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惠泽尊王跟广泽尊王谁大
玄天上帝,全称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虚师相金阙化身荡魔永镇终劫济苦天尊,通称北极玄天上帝。常被简称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开天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北极荡魔天尊等称;俗称上帝公、上帝爷公、上帝爷或帝爷公。 广泽尊王是由台湾早期的先民自福建泉州携带而来的神明,泉州人视为他们的保护神,因此又称「保安尊王」,也称「郭王公」或「圣王公」。 广泽尊王与一般民间崇奉的神祇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生前没有像妈祖那样救苦救难的善举,也无像关公那般忠孝节义的事迹,更没有像孚佑帝君的苦心修行。他只是一位年仅十馀岁的小孩童,因为曾经善待主人所聘请的一位地理师,因而得到地理师的指引而得道成仙。 泉州人渡海来台时,将广泽尊王置於小匣内,随身携带奉为守护神,他们相信广泽尊王专门保护出外人,所以至今台湾泉属移民,家家户户必供奉尊王之像於匣内上香致敬。台湾各地所建的广泽尊王庙,都是泉州人迁移来台时,分灵或分香奉祀的。
㈡ 玄天上帝与广泽尊王谁大
玄天上帝,全称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虚师相金阙化身荡魔永镇终劫济苦天尊,通称北极玄天上帝。常被简称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开天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北极荡魔天尊等称;俗称上帝公、上帝爷公、上帝爷或帝爷公。
广泽尊王是由台湾早期的先民自福建泉州携带而来的神明,泉州人视为他们的保护神,因此又称「保安尊王」,也称「郭王公」或「圣王公」。
广泽尊王与一般民间崇奉的神祇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生前没有像妈祖那样救苦救难的善举,也无像关公那般忠孝节义的事迹,更没有像孚佑帝君的苦心修行。他只是一位年仅十馀岁的小孩童,因为曾经善待主人所聘请的一位地理师,因而得到地理师的指引而得道成仙。
泉州人渡海来台时,将广泽尊王置於小匣内,随身携带奉为守护神,他们相信广泽尊王专门保护出外人,所以至今台湾泉属移民,家家户户必供奉尊王之像於匣内上香致敬。台湾各地所建的广泽尊王庙,都是泉州人迁移来台时,分灵或分香奉祀的。
㈢ 广泽尊王的职务中可否有代天巡狩。
广泽尊王
概述
广泽尊王的全号为「威镇忠孚惠威武烈保安广泽尊王」,一称保安尊王简称除广泽尊王外,尚有郭圣王、郭府圣王、郭王公、郭姓王、圣王公诸称。
历史传说一
据传广泽尊王,姓郭,名洪福,生于后唐同光初年(923)出生于安溪金谷。在台湾,广泽尊王的信仰深入民间,其祭典亦极盛,惟关于郭王公殊少神历可查,仅有下面一些传说: 不义帝王,显做神明
一说:广泽尊王,叫做郭洪福,幼小即失双亲,因家境贫困,受雇于地方富豪陈长者家里,做牧童,每天都要到荒效旷野,去饲养羊群。说也奇怪,他所饲养的羊群大了,主人把它出卖,不论卖多少只,次日羊群,都不减少。
这主人虽有巨大财产,但非常吝啬,而且贪得无厌,想改葬祖先的风水,大发其财,陈长者为卜风水士吉地,曾聘请一位地理师在家里,给他找寻吉地。但是待地理师非常简便,所以地理师虽明知吉地系在羊群的地方,却不愿意告诉长者,反而因陈家的牧童对待他很好,想要把这风水吉地授与他。
于是有一天,风水师问郭洪福「你愿意做皇帝吗?还是做个神明?」 郭洪福答「皇帝只可以享受一代的富贵,神明可以享受人间万世的香火,当然是做神明好的。」
地理师便嘱咐牧童,带他双亲的遗骨葬在那座羊舍内。并且告诉他说「你的父母既葬于此块龙脉吉地,将来你将成为神。郭洪福惊疑地问:「把遗骨放在地下,一任牲畜践踏,久而久之,不是一点也不留下来吗?」
地理师冷笑说:「这你可免介意。」地理师的话才说完,突然变成一座坟墓,郭洪福正感觉奇怪,地理师又警告他说「不久在这个地方就会出现许多毒蜂,毒刺人家。你应该赶快逃离躲避,只管随心所向,往前直跑,跑到有人戴著铜笠、有牛骑著人,有鱼爬上树的地方去躲避。」
说完,果然有一群毒蜂拥至,刺杀了那位狠心的长者。这时牧童一路逃跑,途中遇到一阵大雨,而看见有一位僧侣以铜镜为笠遮雨,又看见一个村童隐身在牛腹下避雨,及一位渔夫手执刚上了鱼的钓上了鱼的钓竿,攀在树上避雨,这些景象正符合先前地理师所说。
郭洪福知道这个地方便是他的归宿,就坐在那边的一块磐石上,不久果然,便升天化神了。
历史传说二
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只见一个身穿龙袍,童颜红脸的少年走上前对他说:“感谢大叔从大海中捞回我的神像,我乃广泽尊王是也,至此庇护海外侨民。”
渔民一听惊醒过来,心里十分欢喜,第二天便请来华人长辈,许多华人兄弟和地方人士都到他家细察,有个泉州来的华侨说:“广泽尊王是福建南安凤山寺的郭圣王,是唐山老家的神明呀!”
于是,华侨兄弟份份集资,给神像重新描漆上金,兴建一座保安宫,供奉广泽尊王。华侨下海捕鱼,上山采果,到街上做生意,都到保安宫行香;患病逢灾,也到保安宫乞求保佑,香火十分旺盛。
却说砂劳越的地方长宫叫拉耶查理士布洛克,为官清正,爱护百姓。每日除处理政务之处,在清早之时,总喜欢骑马到郊外运动,锻炼身体。有一天清早,他途经保安宫时,忽然马的前蹄高举,状似朝拜,一连向前方叩首。拉耶觉得奇怪,透过薄薄的晨雾,他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儿童,倚立于马前,他身上着一个红肚兜,上身赤膊,漫步走进宫内。
“这是哪里来的儿童”拉耶觉得奇怪,便跳下马下宫寻找儿童,而宫里没有边门后门,不见儿童的踪影,不由得声声称奇,他随后询问邻近的街民。有个华侨对他说:“这里祀奉广泽尊王,一定是神明显灵啊!”
拉耶听了也深信不疑。
“番仔长官的马见了郭圣王,也要朝拜三叩首!”这个新闻在古晋传开了,到古晋保安宫的善男信女更多了,连马来亚人也来行香了。
郭忠福十六岁坐化成神,威镇凤山之后,屡次显灵,从皇宫灭火到护国抗倭,从爱民济世到治病救灾,郭圣王受到历代皇帝的封爵。宋高宗绍兴年间敕封为“威镇广泽候”,敕建“威镇庙”;宋宁宗庆元年间敕封“威镇忠应孚惠广泽候”,晋封“提伯王”;宋理宗开庆元年敕封“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郭圣王简称:“广泽尊王”,他的神名传遍海内外。
历代名士游览凤山寺,书碑、题匾、赋诗、作联、表达对广泽尊王崇敬的心情。宋代状元曾从龙亲笔手书碑文,明代通判颜廷渠题匾“凤山胜览”,明代翰林检讨张潜夫题篇“英异灵光”。清左庶子陈迁鹤题联:“遥看一凤翔丹穴,不见全牛化道身。”清泉州名士蒋玉蟾诗云:“闽南多奉佛山灵,平昔传闻耳惯听,记的英名推最盛,历年香火凤山青。”……真是不计其数。《闽书》、《泉州府志》、《南安县志》对广泽尊王郭忠福都有列传记载。
在闽南及台 湾一带,都有“做十六岁”的习俗。男孩子见识少,力气小,干活算童工,在码头在店铺做工都只能拿少量的工资贴补家用,到了十六岁,他会高兴地说:“郭圣王十六岁成神,我十六岁长大**了!”农村的男孩子会说:“我十六岁能挑‘畚桶尿’了!”城里的童工会说:“我十六岁能领:“大人钱”了!”父母也把儿子十六岁当作小孩与大人的分界线,备办三牲猪头,备办生羊鲜果,到凤山寺祀敬郭圣王,燃香叩拜,念念有词,祝愿自己怕儿子十六岁后象郭圣王那样大有作为,之后宴请亲朋。“做十六岁”的习俗,实际上也是在纪念郭圣王呢! 华侨出洋到东南亚、欧非拉去,临走前也不忘到凤山寺去。请一尊“郭圣王”木雕神像,带一面“凤山寺”领旗,取一包香灰装在香火装里,带在身边。清朝道光年间,南安华美十几人搭剩大帆船到南洋去,在伶仃洋遇到了大风暴,由于这十几人随身分别带有郭圣王的神像、令旗、香火袋,船只竟然平稳地停泊在邻近一个孤岛边,直到风暴过后启航,顺利到达目的地。大家无不由衷地说:“是郭圣王庇护,让我们顺利到达番平啊!”
郭圣王是“白目佛益外境”,“越远求越显灵”,因此,深受华侨的崇拜。华侨把神像、令旗、香火袋供奉在异域他乡的寓所里,郭圣王会保佑海外游子身体健康、生意兴旺。 郭圣王祖庙在凤山寺,在国内已经分炉到台 湾、港澳、江浙、两广等地。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地,许多华侨赚了大钱发了财,集资在侨居地建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凤山寺”、“威镇坛”、“保安宫”、“广泽尊王庙”,祀奉广泽尊王郭忠福。
郭圣王在未成神之前曾说:“我不做一朝天子,我要万代封候。”寺镇凤山香火红,万代封候郭圣王。要问海内外有多少广泽尊王庙?说也说不清,广泽尊王郭忠福的故事,世世代代在民间永远流传。
附记:广泽尊王郭圣王的故事,在海内海外流传多而广,这里搜集的只有其中一部分。有关郭圣王婚姻的传说,一说圣母姓黄,尤溪人,父为法师,笔者据此整理。二说圣母姓陈,也尤溪人,其父也为法师;三说圣母姓杨,诗山社坛附近凤翔院杨道士之女,溪边浣衣,漂来描金漆盘,盛放金手镯,杨女戴在手腕上,居然脱不下来,此为郭圣王行聘之物也。基它细节大同小异,特此说明。
综上所述,广泽尊王好像没有代天巡狩的职责
㈣ 广泽尊王是那里人在什么时代
广泽尊王圣号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广泽尊王,此外尚有郭圣王、郭王公、圣王公、保安尊王诸称。据传广泽尊王宝姓郭氏,名忠福,系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人氏,郭子仪十一世孙,开闽郭在嵩五代孙,乐华之孙,理柱之子,后唐同光初年(923年)安溪石排山下蓬莱崇善裏诞生,为杨荏长者放牧,后来机缘得到崔芸公堪舆恩师献风水宝地并指引迁居现泉州南安诗山公园内龙山宫位置居住,时龄十六岁在诗山凤山寺第二殿左边大房古址,盘膝于古藤上坐化得道成神。据史志记载,广泽尊王成仙登神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自宋至清,获历朝皇帝六次敕封祭典。
㈤ 广泽尊王那个朝代时期请问谢
广泽尊王圣号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郭圣王、郭王公、圣王公、保安尊王等。据传广泽尊王宝姓郭氏,名忠福系五代後晋天福年间人氏,郭子仪十一代孙,开闽郭在嵩五代孙,乐华之孙,理柱之子,后唐同光初年(923年)安溪石排山下蓬莱崇善裏诞生,为杨荏长者放牧,后来机缘得到崔芸公堪舆恩师献风水宝地并指引迁居现泉州南安诗山公园内龙山宫位置居住,时龄十六岁在诗山凤山寺第二殿左边大房古址,盘膝于古藤上坐化得道成神。据史志记载,广泽尊王成仙登神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自宋至清,获历朝皇帝六次敕封祭典。
㈥ 广泽尊王的简介
据传(未经查实)文化革命期间一九六六年丙午仲夏五月十二日,「珍贵国宝庄严的开基金尊」由辜安庆居士移驾香港,翌日升殿安奉,现由辜氏收藏保护供奉圣驾,奉敬春秋两祀。如下图
郭理柱公圣像--裏主尊王(广泽尊王之父)
诞生:唐朝光化三年二月初九日
逝世:後唐长兴元年十月初一日
据辜安庆居士表示,郭理柱公圣像原供奉於香港开元禅院内,一九九二年圣驾巡台时,由当时台中县沙鹿保安宫主理童培根借太王金身镇宫,後报称失落不肯归还,至今下落不明。
广泽尊王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二月廿二。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小溪场金谷(今属安溪县)人。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父名郭亮,母名林素娘。父母皆受雇于杨姓地主,他七岁丧父,家境贫寒,帮忙地主放牧。
杨姓地主欲迁徙祖坟,请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风水师(姓名不详,一说崔芸)择地。但地主吝啬成性,并未善待风水师,甚至还将跌落厕所的羊尸煮熟,供应风水师食用。风水师得知受到地主此般侮辱之后,怒火中烧,不但不帮地主选择吉地改葬,反而将难得一见的吉地“羊棚蜈蚣穴”,告诉了善良忠厚的郭姓牧童。
牧童将父亲的遗骨葬在吉地之后,就和母亲离开了杨家,搬到福建泉州南安诗山落脚。他日夜在山上打坐修炼,竟然因为父坟风水的庇荫及自身努力,在一次打坐时得道升天,牧童的母亲发觉不对,看到他两脚盘著腿而飞升,于是去拉他的左脚,想阻止他离去,但它左脚被拉下来,依然成仙。故其造像为一脚盘腿,一脚下垂的“翘脚”造型。
成仙后,郭经常显示神迹,受到历代皇帝尊封。 清代光绪年间的《郭山庙志》记载,宋高宗时皇宫火灾,尊王灭火救驾有功,第一次受封;其后宋宁宗、宋理宗都曾敕封,宋宁宗并封其父母为“太王”、“太妃”。
每年旧历八月都会举办广泽尊王“封茔祭祖”的活动,世界各地的信徒,至闽南泉州安溪县祭拜广泽尊王的祖坟,对尊王先人表示敬意。“封茔祭祖”时,先祭当年地主“杨公墓”,以示不忘故主初恩。祭完杨公,信众扶持尊王神像,祭拜尊王祖坟而退。
㈦ 广泽尊王是王位,为什么穿皇袍戴皇冠
龙袍VS蟒袍
帝穿龙袍(五爪龙),王穿蟒袍(四爪龙),广泽尊王穿的是四爪蟒袍,民间把五爪龙袍和四爪蟒袍统称龙袍。
㈧ 诗山凤山寺为何供有两尊广泽尊王
郭母找到儿子时,只见儿子满脸通红,两眼发呆,已经坐在古藤上圆寂无言了。目睹这种情形,郭母免不了痛哭起来。她走上前,见忠福的头垂下,双足跏呋,便伸手把他的一足拉下来。所以郭圣王的佛像是一足盘着,一足垂下。她想:“儿子命该如此吧!”于是再把他的头扶正向前直视,并吩咐道:“你嘴阔食四方,眼大越看远越好!”所以塑他的神像,眼睛睁得滚圆,口雕得阔大。有“庙内神,益外境”之说。
这一年,郭忠福十六岁,正是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农历八月二十二日。
乡人嘉其孝,怜其殇,大家出钱出力,在坐化处筑祠纪念,称为“郭山庙”。郭忠福成神后,人称郭圣王。邻近乡人,争传郭孝子化身奇事,乡人纷纷前往祀求,且非常灵验,于是香火非常旺盛,有求必应。据说他曾显灵驱寇,信众因以将军礼祀之,又称“将军庙”;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赐庙额曰“威镇”,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追封广泽尊王,清同治年间(1862~1874)加封保安王。自宋以来,凤山寺香火鼎盛,一年四季进香朝拜者近百万人次,其中境外几十万人次,影响遍及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地。因庙在凤山,后来便叫“凤山寺”。
泉州人渡海去台湾时,将广泽尊王置於小匣内,随身携带奉为守护神,他们相信广泽尊王专门保护出外人,所以至今台湾泉属移民,家家户户必供奉尊王之像於匣内上香致敬。目前台湾规模较大的广泽尊王庙,计超过了三十所,以台南市的西罗殿、永华宫较着名,在北部桃园市的镇抚宫颇具规模。广泽尊王庙,大都称凤山寺,这是承袭福建泉州南安人供奉广泽尊王的凤山古寺之名而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或八月二十二日是广泽尊王的祭日,祠庙在此日要献演戏曲,和上供牲醴,并举行盛大的神舆遶境仪式。
㈨ 有谁知道广泽尊王在台湾清朝时期办理一件很出名的阴案
广泽尊王台湾台南收陈守娘事件
㈩ 关于广泽尊王的传说
广泽尊王圣号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广泽尊王,此外尚有郭圣王、郭王公、圣王公、保安尊王诸称。据传广泽尊王宝姓郭氏,名忠福,系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人氏,郭子仪十一世孙,开闽郭在嵩五代孙,乐华之孙,理柱之子,后唐同光初年(923年)安溪石排山下蓬莱崇善裏诞生,为杨荏长者放牧,后来机缘得到崔芸公堪舆恩师献风水宝地并指引迁居现泉州南安诗山公园内龙山宫位置居住,时龄十六岁在诗山凤山寺第二殿左边大房古址,盘膝于古藤上坐化得道成神。据史志记载,广泽尊王成仙登神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自宋至清,获历朝皇帝六次敕封祭典。
据传(未经查实)文化革命期间一九六六年丙午仲夏五月十二日,「珍贵国宝庄严的开基金尊」由辜安庆居士移驾香港,翌日升殿安奉,现由辜氏收藏保护供奉圣驾,奉敬春秋两祀。如下图
妙应仙妃
广泽尊王
太王(广泽尊王之父)
郭理柱公圣像--裏主尊王(广泽尊王之父)
诞生:唐朝光化三年二月初九日
逝世:後唐长兴元年十月初一日
据辜安庆居士表示,郭理柱公圣像原供奉於香港开元禅院内,一九九二年圣驾巡台时,由当时台中县沙鹿保安宫主理童培根借太王金身镇宫,後报称失落不肯归还,至今下落不明。
广泽尊王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二月廿二。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小溪场金谷(今属安溪县)人。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父名郭亮,母名林素娘。父母皆受雇于杨姓地主,他七岁丧父,家境贫寒,帮忙地主放牧。
杨姓地主欲迁徙祖坟,请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风水师(姓名不详,一说崔芸)择地。但地主吝啬成性,并未善待风水师,甚至还将跌落厕所的羊尸煮熟,供应风水师食用。风水师得知受到地主此般侮辱之后,怒火中烧,不但不帮地主选择吉地改葬,反而将难得一见的吉地“羊棚蜈蚣穴”,告诉了善良忠厚的郭姓牧童。
牧童将父亲的遗骨葬在吉地之后,就和母亲离开了杨家,搬到福建泉州南安诗山落脚。他日夜在山上打坐修炼,竟然因为父坟风水的庇荫及自身努力,在一次打坐时得道升天,牧童的母亲发觉不对,看到他两脚盘著腿而飞升,于是去拉他的左脚,想阻止他离去,但它左脚被拉下来,依然成仙。故其造像为一脚盘腿,一脚下垂的“翘脚”造型。
成仙后,郭经常显示神迹,受到历代皇帝尊封。
凤山寺正金尊
凤山寺 广泽尊王
台湾十三太子尊王
全台开基(永华宫)
社坛永安宫
清代光绪年间的《郭山庙志》记载,宋高宗时皇宫火灾,尊王灭火救驾有功,第一次受封;其后宋宁宗、宋理宗都曾敕封,宋宁宗并封其父母为“太王”、“太妃”。
每年旧历八月都会举办广泽尊王“封茔祭祖”的活动,世界各地的信徒,至闽南泉州安溪县祭拜广泽尊王的祖坟,对尊王先人表示敬意。“封茔祭祖”时,先祭当年地主“杨公墓”,以示不忘故主初恩。祭完杨公,信众扶持尊王神像,祭拜尊王祖坟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