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连锁店的由来
连锁店 :
一个公司或集团开设的经营业务相关、方式相同的若干个店。
连锁商店(chainstore)也是一个美国创用词,而且是直到20世纪才在语言中被人们接受。连锁商店意指同一老板开的一批类似且同名称的商店,它也不是美国人的发明,但同样在美国发展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商业组织形式。
最早的连锁商店在南北战争之前就已出现,但第一家具有规模的连锁商店是由乔治·吉尔曼和乔治·亨廷顿,哈特福德二人于1859年在纽约创建的“大美国茶叶公司”。店很小,但因他们不经过中间商,直接从中国和日本大量进口茶叶,所以售价极低,仅30美分/磅,而其他店卖1美元/磅。他们很快就获得了成功,1860年便开了第2家店。他们当时未必有开多家分店的想法,只是想让人们能买到便宜的茶叶。到1865年,公司已有了25家分店,全部在纽约下百老汇和华尔街一带。
成功使他们充满了信心,决定增加经营其他食品杂货,如调料、咖啡、肥皂、发酵粉等。1869年,公司更名为“大西洋和太平洋大茶叶公司”(Great Atlantic&Pacific Tea Company,简称A8LP),反映了公司打算通过连锁将两大洋联接起来,就像“联合太平洋铁路”所完成的伟业一样。
A&P公司开始迅速向西向南拓展,1880年达到100家分店,经营范围延伸到明尼苏达和弗吉尼亚;1900年,经营地域即已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整个北美大陆,销售额达到560万美元,1912年,公司分店达到了近500家。此时,在公司创办人的儿子约翰·哈特福德领导下,A&P公司计划大规模发展,办一个人经营的经济店,以每年近100家的速度扩张。至1930年,公司下属连锁商店达到了15 709家的顶峰,销售额也超过10亿美元,占到当时全美食品销售量的10%左右。
大美国茶叶公司的成功也鼓励了后来者。1872年,第二家连锁公司——约翰兄弟茶叶公司(JohnBrothersTeaCo.)在纽约布鲁克林开业;随后的80~90年代,还有六七家茶叶和食品杂货连锁店在纽约和费城创建,其中包括成立于1882年的克洛格公司(KrogerCo.)的前身大西洋茶叶公司,它后来成为A&P公司的最大竞争对手和最大的超市连锁公司之一。
另一个著名的杂货连锁店是伍尔沃思(Woolworth)。它的店非常小,80年代初在宾州东南部开业,出售五金、布匹等,称“5分一1角”商店。到1900年,伍尔沃思店仍在经营廉价商品,但营业额已超过了500万美元。到1909年,它的美国连锁店已达300多家。1911年,通过合并,伍尔沃思控制了3个国家中的600余家分店。1913年,一向崇尚朴实无华,靠做5分、1角生意发达起来的F.W·伍尔沃思,自己花钱在纽约建了一座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可以住人的建筑——伍尔沃思大厦。
总之,连锁商店首先在食品、杂货和初级百货店(Junior,一种较典型百货公司稍小,经营硬商品比重较高的百货店)行业中获得发展,进入20世纪前,还在药品、鞋、珠宝、家具等大零售商店未占据统治地位的行业中出现,不过大多数都还是地区性的小公司,主要分布在小城镇及大城市的郊区。20世纪后,连锁店才获得快速增长,到20世纪20年代,它已遍布各地众多行业,并已有实力与其他大零售商展开竞争。由于连锁商店将批发,零售功能结合在,起,可直接从制造商处大量购买,获得更大的采购折扣,因而激怒了独立商人(包括批发和零售),在20世纪30年代引起很大争论,直接导致了限制它们的帕特曼法和公平交易法通过。
当时的反对者担心连锁店是否会整个代替独立店,但从后来的研究看,美国零售商的数目始终变化不大,如从1939—1962年,一直维持在180万家上下,近年才增至210万家①。
如果单从分店数量看,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连锁店已达到了其顶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材料,连锁店的数量在1929年已达到约16万家(仅统计包含4家及4家以上分店的商家),占当时零售店总数的10.8%。此后,连锁店数量一路下滑,1949年降至10.5万家,比重5.9%;1963年,店数回升到14.2万家,比重升至8.3%。70年代后,由于美国统计署对连锁店的统计口径从4店及4店以上变为2店及2店以上,经调整后的1963年,连锁店数升至24万家,比重升至14%。70年代和80年代,按新的统计口径连锁店数量又有较大发展,1992年店数达52万家,比重约20%。但若仍按4店及4店以上口径统计,连锁店在整个零售业中的比重仍大至在10%略高一点。
我们考察美国一些著名连锁公司店数的变化也可印证这一点。如前述A&P公司的分店数,1930年达到最高峰,共计15,737家分店,此后一路下降到今天,分店数仅1 014家,但仍居全美第16大零售商(1995年排行),销售100亿美元。而且,迄今再无哪家大连锁公司分店数能达到万家以上。
虽然连锁公司的店数及比重变化不大,连锁店的销售额却一路上升,从1929年的年销售额107亿美元增至1954年的403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则一直徘徊在22%~23%之间。之后,1963年销售额736亿美元,比重增至30%。到1994年,按新的统计口径,连锁公司的年销售额已达9 00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40%。
显然,两组数据之比的背后是单个商店的规模变大了。近年连锁销售比重的上升,与折扣百货、仓储俱乐部、超级中心、“门类杀手”等连锁化新业态的单店规模巨大有关。30年代时,A&P和其他食品杂货公司的商店大多年销售额仅几万美元,到50年代,A8lP改为超级市场后平均单店销售额约70万美元,90年代的统计则是120万美元。这样看来,销售额比重更能反映连锁在美国零售业中的地位。例如,1929年,在食品业,连锁店的销售比重已达39.1%、杂货业占到了89.6%。
最终的事实是连锁比百货公司和邮购更有生命力,因为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它可以运用到各个行业、各种经营业态上,因此有着更广阔的市场,最终成为20世纪美国标准的零售组织形式。
20年代,美国乡村市场开始衰退,主要受农业不景气影响,农民购买力下降;加上汽车增加,道路改善,彭尼一类初级百货连锁的竞争,两大邮购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和蒙哥马利·沃德也开始进军城市百货业。1925年,西尔斯开了8家;1926年,沃德开了10家百货连锁店。很短时间内,双方均开了数以百计的连锁分店。到20世纪30年代,传统上单店经营的百货公司业,也开始尝试在其坐落城市的郊区开设分店。因此,可以说最终是由连锁店的组织形式完成了由百货公司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零售革命。因为只有连锁店才能容纳不断膨胀的零售组织规模,在零售业实现类似工业革命的大规模、标准化运营方式,并由此获得更高的效率。
『贰』 特许经营的起源
特许经营最早起源于美国,1851年Singer缝纫机公司为了推展其缝纫机业务,开始授予缝纫机的经销权,在美国各地设置加盟店,撰写了第一份标准的特许经营合同书,在业界被公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商业特许经营起源。
『叁』 加盟连锁的起源
国等等国家它已经运作了大概快100年的历史了,西方人把它叫做“富人俱乐部”如今它已经逐步的迈进到我们中国,它现在引进到我国的两广地区正处于试验阶段,预计在2015年左右面向全国推广。它没有产品没有公司,说的简单点就是用钱生钱的过程,说到底纯资本运作就是一种以小变大、以无生有的诀窍和手段。几百几千元钱在传统行业里你能做什么?在这里你却可以在短时间(1-2年)内滚动发展成百万,这不是神话,也不是奇迹,这就是资本运作的魅力。如何把沉积在民间的几十万亿的资金调动出来参加流通,扩大内需,繁荣社会......人因梦想而伟大,因行动而成功!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发明都会锻造一大批富翁,而每一个富翁的锻造,都是当别人不明白时他明白了,当别人明白时他已经行动了,当别人行动时他已经成功了,当别人成功时他已经非常富有了。纯资本运作---改变中国命运的行业!他是一支不着军装的商业部队;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缩短东西部贫富差距、给穷人一次翻身的机会;是未来最大的发展趋势!朋友,请你不要在犹豫了。要记住一句话“机不可失,时不在来”,有胆识的朋友,这里只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机会商机不是常有的,出路出路走出来才是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是难!商机无处不在,看看你能不能把握机遇!有的朋友常会说:天上不会掉陷饼。我会说:现在神七都能上天了,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你想不到的事情。天上肯定会掉陷饼,只是看这个陷饼会不会有机会掉到你的面前,如果真的掉到你的面前,你敢不敢去接!现在是数字时代用脑子赚钱的时代了,靠体力劳动赚钱的时代快过去了!走在法律前面的肯定赚钱,过去的股票个体户当时谁敢去做又有多少的人去做了。真的做的人现在看看别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在每一轮的经济浪潮中总能成就一批的富翁。他靠的是自己敏锐的经济眼光,及时把握机遇!所以他们能成功.
『肆』 怎样知道连锁起源是真的
从内容上可以看出连锁对于美国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伍』 自愿连锁业起源于哪国,刚开始是用什么方式经营什么
起源于美国,最初为从细分市场的归类中得到组织的目标市场定位。
由美国人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1972年在《广告时代》首先提出并加以推广应用的,里斯和特劳特认为,定位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指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该战略无论对于连锁组织还是其他发展形式的企业均适用。
无论是和教育、饮食、百货、美容等等有关的连锁组织都需要确定优先确定所在行业的细分市场特性,并从细分市场的归类中得到组织的目标市场定位,连锁店的目标市场确定可以最终导向性的确定其店址的设立,只有正确的选择目标市场才可能按照定位要求得到最大化的收益。
(5)加盟店起源扩展阅读:
连锁经营业的相关情况:
1、自愿加盟体系中,商品所有权是属于自愿连锁的店主所有,而系统运作技术及商店品牌的专有信息则归总部持有。
2、自愿连锁体系的运作虽维系在各个连锁店对“命运共同体”认同所产生的团结力量上,但同时也兼顾“生命共同体”合作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自愿连锁商店保持自主性的运作。
『陆』 便利连锁店最先起源于哪个国家
全球著名的便利7-Eleven,同时也是历史最早的便利.
美国南方公司(The Southland Corporation)於1927年在美国德州达拉斯成立了贩售冰品、牛奶、鸡蛋为主的图腾商店(Tote'm stores),到了1946年,由於营业时间延长为上午7时至下午11时,改名为7-Eleven,但一直到1952年,南方公司才成立第100家7-Eleven。
南方公司於1971年至墨西哥开拓7-Eleven市场,1974年授权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成立7-Eleven,台湾的的7-Eleven则於1979年由统一企业取得,香港牛奶公司则分别在1981年、1992年及1996年取得香港、深圳及广州的授权。
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於1991年取得南方公司过半股权,美国南方公司因此成为日本企业,随后并於1999年正式将公司名称改为7-Eleven INC。2000年7月7日,美国总裁Jim Keyes 在纽约证券交易中心以贵宾身份按下第一声宣布交易开始的铃声,也正式宣告美国7-Eleven从纳斯达克(NASDAQ)交易市场晋升到全球最活络的纽约证券交易市场,肯定了7-Eleven的全球竞争力。
2005年9月1日,伊藤洋华堂成立新控股公司「7&I控股」,统一管理伊藤洋华堂、7-Eleven INC.及日本七·十一,并於2005年11月9日正式完成收购7-Eleven INC.的全部股权[1],正式的将这家美国公司完全的子公司化。
[编辑]
全球店数分布
至2005年底的统计,7-Eleven的全球分店总数为29,471家,其经营市场分别由下列地区所组成:
7-Eleven INC所属:
美国5340家
加拿大489家
其他美洲区域授权经营420家
日本7-Eleven所属:
日本(含夏威夷)11069家
中国大陆北京地区30家
香港7-Eleven(牛奶公司)经营:
香港665家
澳门22家
中国大陆广东地区241家
台湾7-Eleven(统一超商)经营:
台湾4,037家
菲律宾265家
其他地区:
土耳其79家
波多黎各14家
丹麦55家
瑞典71家
挪威95家
夏威夷53家
墨西哥595家
澳洲359家
新加坡 315家
泰国3,311家
马来西亚700家
关岛8家
南韩1,238家
『柒』 连锁经营业的起源
连锁销售是企业的产品通过连锁店铺销售的同时还通过广大推销员把它加以推广,或由推销员直接把产品介绍给消费者并从中获得一定比列的提成。
『捌』 连锁起源是什么
零售商业连锁经营(即连锁)最早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世界第一家连锁店,是由纽约市一家小茶叶店首创。1859年这家商店作为同一资本的所有者,在全国各地开办了自己的分店,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薄利多销、扩大与消费者的接触面和经营规模求得发展。
连锁经营在中国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落户,连锁概念才被中国认同和接受。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连锁是在1990年底,东莞虎门镇出现了国内第一家连锁超市——佳美超市。1991年发展到10多家。
1993年开始,连锁经营从超市、快餐店开始向其他业态渗透,并成功的尝试了特许经营。此外一些服务行业如冲印店、干洗店、房地产中介所等开始尝试连锁经营。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连锁 (商业模式)
『玖』 连锁经营的起源是什么
连锁销售是企业的产品通过连锁店铺销售的同时还通过广大推销员把它加以推广,或由推销员直接把产品介绍给消费者并从中获得一定比列的提成。
在给自己的品牌予以定位以后,在发展分部或者是加盟商的过程中,就应该是选择相同的(相似的)目标市场,减少分店之间的差异,这样,就不至于使自己的品牌的定位发生错位。
因为分部或者加盟尚的经营可以增强品牌定位和价值,也可能因不慎的行为而导致品牌受损。由于各个分部或者是加盟商因其处的位置不同,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有所不同,这就给连锁品牌的扩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更需要加强对品牌扩张的管理,慎重扩张。
(9)加盟店起源扩展阅读:
在连锁企业中,标准化是保障企业进行低成本营运的基本原则,是配送中心和采购职能部门大规模高效运作的前提,这与战略目标的唯一化和明确化紧密相关。
而且,连锁经营想要系统管理下属分部和加盟商,需要更加简单的方式和更短的途径,需要更加简单的程序完成复杂的问题,无疑,标准化是个好办法。连锁企业之所以叫连锁,就是因为企业的标准具有可复制性。
由于连锁经营并没有一般企业那样严格的隶属关系,相对属于一种松散性的“联邦”性质的组织联合体,总部给予分部或者加盟商的权利较大。因此,总部对于分部或者加盟商的实行有效管理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这个时候,除了我们之前说的实行标准化管理以外,还必须有文化上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