但是靖大爺就不一樣,因為他接觸的人多,每天他都可能接觸到不一樣的人,每天都有新的發現。這次去找這個人是這個狀況,一個月之後那個人的狀態發生變化了,於是他也會跟著發生變化,這是個特別有意思的事。
劉這就讓我更加明了了一種看法,紀錄片本來就是跟著創作者的心走的,它自然會透著一種生命的意蘊和態度。應該說,每一次紀錄都有一個態度,但它往會被一些人忽略掉,就像人們常常忽略了生活的細節一樣。
施是的,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DV機器越來越便宜,大家對影像的東西越來越著迷,似乎每個人都可以拿起機器來拍。但是,這里就有一個拍攝者的態度問題,有一些人是在這裡面撈名、撈利、撈女人的,可我最想知道的是拍攝者怎樣看待世界和生命。現在有很多電視節目是垃圾,因為它們沒有任何對世界、對生命的態度,只是在一味地復制。DV這東西越來越流行自己拍,所以好東西也就越來越難得。
劉態度,其實是和一個人的生命觀、生活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施我對宗教、哲學、歷史很感興趣,慢慢琢磨也明白了一些東西。國家強調要提高教育水平,我們學了那麼多的知識,也學了那麼多所謂的文化,可後來發現我們一直是按照書本的經驗在生活,好多東西是沒有用的。為什麼沒有用?因為它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現實生活本身。雖然,我拍到的那些人他們不是知識分子,而只是生活過來的人,但是,知識甚至真理就緣於這里,我們所學的概念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因此,先把我們所學的這些東西放下,去真正地生活,去感受生活的真實,去比對人的生活的艱辛,回頭再看時,那些學習來的東西才能有用武之地。如果光知道怎麼寫、怎麼拍是沒有用的,寫出來、拍出來的東西還是別人的東西,只有我生活了,真正如實地生活了,我才能拍出自己的東西,才能拍出那種生活里長出來的東西。
字數超出最大允許值,有刪減
❽ 在長春PHP程序員的工作好找嗎
去智聯上搜一下就知道了,很多公司招聘php程序員。至於能不能找到,還有工資待遇,主要看你個人水平了。長春php的待遇從2k到5k不等,再低或再高也都有,話說回來,還是水平問題。
說php落伍是外行的說法。拿php和.net比較的話,也不太科學。.net是全方位的開發平台,不算是一門語言,非要比的話也要和專門做web的asp.net比。剛看了一眼,智聯上php的職位數是40,asp.net是23,.net是42。明顯用.net的公司越來越少了。java的情況也類似,是什麼都可以做的語言。而php專注於web開發,仍然是網站建設的第一語言。
❾ 所有有關雨的詞,請註明詞的詞牌和作者
哥們,這樣的詞有4000多首呢!
臨江仙
【宋】蔡伸
繁杏枝頭蜂蝶亂,香風闔坐微聞。靚妝濃艷任東君。無情風雨,春事已平分。珍重主人留客意,夜闌秉燭開尊。何須歌韻遏行雲。羽觴交勸,揮麈細論文。
浣溪沙
【宋】曹冠
翠帶千條蘸碧流。多情不解系行舟。章台惜別恨悠悠。濕雨傷春眉黛斂,倚風無力舞腰柔。絲絲煙縷織離愁。
點絳唇
【宋】曹勛
一氣沖融,浩然識取生緣處。斂歸靈府。便作真鉛柱。九任玄歸,行處龍先虎。山頭雨。散成清露。瑪瑙生玄圃。
摸魚兒
【宋】柴望
這情懷、怎生消遣。思量只是凄怨。一春長為花和柳,風雨又還零亂。君試看。便杜牧風流,也則腸先斷。更深漏短。更聽得杜宇,一聲聲切,流水畫橋畔。人間世,本只陰晴易換。斜陽衰草何限。悲歡畢竟年年事,千古漫嗟修短。無處問。是閑倚簾櫳,盡日厭厭悶。浮名盡懶。但笑拍闌干,連呼大白,心事付歸燕。
洞仙歌
【宋】晁補之
裙芳老盡,海棠花時候。雨過寒輕好清晝。最妖饒一段,全是初開,雲鬟小,塗粉施朱未就。全開還自好,駘盪春餘,百樣宮羅斗繁綉。縱無語也,心應恨我來遲,恰柳絮、將春歸後。醉猶倚柔柯,怯黃昏,這一點愁,須共花同瘦。
西江月
【宋】陳德武
時序去如流矢,人生宛如飛蓬。石灣江上又逢冬。且喜一場初動。但見堪輿杳杳,更連山水重重。凄涼雲物雨蒙蒙。惟足睡中歸夢。
謁金門
【宋】陳克
花滿院。飛去飛來雙燕。紅雨入簾寒不卷。曉屏山六扇。翠袖玉笙凄斷。脈脈兩娥愁淺。消息不知郎近遠。一春長夢見。
新荷葉
【宋】陳亮
艷態遠幽,誰能潔凈爭妍。淡抹疑濃,肯將自在求憐。終嫌獨好,任毛嬙、西子差肩。六郎塗涴,似和不似依然。赫日如焚,諸餘只憑光鮮。雨過風生,也應百事隨緣。香須道地,對一池、著甚沈煙。根株好在,淤泥白藕如椽。
浪淘沙
【宋】陳三聘
風雨晚春天。芳興慵慳。淺紅稠綠滿園間。獨有梨花三四朵,留住春寒。年少躍金鞍。咫尺關山。倦飛如我已知還。灑向東風千點淚,衣上重看。
菩薩蠻
【宋】陳師道
東風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憶秦娥
【宋】陳與義
魚龍舞。湘君欲下瀟湘浦。瀟湘浦。興亡離合,亂波平楚。獨無尊酒酬端午。移舟來聽明山雨。明山雨。白頭孤客,洞庭懷古。
漢宮春
【宋】陳允平
簾卷蒼雲,愛初翔鳳尾,忽駕虯枝。青青歲寒自保,越樣清奇。參天溜雨,帶疏苔、密蘚芳蕤。天賦與,凌霜傲雪,臞然山澤風姿。他年楝梁共許,記雪山巫峽,曾賦新詩。庭前可人翠幄,蔥蒨煙霏。高標勁節,有青松、綠竹心知。來試倚,摩挲黛色,一尊相祝齊眉。
如夢令
【宋】陳著
晚泊江灣平處。楚楚蘋花自舞。風翦雨絲輕,江上潮生船去。看取。看取。濕櫓不驚鷗鷺。
碧牡丹
【宋】程垓
睡起情無著。曉雨盡,春寒弱。酒盞飄零,幾日頓疏行樂。試數花枝,問此情何若。為誰開,為誰落。正愁卻。不是花情薄。花元笑人蕭索。舊觀千紅,至今冷夢難托。燕麥春風,更幾人驚覺。對花羞,為花惡。
好女兒
【宋】仇遠
恨結眉峰。兩抹青濃。不忺人、昨夜曾中酒,甚小蠻綠困,太真紅醉,肯嫁東風。無奈游絲墮蕊,盡日□逐花蓬。把西園、鬥草芳期阻,怕明朝微雨,庭莎翠滑,濕透蓮弓。
山亭柳
【宋】杜安世
曉來風雨,萬花飄落。嘆韶光虛過。卻芳草萋萋,映樓台、淡煙漠漠。紛紛絮飛院宇,燕子過朱閣。玉容淡妝添寂寞。檀郎孤願太情薄。數歸期,絕信約。暗添春宵恨,平康恣迷歡樂。時時悶飲綠醑,甚轉轉、思量著。
滿江紅
【宋】范成大
天氣新晴,尋昨夢,池塘春早。雨過湔裙,水上柳絲風裊。卻憶去年今日,桃花人面依前好。怪今年、酒量卻添多,銀杯小。誰勸我,玉山倒。催細抹,翻新調。漸金狎壓錦,噴首雲繞。籠柏飛來雙翠袖,弓彎內樣人間少。為留連、春色伴山翁,都休老。
河滿子
【宋】賀鑄
每恨相逢薄處,可憐欲去遲回。猶記新聲團扇□,殷勤再引餘杯。為問依依楊柳,秋風好住章台。疏雨忽隨雲斷,斜陽卻送潮回。桃葉青山長在眼,幾時雙楫迎來。如待碧闌紅葯,一年兩度花開。
錦纏道
【宋】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長春晝。睹園林萬花如綉。海棠經雨胭脂透。柳展宮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春,恣歌攜手。醉醺醺尚尋芳酒。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裡人家有。
烏夜啼
【宋】陸游
素意幽棲物外,塵緣浪走天涯。歸來猶幸身強健,隨分作山家。已趁餘寒泥酒,還乘小雨移花。柴門盡日無人到,一徑傍溪斜。
木蘭花慢
【宋】呂渭老
桂鄉雲萬縷,更飛雨、洗香車。念密會經年,銀潢浪阻,玉露期賒。靈星瑞橋對展,散匆匆、喜色滿天涯。回首丁寧曉角,未宜吹動梅花。家家。竟賞彩茸,穿桂影、醉流霞。漸舞袖翻鸞,歌聲綴鳳,釵影交加。人間共饒宴樂,算天孫、怎忍遣河斜。莫惜西樓剪燭,大家同到啼鴉。
瑞龍吟
【宋】方千里
樓前路。愁對萬點風花,數行煙樹。依依斜日紅收,暮山翠接,平蕪盡處。小留佇。還是畫欄憑暖,半扃朱戶。簾櫳盡日無人,消凝悵望,時時自語。堪恨行雲難系,賦情楊柳,徘徊猶舞。追想向來歡娛,懷抱非故。題紅寄綠,魂斷江南句。何時見、輕衫霧唾,芳茵蓮步。燕子西飛去。為人試道,相思悶緒。空有腸千縷。清淚滿,斑斑多於春雨。忍看鬢發,密堆飛絮。
風入松
【宋】韓淲
小樓春映遠山橫。綠遍高城。望中一片斜陽靜,更萋萋、芳草還生。疏雨冷煙寒食,落花飛絮清明。數聲弦管忍重聽。猶帶微酲。問春何事春將老,春不語、春恨難平。莫把風流時節,都歸閑淡心情。
清平樂
【宋】洪適
風鬟飛亂。寒入秦箏雁。情似雲陰渾未展。雨腳更飄銀線。橫枝有意先開。玉塵欲伴金斝。何日舞裀歌扇,後堂重到惟梅。
祝英台近
【宋】黃機
試單衣,扶短策,沙路凈如洗。乍雨還晴,花柳自多麗。爭知話別南樓,片帆天際,便孤了、同心連理。鎮縈系。謾有羅帶香囊,殷紅斗輕翠。一紙濃愁,無處倩雙鯉。可堪飛夢悠悠,春風無賴,時吹過、亂鶯聲里。
定風波
【宋】黃庭堅
准擬階前摘荔枝。今年歇盡去年枝。莫是春光廝料理。無比。譬如痎瘧有休時。碧甃朱闌情不淺。何晚。來年枝上報累累。雨後園林坐清影。蘇醒。紅裳剝盡看香肌。
點絳唇
【宋】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聲聲慢
【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朝中措
【宋】李曾伯
南風吹棹過吳頭。聚散付雲浮。且共一杯懷楚,須期萬戶封留。藕花時候,五湖煙雨,西子扁舟。轉首夢回殘角,徵人塞上新秋。
江城子
【宋】劉辰翁
一年春事幾何空。杏花紅。海棠紅。看取枝頭,無語怨天公。幸自一晴晴太暖,三日雨,五更風。山中長自憶城中。到城中。望水東。說盡閑情,無日不忽忽。昨日也同花下飲,終有恨,不曾濃。
朝天子
【宋】劉克庄
宿雨頻飄灑。歡喜西疇耕者。終朝連夜。有珠璣鳴瓦。漸白水、青秧鷗鷺下。老學種花兼學稼。心兩掛。這幾樹、海棠休也。
安公子
【宋】柳永
遠岸收殘雨。雨殘稍覺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靜,立雙雙鷗鷺。望幾點,漁燈隱映蒹葭浦。停畫橈、兩兩舟人語。道去程今夜,遙指前村煙樹。遊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閑凝佇。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自別後、風亭月榭孤歡聚。剛斷腸、惹得離情苦。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生查子
【宋】歐陽修
含羞整翠鬟,得意頻相顧。雁柱十三弦,一一春鶯語。嬌雲容易飛,夢斷知何處。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夢揚州
【宋】秦觀
晚雲收。正柳塘、煙雨初休。燕子未歸,惻惻清寒如秋。小闌外、東風軟,透綉帷、花蜜香稠。江南遠,人何處,鷓鴣啼破春愁。長記曾陪燕遊。酬妙舞清歌,麗錦纏頭。殢酒為花,十載因誰淹留。醉鞭拂面歸來晚,望翠樓、簾卷金鉤。佳會阻,離情正亂,頻夢揚州。
訴衷情
【宋】晏殊
東風楊柳欲青青。煙淡雨初晴。惱他香閣濃睡,撩亂有啼鶯。眉葉細,舞腰輕。宿妝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風,牽系人情。
探芳信
【宋】吳文英
為春瘦。更瘦如梅花,花應知否。任枕函雲墜,離懷半中酒。雨聲樓閣春寒里,寂寞收燈後。甚年年、鬥草心期,探花時候。嬌懶強拈綉。暗背里相思,閑供晴晝。玉合羅囊,蘭膏漬紅豆。舞衣疊損金泥鳳,妒折闌干柳。幾多愁、兩點天涯遠岫。
木蘭花令
【宋】蘇軾
經旬未識東君信。一夕薰風來解慍。紅綃衣薄麥秋寒,綠綺韻低梅雨潤。瓜頭綠染山光嫩。弄色金桃新傅粉。日高慵卷水晶簾,猶帶春醪紅玉困。
清平樂
【宋】王安石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秋夜雨
【宋】吳潛
晚來小雨鳴檐角。又還煙障雲幕。四明窗透盪,漸夜永、綀衫輕薄。候蟲但要吟教老,不管人、老欠歡樂。閑看燭花盡落。浮世事、轉頭成昨。
丑奴兒
【宋】辛棄疾
千峰雲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間,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卻怪白鷗,覷著人慾下未下。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
鳳孤飛
【宋】晏幾道
一曲畫樓鍾動,宛轉歌聲緩。綺席飛塵滿,更少待、金蕉暖。細雨輕寒今夜短,依前是、粉牆別館。端的歡期應未晚,奈歸雲難管。
虞美人
【宋】葉夢得
綠陰初過黃梅雨。隔葉聞鶯語。睡餘誰遣夕陽斜。時有微涼風動、入窗紗。天涯走遍終何有。白發空搔首。未須錦瑟怨年華。為寄一聲長笛、怨梅花。
山亭宴
【宋】張先
碧波落日寒煙聚,望遙山、迷離紅樹。小艇載人來,約尊酒、商量歧路。衰柳斷橋西,共攜手、攀條無語。水際見鷖鳧,一對對、眠沙漵。西陵松柏青如故。翦煙花、幽蘭啼露。油壁間花驄,那禁得、風吹細雨。饒他此後更思量,總莫似、當筵情緒。鏡面綠波平,照幾度、人來去。
漁家傲
【宋】張元干
寒日西郊湖畔路。天低野闊山無數。路轉斜岡花滿樹。絲吹雨。南枝佔得春光住。藉草攜壺花底去。花飛酒面香浮處。老手調羹當獨步。須記取。坐中都是芳菲侶。
鶴沖天
【宋】周邦彥
白角簟,碧紗廚。梅雨乍晴初。謝家池畔正清虛。香散嫩芙蕖。日流金,風解慍。一弄素琴歌舞。慢搖紈扇訴花箋。吟待晚涼天。
永遇樂
【元】白樸
一片西湖,四時煙景,誰暇游遍。紅袖津樓,青旗柳市,幾處簾爭卷。六橋相望,蘭橈不斷,十里水晶宮殿。夕陽下、笙歌人散,唱徹采菱新怨。金明老眼,華胥春夢,腸斷故都池苑。和靖祠前,蘇公堤上,謾把梅花捻。青衫盡耐,蒙蒙雨濕,更著小蠻針線。覺平生、扁舟歸興,此中不
惜奴嬌
【金】元好問
畫扇高秋,恨塵暗秦王女。涉東城、春煙綠樹。燕子來時應解說,征鞍處。記取。未忘得、蘭膏香聚。枕上新聲,斷腸是江南句。更行雲無心也住。未了情緣,算惟有、相將雲。□去。枉輕負、梨花暮雨。
❿ 故宮里的長春宮以前是做什麼的在這里發生過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長春宮在明成祖建造紫禁城之時,就是命名為長春宮。
長春宮位於西六宮,坐落在儲秀宮西部之咸福宮南面,其南部就是體元殿。
明代天啟皇帝之李成妃,就居住在這里。天啟皇帝是一位天性如孩童般的憨厚之君,也是一位昏弱之帝,他驕縱乳母客氏,整個宮廷籠罩在陰森森的陰影之中:臨產的張裕妃慘死,皇後被疏遠了,范慧妃失寵,只有這個李成妃還自由地生活在這里。
不久,客氏下令斷絕了李成妃的飲食,就這樣,她被活活地餓死在長春宮。
從此以後,這里成了一座神秘之宮。宮人們不敢來這里,總覺得有些恐懼。
清乾隆皇帝寵愛的孝賢皇後,居住在這長春宮。這里的氣息開始發生了變化,宮人們也開始喜歡這里,長春宮在清代幾度修繕,成為一座環境優美、造型別致的吉祥之宮。
2) 十年光陰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皇帝在熱河去世,慈禧與慈安聯手發動了「祺祥政變」,攜年僅六歲的小皇帝回到離開一年的紫禁城,從此,她開始執掌權力,垂簾聽政。
這段政局的紛亂時期,宮中異常繁忙,慈禧與慈安都住在長春宮:慈禧住在平安室,慈安住在配殿之一的履綏殿。
長春宮懸掛的宮名匾額,是咸豐皇帝親筆題寫的;前殿門上匾額,也是咸豐的御筆,寫的是「心正性」四字,遒勁有力。
值得一提的是,東西六宮的其他任何一座宮院,都沒有留下咸豐皇帝的御筆墨跡。這是發動政變之後、精於權術而又獲得了垂簾聽政權力的西太後,選擇居住在長春宮的原因。
從同治元年到同治十年,是西太後的「垂簾聽政」時期,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後,都一直居住在這長春宮。元旦、春節、萬壽節、千秋節等重大年節和宮中慶典活動,同治皇帝通常是先到履綏殿,向母後皇太後慈安行禮問安,然後再到平安室,向聖母皇太後慈禧行禮問安。
同治十年,按照慈禧太後的安排,慈安太後遷出長春宮,搬到東六宮北部鄰近御花園的與西六宮之儲秀宮相對應的鍾粹宮居住,這樣,長春宮和其北面的儲秀宮,便成為慈禧太後一人獨有的宮院。
從這以後,人稱慈禧為西太後,稱慈安為東太後。
西太後在儲秀宮、長春宮生活了許多年,在這兩座宮室之中,留下了她的青春、夢想和喜怒哀樂,也留下了她的許多印記。
現在,長春宮前殿及配殿門前楹柱上的對聯,都是慈禧舉辦隆重的壽禮時,詞臣們恭進的祝壽諛詞,由內府精心製作,懸掛在楹柱上。
長春宮的宮院之中,有東西兩座配殿:
東配殿是綏壽殿,門上有慈禧太後題寫的三個遒勁秀麗的大字:膺天慶;
西配殿為承禧殿,門上也有這位太後所題寫的三個蒼勁大字:綏萬邦。
這些題字、楹聯,都是慈禧太後自我頌揚的詞語和大臣們進獻的頌詞。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前後,慈禧太後看中了長春宮與太極殿之間的體元殿,並遷居到這里。大約有兩年的時光,她就在這長春宮和體元殿之間居住、生活。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慈禧太後從長春宮正式遷住到她早年居住的儲秀宮里。為了迎接她50歲生日,儲秀宮煥然一新,宮院中懸掛著紅色的燈籠,院子里鋪設了鮮紅的地毯,瀝粉貼金的門窗上閃耀著華貴富麗的光澤。
這一年十月,慈禧太後過50大壽,喜愛看戲的太後吩咐,將體元殿改造為一座精巧的戲台。慶壽期間,熱鬧的戲劇演出,從初五日連演到初十日,接連不斷,每晚八點之時鑼鼓才收。
節日、慶典期間,滿洲王公、內務府官員、滿洲命婦等等,都是穿著官服和五彩繽紛的盛裝,受邀來這里看戲。參加演戲的演員,大多是宮中專門學過戲曲而又演藝精湛的宦官,也有慈禧身邊的近侍。
每次看戲時,慈禧就坐在戲台對面的殿檐下,一邊品茗,一邊觀賞,陪同觀戲的滿洲命婦們,則整日侍立在慈禧御座前後和御座左右。從此以後,體元殿成為宮中演戲的一個固定場所。
在長春宮的生活,是西太後一生中的關鍵時期。
這個時期,西太後牢牢記住了咸豐皇帝的御筆題匾:心正性。
西太後身邊的侍女們也說:在長春宮,老太後最重的事,就是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