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加盟条件 > 东方音图加盟电话

东方音图加盟电话

发布时间:2021-07-05 12:10:37

⑴ 高手进 求音乐

Medwyn Goodall
David Lanz
Ron Korb
David Friedman
Jim Brickman
David Arkenstone
Nicholas Gunn
Gnomusy
.....

写了点楼主没提及的

⑵ 你好,想求 东方音图或 钮拓普英语 动漫版新概念 购买也可以 谢谢!!

可以去书店买

⑶ 东方音图英语能在网上听课文吗

东方音图英语动漫服务器安装流程
音标字体识别安装流程:
把Ksphonet.ttf文件直接粘贴到C:\WINDOWS\Fonts文件夹下即可。 服务器IP地址为192.168.1.101;
客户端IP地址为192.168.1.102到192.168.1.254
一、系统安装顺序。

1、 安装SQLSever。
2、 安装Office2003或office2007或Office2010,安装时默认安
装,不要修改安装选项。

3、 安装东方音图英语教学系统。

SQLSever2000安装流程:
将安装光盘插入光驱后,出现以下提示框。请选择 "安装 SQL Server 2000 组件",出现下一个页面后,选择 "安装数据库服务器" 。

⑷ 东方音图新概念1四十页第3、4题怎么写急!急!

你应该把问题写上来,否则大家手头有该资料的少。

⑸ 英语量的表示法 是什么呢(东方音图英语第2册41课知识重点)

表示长、宽、高、面积等,用基数词+单位词(meter,foot,inch,kilogram等)+ 形容词(long,wide,high等)表示,或者用基数词+单位词 + in + 名词(length,width,height,weight等)表示.
two meters long或 two meters in length 2米长
three feet high或 three feet in height 3英尺高
four inches wide或 four inches in width 4英寸宽
This box is 2 kilograms in weight.
这个盒子有两千克重.
The city wall of Xi’an is 12 meters wide and 12 meters high.
西安城墙是12米宽,12米高.

⑹ 新概念英语教材版——东方音图怎样下载(1级)

买一套二百多的教材里面有张纸,会告诉你怎么下。不过好像还要买书 ,(新版的东方音图)

⑺ 东方音图英语在线听课文

东方音图英语动漫服务器安装流程

音标字体识别安装流程:
把Ksphonet.ttf文件直接粘贴到C:\WINDOWS\Fonts文件夹下即可。 服务器IP地址为192.168.1.101;
客户端IP地址为192.168.1.102到192.168.1.254
一、系统安装顺序。
1、 安装SQLSever。
2、 安装Office2003或office2007或Office2010,安装时默认安
装,不要修改安装选项。

3、 安装东方音图英语教学系统。 二、SQLSever2000安装流程:
将安装光盘插入光驱后,出现以下提示框。请选择 "安装 SQL Server 2000 组件",出现下一个页面后,选择 "安装数据库服务器" 。

⑻ 为什么西方流行乐经典比东方音乐的气场宏大呢,这跟中国包容万象注重集体、西方崇尚个人注意的传统矛盾呢

您好!

邓丽君绝对是我的偶像。。。

今年5月8日,是邓丽君逝世15周年纪念日。

在距离这一天还有几个月时,各路人马就已开始准备——有的筹备“邓丽君逝世15周年慈善演唱会”,有的准备发行“邓丽君逝世15周年纪念邮册”,有的组织“寻找邓丽君传人暨纪念邓丽君大型音乐会”海选活动……

去世15年后,邓丽君为何还有这样的魅力?

也许因为:“在那个情感蛮荒的年代,邓丽君担起了为一个时代代言的重任,用其甜美的歌声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

也许因为:“没有人像邓丽君有这么多的优秀作品,有这么多的铁杆歌迷,有这么多的同代人、后来人受到她如此深的影响。”

也许因为:“在42年的人生旅途中,她所演绎的‘爱过的人,错过的魂,曾经拥有,就是永恒’的凄美人生,太让人爱怜和留恋。”

……

这一切,似乎仍难回答一个问题:人们为何如此怀念邓丽君?

传奇一生

一代歌后邓丽君被誉为“东方女神”,其一生堪称传奇。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生于台湾云林县,本名邓丽筠。她的父亲是名老兵,祖籍河北邯郸,母亲祖籍山东东平。邓丽君有3个哥哥和1个弟弟,由于孩子多,她的父母虽然辛苦劳作,但日子过得一直比较拮据。

父母很早就知道,他们的女儿邓丽君有一副好嗓子,是块唱歌的料。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女儿后来凭着这一特长,不仅改变了全家人的经济状况,还成为华人世界的一位巨星。

13岁那年,邓丽君参加了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赛,以一曲《采红菱》夺得冠军。第二年,她从中学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当年即推出第一张唱片《凤阳花鼓》。1968年,邓丽君开始在一些歌厅登台演唱,并参演电影,也曾在电视台主持节目。在公司的安排下,邓丽君走出台湾,足迹遍及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地。

1973年,邓丽君去美国学习英文,第二年又转赴日本发展。不久,她就以一曲《空港》,获得1974年日本“最佳新人歌星奖”等多个奖项。而收入这首歌曲的唱片的总销量,也达到75万张。

1979年,邓丽君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两年后,她的5张大碟,在香港同时获得“白金唱片奖”,彻底征服香港歌坛。1983年,30岁的邓丽君走入演艺事业的巅峰期。1983年2月19日、20日,她走进全球流行歌手的梦想之地——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成为首位在此演唱的华人。很多旅居美国的华人,仍然记得当时的盛况——早在那年1月底,演唱会的门票就已被抢购一空;“凯撒皇宫”原本只有1100个座位,后来加到了1500个,但两旁的走道、中间的阶梯上,仍然挤满了观众。在表演中,邓丽君特别演唱了以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12首唐诗宋词谱曲的作品,让听众充分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文之美。此后不久,她再创纪录,成为首位登上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舞台的华人女歌手。1983年底,已从艺15年的邓丽君,在香港举办“15周年巡回演唱会”,其演出规模、观众数量和唱片销售量等,都创下了华语歌坛的新纪录。1986年,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欢迎女歌星”,成为唯一同时荣获这两项殊荣的亚洲歌手。

1987年,邓丽君推出《我只在乎你》专辑,此后基本不再参加商业性活动,渐渐进入半退隐状态。

但就是在这一年,《邓丽君自选歌曲两百二十五首》,首度在北京发行。当时,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已风靡大陆。加之台湾当局准许相关居民回大陆探亲,邓丽君开始有了到大陆演出的想法。她原本计划以敦煌壁画为背景,结合中国古典四大美女的图像,在北京举办一场华丽的演唱会。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1989年,邓丽君移居法国,在当地购屋置产,过起了近乎隐居的生活。次年5月,她的父亲去世。噩耗传来,她因悲伤过度而病倒,以致未能回台奔丧。

1993年,邓丽君回到台湾。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这些年来,我虽然是半退休状态,不过我热爱音乐,音乐方面的工作我永远不会放弃,娱乐性的演唱就不去做了。我在英国、法国、日本都常进录音间,锻炼自己的声乐底子。英国老师给了我一份‘功课’,我一个星期起码要自己在家吊4次嗓子。平常也注意基本的嗓子保养,烟不能抽,酒会喝一点,有一段时间我吃全素,现在愿意吃一点鱼和鸡胸肉……”

1995年5月8日,一个噩耗传遍了全世界——当天,年仅42岁的邓丽君因哮喘病猝发,在泰国清迈去世。一位华人世界的歌坛巨星,就这样远去了。

魂归宝岛

1995年5月11日晚10时30分,载着邓丽君遗体的泰航633客机,抵达台北桃园机场。

对魂归故土的“宝岛女儿”,台湾方面打破惯例,机场在办理手续时一切从简,并允许邓丽君家属、歌迷和台湾官员到停机坪上迎候遗体。随后,邓丽君的遗体被送往台北第一殡仪馆。那里放着一副可使遗体保存50年、镶着水晶玻璃的铜制棺材;台湾“陆军乐仪队”担任灵堂和葬礼的仪仗队;20万人在殡仪馆外彻夜排队,等着向邓丽君作最后的告别。那一天,台北的交通陷入瘫痪。

5月28日,邓丽君的棺木被运往台北县金山乡的金宝山墓园——筠园,与父亲的遗骨一同下葬。此前,金宝山墓园的老板在第一时间联络邓家,以1元新台币的象征性价格,将园中一块背山面海的风水宝地“卖”给邓家,作为邓丽君最后的归宿。根据她的本名,这块墓地被命名为“筠园”。

日前,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程从台北市区出发,驱车一小时赶往金宝山墓园。循着邓丽君的歌声,很快就找到了筠园。

筠园分为广场和墓园两个部分。广场比墓园大一些,地上“埋”着一架钢琴,只有巨大的键盘露出地面。这是一位日本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游人的脚只要踏上键盘,钢琴便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广场中间是邓丽君的全身塑像。她微微含笑,伸开双手,仿佛在欢迎所有为她而来的人。墓园入口处,有一处圆形亭屋,是筠园的音响和灯光控制中心。亭屋内的电脑中,储存着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每天循环播放。

筠园的墓碑上,雕刻着邓丽君的头像。墓碑后面的棺盖,是用黑色大理石打磨成的。棺盖后面是一个石雕,上半部是邓丽君的卧像,下半部的右侧镶嵌着她的彩色照片,左侧写着“邓丽筠,1953—1995”的字样。棺盖右边,立有一块巨石,上面是现任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题写的“筠园”二字。棺盖左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多种文字刻着同一句墓志铭——“这里安卧着一位为歌唱艺术奉献一生的巨星”。

无论何时来到筠园,人们都会看到,墓碑前摆放着歌迷们祭献的鲜花。世界各地的邓丽君歌迷不远万里来此拜谒,因此这里常年人流不断,四季鲜花不谢。在“筠园”的题字石碑前,有一棵挂满小木牌的树,木牌上都是歌迷写的悼念之词。

何日君再来

“何日君再来?”在邓丽君逝去15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用她的歌声,来表达对她的怀念和追思之情。

15年来,流行音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语流行歌曲的“风向标”已转了无数个方向。但邓丽君的歌,依然一遍又一遍地被传唱。成方圆、那英、程琳、齐秦、王菲、黎明、周杰伦、张靓颖……一代代华语歌坛的知名歌手,或因翻唱邓丽君的歌而一炮走红,或因此达到事业的巅峰。在《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愿人长久》、《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等优美的旋律中,年轻一代成长起来。

2008年,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2009年,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评选活动中,邓丽君以850多万票的绝对优势,位列榜首。2010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她被多家知名华文媒体评选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她的祖籍地河北邯郸,将举办“2010·邓丽君故乡行”活动……

为缅怀邓丽君,海峡两岸兴建了数家纪念馆。20世纪90年代末,位于香港赤柱的邓丽君故居,刚一开放,就迎来了数十万人次的游客,连地板都被踩坏了;2003年,大陆首次设置邓丽君纪念场所——她的衣冠冢和纪念雕像,在她生前向往的上海落成;2006年,邓丽君故居所在地——台北县芦洲,开始兴建“邓丽君主题公园”……

睹物更思人

2010年4月22日,位于台湾高雄市的“邓丽君纪念文物馆”正式开馆。高雄市市长、国民党籍“立委”、亲民党秘书长等台湾各界人士,均前往参加。这是全球首座邓丽君纪念文物馆。

4月29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一大早就赶到文物馆,发现游客已经排起长队。

文物馆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栋。前栋陈列着邓丽君生前旅法期间使用的奔驰轿车;旁边的简报室里,存放着大量的报纸、照片和音像资料,介绍她出生、成长、歌唱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后栋陈列着邓丽君的演出服装、首饰和收藏品,还有从她家客厅、餐厅和卧室搬过来的家具和摆设品,以及她送给妈妈的麻将桌等。在纪念馆里,参观者可以跟着伴奏音乐哼唱邓丽君的歌。

“邓丽君纪念文物馆”开馆当天,邓丽君的大哥邓长安,动情地讲起了建馆的起因。“妹妹过世以来,就不断有人建议建一座纪念她的展馆,可一直没有建成。”2009年8月,邓家要处理台北县芦洲的老房子,邓长安就和三弟邓长富把邓丽君的遗物运到高雄,“试办”了一个“邓丽君文物馆”。结果,前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来自大陆的游客,每天竟有近20个团600人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将“邓丽君文物馆”和日月潭、阿里山一道,列为在台湾期间的“三大必到之处”。正是歌迷的热情,坚定了邓长安申请正式开办文物馆的决心。

“看到邓丽君的东西,觉得她人还在,非常思念!她的歌声,余音缭绕,不绝于耳。”这是在文物馆内徜徉的游客的共同感受。

“东方神韵”的化身

上世纪70年代,邓丽君美轮美奂的歌声如旋风一般刮过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地,也吹进了中国大陆。她那轻松活泼、温婉流长的中国民谣小调,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

“练”出来的天籁之音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那是1997年一个平静的早晨,我走在江南小城里,从街边电线杆上的广播喇叭传出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我。歌声温软,极富穿透力,在晨间的炊烟中飘浮。那天的景象与歌曲交融在一起,如同一首情景MV(音乐电视)。

她的声音有一种特别的气质,那是一种传递若干年后你仍然愿意为此驻足街头的声音……

这是一位“80后”歌迷,近日在博客里表达的对邓丽君的记忆。

事实上,邓丽君虽然从小就表现出极佳的音乐天赋,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她原本是一副小嗓门,声音比较柔和单薄。这种先天因素并不容易改变。为此,她的音乐老师姚厚笙从头对她进行细致的指导,由发声方法到歌唱习惯等,均悉心调教。姚老师是当时台湾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是台湾第一个倡导并引进西方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人。

当时,邓丽君总是唱一些节奏轻快的歌曲,所以她那甜甜的歌声总给人一种“可爱小女孩”的味道。而且,邓丽君为了模仿地方小调的发音方式,极力把尾音往上拉高,养成了抬高语尾的习惯。这种歌唱方式听起来比较俏皮,但显得有些稚气。对此,姚厚笙指导她学习慢节奏的唱腔,并告诉她:“你已经不是小女孩了,所以要以更有感情、更像大人的方式来唱。”

就这样,邓丽君的地方小调唱腔在姚厚笙的调教下开始大大改观。但是,声音小的缺陷还是存在。姚厚笙就试着让邓丽君练习对着麦克风中心点(老式麦克风是个大圆盘)唱歌的方式,让她清澈的音色充分发挥出来,让声音深入人们的心灵。

台湾著名老音乐人左宏元非常喜欢邓丽君,也曾亲自教她唱歌。那时邓丽君年纪很小,也没交过男朋友,裙子穿得短短的,像芭蕾舞演员一样,很可爱。左宏元教她唱《彩云飞》,她问:“什么是彩云飞啊?”“什么叫不要离开你啊?”左宏元告诉她:“不要离开你,就是你喜欢一个男生,叫他不要离开你,就这么简单。”左宏元给她讲了很久,也不知她到底明白没明白,但她最终唱出来的歌感动了很多人。在唱电影同名主题曲《海韵》时,邓丽君已经表现得很成熟了。《海韵》改编自徐志摩的对话体抒情诗,是一首难度较大的歌。但邓丽君居然唱得那么深刻动情,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左宏元颇有感触地说:“像她那种音色、技巧、呼吸控制,在亚洲到现在(指上世纪80年代后)恐怕还没有人超过……她的歌声能让听众产生共鸣,渗入人的心底,让人心里有个共通的、深入浅出的感觉。”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金嗓子”的背后,邓丽君曾经历过多少困苦和磨练。为了唱好歌她坚持天天吊嗓子,甚至患了感冒、发高烧时也从不间断。她的好友何俐俐说,邓丽君因为自己音域不够广阔而努力练歌,甚至练得喉咙出血。

1984年,已经蜚声全球的邓丽君,专程到英国向声乐老师学习运气、发声和共鸣音。事后她说:“我需要在每个阶段后停下来,解决一些本身存在的问题,挖掘一下没有发挥出来的潜力。”在英国期间她很用功,每天会练习六七个小时。“我的老师让我每天起床后,都要吊嗓子30分钟。早晨还没有开声,练提气练到最高处,发出的声音是很难听的。”有一回,当她吊完嗓子,酒店服务员给她送茶水时,在杯垫上写了一行字:“我们英国人最讨厌有人在早晨乱叫!”弄得邓丽君一时哭笑不得。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要问问炊烟,你要去哪里?”在邓丽君婉转袅绕的声音周围,永远都不缺少歌迷们对她的思念之情。一位从事声乐研究的“君迷”(指邓丽君的歌迷)说:“邓丽君的声音中具有中国女人的特色,充满了东方女性的神韵,温柔不失坚强,美丽而且善良……她嗓音很有特色,几乎听不出有任何换气的地方,可以在没有鼻音的状况下唱出连续的高音,而且她的中文咬字也非常清晰,音色又细又柔,令人着迷。”

前段时间,在日本一个“君迷论坛”上,人们将目前在日本发展的数名中国女歌手与邓丽君进行比较。有资深日本“君迷”一针见血地指出:“邓丽君小姐的声音有湿度,濡湿感沁人心脾,不同于众歌手相对简单的干燥尖锐或者明亮直白的嗓音。”

民族风演绎中国情

天津音乐学院的杨雁行教授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之所以在那个时期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些歌曲本身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这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邓丽君的演唱方式,既不同于旧上海那些歌手的风尘与生涩,也不像当时台湾其他歌手的洋气与生硬,而是恰到好处地把这些歌曲演绎成最具“中国风”的作品。

那恰如其分的拿捏,跟邓丽君从小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在孩提时代,邓丽君就常常听父亲哼唱京剧。父亲常常有板有眼地唱上几句,邓丽君也时不时兴高采烈地跟着模仿。母亲同样喜欢戏剧,经常听黄梅调的地方戏,偶尔也哼唱一些小调,而且母亲还非常喜欢看戏曲电影。邓丽君在耳濡目染中,受益匪浅。

1967年,邓丽君出道后推出的第一个专辑《凤阳花鼓》,走的就是民谣小调的风格。从那时开始,邓丽君便以演唱民谣小调而备受瞩目。这个14岁小女孩甜甜的歌声和纯真朴实的情感,吸引了大批的听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中国风、民族风”的歌曲一直是邓丽君演唱事业的重心。她的许多首此类歌曲都成为传唱的经典,比如《小城故事》等。而随着领悟力的不断提升,邓丽君开始在音乐中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1983年面世的《淡淡幽情》,被许多人认为是邓丽君歌唱生涯中最优秀的唱片,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音乐巧妙结合之作。据当时提出《淡淡幽情》专辑设想的香港企业家谢宏中回忆:“我在宴会上遇见了邓丽君。我将长期酝酿成熟的构想告诉她,其反应相当激烈……当时我们的观点很接近,这就是如何将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用现代音乐表现,如何引起听众的共鸣,如何保存逐渐被遗忘的中国文化……”为了做好这张专辑,邓丽君找了当时中国大陆和香港最前卫、最权威的人士为专辑谱曲,而专辑中12首歌曲的歌词,也都是根据中国古诗词谱写而成的,之后,人们就听到了像《但愿人长久》这样的“历史经典”,直到今天仍然经久不衰。

杨雁行教授告诉记者,邓丽君能够创作出《淡淡幽情》这张传统与流行两者融合无间的作品,是由于她在通俗乐坛努力多年、深谙中国词曲和古典文化的缘故。邓丽君的歌声,让世界各地的华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温柔情怀,让世人明白,再现传统艺术的精华,不一定非要限制在艺术歌曲的条条框框之中。

在这张专辑之后,邓丽君的主要精力被公司放在了举办演唱会上,而结合中国传统元素的创作越来越少。后来,邓丽君也曾想完成《淡淡幽情》的续辑。她花了5年的时间来创作古诗词曲,但由于歌坛环境和个人心境的变化,以及身体等原因,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个没完成的续辑,也成了歌迷心中永远的遗憾。

“令人悲哀的是,在此之后,华语乐坛再没有人有足够的能力和高度,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可能也是人们今天怀念邓丽君的原因吧。”杨雁行教授说。

“邻家女孩”在歌唱

20世纪90年代,邓丽君《10亿个掌声》演唱会的VCD(影音光碟)风靡中国大陆。在当时大陆人的眼中,台上的邓丽君是气质、风范、洋气的代表。其实,邓丽君的长相并不是很“洋气”,反而具有一种“怀旧”的中国特色。她笑容甜美,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中国古典女子的婉约、温和。她的舞台形象和她的歌声一起,留在人们的心中。

早在1976年,拥有众多歌迷的邓丽君一改过去的表演形式,把个人演唱会作为演艺形式的重心。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不停地在香港、日本等地举办演唱会。

1978年,邓丽君在东京养乐多会馆举行个人演唱会。门票在演唱会开始前的许多天就已销售一空。演唱会举办的当天,无数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歌迷,早早地聚在了会馆的大厅里。在舞台上灯光明灭间,邓丽君穿着粉红色的演出礼服出场了。她步履轻盈、双眸明媚,还未开口台下就已经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疯狂的欢呼声……

邓丽君的演唱会如此受欢迎,主要在于她完美的舞台表现。著名乐评人李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邓丽君的演唱,会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透着邻家女孩的温热气息。在舞台上,她始终与观众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演唱会仿佛是一场家庭聚会。她在歌迷面前唱歌,感觉就像与亲人朋友相聚。来听音乐会的人也都是邓丽君的老歌迷,对她的音乐和个人十分了解。与现在的一些歌手在演唱会上为了征服观众而竭尽全力地表现不同,邓丽君的演唱会风格,是一种与观众的交流,现场就好像是与听众“两情相悦”的沟通。虽然她打扮甜美,“气场”却十分强大,自信、自然又从容不迫。

不过,邓丽君在舞台上也有活泼的时候。她有时也会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唱到激动时,会将麦克风拉到很远,再猛地抽回来,或者直接将麦克风从右手抛到左手,做些帅气的动作。有趣的是,邓丽君也有失手的时候。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一场演唱会上,邓丽君用了“拉甩麦克风”这一招,但是由于唱得太激动,麦克风居然掉到了地上。当时的舞台设计特别流行喷洒干冰,邓丽君只得弯下腰慌慌忙忙地在干冰雾里寻找麦克风。台下的观众还以为这是邓丽君故意安排的小插曲,激动得不停鼓掌。

邓丽君的舞台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相貌、她的歌喉,更在于她的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乐评人李皖说:“即使不是刻意去听邓丽君的歌曲,但提起邓丽君,留在脑海中的仍然是她的歌,因为她的咬字相当清晰。”

邓丽君奔忙在世界各地,只能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中挤时间学习语言。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邓丽君仍然掌握了多种外语和中国的方言。她演唱的歌曲和出版的专辑,涉及日语、英语、印尼语以及中国的粤语、闽南语、山东话、上海话等。不仅如此,她还大量演唱各地民歌、地方戏曲、音乐剧等。

曾经有一位日本的乐评家评价说:“邓丽君去世后,一直很难找到像她这样的亚洲巨星。因为邓丽君为了打入市场,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粤语、日语、英语,以获得当地观众的认同,但现在已经不再有这样努力的歌手了。”

也许是自身经历的曲折和坎坷,邓丽君的演唱,最触动人们的还是歌声中流露出的些许伤感,它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著名音乐人黄沾曾经评价说:“邓丽君的歌可以慰藉人的心灵,有时在海外,工作疲倦的时候,非常渴望听到邓丽君的歌声,她的歌声有一种能够抚平我们情绪的东西,一种难以形容的中国味……”

摇滚也向她致敬

风靡全球的不仅仅是邓丽君的歌声,随之而来的还有与她相关的一切话题与想象。

李皖曾回忆自己一开始听邓丽君歌曲时的感受:“初‘遇’邓丽君,完全是一种恐怖的感觉。当时台湾是敌区,台湾的广播电台是敌台,偷听敌台是犯罪行为。即便调台时偶然碰上,也有一种强烈的犯罪感,那声音在感觉中一下子变得巨大无比,如同炸雷……”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获取邓丽君歌曲的渠道还极其匮乏。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在街角巷尾,凑巧听到几句邓丽君的歌声。这乐声来自那些“不务正业”的年轻人——他们穿着喇叭裤,踩着锃亮的皮鞋,摩托车上载着“三洋”双卡录音机。邓丽君的歌声从录音机里飘出,偶尔能听清几句唱词的路人,无不脸红心跳,觉得“不好意思”。

然而,就是这样让人感到“羞于启齿”的歌曲,却启蒙了大陆的流行音乐,更在公众中激发出复杂的反响。“那是一种震撼与反感的交杂,当时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邓丽君,觉得有些‘流氓’,而接受、传唱这种音乐的人,则被认为是流氓阿飞。”李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虽然极受争议,但恰恰是邓丽君的歌曲,让刚走出“文革”的公众,慢慢找回了多年来被忽视的情感。人们开始意识到,除去“国家公民”的属性之外,人们还可以是丈夫、妻子、儿女、情人等各种各样的角色。人们原本的情感、个性、多样性等一系列被淡忘的元素,也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开始苏醒。

纯朴、亲切、活力、向上而又不失时尚与高贵的风格,令邓丽君在公众眼中的形象趋于完美。甜美的歌声与完美的公众形象,使邓丽君成为很多大陆青年的偶像。在很多年轻人的笔记本里、床头上、钱夹里,开始出现邓丽君的照片,她的磁带甚至因一次次被翻录,而音色模糊。时隔多年,仍有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坦陈,留在他们心中的邓丽君,已经不再是一个歌手,那段时光也不仅是一段有歌声伴随的岁月那么简单;对他们而言,“邓丽君”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有的人甚至以邓丽君为择偶的标准,或以她的名字为女儿命名。

20世纪80年代后期,邓丽君的磁带被正式引入大陆。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才真正从音乐角度出发,重新打量邓丽君。大陆音乐界一直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中国的流行音乐是彻头彻尾的舶来品,然而邓丽君的音乐却是一个反证。在流行的形式之下,邓丽君传承了太多中国传统、古典的元素。她无法复原古典,却将这其中的种种精髓巧妙演绎出来。几十年过去了,中国流行音乐从无到有,又从有到优。在此过程中,邓丽君始终自成一派,难以逾越。不过,她那种特有的“柔美力量”开始得到传承。可以说,李谷一的《乡恋》、苏小明的《军港之夜》,都来自这种风格。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人,都能从邓丽君的歌曲中找到共鸣,甚至连唐朝、黑豹、郑钧等一批内地摇滚乐队和艺人,都曾坦承邓丽君对他们的影响。邓丽君去世时,内地音乐人曾以一张专辑《告别的摇滚》向她致敬。在这张专辑中,当时大陆几乎所有最当红的摇滚明星,都重新翻唱了她的歌曲,以此向这位启蒙者致敬。

舞台下的完美

在家人与邻居、朋友看来,台上和台下的邓丽君并没有太多不同。谦恭孝顺、积极上进、悲悯感恩、不慕权贵……这就是人们眼中的邓丽君。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她的这些品格,与当今娱乐圈的是非繁多,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因此在故去15年后仍然受到怀念。

孝顺的女儿

在邓丽君的孩童时代,他们一家七口的生活非常拮据。6岁那年,已经“很有表演才能和号召力”的邓丽君,开始在妈妈的陪伴下上街卖唱,为家里挣些买菜钱。9岁那年,她开始跟随父亲原来的战友,到台湾各地演出。虽然每次演出只能得到5元、10元新台币的微薄收入,但对贫寒的邓家来说,这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一次偶然的机会,台北一家歌厅的老板听到了邓丽君的歌声,觉得很不错,希望她能在课余时间到歌厅里客串一下。当时,邓丽君的父母非常反对,担心她受欺负。不过,邓丽君说服了父母。不久,她就因表现出色,成为歌厅里的“娃娃歌后”,名气越传越大,就连台湾南部的一些歌厅也邀请她去演出。

由于频繁演出,邓丽君正常上学的时间越来越少,成绩一落千丈。1967年,她就读的金陵女中的校领导下了“最后通牒”,要她二选一:要么放弃歌唱,专注于学业,要么休学。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和对歌唱事业的热爱,邓丽君决定休学。据她当年的老师回忆,当时有夜总会愿意与邓丽君签约,邀她做专职歌手,但校园生活同样令邓丽君难以割舍。最终,家庭因素被她放在了首位。这位老师回忆说:“我问她父母亲的意见如何?她自己又如何打算?她说因为家庭经济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休学的话就能安心地唱歌。很明显,她是为了改善困苦的家境而牺牲自己,而这个小孩子也真的一直很努力!”

章约雒圆系鍪珂蕾沼论赐珍培赋汾仕梦毕雯曲纨

⑼ 东方音图和新概念英语哪个好

新概念英语比较符合我们。。。

⑽ 各位音乐侠士 大家进来看看撒

作为在摇滚领域中占有相当份量的主流,英伦摇滚起源于英国音乐独立时期,并且采用了很多以吉它形式为主做传统音乐的乐队。虽然身为摇滚的一种,英伦流派却有着很大的商业价值。和谐的旋律,不太嘈杂的氛围,没有哗众取宠的包装和纯真闪亮的歌手们很容易让任何年龄层次的听者接受。英国年轻一代惯于用最真实而不加任何人工的方式唱出他们的生活理想,文化背景和对音乐的追求。恰到好处地存在于另类和流行之间,因此这个类型的乐队似乎从来不用担心会面临经济危机。

九十年代一度是英伦摇滚的巅峰时期。几个比较大牌的乐队,诸如Suede,Blur,Radiohead,Pulp,以及到中期名声大噪的绿洲乐队,都曾创下辉煌。然而时过境迁,素有英伦摇滚教父之称的Suede江河日下,Blur开始向美国独立摇滚转型,而绿洲早年的光环逐渐模糊,再沦落下去只怕和后街西域之流有的一拼。剩下一个Radiohead,依然不愠不火努力持续着自己的风格。

很多乐队都会拥有一两个长相俊美的成员,最出众的通常做了主唱。好像Silver Chair里有着小王子一样漂亮容颜的Daniel Jones,而涅磐那位名满天下的科特科本,谈不上十分帅气却也绝对潇洒有型。再不就是小红莓,垃圾乐队之类,弄个才华洋溢的酷美眉坐阵,不知赢得了几千万歌迷的心。而1989年成立于牛津的Radiohead,可以说是没一个看着舒服的成员,换言之,从一开始他们就注定要以实力进军摇滚界。

首张登台专辑Pablo Honey并不能算是一鸣惊人之作,却为乐队奠定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接下来的Bends是历年来最耐听的一张专辑,兴奋中凄凉的曲调和婉转自我的唱腔获得媒界好评如潮。九八年的经典之作OK Computer被喻为“21世纪的第一专辑”,与此同时乐队迈进欧美明星行列,众多摇滚乐迷开始争相转告,他们才是披头士真正的继承人。

九十年代后期,英伦摇滚因为保持一贯传统而无法有所突破,之前的盛行渐为技术精湛,内涵深厚的歌特,黑暗,新古典,前卫,极端等各种重型金属所取代。那些曾几何时璀璨夺目的巨星纷纷黯淡下来,甚至濒临陨落边缘。

死亡金属音乐是以THRASH METAL的架构为基础的,配之以超失真的降调吉他,急速的双面大鼓,深喉狂吼式的主唱,使他们的音乐较之THRASH METAL更加快速、重型,充满了血腥残暴的气息,不过死亡金属保留了THRASH METAL较多变速变调的特点,编曲也比较复杂严谨,能比较清楚的分辨出快慢不同的段落。乐风以“鞭击金属”或“碾核”为其背景演化而成。电吉他快速的反复,几无旋律的和弦,速击狂踩的双大鼓,主唱咬牙不清的低吟狂吼,歌词以死亡仇恨为主题,充满了尸体、内脏、肢解、分尸、奸尸、恋尸癖、食尸、虐待等变态字眼。

死亡金属本身也可划分为一些不同的流派,最主要的是北美和北欧两大流派。北美的死亡金属最早起源自美国佛罗里达州,风格上大多追求血腥暴力,速度超快,音乐十分重型,代表乐队有美国的DEATH、DEICIDE、MORBID ANGEL、SUFFCATION、OBITUARY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来自加拿大的BRUTAL DEATH乐队KATAKLYSM、CRYPTOPSY等。北美死亡金属乐队对推动死亡金属潮流在八十年代的兴起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大量缺乏技术,过多依靠设备和录音手段营造气氛的乐队的出现使北美死亡金属的地位受到很大影响,逐渐为人所厌倦、遗忘,只有少数优秀的大牌乐队还在努力支撑着这一流派的门面。北欧死亡金属乐队大多来自瑞典、挪威,独特的气候和人文环境创造出一种与北美死亡金属迥异的音乐风格。北欧的死亡金属乐队相对比较注重旋律,编曲也比北美死亡金属乐队来得复杂,气氛营造的很好,似乎能带给你一种凄美的画面感。音色不如北美死亡金属乐队低沉重型,而是类似黑金属比较尖利刺耳,吉他音色很硬,整体音乐风格多少带点黑金属的邪气,代表乐队有ENTOMBED、HYPOCRISY、DISMEMBER等。更有IN FLAMES、AMORPHIS、DARK TRANQULLITY等乐队在北欧死亡金属音乐中加入北欧民谣和古典音乐的成分,形成一种被称为哥德堡之音的旋律死亡金属音乐。总体上看,伴随着黑金属潮流的爆发和北美死亡金属的没落,北欧死亡金属已经成为振兴死亡金属音乐的主要力量。

迷 幻 摇 滚
人们一直将旧金山当作迷幻音乐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把从JeffsonAirplane、TheGratefulDead到TheDoors视为最具代表性的迷幻摇滚乐队,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并将迷幻音乐与嬉皮士运动完全混为一谈了。

1967年夏天,旧金山兴起了崇尚花朵与爱的嬉皮士运动,一时间不少年轻人涌到该市,蓄须留长发,吸食大麻及迷幻药物,参加嬉皮土公社过集体生活。从“MontereyPop”(蒙特利尔流行音乐节)起,露天音乐节纷纷举行。由于音乐会举行的时间越来越长,乐队方面也为了表现派奏造诣,在玩布鲁斯时纷纷加长演奏时间,插入不少吉他、合成器、鼓和锡塔琴的即兴演奏,以配合台下乐迷的兴奋状态。、CountryJoe&HheFish都是玩这类音乐的高手。其实,他们所玩的音乐只是加了合成器的布鲁斯或硬摇滚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迷幻音乐。
真正的迷幻音乐是由英国人早在1964年发明的。当时,不少英国乐队已经尝试在BritishBeat(英式节拍)中加入新奇效果,TheBeatles、TheYardbirds是这类音乐的先驱。

1964年尾,TheBeatles推出了首张带有东方迷幻味道的单曲“IFeelFine”(我感觉良好),伴奏中吉他模仿了印度锡塔琴的音色和感觉,而这股印度风正是GeorgeHarrison带入英国乐坛的。一年后,TheBeatles在(RubberSoul)(橡胶灵魂)专辑中大玩东方迷幻,以印度的锡培琴作为“NorwegianWood”(挪威森林)一曲的伴奏主导。66年的《Revolver》(左轮手枪)专辑中GerogeHarrison所作的“LoveYouTo”(爱你)已是不折不扣的lndiePop。66年尾Beatnik更是全身心投入迷幻,以爱德华时代的衣着和Beatnik小胡子的新形象出现,音乐方面更有大的跃进。他们对歌曲的结构进行了修改,并加入了大量新的录音字手法,《Sgt.PePPer’sLonelyHeatsClubBand》(佩珀居土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专辑已能体现英式实迷幻音乐的主要特征。一时间不少英国乐队群起仿效。

TheYardbirds本是1963、64年间“布鲁斯爆炸”阳(BluesBoom)的产物,吉他手TOPTopham和EricClapton都是布鲁斯摇滚发烧友,一曲“ForYourLove”(为了你的爱)将他们推向了成功之路。1965年JeffBeck加盟后TheYardbirds在音乐上实现了一连串的突破。首先是“HeartFullOfSoul”(灵魂之心)收录了锡塔伴奏版,以后的”EvilHeartedYou”(邪恶的你)、“Stilll’mSad”(我依然忧伤)、“Shap6OfThings”(事物的形状)、“OverUnderSidewaysDown”(沿着小路走)都有很重的回音,散发出阵阵的如梦似幻的感觉。1996年尾的“HappeningTenYearsTimeAgo”(IO年前发生的事)更是JimmyPage在Yedbirds乐队中唯—一首与JeffBeck合作的歌曲。JeffBeck离队后Yardbirds已不再走在潮流的前列,单曲“LittleGame”(小小的游戏)显得有点落伍,但他们在此曲的MiddleEight中仍然用了印度的锡塔琴。

Donovan本是一位效仿BobDylan的英国民谣歌手,在BobDylan改用电声乐器伴奏后Donovan也开始背离传统的民谣风格。在以后数年中Donovan与JohnPeulJones、JeffBeck等人合作过,玩过多种风格的音乐。1996年1月,当很多人还在玩民谣摇滚时,Donovan灌录了迷幻味浓厚的《SunshineSuperman)(阳光超人)专辑,成为英国第一个迷幻歌手。可惜因为Donovan与经理人和唱片公司打官司,这张专辑和同名单曲拖延至66年年尾才在英国上市,而早在9月“Sunshinesuperman”单曲在美国已打上排行榜榜首,另一首幽默的爵士风格单曲“MellowYellow”(柔和的黄色)也打上了排行榜第二,Donovan成为当时在美国最受欢迎的英国歌手。同时,Donovan也是当时最积极投入LlowerPower运动的英国歌手,他举办了不少迷幻气息浓厚的演唱会,后来还跑到内华达州的沙漠中去修炼佛教禅宗。

60年代后期英国乐坛的另一股迷幻力量来自所谓的TheSecondWave(第二次浪潮),即以TheBeatles、TheRollingStones为代表的BritishInvasion(不列颠入侵)第一次浪潮过后冒起的新一代英国乐队,包括Traffic、ProcolNirvana、Nice、Move、SoftMachine和PinkFloyd等,他们使英国的迷幻音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Traffic的迷幻路线是乐队成员DaveMason起了主要作用,1967年6月至12月间,他们的单曲唱片“Papersun”(纸太阳)、“HoleInMyShoe"(鞋洞)及"HereWeGoRoundTheMulberryBush”(我们已到了桑树丛)都是打入英国单曲榜十大的迷幻作品,其中内容颇有问题的“HoleInMyShoe”非但没遭禁播,而且还打入排行榜第3名。PinkFloyd的两首内容有争议的单曲
ArnoldLayne(阿诺德·莱恩)和“SeeEmilyPlay”(看艾密莉玩)也打上了排行榜前列,乐队当时的灵魂人物SydBarett的作品迷幻意味甚浓,创作迷幻风格的短曲是他所擅长。

ProcolHarum乐队的OrganistMatthewFisher和Nice乐队的DavidO’List也都是SydBarett式的人物。ProcolHarum的首张单曲“AWhiterShadeOfPale”(更为苍白的影子)及以后两年中的一些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迷幻的色彩,而这种迷幻色彩是由Fisher的出神入化的琴音营造出来的。Fisher1969年离队后ProcolHarum也就失去了迷幻风格。O’List在Nice乐队期间Nice作品宛如仙乐,拥有一种超尘脱俗的迷幻境界,“TheThoughtsOfEmerlistDavjack”与O’List离队后改走艺术摇滚路线的Nice作品“StraightForward”(笔直向前)风格颇为不同。

其实早在1966年下半年Donovan大玩迷幻乐之际迷幻之风已经在英国乐坛悄悄吹起,不少乐队开始玩一种名曰FreakBeat的音乐,即是在节奏中加入响亮的电风琴和Fuzz吉他,并在背景上加入不少特殊音效和回响,产生的效果也是颇为迷幻的。Hollies乐队1966至68年间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这类的例子,66年单曲“StopStopStop”甚至请来了中东的乐师伴奏;67年5月的《Evolution》(演变)专辑和同年11月的《Butterfly》(蝴蝶)专辑从唱片封面设计到其中的音乐已不乏迷幻意味,甚至吸收了旧金山之声的某些成份。

TheRollingStones在英国乐坛向来以作风大胆、离经叛道、标新立异而著称。虽然他们玩Sitar琴师法印度音乐比TheBeatles晚,但在1966年5月TheRollingStones推出由BrianJones玩Sitar琴的单曲“PaintItBlack”(涂黑)之后,Beatles便不再是印度音乐在美国的“独家代理”。当然,印度音乐并不等同于迷幻音乐,但迷幻音乐从印度等东方国家、从印度教和佛教及东方哲学中获取意念和灵感,从充满冥想和绵长的神秘音效的东方音乐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却是不争的事实。66年8月推出的单曲”HaveYouSeenYourMotherBaby”(你看过到你母亲)标志着TheRollingStones正式步入迷幻世界。67年1月的专辑《BetweenTheButtons》(按钮之间)是一张充满FreakBeat节奏的过渡阶段作品,同年11月推出的《TheirSatanicMajestiesRequest》(魔鬼们的请求)专辑则是一张典型的英式迷幻风格的唱片。由于毒品官司和唱片封面设计使这张专辑推迟了半年时间,在Batles的《Sgt.Pepper》(佩珀军土)之后正式推出,当时不明情况者都抨击他们抄袭(Sgt.Pepper),其实这两张唱片是同时筹备录制的。事实上《TheirSatanicMajestiesRequest》在许多方面比《Sgt.Pepper》更为出色,音乐方面完全是一次“邪恶”的迷幻历险,充满了《一千零一夜》式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试问,《Sgt.Pepper》中有哪首曲子比“2000LightYearsFromHome”(离家2000光年)和“She’sARainbow”(她是一道彩虹)更为出色呢?

英国的迷幻音乐在1965、66年间形成,1967年风靡一时,1968年则很快走向衰落。从68年起,返朴归真的根源风格已成为乐坛的主流,TheBeatles的“LadyModonna”(玛多娜女士)和TheRollingStones的“Jumpin’JackFlash”(冒出来的杰克)都摇身一变以根源派的面貌出现,印度袍、鲜花图案的外套统统被束之高阁,乐手们的头发也越留越长。Woodstock音乐节以后,整个英国乐坛便被不修边幅的美国精神同化了。

当然,在1968年仍有少量的迷幻作品值得一提。SmallFaces的“Ogden’sNutGoneFlake”(奥格丹的坚果落下了)成功地将迷幻效果与重型节奏相结合;MoodyBlues的《InSearchOfTheLostChord》(寻找失去的和弦)则加入了大量的东方乐器,充满了冥想和梦幻的意境;Family的《MusicInADoll’sHouse》(娃娃房中的音乐)也尝试将迷幻效果和多种音乐风格融合。稍后,在LedZeppelin的音乐中也可以找到大量的东方元素和迷幻神韵。但这些努力都没有形成气候。

迷幻音乐在英国乐坛消失了20年之后,在曼彻斯特音乐和AicdHouse中借尸还魂,但这与真正的迷幻音乐相去甚远。

阅读全文

与东方音图加盟电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清60帧电影网站 浏览:170
翁虹和徐锦江 无敌风火轮 浏览:286
大学女生房间沙龙两个女主叫什么 浏览:366
韩国gl电影 浏览:580
看电影哪个位置好一点2d 浏览:68
卖原味内衣的电影 浏览:572
关于道士的电影 浏览:334
哪里可以看除却巫山这部电影 浏览:387
最黄 影视 浏览:989
看电视剧的免费网址 浏览:307
给老人吃奶的电影 浏览:444
三点尽露的电影 浏览:491
间谍电影香港 浏览:406
电影里女主角叫茉莉 浏览:22
50度电影有几部 浏览:17
女人为出轨剪头发的电影 浏览:381
李采潭的作品子 浏览:793
沐风少女在线观看 浏览:837
强奸电影哪些 浏览:723
美国免费电影专区 浏览: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