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辉”姓的来历
辉[辉,读音作huī(ㄏㄨㄟ)]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伯夷之裔孙孙许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帝后裔伯夷有裔孙许辉,其世系为:伯夷→伯常→仲右→叔真→许由→许楗→许辉→伯益。
许辉本人无甚名史,但他的儿子伯益却是名称史记的人物。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系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
当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据史料记载,大禹曾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
许辉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许氏、辉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戎族炎辉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西周初期的西戎,传说是炎帝的后裔,姜姓。先秦时期居于中国西部,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夏朝时其称昆仑、析支、渠搜,商朝时期称昆夷、氐羌,周朝时称众戎、氐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及附近西南一带地区。
春秋战国以后,西戎民族分别向西面和南面迁徙,进入现时新疆、西藏和西南一带,演变成为今日中国西北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其中有炎辉氏部族曾迁入今云南保山地区,成为彝族先民之一,有以炎辉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炎氏、辉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古代西域大食回辉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中记载:“回辉氏出自西域,来居中夏,所至则建寺。凡七日成会集焉。斋洁身心。从其师满剌焚香面西礼拜,告天祝圣,以伸臣子之敬……”
大食,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早自7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阿拉伯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宋朝文献中多作“大食”。
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伊斯兰教。讲伊朗语的穆斯林也被视为阿拉伯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
阿拉伯人的大食帝国与中国的唐王朝大致建立于同时,两国人民都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从公元七世纪后半期起,交往日益频繁。在唐朝时期的西域,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之间,屡次发生错综复杂的冲突。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对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用兵。石国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萨利赫东来,高仙芝败于萨利赫。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俘虏中的杜环旅居西域长达十二年,归国后写出《经行记》一书。
唐末到宋初,大食商旅行人大量聚居于广州(今广东广州)、泉州(今福建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扬州等地,多者达数万人,均以大食之名见称于汉籍。大食商人都是伊斯兰教徒,随着他们的经商活动,伊斯兰教也从大食传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时期建立的中国最早的伊斯兰艾苏哈卜清真寺,简称清真寺,又名清净寺,城外有宋、元以来大食人的墓石群,称圣湖。南宋时期学者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收录了有关波斯、阿拉伯等地记载多条,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对大食情况的了解。宋理宗时赵汝适所撰《诸蕃志》,增补了周去非所书之中的不足。
和中国不断了解大食的情况一样,大食也对中国情况有着日益具体的了解。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写下了东来中国的行记,此书被纳入阿卜·札伊德撰写的《中国印度行记》之中。苏莱曼和札伊德对中国典章制度、工艺制品有生动描述。此外,许多阿拉伯地理学家留下了大食方面关于中国的珍贵记载。
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大蒙古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奉蒙古国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记,亦即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经刘郁记录而成的《西使记》提及“天房”,这是汉籍直接记载麦加城之始。此后汉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词指阿拉伯本部。随着人们认识到阿拉伯人、波斯人、穆斯林三者的区别,大食的涵义开始受到限制,逐渐专指伊朗东北部的穆斯林居民,是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来源。
回族辉氏即源出西域古大食地区(今伊朗),明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宣传伊斯兰教,并在杭郡(今浙江杭州)建立了清真寺(礼拜寺)。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代女真族辉发部,属于以部落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辉和氏,亦称惠和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回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乌拉、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富尔坚哈达,后改汉姓为辉氏、何氏、惠氏。
②满族辉罗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会兰氏,以姓为氏。在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主要是辑录八旗姓氏之原籍地、族人官阶与勋绩,及他们的归顺时间等,其中记载有:“辉罗,来源于金代女真会兰氏”。辉罗氏满语为Huilo Hala,世居乌拉、松花江,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
③满族辉发那拉氏,据曾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容龄所著《清宫琐记》中记载:“慈禧的祖上原姓辉发那拉氏,明万历年间辉发国灭亡,慈禧元祖巴尔扈逃亡叶赫国,就改姓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为满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属于满族八大氏族之一,其原姓满语为Huifonara Hala,原居辉发(今吉林辉南)、吉林伊通河流域,辉发国灭亡后,有迁叶赫地区(今吉林梨树)改入叶赫部者,称叶赫那拉氏;有仍为辉发那拉氏者,在清朝中期有入云南凤庆地区,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范氏等。
如今东北、河北、北京、山东等地的辉氏大多为满族,尽管有些辉氏族人已经改民族为汉族或其他民族,但各家族内部都相传自己为满族后裔。
二.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建康郡: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高台西南。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废黜。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其地归入吐蕃(今新疆)。
辽西郡: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汉两朝沿袭。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乐亭东部、辽宁省大凌河西部地区。
乐浪郡:西汉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命汉朝大军灭亡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乐浪(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今朝鲜咸镜道)、真番(今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今朝鲜江原道)四郡,史称“汉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汉四郡”存在时间并不长。到西汉朝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政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于是在从前箕氏朝鲜和燕两个诸侯国管辖过的辽东地方,从燕、秦和初所置的辽东郡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西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的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两汉、魏、晋时期,乐浪郡、玄菟郡的区域和郡治不断变化。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此外。在汉魏之时的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韩种的三支,马韩、辰韩、弁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当时约近百万人。
三.字辈排行:
湖南湘西辉氏字辈:“……万庭士(兆绍仕)树(自建子向)林(元正)志(忠新)金(凤尚朝)……”
2. 西安回民街的来历谁知道
由来:
据说回民街过去是原来国外的使节和来长安做生意的商家们聚居在这里,不断地繁衍生息,坊上人大都是这些古老移民的后裔。然后不断发展,演变成了今天的回民街。
3. 古代的长安说的是现在哪个城市啊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的中国城市,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拥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计陪都)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建都于此,唐朝鼎盛时期常住人口185万。
4. 丝绸之路起点西安的气候类型是
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古代长安城,长安城就是现现今的西安了,西安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稍冷少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
西安地区从六千年前半坡人时期的亚热带环境逐渐过渡到现在的暖温带环境以来,按近千年来一直持续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及其相应的原始自然植被状况,西安地区自然环境应该为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森林环境和森林草原环境,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这一自然气候背景为西安生态化建设提供的条件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5. 写介绍西安羊肉泡作文450
羊肉泡馍,陕西名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曾将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羊羹就是用羊肉烹制的羹汤,制作方法:先将优质的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 古城西安的牛羊肉泡馍,讲究工艺,烹制精细,火候到家,肉烂汤浓,料重味醇,馍筋光润,绵韧适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且具有食疗滋补作用。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军队与借来的“大食”军队从凉鄯而收两京,一道平息
了“安史之乱”。在唐王朝天子的恩准下,部分“大食”士兵被获准驻兵长安。“大食”兵行军打仗时常携带一种叫“饦尔木”的类似“馕”的食品,行军打仗旷日持久,士兵携带的“饦尔木”常变干变硬难以下咽,他们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汤食用,这就是“泡馍”的雏形。随着“大食”兵和当地人的交往日甚,“饦尔木”的制作方法也从军营传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众的主食之一“饦饦馍”。一千多年来,经过西安坊上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泡馍”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一道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厌的绝佳美食。“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是对陕西人的生动写照。 泡馍以烹调方法分为干泡(无汤)、口汤(食后余一口汤)、水围城(汤较多)和单走儿(吃馍喝汤)四种。餐前先将“馍”掰成黄豆般碎块,交厨师烹煮。食时选定方位,讲究蚕食,切忌搅动,以保持鲜味和原气。其间可加辣子酱,以刺激食欲,食香菜以保持口气清新。为避免泡馍中的牛羊肉脂肪腻口,可佐以糖蒜,以利再战。餐后饮一碗精制的高汤,更觉浓香溢口,神清气爽。 牛羊肉泡馍的特点是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 ,又有暖胃之功能。 牛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完馍、肉,碗里的汤也被喝完了。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即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这样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酱、糖蒜,别有一番风味。是一种难得的滋补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馍馆很多,其中老字号有"老孙家"、"同盛祥"等较有名气。 事实上,羊肉泡馍在西安广受欢迎并不只是因为它的美味。它和西安的许多特色小吃一样,在街上随处可见,而且价格公道,是一种全民食品。不管身份高低贵贱,只要想吃,就能吃得起。